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預防與應對網路攻擊
一、部署適配的安全設備
企業根據自身的安全狀況,部署相應的網路安全設備。運維遇到問題,可以考慮部署堡壘機;定期自動化漏洞檢測,可以考慮部署漏洞掃描系統;進一步加強Web應用防護,可以考慮部署Web應用防火牆。
網路安全設備並不是越多越好,應依據實際需求來進行采購,如果不懂得合理利用和維護,安全產品再多也是徒勞。
二、隨時對IT資產進行備份
網路攻擊猝不及防,往往給企業的重要資產和信息帶來重大打擊,當IT資產在遇到網路安全問題時,平時應保持將重要資產進行備份的習慣,並且做到異地備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三、制定相關網路安全機制和政策
企業內部應制定相關的網路安全機制,網路安全問題不可忽視,它將涉及到企業的業務發展。往往人們容易忽視的東西,更容易出錯;在網路安全建設中,網路安全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它能夠對內部人員進行約束,當問題來臨時能有條不紊。
四、就網路攻擊響應場景進行演習
任何的突發事件,沒有人能夠預料到,但如果對其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前進行一次預演,當突發安全事件來臨時,應急預案可以時刻做好准備。網路安全法中對應急預案也提出了相關要求,具體請參考網路安全法。
五、加強員工網路安全意識
盡管企業管理者有足夠的網路安全意識,員工也同樣需要加強。信息泄露、數據丟失等情況時有發生,而此類情況大多都是內部員工網路安全意識缺乏引起。釣魚郵件、使用弱口令、保存數據不當等操作都容易引來網路安全問題。因此應做好定期的宣貫,對員工使用操作不當等行為進行培訓。
六、定期對IT資產進行安全檢測
網路攻擊的有效防範,少不了定期的安全檢測工作。對IT資產定期體檢,能及時發現問題所在,並在短時間內處理,以防後患。而安全檢測的手段有很多,比如:漏洞掃描、滲透測試、代碼審計等,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和預算進行選擇。
❷ 全媒體時代,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網路輿情
全媒體時代,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網路輿情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
❸ 如何正確應對網路輿情
一、如何防止輿情發生
1.組建網路輿情管理的常設隊伍
這支常設隊伍成員建議包括決策層負責人、公關部負責人以及其他主要部門的負責人,這些成員應隨時保證暢通的聯系渠道和預備的聯系方式。當輿情危機發生時,該隊伍自然轉型為輿情危機領導核心。
2.樹立輿情輿情危機意識
要培養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全體人員的輿情憂患意識,尤其是作為管理者首先就要具備強烈的危機意識,能把輿情危機管理工作做到危機實際到來之前,並為應對輿情危機做好組織、人員、措施、經費上的准備。
3.加強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內部傳播流程管理
適當時候進行輿情演練,讓內部人員熟悉發生危機時必須要做的事情。
4.建立輿情危機預警體系
危機是企業或單位內外環境出現問題造成的,因此,在危機爆發之前,必然會有一定的徵兆出現。這個時候,建立輿情危機預警體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如與識達科技這樣的輿情監測服務平台合作,可做到全網輿情的24小時實時監測,並能同步識別「你」想關注的輿情信息,同步預警上報,為危機的處置創造先機,從而達到及時止損的目的。
二、輿情發生後怎麼應對
1.主動作為
對於已經發生的網路輿情,不能怕,更不能躲。如果存在怕和躲的心態,就容易始終處於被動應付、消極應對的局面。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接觸新媒體,主動聯系,主動溝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2.尊重網友和媒體
網友和媒體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試圖糊弄的行為都是徒勞,最終適得其反。要站在輿論的角度思考問題,傾聽輿論的訴求,並真誠回應輿論關切,充分考慮社會公眾的心理認知和情緒感受,依據社會常識應對輿情。
3.快速及時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及時應對,造成的影響將會以指數級速度擴散。
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專業的輿情監測服務平台,展開24小時實時監測,確保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否則就容易錯失有效應對的關鍵時機;也不能按照平時的工作節奏,按部就班層層簽批走程序,必須第一時間研判分析,盡快拿出方案,及時應對,盡早控制住輿情擴散,力爭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4.公開透明
公開透明是輿情應對的天敵。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容易反而更容易引起誤解,即便結果或結論是正確無誤的,網友和媒體也會質疑相關程序是否得當。公開透明的態度,能夠贏得大眾的信任,要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做到及時公開、定期公開,能公開的盡量全部公開,公眾看到的真相越多,對事件的懷疑和猜測就會減少。
5.合理處置
針對各類網路輿情信息,及時採用「化、沉、刪、正、熱」等策略,有序應對,提高網上輿論輿情引導能力。在具體的處理方面,主要可採取的手段有:聯系發布者刪除、直接進行投訴、藉助官方的對外渠道以及權威的媒體、意見領袖進行積極正面引導、藉助SEO手段淡化負面等等。
❹ 作為中學生應如何應對網路中的信息沖擊
第一,從學校的角度:學校應該積極的定時的且多次的召開中小學生網路安全教育大會,並且要求各個班級每周召開網路安全教育班會。
第二,從家長的角度:多去引導孩子,積極健康的上網,網路欺騙主要是通過一些不安全的網站,不安全的鏈接來轉達消息的,所以培養孩子的上網合法與合理性也特別的重要。還有,家長應引導孩子,不要抱著撿便宜的思想,去進行網上活動,大多數網上欺騙,就是抓住了人們愛圖小便宜的這個思想,以至於讓他們有利可圖。
第三,從社會的角度:社會應積極的效應社會的需要,嚴厲的進行網路安全管理,發動起法律的作用,強制的去管理網路欺騙。
第四,從手機製造者:他們在手機的安全提醒上,應該加強技術,鞏固技術,現在的手機在這一塊上,做的也特別的好,尤其在游戲這一塊,實名認證,「限游」,就是中小學生,你的上網時間是受限制的。
總之來說,不要有圖便宜,明白天上沒有掉餡餅這樣的好事,一般像網路欺騙離你還是很遠的。
❺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我國互聯網路20年奇跡式的發展,深刻改變了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網路成了信息傳播主陣地,成為民眾表達訴求的首選平台。民眾聲音一經網路發酵就會形成牽動輿論神經的網路輿情事件。我們要克服輿情無常的僥幸心理,改變輿論可控的錯誤認識,走出眼高手低的實務困境,以端正的態度、得當的措施和靈活的方法,沉著冷靜地應對輿情,成熟自信地引導輿論。
一、壓力面前不卑不亢
當前,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民眾更加傾向於通過低成本的網路渠道來呼籲和吶喊,網路匯聚的各種聲音洶涌來襲,網路輿論以其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與認同。網路輿情頻發高發多發突發成為常態。處置網路輿情首先要適應挑戰,破除傳統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維定勢,輿論壓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縱。
1、不要慌。輿情突發後就會被置於一個舉世矚目的境地,就會曝光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六神無主,自亂陣角,慌張應對,說話口無遮攔、主觀武斷、亂下結論,容易亂中出錯,反而把自身置於漩渦之中,給應對帶來被動。淡定而鎮靜地坦然接受現實,有助於理性客觀化解輿情。
2、不要怕。面對眾聲喧嘩、缺乏理性的一邊倒式的輿論監督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畏懼害怕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拋棄膽怯心理,勇敢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3、不要躲。輿情突發後,各路媒體蜂擁而動,記者八面雲集,面對種種質疑,四處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見,只會加重輿情,謠言橫飛,喪失處置輿情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4、不要拖。採用應對傳統危機的經驗來處置網路輿情,「拖一拖就會過去」的思想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沉默只會將問題越拖越大,進而喪失自己的立場,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網路形象。
5、不要堵。輿情事件引起輿論濤天,引來無數圍觀網友,對事件原因經過結果不宣傳報道,不釋疑解惑,實施信息封鎖,以滅火心態處置,只會讓網友更加猜測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輿論往往會偏離應有軌道,甚至會引發惡果,造成社會危機。
6、不要抗。引起網路關注的事件一般是因為有勃於常理和常識。網路情緒面前,視輿論呼聲於不顧,固執己見,不接受批評,逆網路輿論壓力而行,採取與網路民眾對抗方式,違民心民願,極不可取,非智者所為,更易讓真相錯綜復雜。
7、不要縱。面對輿論帶來的壓力,以妥協退讓思維的方式來進行「斷腕切割」,或劃清界線,或推卸責任,刻意縱容討好媒體和輿論,不僅損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虧還不一定討好,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更會激起網路民眾更多的憤怒和拍磚。
二、還原事件客觀公正
自媒體時代,以網民為主導的傳播現實,提高了社會矛盾的輿情化概率和速度,也極大地增強了輿情的波及力和影響力。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路輿情是社會不同層面復雜矛盾的外顯形式,反映的是社會實情。處置網路輿論還原事實真相,應站穩立場,全面客觀,尊重監督,用證據說話,以法律為准繩。
1、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杜絕「謠言止於下一個更大謠言」的根本,也是調查事件過程中必需始終堅守的原則,更是化解惡意的詆毀與攻擊、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誤解和爭議的武器。要尊重客觀事實,准確、全面調查事實真相,線下決定線上,實情決定輿情。以真實性和權威性的真相信息和進展情況,努力提高輿情應對質量,不斷清朗網路空間。
2、以人為本。輿情處置不僅是矛盾雙方的輿論較量和妥協,更是對廣大圍觀網民追求真相的尊重和交代。積極妥善處置網路輿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表現在全民「弱勢感」增強的網路輿論場里,要有敬畏民意的意識,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加強與網路民眾的交流互通。其次表現在輿情處置要考慮民意的認可度與承受力,要澄清公眾的疑慮,增加公眾信任,化解社會的不滿。再次表現在對待具體輿論漩渦中的具體當事人權益的呵護和保障。
3、依法進行。輿論場的情緒雖然可以瞬間點燃,但更多的網友已逐漸明白「有圖未必有真相」。在客觀全面還原事實的基礎上,一定要用證據和法律得出能令人信服的公正結論。依法處置是我們不受媒體和輿論裹挾的根本,彰顯法制和公平公正是我們不被少數人製造的網路輿論假象所迷惑,避免淪為網路多數暴政的幫凶的正確選擇。
三、回應關注靈活多樣
在處置網路輿情引導網路輿論的過程中,如何消解各方的猜疑與分歧、體現權力的公信力,考驗著黨委政府的決心;如何在各種批評和指責中與網路民眾展開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錘煉著每位領導幹部的智慧。網路治理的建設期,掌握輿情處置的時、度、效原則是各級領導幹部克服「本領恐慌」提高科學應對水平的秘籍。
1、掌握時間。一要快速度。第一時間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在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里及時發出正面聲音,和「謠言」賽跑,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二要適時機。需要表明立場和態度之時,馬上回應,堅決不能拖拖拉拉,防止因議論而陷入被動;存有爭議的焦點問題並非越快越好,而是要慎重對待,根據調查情況,選擇合適時間節點適時引導。
2、把握尺度。一要注意廣度。向社會提供全方位信息,滿足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產生負面輿論熱點的信息盲點,真正遏制謠言,引導輿論走向。二要考慮深度。輿情處置回應必須把握好邊界和底線,爭取冷熱均衡、疏密得當、深淺適宜。三要嚴把精度。回應要解決輿論關心的焦點問題、抓住莫衷一是的熱點問題和網友應知而未知的盲點問題,引發共鳴,進而有效地引導輿論。
3、注重效果。一要見到成效。當下,輿情事件下的網路輿論正由喧囂嘩然逐步趨於理性,一些無良媒體和公知興風作浪的空間正受到擠壓,網路民眾體現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們要認真研究網路傳播規律,調整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方式,運用網友能接受的網言網語,加強溝通交流,積極打通兩個輿論場。二要建立長效。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要標准兼治,建立常態監測和研判、預警、應急機制;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發揮各媒體優勢,立體化、多渠道展開輿論疏導,不斷提高應對網路輿情水平。
在有效處置網路輿情化解輿論危機的課題上,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科學應對。堅守網路輿情應對三原則,不僅可以讓網路秩序和正義不再迷失在路上,而且還可以讓輿情處置應對的自信悄然回歸。
❻ 當前我們面臨著互聯網帶來的哪些問題和挑戰,應當如何應對
第一,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信息網路化得到穩步發展,應該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保障和推動。國務院出台的《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相關部門應當乘勢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利用稅收政策、采購政策、資本市場的政策來推動信息網路化領域的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信息網路化的發展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在信息網路化上的差距。
第二,加速普及全民的信息網路化知識。信息化關繫到我們民族在這個網路信息時代的崛起與發展,所以,普及全民的信息化知識十分必要。某種程度上,信息網路化知識擁有量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淺,不僅關系著個人在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此外,要不斷拓展信息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為我國的信息網路化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三,著重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具體是指提高信息化裝備能力;突破產業發展在集成電路、軟體、信息平台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積極引導和推動數字技術的應用;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爭取在眾多領域盡快取得技術上的突破,以此推進信息產業的升級發展。
第四,將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廣泛實際的應用。具體是指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信息化;推動企業信息化;加快電子商務的發展;統籌規劃,實施信息化重大工程等。通過信息網路化的建設,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在生產方式、經營手段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改變,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和素質,全力應對信息網路化帶來的挑戰。
第五,加大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加快生產信息產品的大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採取股權多元化、主板市場和二板市場上市、債轉股等措施,使國有信息產品生產和運營企業加快轉變經營機制,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做足准備信息網路化帶來的相關挑戰。
互聯網帶來的便利:
一、互聯網消除了信息壁壘。
無論是想學的,想做的,想認識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從網路上解決的。互聯網讓學習成本變的很低,現在只要是想學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教程!能自學、愛鑽研的人可以很快的成長起來,變的越來越優秀,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變大。現在的世界需要更加專業,但又更加全面的人才,而互聯網給了大家這樣的學習機會。
二、互聯網擴大了交友圈子。
互聯網讓交友沒有地域的限制,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好友變多了,選擇變多了,找到合適伴侶的機會也增加了。隨著互聯網漸漸普及,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社交網站以及一些即時聊天工具。這樣,可以及時的在互聯網上和親朋好友分享照片或者視頻。所以說,社交網站在一定程度上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
三、互聯網豐富了業餘生活。
互聯網對於社會生活影響極深,網上娛樂非常之多。電影,運動賽事,音樂會,游戲等等,這些娛樂活動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觀看到,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同時,在線購買這些活動的門票等等,為人們參加娛樂活動提供便利。
❼ 網路暴力的危害和應對的方法
1、網路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
網路暴力混淆真假,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
2、網路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那麼,面對如此的網路暴力,我們有哪些解決方式呢?網路暴力的解決方式如下:
(1)收集網路暴力的證據。
在信息泄露之後,很容易收到各種各種的郵件,接到天南海北的電話。這時候要留心,記下對方的電話或者是郵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可能這些信息很瑣碎,但是一旦收集好這些信息不僅能幫助自己維權,而且還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2)向相關部門報案。
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報案的目的一來是保護自己的權益,二來也是可以備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類似的情況,就可以一起處理。
根據刑法的相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以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機關可以介入調查。
(3)委託律師維權。
可以向專業的律師咨詢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律師給予肯定的答復,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4)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防止被騙。
個人信息泄漏後,不僅可以用這些信息盜用你的賬號,甚至還可能騙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聯系工具賬號丟失,一定要第一時間通知你的親朋好友,要他們倍加防範,以免上當受騙。
❽ 政府如何應對網路輿論危機
謝金林網路輿論危機是網路社會政府經常遭遇的一種危機,它對政府能力體系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也可能為政府與公眾之間良性互動提供新的契機。如何對其進行治理,將是網路時代政府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新時期政府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作為新形式危機的政府網路輿論危機的本質及其特點 政府網路輿論危機是網路社會政府經常遭遇的一種新形式危機,其實質是公關危機,挑戰的是政府公信力與執政地位。在信息以光速傳播的網路社會里,政府的某一個成員或某一個組織的任何一項不恰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都可能引發出眾多的帶有明顯傾向的一邊倒的負面輿論,將政府置於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嚴重損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公信力。第一,網路社會信息「無限制過濾」切斷了不同經驗之間的對話,使得正面輿論與負面輿論的交鋒過程中,負面輿論常常輕而易舉地壓倒正面輿論,因而以訛傳訛現象極易發生。網路技術的運用,賦予聽眾極大的自主選擇權利,每個人不僅可以在信息超市中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量身定製」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即時地參與事件的討論,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網路給我們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時,又像魔術師的障眼布一樣,限制了我們的視界,隔斷了不同經驗之間的共享與對話。一方面是便捷的四通八達的信息傳播,一方面是理性商談、經驗分享如此之困難,給我們呈現出一幅難以理解的吊詭的境象。在這個吊詭的世界裡,真相在公眾之間難以被澄清,而某些負面因素常常被隨意放大。有關政府的負面輿論總是比正面輿論更容易激起聽眾的響應,大量的非理性的發泄性言論由產生。 第二,網路輿論「群體集化」現象使負面輿論極端化,加劇了負面輿論一邊倒的傾向。所謂「群體集化」指的是,「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後,人們朝著偏向的方向繼續前進,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網路社區不是一個統一的社區,而是由分化成不穩定的互相抵制的小團體所組成的。在小團體之內雖然有著高度的認同感,但團體之間彼此抵制。「信息過濾」使不同經驗之間缺少商談機制,而網路意見表達不是多數決定少數,而是少數意見領袖支配多數。所以,負面輿論出現之後,少數的意見領袖總是能夠通過煽動性的言論將輿論往極端的方向推進。而對於公眾而言,從眾心理使他們更容易接受這些煽動性的一邊倒的言論,負面輿論不斷積聚,關於事件的輿論就因此而被定格。第三,網路信息傳播的「虛擬串通」使得負面輿論隨時都可以在大范圍內出現一邊倒的可能。網路這種超時空的信息鏈接,使得任何信息,不管其是真是假,只要達到引爆點,就有可能以燎原野火之勢迅速在網路之中蔓延。負面輿論也是如此,當其出現在網路上吸引了一部分網民的注意,馬上就可能通過BBS、博客、跟貼、網路聊天等形式迅速傳播。傳播的面越廣,信息的真實性就越沒有人去質疑;最後哪怕是謠言,在網路之中也被認為是真實。與其相反的輿論則會慢慢地在這個信息自由市場中被驅逐出去,整個網路世界中只能聽到一種聲音。 第四,網路社會權力「去中心化」使政府難以控制輿論的方向。網路社會里,政黨與政府不再是信息權力的惟一擁有者,信息主導權被分散,以至於沒有誰可以成為固定的意見領袖。誰是信息的主體,誰就擁有了權力,誰就是意見的領袖,這就是網路權力的規則。傳統的政府權力不斷被稀釋,政府權威也不斷受到挑戰,甚至是沆瀣一氣的小團體也可以通過極端的網路暴力,蔑視並攻擊政府應有的權威。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民主執政能力比較薄弱,回應能力不強,新聞發言人制度不完善,甚至在錯誤的政績觀指導之下,為了所謂的地方政府形象,在危機事件發生的時候,採取極不明智的壓制信息傳播的手段。這種狀況不僅不利於政府及時處理輿論,反而只能加劇負面輿論的傳播,甚至導致小道消息廣為流傳,嚴重損害政府應有形象,使政府在負面輿論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政府網路輿論危機既不同於一般公共事件危機,又不同於其他媒介中的輿論危機,它具有獨特的個性:(1)爆發的瞬時性。網路信息是以光速傳遞的,再加上網路輿論常受到「群體集化」機制的影響,在極短的時間里,關於事件的輿論可能就走上極端化的道路,將整個輿論發展方向定格下來,形成輿論危機。(2)影響范圍的廣闊性。網路傳播信息的空間遠遠超過報紙、電視等媒介,互聯網上每個結點間彼此有著無數通道相互鏈接。這種信息串聯機制使有關政府某一事件的負面輿論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傳遍世界任何一個網路所能夠延伸到的角落。(3)難以預測性。網路相比其它媒介更具有平民性、無序性,網路的物理結構使得任何人要控制它都極其困難,甚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網路匿名也使網民可以放棄現實生活中的顧慮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網路輿論將會朝哪個方向發展?誰會是意見的領袖?誰能左右輿論?這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4)後果嚴重性。輿論雖然只是意見的表達,甚至有時僅僅是公眾的情緒的反應;但是,民主政府必須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礎之上,公眾輿論不僅涉及到政府形象,而且會導致合法性危機,甚至使政府喪失執政地位。所以,政府輿論危機相比公共事件危機而言危害會更大。 二、輿論危機是一柄雙刃劍 危機確實可能帶來極大的損害,但是危機並不僅僅意味著災難,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危機可能導致嚴重的損失後果;如果處理得及時,處理方法科學,可能也會出現新的發展機會,政府輿論危機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使政府面臨極大的輿論壓力,嚴重挑戰政府的合法性,可能使政府整個執政能力體系受到嚴重的削弱;另一方面,它又給政府與公眾之間對話和政府自身反省創造了機會。如果處理及時、科學,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議題的重新設置,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展開理性的對話,就可以加深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相理解,在新的高度上重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合作與信任關系。首先,任何信息只要傳播到網路上,不管其是真是假,總是由一部分「進入基準低」的人相信,然後「進入基準高」的人也受從眾效應的支配,跟著信其為真。由於網路信息這種串聯功能,一旦某種有關政府負面的輿論在網路上出現以後,很快便出現爆炸效應,政府形象很快就會被妖魔化。 其次,政府網路輿論危機損毀政府公信力,從整體上削弱政府的執政能力。當公民感覺政府所追求的價值觀與他們的價值觀念相一致時,他們才會從內心接受政府的政策,並真正與政府形成一個共同體,為政府所倡導的目標而共同奮斗。同樣,因為政府所追求的價值與公民價值趨同,公民才能感覺政府真正代表了他們的利益要求,對政府才有真正的信任。一旦政府陷入網路輿論危機,就會導致廣大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如果政府公信力受到質疑,公眾與政府之間對抗情緒就會大增,政府也就難以整合社會不同力量推行既定的政策。即使強制推行了,行政成本也會極高,甚至導致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沖突。第三,政府網路輿論危機又可以帶來政府與公眾關系發展的新契機,為良好的公共領域形成提供了發展的機會。當輿論危機爆發之時,大量公眾都捲入到政治事務評論之中。無論其態度如何,懷著對事件的關注心態,希望政府能夠對事件作出積極的回應。這種參與的激情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真誠交流打開了一個缺口,也為拉近政府與公民之間日益疏遠的距離創造了契機。只要政府態度是明智的,就有可能利用其網路資源的優勢,及時對事件作出反應,在特殊時刻開啟真誠的對話,重新設置輿論的議題,及時改變輿論發展的方向。這樣,不僅可以稀釋危機效應,把危機所帶來的損害控制在小范圍之內,而且還可以通過真誠的對話起到教化公民的作用;在新的基礎上重塑政府形象,重構政府與公民的相互依賴與相互信任關系,使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在一個新高度上得到更好的發展。三、政府網路輿論危機治理原則 第一,責任原則。勇於承擔責任,這是政府在面對網路輿論危機時,特別是輿論危機剛爆發時的首要原則。政府如果不能勇於承擔責任,甚至採取迴避的態度,就會使媒體和公眾都覺得有必要將事件真相調查清楚。這種對事件本身的好奇會使各種信息以更快的速度傳播,將更多的公眾吸引到事件的評論之中。相反,如果政府首先將責任承擔下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讓公眾相信政府本身是真誠的,會負責地解決問題。那麼,一些非理性的言論可以明顯減少,就能給不斷升溫的事件迅速降溫,減政府的壓力,也為政府重新設置議題,平衡輿論創造了良好條件。急於說明事件的真相,或者先自我辯解的策略並非可取。因為如果這樣,公眾追究責任的強烈願望不能得到平息,甚至會覺得政府是刻意要掩蓋事件真相,找替罪羊以平息事態。由此否定性的批評可能會由此迅速增多,使政府在輿論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承擔責任是政府面對網路輿論的首要策略。第二、信息公開原則。網路社會信息傳播是多途徑的便捷的,壓制信息傳播在技術上根本就難以做到,封鎖消息的做法不僅是愚蠢的,其結果也往往是事與願違,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為復雜。人們可能會按照自己有關事件的片面消息對事件進行解說,這就等於為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版本的輿論提供了條件。關於事件的不同版本的解說在網路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流傳之後,最後會很快地朝向極端的方向發展,這時要再控制輿論已經不再可能了。負面輿論出現之時,政府惟一的選擇只有真誠公布信息,滿足並維護公眾的知情權。為了防止網路以訛傳訛現象的擴展,防止小道消息四處流傳,及早化解公眾不滿情緒,政府在事件之初就應當公開信息,將事件的真相、歷史淵源、處理辦法及早公之與眾,為引導輿論發展方向,化解危機創造良好條件。 第三、真誠對話原則。面對一邊倒的負面輿論的壓力,比較明智的選擇就是重構政府與公眾、媒體對話的新機制,通過真誠的對話以獲取共識,重建媒體與公眾的理解與認同。網路信息傳播的群體集化效應的解決只有通過真誠的對話,使不同的意見與建議都能得到平等的表達,不同經驗之間互相分享,這樣才能使事件的真相被公眾所了解,才可能在公眾之間達成對事件的共識。第四、積極爭奪話語權,重新設置輿論議題原則。當輿論危機爆發之時,負面輿論大多是非理性,而且媒體的報道也只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對事件進行片面的放大,整個輿論也就被設定了方向,快速朝著危險的方向發展。如果只是對其作出回應,而不能重新設置議題,化解危機的所有工作都會處於被動之中。化被動為主動的惟一辦法就是積極爭奪輿論的話語權,重新設置議題。相比公眾而言,政府在網路資源的佔有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如果積極利用主流網路爭奪話語權,就能在危機爆發之時,通過公開信息重建對話的結構,把事情原原本本公之與眾,將公眾對事情的泄憤轉變為對事件的本質及其解決之道的理性思考。這樣,輿論方向才可以朝積極的一面發展,輿論危機才能化解。 第五、日常預警原則。政府輿論危機的本質是政府形象的危機。危機爆發與政府公信力、政府形象有著密切的關系。政府公信力越低,在公眾之中形象越差,特殊事件引發輿論危機的可能性就更大。對於政府而言,加快電子政務建設的步伐,充分利用政府網站的平台,及時了解民情,掌握公眾價值觀念的動態,及時發現政府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根據公眾要求調整服務方式,滿足公眾的要求,這對於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政府形象是極其必要的。政府形象的「毀」與「譽」也絕非一時之結果。只有未雨綢繆,在危機沒有爆發之時,及時全面掌握各種輿論動向,並疏導負面輿論,強化正面輿論對政府形象的作用,即使特殊事件引發出負面輿論,政府也可以通過積極有效的策略,迅速擺脫其危害,防止輿論危機蔓延。
❾ 面對突發事件如何處理網路輿情
按照社會政治態度性質不同, 可以把網路輿情分為正面網路輿情和負面網路輿情。 負面網路輿情會引發群體性事件, 弱化政府公信力, 造成社會認同危機, 影響社會穩定。 要想緩解網路輿論造成的巨大沖擊, 有效管理網路公共空間, 正確引導網路輿情發展,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增強網路監管和網路執法隊伍建設
應建立一支網路監管隊伍。 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 有統一嚴格的規章制度, 明確的責任落實制度。 隊伍中的輿情監測員運用簡訊、 電子郵件、 在線輸入等方式上報輿情信息, 經輿情技術人員整理, 利用輿情智能分析技術對網路輿情做整體分析, 及時掌握有關輿情動態和危機徵兆, 以輿情專報的形式向部門主管反饋, 進而上報領導。當網路輿情突發事件發生時, 網路監管隊伍可迅速轉成網路輿情突發事件指揮中心。 這樣可以提高事件響應速度, 盡快採取有效措施, 沉穩應對網路輿情突發事件。
2 建立健全網路輿情應對和防範機制
首先, 不斷運用網路技術收集、 篩選、 分析、 研判、 過濾網路上的負面網路輿情。 通過網路信息分析研判系統, 實時監控網路信息發生和發展動態, 提高負面網路輿情的預警預防機制。 其次, 繼續發揮內部網路作用, 建立信息預警機制, 使網情動態等涉及群體性事件方面的情報能夠達到實時共享, 一方預警, 多方聯動。 最後建立快速有效的聯動機制。
3 改進網路技術方法
面對網路海量的輿情信息,不可能手工操作,必須依賴於先進的網路技術, 才能有效提取網路輿情發展信息, 從而實現對網路輿情的管理。根據自己的工作領域和行業需求,選擇一個合適而且穩定的輿情監測系統,輔助輿情監測工作。(當前提供輿情監測,大數據等服務的公司規模不一,各有特點,小公司也越來越多,市場宣傳活躍但日後發展方向不確定等,挑選一個合適的輿情監測軟體很重要。)
4 利用政府網路媒體積極引導網路輿情
依託政府網路媒體, 就網上的焦點問題, 及時披露消息, 並且組織有說服力、 有深度的文章在網上刊發, 解釋疑惑, 維護網上正確的輿論向導, 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 「網風」。 只有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 充分發揮網路媒體的監督功能, 才能實現對網路輿情的管理。
5 注重研究應對網路輿情危機的方法和技巧
在應對網路輿情危機時,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第一時間介入事件, 爭取主動, 並積極做出回應。 任何聲音當第一時間進入人的腦海後, 再想用其他聲音去覆蓋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因此, 處理網路輿情危機必學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時間介入, 爭取主動, 搶占話語權, 最大程度地爭取得到網民和媒體的支持。 危機事件發生後, 網路監管辦公室要在第一時間了解、 掌握危機的情況, 研究應對策略, 及時與領導溝通, 並通過新聞發言人迅速將與危機相關的內容用統一的口徑、 統一的聲音傳達給媒體, 滿足網民和媒體的知情權, 切不可封殺。
(2)注意用語, 不迴避矛盾和問題。 輿情危機發生時, 要遵循 「統一口徑、 不說假話」 的原則, 保證在危機處理中盡量留有迴旋的餘地, 做到實事求是。
(3) 態度誠懇, 沉著冷靜。 在網路輿情危機處理中, 負責處置工作的相關人員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態度, 做到有禮有節, 沉著冷靜, 理性面對, 還要做到有人情味、 親和力和影響力。
(4) 領導要以身作則。 領導在網路輿情危機處理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網路輿情危機發生後, 領導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第一現場, 適時向媒體作出解釋、 承諾和道歉, 回答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問題, 努力挽救聲譽, 減少網路輿情危機對形象的損害和破壞。
6. 妥善解決網路輿情危機善後事宜
網路輿情危機發生後, 要認真受理公眾和媒體的投訴, 安撫群眾, 並對受害方給予慰問和補償。 同時,對網路輿情危機處理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和評估, 並將檢查結果寫成相關書面報告。 網路輿情危機過後, 還應當認真回顧處理網路輿情危機的整個過程, 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不斷完善相關機制。 並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 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環節, 有針對性地開展形象修復工作, 以正面輿論向導來宣傳形象借機沖淡網路輿情危機影響。
❿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建立完善的輿情預警&應對機制
① 專項監督機制。指定專門輿情監督管理小組,熟練使用輿情系統,進行日常輿情配置及監控工作,保障企業重點事項及日常事項均在監控范圍之內,結合系統預警發現涉及敏感輿情及時上報。
② 事前引導機制。營造企業正面形象,樹立良好口碑,注重日常企業網路環境管理維護。如指定專門輿情評論員負責文字及宣傳工作,能夠針對敏感網路輿情及時、有效發聲,並在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正面引導輿論。
③ 事後應對機制。一是尊重公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理解接受網民的輿論監督,同時積極溝通對話,緩釋網民不滿情緒。二是及時發布真相,坦誠回應質疑。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最權威的信息,把事件真相、解決措施和解決進展等情況公布於眾,滿足網民對相關事件的知情權。三是快速及時地對事件做出調查處理。把著眼點放在事後的處理、原因的調查以及責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請網民參與事件的調查和處理,充分尊重網民的參與權與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