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如何看待網路惡搞杜甫

如何看待網路惡搞杜甫

發布時間:2022-08-29 20:03:02

Ⅰ 那些年被「玩壞」的杜甫畫像竟為畫師自己,無中生有畫像何不妥

網上很火的圖片「杜甫很忙」源於網路上對於教科書中杜甫肖像的重新創作。網民們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像力,讓憂心忡忡的杜甫也有了開心的表情。許多人不知道這個根深蒂固的「杜甫像」是中國著名畫家蔣兆和畫的。他是一位水墨大師,特別擅長捕捉和描繪人物的情感。許多歷史人物肖像都是他的作品。

也有網友表示,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很不妥。其實這不能歸咎於蔣兆和,因為他也無能為力,他被邀請為別人畫一幅杜甫的畫。他搜索了所有關於杜甫的信息,但沒有找到任何與杜甫外貌有關的信息。他根據自己的臉畫了一幅杜甫的畫,但現在我們認為這幅畫原來是杜甫本人。

Ⅱ 杜甫很忙什麼梗

杜甫很忙,指的是網友系列惡搞塗鴉。
2012年3月,適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杜甫突然在網路一然紅起,採用病毒營銷的傳播方法,語文課本上的杜甫畫像被人亂改造、塗鴉、惡搞,出現在網路上。

Ⅲ 對惡搞杜甫的影響有哪些

讓學生心思都跑在不正經的地方去了,不尊重我們國學文化,不正確對待國家義務教育的初衷

Ⅳ 惡搞!如何看待對名人進行惡搞行為

惡搞之風從日本興起,傳入我國台灣,再到內陸。一些網友閑來無事,把名人本人或是其作品拿來惡搞,像杜甫很忙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惡搞一開始或許只是為了博得大家一笑,舒緩人的壓力,但當越來越多的人對於惡搞樂此不彼時,有的人把惡搞上升到了人身攻擊,特別是在出現更多的歷史名人被惡搞時,有不少學者站出來譴責惡搞這一行為。

惡搞名人是網路的一種產物,在網路高速傳播的背景下,一味的制止惡搞行為顯然是不合適的,個人覺得應該對於立個標准,讓網友們心中有一把尺,可以衡量哪些惡搞行為可行,哪些不可為。同時,也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讓更多的人正確了解傳統文化。

Ⅳ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網路爆紅,關於他的塗鴉圖片在微博上瘋轉。在這些對語文課本圖片的「再創作」里,

贊成也可以適當給分。如:他們的想像力真是太豐富了。塗鴉杜甫沒有很多惡意,不是為了侮辱杜甫,從中反而可以看到年輕人的創造力和幽默感,對這種創新不應扼殺,而應該呵護。
會給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這些民族經典,其文化內涵肯定是豐富的。裡面的主人公,或者作者本人,都理應得到我們的認可與肯定,我們應該積極為學生傳達出一種精神上的榜樣,挖掘其積極的意義。我們看似輕松的惡搞,無形當中就貶低了經典文化的價值,給學生造成一種不過爾爾、惡搞一下也無妨的負面引導。慢慢的,學生們就會輕視這些經典,覺得它們很輕,學習的態度就不夠嚴肅與端正。當我們再給學生講這些民族經典時,它們就會覺得我們在演戲,覺得我們很滑稽。民族經典的傳承,就是一句空話。
會助長了社會的不良風氣。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有的把日本國旗穿在身上,自以為很美;有的穿著印有外文「我是盪婦」字樣的T恤衫招搖過市,覺得很得意;還有所謂大導演,追求所謂國際大製作,花費本可捐助很多貧困學生的巨資,把中華歷史題材拍成了擠得滿滿的酥胸,就這樣還雄心勃勃想獲國際大獎------這些都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遺棄甚至是踐踏。我們惡搞杜甫,也就是一種助紂為虐的行為,它會讓我們的民族經典,在現今社會,變得如草芥一般,不被人重視。
會讓人們的心態變得浮躁。現在,惡搞無罪的風氣愈演愈烈,惡搞高手也是人才輩出。好多自以為聰明的人,挖空心思的製造作品,以奪人眼球,不惜挖我們祖先的墳墓。這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讓我們的心態變得焦躁不安: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經典,什麼都可以通過「惡」的形式呈現。你做的再好,沒幾天,我也可以給你弄個「山寨」的,甚至是惡搞一把,讓你的所謂經典瞬間煙消雲散。你還奮斗個什麼勁兒!於是乎,人們不再信仰經典,惡搞層出不窮------

Ⅵ 杜甫被後世尊稱為「詩聖」。如今,「惡搞杜甫」之風在網路泛濫,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爭議。請結合你對

你好。以下內容摘自 中國青年報

最近,詩聖杜甫突然爆紅網路,因為有人將語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圖塗鴉後傳到微博,引發了主題為「杜甫很忙」的惡搞風潮。經網友再創作後,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儼然無所不能。杜甫是河南鞏縣籍名人,網友的塗鴉之舉遭到了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痛批:「惡搞杜甫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
適逢杜甫誕辰1300周年,以惡搞組圖的方式成為輿論熱點,恐怕是那些推崇和營銷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從目前報道來看,對微博中風頭正勁的惡搞行為,無論是成都杜甫草堂,還是鞏義杜甫故里,都持一種不歡迎甚至批評的態度。但從網路文化的視角加以審視,大可不必對惡搞杜甫的風潮反應「過敏」,它只是一場快閃式的網路狂歡而已。
惡搞是近些年新興的一種網路亞文化現象,是年輕網友以諷刺、幽默、游戲的視角,來解構傳統、顛覆經典、娛樂大眾的一種網路風尚。在知悉惡搞文化的網友眼中,凡是能夠通過再編碼、再創作而流行於網路的東西,無論是電影、革命歌曲、新聞人物還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為惡搞的對象。幾年前紅遍網路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堪稱網路惡搞的經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認為,網路惡搞是年輕人釋放內心壓力的一種新形式,是他們建構網路身份認同的一種特殊話語,也是他們因為叛逆心理而反抗經典的一種文化儀式。這些基於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的分析,為解析網路惡搞現象提供了多元的學術路徑。然而,單就最近這波「杜甫很忙」的惡搞熱潮來說,我們或許無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現的、以模擬和戲仿為手段的、尋求快感和參與感的一場網路狂歡。簡言之,它只是網友最近的一種娛樂。
與那些曾經流行過的網路惡搞相比,「杜甫很忙」並沒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區別,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這個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儼然就是一個集聚了數億圍觀者的廣場,分享資訊、尋找娛樂是這個廣場的主流話語之一,這為令人捧腹的惡搞杜甫系列圖片創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時代的高互動性和高參與性,吸引了眾多網友加入到狂歡隊伍當中。在微博場域的表演欲與分享欲的雙重裹挾之下,惡搞參與者實質上推動了一場關於智力、技藝、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過應該看到,這波惡搞風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張普通的杜甫插圖,其多樣性和再創作潛力其實並不高。這意味著,即便網友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嫁接到惡搞當中(比如將杜甫惡搞為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這張照片仍不具備長期流行的可能。更何況,在「各領風騷三五天」的網路文化大觀園中,似乎從來沒有哪一次網路狂歡能夠一直引領風尚。綜合各種要素加以研判,這場惡搞杜甫的網路快閃行動,過不了多少時間就會煙消雲散。
網路文化的興起與衰落,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無章可循和超越常規邏輯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載體,也能突然之間成為某一時段的流行。然而,鑒於今年恰好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紀念,我們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溫,這種惡搞背後可能有網路公關和文化營銷的魅影。無論如何,惡搞也是一種個性解讀、另類表達,不妨對這種網路文化寬容處之。

Ⅶ 許傑同志搜了一些報道如下杜甫很忙正在qq空間顯示請你談談對惡搞傑出詩人的看

杜甫來說,真的是我國偉大的一個襲人,他寫出的那些書,真的是反映了當下那個很多的愛國情操

Ⅷ 為什麼要惡搞杜甫

錢江晚報:塗鴉杜甫惡搞的不僅是寂寞
洪信良

2012年03月26日08:55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列印 網摘 糾錯 商城 分享 推薦 字型大小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詩聖杜甫近日被「穿越」了。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登高》一詩有一幅配圖,圖中杜甫側坐在石頭上,迎風略抬頭,面帶憂郁。3月23日,一組在這幅畫像基礎上進行塗鴉「再創作」的圖片開始在微博上瘋傳。塗鴉圖中杜甫「穿越」到了現代,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隨後有更多網友加入到「創作」活動中,於是杜甫或逛超市,或打籃球,或玩自拍,或成為變形金剛,或變身哈利波特,真是越來越潮,越來越酷。「今天杜甫很忙」,在微博上廣人為知。可是這微博上走紅的杜甫,還是歷史上那個「詩聖」杜甫嗎?

文聖孔子都早已被人惡搞過了,現在輪到詩聖杜甫被惡搞,原也不算什麼意外。哲人說「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引申一下,一幅惡搞圖是一片文化沙漠,一片文化沙漠是一幅惡搞圖,似乎也能成立。郁達夫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葯的生物之群!」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放任一股借顛覆中國歷史上的諸「聖」炒作自個商品或宣洩一己情緒的暗流恣意涌動,著實是民族的悲哀。

古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可以被批判,但不該被惡搞,因為惡搞不是有建設性的「解構」,而只是無厘頭的「消解」,惡搞帶來的不是一個更繁茂的文化森林,而是一片不斷吞並綠洲的沙漠。如果說污染環境以攫取財富是向明天借貸,透支子孫後代的幸福,那麼,惡搞古聖先賢以換取眼前的快意是跟昨天決裂,斬斷子孫後代的文化根基。

不過在娛樂至死的時代,這樣說肯定會讓人覺得是危言聳聽。因為社會浮躁的另一面,便是沒有人真的想「惡意地搞掉」傳統文化,所謂「惡搞」無非圖眼前一時滑稽痛快,連「主觀惡意」也談不上。但不可忽視的是,就像沒有脊椎骨的生物往往有著最堅硬的外殼,只懂得「惡搞」的充分娛樂化的人群也很可能被自己崇奉的「快樂原則」的堅硬外殼罩住,雖沒破壞的「主觀惡意」,也會因拒絕而阻斷歷史的傳承。

杜甫的《登高》一詩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中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僅滲透著個人老病孤苦的愁緒,更有著憂國傷時的悲慨。他這「布衣宰相」處境困窘、身份卑微卻心憂天下,對這樣一位詩人,惡搞他的畫像,即便沒有惡意,也是思想貧瘠、信仰缺失的表現。

當然,值得反省的絕不只是「創作」塗鴉畫像的行為,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一是教育未能讓受教育者尊重、喜愛自己民族的文化,亟需變革;二是社會文化長期在低端發展,有待改善。插圖塗鴉,表面看惡搞的是杜甫,根子里是在釋放塗鴉者自己的「寂寞」。

Ⅸ 關於「杜甫很忙」事件的看法

最近,詩聖杜甫突然爆紅網路,因為有人將語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圖塗鴉後傳到微博,引發了主題為「杜甫很忙」的惡搞風潮。經網友再創作後,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儼然無所不能。杜甫是河南鞏縣籍名人,網友的塗鴉之舉遭到了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痛批:「惡搞杜甫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

適逢杜甫誕辰1300周年,以惡搞組圖的方式成為輿論熱點,恐怕是那些推崇和營銷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從目前報道來看,對微博中風頭正勁的惡搞行為,無論是成都杜甫草堂,還是鞏義杜甫故里,都持一種不歡迎甚至批評的態度。但從網路文化的視角加以審視,大可不必對惡搞杜甫的風潮反應「過敏」,它只是一場快閃式的網路狂歡而已。

惡搞是近些年新興的一種網路亞文化現象,是年輕網友以諷刺、幽默、游戲的視角,來解構傳統、顛覆經典、娛樂大眾的一種網路風尚。在知悉惡搞文化的網友眼中,凡是能夠通過再編碼、再創作而流行於網路的東西,無論是電影、革命歌曲、新聞人物還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為惡搞的對象。幾年前紅遍網路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堪稱網路惡搞的經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認為,網路惡搞是年輕人釋放內心壓力的一種新形式,是他們建構網路身份認同的一種特殊話語,也是他們因為叛逆心理而反抗經典的一種文化儀式。這些基於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的分析,為解析網路惡搞現象提供了多元的學術路徑。然而,單就最近這波「杜甫很忙」的惡搞熱潮來說,我們或許無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現的、以模擬和戲仿為手段的、尋求快感和參與感的一場網路狂歡。簡言之,它只是網友最近的一種娛樂。

與那些曾經流行過的網路惡搞相比,「杜甫很忙」並沒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區別,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這個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儼然就是一個集聚了數億圍觀者的廣場,分享資訊、尋找娛樂是這個廣場的主流話語之一,這為令人捧腹的惡搞杜甫系列圖片創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時代的高互動性和高參與性,吸引了眾多網友加入到狂歡隊伍當中。在微博場域的表演欲與分享欲的雙重裹挾之下,惡搞參與者實質上推動了一場關於智力、技藝、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過應該看到,這波惡搞風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張普通的杜甫插圖,其多樣性和再創作潛力其實並不高。這意味著,即便網友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嫁接到惡搞當中(比如將杜甫惡搞為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這張照片仍不具備長期流行的可能。更何況,在「各領風騷三五天」的網路文化大觀園中,似乎從來沒有哪一次網路狂歡能夠一直引領風尚。綜合各種要素加以研判,這場惡搞杜甫的網路快閃行動,過不了多少時間就會煙消雲散。

網路文化的興起與衰落,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無章可循和超越常規邏輯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載體,也能突然之間成為某一時段的流行。然而,鑒於今年恰好是杜甫誕辰1300周年紀念,我們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溫,這種惡搞背後可能有網路公關和文化營銷的魅影。無論如何,惡搞也是一種個性解讀、另類表達,不妨對這種網路文化寬容處之。

Ⅹ 國外課本塗鴉,是怎樣把杜甫給玩壞的

杜甫,人稱「詩聖」,他的古典詩歌對後世影響深遠,他跟李白合稱「大李杜」,雖然杜甫晚年生活貧困,但他依舊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的典範之作。

不過這也培養的曹操的動手、動腦能力,大部分頑皮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比老實聽話的孩子更加容易走上成功之路,這個塗鴉雖然是惡搞,但也是學生發揮腦洞的一部分,也不當全盤否定。

與如何看待網路惡搞杜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6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4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0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76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3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16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1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7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1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7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0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3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95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
© Arrange www.recordstreaming.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