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維護網路安全的意義
網路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只有共築網路安全防線,才能保證國家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
Ⅱ 成礦系統研究的意義
1.成礦系統研究的理論意義
(1)推動成礦規律的深入研究
成礦系統分析從事物的聯系性和整體性出發,將復雜的成礦作用以系統思路貫穿起來,將成礦的環境、背景、要素、作用、過程、動力、產物、異常和演變等作為一個自然作用整體加以研究,這有利於全面認識成礦動力學機制、礦床形成演變歷史過程和礦床的時空分布規律,從而推動礦床學研究進一步從現象到機理,從靜態到動態,從定性到定量,從局部到整體,因而是提高礦床學科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2)有利於發揮礦床學對整個地球科學的功能
成礦系統是整個地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特定功能是成礦物質的高度濃集。這種礦質的濃集顯示了自然作用的神奇,高度成熟的有機物質集中在人體大腦中使人類成了萬物之靈,而金屬、非金屬元素的高度富集產生的自然資源則成為貴重的寶藏。每一個成礦系統都發生在一定地質時代和特定的地質環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對地質環境的「化石」和「地質記錄」的示蹤作用。例如,南非古元古代含金-鈾礫岩型礦石中碎屑狀黃鐵礦的出現,可以作為當時大氣圈中缺氧的證據。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但在過去,有關礦床和成礦作用的信息和觀點多隻限於應用在找礦勘探和礦山地質工作,而忽視了將這些有用信息應用到地學其他學科的研究中去,這對於整個地球科學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加強成礦系統研究,有助於辯證認識成礦系統與其他地質系統的關系,有利於礦床學和其他學科的互相影響、滲透和促進,可從一個側面促進地球科學的發展。
2.成礦系統研究的找礦意義
成礦系統研究尤其是區域成礦系統研究,可以提高對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水平,把握區域成礦的整體特徵,從而可以從全局上提高找礦預測能力。如何具體運用成礦系統理論指導找礦,提出幾點認識供參考:
(1)區域找礦目標———由單個礦床到礦床系列
在過去的找礦工作中,常以單個礦種和單個礦床類型為目標,這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工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找礦者的視野,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費。當今,綜合性區域礦產調查評價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找礦的目標就不應只限於單個礦種和單一礦床類型,而應該是找尋工作區域內存在的礦床組合或礦床系列,即由一定成礦系統產生的全部礦種和礦床類型。例如,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找尋銅、鐵、金、銀、鉬、鉛、鋅等的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礫岩筒型、熱液脈型和層控型等礦床。這樣以一個成礦系統中所形成的礦床系列(組合)作為找礦的整體目標,有利於建立起區域找礦的戰略眼光,可以胸有全局、舉一反三,線索較多,信息量大,迴旋餘地也大,有利於提高找礦成功率,以及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水平。
(2)從礦化網路入手逐步縮小靶區
在區域找礦中,一般是先發現示礦異常,再據以追溯礦體。因此,將礦床、礦點、異常(地質的、地球物理的、地球化學的等)作為一個整體,深入研究礦致異常或示礦異常,就成為區域找礦的一項基本內容。在成礦作用中產生的各類異常———地質的、地球化學的、地球物理的異常,或直接由礦體因素引起,或由礦化蝕變岩石及含礦地層、岩體、構造等引起。它們在時間、空間和成因上是密切關聯的,例如,很多地球物理異常就是由地質構造和岩石礦物異常引起的。這些異常伴隨著礦床系列在形成時間上常顯示階段性,在空間上顯示有序結構,表現為分帶性,形成三維的礦化異常網路或簡稱礦化網路(包括礦床、礦點和各種異常)。而這種礦化網路正是進行區域找礦的總體對象。由於礦致異常一般比礦體佔有更大的空間,能顯示更多的有關礦床的信息,因此是有效的找礦標志。充分運用地質成礦理論,掌握多種異常信息,區分和篩選這些有關異常,逐步地縮小找礦靶區,最終可以達到發現礦床的目的。
(3)全面研究礦床形成條件和保存條件
礦床是地質歷史的產物。成礦系統作用過程結束後,所產生的礦床系列及異常系列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這些產物經受後來地質作用的變化和被改造的階段。主要的地質改造作用有構造變形、流體溶蝕、變質作用和地表風化剝蝕、搬運和掩埋作用等。作為一個礦床,其經受的後來變化有變形、變質、變位、變品位、變規模等,其結局有幾種可能:①保存完好;②部分保存,即礦床規模縮小;③轉變為其他類型(如岩金礦轉變為砂金礦);④消亡。目前,已知的地表和近地表的很多礦床都是經過眾多地質事件磨難後的「倖存者」。一個區域中的礦床「倖存者」越多,找礦的潛力就越大。因此,區域成礦研究應該「兩手抓」:既要研究礦床形成條件,又要研究礦床保存條件。也即礦床保存條件研究不是附帶任務,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一項並不亞於成礦條件研究的重要內容。擴展來說,不只要研究單個礦床的破壞保存,還要研究一個成礦系統產生的礦床組合和異常系列的被改造過程和整體保存條件,包括哪些礦床類型被破壞了,哪些被保存下來,保存在哪些地段,等等,這對於區域礦產資源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3.成礦系統研究的環保意義
新世紀的礦業既要能提供足夠的礦產資源,又要在開發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保護好生態環境,這也就對礦床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礦床地質工作者要為發展低碳、低能耗、無廢物、高效益、無污染的「綠色礦業」發揮其應有的基礎作用。也即礦床學研究不僅要「瞻前」(礦床的形成環境、條件和作用過程)、「知今」(礦床地質特徵及現有環境),還要「顧後」(礦床開發過程及以後誘發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面臨著礦區環境保護問題,可以從多方面探索解決的途徑。這里試從成礦系統的角度,對礦床與環保二者的結合研究提出一些思考。總的想法是:成礦系統研究不僅要為找礦評價服務,也要為礦床環境質量評價和實施礦業環保提供科學的基礎資料。筆者認為,為了服務於環保,成礦系統研究可突出下列內容:
1)礦床的物質成分:研究礦石中的有害組分,特別要查清對人和生物有害的元素如S,Cd,Hg,As,U等的含量、賦存狀態,以及它們在礦床開發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和擴散途徑等,並參與制定處理這些有害物質的技術方案,包括革新采、選、冶和環保技術,將有害物質變為無害或有用。
2)礦床構造及礦體產狀:礦體及圍岩的組成、形態、產狀,斷層、裂隙和孔隙發育程度等因素,既控制礦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方向、速率和水-岩反應強度,又與采礦過程中的地面沉降、滑坡、地震等災害密切相關。
3)礦床的表生變化特徵及其環境影響:依據礦床地質特徵及所在地的地理、氣候等條件,研究礦床自然暴露地表或開采露出後遭受表生作用變化及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區別短期影響因素和長期影響因素,提供整治礦山及毗鄰地區生態環境的地質資料和依據。
上列影響礦區生態環境的地質因素,歸根到底都是由於成礦控制因素、成礦作用、礦床地球化學和成礦後礦床的變化改造所引起的。這也正是成礦系統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如前所述,成礦系統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區域尺度的礦床形成和分布,因此成礦系統研究不只對單個礦區的環保工作有益,還能為礦業發達區的區域環境質量評估、發展趨勢預測,以及區域環保規劃提供必需的地質資料。
總之,成礦系統研究的理論意義、找礦意義和環境保護意義是明顯的,因此,加強對成礦系統的研究十分必要。
Ⅲ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意義
西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礦產開發為區內各省(區、市)人民創造了553.4億元的巨額財富,直接從業人員130多萬人,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礦山剝離形成的廢石和廢渣、礦山選礦廢石、尾礦、冶煉熔渣、礦山酸性排水、土壤中重金屬元素、河流及其沉積物中的重金屬、大氣污染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礦山地質環境及其周邊和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影響了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礦產開發的同時,保護好礦山地質環境,對構建和諧社會及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西南地區目前開採的礦山主要集中在東經102°以東的貴州、四川盆地周邊、重慶市、滇東南、滇東北、滇中等地區,所以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亦相對集中於這些地區。而東經102°以西的廣大地區,包括川西、滇西和西藏自治區,分布有西南三江成礦帶、岡底斯成礦帶,礦產資源相當豐富,由於交通條件困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亦相對較東部地區少。隨著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和礦產資源的急需,東經102°以西的豐富礦產亦將會得到充分開采。正確處理好礦山經濟發展與地質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合理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可以使西南地區分布於102°以西的礦產資源避免「先開發,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環境問題。最大限度地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西南地區是一個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大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和生物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然而公路沿線、城市周邊地帶開山炸石、挖沙取土等活動,對原始地貌和自然景觀所造成的破壞,也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發展潛力。因此,採取有力措施控制礦山環境進一步惡化,對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Ⅳ 對網路安全的認識
網路安全,通常指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實際上也可以指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安全。計算機通信網路是將若乾颱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連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的信息傳輸與交換的系統。而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共享資源為目的,利用通信手段把地域上相對分散的若干獨立的計算機系統、終端設備和數據設備連接起來,並在協議的控制下進行數據交換的系統。
一、 網路安全教育的必要性是什麼?
1、正確認識網路這把「雙刃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調整心態,提高抵制誘惑的能力。
3、利用好網路虛擬交流平台。
4、合理安排上網時間,正確對待網路娛樂資源。
二、網路安全的意義有哪些?
1、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2、在信息時代,網路安全對國家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同許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著密切關系。
3、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路空間不是 「法外之地」。網路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路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
4、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 在信息時代,網路安全對國家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同許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著密切關系。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
5、要樹立正確的網路安全觀,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防護,加強網路安全信息統籌機制、手段、平台建設,加強網路安全事件應急指揮能力建設,積極發展網路安全產業,做到關口前移,防患於未然。
6、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
7、從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安全,互聯網無處不在。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路空間,對一國乃至世界和平與發展越來越具有重大意義。
三、網路安全常識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保護個人信息。
2、注意預防個人信息泄露。防止瀏覽行為被追蹤。
3、網上購物時確保你的信息安全。
4、防止黑客攻擊。防止電腦中毒。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一條
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Ⅳ 網路環回定義什麼應用哪些方面
網路環回的意義在於:
它與普通的兩機之間網路通訊所進行的操作、經歷的過程完全一樣,惟一不同就是它沒有初階進行傳輸。就如同你寄一封航空信給自己,寫好,裝好,帖郵票、攬收、郵戳,分發,最後又回到你手裡打開,雖然根本沒有走航空,而且還是回到自己手裡,看起來沒有意義,但是它能說明的是:你的小區郵政工作正常,你發出的航空件在上飛機前是正常的;別人寄給你的件如果下飛機前沒有問題,那也能正常到你手裡。
所謂的環回就是用來做這樣的工作,很多行業都有這樣的環回檢測。
實際應用中,網路環回常常用來檢測TCP/IP協議棧、軟體是否能正常工作。
而另一方面,因為本地環回是獨立於進程的,所以它可以用來做進程間通信。
這是網路環回的兩個應用。
Ⅵ 網路安全法的意義包括哪些
傳統的公路勘測工作辛苦且繁瑣,存在著勘測周期長、工作效率低等諸多問題。從經緯儀的偏角法,全站儀的極坐標法,設置基站並採用電台通訊的常規RTK測量到目前基於CORS的網路RTK實時放樣,最大限度地減輕公路勘測工作量、提高公路勘測效率和勘測精度,一直是公路勘測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CORS應用於電力線路工程測量,主要包括採用網路RTK進行帶狀地形圖的繪制,電力線路中線的測設,電力線路縱、橫斷面圖測量等。在此次試驗中由於時間有限,沒有對電力線路工程的整個測量過程進行試驗,重點介紹了電力線路中線的定線測量和電力線路的縱橫斷面測量的過程、數據的處理並進行了精度分析。
1 工程概況
筆者所在單位對某電力線路進行了定線測量、縱斷面測量、施工控制點測量等測量工作。該工程是某市重點項目之一。測區內地勢平坦,交通方便,但沿途建築物較密集,車流量較大,通視條件不好。採用常規方法測量工作任務重、效率低。
2 測量內容
2.1 繪制大比例尺帶狀地形圖
在電力線路選線時通常是在大比例尺(1∶1 000或1∶2 000)帶狀地形圖上進行。用傳統方法測圖,要先進行控制測量,然後進行碎部測量,繪製成大比例尺地形圖。傳統的地形控制測量採用三角網、導線網得方法來實測,這些方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受地形條件影響較大,要求相鄰控制點間必須通視。在技術規范中對圖形、邊長有相應的要求,在野外踏勘、選點、埋設標記過程中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與此同時在外業施測過程中不能實時知道導線的精度是否滿足技術要求。外業完成後回到室內進行平差處理後,一旦不滿足技術要求須返工重測。用GNSS靜態模式進行控制測量為了保證控制網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加強控制網的幾何強度,增加閉合條件,延長觀測時間取得大量冗餘觀測。
傳統的碎部測量是根據測區內已有的圖根控制點使用全站儀進行測圖。在測量過程中要求控制點與碎部點要通視,當某待測碎部點與測站點不通視時需要臨時支點或將儀器搬至下個圖根控制點上再測一該碎部點。在地形條件復雜、建築物密集的測區搬站次數較多,工作效率低下。常規RTK測量需要將參考站安置在精度較高的已知坐標點上,當測區內無控制點時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常規RTK測量是利用臨時的單個參考站向流動站發送差分信息的,一旦參考站發生錯誤或者出現故障,流動站的點位精度得不到保障。而且常規RTK測量的流動站點位精度隨著參考站與流動站距離的增加而顯著降低。這種作業模式的服務范圍一般不能超過10 km。
GNSS網路RTK技術打破了常規RTK中流動站和參考站距離較近的限制,增大了流動站與參考站的作業距離。用戶作業范圍可由最多20 km擴大到50~70 km甚至更遠。並且能夠完全保證精度。利用CORS下網路RTK進行測圖,真正意義上的改變了傳統的/先控制後碎部的測圖模式。這種作業模式是利用幾個永久性的參考站同時向流動站發送差分信息,極大地提高了流動站點位精度。理論上整網范圍內的流動站點位精度是相同的,與此同時差分服務范圍擴展到網外60 km。在一些舊線路改造工程中,在精度要求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GNSS天線和數據電台天線固定在機動車上,只需機動車沿著原有電力線路連續地行走即可完成測量工作,這樣大大地提高測量速度,減輕外業測量的勞動強度。
2.2 電力線路中線測設
在完成電力線路線形圖上定線後,需將電力線路中線在地面標定出來。傳統的放樣方法是根據電力線路的設計參數計算出中樁的樁號和設計坐標(一般每隔20 m或50 m及其倍數設立一個整樁,在地形變坡地,曲線的主點處,土質變化及地質不良地段,與己有建築物、構築物相交的地方設立加樁)。然後將全站儀安置在控制點上進行放樣。這種放樣方法需要控制點與放樣點之間通視,放樣點的誤差不均勻。採用CORS下網路RTK放樣,只需將中線樁點的坐標輸入GNSS手簿中,系統就會定出放樣的點位。由於每個點的測量都是獨立完成的,不會產生累積誤差,各點放樣精度趨於一致。因此運用網路RTK放樣真正實現了單機作業,測量員只要手持GNSS接受機就可獨立完成電力線路中樁測設。
2.3 電力線路縱橫斷面測量
電力線路中線測量完成以後,還必須進行電力線路縱、橫斷面測量。縱斷面測量是測定各中樁地面高程並繪制電力線路縱斷面圖,用於路線的縱坡設計;橫斷面測量是測定各中樁處垂直於中線的地形起伏狀態並繪制橫斷面圖,用於路基設計、土石方計算和施工時的邊樁放樣。傳統的電力線路縱斷面測量方法是在設計電力線路沿線布設臨時水準點,這些臨時水準點和國家級水準點構成附合水準路線,利用水準儀測出兩水準點之間的高差,在滿足閉合差允許范圍內進行平差計算得出臨時水準點的高程;隨後把這些已知高程的臨時水準點作為起算點,通過水準測量的方法計算出各中樁的高程。這種作業模式施測過程中測站較多,特別是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區測量,工作量相當繁重。利用全站儀具有三維坐標測量的功能,在中樁放樣過程中就順便測量出中樁的高程,避免了重復測量工作。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測站點和待測點需要通視,在地形復雜的地區也存在搬站測數較多的問題。
採用CORS下的網路RTK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測量模式,電力線路中線確定後,根據採集的中線樁點坐標通過繪圖軟體便可繪出電力線路縱橫斷面圖。加拿大魁北克省交通廳用特製的汽車實施GNSSRTK動態測量繪制高速公路斷面,獲得良好效果。與傳統方法相比,在精度、經濟、實用各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3 外業施測
在施測前制定了測量方案。包括依據有關標准指出作業方法和技術要求、保證質量的主要措施和要求等,投入儀器設備:LEICA GX1230 GNSS雙頻接收機1台,NIKON全站儀(2")1台,DS3水準儀1台。完成了以下具體測量任務。
(1)電力線路中線測設:根據電力線路現狀邊線進行內業解算電力線路中線樁號和中樁坐標,每隔20 m解算一個中樁,在單位門口,地形變坡地,有電力線路相交的地方進行加樁。利用網路RTK的放樣功能將上述解算的點放於實地,用全站儀進行坐標回採,差值均在±5 cm內。
(2)縱斷面測量:是在中線測設的基礎上進行的。以測區附近已有四等水準點為高程起算點,按照圖根水準的精度要求(附合線路閉合差≤(mm),L為附合路線長度(km),沿中樁逐樁布設為附合水準路線經過平差計算後得出施測樁位的地面高程。測量完畢將同一個中樁點的水準高程和RTK採集高程作比較,差值均在±4 cm內。差值大的應分析原因,防止粗差出現。
(3)施工控制點測量:利用RTK的數據採集功能,在相交電力線路口施工范圍外選擇了四個施工控制點。施工控制點採用三腳架方式獨立測量兩測回取平均值,每次觀測歷元數不應少於30個,兩次測量平面坐標分量差值不應大於±2 cm,如果超限應重新測量。測量完畢應用全站儀對控制點距離進行檢測,檢測相對誤差不應大於l/4 000。
4 觀測數據分析
觀測完成後,對觀測數據進行了以下三項的對比。
通過表1可以看出:用RJK放樣中樁後用全站儀回採縱坐標差值最大值為0.020 m,橫坐標差值最大值為0.012 m,點位誤差最大值出現在樁號為k0+22處,最大誤差為 ,滿足點位誤差值均在±5 cm內的要求。
通過表1可以看出:在測設完中樁,通過RTK回採中樁高程與經水準點聯測平差計算後出的高程比較,高程差值最大值出現在樁號為k0+380處,最大值為-0.025 m,滿足差值均在±4 cm內的要求。在該次試驗中RTK高程測量的高精度取決於該市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的建立。
通過表2、表3可以看出:用RTK對施工控制點獨立測量兩測回後,兩次觀測值差值最大值出現在T1處,最大值為 mm,滿足兩次測量平面坐標分量差值均不應大於±2 cm的要求。對控制點坐標取其平均值後,通過坐標反算計算出T1~T2、T3~T4的距離,隨後用全站儀對控制點距離進行檢測,相對誤差最大值出現在邊T3~T4處,最大值為1/30 854。相對誤差均滿足不應大於1/4 000的要求。
Ⅶ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
李小林1吳國祿1馬建青2趙吉梅1童金慶1
(1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西寧,810007;2江西九江工程地質勘察院,九江,332000)
摘要本文在闡述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生態重建概念及產生條件的基礎上,認為開展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恢復治理迫在眉捷,並依青海省砂金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經驗,指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步驟是:修復河道、復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表土、播撒種子、封育圍欄。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1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概念
礦山地質環境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發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礦山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指礦業生產活動中,為保護礦山環境和防治礦產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諸如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面開裂、沉降、塌陷、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廢渣、廢氣、廢水排放對水體、土壤、空氣的污染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地質地貌景觀的破壞,危及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災害所採取的恢復治理工作。礦產資源與礦山地質環境是在地球形成及人類工程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客觀存在的綜合體,利用礦產資源,就必須掌握資源形成演化規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就必須了解環境演化的自然規律,而這些規律都與地質作用相關。因此,掌握這些規律,首先要掌握地質作用的規律,這就離不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在調查中,又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並密切關注人類生存與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各種問題,做到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在調查的基礎上探索礦山環境變化因素,正確預報礦山環境質量及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從而尋求改善環境、治理環境、恢復資源功能的方式方法。
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引發生態重建的產生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與需求急劇增長,尤其是礦產資源的需求尤為顯著。這就勢必加大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獲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作用既給社會經濟及人類文明歷史進程注入了動力,同時又對全球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們不得不發出「救救地球,救救人類」的呼聲。眾所周知,礦產資源是地質歷史時期地質作用的產物,是深藏於地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可避免地要佔用和破壞大量的土地,並由此造成原有土地或草場等原有地質環境的嚴重破壞並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例如,原有河道及沉積物結構特徵改變,平原變成高低不平的尾礦堆或塌陷坑,肥沃的農田或草地變沼澤,粉塵飛揚,廢水、廢氣滲溢,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含水層枯竭,水體消失,井、泉乾涸,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劇,水土涵養能力急劇降低等。這些環境地質問題主要起因於礦區人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礦山開發與生產過程中對地表土壤、地形及植被的破壞以及礦區及其鄰近一定范圍內的生物生存條件的破壞,並減少生物種群量,降低生存環境質量。縱觀我省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因素中,草場的破壞是最直觀,也是大量的。據資料,我省各類礦山企業585家,開采業工業總產值35.99億元,礦產資源開發已成為促進青海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但由於採金修路和礦產資源開發等活動,已造成三江源區土地沙化面積6000km2,次生裸地面積2500km2,每年仍以132km2的速度遞增,從而嚴重地破壞了三江源區草原生態系統,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損失,加劇了人地矛盾。此外,礦區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廢棄渣,嚴重污染了礦區的空氣和水系,致使礦區大氣和水中的有害物質及懸浮物超標,嚴重影響了礦區職工和附近民眾的身體健康和礦區動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為了既能有效地利用與開發礦產資源,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又能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就成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3生態重建對礦山環境地質調查的需求
礦區生態環境破壞中,最直接、最明顯的破壞是土地生態系統,所以,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就成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土地復墾及生態重建是緊緊圍繞破壞或退化的土地這一獨特的對象,其核心問題是破壞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的恢復。要完成這一核心問題,勢必涉及破壞或退化土地資源本身的研究,即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因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起土地破壞或退化的原因、形式、影響因素、破壞或退化機理、破壞程度以及對破壞或退化土地種類,破壞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態系統恢復的可行性,優化復墾方法及恢復和提高復墾土地生產能力技術可能性,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三統一。這就向人類社會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需求。通過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摸清礦山基本現狀及其開發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並初步分析預測其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礦山環境整治及生態重建,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4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現狀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
4.1礦山資源儲備現狀及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青海省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系資源型大省。據資料,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產地2630餘處,其中探明儲量的105種,編入《青海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有89種,產地589處。已開采利用的礦種46種,礦區149個,礦山企業585家。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價值17.25萬億元,佔全國13.6%。在已探明的礦產保有儲量中有54種居全國前十位,其中居前三位的23種。此外,石油資源含油麵積147km2,儲量超過2億t,天然氣地質儲量近30億m3。鐵路運營總里程1100km。公路有國道5條,省道23條,數萬余公里,形成以西寧市為中心,輻射全省的公路運輸網。礦產資源的儲備帶來了我省上世紀80年代以來礦產資源開發熱潮,砂礦開采、鉛鋅開采、鹽礦資源開采、煤碳、石油開采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為我省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機,目前我省礦產資源開采工業總產值達35.99億元。然而,由於青海省屬欠發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自我投資能力差,發展後勁不足,加之勞動者素質相對偏低,造成礦業開發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
(1)資源開發規模水平低:絕大多數礦山企業規模小,大多數生產能力僅幾千噸,未形成規模化經營;
(2)浪費嚴重:開採回收率普遍較低,如有色金屬綜合回收率不及50%;
(3)技術水平低:礦產資源中共伴生有益元素多,而生產加工設備技術含量低,導致礦產資源利用程度不高;
(4)地質環境惡化: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不合理的開采和「三廢」排放,加劇了環境惡化,引發多種地質災害,如地表水污染、礦山選冶過程中大量粉塵導致空氣污染,亂采濫挖砂金,造成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
上述問題反映了青海省省礦產資源開發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會導致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日俱增,礦山環境形成日趨嚴峻。因此,進行礦山環境地質條件,制訂科學可行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已成為當務之急。
4.2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現狀及問題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青海省地礦系統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及固體礦產調查工作,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才開始進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工作。其工作內容主要涉及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普查面積約37萬km2,占青海國土面積的53%,其餘部份精度僅為1∶100萬。1∶50萬精度工程地質評價面積近30萬km2,占省國土面積的40%強。大、中比例尺的環境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僅集中在青東地區,近年做過的生態環境地質、水文生態環境地質僅在黃河源區及柴達木盆地北緣帶進行,面積僅為省國土面積的15%左右,可以說絕大多數地區仍為環境地質工作空白區。但青海省特有的高原隆升與新構造運動機制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冰川退縮與水環境變化、湖泊、沼澤、濕地萎縮、荒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因子變化歷史與現狀均缺乏實際調查資料。而且,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為促保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仍在繼續加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力度。這種無限制的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將加重青海省生態環境災難。而且由於青海省位於我國大江大河源頭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後果將不可避免地延伸到江河中下游我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區。因此,為推動青海省礦山環境地質科技水平,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重建工作,進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勢在必行。
4.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
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最終目標就是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為礦山環境整治、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工作提供基礎數據資料。其意義是有利於盡快了解和掌握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便於決策部門盡快制定解決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對策,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有效的管理,遏制礦山地質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為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國土整治、恢復和治理遭到破壞的礦山環境提供基礎資料,有利於引導礦業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發展,使青海省的礦業開發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促進青海省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標就是對災難性礦區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工作,使礦區地質環境生態退化得以遏制,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從而消除因礦業開采引發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潛在危害。
5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實施過程及經驗
5.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由來
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及恢復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在國土資源部「爭取2004年完成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及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精神,青海省於2003年12月底在青海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領導下組織有關專家僅對果洛州班瑪縣多卡吉卡砂金礦區及玉樹州稱多縣扎朵金礦區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可行性調研,並由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編寫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在中央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青海省獲取中央財政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支出補助費600.00萬元,開創了青海省礦山環境治理示範工程的先河。
5.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及技術方法
項目實施目的: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末期群眾性開采砂金礦過采區修復河道,覆坑平整,引水淤灌,回填復土、播種草籽、圍欄封育、驗收交付使用等土地復墾生態重建工作,恢復草地植被,遏制江河源區礦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進程,改善當地牧民的生存條件和礦區生態環境,起到促進民族團結和當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示範作用。
項目實施總體目標:通過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的實施,恢復示範區草場生態環境,使草場植被蓋度達到50%以上,礦區河道基本恢復原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效地推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消除因礦區開采引發環境地質問題的潛在危害,實現礦山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安全效益三統一,推動青海省礦山地質環境生態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項目實施方案及技術方法:依上述兩砂金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及現狀特徵,兩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步驟如下:
(1)修復河道:整修河道時,新建河道走向、寬度、深度等盡量按原河床進行整修,其橫斷面、縱坡等應與原河床大致相同。對原地貌改變較大的過采區無法確認原河床時,應根據河性及演變規律與造床作用特點,因勢利導,使新河道更趨合理。
(2)復坑平整:用推土機、裝載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將過采區進行回填、整平尾礦砂,整平剝離砂礫石。回填整平必須平順,以利上層腐植土的覆蓋和種草。
(3)引水淤灌:尾礦砂堆推平後先引水淤灌,以便於形成新的地下逕流和尾礦砂的自重壓實,保持復土後的土壤濕度,並在砂土表層形成一層淤土。
(4)回填表土:上述工作結束後即可進行覆蓋表土,選擇富含有機質的砂粘土進行土層回覆工作,土層厚不得小於20cm。
(5)播撒種子:選擇適宜高寒氣候環境條件生長的長穗披鹼草種籽進行消毒侵種後播撒,並進行淺耕操作,確保土層與種籽緊密接觸。種子量5~7kg/畝。
(6)圍欄封育:用圍欄將示範區圍封養護。
(7)組織驗收:交付牧民使用,依設計要求進行上述工作達到礦區生態恢復重建工作要求後進行,周期一般3年。
6結語
從上世紀80年代「發展是硬道理」到今天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道出了青海省乃至整個世界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歷程,也標志著我黨在領導和駕馭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日趨成熟。礦產資源為國家所有,環境屬於全人類共有,為了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障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這就是實行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生態重建的戰略目標。因此,可以說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基礎性、公益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
Ⅷ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有什麼意義
你好,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意義重大。對於遠期的自然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並且有利於我們保護環境,建設綠色生態家園都很有意義。所以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具有深遠的意義。破壞了環境,取得了短期效益,但長久的傷害會到來,比如霧霾,所以做什麼都要遵循規律,否則必將受到懲罰。謝謝。
Ⅸ 礦山生態修復的作用有哪些
礦山生態修復既是緩解土壤流失、荒漠化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通過礦山生態修復及改造利用,挖掘其蘊含的價值重要手段之一。
Ⅹ 生態修復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1)有效消除地質安全隱患,保障財產安全。
(2)可以大大改善在建設期對沿線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造成的局部破壞。
(3)有利於邊坡的穩定,防止雨水對邊坡的沖刷和侵蝕,保護生態環境和防止水土流失。
(4)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工程措施加快生態恢復的進程,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可以改善因廢氣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
(5)增強山體的積極效應,消除熱島,控制徑流,吸塵降噪,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