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網路輿論的傳播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網路輿論的傳播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發布時間:2022-10-04 18:20:28

⑴ 微時代網路傳播的新特徵包括哪些

1.指尖傳播,快易廣
2011年7月23日發生溫州動車事故後,第一個發出消息的是網路ID為「袁小芫」的微博網友,她在事故發生4分鍾後發出了第一條微博,比國內媒體在互聯網上的第一條「列車脫軌」報道早了兩個多小時;2010年8月8日凌晨,假期回家鄉的重慶理工大學學生王凱用手機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19字信息,成為最先向外界發布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的消息;而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膠州路大火事件,也由微博最先傳播。其傳播速度之快讓其他傳播媒體不得不退居其後。
由於微博短小,發送信息方便,每個博主都有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和新聞的源頭,這直接改變和顛覆了原有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傳播的模式。此外,微博對信息的傳播是幾何級的,其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十分驚人。比如「微博女王」姚晨的粉絲超過1700多萬,即使只有1%的粉絲轉發她的微博,也可達到17萬條;而這些粉絲也有自己的粉絲,如此廣大的傳播空間和效應不能不讓人吃驚。
2.微博漸成突發事件傳播的輿論中心
當人們還在分析微傳播能帶給我們什麼時,微博已經悄然地成為傳播的輿論中心。微傳播利用微博快易廣的優勢,在一次次突發事件中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據統計,96%的用戶表示會通過微博了解大事件、突發事件的情況和發布觀點。2010年被稱為「女廁攻防戰」的微博直播,是當年威力顯現最突出、影響最始料未及的事件,在這一事件中,大批學者、記者、律師、其他拆遷戶和網民都紛紛加入微傳播的行列,直接推動了事件的升級甚至轉向。
3.傳播群體年輕化
由於微傳播技術的先進性及使用方式的特殊性,我國微博客戶年輕化特徵明顯,20歲~30歲之間的年輕人佔到總體用戶的52.6%,遠高出在這一年齡段的全國網民比例。其中,學生和職場人士這兩大群體是主力用戶,分別佔29%和17%,63%以上的微博用戶有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歷。年輕的用戶們往往更具有激情,且好奇心強烈,更願意探究事件,微傳播的方式契合了年輕人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需要,他們通過飛信、QQ、微信等傳播工具隨時隨地傳播新鮮事件,得心應手地上傳圖片視頻,真正做到圖文並茂,即時滾動更新。
4.傳播影響力大
微傳播大力量。無數小人物以微形態和微行動參與到傳播中來,他們發出的聲音低調卻有力,最終凝聚成不可小覷的力量。郭美美事件將中國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推到了旋渦中心;葯家鑫案引發了一場關於罪與罰、貧與富、情與法的爭議;四川會理縣政府網站發布官員視察的「懸浮照」後不得不公開道歉;浙江寧波機場「讓領導先飛」引發網民對官僚主義的不滿和討伐;中石化廣東公司天價購茅台的發票被發到微博後,將其一把手拉下馬……微傳播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傳播,因為其快易廣的特徵使其影響力越來越大。當數億用戶(僅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就突破2億)集體圍觀並發聲,其強大影響力自不待言。

⑵ 網路輿論的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輿情現狀分析:

當前,互聯網作為新興大眾主流媒體,其特有的快捷性、延展性、互動性、即時性等傳播特性,使得網路傳播的輿情環境更為復雜。作為社會思潮和社會心理的動態反映,網路輿情生成主要是由網民通過論壇發帖、新聞跟帖評論等而形成的「民間網路輿論場。但由於網民參與度高、表達自由度大、意見交互便捷,其輿論反響較大,所以存在輿論主體相對模糊、輿論內容多元、缺乏理性引導等不足。同時,網上自由傳播行為還存在著社會監管的滯後和缺陷,網路「把關人」缺位、社會管理機制缺失和網民自律意識的缺乏,導致網上有害、虛假信息泛濫,網路輿論的產生、擴散和形成處於自在無序的狀態中。網路輿論的草根化介多元化、多極化和匿名化的交織作用,使網路輿論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易爆發性和偏激性,網民道德自律、網路傳播行業自律和管理有待加強,網路輿情環境越來越復雜,網路輿情危機頻發。

就拿政府來說:自媒體時代,網路不僅成為集納信息、表達民意、監督社會的重要渠道,而且是政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種重要表現。政府可以通過像應用像樂思輿情監測系統這樣的軟體,收集不同網路輿論聲音,掌握網路所反映的社會輿情動態,要做好分析和預警,一旦遭遇輿情危機,能夠積極有效的引導。由於網上匿名傳播的特點,使網路輿論更加能夠反映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宣洩各種不滿情緒,大量負面內容信息和批評意見都能夠在網上充分顯現,面對公眾意願訴求,政府應以事實為依據,高度重視網路輿情,積極回應,充分保障公眾權益的實現。做好互聯網輿情的分析預警是積極應對網上負面事件的基礎,把輿情與分心預警常態化,才能不至於在面對危機時手忙腳亂,不知所從。

所以加強網路輿情的監測,把握輿情的走勢,了解網民的真實訴求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

⑶ 如何看待不同媒體發展時代的輿論傳播發源地及其規律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路輿情的特點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除了具備輿情的一般特點外,網路輿情還有這自己獨有的特點。
一、網路輿情載體中心不斷變化,傳播更具即時性
與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相比,網路輿情的信息傳播更加快捷。之前,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報紙雜志,其信息發布前均要經歷一系列印刷、排版或者錄制剪輯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耗費一定時間,因此無法保證信息的即時性。而網路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發布信息流程簡單,信息傳播速度快,可提供事件最新動態。此特點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當前網路輿情載體中心快速向微博轉移。當前,微博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輿情源頭,改變了社會輿論傳播格局和生成、演變機制,重塑了社會的輿論生態。
二、網路輿情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內容更具豐富性
憑借網路媒介強大的傳播功能,網路輿情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由此發出的信息受到社會熱烈討論與關注。同時,因為網路平台的便捷,網路輿情也越來越具豐富性。其豐富性涉及到方方面面,從內容上看,從國家政治、社會新聞到經濟趨勢、娛樂花邊,這些話題的內容多是自發的,往往會根據當前社會發生的事情在網路平台引發討論,且其表達方式也不僅僅局限於文字,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動,表達更加准確。這些都克服了單純語言傳播、文字傳播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網路輿情可以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它的爆發性和毫無徵兆性能夠及時追蹤報道事件,捕捉最新動態。且網路輿情最容易快速形成討論熱點,因為其擴散性傳播特點,使得事件常常被由小放大,由點及面,構建中心漩渦。
三、網路輿情影響大眾立場,信息更具混淆性
網路平台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信息中的價值含量卻並非百分之百,在它所提供的信息中,值得人們思考的很少,部分網民只是為了跟風湊熱鬧,為了傳播而傳播。但人們卻越來越習慣這種傳播方式,導致關注信息的時間和耐性都大大降低。當人們面對一件新聞事件時,它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其被遺忘速度也會非常快。受到這種大眾文化心理的影響,網路新聞傳播的焦點逐漸變得模糊起來。目前新聞網站都是以秒計算來更新新聞信息,這使得人們能接觸到的新聞越來越多,但認知程度卻只限於了解而已,如蜻蜓點水一般。新聞媒體這種只追逐熱門話題的行為導致了人們缺乏對整個事件的了解,致使判斷的非理性化、片面化,這也是媒體公共性缺失的表現。
四、網路輿情信息傳播具有非理性,自主觀念缺失
網路上對一件新聞事件做出報道後,遵行個人主義,只是圍觀而不參與交流互動的群體,我們可稱之為「看客」,網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這一類;而促進新聞事件在大眾間傳播的,是那些有過相似經歷或相同情感的人們,他們大量聚集並互相感知、互相認同,推動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在自媒體傳播中,情感是推動新聞傳播的主要因素,而理性卻相對缺乏。一些能夠引起網民迅速圍觀、轉發並激烈評論的新聞事件,往往能激發出網民的各種情感,如同情、憤怒、可憐、嘲諷等。這些情感越強烈,則事件的傳播速度就越快。
五、網路輿情缺少主控力
新媒體事件從剛開始的風起雲涌逐漸變得偃旗息鼓,時間長度很短。網路作為網民的活動空間,雖然促進了人們的交流與辯論,但缺乏引導,過於看重商業利益,只為吸引大眾眼球。因此,一些網民在網路上策劃的長久的集體行為是非常難實現的,這不僅跟新媒體空間有關,也和大眾文化心理有關。網民參與網路信息傳播事件,多數是出於自發性和情緒性,而缺乏控制能力。主流媒體應抓住這一特點,施展其傳播策略,進行更專業、更理性地傳播,設置議程,引導輿論。在這種缺乏思考、快閃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其思想和情緒的集聚與形成就好比新媒體傳播一樣,聚集時迅速而強烈,相應的,情緒思想的消散也很迅速。由於這種文化心理背景的形成,自媒體傳播就難免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策劃,雖然會隨著民眾一時的情感激昂而喧囂一時,但傳播的熱度卻難以持久,也難以對新聞傳播進行控制。

⑷ 新媒體時代的輿情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網路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地影響和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生成模式,使輿情傳播具有鮮明的特點。
傳播主體多元化。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時代。
傳播內容海量化。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體現,伴隨著搜索引擎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文字、音頻、圖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斷創新和擴充,使公眾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傳播節點碎片化。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輿論事件的報道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地現場直播變成現實。
傳播方式群際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海量信息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多向傳播,多點互動,移動獲得,移動表達,即時傳播,即時分享,並且呈現「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
傳播范圍廣泛化。互聯網最大的優點是天下互聯。隨著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傳播速度瞬間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在時間上,無論是文字、照片,還是音頻、視頻,只要當事人願意,輕輕一點,瞬間便上傳到網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傳播結果擴大化。在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⑸ 互聯網給信息傳播帶來哪些新變化

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它不僅豐富了信息資源,而且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時間。伴隨著網路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此,分析和研究網路環境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尋趨利避害的教育對策有著重要意義。網路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路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交流形式與人際交往方式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自我創造、擴大交往、增長知識、心理溝通、排解不良情緒的巨大空間,但也催生了許多心理問題,網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一)網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網上各種網站、校園網的論壇、社區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自我、施展才華的新天地,不僅鍛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對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斷力,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來認識、調節自我心理狀況以及與他人的關系,提高自信心,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2、能培養青少年獨立的探索精神,為他們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青少年愛上網,上網的最大樂趣在於能在虛擬時空中探索未知領域,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網路社會是一個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人們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製造信息,還可以無節制地傳播信息,致使網路社會資源異常豐富。不同信息之間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與傳統教育信息源相比,他們具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他們不再被單一的一種信息、觀點、價值取向牽著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權威的腳下,他們可以對各種信息、觀點、價值取向做出比較,發現其中的異同、優劣、善惡,也可以做深入地探究、思考和反思,為自己的合理選擇找到根據,從而逐步發展起獨立思考、評價、選擇的自主性人格。 3、為不良情緒的宣洩提供了良好途徑。中學生面對學校、社會、家長等諸多的壓力,使他們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抑鬱等異常情緒,心理健康受到影響。而情感表達和宣洩在心理健康的維護和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網路的虛擬匿名性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情感表達和不良情緒宣洩的新途徑。在實際的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並不能無拘無束地表露,總是要受到周圍環境的制約,總要面對自身生存的情感氛圍。而在網路社會中,他們可以無話不談。只要遵守網路協議,網路就會乖乖地按照指令運行,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喜歡做的事,說自己願意說的話,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盡興聊天,從而獲得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實現的情感體驗。 (二)網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許多事實告訴我們,每當一種新技術出現後,它就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網路也不例外。網路既讓人歡喜也讓人憂,它在對青少年教育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教育帶來消極影響。 1、網路交往導致青少年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網路交往方式的間接性、交往角色的虛擬性、交往行為的直接性和交往關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青少年對交往的需求,使其在交往過程中產生自我實現的感覺,且這種理想化的感覺非常容易上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交往方式的改變將導致人的諸多方面的相應改變。因沉溺於網路交往而產生的對現實交往的冷漠化會進一步演化為對現實情感的麻木以及正義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到最基本的事實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喪失。因此,社會信息化和網路化所造成的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對青少年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 2、網路使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信息選擇能力、是非判別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還不足以抵禦這些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污染」的對象。網路具有高度的隱蔽性,上網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洩。這在客觀上易於導致青少年網上道德感的弱化,而這種弱化會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觀念淡薄,道德意識減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調控力。 3、網路信息的泛濫,容易導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發展上出現障礙。健康的心理是與健康的人格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迷戀於網路中的青少年,由於對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認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對電視、網路等媒體文化中渲染的各種信息,容易不加辨別,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同時,由於過度崇拜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另外,有的青少年由於接受了網路黑客神通廣大的渲染而迷戀電腦網路,最終荒廢了學業。同大多數人相比,迷戀網路的青少年身上出現的這些問題,容易導致他們在現實社會中不能客觀地把握自己,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而最終導致自我的迷失,出現人格發展上的障礙。

⑹ 網路輿情發展新特徵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樂思軟體認為:互聯網時代,輿情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從事件特徵上來說,在網路輿情的環境下,傳統新聞敘事上的5W1H較難以辨認,不再有明確的事件發生地點(Where),取而代之是多樣的來源;無固定的內容發布時間(When),即時更新成為常態;人物(Who)身份模糊、隱蔽;事件(What)本身焦點模糊;敘事(How)散亂;欲對事件原因(Why)的挖掘,則變成了難於理解事件的背後故事;難以測量理論;更難以發現形態。

2、從數據結構上的特點來說,如果數據簡單、規律、重復性高,那麼運用傳統分析手段或簡單的數據挖掘方法就能進行歸類分析,然而,正是因為當前網路輿情數據包括大量的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數據在內,數據間存在關聯性,同時呈現明顯的非結構化特徵,使其分析難度加大。

3、從內容上來說,網路輿情更加自由化、情緒化、分散化、即時性、多變性等,影響力強。

⑺ 網路輿情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網路技術的推陳出新,除網路新聞,網路論壇等傳統應用外,又出現了博客Blog、維基WIKI、聚合新聞RSS等新形態的信息交互模式。范圍廣、交互性強、更新速度快的互聯網傳播從根本上改變了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關系,是對傳統新聞媒介的傳播模式的解構和顛覆。在網路這個人人共同擁有的信息平台上,傳播者和受傳者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共同享有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的自由和發表意見和觀點的權利。
隨著網路輿論成為社會輿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網路輿情也逐漸對有關部門的決策產生了影響。但由於網路輿論是個「自由超市」,加上內容「把關人」的缺席,網路輿論的局限性比起傳統媒體環境中一般意義上的局限更甚。因此,必須對網路輿論信息進行有效的匯集以及整理,以作進一步的引導和控制。

⑻ 1,結合事實分析簡述新媒體中的公共輿論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天災人禍、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集中爆發,諸多突發事件和社會現象使得中國網民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懷,對各類社會問題和現象頻頻發聲。而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為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洩、思想碰撞的輿論主渠道。在這一時期,網路輿論也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了解這些新特點,更有利於我們做好輿情監測,提升輿情應對能力。以下為樂思輿情監測中心匯總的網路輿論發展的五大特點:

一、新老媒體互動加強,網路輿論「倒灌」趨勢明顯

在網路輿論發展的初期,互聯網上的各種言論載體主要的運行模式是引用、轉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並對其進行補充式的傳播和討論。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言論載體和網民數量的增多,這種格局早已有所改變,網路輿論已經通過與傳統媒體的深入互動,越來越明顯地推動事件的發展。而在多數熱點事件的發展演變中,互聯網輿論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路輿論「倒灌」傳統媒體的現象也逐漸增多。網路輿論中的「爆料」往往能引發傳統媒體的積極呼應,引發大范圍輿論議論。

二、網路輿論載體多樣化,社交平台影響力增強

在信息社會,社會輿論的發生往往被傳統新聞媒介的議程設置所主導。而隨著新媒體時代到來,互聯網傳播信息的互動性、匿名性等特點使各大社區論壇、BBS、個人網站都可能成為輿論的發源地。而微博因規避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優勝於其他網路媒體,成為引導公共輿論的新陣地。

三、政府官員現身網路,政務微博影響力強化

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型網路媒體的不斷創新發展,新媒體在輿論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成為個官員和政府擴大影響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體因其優越的交互性和展現的強大溝通能力,吸引了眾多的官員參與到網路中來。同時,政務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2012年第三季度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已達50,947個政務微博已進入平穩發展、成熟應用階段。

四、網上輿情出現向現實空間「擴散」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網民對某一個熱點事件在網上通過各種形式展開熱議,已經是習以為常的形式,但從近年來的一些案例看,網民已不再滿足於網上討論,而是熱衷於走到線下的現實空間繼續關注和推動事件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由網路走向現實空間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確引導時,其可能產生的潛在破壞力。

五、網路監督、網路維權與「網路審判」、「網路暴力」融合

新媒體時代,網路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網路監督、網路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路不僅僅監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展,還會過度發展成「綁架」媒體、煽動民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結果的「網路審判」,更可能成為給當事人正常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路暴力」。比如,網路曝光既使很多無良官員被曝光丟官,也讓很多言論被過分放大,遭遇輿論壓力。

⑼ 網路輿論會對社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網路能夠讓輿論參與者的面大幅度拓寬!互聯網1.0時代,社會新聞的受眾面大幅拓寬。互聯網2.0時代,受眾參與到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更為深入,而在移動互聯時代,受眾人數、參與深度以及反映速度等諸多指標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以及電視均受到巨大考驗,因為他們在互聯網面前均有反應速度上的劣勢,其中尤以紙媒壓力最大!網路輿論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形成社會壓力,對事件參與者、管制者的應對能力提出考驗!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單純線下社會職能不足的一面!

⑽ 網路輿論的發展,有幾個方面

網路輿論的發展,有幾個方面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網路社會,網路輿論承載著互聯網虛擬世界中無數網民的心理寄託和情緒表達。在沒有互聯網以前,公共輿論是西方政治學和行政學早期研究的一個傳統,同時也引起了美國政治學家的高度重視;在互聯網產生以後,西方學界從傳播學和社會學兩種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網路輿論。本文通過網路輿論的優勢以及特點,指出網路輿論對社會形成的影響。

跟輿情的自由性,互動性,突發性有關哦,
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
目前輿情監測的現狀存在很多待改進的地方。
一、網路輿論的優勢
1.提供的意見通道要更為廣闊。
2.與傳統媒體交互作用,使網路輿論功能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網路輿論和傳統媒體開始將相互分離,互不相乾的僵局打破,逐漸實現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網友在網路上頻繁地發帖引起傳統媒體的注意,通過傳統媒體將這一事件進行深入采訪和報道,從而使全社會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
3.政治民主在網路輿論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和進步。
4.文化的試驗、培育基地。在當今的網路經濟時代驅使下,人們的消費重點已經逐漸向精神和文化溝通進行轉移,而這種訴求也通過網路輿論充分地體現出來。網路媒體劃分在文化載體范疇中,在傳承優秀文化,塑造良好社會風氣已經網民的文化訴求中,都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
二、現階段網路輿論的特點
(一)多元性
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僅僅是自己,表現出更多的隨意性,每個人會扮演醫生、記者、導演、歌手等與生活可能毫無關系和聯系的角色,他們可以通過網路,將自己的生活閱歷運用各種形式公開,與網友共同分享,所體現出來的主題涉及面也較為廣泛,通常話題的確定也是自發的,或者比較隨意的。
因為網民分布於社會各階層和各個領域,他們的話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等多層面內容,網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將言論提前寫好,想什麼時候發在網上就什麼時候發,發表以後,此言論可以在網上被網友任意轉載和跟帖。
(二)自由性
網路本身草根性較為強烈,這一點對於社會輿論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論空間。通過網路媒體,人們發表言論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這種自由的表現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這樣的話,社會輿論就與政治上的空話套話相分離,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百家爭鳴的狀態。當前,電腦已經逐漸普及到每一個家庭中,互聯網在中國的使用人數逐年遞增,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已經達到5.13億的規模,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發現,網路具備的很強的自由行,民眾的參與意識也很高,也只有這種社會輿論才能夠將百姓身邊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來。因為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公眾的信心就十分高漲,在輿論監督的平台上也更有發言權,將自己的意願和意見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互動性
在互聯網上,網民的參與意識顯得十分踴躍。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流信息和獲取信息。針對某一問題或者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這個過程中,通常都會有很大一部分網民參與交流和討論,並且網路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網民會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或者將自己的真實情緒體現出來。網民與網民之間經常會出現一個互動的場面,其中有贊同的討論,也有反對的討論,這兩種觀點會同時出現,相互探討,相互爭論,觀點與觀點的交集,觀點與觀點的分歧,更激烈的場面還會出現意見交鋒。通過這樣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網民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及時
地表達和反饋出來,討論的內容隨之延伸,涉及面也更為廣泛,很多民眾觀點也可以實現集中體現。
(四)突發性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隨之也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在此基礎上,網路媒體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成為大眾傳媒、民意表達以及群眾意見反映和反饋的平台。因為使用互聯網的人數與日俱增,通常情況下,網路輿論的傳播速度也相當快,只要捕捉到一個突發性事件的時候,與個人的情緒意見相結合,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輿論。網民在網路中發表的意見,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公共意見,從而使意見聲勢迅速擴大。
三、網路輿論對社會的影響
(一)網路輿論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網路輿論作為一種興起不久的輿論形式,所產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傳統媒體也因為網路輿論的出現而有了新的合作夥伴,從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圍中進行傳播,使民意的反饋渠道更為廣闊,這樣的話,民眾和政府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很多,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也更加強烈。網路輿論對社會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體現:
第一,公眾意願在網路輿論的基礎上可以更自由地表達,使社會問題得到了及時地解決和處理。網民在社會公共事務上所發表的建議和意見是群眾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客觀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網民在判斷社會問題的時候,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各執所詞,但是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網民的意見可以達成統一。而這些意見中,體現了更多普通民眾的心聲,體現了公眾的意志,政府部門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為順利進行,更為有效地進行。
第二,政府部門通過網路輿論可以對社會情緒進行疏導,對社會矛盾進行緩解。所謂網路輿論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人們所產生的真實情緒的表達,在這些情緒表達中,雖然也存在著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總的來講,我國網民已經開始逐漸成熟起來,責任感也表現得十分突出。公眾可以在網路這個平台上,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參政議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實現,而政府對網路輿論進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會最新動態,盡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緩社會情緒的基本依據和條件。
(二)網路輿論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盡管在網路輿論中,存在很多網民真實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同時也有很多網民表達的感想也是毫無責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緒過於激動,導致言論的非理性表達,除此之外,那些敵對組織、敵對勢力或者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互聯網上發表的煽動性言論,使社會出現動盪,並且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第一,我國受到境內外敵對勢力通過網路形式的攻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和世界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使國家與國家之間有了更好地交流和溝通的平台,但是,國內外敵對勢力也通過互聯網對我國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很多敵對組織、敵對勢力通過互聯網將一些具有煽動性的言論進行發布,利用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的勢力逐漸擴大,達到損害中國形象的目的。曾經有西方媒體揚言:「互聯網的出現使中國遇到了真正的對手」,「要用互聯網崩裂中國的長城」。一方面,境內外的敵對勢力形成了很多中文網站,僱傭大量的網路寫手,負責在互聯網上發布謠言,發表煽動性的言論,企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我國政權實施顛覆,將我國民族仇恨情緒激發出來,對宗教政策實施破壞,使我國社會秩序受到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覆蓋和圍攻;另一方面,他們篡改一些較為敏感的信息,顛倒是非黑白,或者將一些一般性質問題極端化,從而使民眾對政府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和理解,再或者惡意炒作一些重大事件,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我國統一、安定、團結遭受到破壞。當前,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速度越來越快,互聯網影響和反影響,滲透和反滲透的斗爭越來越激烈,我們一旦「失語」,就會在網路輿論中喪失主導地位,從而使黨的權威新和公信力受到嚴重的迫害,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威脅。
第二,「情緒型輿論」所產生的破壞性是十分強大的,很容易使社會出現動盪不穩的狀況。「情緒型輿論」是網民因為自身利益受到一定損害或者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和刺激以後,通過網路散步一些極端的,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言論。那些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又沒有宣洩出口的人可以在網路中肆意釋放,毫無控制。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網民可以將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進行過激言論的發表,通常情況下,這類言論的針對性較強,傷害性較強,感染力也較強,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更多人對其引起注意,非理性特徵十分突顯。網路傳播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形成網路輿論速度相當迅速,一個熱點事件再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輿論。「網路情緒型輿論」是通過顯示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而產生的。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存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斷積累的焦慮情緒和不滿情緒也越來越多,但是又找不到宣洩的出口,這樣的話,就會在網路中運用攻擊性較強的語言作為發泄的主要方式。在網路中涉及到的政治體制改革的話題,是網民最喜歡參與的議題,通常情況,都是帖子一出,便會有超多的網民響應此貼,如果不能有效正確地對其進行疏導,那麼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都要比正面影響大很多。
第三,網路謠言很有可能造成恐慌心理,使社會出現動盪不穩的狀況。網路謠言是流行於網路的一種沒有真實依據的閑話和傳聞。網路平台的「聚合效應」和「放大效應」是比較突顯的兩個特徵,很多虛假信息在網路擴散以後,就形成了較大的網路輿論,給社會帶來恐慌,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在2007年。海南省發生了香蕉出問題的事件,從這方面而言,這個事件屬於較典型的案例。關於香蕉出問題的幾篇文章在傳統媒體上一經刊登,就被更多的網站轉載,在短時間內謠言四起,一時間在互聯網上瘋傳「香蕉有毒」,很多人正是因為這樣不再購買香蕉。盡管政府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實地考察,但是給蕉農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還是十分巨大的。對整個事件成因進行反思,雖然其中有極個別的媒體沒有履行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當地政府的反應遲鈍、相關部門沒有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危機等眾多因素,但是網路謠言在整個事件中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是很大的。

閱讀全文

與網路輿論的傳播發生了哪些新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4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6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59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34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2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6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33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91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75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