⑴ 怎麼才算是有網癮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對網路游戲、上網聊天等上了癮?國外心理學家提出八項標准可以自我診斷「網路綜合症」: 1、你是否覺得上網已佔據了你的身心? 2、你是否覺得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3、你是否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沖動? 4、每當互聯網的線路被掐斷或由於其它原因不能上網時,你是否會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5、你是否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 6、你是否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互聯網的程度? 7、你是否因為迷戀互聯網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8、你是否在支付高額上網費用時有所後悔,但第二天卻仍然忍不住還要上網? 如果你有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並已持續一年以上,那就表明你已患上了「網路綜合症」。
⑵ 網癮怎麼定義
不僅我,很多醫學界的研究人員也初步認為,「網癮」的確存在。
沒錯,關於「網癮」是否是一種疾病,以及其診斷標准,在國內外學術界一直都有爭議。主要分成兩派意見。
· 一派認為根本不存在「網癮」這種精神疾病,所謂的「網癮」青少年只是迫於現實太多的壓力,逃到網路中尋求安慰,簡單來說只是行為問題。
· 另一派則認為,的確存在這種精神疾病。因為從精神科的診斷標准來看,部分「網癮」青少年的確達到了精神科相關症狀的診斷標准。我個人就比較傾向於這一派。
圖為《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
那診斷標准到底是什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搜索陶然教授的學術論文。如果說得簡單一點,要診斷為網路成癮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首先,當事人的上網行為須出於非學習工作目的,而且這種行為令其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能力受損,其對上網充滿渴求和沖動感(有心理依賴),並且在強制不能進行該行為的時候有明顯的戒斷反應(焦躁、煩躁、發脾氣,想盡辦法上網)。
一直以來,國內外都有很多關於網路成癮機制的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功能磁共振(fMRI)發現,真正患有網癮的青少年在玩網路游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功能區發生的改變跟賭博成癮的患者的非常相似。這些研究發現也進一步證實了網癮是存在的。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表明,網癮可引起大腦神經細胞形態結構發生改變。(據《長江日報》)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網路成癮類似於賭博成癮,屬於行為成癮的范疇。目前國內外業界早就形成共識,行為成癮也是成癮疾病的一大類型,包括賭博,網路,購物,性方面的行為成癮等等。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其實網路成癮是潛意識層面存在的病理性條件反射。患者一心煩、無聊就想到上網,想到上網就有開心、興奮的感覺,並產生一種無法抑制的沖動。如果家長阻止,容易引發雙方的激烈沖突。患者其實清楚這樣的行為是有害的,會導致他們無法正常學習、社交,但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沖動。
需要特別說明,我(v交流x:herihui2015)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但絕不是精神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醫學上,精神疾病的所指范疇非常廣,包括吸煙上癮,還包括抑鬱症,失眠症,焦慮症,多動症等。但精神病的所指范疇很狹隘,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但實際上他們所理解的精神病往往指的只是重度精神分裂症 。
⑶ 怎樣才算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屬於心理疾病范疇,但究竟怎樣才算染上「網癮」?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有關專家說,有網癮的人一般會出現以下9種情況:
一是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滿足心理需求;
二是下線後繼續想像上網情形;
三是無法控制上網沖動;
四是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的惟一方法;
五是長時間迷戀上網導致睡眠節律紊亂;
六是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路的程度;
七是將上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八是因為上網而失學或是失去朋友、親人;
九是雖然上網後會很後悔,但還是忍不住要上網。
⑷ 屬於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
上網時全神貫注,下網後仍念念不忘上網之事;總嫌上網時間太少而不滿足;無法控制上網;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煩躁不安;一上網,種種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奮;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事業;因上網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工作等;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對親友掩蓋自己頻頻上網的行為;下網後有孤寂失落感。
符合以上標準的4條或4條以上,就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心理學家布瑞德提出的診斷網路成癮的標準是:
以下表現必須出現:一心想著上網,包括回想以前的網上活動,或期待下次上網;需增加更多的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多次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未能成功;在努力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憂郁或易發脾氣;上網的時間比計劃的要長。
同時至少有以下表現中的1條: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系或工作,或失去教育與就業的機會;對家人、好友、治療者或其他人說謊,隱瞞上網的程度;把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無助、嫉妒、內疚、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的方法。
⑸ 每天上網超過多少小時被認為是網路成癮
每周上網至少5天以上,每次至少4小時以上即可被診斷為網路成癮者。此前他曾治療過17名有網癮的孩子,其中75%是男孩,六成孩子還是初中生,有半數來自單親家庭。這些孩子中有85%以上的人最迷戀網路游戲,其次酷愛網路聊天。
熟人社交越來越受限,患有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的患者,與酒癮、毒癮、潔癖等患者一樣,其心理都是病態的,程度不同地並存有抑鬱症、自閉症、焦慮症、強迫症、偏執症等心理障礙。
⑹ 什麼是網路成癮症
具體而言,青春期男孩網路成癮症是指青少年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疾病。使青春期男孩成為網路成癮症的高發群體的主要成因包括個性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表現為一系列的精神和心理症狀、軀體和生理症狀以及其他不良社會行為,比如:上網時間長,而且控制不住時間;上網時精神極度亢奮並樂此不疲,而下網後則有煩躁不安、情緒波動等現象;上網的行為常常不能自製,寧可荒廢學業或事業甚至拋棄家庭,也要與電腦為伴;工作和學習積極性較差,沉醉和崇尚虛幻的網路世界,對現實生活缺乏起碼的熱情;嚴重者有自虐行為,上網期間不吃不喝不睡,有的因沉迷網上的不健康內容而導致疾病。
⑺ 判斷一個人上網是否成癮的標準是什麼
《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的最偉大成就是確定了網路成癮的「6小時」標准。陶然介紹,6小時是一個關鍵點,就是說一個人使用網路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或者不利於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平均每天連續使用網路時間達到或者超過6小時,且此症狀已經達到或超過3個月,即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6小時」是不可逾越的節點,就像非典時期人們說的「38攝氏度」,是判斷病情的一個最重要最明顯的標志。
此前,各國對網癮患者持續上網的時間沒有統一的說法,認為是4個小時或5個小時的居多。陶然說,「我們用了4年的時間,對3000名網癮患者進行調查研究,確定時間標准為9.3±3.2小時,最終取其下限及其整數,定為6小時。」陶然說,這個時間恰巧和美國專家同天公布的研究數字不謀而合。任何人都可以按這個標准進行自測,接近6小時則是高危人群。但如果為了工作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也不能算是網路成癮。
有了6小時標准,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自測,接近6小時則是高危人群。陶然舉例說,暑假裡一些孩子連續上了兩個月的網,但是開學之後他能夠把心收回來、走了出來,這也不能算是網路成癮。有些孩子暑假結束後仍然走不出來,整個狀態一直持續超過3個月,就有可能是網路成癮。
其實也不能說是上癮 只能說是一種習慣,自己培養而成的
⑻ 什麼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也稱為網路過度使用或病理性網路使用。是指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其主要特徵是: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必須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感,不能上網時出現異常情緒體驗,學業失敗、工作績效變差或現實人際關系惡化,向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對網路的迷戀程度、症狀反復發作等。
⑼ 怎樣算是有網癮
網癮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判定標准「網癮」可謂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簡稱IAD)。即對現實生活冷漠,而對虛擬的網路游戲、情愛、信息等沉溺、痴迷。
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行為和心理上的依賴感 2.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喪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亂 4.身心健康受到較嚴重的損害 對於青少年,要注意不能一味採取封堵禁止,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是戒掉網癮不可缺少的一環。多與其溝通,正確引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學習、掌握網路使用網路是進入新時代的必經之路,用什麼電擊厭惡療法都是不科學的 「網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網路成癮症(IAD),學名叫做病理性網路使用(PIU)。我們一般叫做「網路成癮綜合症」,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最早是由葛爾·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並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網路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路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病徵特點
未成年人 與 家裡蹲 或
「三種孩子」 第一種是學習失敗的孩子 第二種是學習特別好的學生 第三種是家庭關系不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