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成癮怎麼辦
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障礙,不僅不利於個體的健康發展,還成為一種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它的形成既有網路傳播特性的原因,也有個體自身人格缺陷和現實社會生活壓力的原因。
Lynne Roberts認為網路成癮可以大致分為五個亞類:互聯網色情成癮、互聯網游戲成癮、互聯網交際成癮、信息超載成癮、其他強迫行為。
而近來更多學者將其大致歸為網路關系成癮(包括網上聊天、收發郵件等)、網路娛樂成癮(包括玩網路游戲、看電影等)、信息搜集成癮 (包括無休止地收集大量無用的信息、廣告等)三個大類。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它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它的負面影響。科學家一組最新統計數字為我們敲響了警鍾。目前全球2億多網民中,約有1140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網路心理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這部分人在網上的沖浪體驗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網路的心理依賴,隨著每次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這種依賴越來越強烈。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已被稱為「網路成癮綜合症」。
「網路成癮綜合症」的主要表現,就是因為過份依賴網路,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其最明顯的症狀有:在網路上工作時間失控,長時間使用網路以獲得心理滿足;為了達到自我滿足,不惜增加網上停留時間,試圖減少操作時間但難以自控;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網路成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網路傳播的特點,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網路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們更易沉迷於網路。現實生活壓力過大,導致一些人沉溺於網路,在虛擬空間里尋求安慰和減壓。社會形態轉型時期,生活中的未知變數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挫折、科技進步帶來的倫理難題等,壓力驟增。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宣洩減壓的寬松環境。網路成癮實際上是暴露了目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把網路成癮的症結完全歸於網路的使用者,是不夠全面的。
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易沉迷於網路。例如一位女性說:「在網上,我會主動與我不認識的男士說話,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所以,提高他們的現實交流溝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擺脫「癮症」的治本之途。首先必須合理安排時間,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其他活動,多與人交往,注意與親友、領導同事的關系;其次給予相應的現實生活方面的指導,如對人際溝通上有障礙的使用者,給予交流溝通技巧方面的指導,讓其體驗到真實人際交往的成功,從而幫助他們重建自信。總之,要讓網路成癮者融入、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畢竟,人不能只活在電腦和網路的世界中,它們只是生活的一組成。
心理學家對網路使用者及其家屬還提出以下建議以預防「網路成癮綜合症」的發生:(1)嚴格控制上網的時間,一天不宜超過8小時;(2)每天應抽出2-3小時與家人和同事進行現實交流;(3)一旦發現有「網路成癮綜合症」的各種症狀出現,家屬要強行限定患者上網的時間並積極尋求心理咨詢和葯物治療。如果有關症狀和類型的描述只是讓你覺得新奇,甚至你還躍躍欲試的話,下面這些曾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你警惕起來。首先,IAD(網路成癮)雖然不象真正的毒品那樣會危及我們的生命,但長時間上網必然影響我們的健康:視力下降、肩背肌肉勞損、睡眠剝奪以及免疫功能變弱。當然,更為嚴重的是IAD給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帶來的災難。
如果你是個學生,那麼小心了,IAD會使你的學習成績下降。雖然互聯網被廣泛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工具,加利福尼亞州的一項調查顯示,86%的中小學教師認為,使用互聯網並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另一項調查發現,賓夕法尼亞州某個大學里58%的大學生因為花費太多時間上網而影響了學習。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叮分校的心理學家更是發現,至少有14%的在校學生符合互聯網成癮症的標准。馬里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肯得爾醫生在對本校學生進行了調查後,立刻組織了全校性的互助小組來幫助互聯網成癮的學生。
具體講來,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治療網路成癮:
(1)厭惡療法,也叫做厭惡性條件法,是一種較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其做法為將要戒除的目標行為(或症狀)與某種不愉快的或懲罰性的刺激結合起來,通過厭惡性條件作用,達到使患者最終因感到厭惡而戒除或減少目標行為的目的。作為厭惡性刺激的,可以是葯物、電擊等,也可以是想像的厭惡性刺激,都可以矯正不良行為。
其一,葯物厭惡法。
具體方法就是利用一些催吐葯物造成難以忍受的惡心、嘔吐、發顫等症狀,與需要接觸的目標行為結合,從而矯正不良行為。先把電腦、網路看作是條件刺激,把見到電腦就要上網及從事與網路有關的行為看作習得性的條件反應,也就是需要矯正的目標行為;用催吐葯物(如阿朴嗎或吐根鹼)作為無條件刺激,以引起個體的痛苦反應,即惡心、嘔吐等無條件反映;最後,結合網路成癮者的上網習慣,在他控制不住、非常想要上網的時刻,先讓其服用催吐葯物,在即將出現惡心、嘔吐時,再讓他上網,接著由於葯物的作用,便會發生強烈的惡心、嘔吐等厭惡反應。這樣,每天一次,直到網路成癮的大學生對網路產生厭煩為止,並自動地戒除網癮」。
其二,想像厭惡法
有治療者口述某些厭惡情境,與網路成癮者想像中的「網路成癮」的情境聯系起來。如假設網路成癮者沉溺於網路游戲,治療者可以指導他,每當他出現這方面的慾望或行為時,要他立即閉上眼睛,想像眼前站著一位使他感到害怕的人或動物,如他的威嚴的父親或老師等;也可以想像出現使他感到恐怖的電影等情節。不斷的加以刺激、強化、反饋,最終使網路(條件刺激)與恐怖情景(無條件刺激)之間建立固定聯系,以此來戒除網路成癮行為。
(2)系統脫敏法,也叫交互抑製法,
這種方法是誘導患者緩慢地暴露於導致神經症焦慮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習慣的目的。作為大學生網路成癮者,有大部分的人並非不知道網路成癮的危害,只是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失去控制,正如有些大學生網路成癮者所說:「我每天都要摸一下鍵盤,每天都要到網上去溜達一圈,一旦上網,想下來就難。我也知道這樣做不對,可是控制不住,從網上下來後,仔細想想,也覺得很沒意思,所以感到焦慮。」對此,我們可以依據沃爾普((J.Wolpe, 1958)的理論進行脫敏治療。他認為人的肌肉放鬆與焦慮是兩個對抗過程,兩者不能相容,一種狀態出現,必然會對另一種狀態產生抑製作用,即交互抑制。因此,要讓患者學會某一肌肉放鬆技術,並鼓勵患者在放鬆狀態下逐漸地從事他所焦慮的行為,進而有效地治療。
B. 針對有網癮的學生,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糾正
網路成癮已經嚴重損害了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兒童的網路成癮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許多父母甚至學校的教師對此都感到困擾,老師的紀律和父母的苦口婆心似乎對年輕的網路成癮兒童影響不大,在學校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學校應加強管理,規范學校互聯網接入秩序,凈化內部網路資源,優化學校學習氛圍和課余活動,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開展預防和救助“網路成癮”行動。
激發和培養兒童的內在動力為了更好,更快地治癒兒童的網路成癮,父母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兒童的成長和消除網路成癮,為了幫助孩子擺脫網路成癮,有必要加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咨詢和指導,家長可以通過咨詢相關老師,老師將幫助你分析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多種原因,以幫助你戒除兒童的網路成癮。
C. 網路成癮治療方法
1、認知行為療法
學者認為認知行為療法是有效的。治療策略包括有關個體最常使用的網路應用的認知重組、行為練習和增加離線時間的暴露治療等。國內外很多學者對網路成癮的心理干預是根據以往對沖動控制障礙類問題的治療經驗提出的。主要的心理干預方法有Y0unq在ACE理論模型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干預技術。他認為,考慮到網路的社會功能,不能採用傳統的節制方式對網路成癮進行干預,而應從時間管理、認知重組、集體幫助幾個方面提出治療方法。幫助患者建立有效的應付策略,包括反向實踐、借用外部制止、制定目標、戒絕、設立提醒卡、個人清單、建立支持小組、家庭治療、解決現實問題與困難9個方面。
根據「病理性網路使用認知行為模型」提出了相應的認知行為療法。導致網路成癮的中心因素是不良認知,這是導致網路成癮的充分條件。而不良傾向和生活時間是引發網路成癮的必要條件
治療過程分為定位、制定規則、分級、認知重組、離線社會化、整合、通告7個階段,歷時11周,從第5周開始給患者布置家庭作業這種療法強調弄清楚患者上網的認知因素,讓患者暴露在他們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戰他們的不適應認知,逐步訓練上網的正確思考方式和行為。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對治療青少年網路成癮效果明顯有相似問題的求詢者通過自省、談論等方式共同商討、訓練,解決成員共有的心理障礙,找出其成癮的具體原因。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成癮者體會現實中人際交往的樂趣與重要性,以改善人際關系,增加社會適應性,促進人格成長。在咨詢過程中。可以運用支持療法、認知治療、鬆弛訓練法、行為訓練、心理劇與角色扮演、家庭心理治療、焦點解決治療、溝通分析治療和格很強的心理干預手段,可以幫助成員獲得有效控制上網時間,提高人際協作能力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擺脫網路成癮的狀態。
2、其他一些網路成癮治療方法有:
(1)建立在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學習理論之上的行為干預,包括強化法、厭惡療法和替代法。
(2)主要從識別生活事件、不合理信念及認知、培養良好正確的認知技術和問題解決技術方面進行的認知行為療法.
(3)重在「求解」,而非問題本身,減輕患者焦慮的焦點解決短期療法。
(4)將著眼點放在家人的相互往來、人際關系及家庭機能的執行情況,想辦法矯正家庭關系,以改善家庭成員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家庭治療。
(5)倡導個體一家庭一團體循環干預,靜動態相結合,醫學、心理、教育、軍事化管理以及社會體驗「五位一體」的綜合干預等方法。
D. 如果你是班主任對於網路成癮的學生如何教育
網路成癮的學生絕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還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有關。
學生為什麼會有網癮,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存在感,而在虛擬世界尋求依託。許多這樣的學生往往家長很少有時間管,或是單親,成績很差等。
如果有的學生本身條件沒什麼問題,而是被周圍的人鼓動,處於好奇和時尚感而上網,也不是很不聽話,問題較輕,可以通過為他安排更多的作業,安排任務等填充他閑暇時間的方法控制他的上網情況,因為他還是聽話的,不完成任務的話也不會去上網。
如果是那種長期不做功課,翹課什麼的,拉幫結派去網吧上的,最好能去網吧抓一下,當全班或很多人批評一下,讓他們不要認為上網是件好事,在班中最好能形成鄙視上網的風氣,但不要鄙視上網的人,不要讓這些人脫離了班級,在團體活動時多用這些人,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在平時表現出「只要完成了作業,上不上網我不管」的態度,漸漸把他們拉回學習的陣營,多在作業中,測驗中找他們的刺兒,單獨談話,並且表現出「你其實很聰明」,「如果好好學的話會是天才」之類的態度。最好聯系好家長,讓家長允許孩子在家中上網,避免網吧的不良影響,而且最好讓他知道這是你跟家長提的,這樣他在心裡上已經有些認同你了,會更容易聽從你的其他建議。總之就是給他一個生活當中的溫暖陽光的環境,網癮問題就會不攻自破,因為他已經沒有上網的理由了。如果實在是寧玩不寧,可以讓家長考慮送去網癮中心戒,那裡也是類似的陽光教育法,成功率很高。
E. 如何教育青少年網路成癮怎麼樣說孩子才會聽呢
一、 什麼是網癮?
「網癮」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隨後,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Dr.Kimberly.Young)發展完善了這一概念。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etion,間稱IA)、「網路成癮症」 (internet addietion disorder,間稱IAD)或「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間稱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作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心理功能損害。
按照金伯利·揚的觀點,上網成癮者主要有以下特徵:
(1) 耐受性強,即上癮者要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才能獲得和以往一樣的滿足;
(2) 出現戒斷症狀,如果一段時間(從幾小小時到幾天不等)不上網,就會變得急噪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什麼;
(3) 上網頻率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高,上網時間總是比事先計劃的要長;
(4) 企圖縮短上網時間的努力是以失敗而告終;
(5) 花費大量時間在與互聯網有關的活動上,「比如安裝軟體、整理和編輯下載大量的文件等」;
(6) 上網使其社交、學習、工作等**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7) 雖然能意思到上網帶來的嚴重穩定,仍然繼續花大量時間上網。
二、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原因。
(一)、青少年學生身心發育尚不成熟是導致易上網成癮的主觀原因,具體表現在:
1、 自控能力欠缺。青少年學生正處於求知慾旺盛的時期,他們對於外界的各種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相對傳統媒介而言,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他們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著試一試、看一看的心理接觸網路。但中學生正處於心理、行為上的變動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尚未定型,與成年人相比,其自製性和自律性較為遜色,因而他們一旦上網便難於抵制網路的誘惑,往往可能被網上光怪陸離且層出不窮的新游戲、新技術和新信息網住。
2、 認知能力有限。中國青少年從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國家命運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他們辨別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虛擬網路畢竟充斥著大量「垃圾信息」和「虛假資訊」。對於身處**邊緣、分辨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來說,面對網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極易受其誘惑。 3、 自我意識強烈。「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識和叛逆心理最強烈的時期,青少年學生急於擺脫學校、教師、家庭的管制,丟開書本,追求獨立個性和****化傾向,確立自我價值,網路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 網路自由平等的特性,為青少年創造了「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天地。在網路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護下可以暢所欲言,不用擔心受到什麼審查,帶來什麼懲罰,而且觀點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響越大、回應越多。網路成為中學生展現自我的平台。
(二)、身處的不利環境是導致易上網成癮的客觀原因。具體表現在:
1、 **環境。(1)、當前**上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和流行的負面意識形態。如**公德的缺失、法紀觀念的淡薄。理性信仰的空乏、崇高理想的淡化、物質攀比的風氣、浮躁膚淺的時尚以及「一切向錢看」的觀念等等,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而全方位的。**貧富差距的明顯拉大所造成的家庭現實經濟狀態,對孩子的心理是直觀而具體的:房子、車子、手機、電腦、娛樂消費等,特別是在同齡人之間在金錢、物質佔有的差別,若孩子未得到比較良好的早期教育,稍不注意以上那些不正常因素都可能會在其幼嫩的心靈上烙下深深的傷痕,導致他們缺少健康的心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2)、當今**的文化氛圍。市場真正具有積極教育意義,能正確引導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影視音像作品太少。
①、 在影視領域中,時常可見胡編亂造、情節無聊、搞怪鬧笑的戲說古裝劇,或是披發劍俠、荒唐恩怨的妖仙鬼狹片等,很容易使天真無邪的孩子們誤以為那些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毫無戒備地去仿效品嘗,極容易被誤導人生。
②、 在音樂市場上,主打流行歌曲基本上清一色是關於「愛」和「情」。
③、 在書店,通篇盡是暴力**的口袋書,荒誕不經的Q版課本,卻在孩子那裡時有發現。
④、 在網吧里,泛濫成災的網路游戲早已成為中國網路文化的主流。
2、家庭環境。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多屬獨生子女,且城鎮居民以樓房獨門的家居結構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為獨生子女的中學生與同齡夥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今天,他們的父母極有可能因忙於工作和生計而忽略了與子女的情感溝通。那麼現實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學生,便會在網路中尋找可依的群體,迷戀於網上互動生活。
3、教育環境。在電子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電腦和網路成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但缺乏老師和家長有效的引導。孩子則更多地是把電腦和網路當成一種娛樂工具。另一方面,孩子的學習壓力較大,當學生的學習上經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理解。為宣洩心中的苦悶,逃避不願面對現實,往往在網上尋求安慰、刺激和快樂,以宣洩平時壓抑的情緒。
三、 最易染上網癮的幾種孩子?
第一種:學習失敗的孩子。由於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成績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失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學習特別好的學生。本來學習好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按照老師和家長的邏輯,學習為了「上大學——找到好工作——掙錢」,當他失去了「名次」、「位置」的內在動力後,無法動力後,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錢,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路。其實,造成這些孩子迷戀網路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人際關系不好的孩子。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有人商量,只能求助於網路,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種: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孩子。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問題的增多,**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孩子家庭中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路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有不少人的幫助和關心。這些人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路。
第五種:自製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網成癮者都有這個問題,他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也不想這樣下去,但是在這種誘惑下是情不自禁。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中要面對很多選擇,選擇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將人生的元素盡量簡單,那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擇,選擇的正確與否將會影響很大。
四、 家庭應從以下幾方面對網癮進行糾偏教育
(一) 自我反省:努力改進自己是最佳途徑
家長應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人。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孩子上網成癮,父母的教育方法絕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里絕不是說,孩子上網成癮,是父母要他那樣做的,而是說在父母給予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由於某些做法不對,或在某些環節上,有不當之處。導致孩子在心理素質等方面出現了問題,加上**及學校等方面的某些不良因素,造成大批孩子上網成癮這個令人心痛的後果。
(二)放鬆心態;理性的態度是正確的開始
1、家長要能夠放鬆心態,而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一定要保持陽光心態,切切不能「一看他那樣我就煩死了」,也不能「孩子一煩我更煩」。因為我們是成年人,孩子還在成長,他們的心智還在發育中。作為家長,應該相對理性一些,不能更一樣動不動都煩。老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即要先努力改進自己,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學慣用開朗的心態去感染、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學會並能堅持「你錯我不錯」,孩子煩躁你不煩躁,那就不會惡化現狀。只有這樣,才可能使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2、 放鬆心態不等於聽之任之、放手不管。而是一方面要隨時隨地尋找可行的機會和恰當的切入點,自然地與孩子進行理性的心靈溝通;另一方面一定要有耐心,切記強求性的急於求成、急功近利,不然只會適得其反。當孩子表現特別反常,對你極端反感時,你不要急噪,要學會外松內緊,自己堅持方式心態,不去激化矛盾。同時,暗自留心,從旁觀察;或藉助外力,即結合學校老師、親戚六眷、朋友鄰居——凡是有可能與孩子接觸、溝通的,都可以利用起來,多方面的耐心尋找機會。
3、 學會放鬆,學會保持發自內心的微笑,使家裡一點點地增加溫馨和諧的氣氛,親子之間能逐步正常交流,孩子才有可能也一步步地放鬆。家長們可以試著換位想一下,如果你們的父母每天用焦躁的目光硬盯著你。總是帶子訓斥的口氣抱怨你,你會快樂嗎?你能改進嗎?在陰暗的角落你,花兒是開不好的;只有在和煦的陽光下,花兒才能茁長的盛放。
(三)大事小事;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事上要寸土不讓,小事上不必斤斤計較,而要盡可能的寬容理解。
家長們需要聆聽孩子的心聲,才能貼近孩子,建立其良好的親子關系。當然,如果孩子的要求毫無道理,不但不能違心地依從,還要批評指正;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太合適就要與之商量溝通;如果孩子的要求在情理之中,那就要認真考慮尊重。不然,連買件衣服這種「小事」,弄不好也可能演化成破壞親子關系的「大事」。 (四)不貼標簽;不要一味指責或盲目表揚。
有句老話說:「孩子是誇大。」信奉這一點的大有人在。不過,這並非科學的教育方法。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隨時犯錯誤,不是你老誇他,他就可以變得完美無缺從而不做錯事、不說錯話。此外,還會有不少人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那就更不能誇了,而是要用法律去制約他甚至嚴懲他。但也不能認為「還是是批評大的」。不是你老批評責備孩子,老師給你孩子「貼標簽」,就能解決問題。比如;不斷的指責孩子「不上進」、「貪玩」、「上網成癮」、「成天泡吧」等等,是不能使他努力上進、戒除網癮並長大成材的。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馬上改弦易轍,把埋怨教訓的口氣換一換,把指斥呵責「標簽」放一邊,嘗試著換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交談。努力改進親子關系,這樣才有可能逐步把孩子引導出網癮誤區。
(五)學會抱怨;使孩子全面感受真實人生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早就名聲在外,不僅條件好的如此,經濟條件不很好的家長也是省吃儉用,「寧可自己再苦一點,也不能苦了孩子」。加上一些攀比從眾心態,都是盡其所能地給孩子吃好的、穿名牌,有時還指著孩子身上對鄰居朋友「抱怨」到;「你看我這孩子,就愛穿名牌,這從頭到腳花了我一兩千,哎,氣死我了!」其實,臉上卻是笑咪咪的,心裡也是甜滋滋的。在這種「愛護」中長大的青少年,怎麼可能理解真實生活中存在的艱難困苦,當然會把父母們苦口婆心的告戒規勸當作耳旁風了。
此外,大家還可以用正面的「抱怨」教育,即用健康的文化藝術形式來感染孩子,通過相關的影視、歌曲、故事、書籍等,用潛移默化的方法來深入孩子的心靈。
(六)自然溝通;要進行朋友式的心靈對話
心靈的溝通是幫助青少年解除網癮、學會做人的良方,也是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的良方。
有些家長會說;「我們也和孩子溝通啊,談了大半天,怎麼還是不起作用呢?真急死人。」
為人父母的,對生活艱辛的一面當然比孩子理解的深多了,但是,這也並不表示他們能把這中體驗准確而適當地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使他們也能真正領會。同樣的話或道理,說話者口氣、語速、語調的不同,說的時機、角度、場合不一樣,對孩子當時的心態、感覺把握的好不好,等等,都是與孩子談話效果如何的決定因素。這絕非是只把我的某些話講出來,對孩子重復一便,就能馬上奏效,立竿見影。同樣的話語或道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場景下想出來,是不會達到同樣的效果的
(七)不加壓力;追堵打罵只能使問題更糟
由於在溺愛呵護與應試高壓這兩種矛盾的交叉中成長起來的,現在的孩子們普遍比較脆弱,容易焦煩郁悶,稍有不順心的事,逆反心理立馬展露無余。那枯燥的課堂教學、單調的學習生活、老師的無盡要求、繁重的各門功課、刁難的考試頻連、逼人的成績排座、青春的躁動壓抑、前途的渺茫困惑……這一切已經讓孩子們很難感受到生活、學習的快樂。如果家長再絮絮叨叨地經常問來問去的;「今天考得怎麼樣啊?在班上排第幾名啊?作業做完了沒有啊?是不是有跑到網吧里去了呀?」等等。或是又反反復復地盯著孩子講來講去的;「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多麼苦啊!那時的條件多麼差啊!我那時就很懂事了!你的爺爺、奶奶多麼嚴格啊!」等等。這些都會造成對孩子心理上的壓力,他能不煩嗎?漸漸地,他乾脆不想和你講話了,也不願意和你在一起。眼看無比心愛、寄予無限期望的孩子開始疏遠自己,父母不但不理性地考慮改進方法,反而卻盯得更緊,說得更多,結果導致親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家庭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逐步激化。
(八)懂得自愛;用自重去贏得孩子的尊重
孩子已經上網成癮,父母還怎麼自愛呢?
首先,是要學會心態陽關、大愛自重。不要因為孩子陷進網癮,就感覺好象天踏了、地陷了。應該想到的是,在你的生活中,除了孩子以外,還有你自己,還有其他值得你關愛的人和關注的事其次,要學會自保,即注意在精神思想、身體健康及物質金錢等方面保護自己,包括保護自己應有的人格尊嚴。不管孩子的問題多麼嚴重,家長要始終保持冷靜的態度,坦然地面對一切。從一開始,在原則上不能輕易對孩子讓步,違心地屈從孩子的無理要求,決不應該對孩子的打罵忍氣吞聲,要守住一個底線。否則,不僅會失去家長做為一個人的起碼尊嚴,而且實質上會縱容孩子的惡性膨脹,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而逐步走上嚴重傷害父母的犯罪道路。結果,自己沒把自己保住,孩子也沒保住。
另外一點更加重要,就是要學會自善——要努力的自善其身,即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這可以說是最好方式的自愛。只有這樣,你才能不僅是好家長,還是丈夫的好妻子或妻子的好丈夫、自己父母的孝順兒女、同事的好夥伴、**的優秀成員,你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獲得人生的幸福。
(九)望聞問切:逐步深入地走進孩子
1、 望
孩子一進門,首先要觀其外行、外貌、體征,及其穿著打扮、肢體語言,特別是其臉部的表情、氣色。其中,眼睛尤為重要。
2、 聞
這里當然主要不是指用鼻子去聞,而是用耳「聞」,即從聽他們說話的口氣、語速、用詞、聲調以及回答問題的快慢、語態來分析其內在的活動及其真實的想法。
3、 問
經過前兩步的觀測,接著就應該進行較深層次的心理探測,其最佳方式就是「問」。根據初步的「望、聞」分析,以輕松自如的聊天談心方式,順其自然地向對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4、 切
簡而言之,就是要在適當的時機,能夠找到准確的切入點。也就是說,在「望、聞、問、切」的基礎上,隨著談話的進展,要仔細地從對方的言談語氣、表情變化,以及對其逐步加深的觀察了解、探究剖析中,找到突破口。然後再從那裡切入至其靈魂深處,從根本上觸及其內心痛點,促使其認真沉思深省、返躬自問,上下求索,迷途知返;爾後便能使其茅塞頓開,回歸理性,心悅誠服,翻然改進,重新出發,走上正軌。
五、 在糾偏過程中家長還要學會「彈性引導」。具體有以下方面:
1、 家長在孩子的「脫癮」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打破原來一味地打罵埋怨或放縱溺愛的傳統做發。家長應該定期與孩子交流、創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環境、滿足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游戲等方面的需要。家長要更新觀念,提高對網路時代的認識,不能因網路時代的認識,不能因網吧出了幾起事故就談網色變,不讓孩子上網。
2、家長要學會上網,家長不懂網路,就不能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督促孩子健康上網。應該注意發現孩子上網中碰到的問題,在上網過程中及時與其交流,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同時家長還可以在電腦上設置防火牆,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響。
3、家長要善用網路,當好孩子的引路人,家長要引導孩子選擇有利於他們成才的網站。
4、家長要適時監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網或去網吧的質、量、度,孩子自製力差,綜合判斷能力較弱,父母要適時提醒,適當督促孩子上網有度,並鄭重告訴孩子不要光顧**網站。
5、家長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治療知識。很多家長面對子女網路成癮,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哭訴,最終又束手無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確面對,並用適當方法去改變孩子,轉移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走出網路成癮這個迷陣。
6、一味溺愛、放縱,最終導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應對外界事物;要麼對孩子嚴加看管,甚至將其關在家裡,不能出門。一旦孩子網路成癮,便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將孩子一棍子打死。這些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都是導致網路成癮的高危因素。事實上,對孩子施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改變網路成癮問題的關鍵。善於與孩子平等交流,相信他一定會明白家長的苦心
F. 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教育干預包括哪些方法
從學校教育來說,應以學生成長為本,關注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溝通環境,適當減輕學生的壓力。注意培養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特徵,愉快的情緒特徵以使其掌握調節心理矛盾沖突的有效方法。
還可以開設第二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多參加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多結交朋友,以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輔導非常重要。心理輔導老師要多關注那些交往困難,內心敏感,容易受挫的學生,及時與他們溝通,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學生心理普查可以增加成癮人格的測量,以便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說明網路成癮的危害,提高學生的免疫力。
通過團體訓練等形式加強學生人際關系的建立與溝通維系技巧的訓練,以防止他們過度依賴網路。有些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是因為自覺空閑時間過多,因此幫助學生確立生活的目標,充實業餘生活,規劃學習時間,掌握壓力管理等都將有效地幫助學生避免過度地使用網路,預防網路成癮的產生。
G. 「案例」 孩子叛逆期網路成癮,內向迷茫,該如何溝通引導
學生背景
W同學14歲男孩,上初二下學期,診斷網癮,有吃葯。入學扶禾心理教育6個月。
經家長入學時陳述以及入學後為期15天時間的測試與觀察,該同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興趣愛好
喜歡玩手機,看小說,打游戲,在B站上追番。
學生性格
內向、有點口吃。不會主動找同學聊天,在關系中是被動型。
歸因方式
向外歸因。認為媽媽從小到大管他學習管太嚴太多。
時間的橫向(人際關系)
和父母、雙胞胎哥哥的關系都一般。
媽媽管的比較嚴格,完全不讓他玩手機,學生不能接受,和父母的關系經常會因為手機而起沖突。
從小到大因為學習問題經常與父母吵架。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不一致,也時有矛盾。
不會主動找同學或朋友說話,都是別人主動找他聊天。
沒有玩得很好的朋友或同學。有表白過女生,但沒成功。
時間的縱向(成長經歷)
小時候1-2歲時,有讓爺奶帶過一段時間,在上學後,奶奶也有過來照顧過他和哥哥。
從小到大主要是他媽媽照顧和教育他倆,對他倆的教育比較嚴格,爸爸對他倆松一點。
學生7歲上小學一年級,小學階段和父母關系不好不壞,會因為背書時間長跟媽媽吵架,過的算平穩。
上了初中後,父母管的松一點,小學沒有什麼發言權,上初中後知道反抗,也敢和父母講道理,父母打他們,他們敢還手了。上初一下之後,意識到爸爸打不過他倆了。
有和父母因為搶手機而發生過肢體沖突。
學習情況
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中上水平,上初中後學習成績比較拔尖。
防禦機制
否定、迴避、理想化
對自我的認知
不太了解自己,也不太能了解他人。
在關系中處於迴避態度,不想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對自我是迷茫和混沌的,不想思考,在精神世界裡比較懶惰。
情緒狀態
整體情緒表現穩定,在和父母對話時有權力爭奪傾向,能控制住情緒。
在家裡和父母發生矛盾時,不太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人際模式
想要一個人獨處,又渴望有朋友一起玩,在關系中比較糾結矛盾。
想要別人理解自己,又不願意主動結交他人,不願意向別人呈現過多真實的自己,又想和他人建立連接,卻又無法和他人建立深入一點的親密關系。
入學15天的觀察和評估
02
調整過程
原因分析
有嚴重的手機癮和網癮、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親子關系沖突為主要的原因,阻礙其正常生活學習。
此判斷依據:
調整方向
首先通過心理咨詢輔導,幫助學生梳理其成長經歷中慣用的思維模型,了解學生日常應對方式及產生結果。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況,內在邏輯和對周圍的認知。
幫助學生找出導致現在結果的源頭以及他的應對方式,更新學生認知水平。
其次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以及平時和文化課老師的教學互動,使學生重燃對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節奏。
再次通過一對一文化課補習,增強其學習的自信,為能夠正常回學校生活和學習做准備,最終落腳點還是學習和認知能力的提升。
最後,行為訓練貫穿始終,讓身體體能增強,有一個精氣神。日常生活習慣的訓練和走路說話等細節調整,擁有一個精神飽滿的風貌傳達內在力量。
一對一心理輔導內容
1、核心問題:
有嚴重的手機癮和網癮、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親子關系沖突是其主要問題。
2、咨詢目標:
3、咨詢策略:
行為訓練的方式先解決體能等適應能力問題。(CBT)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敘事治療,合理情緒認知,放鬆訓練,正念練習。
首先,與學生做初始訪談,確定整體咨詢目標為找到學習的深層動力以及改善與父母的關系。
其次,幫助學生梳理他的人際互動模式以及過於偏執的歪曲信念。
帶學生回顧過去以及現在發現的問題,看他本人是否承認存在這些問題。
同時,探究學生沉迷手機的深層原因,找出源頭。
最後,通過心理情緒疏導結合日常行為訓練控制,指導學生提高自我覺察、提升行動力的技巧,並讓他運用在實際學習中,糾正學生認知,提高學生自控力,改變學生行為,解決深層學習動力和親子關系的問題。
矯治方法:
一對一文化課輔導內容
存在問題:
學生亮點:
教學方向:
進步內容:
行為習慣訓練
1、採取行為主義療法,包括陽性強化和負性強化等方法,強化和塑造良性行為,如對時間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
2、幫助W同學樹立規則意識,認識到社會規則的重要性;
3、幫助W同學了解、理解和遵守扶禾心理教育學校的各項規則,減少同學之間的沖突。
4、嚴明獎懲,對於過分行為需要一定的懲罰,對於積極行為給予支持,並及時強化此類行為。
5、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飲食,會讓孩子的一天張弛有度,節奏有序,做事和思緒穩定。
6、尊重個體差異,利用同伴關系,增加娛樂內容,在個體現有發展水平基礎上,盡可能提高其社會功能;
7、加強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並進行實時監督;
8、學會同學間的相互尊重與幫助,在學習和生活上和同學相互照顧、相互幫助。
03
調整歷程--興趣愛好培養
藝術類課程: 音樂/美術/鋼琴/吉他/舞蹈/書法/演講等
體育類課程: 籃球/羽毛球/兵乓球/撞球/跑步/跳繩/自由搏擊/瑜伽/健身等
益智類課程: 棋類/推理/閱讀/活動/手工等
戒除網癮
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
培養嚴謹的思維
從培養孩子的思維上面講,興趣愛好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新的知識過程中,形成嚴謹的思維,在遇到困難時我們會認真探索、鑽研、尋找答案直至解決問題。
增強意志力
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沿著自己的目標堅強地走下去。
04
後期反饋
離校反饋
1、網癮方面
現實層面來講,在校期間沒有手機等電子設備可供使用,因此,這一維度上已基本戒斷;
心理層面來講,有了自己的業余愛好,對於網路的需求程度有所降低,也能夠認識到沉迷網路的危害,自認為、會合理把控用網時間;
2、學習動力方面
W同學基本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對未來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較為清楚的規劃,明白學業對自己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對學習的態度有所轉變,能夠自覺安排學習;
3、親子關系方面
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明確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自身行為表現的心理根源,以及該行為模式對於親子關系的影響。
自己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行為,也願意承擔一些家庭責任。
4、人際關系方面
跟同學相處良好,在學校建立了自己的人際關系。
相較剛來那種封閉、拒絕同任何人交流的表現,W同學當前階段環境適應能力不錯,和同學相處融洽,能真誠講述自己的經歷。主動性和人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後續家庭教育建議
1、網路方面
客觀對待網路,拓展W同學興趣范圍,鞏固現有效果,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防止為了跟同伴有共同的愛好,再次反復陷入網路。
2、學業方面
W同學能夠清楚認識自己當前學業水平,對未來也有一定的認識,還需家長多一些指導與支持。
尤其對W同學自身想法,多一些理解與肯定,個體在被肯定與被尊重的心理環境下,才有更多的心理能量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能。
3、親子關系方面
父母雙方都必須做出調整,父親的贊美與肯定對於男孩子男子氣概,以及責任意識的養成有深遠影響。
日常觀察中能夠發現,W同學內在還是有一定擔當,只是沒有能量或者機會將之表現出來,由此,母親需要適當的放手,給與孩子作為男性角色去承擔一些責任的機會。
H. 青少年網路成癮怎麼辦
要解決青少年的網癮問題,需要全社會通力協作。家長和老師的當務之急,不是簡單地譴責網癮,對孩子採取高壓措施,而是要虛心向虛擬世界求教,徹底改造我們的教育體制,使得孩子們的社會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得到滿足,不必去虛擬世界尋找替代物。
(1)獎勵原則。網路游戲可以通過升級和物品,對孩子們極其微小的進步予以獎勵。現實生活中,哪怕是表現再差的學生,都有可能出現點滴進步,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進步,將會逐步積累起來,漸漸成為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模式。
(2)娛樂原則。網路游戲以娛樂貫穿始終。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學習過程為什麼不能充斥著快樂?我們為什麼不能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求知過程洋溢著樂趣、充滿著懸念?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們有一些主動性,有一些選擇權,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到更多的發展?我們為什麼不能打破單一的分數標准?如果做到了這些,我們就能讓所有的孩子都充滿自信,充滿成就感。
(3)平等原則。網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這是上網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長和老師應該加強與孩子的交流,這種交流必須是平等的,不能進行簡單說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現實世界,以過來人的身份,訴說青少年時期的艱難、煩惱和快樂之所在。
以上只是幾點簡單的建議,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戒除網路成癮。如果孩子網路成癮問題嚴重,家長又能力不足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I. 女朋友變身成了網癮少女該怎麼辦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結果又『更年期』撞上『青春期』,和睦的家庭烏雲密布,教育孩子真是困難重重。」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專家就孩子成長中所遇到的厭學、叛逆、網癮和早戀四大突出問題,為家長們一一支招。
厭學>>>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
每日一篇生活小妙招,每天精彩生活類視頻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