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幫忙給我份《網路與道德》的論文,800到一千字。高分採納!謝了
如今,網際網路(Internet)已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它在對現實社會發生著深刻影響的同時,一種嶄新的社會生活形式——「網路社會」生活正向我們走來。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類交往活動中形成、並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根據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網路社會自然也應該具有自己的道德,那麼,網路社會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課題,具有哪些新特點、其發展趨勢如何呢?我們必須跳出「純」技術的視界,對之作一番認真地探索與思考。
一、「網路社會」:新型道德的基礎
在形形色色的技術創新之中,如果把歷史上那種能夠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並廣泛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社會整體變遷的技術進步稱之為「革命」的話,那麼,當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無疑可算是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
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網際網路已獲得了令人驚異的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186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多人使用網際網路,並且它還在呈典型的指數增長方式發展,其主機數和聯入網路數大約每10個月翻一番。特別是自80~90年代以來,原來只為軍事、科研、教育等服務的網際網路,開始向各行各業、向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服務,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經濟領域,它突出了知識、信息的價值,有利於廣泛、迅速地傳遞商貿信息,溝通顧客和生產廠家,及時生產出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在政治領域,它用來在政府與民眾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充分發揚公民的民主權利,提高政府機構的辦公效率,提高其科學管理及決策的水平;在軍事領域,它可以使軍事指揮系統全面迅速地掌握敵情,加強全局的協調、控制和快速反應能力;在科教文衛領域,方便人們查詢、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合作、遠程教學、醫療會診;在生活領域,可以實現電子購物、虛擬旅遊、互動式娛樂;……電子廣告、電子商場、電子銀行、電子報刊、電子教室、電子圖書館、電子論壇、電子會議、電子購物、電子游戲,以及遠程醫療、遠程點播等網路應用皆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這期間,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方式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改變: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面對面的直接交往,交往、活動的范圍受制於物理時間和空間是比較狹窄的;而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人們之間的交往以間接交往的形式為主,以符號化為其特徵,交往、活動並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也就是說,網路交往、活動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現實社會所無法比擬的。總之,網際網路正以極快的速度,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以及各國、各地區聯成一個整體,形成了所謂的「網路社會」或「虛擬社會」。現實社會生活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網路,甚至可以說離開網際網路,現實社會生活有可能陷入癱瘓狀態。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在進行規劃,計劃在21世紀初進入建立在網際網路之上的「網路社會」。
「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不是對立的,網路社會生活是從現實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社會人通過網際網路(作為網路人)相互交往的過程,它必然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間和電子空間(Cyberspace)比喻現實社會和「網路社會」的生存空間的話,那麼,電子空間並不能取代物理空間,因為人畢竟還是一個物理的存在物。雖然電子空間會極大地改變傳統社會的結構,但人的物質、能量的需求畢竟還要在物理空間里得到滿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間里才能獲得直接的滿足,比如基於家庭的各種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員在一個物理的地點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華。真實的情形是,電子空間與物理空間各有所長、互相補充,它們共同構成了人們的生存、生活環境。
應該承認,網路形成之初,它不過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技術手段和工具。開始這個電子空間的規模很小,不過是一個機房內、一個工作單位內的幾台或多台計算機互聯而形成的,不過是物理空間的補充。在這個小小的電子空間中,適應物理空間的傳統道德規范是基本適用且夠用的。當然,既然有一種新的相互聯系、溝通、交往的方式,就如同駕車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一樣,也必須遵守信息高速公路進行聯系、交往的具體規則。這些規則首先是一些技術性規則,如文件傳輸協議、互聯協議等,這是人們得以聯網的基本前提;其次,是人們在聯網的計算機之間進行交往的一些基本的「鄉規民約」,如電子函件使用的語言格式、在線交談應有的禮儀等。這些規則有時制定得相當具體,以電子函件為例,連字母的大小寫、信息要簡單精煉、主題應該集中、函件應該簽名等都有規定。後來隨著交往中沖突的增多,於是相關的人們開始組織起來,制定了一些更嚴格的協會性、行業性計算機網路道德戒律,如美國的全國性組織計算機協會制定的下列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避免傷害他人;要誠實可靠;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保守秘密;等等。
如果說早期的區域網還不足以構成一個社會的基礎、傳統道德還基本適用並夠用的話,那麼,以全球性的、開放性的、全方位的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網路社會」,則正在動搖傳統社會道德的基礎。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認為,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以信息技術領頭的「後工業文明」或稱「信息革命」的三次「浪潮」,而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將帶來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必將引起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觀念的變化,出現新的道德觀念和規范;當然,每兩種文明之間在產生、轉換和新文明確立過程中會發生新舊文明之間的沖突,包括道德觀念和規范的沖突。確實,由於社會生活基礎、人們交往和活動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特別是人們的生活內容以及變革中的利益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感、價值取向難免發生系統的改變,並產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那麼,適應這一全新的電子空間,過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網路道德規約便不夠或過時了,需要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嘗試制定比較系統的維護電子空間秩序、對人們的行為加以約束、要求的新道德規范體系,使人們的行為控制在一個新社會要求的范圍之內。
也許有人會說,規范是對人的自由的一種限制,而網際網路是人們自主自覺自願互聯而建立起來的,自由是網路的靈魂,那麼,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為什麼要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這些約束性的規范呢?
不容否認,規范確實是對人的自由的一種約束或限制,真正對一個具有懷疑精神的健全主體來說,規范是需要理由的,是需要論證的。在面臨問題情境時,我們時時刻刻都可反思:「我們是否應該……?」即是否我們認可或接受「應該如此」呢?或者面對現有的規范,我們也總可追問:「為什麼應該……?」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失去一定的自由只是規范的表面現象,並不是一切規范都全然是妨礙自己、扼殺自由的。畢竟不存在一個無限制、絕對自由的社會,從來也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與規范總是相輔相成的。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離開了他人與社會,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維持生存、求得發展、並創造價值的。在網路社會也是如此。目前的網路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目的不相一致、利益互相沖突、需要互相撞車、情趣相異、態度相左之類情形,網路時空中充滿著競爭、沖突與斗爭,甚至已經出現了大量網路犯罪活動。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規范調整網路人之間的關系,以維持正常的網路秩序,否則陷入無休止的爭奪,大家都互相欺騙、肆意破壞、不講秩序,結果誰也可能得不到好處,或誰都可能蒙受損失。總之,網民們需要必要的規范,即他失去一定自由,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相對自由;他喪失一定利益,是為了保障其根本的利益。而在這一過程中訂立的規范為大家所接受之後,人們就可依規范行事,從而獲得相對的自由,去創造有價值的生活。可見,一定的規范對一個文明社會來說是必要的限制,對維護人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規范是必要的,那麼,是否任何規范都對每個人是必要的呢?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善惡並不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善惡」的標准以人為根據,道德規范因人而異,具有主體性。歷史與現實中大量存在著的規范有不少顯然是值得反思的。很多體現少數人利益與需要的、憑強權、欺騙或利誘等確立與維持的規范,完全是對多數人的一種迫害,對他人的自由的無理剝奪。在網路發展過程中,美國人就曾提出要按一個國家控制網路空間的程度和方式,來解決網路社會的道德、法律問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美國在網際網路上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暫時無法動搖的優勢,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顯然不可能簡單接受美國式的規范。
還應該特別注意的是,網路技術本身的「可行」也並不直接等同於網路道德之「應該」。從技術上講,人類的許多技術及其成果目前是「可行」的「事實」,原子能技術已經製造出了能夠摧毀整個地球的核彈,「克隆術」已經可以「復制」出與「原人」一樣的個體,但人類沒有這樣做,不是因為缺少「可行性」,而是因為「不應該」。網路技術也是這樣,你有能力利用網路做許多你想做的事,但有些事,比如隨便散發不負責任的信息,私自解密闖入別人的計算機系統等,就屬於「不應該」做的事。網路社會的發展,已經或正在前所未有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將面臨許多新的「事實」。這些「事實」將對人類道德能力、水平、發展趨勢等產生一些什麼樣的影響,一方面,我們必須看這些「事實」是怎樣的,具有一些什麼樣的性質,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道德主體、人是從什麼目的、利益、需要、態度等去看待這些「事實」的,有沒有能力消化這些「事實」。如果主體的目的、利益、需要、態度等不同,能力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盡管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所造成的後果相同,即「事實」相同,那麼,不同主體所形成的道德觀念、意識,所認同的道德規范,所擁有的道德情感,都往往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說,在信息化浪潮中,一個文盲、科盲將由於不能充分攝取信息、佔有信息、享用信息,從而越來越落伍,越來越為主流社會所拋棄,他們在社會利益的再分配中,將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他們在道德變革中,往往會比較消極、頹廢。可見,把技術所給人類提供的行為能力控制在符合具體主體、人的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范圍內,是相應網路道德主體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任務。
總之,網路社會需要新型的道德規范體系,當然這並不是要簡單地拋棄傳統道德,而是在揚棄傳統道德的基礎上,進行艱苦地改造與創新。
二、傳統道德面臨危機與挑戰
科學技術革命是歷史進步的火車頭。任何一種革命性的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將比任何力量更大地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同樣,網路社會也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一種新型的知識經濟正在形成,科學技術正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並使之具有向包括偏遠地區的全世界幅射的強大力量,使那些「世外桃源」也能受惠於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勞動生產率得以極大提高,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逐步解放出來,閑暇時間有可能多於工作時間,這將有助於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提供更多自由發展的機會;社會管理方式也正發生引人注目的變化,人民可以經由網路「直接」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力的能力得到增強;等等。
然而,歷史證明,「技術是一柄銳利的雙刃劍」,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嚴重的倫理危機。這里我們僅僅例舉一些比較典型的現象:
(1)盡管網路建設的「全民原則」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則,但在組織實施中要達到人人利用信息資源的平等化,遠不是一件容易的、僅僅隨著技術進步就能實現的事。很多時候,即使一個公正的政府的決策與政策也可能出現有意無意的偏差。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網路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今後建成的網際網路聯結的僅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機構,在線的僅僅只是一些有錢人,它難免不會造成人們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貧富差距,並且可能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壟斷或主導,甚至將信息高速公路變成「信息高速私路」,那麼對「信息邊遠地區」、對窮人將是極不道德的。
(2)道德冷漠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為人對網路的依賴關系所取代。隨著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的網路社會中,「在家辦公」、網上學校、電子商場、電子銀行等的出現,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機會將大為減少,人們終日與個人終端打交道,這有可能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導致個人產生緊張、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問題。其具體的表現是:一些人整天沉溺於網路社會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至於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尤其是,在電子空間中,由於人們是以「符號」身份、在「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交往,他感受不到對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反應,便以為不是在與人、而是在與機器打交道,往往會做出一些在物理空間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的行為,甚至認為盜竊、入侵等犯罪也不過是敲擊了幾下鍵盤、點擊了幾下滑鼠而已。
--(3)信息內容具有地域性,而網際網路的信息傳播方式則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這使得一些問題變得突出起來,例如,道德上允許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務存在的國家,發布、張貼色情資料,提供色情服務,當然無可非議,但是,網際網路是全球共享的,對此認為不道德的國家中的人們,則可能強烈反對網上色情泛濫,從而導致文化道德沖突。
--(4)網上人們任何發布信息的行為的影響是社會性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國際性的,那麼,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喋喋不休,那僅僅是他個人的事,但在網路上,則是在浪費網路資源,浪費他人的時間。特別是由於諸如虛假信息、不負責任信息和無聊信息的傳播、網上漫罵與人身攻擊等的出現,通訊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矛盾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關健問題。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網路建設的目標,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極端化,如盜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識產權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過分膨脹的商業利益所驅動,它們對信息產權的「保護」、壟斷達到了妨礙正常學術交流的地步。
--(5)由於利用網路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強大能力,網路上的個人生活在技術上極可能成為「通盤為文件所記錄的生活」,它可能細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確地使用,個人隱私權將受到極大的侵害。當然,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權,可以立法規定網路上的個人信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過普及加密技術等來實現,可是這樣一來,個人隱私與社會安全就出現了矛盾:一方面,為了保護個人隱私,磁碟所記錄的個人生活應該完全保密;另一方面,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他的網上行為應該記錄下來,以供人們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監督,甚至用作執法的證據,以保障社會安全。
(6)網際網路是由科研學術網發展而來的,具有深厚的非商業傳統,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擴張,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性組織成為網際網路的主要建設者,並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對網路資源的商業性應用,如廣告、電子商業、網路信息有償服務等,網上企業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之一。但是,在網際網路上,非商業網路與商業性網路是聯結在一起的,對網路的商業性使用,將導致對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大量佔用。對網路資源的商業性使用是否道德?它應該被限制在什麼范圍內才是道德的?合理使用網路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由於進入網路空間所引發的這類問題還有許多,它們在網路生活中展開來,對傳統道德提出了十分尖銳的挑戰,要求人們在網路道德建設中去加以解決。
然而,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現象,維護道德秩序的道德管理、監督、約束、制裁機制,在網路社會也出現了嚴重困難。
我們知道,傳統社會由於交往面狹窄,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交往對象大都是熟識的人(故人、朋友、親戚、鄰里等)。依靠熟人(同事、鄰居、單位、包括新聞機關、執法機關等)的監督,懾於道德他律手段(社會輿論、利益機制、法律制裁)的強大力量,傳統道德是能得到比較好的維護的。在這一「熟人社會」里,人們的道德意識非常強烈,道德行為也相當嚴謹,丟面子的缺德行為大多干不出來。比如一些商販,對不認識的顧客常常坑蒙拐騙、「宰」起人來毫不留情,但在熟人面前卻禮讓三分,甚至不惜賠本讓利。人們的合道德行為常常是做給他人特別是可能對自己有影響的人「看」的,但一旦進入「反正沒有人認識我」的界域,那條由熟人的目光、輿論和感情築成的防線是很容易崩潰的。
可是,由於網際網路的種種特點,類似於傳統社會中道德他律的種種「外力」,在網路社會中卻在一定程度上失出了作用,網路社會形成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自由時空」。一方面,網際網路是由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很多區域網所構成的,它採用離散結構,不設置擁有最高權力的中央控制設備或機構。它既沒有中心,也沒有明確的國界或地區界限。作為一個自發的信息網路,它沒有所有者,它不從屬於任何人、任何機構、甚至任何國家,因而也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任何國家可以左右它、操縱它、控制它。況且網路連接面廣泛,傳輸速度快,搜集、處理信息效率高,人們的活動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大大縮小,因而現實社會中那種分地域設卡、設點管轄、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例如,在網路上對用戶調閱、接受或發布、傳播文字、聲音或圖像信息,包括禁止的黃色信息之類,就並不容易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從信息傳播的方式看,網路行為具有「數字化」或「非實體化(虛擬化)」的特點,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形象、圖象、文字和聲音變成了數字的終端顯現,甚至人也是以一個「符號」作為身份在活動,彼此不再熟悉,因而很難對網路公民的行為加以確認、監管。
總之,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這種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控制的網路社會環境,心將對人們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進行一場或許是有趣的、意味深長的新考驗。在這場考驗中,許多傳統道德津津樂道的東西,如許多空洞的號召說教、人為強加的規范約束、將難免為人們所「默殺」。也許,我們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倫理學、價值論倫理學的角度上,重新審視網路社會的道德現狀,以及可能導致的良性發展趨勢,而確立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符合人的根本利益與需要的規范,才可能得到人們的認同、接受和遵循。
三、網路道德的特點與趨勢
網路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1)自主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
網際網路本來是人們基於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覺自願地互聯而形成的,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或者說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也正因為網路是人們自主自願建立起來的,人們必須自己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自發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路的主人。在網路建設之初,信息貧乏且雜亂無章,此時就有許多網路人無私地大量上載信息,並為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程序、編制各種實用軟體,以方便網路用戶特別是那些不太熟悉網路的人訪問和運用網上資源(這種行為後來越來越商業化了);網路建立起來以後,為維持網路的正常秩序,網路人又自覺地訂立規范,當發現不道德行為時,又都自發站出來扶正驅邪。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不是根據權威(不論哪種權威)的意願建立起來的,而是網路人自發自覺的行為的結果。由於網路道德規范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此外,網路道德環境(「非熟人」社會)與道德監督機制的新特點(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也要求人們道德的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在那種失出了某些強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時空」、「自主社會」中,或許最初人們還不太適應,然而這種社會,必將是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一個主體的意志與品格得到更充分錘煉的社會,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的社會,一個人們自主自願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型道德,那麼隨著網路社會的到來,人們建立起來的應該是一種自主型的新道德。
(2)開放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
時空,一直是限制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障礙。美國網路專家威廉·奧爾曼說: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還不可想像的方式,使人們緊密聯系,消除「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正如幾十年前鐵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離縮短,人們有可能異地交往,有可能住在遠離工作地點的城市郊區一樣,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地理距離暫時「消失」了,我們居住的星球正在變成一個「小村莊」,正在或將要創造出一個一個「電子社區」,人們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時區、國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甚至那些窮鄉僻壤也能與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人們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這樣,人們之間便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交往,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同時,由於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們的交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與手段。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把不同國家和所有這些方面均為不同的人們都聯結起來,它既可以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獨特的行為和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們,通過學習、交往、教育和閱讀等各種方式,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更寬容、更通情達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後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並存,它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表面化、現實化了。因此,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將使網路道德的開放性由可能轉化為現實。
(3)多元性,即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於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則只能處於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網路社會中,既存在關涉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屬於網路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范,如不應該不應該製作和傳送不健康的信息,不應該利用電子郵件作商業廣告,禁止非法闖入加密系統,等等;也存在各網路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范,如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獨特道德風俗習慣等。隨著彼此交往的增多,這些處於經常性沖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規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間增進了理解和同情,從而在經歷了沖突和碰撞之後達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無法融合,沖突和碰撞仍舊,也由於彼此並無實質性的利害關系而能夠求同存異、並行不悖。
網路社會多元化道德規范同時並存有其理論與現實根據。與現實社會相比,網路社會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網路成員自主自願互聯而成的,其成員之間的需求與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們一開始就是抱著同一個目的串連起來的。因此,彼此之間行為的共同點就是「求同」,除了為此必須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們不需要、也不強求具有類似於現實社會中的那種統一的道德。也就是說,只要其網路行為不違背網路社會的主導道德,他們並不需要為加入網際網路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或者說,在遵守網路主導道德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道德從事網路行為、進入網路生活。
總之,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自主自願形成的網路社會,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終將建立起一個各國家、各地區(民族、種族)的具有不同信仰、習俗和個性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並互相促進的多元道德並存的社會。——當然,技術的進步只是為道德進步提供了前提和條件。道德是屬人的范疇,一切「事在人為」。是否能夠真正促進道德進步,建設一個更高水平的道德社會,還有賴於網民們自我塑造的意願、能力、以及現實的努力程度。
『貳』 如何培養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英盛觀察所謂信息素養或稱為信息能力、信息素質,是一種涵蓋面較廣的以獲取、評估、利用信息為特徵的傳統與現代文化素養相結合的科學文化素養,是思想意識、文化積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綜合能力。
21世紀的能力素養包括:①基本學習技能(指讀、寫、算);②信息素養;③創新思維能力;④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⑤實踐能力。信息素養是其中一個要素。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能力,確定所需信息的范圍;有效地獲取所需的信息;鑒別信息及其來源;將檢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識基礎;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和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合理、合法地獲取和利用信息。
而現在被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信息素質內容應包括:①工具素質,能使用印刷和電子信息資源的有關工具,如計算機、軟體等;②資源素質,了解信息資源的種類、形式和查找、檢索方法;③社會結構素質,掌握信息的社會地位、作用和影響;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過程,如發表學術著作的過程(同行評議等等),信息機構與用戶(服務對象)的關系;④研究素質,掌握利用信息進行有關科學的研究;⑤出版和傳播信息素質,能利用文本或多媒體出版研究成果;⑥信息道德,信息創造、信息傳播、信息使用、發表論文的道德准則。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
一. 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以及計算機互聯網的基本使用。
二. 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Word文字處理、Excel電子表格、列印機及一些常用應用軟體的安裝和使用等。只有具備了基本能力,才能培養信息處理的能力。
三. 要學會使用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來解決自己工作、學習及生活中各類問題
四. 學會利用網路搜索信息、傳輸文件,能利用電子郵件跟朋友老師進行交流,利用電子公告牌或自己製作的網站(頁)發布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五. 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各校都已建成自己的校園網或者即將建成自己的校園網,但是,我們發現,很多校園網功能、校園網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要培養自己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能力
六. 培養自己的信息生成能力,要善於挖掘有用信息和濃縮有效信息,能對信息內容進行深層加工,對信息進行科學分類、標引、排序、存儲等;能夠對信息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正確評價、消化信息,同時通過調查分析,獨立思考,最終創造出新的有效信息。
七. 最後必須具備尊重知識產權和遵守網路道德的素養,還必須具備網路安全的基本知識,學會防治病毒。
『叄』 「我們應當具備怎樣的信息素養」寫一篇小論文
摘要 第三層:信息時代公民的人格教養: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
『肆』 淺談提升大學生的網路媒介素養論文
淺談提升大學生的網路媒介素養論文
1.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
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國內外新聞資訊,了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關注新形勢下的方針政策,縮短了個體與世界的距離.新媒體對於信息的傳遞和評論的角度都是多元的。從積極層面來說,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民主和自由意識,思想上與先進文化實現同步;但大學生在心理上還有著明顯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缺乏獨立思考,青年群體有著昂揚鬥志的同時也比較氣盛,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各種意識形態的同化,隨波逐流.若沒有及時的引導,大學生就會陷入迷茫和誤區.網路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隱匿性,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陣地,弱化了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和文明道德意識。
2.網路媒介素養認知
所謂網路媒介素養,指的是互聯網用戶在了解互聯網的前提下,理性使用和正確利用互聯網,使互聯網媒體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這種能力包括對互聯網的認知能力,對互聯網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對互聯網接觸行為的自我管控能力和應該具備的網路道德基礎和網路安全意識。而大學生的網路媒介素養,指的便是大學生群體在具備了網路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創新地使用互聯網信息為自身發展服務的能力。總體來說,大學生的網路媒介素養主要包括六個層次,分別是網路媒介認知素養、網路媒介辨別素養、網路媒介法律道德素養、網路安全意識素養、網路行為自我約束素養以及網路創新發展素養。
3.大學生網路媒介素養的現狀和構成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並非通過科學的媒介理論指導學生以及藉助系統的訓練獲得,而是依賴經驗主義,即在日常的媒介接觸經驗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直覺形成所謂的媒介素養。這樣的媒介素養,是自發的,是低層次低水平的。這種不科學的媒介素養無法幫助大學生對媒介傳播信息的內容和形式做出理性和科學的評價,使得花費大量精力獲取的信息不能為自己有效服務。
3.1網路媒介理論素養較低
大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傳媒素養訓練,參與媒介實踐較少,對信息如何產生、如何選擇信息、信息如何能有效傳播、信息的傳播意圖是什麼等問題並不了解。大學生對網路媒體的使用非常頻繁,但是由於缺乏對媒體傳播信息的特性及傳播學方法論認知不足,缺乏基本的媒介理論知識,導致對於網路負面信息的免疫力較弱,信息接受效果較差。
3.2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水平,主要是指大學生在使用網路媒體時,能否自覺遵守國家有關知識產權、新聞出版和網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能否自覺遵守媒體道德規范。新媒體因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特性,使其不自覺地具有了細節化監督的職能.所有人的言行被無限放大,遭受著來自社會全方位的關注和苛刻的審視。網路媒體的隱匿性和空前的自由性,使得有些網民僥幸地放縱自己的網路行為,肆意傳播虛假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甚至引發網路犯罪行為。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很多網路語言暴力、上傳他人隱私信息、通過安裝越獄軟體登陸非法網站等有悖於媒介道德規范的行為。
3.3面對新媒體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
目前,大學生在網路運用方面,很迷茫,多數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目的是網路游戲、看電影、漫無目的地聊天、娛樂消遣。真正在使用網路查閱資料、交流有效信息的學生很少。有的大學生對於網路的自控能力較弱,沉溺在網路游戲,耽誤了正常專業的學習;有的學生不能正確看待網路虛擬世界的愛情;有的學生對於非法網站、網路傳播的不良信息等沒有抵制能力和辨別能力。
3.4新媒體信息的運用能力有待加強
大學生通過網路獲取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娛樂信息和時政新聞,對於專業技能信息和就業信息的獲取還比較機械,層次較低。多數大學生是為了應付學期末論文才搜索專業技能信息,而且只是機械地拼湊。因此,大學生尚未有效藉助網路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對於新聞信息的獲取,也僅是簡單地表層認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評判,對於新媒體的運用能力有待加強。
4.提升大學生網路媒介素養的途徑
隨著傳媒的`發展,人們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途徑更加廣泛、自由和多樣化,與此同時,受眾被傳播活動中的噪音也嚴重困擾著。因此,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面對網路媒體的傳播特點,引導大學生提高自身藉助網路實現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網路信息服務於個人的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1對學生進行系統和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
所謂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英國學者最早倡導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意在「反對當時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國外的傳媒素養教育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而在我國還是剛剛興起。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首次開設了傳媒素養教育課程,這在我國大陸高校中是首創,該校還出版了專著《新聞 傳媒 傳媒素養》。授課對象除了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外,還有很多其他專業的學生,培養大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及建設性地使用大眾傳播資源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大學生成為真正的「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從目前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來看,大學生很有必要接受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高校開展科學、系統的媒介素養課程迫在眉睫。陳先元在《大眾傳媒素養論》中曾這樣指出,一個人的傳媒素養反映著「個體和社會傳播機制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現代媒介社會中應該普及展開的公民素質教育,在大學啟動推廣,是一現實可行又功效顯著的戰略.高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符合現代大學的功能和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目標。當代大學生作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他們的媒介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對其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開設正規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使大學生系統地掌握科學的媒介理論,為媒介素養實現從由自向自覺的轉變提供理論指導。」此外,通過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提高學生辨別、傳播、評判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得大學生成為新媒體的功能發揮者,而不是淪為「大眾媒介或信息的奴隸」。
4.2充分利用和不斷構建網路媒介素養教育平台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途徑和學習方式是多樣的。媒介素養教育更不應該局限在新聞傳播學相關專業內進行,而應面向全校大學生深入開展宣傳,新聞傳播學的專業師生應起到骨幹作用。「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環境下,讓媒介素養教育走出專業教育的局限,成為全體大學生的通識教育,應該成為傳播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方面。⑥此外,依賴傳統的第一課堂遠不能滿足媒介素養教育的要求。通過校園媒體報紙、廣播、網站、手機媒體等對網路媒介知識進行有效地並充分利用大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新媒體開展網路媒介知識的宣傳、競賽等活動,針對熱點問題開設論壇專區,在探討中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思維方式和理性的評判體系,增強大學生對網路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
4.3提高大學生的媒介互動和媒介製作能力
與傳統媒體信息傳播時要經過嚴格的把關不同,網路媒體有著極大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大學生面對網路媒體,可以真正掌握話語權,大學生也非常享受這種主導感受,他們更容易參與到媒介互動和媒介製作環節。例如,交際平台的QQ空間、微信、微博等,網民可暢所欲言,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論壇自由互動,組織發起討論,甚至可以擔任版主,管理他人的言論。在網路實踐過程中,大學生積極進行著媒介互動,參與了媒介製作,會對媒介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而實踐收獲的認知,會指導他們的網路行為更加理性、更加有效。
;『伍』 如何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看法摘要
在知識和信息的現代,知識信息生成、應用和陳舊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態勢急速縮短。大學生掌握著最為豐富的知識,有著最為靈活的頭腦,他們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2013年全國信息素養教育研討會暨化工院校信息站第十八屆年會於10月17日—19日在南京工業大學舉行。在這場全世界空前強調信息素養的浪潮中,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顯得急切而又重要。不僅僅如此,當前,由於現代教育學科、心理學科和信息技術學科的相互滲透,使教育的信息化進程加速,多媒體教學、網路教學、遠程教育等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信息素養,而且要求大學生能夠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准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
1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含義及標准
從1974年至今,信息素養在批判與反思中逐漸成熟,國內學者經過了幾十年的探討,雖然尚未出現權威定義,但對下面的定義基本上表示贊同:信息素養是個體在有目的地捕捉、選擇、儲存、加工利用信息的過程中所具備的一種復合品質,是個體對信息活動的態度以及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評價、創新、傳播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在信息素養四要素理論中,信息素養的4個要素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相互融合、相互制約,缺一不可。
2 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性
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是迎合時代發展的趨勢,是遠程學習、終身學習的基礎 在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革新的周期不斷變短。不得不承認,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中,應試成分佔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在大學和更高一等的教育中,這種情況在慢慢發生改變,學習者慢慢地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同化知識、運用知識,逐漸變為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知識、增長知識。這個階段實際上就是對周圍各種信息的檢索、評價、管理、儲存和運用。這就需要大學生能夠因地制宜地發揮自己的信息能力。在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終身學習」這一號召下,緊接著現代社會,各種開放大學、遠程教學的形勢下,更需要的是大學生有一種能力能夠融入這股潮流,並把這股潮流引導到一條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的道路上去。
現代信息社會迫使人們具有高效地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信息素養的培養已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利於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提高學習能力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學習理論流派,對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過程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但是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評價來源是學習者的學習績效。信息化社會中,學習者良好的信息素養可以降低獲取知識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自學能力;能夠幫助建立知識結構框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在實踐操作時,更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減少失誤,提高隨機應變和創新能力。學習者良好的學習素養,可以反省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自己的學習偏好,在學習活動前准備充分的材料,以便在學習活動中再加工,以此提高自己的學習績效。
3 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可從社會、學校和個人三個方面進行
社會方面 信息素養是21世紀的主格調,現在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再是文斗、武鬥,更多的是信息的競爭。
現代社會每天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地球人數。微博、維基、微信、QQ、飛信等社會性軟體的使用,更加加大了信息的傳播量、縮短了信息的更新周期。每個人都生活在信息中,不知不覺中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產生者。這就需要相關的規范來制約行為。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信息素養在國家戰略中的作用。我國雖然在此方面已經相當重視,但是還遠遠不夠,需要制定相關的實施和促進辦法,切實地融合到相關的教育標准和教育實踐過程中。
另外,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需要一個度,需要社會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網路文化環境,一塊可供培育信息素養的土壤。所以應該加強網路方面的監控,凈化網路環境,使把人們連接起來的互聯網能夠井然有序。
學校方面
1)圖書館優化數字化建設和信息管理,促進信息輻射。中國高校的圖書館較傳統的「一庫三室」的閉架式服務格局,已經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路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看到韓國採用「雲計算」計算機網路系統輔助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個性化學習後,深切感受到我國現階段數字化圖書館建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應從圖書館這個不分專業、不分受眾的地點開始,努力建立完善的網路系統,進行從硬體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到組織活動的全方位數字化建設,再慢慢輻射到整個校園,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
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特點開展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大學學習較高中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它更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學習目標、技能掌握等方面來進行獨立學習。這就要求大學生有更高的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
針對大學生每個階段學習情況的不同和階段學習的特點,適當、及時地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教育。對於剛入學的新生,真正的圖書館概念很模糊,最基本的搜索能力可能都沒有,所以可以對新學生進行最基本的入館教育和基本的信息搜索知識的講解,培養他們的信息搜索觀念和最基本的信息搜索能力。大二、大三的學生,處於專業學習的重要時期,可以進行信息搜索技巧和方法的培訓,比如藉助網頁搜索工具——全文搜索引擎和目錄搜索引擎,運用選擇信息檢索系統的正確指令,建構檢索策略(布爾邏輯運算符、搜索引擎代理、網際組織等),運用正確的條理化的研究協議,完善搜索等,加強文獻檢索課的學習和對學科知識的融合能力。 3)重視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優化圖書館的信息環境與人文環境。在高校中,圖書館是備受學生、教師青睞的地方。不論數字化圖書館建設如何完美,也永遠替代不了傳統圖書館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而且,高校的圖書館建設往往是學校人文建設最為重要的精神體現,它反映了大學的精神面貌。所以,在當代信息化發展中,各高校之間、高校各部門之間加強交流合作、資源共享,制定教育發展計劃等新的模式,為圖書館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於推動信息素質教育全面地、持續地、穩定地發展。
現在有許多網路調查軟體,因為現在知識、信息更新周期短,學校可以在校內網上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更新各個年級的學生、教師職工等關注的書籍類別;及時更新圖書館館藏建設並及時給學生發布新書通告,及時建立書目、文摘、題錄等二次文獻資料庫,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的自動化管理。
4)創建優雅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校園信息環境,激發學生探索信息的興趣。根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在這個全球傳播的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手機、網路,每時每刻無處不在,新聞與傳播正在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可分為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硬體的提高在於信息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的應用,軟體素質則與學生的信息環境息息相關。一個學校的文化環境,例如師生的學術氛圍、教學目標和環境等往往影響了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動力。事實證明,優雅學府、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僅有利於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於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
凈化網路環境,對學生課內課外進行信息道德教育。一方面,在加強德育管理工作,活躍校園文化的同時,完善校園網的管理體系,加強校園的網路建設,豐富校園網路的內容。另一方面,給學生建立信息能力展示平台,比如一些比賽、競賽之類,加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認識自己不足的能力,提供努力向上的動力。
5)提高對高校信息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的要求和規范。學生的信息素質水平直接受到教師的信息素質水平的影響。教師除可以通過自己的重視和學習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能力外,也可以藉助校內、校外的一些途徑進行加強。學校為這些從事信息素質教學的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目的在於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另一方面,高校之間舉辦的研討會、專家講座、學術交流會等,也是給教師提供互相學習、交流經驗的機會。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實訓基地建設,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種職業技術培訓和技術競賽。
6)優化各種課程的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建立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信息技術課程在信息素養培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學生信息素養的運用與體現卻不僅僅是在這一門課上。每個專業的學生的所有學習科目都離不開信息素養。教師應該清楚學生的學習能力,應該結合該學科的學習特點,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安排學習過程,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改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處於至高點的教師可以通過控制學習資源,精心組織資源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解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地給學生有效的學習反饋。
另外,大學對學生的培養能力和小學、初中、高中的培養目標實際上還是有差異的,應該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要求,設置符合該專業、該課程的教學評價系統,在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對於個人來說
1)不斷學習、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善於動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的核心在於終身學習,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和創新自己的知識,並學會利用知識去創造財富,造福於社會。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這需要有一種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善於動腦的熱情和激情,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學會搜集、利用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2)學會利用社會和學校創造的信息環境,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社會上開展的信息道德宣傳,高校的圖書館資源、信息技術課程、文獻檢索課等,為學習者盡可能搭了一個學習平台,這些信息資源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信息素養能力,鍛煉學習者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推進專業素養的和新型學習方式的培養。作為學習者,應該珍惜利用這些機會,學習並學會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計算機知識、網路搜索技巧,不負眾望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另外還需要注意,在相關的實踐過程中,要有信息道德,遵守法律和法規,注意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
3)學會利用現代化技術,自我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了信息素養的培養有力的支撐,並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信息素養工具。因此,如果要做到有效的搜集、獲取、評價、選擇和利用信息,就需要一種了解、搜索、評價和利用信息的知識構架,並且學會藉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依靠完善調查方法,通過鑒別和推理來完成信息的獲取和利用。
4)學會反思,學會內省。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標准委員會評議通過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准》中包含5項標准和22項具體的執行指標,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養的內涵要求。在這22項具體的執行指標中,詳細地論述了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學生所應該具有的能力和道德約束。信息素養是一個內在的轉化過程,學生可以參照這些具體的執行指標,檢驗自己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獲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處理信息、生成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反省自身的信息素養情況,認識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能力。
『陸』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網民」的論文
寫作思路:首先闡述一下做一個合格網民的重要性和意義,然後詳細說明一下做一個合格網民的具體措施以及方法等等。
正文:
互聯網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迅猛的變化,它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現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互聯網,我們的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行。
《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佔比達92.5%。網民每天平均上網接近3.8小時。誠然,不管互聯網如何發展,它總歸是一種工具,是為人服務的,而作為一個網民,就應該成為一個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路素養、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好網民。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就一定要遵守社會生活的規矩,否則,就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後果。網民使用互聯網,也一定要成為一個守規矩的好網民。
第一,要成為網路規矩的踐行者。成為守規矩的好網民,必須要知曉使用網路有哪些規矩,大致來看,網路規矩主要有兩類,一是道德,二是法律。遵守網路道德主要是要文明上網,不說臟話,不辱罵他人,在公共聊天室使用文明用語,不瀏覽不健康不科學的網路內容;遵守網路道德主要是要嚴格遵守國家頒布的有關互聯網利用的法律法規,不觸碰網路法律的底線。在實際的網路活動中要積極利用好網路,嚴格遵守網路道德和法律,不違反網路道德和法律。
第二,要成為網路規矩的佈道者。網民在實踐中遵守網路規矩的同時也要成為網路規矩的佈道者,所謂佈道者,就是在利用網路時要積極宣傳網路規矩,特別是讓身邊的人也認真遵守網路規矩,增強規矩意識,養成遵守網路規矩的好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每個網民要率先垂範,充分發動身邊的資源如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然後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發揮每個人的示範帶頭作用,影響更多的人遵守網路規矩。
總之,互聯網是每個網民生活的大家園,它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改革了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互聯網的發展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講網路規矩、遵守網路規矩、踐行網路規矩,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從而把我們的互聯網建設得更加美好,把我們的生活創造得更加美好。
『柒』 哪有關於網路安全的論文
今天當我們步入網路社會,發現青年與網路之間存在眾多的契合點,正是這些契合點使青年對互聯網「一網情深」。青年在網路影響下千狀百態雖然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絢麗之處,也令人倍感驚喜。但不少青年網民的失色表現卻無論如何不能給社會增輝,不能讓人高枕無憂。
內容一 青少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特徵
一、用戶開始使用互聯網的時間:約80%的用戶從1999年或2000年開始使用互聯網,網齡大都不長。具體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佔6.3%;1998年佔14.0%;1999年佔36.20%;2000年佔43.50%。
二、上網地點:58.8%的青少年用戶在家裡上網,31.5%的用戶在親戚朋友家上網,在網吧、咖啡廳或電子游戲廳上網的佔20.45%,在父母或他人辦公室上網的佔15.0%,在學校上網的佔10.8%。
三、上網時間和對上網時間的滿意度估計: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212分鍾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約30分鍾左右。37.0%的用戶認為自己上網時間「正好」,認為「比較多還能滿足」的用戶佔12.0%,認為「太多了」的僅為0.7%。31.7%的用戶認為「比較少」,18.5%的青少年用戶認為「太少了」。也就是說,50%的青少年用戶對上網時間並不滿足。
四、互聯網功能的使用:玩游戲佔62%;使用聊天室佔54.5%;收發電子郵件佔48.6%;下載儲存網頁佔39.7%;使用搜索引擎佔25.0%;訂閱新聞佔21,9%;網路電話佔14.7%;網上尋呼佔14.3%;製作和更新個人網頁佔12.6%;上傳文件佔9.4%;公告板(BBS)佔9.2%;代理伺服器佔2.3%。
五、用戶和非用戶對互聯網的需求;用戶選擇「獲得更多的新聞」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為3.81(滿分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滿足個人愛好」為3.74;「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為3.71;「課外學習和研究有興趣的問題」為3.67;「結交新朋友」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為2.8l。
內容二 網路的影響
一 網路的正面影響
1、網路有助於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路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網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於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並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於網路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青少年可以同時和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提高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於網路信息具有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延時性特點,可延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網上相約,網下聚會,實現網上德育工作的滋潤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起到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網路提供了求知學習的廣闊校園,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學到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修滿學分、獲得學位。這對於處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它不但有利於其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於家庭乃至於社會的穩定。
3、開拓青少年全球視野,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上網使青少年的政治視野、知識范疇更加開闊,從而有助於他們全球意識的形成。同樣,又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通過上網,可以培養他們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的能力;通過在網上閱覽各類有益圖書,觸類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二 網路的負面影響
1、對於青少年「三觀」形成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很容易在網路上接觸到資本主義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思想處於極度矛盾、混亂中,其人生觀、價值觀極易發生傾斜,從而滋生全盤西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網路改變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網上公開、坦白地發表觀點意見,要求平等對話,對青少年工作者的權威性提出挑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同時,上網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體意識淡薄,個人自由主義思潮泛濫。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有關專家調查,網上信息47%與色情有關,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網上無意中接觸到黃色信息。還有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也在網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蠱惑青少年。這種信息垃圾將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污染青少年心靈,誤導青少年行為。
4、網路的隱蔽性,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一方面,少數青少年瀏覽黃 色和非法網站,利用虛假身份進行惡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網路犯罪增多,例如傳播病毒、黑客入侵、通過銀行 和信用卡盜竊、詐騙等。這些犯罪主體以青少年 為主,大多數動機單純,有的甚至是為了「好玩」、「過癮」和「顯示才華」。另外,有關網路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給青少年 違法犯罪以可乘之機。
內容三 上網青年的各種「症狀」
第一,認知上的「快餐——硬結」症
對於眾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聯網好比知識快餐一樣,大大激發了他們急於求知的強烈慾望,在滑鼠輕點之間就能立刻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里的學習、工作效率。 而對網上各種時髦展品,他們在好奇心、求知慾驅使下流連忘返,從不審視、懷疑它的構造成份和運轉功效,整個大腦於囫圇吞棗之際成了一個受動而麻木的機器,致使許多硬結不但吞噬著青年人本應充滿活力和主見的青春大腦,而且阻塞著他們對真知的內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瀉——冷漠」症
對於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擺脫父權主義、順應主義教育的青年來說,雖然在現實中其情感表露總要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左右,但他們身上被壓抑的諸多情感卻可以在網路世界中肆意暴發。上網交友,網上聊天、在BBS中高談闊論成了人們忘記權威壓制、排遣孤獨,宣洩不滿的暢通渠道。只是我們觀察到,盡管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青年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虛擬的網上情感交流無疑讓許多青年在放飛情感的同時,總想試圖將自己真實的情感深埋心底,不願向真實世界坦露,並懶得與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談、不為世間情感所動,顯出一副冷漠姿態。互聯網成了一部分人面對現實情感世界的心靈之鎖。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脹」症
在互聯網這一無人管理的區域內,青年人能夠以己為中心,以己需要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個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網上資源、自主地在游戲中扮演各類角色、自主地設計令人驚嘆的「小製作」、「小發明」等等,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現雖然在相當程度上利於青年個性的張揚。 但我們也為一部分人在極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獨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脹表現所震驚:一些青年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總想通過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現而一鳴驚人,於是利在互聯網上隨意製造思想和議論的巨大泡沫,甚至為了達到讓世人把他當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損害別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侵入別人系統等過激行為,以至釀發可怕的阻塞網路交通的網路地震。
內容四 充分認識網路發展中的「青年問題」,積極尋求對策
1、充分認識網上思想滲透問題,強化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使他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努力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意識和宏揚民族精神。
2、切實加強網上文明行為規范的建設。要廣泛開展以宣傳《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為主題的各項活動,積極引導青少年遵守網路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保護意識,不隨意約見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空間。努力創造干凈、健康、文明、有序的網路環境。
3、構建網路和社會互動的青少年教育體系。網路時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 工程,因此政府、社會、家庭要協作聯動,努力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把傳統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優勢和互聯網的特徵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黨、政府和群眾團體的組織力量和培養網上青年志願者的工作結合起來;三是把網站的建設工作與對現有青少年組織和機構運行機制進行必要的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網路發展需求。另外,還要著重加強對青少年 的社會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勇敢地直面現實世界,積極投入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
4、培養一批適應網路時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會用電腦,38.4%的人根本沒有接觸過網路,這種情況很難適應網路時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工作 者隊伍網路技術的培訓,讓他們盡快掌握和互聯網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
5、開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網站,積極佔領網路陣地。目前,大多數青少年網站沒有新鮮感、時代感,顯得比較呆板,不容易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因此我們要盡快建設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獨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網站,以「主題鮮明、形式活潑、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風格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時,要加強青少年教育軟體的開發製作,利用法律和技術上的可行性打擊網上違法犯罪現象,走「以法治網」的良性發展軌道。
資料來源: 《當代青年研究》2002、4
關於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
關於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調查與研究
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網路的信息化特徵催生中學生的現代觀念的更新,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全球意識等。它使中學生不斷接觸新事物、新技術,接受新觀念的挑戰。中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楊中芳教授認為,除非法黃色和暴力網站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外,網路帶給孩子正面的東西遠比負面的要多。並且,對於中學生來說,網路是不可迴避的東西,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要註定成為中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不讓中學生上網,反而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那麼中學生上網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一、開闊視野
網際網路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網路全書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學生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極大地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二、加強對外交流
網路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裡,每一名成員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進行聯系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網路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直面交流時的摩擦與傷害,從而為人們情感需求的滿足和信息獲取提供了嶄新的交流場所。中學生上網可以進一步擴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時現在的中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在家中比較孤獨,從心理上說是最渴望能與人交往的。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特別是內向性格的人帶來壓力,網路給了他們一個新的交往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三、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發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網際網路就提供了這個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發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利用網際網路就可以學習、研究乃至創新,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網上可供學習的知識浩如煙海,這給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像提供了十分廣闊的領域,為創造性思維不斷地輸送養料,一些電腦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能強化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拓展當今中學生受教育的空間
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15%的人因為上網而提高了學習成績,這也是我們上網值得驕傲的一點。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材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教師,這一點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如一些著名的網校。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許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學電腦和做網頁卻一點也不叫苦,可見,他們的落後主要是由於其個性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從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網際網路為這些「差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有有益於人類發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類利益的一面。網路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也毫無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特徵。同時由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路的特殊性和網路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電腦網路對中學生有利一面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它的消極影響,並引起足夠重視。
中學生上網的弊端
一、網路信息的豐富性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
網路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上各種信息良莠並存,真假難辨,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反動等負面的信息屢見不鮮。同時,網路的互動性與平等性,又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下接收和傳播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於身體、心理都正處於發育期,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都比較弱的中學生來說,難以抵擋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個別網吧經營者更是抓住中學生這一特點,包庇、縱容、支持他們登陸色情、暴力網站,使他們沉迷於網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學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盜、搶劫、強奸、殺人的犯罪道路。如我們在人民網上找到《狼群出沒的互聯網》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it/52/303/20021128/876736.html),裡面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了2000年以來我國以及別的國家由於青少年上互聯網而發生的犯罪事件。
二、網路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於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對於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導致喪失道德規范。同時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使中學生在網路上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卻了社會責任。部分中學生並不認為「網上聊天時說謊是不道德的」,認為「在網上做什麼都可以毫無顧忌」等,使得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大大減弱,網上不良行為逐漸增多。
三、網路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
網路可以即時傳送文字、聲音、圖像,為中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多媒體化、互動性的立體途徑。網上收發電子郵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時,聊天室輕松愉快,BBS的討論自由、廣泛,中學生通過這些途徑可以與許多互不相識的人交談、來往,互相幫助,互相傾訴。但是,這種社會化只是一種虛擬的社會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機器的阻隔,是一種「人——機——符號——符號——機——人」形式的交往。這種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帶有「去社會化」的特徵,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而且,網路上的青年交往范圍大多隻限於青年與青年之間的同輩交往,中學生與家長、親戚朋友、老師等之間的社會互動較少,代際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這一點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還是聊天。
四、網路的誘惑性造成中學生「網路上癮」、「網路孤獨」等症狀。
網路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而且在不斷地增加著。因此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中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中學生對網路的極度迷戀。男性中學生是網迷的主要人群,由於他們心理素質不強,自製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成為網路性心理障礙的多發群體。患者因為將網路世界當作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從而表現為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醫學上把這種症狀叫作「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簡稱IAD。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因
中學生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小學進入初中、高中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對其心理與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熱,使中學生性意識與性沖動出現,即出現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使中學生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些身心發展特點就勢必導致了他們容易受網上信息的干擾。
二、互聯網本身原因
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互動性、信息資源及表現形式豐富和使用方便等特點,這為以盈利為目的色情服務業提供了難得的營業場所。這些網站為吸引顧客,往往在主頁上張貼色情圖片,使任何在網上沖浪的人有意無意地就能看到,中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一旦接觸這些內容,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三、家長和學校原因
我們的調查數據中有79.4%的中學生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上網引導。當今社會,中學生家長將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學生便用上網來消磨時間。學校作為中學生最為集中並接受教育的場所,是中學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環。但是有的學校忽視對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忽視我們的傳統教育往往迴避的青春期教育問題,導致中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網路道德意識。
四、社會原因
目前網吧經營競爭激烈,致使一些業戶出於營利目的,不顧法律和道德,投中學生好奇心,專搞不正當競爭。同時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對網吧的管理上,還不夠和諧一致,「三證」不全的網吧還大量存在。防範措施和監管制度仍滯後於網路技術的發展。
電腦網路對中學生心理發展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重的,有消極影響更有積極影響,關鍵在於廣大心理衛生工作者、學校、家庭、社會如何進一步發揮電腦網路積極的心理效應,控制和減少其消極作用,這是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我們根據調查的數據和結果來就如何正確引導和防治上網帶來的弊端,提出如下建議:
消除弊端的建議
一、中學生自身要遵守網路道德規范,養成上網的良好習慣。
中學生不要沉浸於網上聊天、游戲等虛擬世界,不瀏覽、製作、轉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謾罵語言聊天,不輕易和不曾相識的網友約會,盡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有益的東西並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製力;在上網之前,最好能擬個小計劃,把要做的事情先寫下來,一件一件的去做。中學生要在學校和家長的教育下,在感性與理性認識相結合中學會五個拒絕:一是拒絕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絕網路侵害;三是拒絕不良癖好、不良行為;四是拒絕黃、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絕進入未成年人不應該進入的網吧。總之,中學生要自覺遵守互聯網道德規范,自覺抵制不良網路信息的侵蝕。
二、家長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上網。
作為家長一定要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避免學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私自去網吧上網。另外部分中學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聯網,家長應該對網路有一定的認識,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的目的,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到底看些什麼,學到了什麼,並且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成長。心理咨詢實踐表明,許多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家長與孩子上網,可以提供兩代人交往探討的話題,共同上網,查找信息、評論是非這就是一個實施家庭教育的好機會。家長要有超前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和能力,爭取成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強對孩子上網監管,更是每個家長責無旁貸的事情,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內容、上網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路作用,既藉助網路幫助中學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負面影響。同時父母應該加大對孩子的網路安全教育,加強與學校的信息溝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網吧登陸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路侵害或引發違法犯罪。
三、學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中學生全面素質教育。
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遵紀守法及網路自護的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各學校的法制校長和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在學生中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網路法制教育,並組織專題討論。同時要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和引導廣大中學生,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良莠,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網路道德創新,提高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網吧,提供學生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
三、建立適合中學生的綠色網站,佔領網路前沿。
目前,形形色色的網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網站缺少點擊率。因此,需要加強網路工作的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了解熟悉中學生心理特點,思想情況,又了解網路文化特點,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路技術的隊伍,建設一批能吸引中學生「眼球」的綠色網站,在網上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弘揚主旋律。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站,用主旋律和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內容吸引中學生、凝聚中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學生就一定能夠茁壯、健康地成長起來。
四、國家和地方要加大網路管理力度,規范互聯網及相關事業的有序發展。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網路犯罪就成為網路發展的伴生物。網路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已經成為網路社會的一顆毒瘤。我國在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法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網路的健康發展。我們的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等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對網吧的管理與查處力度,堅決取締違規操作的「黑」吧,並對有營業執照的網吧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另外要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加強網路「防火牆」的研製,特別是加強對網上不良信息進行過濾的軟體的開發。要建立網路監察機制,成立網路監察安全部門,招募網上警察,加大打擊力度,以對付日益猖獗的網上犯罪。
研究結論:
網路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既不能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視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作用而敬而遠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學生上互聯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
我們要引導和規范相結合,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中學生網路的虛幻性、信息的龐雜性,對其上網繼續指導和適當規范,使其有防範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路世界的區別,培養他們的網路道德意識。對中學生進行網路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他們的網路信息意識。同時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護,多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既帶好路,又提供「保護」,在目前網路法規和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也許是目前家庭和學校解決上網不利影響的較為可行的一條重要途徑。
『捌』 有關網路道德素質作文題目
論文摘要:在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掌握高知識、高技能的大學生已成為網上最為活躍的群體,其網路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網路社會化建設的道德基礎。要使大學生適應網路社會生存的需要.在網路空間中獲得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其網路道德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
『玖』 大學生因該如何積極倡導網路文明,共建清朗網路環境
1、以青年網路文明志願行動為牽引,不斷開展主題鮮明的網路參與活動,推出青年喜愛的網路文化產品,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將先進性和擔當精神延伸到網上,爭當中國好網民,發出青年好聲音。
2、在線上活動廣泛開展的同時,普遍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大力提升青年網路文明素養,並通過面向全社會的動員,形成線下學習動員、線上實踐行動的有效循環。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等基層共青團、少先隊組織,普遍開展團隊日、班隊課活動,通過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幫助他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用網素養。
(9)如何提高網路素養論文擴展閱讀:
網路作為公共空間,人們有發表言論的自由與權利,但言論要遵循社會文明的規則,做到網路言論要文明道德、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恪守法律法規底線和價值觀念等,切不可讓謾罵、惡語相向、發泄私憤當道霸權,建設網路生態文明,讓網路世界充滿善意、暖意和正能量。
因此,通過網路世界了解社會生活,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以及學習生活等需要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網路文明,不造謠,不誹謗,不說不文明話語,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網路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