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闡述中國傳媒如何走向市場
【中國傳媒如何走向市場材料僅供參考】
「這是一個從『布衣』到『貴族』的蛻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談到中國傳媒高級管理人員的培養與成長時如是說道———在信息社會時代,傳媒不但是國家在國際舞台擴大影響力的有力工具,也是促進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傳媒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中國傳媒在過去20多年時間里實現了快速發展,正成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傳媒大國。
同時,作為信息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傳媒業本身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產業。目前,全球媒體行業的產值已超過1萬億美元,並且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書刊、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這些媒體在普及的過程中,形成了產業形態,不但自身創造出了豐厚的利潤,而且帶動了造紙、印刷、半導體、電子產品、信息產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百年的復旦,75年的新聞學院,向中國新聞界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志士才俊。而現今,在市場經濟中迅速發展的中國傳媒更需要通天下、懂經濟、會管理的全面復合性人才。
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新聞教育機構與商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今年3月聯手合作首創整合商學院和新聞專業兩個領域教育資源,開設傳媒管理方向EMBA項目,力促這樣的蛻變更加完美。
記者:傳媒行業管理人才匱乏一直是困擾傳媒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出這樣一個項目?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陸雄文:這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內在需求的刺激和驅動,另外一方面是主辦方資源的准備和發展。現今,中國傳媒業日益面臨著來自內外的強大壓力,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傳媒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輿論工具,正逐步過渡到真正的產業。對於傳媒的領導人來說,要把傳媒當成企業來辦,把內容當作商品來做,以實現他們的良性運轉。而這除了吃透采編、發行,要對傳媒行業特性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還需要全面的管理知識儲備。而這不是任何一家管理學院或新聞學院能夠單獨完成的:我們兩個學院走過了同樣長的歷程,頌揚著同樣的人文精神,應該說在目前我們的合作當中,產生了很好的共識和默契。我相信傳媒EMBA的推出,對於雙方資源的釋放和互動,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振偉:其實我們是早在兩年以前就開始籌備了這一項目。管理學院推出EMBA已經有一些時日了,在社會上也有很好的反響,我們很看重它的品質。坦率地說,EMBA的辦學和管理經驗對於傳媒項目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從生源上來說,傳統的傳媒管理人員對管理知識的學習和補充有著很大的渴望;而許多來自於如投資公司、公關公司、甚至是世界500強公司也對傳媒和傳播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了雙方的互補性。在項目啟動之後,新聞學院先後與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美國長島大學,以及許多媒體集團展開積極的項目合作談判;管理學院已從前期EMBA項目的創辦與運作中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和豐富的資源,配備精良、雄厚且具備國際水準的師資力量,我們相信這會是一個有益的結合。
記者:近期以來,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媒體政策,這預示著我國傳媒產業化經營、媒體企業化運作的大門正在開啟,在這樣背景下推出這樣的項目,是不是想搶佔先機佔領人才高地?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陸雄文:應該說,我們的管理教育樂意於為特殊時期、特殊行業提供特別的服務。這幾年來,中國發生著幾件大事:申奧和申博的成功、WTO的加入。而這當中,反應最靈敏的是傳媒,其實整個行業已經在悄然地發生著裂變。現在的中國傳媒行業還具有很強的行政屬性。然而,在市場競爭格局形成的過程當中,如果不按企業方式運作,從經濟的角度看會遭受許多損失,我們已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所以我們要承認傳媒的企業屬性,比如現在一些傳媒集團的資源整合,或者一些傳媒公司上市,說明它也要按照企業的基本經營理念去運作、也要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而要完成這些,需要真正懂得工商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產業領袖。我們希望傳媒EMBA項目能對這個孕育著巨大變化的產業產生積極的貢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振偉:媒體逐步地產業化,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現在對這類人才需求很大,而滿足這些需求的人卻很少。中國各高校大多開設有新聞專業或者中文專業,我們傳媒產業的大多數人都是新聞系或者中文系出身,相對欠缺對經營管理的把握,對於傳媒行業來講這種人才是缺失的,尤其是傳媒的高層管理人員,缺失相當嚴重。通過開設傳媒EMBA這樣的課程,把握傳媒業和其他傳統行業所具有的共有的東西,再加上傳媒管理者本身所掌握的差異性,我們希望這是一個良性的結合。
記者:傳媒業是我國盈利較高的行業之一,是一個擁有巨額現金流而有待進一步加強資本運作的行業,應該說對高級傳媒管理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個項目有哪些特色,如何滿足市場的需求?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陸雄文:大家都知道,EMBA課程除了具有權威性和系統性,還要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我們的傳媒EMBA項目並非是在原有EMBA課程框架下的簡單修改和補充,而是充分研究了中國傳媒產業發展需要,努力融合全球傳媒教育的先進經驗。除了EMBA項目一些深受好評的基礎課程,我們也引入了新聞學院的一些前沿性課程,還聘請了一些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師資,如來自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美國長島大學一些獲得行業認可的教授。另外,我們始終認為真正的行業領袖、真正的企業家除了要具有全面的知識、行業的洞察力和經驗,還要有很多品格上的錘煉、精神上的積淀。他要具有歷史的眼光、政治的敏感、哲學的思辨和對經濟走勢的把握。除了學員基本的課程,我們還開設了具有復旦特徵的「人文復旦講座」、「管理大師論壇」,志在為行業領導者們提供一個充分交流的平台、一個修煉身心的環境、一個自我突破的空間。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振偉:在傳媒EMBA項目推廣時期,我們接觸了全國各地許許多多的政府機構、新聞宣傳及出版單位、傳媒企業,他們當中有許許多多都跟復旦大學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令人感動的是,無論是省級領導還是基層人員,在共敘同學情誼、共謀母校發展之時,仍然保持著非常朴實和率直的心,都對百年復旦的未來寄予深切厚望。所以我們真的有這樣一種使命感,如何讓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校友能夠相互溝通、共同榮辱,讓能夠加入復旦的學員在體味復旦的同時,提升對學校、企業和社會的認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會為學員安排一些課外考察和實踐的機會,讓課堂外的他們也能夠有所受益。
記者:對於傳媒的高級管理人員,有人說這是一個從「布衣」到「貴族」的蛻變,也有人說25.8萬元的學費是道過高的門檻,它是不是物有所值?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陸雄文:最近有很多關於資源的討論,就是說,一個企業成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核心資產在哪裡?是在公司的廠房、大樓、設備,還是技術?我認為不在這些地方,僅僅有那些大樓,那跟房地產公司沒什麼兩樣,僅僅是擁有好的設備,我相信別人還會很快超過你,更新速度還勝過你。我相信面臨現在的市場環境和國際格局,對各種知識的整合、對制度的理解和駕馭會是企業制勝的關鍵,而品牌和人力資源才會是真正的資源和資產,盡管它們在我們資產負債表上不能完全體現出來。EMBA是精英教育,不是一個以簡單勞動來創造附加值的產品,簡單地以18個月的課堂上所花的課時來計算只是一種物理化的體現。俗話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相信復旦對EMBA學員的浸潤將是長久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俞振偉:實際上,學費越高,越是對學校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對項目的發展產生更大的壓力。復旦EMBA、傳媒EMBA的學費定在25.8萬元,是經過認真考量的。就拿傳媒EMBA來說,教授人選中95%是博士學位獲得者,境外學者佔40%以上,100%有實踐從業經驗,這些都是品牌的質量保證。對於這樣一個資源相對稀缺的市場來說,這不是一個靠降低價格就可以佔領的市場。價格再低,如果不能提供高品質的課程,還是沒人報讀;價格再高,只要真正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依然是應者雲集。
㈡ 網路傳媒專業行業前景怎麼樣
網路傳媒專業的前景是非常好得。但這是個新專業,需要涉獵的周邊知識太多了。
從網路傳媒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來看,可以有以下四個格職業供選擇:
第三節網路(新)媒體不同職位發展路徑
在以網路為主導的今天,新媒體已經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尤其在頭腦活躍的80後和90後的眼中,畢業後能進入新媒體,似乎還是不錯的選擇,事實上,網媒真的那麼好進入嗎?進入後又將面臨著一個什麼樣的發展?
一.網編的成長路線
「XX網站又在招聘網路編輯了」,這樣的信息每天都會出現在招聘網站上。
網路編輯職業是一個新興的職業,網路編輯人員是網站內容信息靈魂的設計師和建設者,網路編輯職業的發展已日益引起業界和相關領域的密切關注。他們不僅是技術平台的運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價值的開掘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網路編輯不但是新媒體時代的"把關人",更是一位思想者,這就對網路編輯的素質與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網路編輯需要具備完善的知識與技能結構。具體來講,網路編輯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基本知識與技能:新聞傳播學、計算機及網路技術基礎、文字表達能力及網路編輯所負責領域的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如財經頻道編輯需要懂財經,車樓頻道編輯至少要懂得房地產領域的基本概念,而負責時尚頻道的編輯則要對時尚保持較高的敏感性與覺察力。
總的來說,網路編輯的發展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因為網路已經從我們原來那種高不可攀,變為大家不可分離的工具了。但作為一個好的、優秀的網路編輯肯定是能力重要;但是你進入網路編輯這個門檻兒,學歷也很重要,否則你都不能進門兒,就更談不上你如何做好了。
如果你想近網媒做網路編輯,那提前一定要設計好自己的職業通道,如,作為一個網路編輯下一步應該向哪發展,是頻道負責人還是某某部的負責人,這是一種縱向的職業通道,這是我們常用的一種通道。
一般來說,網編的發展路徑是:
網編——頻道負責人——網站主編——網站運營總監
二,網站主編的成長路線
網站主編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從網編輯升上去的;另一個是從傳統媒體跳槽過去的新聞人。相比之下,後者因為具有新聞從業背景,一手好的文字基礎,最受網站的歡迎。
在網站做主編,應該側重的是內容,要掌控整個頻道的建設,頻道的特點、優勢、不足,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去規劃自己的頻道。對頻道內容的規劃則需要有過人的分析能力。此外,還要有好的策劃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有時候,門戶的主編是比較清閑的。當然能夠清閑的前提是所有工作都已經規范化了,所以不用太操心。但各個網站要求不一樣,總的來說還主要是管理、領導、培養手下的編輯。培養編輯有時候都可以交給手下比較熟練的編輯完成。然後就是對所負責的頻道有一個整體的規劃,發展方向等。
網站主編的發展路徑:
主編——總編輯——運營總監
三,網站運營總監的成長路線:
網站運營總監(COO)是指負責企業網站運營管理、網站戰略決策及網站運營計劃監控的網站運營管理崗位,其主要職責在於網站戰略目標決策及監控,協調運營團隊整體工作。網站運營總監在互聯網行業業內企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職務決定著以互聯網為依託的一個企業整體運營的決策權,也可以說相當於公司的常務總經理,只不過把他的工作任務更加形象化表現在了職位說明上,網站運營總監屬於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其職務一般高於其他同級別工作人員。
能做到一個網站的運營總監,不一定是必須網路媒體出身,只要有熟練的市場運營經驗,都可以去嘗試。一般情況下,網站運營總監的最佳人選基本素質最好有6年以上互聯網從業經驗,3年以上企業管理經驗,對互聯網行業有深刻的認識與敏感度,有豐富的管理學知識和工作經驗。
發展路徑:
1,網站運營總監——公司副總(主管經營)
2,網站運營總監——自己創業
以上是國家職業指導師師至潔老師在《解讀傳媒行業》一書中對網路媒體方面職位的描述。希望對有幫助。
㈢ 誰知道中國傳媒行業的前景以及未來幾年的發展走向如何
1、目前在我國,傳媒業是一個典型的朝陽產業,從發展趨勢上看,也是一個高收入彈性產業。在我國傳媒業目前還只能說處於發展的初期,未來的市場空間很大,能支持該產業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傳媒業雖然技術性和資金方面的進入障礙不高,但行業的管製程度較高,政策性的進入障礙較大,因而,該行業一般能得到較高而且比較穩定的收益。
3、目前我國傳媒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但市場化是一個趨勢,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將可能面臨西方跨國公司越來越大的進入壓力。由於該產業的市場區域性特徵比較明顯,以及在世界各國,傳媒業都屬於政府管製程度較高的產業,因此,在國內市場,我國企業不會處於競爭的不利地位。
㈣ 新聞傳播媒介發展有哪六個階段
1、以口耳、體態為媒介的個體的物質性的單一傳播。遠古時代,人類從靈長目到早期猿人的進化過程中,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後,生產工具也只有一些簡單的石器,正在向猿人進化的人類祖先每天都處於抵禦野獸、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中,他們要為生存而奔波、戰斗。為此,他們群居生活,並隨時需要互相進行溝通,交流信息。而由於當時人類大腦還無法進行復雜的思維,喉、舌、唇等也還不具備發出人語的功能,於是出於遺傳、本能及生存的需要,他們只好運用彼此可以理解的尖叫、呼喊及手勢、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種原始的個體間傳播代表了人類特定時期傳播需要,信息傳播處於一種接近於物質性和動物性的本能傳播階段,傳播也屬於人類生存的本能需要。
2 、以語言為媒介的群體性傳播。在距今4萬前左右,人類語言基本形成。帶有人類思維色彩的主觀傳播行為開始產生並逐步發展。人類傳播開始從簡單的口耳、體態向以語言為傳播媒介的群體性傳播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記憶、傳遞、接受和理解信息,也就可以准確地表達要傳播的內容。任何個體也就可以向集團群體傳播信息。而氏族公社的產生和發展使人類社會性的群體性傳播開始盛行。這一時期,信息傳播的內容得到了拓展。人類的生活、生產經驗、習俗文化等也可以傳遞給後代。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把四季變化規律、種植農作物經驗等信息也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去,從而成為這一時代的典型的新聞信息產品。
3、以文字為媒介的面向大眾傳播時期。大約5000年前,在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中國的一些地方開始產生圖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在古埃及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左右,我國殷商時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最初的文字刻在竹簡、獸骨、青銅器、或布、帛上。但文字載體的笨重、昂貴限制了文字的傳播。公元105年,我國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使文字傳播速度和廣度得到了提升,到唐朝,我國產生了官場手抄報紙——邸報。到公元15世紀中期,德國工匠約翰??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從而人類開始把文字印刷在書籍、刊物、公報上向社會群體傳播,知識與信息也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普通民眾中傳播開來。同時,信息與知識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報紙的發行,使文字為媒介的新聞信息傳播廣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1609年德國出版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周報《報道與新聞》,1660年,德國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日報《萊比錫新聞》。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當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候,產生了19世紀30年代的"大眾化"報紙。1833年,《紐約太陽報》在美國紐約街頭低價銷售,成為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大眾廉價報紙。人類從讀書識字的技術中獲取生活、生產能力和達到娛樂的目的並達到了交流經驗、積累和學習知識的需求。書籍和報紙逐步融入人們的生活,並成為人類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工具,促使以文字為媒介的平面傳播逐步走向繁榮和成熟。但這一時代的社會傳播仍然局限於有文字閱讀能力的群體中。
4、以近代科學技術—初級電子技術為媒介的立體傳播階段。錄音機和照相機、錄像機的產生使人類的聽覺和視角功能得到了保存,並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電台和電視台的產生使人類傳播開始進入立體傳播階段。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廣播電台KDKA在美國匹茲堡正式播出。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正式開播,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這一時期,人們可以同時運用聽覺和視覺來接收音畫俱佳的信息,傳播媒介進入立體階段。這些立體傳播媒介,特別是電視這一綜合文字、聲音和畫面的傳播媒介,使得人類接受新聞信息變得更為便捷,也就成為人類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和娛樂的最重要工具。
5、以現代科學技術--數字網路為媒介的大眾傳播時代。1979年,世界上第一座行動電話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開通,手機通信產生。60年代末期,互聯網的前身??????……美國陸軍網路APRANET——先進網路基礎結構產生,94年4月20日,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現在,當照相機、攝像機和手機結合,當數碼相機和家用數碼攝像機進入平常百姓家中,當電腦網路進入千家萬戶,一直被動接受新聞信息的大眾終於擁有了記錄和發布新聞事件信息的工具。這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從現場向全世界發出畫面、聲音和文字消息。 新聞事件的現場記錄必須等待專業記者到來,新聞信息紀錄、傳播一直依靠媒體記者的時代宣告結束。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手機的攝影、攝像和接收功能不斷完善。手機開始綜合電視功能、提升攝像質量,成為一個微型的新聞現場直播和音視頻文字接收工具;車載電視將和轎車一起全面普及;電子眼的全面推廣使公共場所的動態事件處於24小時全天候監控中,必要時可隨時進行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和錄像重播。液晶壁掛電視將遍布世界的每一個公共場所。至此,一個社會大眾參與傳播和為社會大眾傳播的大眾時代終於到來。有趣的是,目前時興的手機簡訊和網路交流,正是原始社會人們既做傳播者又做接受者的自然平等的原始狀態在現代社會的高層次的體現。這種傳播以其傳播信息的迅速和信息發布的自由性和平等性而備受社會大眾青睞,博客和bbs留言、網上評論的出現滿足了社會大眾追求新聞信息平等交流的慾望。手機傳播除了收發方便、快捷迅速、互動性強等特點外,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傳播和接收新聞信息。而隨著手機技術的發展,手機的接收新聞信息的功能將得到不斷加強,變得隨時隨地。手機將綜合目前的電腦功能,成為一種新的新聞媒介和完善的新聞信息發送的傳播工具,從而推動大眾傳播走向成熟。這一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和接收學習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人類代與代之間的經驗、知識的傳承開始變得多樣化。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新聞信息的採集、傳播和接收成為社會平等的一種標志。而這也正是這一時代區別於前一時代和以往所有時代的顯著特徵。
6、電子傳播時代。從以上的傳播媒介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一直以來,人類的傳播都是由人類自己或者人類藉助科學技術完成的。就是在傳播最發達的大眾傳播時代,新聞信息傳播活動中,電子設備等科學技術只不過是人類傳播的輔助工具。人類才是新聞信息採集、編輯和發布的主體,也是傳播媒介的主體。但到了電子傳播階段,人類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將退居後台,並逐步成為純粹的新聞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作品的享受者。電子傳播時代,電子技術設備成為傳播媒介的主體,新聞信息的採集、編輯、發布將全部由電子機器完成。2007年,兩名匈牙利科學家稱已經找到合適的演算法,將能使電腦的圍棋程序達到圍棋職業棋手的水平。(注1)「新華社電:明年1月,第一部由電腦創作的小說:《真正的愛情》將在俄羅斯與讀者見面」。(注2)這標志著一個人類製造的電子產品全面參與人類文化活動的全新工程已經成功啟動。幾十年、幾百年以後人類製造的智能機器人將全逐步替代人類本身,獨立進行新聞信息的採集,並開始參與新聞信息的編輯和發布,人類就可以專心地享受智能機器人採集、傳播的新聞信息和文化產品。
㈤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進程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媒體開始步入網路信息傳播時代。1995年5月17日,中國郵電部宣布向公眾開放互聯網服務。同年10月,中國貿易報就在中國新聞界中率先將自己的新聞信息搬上了國際互聯網。中國大陸網路新聞傳播業的啟動,與中國互聯網事業對公眾的開放幾乎在同一時空維度發生,顯示出中國網路媒體的超前與創新意識。 九十年代中期,經過近2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它不僅在經濟領域對世界敞開胸懷,而且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開始與世界展開全面交流。此時的中國不僅表現出了解世界的強烈慾望,而且感受到讓世界了解自己的迫切需要。作為直接擔負著新聞傳播任務的中國新聞界最為深切地感到了這番前所未有的對於其職業責任的沖擊波。 互聯網所具有的信息傳輸上的高速度、傳播范圍的全球化、傳者與受眾間的交互性、信息形式的多媒體特性,資料庫存儲及檢索、信息製作過程中的低成本以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種種優勢,引起了一些中國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他們開始嘗試在互聯網上開辟全新的信息傳播領地。 在中國的新聞體制下,最先走向互聯網的是擔負著對海外受眾從事新聞傳播任務的媒體。因為這些傳統媒體更為迫切地感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全新機遇。 從1995年以來,中國網路新聞傳播事業已經有了極大的進展,無論是上網媒體的數量還是上網媒體的種類,無論是信息傳播的方式還是商業運作的方法,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短短的六、七年間,中國網路新聞業從無到有,從簡單的相互模仿到各種各樣的獨立創新,不斷地突破現狀,不斷地優化自身。 如今,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已經在互聯網上全面開發著網路新聞傳播和相關信息服務的各種功能,中國網路新聞傳播媒體的群體組合陣列已經形成。 根據中國網路新聞媒體1995年至2002年間發展歷程中的呈現的一系列本質上的不同特徵,可將其發展歷程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醞釀發展階段:(1995年1月-1996年12月) 這是中國網路新聞傳播發展的初始階段。1995年1月12日,以海中國外留學生為核心讀者群的《神州學人》雜志開通自己的網站,成為中國第一家走上國際互聯網的大眾傳媒,此舉也成為中國網路媒體傳播事業進入最初醞釀發展階段的起始標志。 這一階段是中國新聞機構嘗試使用網路階段,也是中國新聞機構對網路媒體傳播功能的嘗試開發階段。由於對網路技術的陌生,專業人員不足,設備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對網路信息傳播意義、作用及規律認識上的局限,在此階段,中國網路新聞傳播事業整體上看發展的速度還比較遲緩,運作的水準也較低。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01/content_898361.htm
㈥ 互聯網自媒體發展的新趨勢
互聯網媒體發展六大新趨勢
一、移動化、數據化、智能化
1994年4月20號互聯網正式進入我國,在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和推動下,我國互聯網已經經歷了以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騰訊網等門戶網站為代表的門戶時代,以新浪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時代,目前已經進入以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為代表的智能媒體時代。智能媒體時代的典型代表是創立於2012年的今日頭條,其主要特徵是移動化、數據化和智能化,鑒於今日頭條代表著互聯網媒體發展新趨勢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來,互聯網媒體紛紛掀起向今日頭條學習和對標的風潮,這種現象可以簡稱為「頭條化」。除了網易、搜狐、阿里UC之外,在中國最擅長做互聯網產品的騰訊也開始向今日頭條學習。具體到騰訊,一是抽調懂技術和產品的帥才親自掛帥,由著名的產品經理、騰訊COO任宇昕親自操盤;二是把OMG定位為技術和產品驅動內容分發部門。一方面網路媒體事業群下快報產品部更名為興趣閱讀產品部,職責調整為負責興趣閱讀產品天天快報的研發運營推廣工作,快報的個性化推薦技術建設和體驗優化,以及快報的內容運營工作;另一方面網路媒體事業群下成立內容平台部,負責搭建公司級內容開放平台,包括內容合作體系、內容生態體系,內容運營體系、內容數據體系、內容品類體系、內容特徵體系等工作,建立公司級安全,健康,完善的內容生態,支持公司各大平台的內容分發需求。
1.移動化
在3G尤其是4G技術的推動以及大規模商用和滲透下,我國互聯網從PC互聯網快速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移動紅利成為互聯網媒體發展的重要紅利。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佔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目前,移動紅利基本上被今日頭條、微信、微博、快手等互聯網分發平台和媒體瓜分殆盡,移動化已經成為標配和操作系統。
2.數據化
伴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成熟,一方面可以對數字化內容數據化,通過對數字化內容打上顆粒度很細的標簽,內容可以更好地結構化、標准化,內容的價值也能帶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另一方面可以對用戶進行全方位、多層次、深度的標簽化,進而更好地了解用戶的消費行為和潛在價值。從商業價值的角度,用戶遠遠大於受眾和網民。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大數據技術出現之後才有真正的用戶概念,在傳統媒體時代,只有受眾而沒有用戶,在PC互聯網時代,只有網民也沒有用戶。當前,智能媒體正在快速迭代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根本原因就在於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用戶連接失效」。
3.智能化
門戶網站興起之後,在給我們帶來豐富、多元的海量信息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信息過載」的世紀級難題,隨著每個人的好友越來越越多,社交媒體也越來越重,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用社交關系推薦來解決信息過載的辦法也已經失靈,而唯有基於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之上的智能信息匹配才能有效解決信息過載難題,即在用戶個性化、定製化的信息需求和豐富多元的海量信息之間通過科學的演算法推薦來實現高效匹配。
從目前發展來看,移動化紅利已過,而數據化和智能化紅利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可挖,所以所有的互聯網媒體紛紛向數據化和智能化轉型也就理所當然了。
二、從CTC(Copy to China)到CFC(Copy from China)
1.前期我國互聯網媒體採取的多是CTC模式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一直是互聯網新模式和商業模式領先者和創新者,1994年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在美國創立了雅虎,也開啟了門戶網站模式1996年4月12日,雅虎以13美元的發行價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後,我國的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等紛紛把「門戶網站模式」引入中國,並成功在美國上市。除了以新浪網等為代表的門戶模式,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模式,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搜索模式,新浪微博、微信等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亞馬遜、谷歌、Twitter和Facebook等的影子。在CTC模式下,我國互聯網媒體的實力與國際互聯網巨頭相比差距懸殊,我國的互聯網媒體基本蜷縮在國內市場被動防禦,而不可能像亞馬遜、谷歌、Facebook等縱橫四海、在世界范圍內跑馬圈地。
2.CFC開始成為潮流
首先,我國互聯網媒體實力快速增強。得益於國內規模龐大、縱深寬廣的市場,快速增長的經濟和全面發展的社會,非對稱管制的互聯網政策以及對復雜場景的創新性理解,阿里巴巴、騰訊、網路、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媒體狂飆猛進,用戶數、收入、凈利潤、技術能力都飛速成長,已經成為世界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創立於2012年的今日頭條,完全採取基於最新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引領了世界互聯網的新趨勢。經過移動互聯網和中國復雜場景錘煉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在世界互聯網舞台上實力更為強勁、心態上更加自信、主動權也更強。雖然我國互聯網媒體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其主要市場還是主要集中在只佔全球互聯網人口的五分之一的國內市場,對於互聯網媒體這種「二八效應」特別顯著的行業來說,如果不通過有效的國際化戰略進軍另外五分之四的國際市場,就會被美國互聯網媒體巨頭越拉越遠。
其次,阿里巴巴、騰訊和網路和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平台在國內取得領先優勢之後,紛紛從防禦國門到主動開辟海外戰場,吹響了反擊戰的號角,代表著新時代的新趨勢。一是阿里國際化布局主要集中於電商和支付領域,而媒體領域較少。包括耗資2億多美元投資了矽谷的移動聊天和視頻通話應用Tango、向美國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注資近8億美元、阿里UC將在未來兩年內准備向東南亞地區投入3000萬美元,扶持該地區的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二是騰訊在媒體領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投資。主要包括2016年12月末全資收購了泰國最大的門戶網站 Sanook Online (曾在2010 年收購了其近半股份),2012年也購入了韓國領先的移動信息服務提供商Kakao若乾股權,通過公開市場入股「閱後即焚」視頻社交App SnapChat母公司Snap,持股比例超過12%。
三是新勢力的代表今日頭條主動到北美開辟海外主流市場。早在2015年6月,今日頭條就啟動了國際化戰略,通過自建以及收購的方式在日本、印度、東南亞、北美、巴西等地作了相應布局,而其他媒體領域的主要布局包括:2017年11月,完成了對海外音樂短視頻平台Musical.ly 的收購,交易總價近 10 億美金;2016年10月,以2500萬美金領投印度最大的信息分發平台Dailyhunt的D輪融資;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控股了印尼一家排名前三的印尼語新聞推薦閱讀平台「BABE」;2017年年初通過「資本+技術輸出」的方式全資收購北美主流短視頻應用Flipagram;2017年11月,收購和投資了獵豹移動旗下的新聞聚合平台News Republic 和直播平台 Live.me。
第三,主動出擊北美主流市場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當前國際傳播格局出現了本質變化,互聯網成為國際傳播能力的核心平台和競爭主戰場。在傳統傳播時代,美國藉助新聞集團、CNN、時代華納等實力強大的國際傳媒集團,在國際傳播中居於主導地位,其他發達國家也憑借其旗下的國際傳媒集團獲得一定的國際話語權。但在互聯網傳播時代,美國藉助谷歌、Facebook、Twit ter等在全世界跑馬圈地,而其他國家則沒有能與之在國際市場上匹敵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國際傳播能力相比傳統傳播時代,實力更強、領先優勢更為顯著。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而今日頭條等互聯網企業積極進軍北美主流市場,構建基於移動互聯的新傳播體系和傳播平台,能夠將國內正能量的故事傳遞給國際社會,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效地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的是,目前在技術、用戶、規模、實力等各個方面,美國的互聯網媒體巨頭仍然有著顯著優勢,而我們要從CTC模式成功切換到CFC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互聯網廣告居於主導地位
2012年,我國報業開始進入斷崖式下滑通道,2015年電視業也步入大幅度下滑的泥沼,經過近幾年的此消彼長,互聯網媒體廣告已經成為占據媒體廣告市場的絕對主導力量。
1.我國互聯網廣告體量大且保持高速增長
與傳統媒體廣告收入繼續大幅度下滑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已經體量很大的互聯網廣告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網路廣告已經從2011年的537.7億元快速增長到2016年的2902.3億元,在短短的5年時間內,增長了4.40倍。而根據國家工商總局廣告司劉敏司長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廣告產業總體規模達到6489億元,其中互聯網廣告收入佔比2200億元,占總體廣告收入的30.82%;據有關機構預測,2017年互聯網廣告佔比將達到54%,傳統媒體佔比將下降至46%。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統計年報和國家統計局提供的廣播電視設備製造業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廣播廣告收入為145.83億元,全國電視廣告收入1004.87億元。可以預測的是,2016年報紙的廣告收入應低於500億元,期刊的廣告收入不到100億元,四者之和應低於1800億元。無論是基於艾瑞咨詢的數據還是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網路廣告的收入都已經遠遠超過四大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之和。
此外,根據艾瑞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網路廣告季度市場規模為698.9億元,同比增長31.1%;第二季度為861.6億元,同比增長28.5%;上半年網路廣告收入為1560.5億元,同比增長29.65%。可以看出,2017年我國網路廣告收入雖然已經超過3000億元,但是依然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
其次,互聯網媒體廣告收入的馬太效應明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交媒體和智能媒體等更為先進的互聯網媒體正在快速迭代傳統門戶網站,新浪網、搜狐網等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增速較低甚至出現負增長,而騰訊、阿里巴巴、網路、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等互聯網廣告收入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7年前三季度,新浪網門戶廣告收入為8.872億美元,同比增速47.47%。但在新浪網路廣告營收同比增長的2.856億美元中,新浪微博的廣告和營銷收入同比增長2.814億美元,可以看出新浪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增長僅僅為可以忽略的0.042億美元;網易網的廣告收入為16.72億元,同比增長12.37%;搜狐網的門戶網站廣告收入為2.42億美元,同比下滑30.86%;鳳凰新媒體的廣告收入為9.429億元,同比增長7.27%。其中,第一季度PC廣告收入同比下滑21.5%,第二季度同比下滑21.2%,第三季度同比下降11.8%;騰訊的廣告收入為280.78億元,增速為50.20%,預計全年廣告收入會超過400億元,超過全國報紙的廣告收入;網路前三季度的廣告收入為527.21億元,同比增長9.06%。雖然第一季度出現1.3%的下滑,第二季度同比增長5.6%,但是第三季度已經同比增長22%,預計今年會達到800億元,超過報紙、期刊和廣播的廣告收入之和;新浪微博前三季度7.413億美元,同比增長61.15%。具體見表1。
表1 2017年前三季度互聯網媒體廣告收入及增速 %
互聯網媒體 2017Q1 2017Q2 2017Q3 前三季度合計
值 增速
新浪網(億美元) 2.28 2.952 3.640 8.872 47.47
網易網(億元) 4.45 5.96 6.31 16.72 12.37
搜狐網(億美元) 0.81 0.86 0.75 2.42 -30.86
鳳凰新媒體(億元) 2.411 3.387 3.631 9.429 7.27
網路(億元) 147.38 178.83 201 527.21 9.06
騰訊(億元) 68.88 101.48 110.42 280.78 50.20
資料來源:根據互聯網公司財報整理。
此外,阿里巴巴雖然沒有公布自身的廣告數據,但是根據艾瑞的數據,其2016年的廣告收入為821.5億元,且從理論上講其廣告收入增速與其營收收入增速成正比,阿里巴巴前三季度營收為1258.56億元,同比增長60.18%,預計2017年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會超過1200億元,超過傳統電視的廣告收入。
四、雙融加快
首先,產業融合高速推進。互聯網打破了不同產業之間的界限,不同產業之間開始快速跨界融合,之前涇渭分明的產業邊界已經不存在。產業融合一方面使得互聯網巨頭可以打造巨大的生態系統,無論是阿里巴巴、騰訊還是網路,都在打造跨越多個行業、參與者眾多、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產業融合也使得「跨界打劫」時常發生,直接後果就是互聯網媒體的競爭更為激烈。
其次,產金融合。金融業是產業上的皇冠,是產業發展的加速器,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和助推,無論是已經是功成名就的阿里巴巴、騰訊和網路等BAT互聯網巨頭,還是新興的今日頭條、快手等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一是今日頭條2016年以110億美元估值融資10億美元的基礎上,2017年又以220億美元的估值獲得20億美元巨額融資,以支撐其在微頭條、短視頻、抖音和悟空問答等各個業務線的全面拓展;二是愛奇藝完成一筆15.3億美元的可轉債認購,主要認購方為網路、高瓴資本、博裕資本、潤良泰基金、IDG資本、光際資本、紅杉資本等,其中網路認購3億美元。充足的資金能夠幫助愛奇藝鞏固和擴大自身的領先地位,相信不久的未來其盈利已不是難題。三是快手以30億美元估值獲得3.5億美元的融資,此次融資由騰訊領投。四是一點資訊以3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1.2億美元,這也是其獲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之後的新一輪融資,由北京文投集團投資。此外,在美國資本市場,搜狗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募集5.85億美元;在香港市場,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募資總額73億港元。
五、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經濟是規模經濟效應極其顯著的行業,近些年,阿里巴巴、騰訊和網路大力通過投資和並購進行戰略性布局,尤其通過在優勢領域的收購來提升自身的市場佔有率,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首先,在網路游戲產業領域,基本形成了騰訊和網易的雙寡頭市場結構。根據《2016年游戲產業年會》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1655.7億元,其中移動游戲市場規模達819.2億元。2016年,騰訊的網游收入為708.44億元,其中手游收入約382億元;網易網路游戲凈收入為279.80億元,手游收入大約為179.07億。可以看出,騰訊和網易的網路游戲收入之和為988.24億元,手游收入之和為561.07億元,分別占網游總收入和手游收入的59.69%和68.46%。2017年前三季度,騰訊的網游收入為735.16億元,預計全年會超過1000億元,網易的網游收入為282.77億元,預計全年有可能達到400億元。2017年,騰訊和網易在網路游戲市場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
其次,在互聯網廣告領域,阿里巴巴、網路、騰訊和今日頭條成為主導。2017年,預計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超過1200億元,網路的廣告收入超過800億元,騰訊的廣告收入超過400億元,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超過150億元,四者合計為2550億元,占據了互聯網廣告市場的70%以上。
第三,在數字閱讀領域,閱文集團處於領先地位。閱文集團由騰訊集團花50億元收購的盛大文化和其旗下的騰訊文學整合而成。根據閱文集團公開的招股書,閱文集團2016年實現營收25.68億元,較2015年的16.06億元同比增長59.1%。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網文市場規模達到46億元,閱文集團佔比為55.83%。
第四,在音樂領域,已經形成了騰訊音樂、阿里音樂和網易音樂佔主導的市場結構。
六、新巨頭浮出水面
目前,在互聯網媒體領域,阿里巴巴、騰訊和網路等BAT互聯網三巨頭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而隨著今日頭條的強勢崛起,必將會成為互聯網媒體領域的新巨頭。
創立於2012年的今日頭條,依靠其徹底、全面的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全新技術底層架構,緊緊抓住大數據技術紅利、移動互聯網紅利、自媒體紅利和短視頻紅利,一出生就風華正茂,短短5年左右的時間內成長為超級獨角獸。根據各類報道數據顯示,今日頭條2015年收入在16億元左右,2016年收入在60億元左右,2017年收入將超過150億元,而預計2018年的收入將在300到500億元之間,2017年初在引入20億美元戰略投資時估值為220億美元。高速發展中的今日頭條在穩固了智能分發平台領頭羊的地位之後四處出擊,先是用火山小視頻去對標快手,再用微頭條去對標新浪微博。
此外,快手、B站、一點資訊等都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
㈦ 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前景
中國互聯網媒體的現狀
中國自1994年接入互聯網之後,國內的眾多的新聞媒體也開始關注並介入網路。許多新聞媒體開始發展自己的網路版或電子版。1995年1月12日,《神州學人》雜志開中國出版刊物上網之先河。1995年10月20日,《中國貿易報》首先開通網路版,成為新聞上網的先行者。之後,1996年10月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建立自己的網站,1996年12月中央電視台建立自己的網站,以及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上網,標志著中國新聞媒體的網路化進程邁向新的一步。
自1995年以來的5年時間,中國各類新聞媒體上網的數量飛速增長。至1999年底,中國上網報紙近1000家,上網的廣播電視機構近200家。目前國內有獨立域名的網上報紙占報紙總數的42.6%;上網的全國性報紙56種,佔全國性報紙總數211種的26.5%;全國性報紙中1/4強已經在互聯網上安了家。網民人數也迅速增長,至2000年12月,已擁有網民2100萬。
中國網路新聞媒體大體形成三種模式,一是《人民日報》網路版模式,即傳統媒體的網路版模式。這一模式早先只是簡單地把傳統媒體上的內容拷貝到互聯網上,很少顧及互聯網自身的特性。這方面有了很大改觀,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它們盡可能地摘掉「網路版」的帽子,如《人民日報》網路版現改稱為「人民網」,新華社網路版改稱為「新華網」等。它代表了單一的傳統新聞媒體尋找網路化發展進程中的途徑與規律的模式。第二種是千龍新聞網模式,即以千龍新聞、上海東方網為代表的網路新聞傳播媒體。這類互聯網媒體,依託於地方性傳統媒體的聯合,並試圖按現代企業的規則運營。第三種是新浪網模式,是以新浪網站為代表的綜合性商業網站獲得發布新聞的權利,登載新聞的一種新型網路新聞傳播媒體。這類網站在我國網路媒體發展之初的表現引人注目。
中國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前景
中國的網路新聞媒體,作為一個嶄新的傳播領域,正在拉開新聞傳播的世紀序幕。當前各類網路媒體所進行的各種探索,從發展的角度看,都具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如果一定要對中國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前景做出某種預言,那麼,應當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業已形成的各種現實因素以及世界網路媒體發展的趨向中去把握。由此言之,未來中國的互聯網媒體已經顯現出以下前景和趨勢:
1、已經形成的三種現有模式,將繼續發展,並著力探索網路傳播的規律和方向。在新聞信息的原創性上下功夫,逐漸壯大「第四媒體」的實力和特性,滿足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需要。
2、事業發展與體制創新結合,呈現在新體制基礎上運作的媒體新景觀。特別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網路媒體,沒有體制創新作保證,新媒體的運行將舉步維艱。
3、法制化管理與資本化運作相結合,出現規范與整合的局面。2004年10月以來國家頒布的幾個有關互聯網的重要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辦法》、《電信條例》以及《網站名稱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等,是直接規范中國網路媒體的法規,將會對互聯網發展初期「沒有規則的游戲」狀況發生重大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將調整我國網路媒體的現有格局,促進我國網路媒體新格局的發展。同時,在法制管理的軌道上,探索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發展道路,加強資本化運作的力度;網路媒體將以兩種面目出現,一是在絕對控股的條件下引入公眾股,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市;二是由國家擁有或由國家控股的網路公司來收購或兼並在傳媒業有競爭優勢的媒體,然後在證券市場上市。當然,其中無論哪一種模式,中國政府在裡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4、網路媒體的真正本性日漸顯現。在網路技術日益發展、寬頻運用逐漸推廣以及國際網路化信息浪潮的推動下,不遠的將來,交互電視、多媒體傳播等將為人們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利用、相互融合勢在必然,在融合基礎上,傳統媒體找到更生之路,網路媒體的發展也獲得強大的新聞人才競爭優勢,壯大開發與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
㈧ 中國傳媒的發展
中國傳媒發展的歷史闡釋
LEARNING.SOHU.COM 2005年5月12日23:52 [ 王炎龍 ]
頁面功能【我來說兩句(0)】【 收藏本文】【熱點排行】 【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關閉】
[內容提要] 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時間范疇爭議頗多,有待辯證界定。本文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考察,闡述外國辦報理念和模式等因素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對中國近代報業的影響,分析了外報如何推動中國近代報紙的商業運作。
[關鍵詞] 中國近代報業 西學東漸 歷史闡釋
中國近代報業在競爭發展的歷史嬗變過程中,無不與國際傳播的大背景密切相關。「所謂國際傳播,表現更多的是利用大眾傳播的交流,即特 定的社會集團通過印刷傳播(報紙、書刊)或者電子傳播(廣播、電影、電視)面向受眾的社會范圍最廣的傳播。」[1] 而信息的國際傳播交流地位,往往與一國的國力興衰有關。近代的中國,被動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話語,西方傳教士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面紗,攜媒介經營理念以虛偽面孔出現,但內質卻是赤裸裸的文化滲透;19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外國媒介資本規模及其強勢話語霸權的沖擊,我國近代報業幡然醒悟,改良派與革命資產階級報業紛紛出籠,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運作模式與近代國際接軌。而國際傳播並非現代媒介外部生存環境的專有詞,它和近代的「西學東漸」一脈相承,在中國報紙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它一直為媒介提供了豐富的時代背景,也深刻影響著中國近代報業匯入世界傳媒潮流的進程。
中國近代報業時間范疇界定
中國近代報刊的時間范疇,一般認為是從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雜志在上海出版)。[1]我國國人獨立創辦報刊,最先是艾小梅於1873年在漢口創辦《昭文新報》,但此報存在時間很短。隨後,1874年1月,由我國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王韜在香港主持創辦《循環日報》,同一時期,報人容閎在上海創辦中國大陸第一份由中國人主辦的中文報紙《匯報》。對此,關於中國近代報刊產生的時間頗有爭議。倪延年、吳強先生在其編著的《中國現代報刊發展史》中提到:「雖然,從19世紀初就有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大陸創辦了中文報刊,但畢竟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刊,稱之為中國近代報刊似乎稍失嚴密。而以艾小梅、容閎、王韜等人為首創辦的第一批中文報刊,則不是勢單力薄就是遠離大陸,故難以從中國近代報刊的社會作用角度來認識。我們認為:中國近代報刊產生的實質性標志應是康有為等人於1895年在北京創辦的中國大陸最早的政論性雜志《中外紀聞》。當然,這一標志的出現不是突發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們(包括外國人和中國人)創辦報刊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自19世紀50年代起在香港、廣州、上海、漢口、福州等地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批中文報刊,可以看作是中國近代報刊的開端,同時也是中國資產階級報刊的萌芽。」[3]
倪、吳兩位學者的觀點表面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深究其觀點卻存在三個方面值得商榷:一是關於中國近代報刊產生時間的表述前後矛盾和含糊,既認為19世紀90年代是產生的實質性標志,又認為19世紀50年代是中國近代報業的開端,同時在該書的第9頁提到「中國近代報刊的發展歷史基本上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歷程相一致,即當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前期階段時,中國近代報刊也處於上升時期」;二是在理解「中國近代報刊」時,把「中國(人)」作為創辦者主體,而從客觀歷史來看應把「中國(人)」做作為地域性主體,這樣就不會割斷報業發展流程中的歷史聯系,畢竟「中國近代報刊」與「近代中國報刊」的內涵不同,如果是後者,則倪、吳觀點姑且可以自圓其說,但這樣會有悖報業歷史發展事實;三是在外國傳教士創辦報刊過程中,其報紙形式和內容逐漸趨向中國化,且有的報紙吸收中國報人參與合作,如王韜在英國人麥都思主持的墨海書館從事十三年,為他後來辦報提供了借鑒。有的報刊後來被中國人接手主持,如史量才接辦《申報》。因此,按照方漢奇先生的觀點,把中國近代報刊產生時間界定為1815年傳教士創辦第一批中文報刊開始,既符合報業發展的歷史,也便於問題的討論。
滲透與移植——近代西方報業的東漸
關於中國近代報刊產生和發展的背景,通過考察其歷史,歸納起來有兩大方面:一是內因。一方面由於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與發展,為報業提供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特別是鴉片戰爭前後,人們渴求對動盪社會信息的需求,這促進各種報刊不斷涌現;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報業產業的發展和文化擴張,促使西學東漸,本文主要從後者即以國際傳播為背景進行歷史性考察與分析。中國近代的報刊業源於鴉片戰爭前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傳教士在南洋和東南沿海一帶共辦有6家中文報刊11家外文報刊。鴉片戰爭後的半個世紀里,傳教士創辦的中外文報刊近170種,約占同期中國報刊總數的95%。正是這些報刊在內容編輯、印刷、發行等方面都帶動了中國近代民族報刊的誕生。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前實行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和禁教政策,外國傳教士及其所創辦的報刊大都只能在南洋一帶出版,然後尋找機會傳入大陸。由於這些報刊的創辦者們很多來自工業生產比較發達?獸祱栮浴?????????、科學技術比較先進、報業體系日益完善和發達的西方國家,他們在采編印發等業務和技能上比中國京報和官報具有明顯的現代性。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的東進,中國近代報刊應運而生。外報傳入中國後,一些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報界,引進「西學」,自辦報刊。從傳教士在1815年8月辦第一張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起,「無論是外國人辦的,還是中國人辦的報紙,均多少不等地承擔起了推動中國捲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只不過這些報紙因辦報人的不同而各自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罷了,但最終殊途同歸,緩慢地匯成向文化全球化潮流推聚的合力。」[4] 但中國近代報紙的發展,不管是它的宣傳效應,還是它的產業模式,無不深深打上西方傳播觀念或媒介資本運營理念的烙印。
一是理論層面:西方傳媒文化與意識的滲透。鴉片戰爭前,傳教士報刊重點集中在沿海,而且主要是以中國話語闡述西方基督教義和文化觀念。鴉片戰爭後,他們的辦報活動向內地深入,上海成為近代報業的中心。從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會或傳教士個人名義創辦的中外文報刊多達170種,約占同時期我國報刊總數的95%,幾乎壟斷了我國的新聞事業。這時期外國人創辦的中文報刊主要有:《遐邇貫珍》《六合叢談》《中外新報》《中國教會新報》《中西聞見錄》《益聞錄》等,這類刊物一方面傳播了在當時還不失為進步的新學問,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在這些刊物中,尤其以《萬國公報》影響最大,它於1868年9月5日創刊於上海,長期擔任主筆的是林樂知和李提摩太。該刊採取了將基督教教義、西方文化和中外時政融於一體的宣傳策略,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動盪的局勢中合法干預中國的內政,並且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滲透。正如近代新聞學者戈公振在論述外報對中國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時說:「初外報對於中國,尚知尊重,不敢妄加評論。及經幾度戰事,窘象畢露,言論乃肆無忌憚。挑釁飾非,淆亂聽聞,無惡不作矣。」[5] 在外報的刺激和影響下,一些接觸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開始在航運發達的香港創辦近代中文報刊。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王韜於1874年1月5日創辦的《循環日報》,而這也得益於王韜在歐洲濡染了西方政治、科學、文化以及先進的傳播觀念,同時形成了他的獨特的辦報思想和經營理念。如王韜在他的第一篇公開談論現代報紙的文章《論日報漸行於中土》中,對《泰晤士報》政治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英國之泰晤士,人仰之幾如泰山北斗,國家有大事,皆視其所言以為准則,蓋主筆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趨向也。」對此,激進的梁啟超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懷才抱德之士,有昨為主筆而今作執政者;亦有朝罷樞府而夕進報館者。其主張國事,每與政府通聲氣,如俄土之爭戰,德奧意之聯盟,五洲之人,莫不仰首企足以觀泰晤士之議論」(見《論報館有益於國事》)。不過,綜觀兩人觀點,他們過分誇大了《泰晤士報》的政治作用。西方人鄙視政治與新聞業結盟,國人卻趨之若騖。
盡管如此,但中西傳播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促進了中國新聞學的創立和發展,這同時也歸功於新聞學的創立者們,他們對西方現代新聞學的學習與傳播盡了很大努力。如我國第一位在西方學習過新聞學的留學生徐寶璜,曾在日本新聞學會聽過課的任白濤、邵飄萍,以及當時雖沒有出國卻是中國全面掌握世界新聞學研究現狀的戈公振。他們當中的邵飄萍和戈公振分別是著名的北京《京報》和上海《時報》的主編,在新聞從業過程中,實現了西方新聞學基本理論與中國當時最高水平的新聞實踐相結合,構建了有特色的近代中國新聞學,融會了英、德、日、中四大語種著作提供的各種觀念、經驗和研究方法。其中,戈公振所著的《中國報學史》表現尤為典型,這本書的緒論部分,實際上是新聞理論,雖然只有一萬多字,提及的英文、德文和日文參考書籍和文獻達二十二種。而整個緒論的思維結構和論證方式,基本上是中國文論的傳統模式。可以看出,創立時期的中國新聞學處於世界新聞學研究的比較前沿的地位。正如熟悉英文新聞學著作的徐寶璜在《新聞學》自序里所說:「本書所言,取材於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無完善之書,或為歷史之記述,或為一方之研究。至能令人讀之而窺全豹者,尚未一見也。……自信所言,頗多為西方學者所未言及者。」後來,蔡元培為徐寶璜書序中對中國新聞學地位作了准確的評價,他說:「我國新聞之發起(昔之邸報與新聞性質不同),不過數十年,至今而始有新聞學之端倪,未為晚也。」[6] 所有這些傳播意識和理論,對中國近代報刊實踐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是實業層面:西方媒介資本和經營理念的移植。中國近代報刊主要包括宗教性報刊、政論性報刊、商業性報刊、專業性報刊、娛樂性報刊等幾類,但真正代表中國報紙產業的要數外國人創辦的以贏利為目的的綜合性商業大報,當時全國商業中心——上海也成為大報競爭的中心。
1872年4月30日,由英國人美查等人集資創辦《申報》,打破了於1861年11月創刊的《上海新報》獨家經營的格局。美查以商人的眼光來看待他所從事的報業,從報紙的內容、發行和價?獸祱栮浴?????????格三方面與《上海新報》展開競爭。美查認為,「這報是給華人看的,文字應從華人方面著想。」因此在內容上盡量適合中國讀者口味,並且從創刊起就確立了「新聞、評論、文藝(副刊)和廣告」的辦報模式。大幅度降低報價,積極拓寬發行渠道。所以,對手《上海新報》不得不於1872年12月30日自動停刊。《申報》成為上海獨家經營的中文報紙。此前創辦於1861年的《上海新報》,被譽為「上海中文報紙的第一顆新星」,但是該報的主編都是傳教士,報紙的宗教氣息很濃,不能適應商業發展需要。《申報》一創刊就呈現出近代報紙比較完備的形態,有消息、廣告、京報全錄、副刊、經濟新聞、社會新聞、言論等體裁。在報道方式上值得借鑒,如在報道重大社會新聞時,經常採用連續報道或集中報道的方法。最為典型的是關於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報道。此案發生於1873年浙江餘杭縣,當時《申報》在杭州有一個分銷處,楊案發生5個月後,《申報》在1874年1月16日首先刊登了題目為《記禹航生因奸謀命事細情》的報道,把楊乃武名字寫成「禹航生」並報道他如何風流放盪而導致犯罪。4月18日又登載了《記禹航生略》一文,報道了該案縣審時已判二人死罪,楊姐不服判決,上京控告,因病半途而折回,以及該案在省中復審的全過程。此後一段時期,陸續發表了關於楊案的報道,直到1877年4月《刑部審餘杭案》為止,連續報道達四年之久,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也提高了《申報》的知名度和發行量。在1899年11月4日,美國人福開森買下了由英國人丹福士於1893年創辦的《新聞報》,由汪漢溪擔任總經理,從此,上海報業又是兩軍對峙——《申報》與《新聞報》。《新聞報》的競爭手段有三:(1)迅速介紹商情,以經濟新聞為重點;(2)運用東借西還的資金周轉方式,不斷添置新式印刷設備;(3)不惜巨資,建立無線電收報台,直接收聽外國電訊,贏得新聞出版時間。到1929年,兩大報業並駕齊驅。
「外報的畸形繁榮,是外國資本輸入的一種表現。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旨在攫取巨大利潤,並往往與西方文化滲透並進而互為表裡。」[7] 民族資產階級報刊是中國近代報刊的主流,主要有兩類:一是商業報刊,它晚於傳教士創辦的宗教文化報刊,大多是脫胎於外國人創辦的報刊,但比較注重經營管理;另一類是資產階級政黨報刊。從文化底蘊上看,西方宗教文化無法與具有深厚傳統的中國文化匹敵,所以隨著歷史的推移,這些外國人辦的商業報紙逐漸轉移到中國民族資本手中。在中國創辦中文報紙的外國資本,為了溝通語言、迎合習俗、拓展業務,他們紛紛僱傭中國人參與報業采編出版等業務。後來華人資本的壯大以及其從業經驗的豐富,逐步控股外國報業資本,《申報》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申報》和《新聞報》作為英、美報紙,主要是為帝國主義在華的經濟活動提供講壇,為推銷他們的商品做廣告宣傳。但是,他們以贏利競爭為動力在新聞業務和生產工具的不斷變革,他們的報業資本以及先進經營理念的滲入,對後來中國本土報業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如1874年創辦的《循環日報》,在版式上基本仿效外國中文報紙,廣告占報紙版面3/4左右。同時,它以印刷業為依託,進行各種文化事業經營,例如在1880年11月24日《循環日報》上所刊的「中華印務局告白」稱:「啟者:本局設在港中環百步梯,除發行《循環日報》外,兼印售月份牌、黃遵憲《日本雜事詩》、王韜《蘅華館詩集》,代售《米利堅志》、《法蘭西志》等書籍。」又如《時務報》本是一家政論性很強的報刊,但又兼顧新聞性和娛樂性,以此吸引讀者。尤其是時務報館除定期出報外,還推行許多新式文化事業和實業活動,凸現報紙的綜合社會功能。如出版中外時務書籍,代售書報,協辦學堂,兼辦實業等等。它作為一份紳士辦的報紙,完全自籌資金,經營上自負盈虧。盡管沒有像《申報》《新聞報》那樣走企業化大報的道路,但其運作尤其是它的銷售發行具有明顯的產業特色,《時務報》的發行主要是通過報館在各地建立的代售點,18個省內達138處,就連日本和新加坡也設有海外銷售點。當然,在這一階段,商業報紙的運作開始採用企業化模式,但還沒有形成報業集團。而到了在20世紀30年代,著名報人成舍我考察西方報業集團,回國後在中國搞報業托拉斯,成立新聞公司,目標是辦成包括十家大報以及通訊社、新聞研究中心、定期新聞研究刊物、新聞畫報等的報業集團。這是中國現代新聞史上有意識、有組織地組建報業集團的萌芽,也是西方報業經營理念東漸的結果。
三是技術層面:西方報業印刷技術的引進。這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印刷術的傳入。首先以鉛活字印刷術為首的近代印刷術在西方國家出現,並且逐漸傳入中國。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奉到達中國,隨即展開了廣泛的翻譯、出版活動。從1815年起,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刷所陸續出版了馬禮遜編寫的中、英文大型工具書《中國語文詞典》,這部書是含有中英文兩種文字的工具書,如用中國傳統的雕刻版,則大量細小的英文字無法雕刻,從當時的技術工藝來看,雕版既無法與鉛活字拼接?獸祱栮浴?????????,也不能採用機械印刷。因此,要出版這部書只有採用中文鉛活字排印。為此,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刷所製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文鉛活字。當時還沒有發明中文字模,無法大批量生產中文鉛字,於是採用古老的辦法,用刀在一枚枚的鉛合金上刻制。這樣一項浩繁的工作,決非一人或幾人能完成,於是僱傭大量中國人參與其事,包括刻制、排字、審稿、校對、印刷等,才得以順利完成。1815年,傳教士米憐奉馬禮遜之命帶領中國刻工梁發在馬六甲建立了印刷所,這個印刷所早期使用雕版刷印,他創辦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就是採用雕版刷印。19世紀初,西方近代印刷術與印刷油墨同時傳入中國。到1913年,國人自辦的第一家專業油墨製造廠上海中國油墨廠成為我國製造現代印刷油墨的開端,產品分為印書油墨和印報油墨,印刷上海《申報》、《時事新報》、北京《國民公報》、《大國民報》等。另外,通過西方傳教士,石印術也傳入中國,1833年廣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繼之有石印中文月刊《各國消息》的出版。1874年,石印技術傳入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是1876年點石齋石印書局成立。
第二,印刷設備的引進。由於動力的採用、捲筒紙輪轉鉛印機以及自動鑄排機等的發明使用,近代印刷術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百餘年時間里進入了成熟階段。19世紀歐洲主要國家及美國已建立起近代工業體系,動力、冶金、機械、化學、造紙等工業的發展,為印刷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一進程中,印刷生產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業模式,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到19世紀70年代,上海、廣州、天津、漢口等地的出版社(商)的印刷設備一直來自外國。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上海申報館購置歐式手搖輪轉機,每小時可印幾百份報紙。1906年,由英國人發明的電氣馬達作動力的單滾筒機進入中國,開始新聞紙兩面印刷。1912年申報館購置雙輪轉機,每小時可印2000張。1916年,申報館購置法式滾筒紙印刷機,每小時可印8000張。1925年上海時報館購置德國的彩色滾筒印刷機,是當時先進的凸版印刷機械。在中日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期間,印刷機械開始作為民族工業出現,如1895年上海李涌昌機器廠創建,至1912年先後又有6家規模大體相似的印刷機械廠建立,這些印刷機械廠以維修為主,兼生產一些小型印刷設備。印刷術及設備的引進,積極推動了中國近代報業的發展。
㈨ 中國傳媒行業的發展前景怎樣
近年來國民經濟水平持續提高,人們的需求開始逐漸向精神文化領域轉型升級,從橫向對比來看,國內人均文娛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媒介消費增長時長以及企業廣告投放占據GDP的比重,依舊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且,與發達國家傳媒產業鏈上的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在營收規模以市值上都有很大不足。
從傳媒產業的發展路徑來看,上一波傳媒產業發展的大好行情來自於制度紅利、人口紅利以及技術的創新,但是眼下這些因素都即將消退。對於傳媒產業玩家來說,要如何找到新的發展機會,只有深挖存量用戶,激發這一部分人群的變現潛力,同時也需要積極向海外市場拓展。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才能打造傳媒產業新的增長極。
總體來看,傳媒產業市場規模依舊不可小覷,預計到2020年將會超過2萬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當下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方向已經聚集在在線視頻、泛娛樂化、付費內容這幾個領域。
㈩ 新媒體運營成功的7大技巧,你用對幾個
一、熟悉的事熟悉的場景沒有吸引力,反常才是吸引點
熟悉的事物熟悉的場景自然是帶來不了好奇,不管是做營銷、運營、文案,還是做新媒體,一定得培養 “逆向思維”,也就是打破一些常態,提出反向的觀點,製造沖突。
二、有槽點,人格更完整
90後、95後乃至00後大軍日益成為各大品牌消費主力,越來越多品牌想通過年輕化來獲得這個群體的喜愛。做新媒體運營也是如此,新媒體時代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平台人格化,這就意味著有血有肉,這樣的變化有好處,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你是有槽點的人,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拉進與客戶之前的距離,人也就更立體。
三、鮮明的觀點,就是引爆點
那些爆款文章,不是因為他們的文採好,也不是他們技巧有多強,而是他們有全新的觀點,有下功夫去挖掘生活的新洞察。雖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人們喜歡的話題一直沒變過,像努力奮斗最終逆襲、直男癌、羨煞旁人的愛情、仇富等等。但同時,對此需要有明確的態度和觀點,觀點即爆點,態度即溫度。
四、注重自我表達,也需考慮用戶需求
做新媒體,要有自己的態度,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家都在強調要有個性,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就是自我表達,會得到一大批人的認可,最後匯聚越來越多有同樣價值觀的人。但是,自我表達不是自嗨的獨角戲,它是介於用戶需求與自我的中間區域。
五、第一時間想到的觀點別著急寫
這一點就是常說的反人性思維,跳出創作的思維舒適區。新穎的觀點想出來的過程沒有那麼神奇,它就是在拋棄一個一個想到的舊觀點。那些你第一時間、第一直覺想到的觀點一定別著急寫,因為所有人都能想到,得到這個觀點的過程太舒服了。
六、情緒是傳播的核武器
爆款刷屏的內容,往往能 “俘虜” 讀者,引爆讀者的情緒。在互聯網,情緒絕對是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當然,這些只能作為參考,最重要的是在不斷實踐中找到目標人群的高喚醒情緒,比如我現在經常看到的:愛國情懷、憤怒、興奮、懷舊、驚訝。
七、好標題,篩出來的
當你確定了選題的方向後,標題的重要性更不用多說,可能任何一家新媒體頂級團隊,都在研究如何把標題寫得更好。如果你想標題效果更好,別依賴於某一個人的判斷,自己基於過往歷史推文標題的經驗,好好對比標題,選出5個來。
關於新媒體運營成功的7大點的內容,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互聯網營銷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文案寫作、網站優化和互聯網營銷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