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學習電腦網路技術與編程
網路方面建議ccna 開始進階學習~同時要掌握 windows,和linux 環境下的網路應用方案和架構,全面了解兩大系統的一些伺服器搭建和設置~ 例如常用的 dns服務 ad域服務 郵件伺服器等。
編程的話就像你自己在問題里說的 Java開始做基礎 然後 我覺得c++的話不如學習 .net 畢竟網路技術的話.net 用的更多點 發展更廣闊的
另外給你個建議 學習編程的同時要學習 sql 試圖和存儲過程的寫法 這個是最基本的也是十分簡單的資料庫基礎 畢竟對程序來說光有前台沒有後台支持 那就是個空殼
希望對你 以後的職業發展和學習有所幫助
B. 怎樣學好計算機網路技術
你好!
計算機基礎是必要的。其中包括硬體基礎與軟體基礎。買本書看是一定的,通過操作使理論與實際達到統一。搞清楚計算機的內部工作原理和通信原理。熟悉在windows系統下的各項網路設置,學習做局網。我所講的都是基礎,也就是你以後學習方向的必備知識。我的專長是計算機信息管理方向。可是我所學的這些網路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使我在單位上很受用。有時間我也開始學習網路方面的知識。哦,建議你去網路服務公司或者網吧作實習技術員,這樣長進快,我讀中學的時候也做過。
也可以參考這個:
1,你先到圖書館借本計算機網路方面的書籍看看,了解一下網路技術的相關知識,有一個相對的基礎。最好是看清華的書。
2,買本思科的CCNA認真學習下,並且在學的過程中,在自己的電腦上裝個虛擬機,搭配個虛擬網路環境做實驗。邊學邊練進步很快的。
3,還要學習下windows server的系統管理,什麼AD,DNS,mail,UP SERVER等等的。最好Linux也要會點。
4,可能還要個證書啥的,你考那個CCNA、msce或者國家的網路管理師證書都可以的。證書是個敲門磚嗎,
5,還要了解列印機,復印機,投影儀,以及電腦的維修等等。
最後祝你成功!
C.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3)計算機網路如何進階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 Area Network;WAN) 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D. 自考計算機網路專業本科如何進階
1,直接可以報考本科段的就行了,非專業的,只是本科段,多考幾門專業課而已。要畢業,需要通過大學英語4級或者學位英語考試,這個是難關,論文通過,才有學位。有這個才能考研。
2,找工作,難,那類各種認證考試,沒啥大用的,人家不用你,你有啥認證都白搭的,有證只能說說明你學過,現在懂這的人多。如果是國企評職稱,去考考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這個是職稱類的。其他的別考,沒意義,白花錢,去不了國企,這個都不用考。
E.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5)計算機網路如何進階擴展閱讀: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s)/信道帶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單位是比特)成正比,與信道帶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F. 想學習網路計算機技術從哪入手
可從以下兩種刊物入手《網路運維與管理 》、《計算機報》。
G. 計算機網路技術怎麼才能學好
無論是軟體實驗還是硬體實驗過程中,學生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足以反映出其對上要技術和推關專業知識的掌握、了解的程度,然而由於制約學生實驗能力的因素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實驗教學設計也必須是環環相扣並努力追求實用。
此外,還應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某一項技術的最終應用是什麼,它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技術誰優誰劣的媒體評價層面上。想學電腦從哪裡學起,這個是很泛的問題,就像醫生都是有分方向性,內科外科,再細分到具體科目。硬體工程師要比軟體開發要更高級,因為硬體工程師包含了程序編寫的能力,而且是開發能力,也就是只有黑客級別的最後才有可能發展為硬體工程師。
我建議你從電腦的 匯編語言開始學起,如果你想學修理電腦那你可以去電腦維修的場所當學徒,直接累計判斷電腦故障的經驗,這一點在現實身邊比較實用,但是累計經驗是很慢的過程,當然學匯編也是非常慢的。
H. 網管進階必讀篇:交換機使用的相關答疑解惑
解惑:無法為交換機分配IP地址
對於那些可以支持網路管理的交換機來說,生產廠家通常都為它們設置了默認的IP地址,日後我們可以使用TELNET命令或Web窗口對其進行遠程管理與維護;可是也有一部分支持網路管理的交換機,它們在預設狀態下並沒有被分配IP地址,面對這種類型的交換機,我們該如何為它們分配合適IP地址,以便日後方便進行遠程管理與維護呢?其實,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計算機系統自帶的串口為交換機分配合適的IP地址,下面就是具體的實施步驟:
首先使用交換機隨機配備的一條串口線纜將交換機與本地計算機連接起來,在連接時我們可以先把串口線纜的一端直接插入到交換機背面的「Console」埠中,並要注意擰好固定螺釘,以確保線路連接牢靠,然後將串口線纜的另一外一個埠插入到本地計算機的串列埠中,並且需要記下線纜是插在COM1埠中還是COM2埠中;
在完成好物理線路的連接操作後,分別啟動交換機系統和本地計算機系統,然後檢查本地計算機系統中是否存在「超級終端」程序,要是沒有發現的話,我們可以通過「添加/刪除程序」來自行安裝好該程序組件;
之後依次單擊「開始」/「程序」/「附件」/「通訊」/「超級終端」命令,隨後系統會彈出一個「超級終端」新建向導窗口,該向導在預設狀態下會認為超級終端是通過Modem連接的,並為要求我們輸入連接的區號,我們可以任意輸入一個就可以了。倘若本地計算機中沒有連接Modem設備,那麼向導窗口彈出「在連接之前必須安裝數據機,現在就安裝嗎?」之類的提示時,我們只要點擊「否」按鈕就可以了;
用舊電腦輕松架設無線網路列印伺服器
在工作中,單位需要列印的文件還是不少的,可是筆記本電腦連接一個列印機確實不方便,這樣使用筆記本的同事們只有使用快閃記憶體將文件拷貝到列印室或辦公室的台式電腦上去列印了,時間久了文件拷來拷去的確實有些麻煩,於是很多同事想將列印機設置一個共享列印,後來通過單位的無線網路在自己的電腦上實現共享列印了。
為了方便同事們遠程列印,我在單位中架設了無線網路列印伺服器,這樣同事在任何一台電腦上都能將需要列印的文件通過列印伺服器進行列印,並且我們還可以通過網頁的方式對列印伺服器進行遠程管理。
網路列印與共享列印的區別
早期的共享列印方式是由網路上的某一台電腦連接上列印機,並且設置為共享模式,其他電腦要共享這台列印機,並且通過共享的方式進行連接,這樣才能實現列印共享。如果使用共享列印機的用戶多了,連接列印機的那台計算機就會難堪重負,管理起來有些麻煩。
網路列印機是基於Internet的網路列印,列印機已不再是一個外設,而是作為網路上的一個節點存在,網路列印機通過網線插槽直接連接網路,通過Web的方式進行遠程管理,能夠以網路的速度實現高速列印輸出。
列印伺服器的架設
網路列印需要一台帶有網路列印伺服器的列印機,但是這么一台列印機的價格不便宜。為了節約成本,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我將單位的一台舊電腦虛擬成一台列印伺服器,這樣同事們在單位區域網內也可以輕松實現網路列印了。
首先確保該電腦安裝好Windows Server 2003系統,並能保證正常連接到單位區域網內,隨後將列印機連接到該電腦上,打開「管理您的伺服器組件,在「列印機伺服器中單擊「添加列印機(圖1),隨後按照提示來添加我們需要安裝的列印機並安裝好列印機的驅動程序。
隨後在「控制面板→「列印機和傳真對話框中用右鍵單擊該列印機圖標,選擇「屬性命令。在打開的列印機屬性對話框中將該列印機設置為共享模式,並輸入一個共享名稱(圖2)。
隨後我們還需要在同事操作的電腦上安裝好該列印機的驅動程序,安裝時在該電腦上打開網上鄰居,找到安裝好列印機的電腦,此時看到我們安裝好的共享列印機名稱,單擊右鍵,選擇連接,這時系統提示將會在本機上安裝一個列印驅動程序,選「是就可以安裝網路列印機的驅動了。
設置Web管理
列印機設置完成後,為了實現網路列印我們還需要通過IIS進行發布。啟動系統自帶IIS程序,首先我們為網路列印機創建一個虛擬目錄。
提示:在Windows XP系統中IIS組件默認情況下沒有安裝,如果我們的系統中沒有該組件我們首先在「添加/刪除程序中將其安裝。
創建時,在IIS列表中,用右鍵單擊默認的Web站點,依次單擊「新建→「虛擬目錄,隨後打開創建向導對話框。在該向導中我們可以按照提示設置一個虛擬目錄的別名,如「Print,將目錄指向列印機驅動的安裝目錄,並將「訪問許可權設置為「讀取、「運行腳本。虛擬目錄創建後,打開該站點目錄的「屬性對話框,在「文檔對話框中勾選「啟用默認文檔復選框。隨後單擊右側的「添加按鈕,添加一個默認文檔名,如惠普列印機默認文檔為「Ipp_0001.asp。隨後單擊「確定按鈕。
你需要對目標列印機進行遠程管理時,在區域網任意一台電腦上運行其中的IE瀏覽器程序,輸入網路列印機的URL地址「http://列印伺服器IP地址/print即可打開網路列印機的管理頁面了。單擊「暫停或「恢復超級鏈接時,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好列印機的輸出操作,要是想取消列印機正在執行的所有任務時,就可以單擊「取消所有文檔超級鏈接。這樣就像操作自己電腦上的列印機一樣方便。
如何實現公網IP地址讓多台電腦共享上網
問:我們單位用的是政務網,網通公司接過一個路由器來,每台電腦設置一下IP地址就能上網了,可是現在IP地址不夠用了,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實現用一個IP地址、一個交換機,使多台電腦都能同時上網?
答:光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在接入公網IP的電腦上插一塊網卡,使之成為雙網卡電腦。其中一塊網卡接入網通提供的政務網,另一塊網卡接入你找的交換機。
再在這個電腦安裝代理軟體,或者網關防火牆,都可以,比如代理軟體有CCProxy,網關防火牆如WinRouter等,具體設置方法請參考所使用的代理軟體或網關防火牆軟體的說明文件。
網路管理與網管軟體相關問題解讀
網路是新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信息傳遞、辦公、營銷、服務、交流、娛樂等各種活動都可以通過網路完成,網路的質量直接決定了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質量。在計算機網路的質量體系中,網路管理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正如一個管家對於大家庭生活的重要,網路管理的質量也會直接影響網路的運行質量。那麼,怎樣給自己的網路選擇合適的網路管理系統和網路管理軟體呢?
網路管理
當前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特點是規模不斷擴大,復雜性不斷增加,異構性越來越高。一個網路往往由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子網組成,集成了多種網路系統(NOS)平台,並且包括了不同廠家、公司的網路設備和通信設備等。同時,網路中還有許多網路軟體提供各種服務。隨著用戶對網路性能要求的提高,如果沒有一個高效的管理系統對網路系統進行管理,那麼就很難保證向用戶提供令人滿意的服務。
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技術,網路管理對網路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並已成為現代信息網路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實際上,網路管理並不是一個什麼新概念。從廣義上講,任何一個系統都需要管理,只是根據系統的大小、復雜性的高低,管理在整個系統中的重要性也就有重有輕。網路也是一個系統。追溯到19世紀末的電信網路,就已經有了自己相應的管理「系統,這就是整個電話網路系統的管理員,盡管他能管理的內容非常有限。而計算機網路的管理可以說伴隨著1969年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ARPANET的產生便產生了,當時,ARPANET就有一個相應的管理系統。隨後的一些網路結構,如IBM的SNA、DEC的DNA、SUN的AppleTalk等,也都有相應的管理系統。不過,雖然網路管理很早就有,卻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因為當時的網路一是規模較小,二來復雜性不高,一個簡單的網路管理系統就可以滿足網路正常管理的需要,因而對其研究較少。但隨著網路的發展,規模逐漸增大,復雜性增加,以前的網路管理技術已不能適應網路的迅速發展。
網路系統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網路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使得網路的維護成為網路管理的重要問題之一,例如排除網路故障更加困難、維護成本上升等;另一方面,如何提高網路性能也成為網路系統應用的主要問題。雖然可以通過增強或改善網路的靜態措施來提高網路的性能,比如增強網路伺服器的處理能力、採用網路交換等新技術來拓寬網路的帶寬等,但是網路運行過程中負載平衡等動態措施也是提高網路性能的重要方面。通過靜態或動態措施提高的網路性能分別稱為網路的靜態性能和動態性能。而網路的動態性能的提高是通過網路管理系統即「網管系統來加以解決的。
一般說來,網路管理就是通過某種方式對網路狀態進行調整,使網路能正常、高效地運行。其目的很明確,就是使網路中的各種資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能及時作出報告和處理,並協調、保持網路的高效運行等。一般而言,網路管理有五大功能,它們是:網路的失效管理、網路的配置管理、網路的性能管理、網路的安全管理、網路的計費管理。這五大功能包括了保證一個網路系統正常運行的基本功能。
現代計算機網路管理系統主要由四個要素組成:若干被管的代理(Managed Agents);至少一個網路管理器(Network Manager);一種公共網路管理協議(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一種或多種管理信息庫(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其中網路管理協議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定義了網路管理器與被管代理間的通信方法,規定了管理信息庫的存儲結構、信息庫中關鍵字的含義以及各種事件的處理方法。目前有影響的網路管理協議是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和CMIS/CMIP(the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Protocol)。它們代表了目前兩大網路管理解決方案。其中,SNMP流傳最廣,應用最多,獲得支持也最廣泛,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工業標准(詳見技術部分)。
網管軟體
網路管理的需求決定網管系統的組成和規模,任何網管系統無論其規模大小,基本上都是由支持網管協議的網管軟體平台、網管支撐軟體、網管工作平台和支撐網管協議的網路設備組成。其中網管軟體平台提供網路系統的配置、故障、性能及網路用戶分布方面的基本管理,也就是說,網路管理的各種功能最終會體現在網管軟體的各種功能的實現上,軟體是網管系統的「靈魂,是網管系統的核心。
網管軟體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三個部分:體系結構、核心服務和應用程序。
首先,從基本的框架體系方面,網管軟體需要提供一種通用的、開放的、可擴展的框架體系。為了向用戶提供最大的選擇范圍,網管軟體應該支持通用平台,如既支持Unix操作系統,又支持Windows NT操作系統。網管軟體既可以是分布式的體系結構,也可以是集中式的體系結構,實際應用中一般採用集中管理子網和分布式管理主網相結合的方式。同時,網管軟體是在基於開放標準的框架的基礎上設計的,它應該支持現有的協議和技術的升級。開放的網路管理軟體可以支持基於標準的網路管理協議,如SNMP和CMIP,也必須能支持TCP/IP協議族及其它的一些專用網路協議。
網管軟體應該能夠提供一些核心的服務來滿足網路管理的部分要求。核心服務是一個網路管理軟體應具備的基本功能,大多數的企業網路管理系統都用到這些服務。各廠商往往通過提供重要的核心服務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他們通過改進底層系統來補充核心服務,也可以通過增加可選組件對網管軟體的功能進行擴充。核心服務的內容很多,包括網路搜索、查錯和糾錯、支持大量設備、友好操作界面、報告工具、警報通知和處理、配置管理等等。
此外,為了實現特定的事務處理和結構支持,網管軟體中有必要加入一些有價值的應用程序,以擴展網管軟體的基本功能。這些應用程序可由第三方供應商提供,網管軟體集成水平的高低取決於網路管理系統的核心服務和廠商產品的功能。常見網管軟體中的應用程序主要有:高級警報處理、網路模擬、策略管理和故障標記等。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體系結構、核心服務和應用程序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體系結構提供一個系統平台,一個多種資源有機聯系的場所;核心服務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務,就象生活中維持人正常生存的部分;應用程序滿足具體的、個性化的需求,有如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習慣和愛好。
Cisco交換機配置注意事項
現在絕大數的思科交換機用戶對Cisco交換機配置方法還不是很清楚,本文就向大家說明一下關於Cisco交換機配置的具體配置和方法,希望看完本文您可以輕輕鬆鬆的對Cisco交換機配置有所了解。
一般有兩種方法:
1、控制台埠(Console):可以直接對交換機進行Cisco交換機配置。
2、遠程登錄(Telnet):通過TELNET程序對已經設置了IP的交換機進行遠程配置,一般等控制台埠配置好交換機的IP後才可以進行。除了以上的兩種方法外,其實還有兩種方法:
1、WEB的配置方式,此方法只能是Cisco交換機配置的一般設置。
2、硬體自帶的應用程序,專用的程序,一般很少用。
建立控制台連接到交換機,一般交換機自帶一根Console線,一端連接到交換機的Comsole口,一端連接到電腦的串列口。打開超級終端,一般就可以連接到交換機。具體的參數設置如下,這樣就可以連接到交換機了。
連接到交換機後,如果是第一次啟動會要執行初始化操作,一般是設置交換機的名稱,密碼等一般的信息。由於交換機已經初始化,如果要進行初始化操作,那就要進入特權EXEC模式。
在命令提示符號下輸入:setup,就會啟動初始化操作。剛才講到了特權EXEC模式,這理就要講一下覺換機的幾種模式,不同的模式可以執行不同的操作命令,首先來說兩種基本的模式。
一般為了安全考慮,CISCO將操作會話分為兩個不同的訪問級別:用戶EXEC級別和特權EXEC級別。用戶EXEC級別只能使用有限的命令,且交換機顯示Switch>提示符,不能進行Cisco交換機配置。看例子,處於用戶EXEC級別下的狀態:AITG_FrontekCoreSW>。
智能三層交換機的過濾策略綜合說明
三層交換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三層交換機的智能流處理技術。電腦網路的普及和應用范圍的擴大正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同時也改變著我們的思維與生活方式。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更多地關心邁入數字化、信息化時代之後人們將如何利用電腦,如何利用網路為人類自身營造更大的生活空間。
一、高帶寬頻來的新課題
在現代的數據通信領域,人們的思維跳躍速度已經無法跟上網路帶寬的增長速度,而通信設備的網路承載容量是由不斷增長的數據流量處理需求和基於解決並發的數據流的處理能力來推動的。隨著網路帶寬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網路數據處理方法和對於數據流的分配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容量數據流的吞吐需要。在這里,能夠處理二、三、四層網路數據的快速ASIC技術將能夠滿足網路高帶寬、高吞吐量的需求。然而,在大容量、高帶寬的環境下,如果應用不加約束,那麼網路中的數據流將會像脫韁的野馬、破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因此,如何對數據流進行管理和分配是寬頻模式下的一個新課題。
在網路數據的處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數據流的分配效率問題和數據流分配後其數據包的穩定性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困擾寬頻業務數據流QoS保證的盲點。人們常常被寬頻模式下數據包的高傳送速度遮住雙眼,將數據流的分配效率與穩定性遺忘,使寬頻網路的利用效率降低、傳輸成本增加,使寬頻變成了「空中樓閣,使高傳送速度變成了「海市蜃樓。
根據以上問題的特點,基於三層交換機的流處理方式利用了ASIC的硬體多層交換技術實現分層的數據包處理。首先是對數據流的分類,然後對不同的流賦予不同的優先順序別,在不損失數據交換性能的情況下更高效地處理網路數據,保證關鍵數據的優先傳送。也就是說這種ASIC的集成處理技術為數據包提供了一個集成的快速的處理平台,讓數據包在ASIC晶元中完成整個路由甚至是訪問策略處理的全過程。
傳統的IP轉發都是通過軟體實現的,單純而簡單的軟體轉發效率相對於現代的寬頻數據交換模式無疑是「杯水車薪。所以,高效的交換和流分類能力必然要基於緩存的IP交換。與二層交換不同,三層交換需要CPU加以干預,CPU的主要任務包括:運行RIP、OSPF等路由協議產生路由表;運行ARP協議解析IP地址;設置緩存的IP轉發表項。
作為基礎網路的IP網路正在演化成為一個多業務網路。因此,網路設備必須為不同的策略提供一個數據操作的平台,在港灣千兆三層交換機的智能架構中,每一個數據包都能通過一個快速過濾引擎保證數據的按策略處理。
二、智能三層交換機的過濾策略
智能交換架構中的過濾策略採用分析數據幀前80個位元組的方法,根據用戶不同的需求制定靈活的策略,提供相應的智能服務,一般來講,主要的過濾策略包括以下幾點。
物理埠:主要解決固定埠用戶的過濾。
二層策略:主要解決包的二層特徵的過濾,可以根據用戶的MAC地址信息,也可以根據VLAN信息等等。
三層策略: 主要解決包的三層特徵的過濾,既可以根據用戶的源IP地址,也可以根據用戶需要訪問的目的IP地址。既可以根據用戶的源IP子網,也可以根據用戶需要訪問的目的IP子網,還可以將源和目的IP信息結合使用。
應用策略: 主要解決三層以上策略的實現,可以根據TCP或UDP的埠號,同時也可以根據應用數據內部的相關特徵,比如DNS數據包的域名等信息。
根據數據包的多層信息進行深入分析,能夠識別數據流以什麼方式建立連接、在建立信令的通道中IP包的流向和IP包所承載的數據類型。通過對照流分類表能夠清楚地了解該數據流的准確信息,從而精確地對該數據流進行策略選擇,使數據流能夠在一個良性的環境中得以順利交換。
三、智能三層交換機的智能服務
以港灣網路公司的千兆三層交換機為例,它根據用戶不同的需求可以提供的主要智能服務包括以下幾點。支持包的丟棄和轉發: 在實際網路應用中,可以讓用戶得到有選擇的服務,比如根據目的站點的IP地址丟棄包,從而限制用戶訪問某些站點。支持包的輸出埠的重定向: 在實際網路應用中可以實現流量工程。支持網路二層802.1p的優先順序業務傳送: 可以根據繳費的不同,分別實現不同級別的金、銀、銅牌服務,盡量保證高優先順序用戶的服務。支持網路三層DiffServ 服務: 提供包的優先順序標記和優先順序區分處理。
以上智能服務可以解決網路數據流在傳輸中的分配效率和穩定性問題,網路的物理介質是多種網路數據流的承載體,而該承載體上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破碎或超長的包,或是非重要業務的數據包大量佔用網路帶寬。將數據包有選擇地拋棄並有選擇地進行優先順序控制不但可以解決網路的傳輸效率問題,還可以保證重要應用的服務質量。
I. 如何學習計算機網路
1.理解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軟體與硬體的結合,通信子網與資源子網的結合,這樣來理解,可以減少網路課程學習的難度。這也是網路協議分層的基本知識原點,即網路為什麼要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因為計算機網路是由通信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分為2個子網後,問題變簡單了。進一步,還可以繼續分層,把通信子網分為2層或者3層,即物理層、鏈路層和網路層;再把資源子網分為2層,即傳輸層和應用層。
網路硬體與軟體的結合,這樣的概念理解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互聯網,是由路由器和IP協議相結合產生的,路由器是其硬體,而IP協議是其軟體。
網路的組成還要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網路,有不同的組成方式,包括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因此,要分別介紹網路的組成,不能籠統地談計算機網路的組成。網路應用也有類似情況,區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的應用范圍和模式都是不同的。
2.如何學習網路協議
分層理論,把協議分層,可以減少分析的難度,分層,以及模塊化是計算機技術的重要分析方法。計算機網路首先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2層,進一步再把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繼續分層。事實上,網路設備與層有關,比如集線器、乙太網交換機和路由器都是不同層的網路設備。TCP/IP與層有關,比如IP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網路安全與層有關,比如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和鏈路層都有相應的安全協議。
3.了解網路分類的重要性
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理清思路,不至於在頭腦中如同一團漿糊。如按照地域分類,包括區域網、廣域網;按照介質分類,包括銅網、光纖網、無線網;按照應用分類,包括區域網應用和互聯網應用。
4.一定要學習好TCP/IP協議
底層是區域網,廣域網或者無線網,然後是IP層,用於組成邏輯的,完整的網路,上述完成了通信子網的功能。TCP完成應用進程間的通信,應用層完成應用。學習計算機網路的實質是學習TCP/IP協議,因為只有採用了TCP/IP這個完整協議的網路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因此,學習好TCP/IP協議,理解了TCP/IP協議的內涵,也就真正地理解了計算機網路,學會了計算機網路。
J.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三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
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10)計算機網路如何進階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