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黏菌在實驗中能夠記憶食物來源,規劃高效路徑,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相信大家對於黏菌的印象,應該來自於一個實驗,科學家在培養基中堆放了一些食物,用來模擬城市群。然後將黏菌放在裡面培養,開始黏菌在培養基里全范圍擴張,得找到食物後就開始去除不必要的部分,最終出現了一個交通網格。
用這張黏菌製造的「交通網格」和東京現有的鐵路系統圖對比,發現兩者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不同的是,東京鐵路系統是專家用幾十年時間規劃完成的,而黏菌完成這件事只用了數個小時。可見,在自然界中,黏菌是不折不扣地規劃大師。
在我們的印象里,簡單的生物就應該進行簡單的活動,但黏菌可不單單如此,就比如黏菌獲取和儲存信息的方式,就一直是一個迷。不過科學家還是破譯了一部分關於黏菌「記憶」的秘密,在黏菌的身體和食物接觸到之後,自身會釋放一種物質。
這種物質能夠軟化接觸食物部分的管狀網路,使得接觸食物的部分結構在內部壓力的作用下變得更加粗壯。而黏菌就能通過管道的粗細,向著食物擴張,同時移除較細的無用管道。這樣的話,就算原來的地方沒有食物了了,黏菌依舊能通過管道結構記住食物來源。
但這也僅僅能解釋部分問題,就連軟化物質的成分都還沒有解析除了,想要真正解開這個密碼,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這起碼已經有了解答的思路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再進一步。
黏菌是眾多神奇物種中的一種,在這些物種身上還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秘密,如果能夠完全解開,說不定能讓人類生物科技再進一步!
2. 怎樣培養出黨徽的培養基
可以用黏菌做培養 ,然後做出來徽。
首先我們來一起看看黏菌是什麼吧。黏菌喜愛有機質豐富的潮濕環境,枯枝落葉、腐木上常能找到。成長期的黏菌長得像鼻涕蟲,是大團脈絡狀的粘液,通過爬行覓食。到了繁殖期,黏菌就變得像蘑菇等真菌一樣,頂上結出成片孢子,那是後代「子實體」。
成長期的黏菌是絕佳的生物實驗材料,有研究表明,黏菌能夠在迷宮中覓食,可應用於指導城市運輸網路設計。繁殖期的黏菌顏色鮮艷、晶瑩剔透,具有觀賞價值,紐約、倫敦等城市都曾在生物藝術展覽中使用黏菌。
1、培養黏菌時,需要准備養殖器皿,可以選擇圓形或者方形的玻璃培養皿。2、採集黏菌時,需要使用小刀從樹木上切割腐爛帶有黏菌的樹皮。3、將樹皮放入到養殖器皿中,並每天噴灑保濕。4、要將黏菌放置在通風且陰暗處,避免其被強光直射。
黏菌如何培養
1、准備器皿
培養黏菌時,需要准備好培養器皿,可以選擇圓形或者方形的燕麥瓊脂中海生物技術培養基,或者選擇塑料飯盒、紙盒子等容器,而且要對培養器皿進行高壓消毒,消滅表面的病菌和細菌,以免對黏菌的生長造成影響。
2、收集黏菌
收集黏菌時,可以從專業的生物研究所進行購買,也可以准備一把經過消毒處理的鋒利小刀,再用小刀從樹木上切割一小塊腐爛的樹皮,然後將其裝在密封性良好的干凈塑料袋中,最後即可將塑料袋帶回培養室里。
3、放入黏菌
養殖黏菌時,需要從塑料袋裡取出樹皮放入到培養器皿里,而且可以往培養器皿中放置枯枝、落葉、朽木等物質,有利於黏菌快速生長,並且需要在每天早上的時候,向培養器皿中噴灑水霧進行保濕,促進黏菌旺盛生長。
4、適宜環境
黏菌適宜生長在陰暗的環境中,養殖黏菌時,如果讓其被強光直射,就會導致黏菌生長不良,最好關閉窗戶,使室內處於黑暗狀態,而且要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打開窗戶,為黏菌通風換氣,促進其進行有氧呼吸。
3. 如何得到黏菌,黏菌怎麼培養
一般可通過自行培養和野外尋找的方式得到粘菌,以在野外尋找為例,因為大多粘菌生長在林中陰暗和潮濕的地方,所以可尋找腐爛的巨大倒木,通常粘菌會生活在倒木濕潤的背面,隨後用鏟子鏟下倒木的樹皮,裝在盒子中即可。粘菌是真菌,約有500種,溫帶種類最多,熱帶或高寒山區的種類少。
一、如何得到粘菌
1、得到粘菌的方法
通常可以自行培養粘菌也可去野外尋找粘菌,以在野外尋找粘菌為例,通常大多粘菌生長在森林中陰暗和潮濕的地方,多在腐木、落葉或其他濕潤的有機物上,所以可在雨後的山坡中尋找腐爛的巨大倒木,一般粘菌主要生活在倒木背面較為濕潤的地方,發現粘菌的蹤跡後,便可拿鏟子小心鏟下倒木的樹皮,裝在盒子中即可。
2、粘菌簡介
(1)粘菌屬於真菌型,目前約有500種,一般在有植物或植物殘體且溫度適宜的地方均可生存,在溫帶種類最多,而在熱帶或高寒山區的種類少。
(2)當粘菌處於營養階段時,是由自由生、無細胞壁、多核的變形蟲狀原生質所組成的原質團,具有一定的負趨光性,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以細菌、酵母菌和其他有機顆粒為食,在營養耗盡後,便會往光處遷移。
二、粘菌怎麼培養
1、准備材料
2g瓊脂、100mL水。
2、方法
(1)首先將水加熱後,放入瓊脂,不停攪拌直至瓊脂全部融化。
(2)接著利用高壓蒸汽滅菌鍋進行滅菌,倒平板,待平板冷卻後,便可接種黏菌。
(3)接種時,一般可將粘菌接種在培養基正中間的一小塊地方,然後隨機放入高溫滅菌後的燕麥。
(4)通常粘菌在尋找到所有燕麥的位置後,便會連接成了屬於自己的網路,一般需要用1天。
4. 如何防治灰樹花的雜菌病害
(一)毛霉 毛霉(Mucor),俗名黑霉病,是危害食用菌生產的主要病害。常見的種有大毛霉(M.mucedo)、微小毛霉(M.pusillus)、總狀毛霉(M.racemosus)和刺狀毛霉(M.spinosus),在分類學上屬接合菌亞門,接合菌綱,毛霉目,毛霉科,毛霉屬。
1.為害症狀 毛霉是一種好濕性真菌。常發生在灰樹花、平菇、銀耳等各種食用菌制種過程及制袋栽培中,在菌袋上初期長出灰白色粗壯稀疏的氣生菌絲,菌絲生長快,分解澱粉能力強。能很快佔領料面並形成一交織稠密的菌絲墊,使菌袋與空氣隔絕,抑制食用菌的生長。後期從菌絲墊上形成許多圓形灰褐色(大毛霉)、黃褐色(總狀毛霉)至褐色(微小毛霉)的小顆粒,是其孢子囊的顏色。
2.形態特徵 毛霉的菌絲體在基物內或基物上能迅速蔓延,無假根和匍匐菌絲。菌落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上呈松絮狀,初期白色,後期變黃色有光澤(大毛霉)或淺黃色至褐灰色(總狀毛霉)等。孢囊梗直接由菌絲體生出,一般單生,分枝或較小不分枝。分枝方式有總狀分枝(總狀毛霉)和假軸分枝(後期的小毛霉)兩種類型。孢囊梗頂端膨大,形成一球形孢子囊,著生在側枝上的孢子囊比較小,囊壁常帶有針狀的草酸鈣結晶,成熟時孢囊壁消解。囊內有囊軸和許多孢囊孢子。囊軸形狀不一,有球形、卵形、梨形至圓柱形等。刺狀毛霉的囊軸頂端有1~5個刺狀突起。孢囊孢子球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單孢,大多無色,無線狀條紋,壁薄而且光滑。接合子著生在菌絲體上。大多屬異宗配合(也有同宗配合)。配囊柄上無附屬物。總狀毛霉能形成大量厚垣孢子。大毛霉的形態特徵如圖6-1所示。
圖6-1 毛霉
黏菌的營養體沒有固定的形狀,是一團由多核的、無細胞壁的、裸露的原生質所組成,叫原生質團。原生質團能作變形蟲式的運動,故又叫變形體。它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活動的。在營養生長時期,變形體有向潮濕、黑暗和有食物之處移動的特性。在生殖時期則相反,向乾燥有光的地方移動。變形體停止運動後,外生護膜,成為子實體。子實體為各種形式的孢子器,內產生孢子,孢子具纖維素的細胞壁
5. 黏菌是無腦單細胞生物無法思考,它為啥被稱為「交通規劃師」
具有獨特的身體結構構造。
黏菌:類似黴菌的生物,形成孢子,生活中沒有菌絲出現的跡象,而有段黏黏的特定時期,因此得名。這段時期是營養生長期,細胞還沒有形成細胞壁,和變形蟲類似,改變體形,又稱“變形菌”,歸入生物界。原生質體黏菌的出現以絨泡黏菌屬為代表;細胞性黏菌的出現史以網柱細胞黏菌屬為代表。特點:不存在單一細胞,形成整團的原生質。生活的時間階段是二倍體與單倍體時期。
常見的黏菌:灰團網、暗紅團網以及惑篩黏菌等黏菌。
6. 記憶電阻的人工智慧
有過缺少點什麼的感覺嗎?如果有,你可不缺伴。1869年,門捷列夫注意到他的元素周期表中有4個空格時也有這種感覺。結果證明它們是當時還沒發現的元素----鈧、鎵、鍺和鍀。1929年,狄拉克在深入研究他寫出來用來描述電子的量子力學方程時也是如此。除了電子,他發現還有一些看起來像電子,但又不同的東西。只有到了1932年,人們在宇宙射線中找到了電子的反物質姐妹----正電子時,才發現這種東西的確存在。
1971年,Leon Chua也有過那種感覺。當時他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位年輕電子工程師,對數學充滿興趣,他被電子學缺乏嚴格的數學基礎這一事實所吸引。於是,像其他勤奮的科學家一樣,他開始試著自己去推導一個。
他發現少了些東西:那是除電阻、電容和電感組成的三大標准元件之外的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Chua把它叫做「記憶電阻器」。唯一的問題是,就Chua和其他人所知, 現實中未曾出現過記憶電阻器。
但是它們的確是存在的。在最近幾年,記憶電阻器已從晦澀的術語演變成物理學中最熱門的一個特性。它們不僅已經被製造出來,而且它們獨一無二的本領可能會給消費電子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完善電子學的同時,也許還可以解決一大謎題,即大自然如何創造出最精妙最強大的計算機--大腦。
對於一個純邏輯在開始時取得了勝利的故事,這也算得上是一個合適的高潮吧。早在1971年,Chua考察了確定一個電路的四個基本參數。第一個是電荷。然後是隨時間而變化的電荷,就是我們更熟悉的電流。電流產生磁場,引出了第三個變數----磁通量,它刻畫了磁場的強度。最後,磁通量隨時間變化,產生了我們稱之為電壓的參數。
從數學角度來說,4種東西互連在一起可以有6種關聯方式。電荷與電流,以及磁通量與電壓,通過它們的定義關聯在一起。這是兩種。還有三種聯系與三種傳統電路元件有關。電阻是電流流過時能產生電壓的元件。對於一個給定的電壓,電容會儲存一定量的電荷。讓電流通過電感器,就會產生磁通量。這樣就有5個了。少了點什麼?
的確如此。連接電荷和磁通量的元件哪兒去了?簡短的回答是不存在。但是應該是有的。
Chua著手探索這樣一個元件會有怎樣的功能。那是用電阻、電容和電感器組合不出來的一種元件元件。因為移動的電荷會產生電流,變化的磁通量會產生電壓,新的設備會像電阻一樣從電流中產生電壓,不過產生的方式更復雜更動態。事實上,據Chua推斷,它工作起來會像一個能「記住」先前有多大的電流從上面流過的電阻(如圖)。記憶電阻器就這樣誕生了。
不過,它被迅速地遺棄了。雖然它在理論上很受歡迎,但是似乎沒有一種物理器件和材料能產生這種「帶記憶的電阻器」的效果。從那時起,Chua就一直忙於電子學基礎理論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連他自己也沒對他的「寶貝」抱多高的希望。「我從沒想過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樣一個的器件,」他說。
他忽略了加州帕洛阿爾托市惠普實驗室的一位高級研究員Stan Williams。在21世紀初,Williams和他的小組在設想,能不能用如下方式製造一個低功率快速開關:將兩個微小的二氧化鈦電阻摞在一起,利用一個電阻中的電流,以某種方式控制另一個電阻的開與關。
納米尺度下的新穎性
他們發現他們可以製造出這樣的開關,但是不同開關中的電阻表現出的特性用傳統模型無法預測。Williams被難住了。這樣過了三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一個同事提醒他關注一下Chua的研究成果,這樣才得到了啟發。「我意識到,我寫下來描述我們的設備的那些方程,和Chua的非常相似。」Williams說。「然後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發生的事是這樣的:在純凈狀態下,二氧化鈦是由一個鈦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的重復單元,此時它是半導體。但是如果加熱這種材料,氧原子會被趕出這種結構,剩下帶電的空穴,此時材料就表現得像金屬一樣。
在Williams的開關中,上層電阻是由純半導體製造的,而下層是由缺失氧原子的金屬製造的。在開關上施加電壓,金屬中帶電的空穴會向上移動,這樣從根本上降低了半導體的電阻,將它變成了完全的導體。施加反方向的電壓,情況會向另一個方向變化:空穴反過來滲回下層,上層就會變成高電阻的半導體狀態。
關鍵是,每次切斷電壓時,系統就停止轉動,電阻狀態被凍結。但重新接通電壓後,系統會「記得」之前它在哪裡,並從相同的電阻狀態中醒轉(Nature, vol 453, p 80)。Williams意外地造出了一個Chua描述過的記憶電阻器。
Williams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以前從來沒有人見過記憶電阻器。因為這種效果有賴於原子級的運動,只有在Williams的器件這種納米尺度下才會突然表現出來。他說:「它在毫米尺度下,基本上是無法觀察到的」。
不管是不是具有納米尺寸,人們很快明白了記憶電阻器可以有多大用處。據Williams說:只用幾微微焦耳的能量,就能在幾納秒內,以記憶電阻器的電阻狀態將信息寫進材料中----「要有多好就有多好。「 而且數據一旦寫入,即使切斷電源,記憶性內存仍然保持寫入時的狀態。
內存模塊
這是一個啟示。50年來,電子工程師一直在建造由數十個晶體管----內存晶元的構建模塊----組成的網路來儲存每位元組的信息,卻不知道他們試圖模擬的正是記憶電阻。現在,Williams站在Chua的肩膀上,表明了他們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極小的元件。
它最直接的潛在用途是作為快閃記憶體的強大代替品----就是應用在相機和usb內存棒中的那種,要求具有快速寫入和重寫能力。像快閃記憶體一樣,記憶電阻內存也只能被改寫10000次左右,然後器件中頻繁的原子移動會損壞它。這使它不適合用作電腦的內存。但是,Williams 還是相信將來也許可以改進記憶電阻器的耐用性。他說,到那個時候,它們剛好可以用來製造超快隨機儲存器(RAM)----電腦用來儲存動態數據的工作內存,而且最終甚至可能用於硬碟驅動器。
如果這篇文章只是關於電子學中一項常規的突破,那也沒什麼好說的了。單單是更好的儲存材料並不能讓我們激動不已。如今我們都已經將越來越敏捷的消費電子產品當成了自己的基本權利,因而對使之成為可能的基礎物理學進展出奇地冷漠。記憶電阻器都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要解釋清楚這一點,得戲劇性地將場景變換到粘糊的多頭絨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世界。保守地說,這種大型軟膠質單細胞有機體是一些擁有驚人智能的傢伙。它可以感知周圍環境並對它作出反應,而且甚至還能解決簡單的謎題。不過,它最不同凡響的技能,是去年由位於日本札幌的北海道大學的Tetsu Saisuga及其同事報告的:它可以對周期活動進行預期。
我們所知道的情況是這樣的。多頭絨泡菌能通過傳遞一種水樣物質四處移動----這種物質因為其內部具有黏性和呈凝膠狀而被稱為溶膠(sol)----可以讓它往某個特定方向伸展。在室溫下,這種黏菌以極慢的速度移動,每小時大約移動1厘米,但是你可以通過向它吹送一股暖濕空氣來加速它的移動。
你也可以用乾冷的微風減慢它的速度,日本研究人員採用的正是這種方法。他們讓菌體在冷空氣中暴露10分鍾,然後再讓它重新暖和一段時間,如此反復三遍。毫無疑問,黏菌隨溫度改變而適時地減慢或加快移動速度。
但是接下來他們改變了規則。他們沒有向多頭絨泡菌吹第四股冷風,而是什麼都不做。黏菌的反應很令人注目:它一邊期盼著那股一直沒有到來的冷氣,一邊再次慢了下來(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100, p 018101)。
值得我們花點時間來想一下這意味著什麼。不知怎的,這些單細胞生物能記住了它經歷過的事件模式,並且會通過改變它的行為來期盼一個未來的事件。這種事對我們人類來說也是夠麻煩的,更別說對一個沒有屬於自己的神經元的單細胞生物了。
這份日本報紙引起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家Maz Di Ventra的注意。認同Chua的工作成果的人為數不多,他是其中之一。他意識到黏菌的像工作方式跟記憶電阻電路一樣。為證明他的論點,他和他的同事動手搭建了一個可以像黏菌一樣工作的電路,能夠學習並預測未來的信號。
結果這種模擬電路很容易獲得。電路外加電壓的改變模擬了黏菌環境溫度和濕度的改變,而記憶電阻元件兩端的電壓則代表了黏菌的移動速度。以正確的方式搭好電路,記憶電阻的電壓可以隨著任意外部電壓脈沖序列的節奏變化。經過一個由三個等間距電壓脈沖組成的序列的「訓練」後,在隨後的脈沖沒有出現的情況下,記憶電阻的電壓重復了它的響應。
Di Ventra推測黏菌溶膠與凝膠成分的黏度,構成了對記憶電阻的一種機械模擬。當外部溫度提高時,凝膠成分開始分解並變得不那麼粘,這樣就創造了一個溶膠可以流過的通道,並加速了細胞的移動。降低溫度則逆轉了這一過程,但是怎樣恢復初始狀態取決於通道在哪裡形成,因此取決於細胞的內部歷史。
以真正的記憶電阻方式,Chua也預期過這樣的思想:記憶電阻也許可以揭示生物有機體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在完成關於記憶電阻器的第一篇論文時,他對神經突觸入了迷----突觸是較高級生物中神經沖動一定要經過的神經細胞間的間隔。特別地,他注意到它們對穿過每個細胞膜的鉀離子和鈉離子的漲落所作的復雜電反應,這些反應可以讓神經突觸根據信號頻率和強弱的改變而作出響應。它看起來跟記憶電阻器產生的響應令人發狂地相似。「接著我意識到神經突觸就是記憶電阻器,」他說:「這種離子通道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缺失的電路元件,它的確存在於大自然中。」
對Chua來說,所有一切都指向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盡管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建造電子智能以模仿大腦那令人敬畏的能力方面的嘗試,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功。那也許僅僅是因為缺少了關鍵的電子元件----記憶電阻器。
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它,是不是說人工智慧的新紀元也許即將來臨了呢?國防高級研究項目署(DARPA)的確這樣認為。DARPA是美國國防部的一個部門,具有支持互聯網之類高風險高回報項目的光榮歷史。去年四月,它宣布了神經形態自適應具有可塑性的可伸縮電子系統計劃(縮寫為:SyNAPSE),用來發展「可擴展到生物層次的電子神經形態機器技術」。
我,記憶電阻器
來自惠普公司的Williams小組積極地參與了這個計劃。去年年底,在美國能源部一家名叫「SciDAC評論」的不起眼期刊上,他的同事Greg Snider發表了如何組裝一個基於記憶電阻的晶元,以便測試更復雜的神經突觸模型。他指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突觸的密度為1010個每平方厘米,而現在的微處理器只能達到這個密度的十分之一。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人工智慧的機器還沒有在大街上走來走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Snider的夢想在於一個被他稱作「皮質計算」的領域----駕馭記憶電阻器提供的種種可能來模擬大腦神經元如何互動。這是一個全新的思想。Williams說:「人們把這種網路跟神經網路弄混淆了。」但是神經網路----那是此前製造人工大腦的最大希望----是在標准計算機硬體中運行的軟體。他說:「我們瞄準的目標實際上是體系結構上的一種改變。」
第一步已經邁出了。Williams和 Snider跟Boston大學的Gail Carpenter和 Stephen組成小組(後者是將神經行為化為微分方程的先驅),來建造晶體管-記憶電阻混合晶片,以復制大腦的思維進程。Di Ventra和他的同事Yuriy Pershin走得更遠,他們製造了一個自稱能像真傢伙一樣運作的記憶電阻神經突觸。
製造電子大腦只是早晚的問題了。Williams說:「我們還在努力研究晶元。」 其中的部分問題在於晶元智能度太高——它輸出的不是標準的數字脈沖,而是模擬信號,因此用於測試晶元的標准軟體不適用了。所以,Williams和他的同事不得不開發自己的測試軟體。他說:「所有一切都需要時間。」
同時,Chua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休息。他一直忙於擴展自己的基本電路元件理論,尋思如果把記憶電阻的特性和電容、電感器結合在一起,製成被稱作「記憶電容」和「記憶電感」的復合器件,情況會怎樣?然後如果將這些器件組合在一起又會發生什麼,等等。
記憶電容可能比記憶電阻更有用,「Chua說:「因為它們沒有電阻值。」至少在理論上,用記憶電容儲存信息可以不消耗絲毫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與能量的某種關系,或者說是一種過渡,就像人類才從能量時代跨入了信息時代,信息和能量是可以轉化)真是方便極了----不管你想用它們來干什麼。Williams也同意這種說法。事實上,他們研究小組已經在研究這種東西了,今年早些時候他們製造了記憶電容的第一個樣機,他打算盡快公布這項成果。他說:「我們還沒有完成它的特性描述。」他還說:同時有這么多根本性的突破可以研究,很難決定下一步要干什麼。可能記憶電阻能幫得上忙。
7. 盤基網柄菌的特徵
盤基網柄菌生活在含豐富有機物的土壤中。當潮濕時,子實體接種的孢子釋放單倍體細胞,這些細胞呈現阿米巴的外形和生活方式。它們生活在水膜中,吃細菌,通過二分分裂方式繁殖(營養期,vegetative phase)。只有當食物供給已經耗盡或食物暴露,有幹掉的危險時,成百上千的黏菌就向周圍發送信號——環腺苷酸小分子cAMP。收到信號的黏菌,也向其周圍發送同樣的信號。在一片互相收發的信號背景中,自發形成一個聚集中心。 大量黏菌聚集後,形成一個多細胞組成的蛞蝓。口語中也稱它為「蛞蝓」,科學術語稱它為粘聚菌(grex)或假瘧原蟲(pseudoplasmodium)。蛞蝓被包在一種粘質的、非細胞片物質中,能象一個真正的蛞蝓那樣移動。它遷移到一個明亮的地方變成子實體(fruitingbody),子實體由一個基板和一個支持球形新孢子聚集於頂端的莖組成。基板和莖由體細胞構成。體細胞形成由纖維素組成的壁,最後死亡。相反,其中的孢子細胞存活,它們是生殖細胞,其形成和釋放都是為了執行無性繁殖的功能。
從大量黏菌以自己為中心向四面發送cAMP信號,最初形成均勻的隨機背景,後來突然自發產生一個聚集中心。這是一種以自發對稱破缺為特徵的非平衡相變,是自組織行為的典型事例。人們對此進行過許多實驗和理論研究。
在無性繁殖的生命周期中,網柄菌從單細胞狀態到多細胞狀態發生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轉換:大量單個阿米巴集合成一個社會群體,使能適應不利的環境條件。因此,網柄菌是一種由原來獨立的單細胞阿米巴形成的「部分時間是多細胞的生物體」。
網柄菌在非正常條件下也會產生奇妙的有性生殖:通過吞噬相鄰的阿米巴,兩個細胞融合並擴大成一個巨型細胞,這個巨型細胞被包裹在囊內,爾後經過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產生新的單倍體阿米巴蟲。
圖示盤基網柄菌的生命周期。
8. 黏菌拼音解釋造句
黏菌拼音
【注音】: nian jun
黏菌解釋
【意思】: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微生物,形態各異,無葉綠素,多為腐生,少為寄生,是研究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的重要材料。
黏菌造句
1、自然學家發現黏菌的存在已有數百年了,但直到今天才真正開始了解它們。
2、動植物死亡後,被微生物分解;黏菌隨後會吞食掉許多細菌,釋放出他們的營養物質供其他有機體生長。
3、2003年,斯蒂芬森和其他黏菌專家開始了一項世界范圍的考察,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這種生物的全球多樣性。
4、盤基網柄菌屬於黏菌兩個大型分支當中的一個。
5、盡管有著黴菌一樣的名字,黏菌可跟麵包的霉點或者長在陰暗潮濕的房子里的黑色黴菌沒關系。
6、黏菌朝兩份食物都伸出卷須,但調整了卷須的大小,以實現最利於它們生長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最佳平衡。
7、一些黏菌形成的顫動網路正在為科學家提供解決數學難題的線索。
8、生物學家在南極洲、貧瘠的沙漠、叢林的樹冠、甚至家居植物的葉片上發現了黏菌。
9、初步研究表明,現存所有黏菌的共同祖先比那還要古老得多。
10、為證明他的論點,他和他的同事試圖建造一個像黏菌一樣工作的電路,能夠學習並預測未來的信號。
11、所有已知的黏菌都生活在陸地,表明他們是地球早期的'開拓者,比動植物早數億年。
12、建立網路有時需要黏菌做出艱難的決定。
13、2008年他和其他的研究者共享了認知科學獎,以表彰他發現「黏菌可以在迷宮中找到食物的最短的路徑」。
14、即使黏菌為形成柄而死亡,它們的很多基因也會通過親屬傳給下一代。
15、龐大的非細胞黏菌則採取不同的策略,他們大面積地鋪展開來,在整個表面產生孢子。
16、黏菌長出的觸角網路幾乎和伊比利亞半島上真實的公路系統一模一樣。
17、最終,非細胞黏菌也會產生孢子。
18、其他的研究顯示黏菌家族相當古老。
19、在這個實驗中,當黏菌生長時,麥片代表的城市被一個接一個地連接起來。
20、黏菌也以龐大的數量出現:一小塊土壤里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黏菌個體。
21、在一篇即將在《基因組研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中,英德兩國的科學家估計細胞黏菌誕生於6億年以前。
22、西英格蘭大學研究員安德魯·亞達馬特茲基(AndrewAdamatzky)自2006年以來一直在觀察黏菌,並從它們的生長中得到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靈感。
23、大衛·奎勒(DavidQueller)和瓊·斯特拉斯曼(JoanStrassmann)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盤基網柄菌專家的夫妻團隊,他們發現有些種類的黏菌生來就是騙子。
24、通過分析不同種類黏菌的DNA,研究人員重新建構了他們的進化史,結果竟然回溯到10億年前。
25、「他們或許與陸地土壤的變遷有緊密聯系,」瑞典生物學家巴爾道夫說。他正在對黏菌工程中發現的黏菌品種進行DNA分析。
26、同其它種類的黏菌混在一起時,他們更有可能變成孢子而不是死去的柄細胞。
27、黏菌放棄了海鹽附近的卷須,形成了一個新的公路網,將食物通過這個新路線高效地運過了加拿大。
28、科學家對於實驗室經常使用的兩種黏菌—絨泡菌和盤基網柄菌—已經十分了解,對於地球上的其他黏菌卻知之甚少。
29、他利用黏菌製作出了電子音樂,最大的愛好是同黏菌比賽建造公路系統。
30、黏菌的共同特徵,像產生孢子,可能是在到達陸地後最先進化的。
9. 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有沒有相關的專業權威部門機構呢感覺網路炒作太歲肉靈芝太過度了!不客觀。
所謂的「太歲」實際上就是「大型黏菌復合體」,說白了,就是一大堆叫做「黏菌」的微生物細胞。把它稱為「肉靈芝」,只是民間的一種稱呼。
黏菌是一群類似黴菌的生物,會形成具有細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沒有菌絲的出現,而有一段黏黏的時期,因而得名。這段黏黏的時期是黏菌的營養生長期,細胞不具細胞壁,如變形蟲一樣,可任意改變體形,故又稱為「變形菌」。歸入原生生物界、黏菌門。全世界已發現的有1000多種,中國已經報道約460種。
原生質體黏菌的特色是沒有單一細胞,而形成一整團的原生質。其生活史可分為二倍體時期與單倍體時期。
二倍體時期從兩個單倍體細胞經由配子生殖形成合子開始,之後合子進行有絲分裂之後,會形成擁有許多細胞核,但是只有一團原生質的原生質團,稱為變形體。變形體發展成熟之後,會形成網狀型態,且依照食物、水與氧氣等所需養分改變其表面積。此時也稱為營養時期,吞噬作用為其進食方式。接下來形成孢子囊,孢子囊發展成熟後發展成為子實體。之後進行減數分裂,釋放出單倍體孢子。
釋放出來的孢子會經由空氣傳播,而且這些孢子會產生兩種配子,其中一種為變形蟲細胞;另一種則是鞭毛細胞。這兩種細胞可以互相變換,但是最後都只會與同類細胞結合進行配子生殖,產生二倍體的合子。
所謂的「太歲」,就是處於二倍體時期的原生質團。
正是因為這種東西是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一大團細胞,對人體無害,食之有肉類的感覺,有肉類的營養,又傳說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就越傳越神了。
10. 如何理解細胞質流動原理
細胞質的運動是個循環的過程,它能夠帶動細胞內物質的轉運分配。細胞質內其實並不象它所表現的那樣只是透明流動性非常好的液體,事實上裡面有很多的細胞器,如線立體,高爾基體,內質望網,各種小泡等,這里我要強調的是事實上細胞質里充斥著各種微絲,一方面起著固定細胞器的作用,一方面提供細胞質內物質運轉的動力。 而且現在研究的結果是細胞質其實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體系。比如細胞膜蛋白的升滅過程。首先在細胞核里DNA某段關於生成膜蛋白的基因被激活後,解螺旋,轉錄出相應mRNA,mRNA出核孔進入細胞質。mRNA在細胞質被核糖體捕獲後附著於內質網,開始生成蛋白質,蛋白質在進入內質網,內質網會生出轉運的小泡將蛋白質包裹,小泡被微絲拉動,運動到高爾基體上,與之融合,蛋白質在高爾基體內進一步剪切與修飾,蛋白質就在這里成熟。之後高爾基體分泌小泡,成熟的膜蛋白鑲嵌在小泡內壁上,在微絲的拉動下到達細胞膜,然後小泡與細胞膜融合,成為細胞膜一部分,這樣膜蛋白也完成從生成到到到位工作的過程。 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會老化,老化的蛋白質會通過一定的機制聚集到一起,老化蛋白質聚集的地方會下陷,最後變成一個小泡,小泡被微絲拉動向細胞質運動,同時各種含有氧化物質,分解蛋白的小泡會在微絲拉動下與之融合,最後變成著名的溶酶體,蛋白質在這里被重新拆分成氨基酸。 所以,「植物細胞質的流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運動過程」並不是用一個方向能說明的。參考答案: http://..com/question/378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