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如何構造網路和諧社會

如何構造網路和諧社會

發布時間:2022-11-27 03:57:25

『壹』 如何營造和諧的網路輿論環境

如何營造和諧的網路輿論環境
新聞輿論監督是廣播電視媒體對社會環境進行監測、發揮社會雷達作用的基本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以及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輿論監督不只是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過曝光改進我們的工作,促進我們的工作。因此,要通過新聞媒體這一特殊形式,大力實施有效的輿論監督,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健康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關 鍵 詞 :新聞媒體 輿論監督 黨和政府
新聞與生俱來的功能便是對社會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權利,也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一種民主的實現形式。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輿論監督,黨的十三大至十七大政治報告中也都明確提出重視和發揮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名揚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證人民依法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黨的十七大報告也再次使用了「輿論監督」的概念,要求:「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失效。」而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就是輿論監督,那麼,在當前形勢下,作為縣級廣播電視機構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必要性以及重要作用。可見,如何提高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性很強的實踐課題。
一、輿論監督的概念
一般而言,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新聞媒介對黨務、政務和一切公共事務的公開,對國家機關各級公務人員的施政活動,以及社會公眾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藝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監督,這種監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又包括評價和建議。從廣義上看,輿論監督是指公民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傳播媒介,行使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表達輿論、影響公共決策。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民主的必要環節,實行輿論監督是一個制度化進程。輿論監督制度應保證社會輿論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轉化為行動措施。
從狹義上看,它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公民享有依法運用新聞傳媒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呼聲,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和自由;享有對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輿論監督的權利和自由。新聞輿論監督源於輿論學和大眾傳播學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黨和人民群眾通過新聞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對社會事務實行監督。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國家健全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二、為什麼要輿論監督
1、這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就是要敢想、敢幹、敢冒險,勇於創新,就是要打破禁區,就是要不斷地發現問題,揭露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保障。隨著解放思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會變得越來越解放,越來越開放,人們思維的觸角會越來越延伸,必然會無處不到,全面監督政府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是大勢所趨,是歷史向前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網路的發展,電腦的普及,信息的傳播會變得越來越便利,政府也會逐步提高透明度,特別是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信息公開條例》的貫徹實施,政府將逐漸成為陽光政府,自覺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
2、這是黨中央的要求。輿論監督是我們黨反腐倡廉,及時糾正工作失誤的一面鏡子,熱情支持各級媒體輿論監督是黨中央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在黨的領導下,新聞媒體要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通過內部反映或公開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當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聽取意見,推動和改進工作。」中共中央2008年5月13日頒布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提出,各級領導幹部要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增強接受輿論監督的自覺性。2007年1月8日至1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要求,加強人民群眾、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新聞輿論等監督。
3、這是廣大群眾的需求。廣大群眾請求政府解決問題,或者揭露腐敗現象,經常採用越級上訪的方式,但由於群眾的訴求越來越多,越級信訪這一渠道顯得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況且,對於越級信訪問題,上級政府的信訪部門一般退回原單位處理。這樣,群眾常常不滿意,轉為向新聞媒體投訴,請求新聞媒體呼籲的越來越多了。一旦新聞媒體為之呼籲,就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就會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會引起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這樣,問題往往會得到很快解決。
4、這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而輿論監督是民主監督的一種十分有效的形式,也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十分有效的措施,所以,支持輿論監督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5、這是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有效措施。人民群眾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的渠道很多,但通過新聞媒介進行是最便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新聞媒介通過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黨和政府的決策進行監督,就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實行民主監督的積極性,吸引廣大群眾參政議政,促進黨和政府決策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促使很多社會問題的及時解決,排除影響構築和諧社會、富民強市的不利因素,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為富民強市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三、新聞媒體如何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因此,近年來我局為開展輿論監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相繼開辦了一批輿論監督性欄目。如電台開辦的《行風熱線》欄目,電視台先後開辦的《社會縱橫》、《民生直通車》等欄目,以「三貼近」為宗旨,上為政府解憂,下為百姓解難,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現實生活的深刻變化,人們對輿論監督越來越高度關注,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輿論監督的重要性,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求真務實精神,把體現黨的意志與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
(一)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擺正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的關系。
新聞輿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這是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的根本保證,更是正確實施輿論監督的關鍵所在。正面報道為主與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是強加給新聞媒體的一種限制,而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是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的客觀要求。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深刻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有理由去理直氣壯地報道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事物、新氣象、新變化、新典型。但是,既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消極腐敗現象,就沒有理由放棄輿論監督的武器。事實上,開展正確的輿論監督,對於改進黨和政府工作,使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以及反腐倡廉、扶正祛邪、凈化黨風和社會風氣,都有其他監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人認為,輿論監督受輿論導向的約束,會妨礙輿論監督的開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新聞輿論監督是建立在正確輿論導向基礎之上的輿論監督,是為輿論導向服務的。因此,輿論監督與輿論導向兩者不能分開,不能獨立,而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輿論導向為輿論監督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輿論監督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開展,所以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並不排斥正當的新聞輿論監督。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可以搭建輿情預警機制,提高最新輿論資訊推送。
(二)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堅持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之道在於求真,輿論監督必須完全真實,這是輿論監督的基礎。只有首先被受眾認為是真實的,才談得上輿論監督。若受眾認為是假的,他不看、不聽、不談,輿論監督就起不到作用。因此,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
一是要微觀真實。即具體事實必須完全真實、准確,事實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等要准確無誤,事實中人們的所行、所言、所思、所感要真實可信,不能合理想像。要提倡現場采訪,作為記者,當一事件發生後,應迅速奔赴事件發生現場,用自己的親身感受,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避免事後采訪時,被監督者從自己的好惡、利害出發,或混淆真假、或杜撰事實、或合理想像,使事實真相難以辨別的困難。
二是要本質真實,即要揭示事實的本質。一般來說,把握微觀真實較容易,而把握本質真實困難得多。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生活閱歷、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察能力。監督的事實,從本質上要搞清楚,一是一,二是二,不誇大,不縮小,不歪曲,不片面,有根有據,真實確鑿,無論是人名、職務、單位名稱,還是數字、情節,都要一一核實,防止「偏聽則暗」。
三是要客觀公正。判斷是非、評價事物要以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法律為標准,防止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對有爭議的問題要全面、辯證地觀察和分析,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復雜性,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堅持以理服人。對輿論監督涉及的問題,要深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確保信息來源真實可靠,確保報道內容准確無誤。
(三)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注意方式與方法。
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實施輿論監督,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輿論監督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要盡量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把握好時機。要緊緊圍繞每個時期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確開展新聞輿論監督。
——幫忙不要添亂。新聞輿論監督,不僅要按新聞規律辦事,而且更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哪些可以報,哪些不可以報,在什麼時候報適宜,報幾次可達到目的,報了之後會引起什麼樣反響等,都要在選題立項實施前考慮周全。一要出以公心,二要服務大局,三要以理服人,四要把握好度,五要遵守新聞宣傳紀律。
——要做到「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二是有利於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三是有利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四是有利於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 四)開展新聞輿論監督,隊伍素質是最基礎的條件。
輿論監督直面社會現象的是與非,因此,搞好輿論監督,對采編隊伍素質提出了高的要求:
其一,必須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管理。要組織新聞采編人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教育采編人員正確理解和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力,擺正位置,端正輿論監督的目的,提高輿論監督工作的水平。
其二,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客觀的原則,不把個人恩怨、好惡色綵帶入報道,不充當個別利益沖突的工具,努力樹立關懷弱勢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權貴的獨立品格;
其三,新聞采編人員要樹立法制觀念,充分重視發揮法律在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在輿論監督中嚴格遵守國家憲法好法律。
其四,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角色觀念。作為輿論監督的主體,作為推動輿論監督工作的內因,在思想上要提高認識、加強修養,努力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爭得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理解和配合,使輿論監督工作充分展現其原動力,確保輿論監督健康、順利、有效、正確地進行。
其五,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樹立質量意識,提高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銳性,以高效到位的輿論監督引起公眾的關注,得到黨委、政府的充分重視,有效地引領輿論導向,促進矛盾的緩和和解決,為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發揮應用的作用。

『貳』 如何建立和諧社會

字數有一點不夠,擴寫一下吧。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正在構建的和諧社會,既要有人類社會理想的共性,也應該有中華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歷史文化和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之上,才不至於使和諧社會失去堅實的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文化資源。

首先,要從認識上高度重視中國歷史文化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不管人們對和諧社會的涵義和標准做怎樣的理解,從歷史文化角度看,和諧社會概念既承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涵,又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在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是應該把構建和諧社會建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和諧社會構建有歷史的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顯和諧社會的中國特色。

其次,要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去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關於什麼是和諧社會,人們多從現代的角度進行闡釋。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既然是在中國歷史文化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那麼從傳統文化方面認識和諧社會的內涵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視角。「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諧社會重要的文化內涵。作為傳統哲學范疇的中庸,其完整意義包括中、和兩個方面。「中」表示採取正確的方法,「和」反映達到理想的目的。《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執中致和」,就是通過正確方法,實現美好理想,達到事物發展的最佳境界。故此,和諧社會應該是社會的各種要素相互協調,社會結構合理,社會運行有序,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具有良好的生長和發展環境的社會。「和」的本義是風調雨順。《說文解字》中「和」也寫作「咊」,從口禾聲,從口表示入口的食物或發自口中的聲音。禾聲,則反映它來源於農作物之禾。只有風調雨順,禾苗才能茁壯成長並喜獲豐收,所以殷周時期有大量向天帝卜禾的記錄。從此來看,「和」也就是順。和諧社會應該是人各得其所,地各得其用,物各得其流的社會。《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又說,因為「和」字流行,從而使得「盉」、「龢」二字皆廢,這說明在上古時期,「和」也寫作「盉」、「龢」。五味調和曰「盉」,五音調和曰「龢」。「和」用調味器「盉」與樂器「龢」作為象徵,說明「和」的狀態不僅要讓人感受口味好(生理上的快樂),還要悅耳(精神上的愉悅)。因此,和諧社會不僅僅在於它的物質意義,更在於它的精神意義,不僅要物質豐富,更要讓每個社會成員之間互相認同和接納,身心愉快。孔子的學生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從有若的話來看,以「和」為原則的人際關系在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的前提下,融入了親親意識,在身份和等級不能完全消除的情況下,不同身份、不同等級的人之間,用親情、友情、溫情連接著。所以從倫理的角度看,和諧社會又應該是一種充滿仁愛,到處洋溢著溫情、善良和互相幫助的社會。雖然古代的「和」沒有反對等級和差別,也沒有指望消滅不平等,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肯定了等級和差別的合理性。但孔子又說「君子和而不同」,用「和」與「同」相對立,否定了單一排他所造成的發展機能萎縮。所以「和」又有反對絕對同一,反對簡單服從,主張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的意義。因此,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思想活躍,包容萬芳,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

其三,要重視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建立理想社會提出的許多精闢的論述和設想。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多種社會和諧的設想,如儒家的「天下為公」理論、「大同之世」理論,道家的「小國寡民」和「至德之世」理論等等。他們從不同側面,為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社會和諧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而人際關系問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著力要解決的,因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這部分內容的現代價值值得深入發掘。在儒家的和諧社會觀念里,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更是社會和諧的主體,離開了人的交往關系,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儒家講人倫的和諧是依靠禮樂制度來保障的。重視道德教化、綱常名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強調道德自覺與追求理想人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屬性,而孔子的仁禮學說,孟子的性善主張,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邏輯起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這些修身立德的金玉良言顯然具有其普遍長久的價值和意義。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道家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老子把「小國寡民」作為他的和諧社會理想,莊子所構想的和諧社會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國」、「至治之世」等等。在老、庄這些理想的和諧社會之中,人的文化本性同樣被充分地解構,剩下的只有人的自然本性。人生以回歸自然為主要目的,人擺脫了一切文化的羈絆,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這樣,在道家看來,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人對自然的順從,並把自我意識看作是不和諧的根源,是自我意識造就了自身與自然的對立。這種取消自我意識與物融為一體的和諧,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但道家的和諧觀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思想借鑒。

其四,我們還應看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長治久安的太平盛世雖不乏其例,周期性的社會動盪和農民起義也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及社會動盪的原因何在?我們既要從正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還要認真地從反面探討中國歷史上社會出現不和諧的原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思想家的許多「盛世危言」及他們對社會不和諧狀況及其原因的指陳和披露,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參照和歷史教訓。在這個意義上講,要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對此進行總結和研究也很有必要。總之,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探索中國歷史上社會不和諧的原因,對我們今天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當然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個工程成功與否,還有待於諸如現代民主政治與法治社會的建立。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闡述「和諧社會」的特徵時所強調的,我們今天著力構建的和諧社會首先是要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這顯然極具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

『叄』 怎樣去構造和諧社會了

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證。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從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實踐中的深化和升華。從科學發展觀到構建和諧社會,是黨以改革的精神在新的實踐中進行的大膽探索和創新。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執政為民,以人為本,要做的工作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是努力提高中共的執政能力。作為執政黨的中共必須極大地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協調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的能力,正確地處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能力,增強反腐蝕保廉潔的能力,總而言之,就是要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一定要重視和解決好兩極分化問題,努力使社會各階層的人民,都嘗到改革發展的甜頭,黨要帶領廣大人民沿著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前進。

『肆』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論述題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以人為本貫徹始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標准,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兼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通過民主法治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要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上述六條重要原則,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深刻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誰建、靠誰建、怎樣建的問題,指明了我們應當遵照什麼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據什麼原則統籌全局、根據什麼要求推進發展、運用什麼方式保證和諧,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伍』 怎樣建設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歷史性決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准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立足本地實際,突出工作重點,抓好關鍵環節,扎扎實實地穩步推進。
一是樹立和諧理念。想決定行動,理念引導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樹立和諧理念入手,用思想的偉力構築社會和諧的精神支柱。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也是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的發展理念、和諧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也是和諧社會的真正主人。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考察人類社會進步,既要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去衡量,也要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程度去評價,二者是統一的。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促進人與人的和諧,大力提倡誠信友愛、團結互助、寬容謙和,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就要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不斷增強社會的親和力、凝聚力;就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生態保護,改善生活環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貫穿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
二是極發展經濟。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經濟長期搞不上去,人民群眾得不到實惠,社會不會和諧;經濟搞上去了,但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民群眾不滿意,社會也不會和諧。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三是關注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問題。群眾生活幸福、心情舒暢,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社會和諧是人民之福,社會動盪是人民之禍。人民群眾盼望國泰民安,過上富足祥和的生活;盼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自身權利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盼望完善公共服務,生活便利,安定有序;盼望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群眾的願望,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就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多方面要素構成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解決民生問題,需要從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入手,從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改善提高。
四是千方百計維護社會穩定。穩定是和諧的保障。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要堅持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始終著眼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特別要關注中低收入的大多數群眾,堅持把人民群眾是否擁護、是否受益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根本標准,尤其要妥善處理土地徵用、房屋拆遷、企業改制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減少矛盾的發生。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搞好安全生產,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要抓住群眾普遍關心的迫切問題,制定具體措施,逐項研究,逐個加以解決,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效真正體現到為群眾排憂解難上來,體現到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上來。
五是建設和諧文化。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黨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一個理論創新,是新的文化發展觀。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對人類有益文明成果的借鑒,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一定要立足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大力建設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文化,打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六是融洽黨群干群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群眾是基礎,幹部是關鍵。干群關系決定著人心向背,影響著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繫到黨的事業的全局,關繫到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們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陸』 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思路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一種社會學的視角

內容提要: 文章從社會學視野下的和諧社會入手,著重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思想上樹立幾個深層理念;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體研究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三,構建和諧社會在實踐上可以從抓和諧社區入手。

關鍵詞 :社會 社會學 和諧社會 和諧社區

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社會更加和諧」確定為戰略機遇期中國社會的主調。此後,十六屆四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進一步把「社會和諧」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一起確定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並專門將此列為九條中的第七條,用很大的篇幅加以論述。這樣鄭重地強調社會和諧,這樣系統地論述構建和諧社會,把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問題提升到這樣的高度,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上述目標和任務的確定,表明執政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根本理念的重大轉變,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戰略性推進,這對全國人民生活達到美滿、對中華民族實現復興是個福音,也為包括社會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和發揮作用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關於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我想從社會學的視角,著重探討三個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思想上樹立幾個深層理念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體研究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

三、構建和諧社會,在實踐上從抓和諧社區入手是可行的

在分析上述三個問題之前,我想簡要地解釋一下什麼是社會學視野和諧社會,作為小引。

小引:社會學視野下的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即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運行論的術語來說,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社會學不是別的,在我看來,就是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對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和諧社會就是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關系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從這一視角看,我們也可以說,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這是從正向說的。從反向來說,社會學則是研究如何減少不和諧因素,把不和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的學問。

從社會互構論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意味著多元社會主體——個人、集體(群體、組織、階層、階級等)、社會,以及作為整體社會的代表——國家,經由行動意義效應的互構過程,在認同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持久的行動協同。換言之,和諧社會是社會主體間行動關聯及其模式化結構的最佳狀態,這種狀態是以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基本前提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和諧社會的制度性結構性質和價值取向,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新型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富於創意的表達。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時代含義,它已不同於傳統社會中那種原生性、自發性的和諧秩序。這是因為,現代性完全改變了個人、社會和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社會掙脫了自然生長、緩慢進化的韁繩,在跌絆震盪之中向未來疾馳。原生性、自發性的和諧秩序不復存在。現代社會世界面對著種種悖謬:困境與希望同在、風險與機遇共生、毀滅與創造相互輪回。顯然,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和諧的意涵遠遠超越了傳統的范域。應該說,社會和諧是現代性過程所凸顯出來的問題,是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焦點、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性課題。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思想上樹立幾個深層理念

第一,雙贏互利的理念

為什麼要樹立雙贏互利的理念,因為貫穿和諧社會的理念就是雙贏互利的觀念。和諧社會,也可以通俗地說,就是雙贏互利的社會。具體說來,也就是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方、參與我們社會發展的各方,例如,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經濟和社會、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參與發展的各方,都能獲得雙贏互利,而不是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雙贏互利,這是和諧社會的要旨,同樣也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旨;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則是與和諧社會背道而馳的,是不可能達到社會和諧的,同樣它也是社會發展問題上「零和游戲」,是片面的、不協調的、不可持續發展舊式發展觀的集中體現。

如果更深入一點,我們還可以發現,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深層理念,符合現代性從舊式到新型的世界潮流和發展趨勢[2]。

所謂舊式現代性就是那種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為中心,社會與自然不諧調,個人與社會不和諧,自然和社會付出雙重代價的現代性。上世紀與本世紀的轉折期間,全球社會生活景觀呈現出重大轉折的種種跡象:人類對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綠色懲罰」;人慾的激發和資源的匱乏所引發的對資源控制權力的爭奪,導致了價值尺度的扭曲、倫理准則的變形。於是人類「向地球發動的戰爭」變成了人類「走向自我毀滅的戰爭」[3]。舊式現代性已經進入明顯的危機時期。

所謂新型現代性,是指那種以人為本,人和自然雙盛、人和社會雙贏,兩者關系協調和諧,並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代性。當代國際社會的一系列巨變,進一步推動了對舊式現代性的質疑、批判和反省。人們越來越省悟到,人類對自然的擄掠和人類的自相奴役,是與人類的自我解放不相容的;現代性就其實質和目的而言,不是科學技術的解放而是人類自身的解放,科學技術作為一種巨大的生產力,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必要手段;科學技術之所以在現代性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應當取決於它能夠服務於人的完善、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解放目標的實現,否則,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這樣,在世界,在中國,探索新型現代性便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世界潮流和趨向。

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理念,不僅符合符合現代性在當代進展的趨勢,而且也是對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精華的東西的繼承和弘揚。中國有著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文化學術遺產,其中關於「和諧」、「和合」的思想同樣十分豐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講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兩個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倫和諧;二是天人協調。人倫和諧是說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天人協調是說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關系。[4] 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還出版專著,論述「和合學」。

總之,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理念,說明執政黨對新型現代性的日益自覺。

第二,「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理念

迄今人們看到的每一個社會進步,都是伴隨著社會代價的。純粹的進步、理想狀態的進步,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沒有社會代價的社會進步。也許這是黑格爾的名言「歷史是惡」的含義之一吧!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取得社會進步,同時又不斷付出社會代價的歷史。據此,社會學,得出了自己學科的深層理念: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這里,增促社會進步,就是增加和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成員個人的全面發展;減縮社會代價,就是指社會代價盡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們可以研究如何把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縮小到最小范圍的途徑和辦法。

我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化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快速轉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20多年來,以社會轉型形式出現的社會巨大變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會關系、次級制度的變化,還是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會控制機制、社會承受能力等等的變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個社會領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優化,另一方面,又引發了、出現了大量問題,有些問題還十分嚴重;一方面,20多年的進步和成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舉世矚目,全球公認,與此同時,也付出了種種代價,一些代價還非常沉重。特別是隨著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時期,我國社會進入了不協調因素的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期。這是世界各國同期歷史所表明的,也是任何一個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政黨所不得不面對的。中國也不能例外,它們也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

處在這樣一個時期,中國社會事實上有兩種前景。一種是活躍的不諧調因素和多發的社會矛盾,由於種種原因,得不到正確處理,導致沖突加劇,經濟停滯,社會動盪,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受損。這是一種黯淡的前景。國外已有先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一些主要國家如巴西,在上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情況就是這樣。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全球工業發展報告1996》稱這些國家是「失去的十年」。另一種是活躍的不諧調因素和多發的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在改革發展的同時,社會保持穩定、充滿生機,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綜合國力迅速提升。這是一種光明的前景。我們中國人值得自豪的是,由於鄧小平理論及其改革開放政策,中國在同期超過了初始條件比自己好的許多國家,爭取實現了光明的前景。《全球工業發展報告1996》稱中國的這個十年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大受益」的十年。這種結果,令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羨慕不已,讓海外的炎黃子孫振奮不已。

從新世紀開始的我國戰略機遇期,大體上與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時期相一致。實踐已經表明,中國社會轉型兼具雙重使命,即從前現代性向現代性的轉變,和由舊式現代性向新型現代性的轉變。進入新世紀,後一轉變日益突出。在這一過程中多種因素同時並存、相互交織,形成了種種復雜的社會效應。隨著社會風險化和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展,中國社會中各種不和諧因素也進入了新的活躍期和多發期。各種新舊的不和諧因素頻頻展現在人們面前:由人為因素而加劇的自然災害、城鄉區隔、區域差距、貧富分化、失業、刑事犯罪、生產事故、勞資糾紛、族群沖突、新型傳染病、人口結構變化、高新技術沖擊、道德滑落、規范虛化、信任缺失、心理疾病、邪教、恐怖主義、生態危機、金融危機等等。我國社會仍然存在上述兩種前景、兩種可能性。這些問題要求我們現行的社會政策、政治體制、服務和管理系統做出新的回應。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執政黨對中國社會進入不和諧因素新的活躍期和多發期的新的回應。

既然從客觀上說,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以我們國家的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為背景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過程,那麼我們在主觀上必須自覺地樹立這樣的深層理念,並在行動上自覺地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縮社會代價。

第三,現代治理的理念,特別是善治的理念[5]

任何和諧社會都不可能自動到來,它憑借的只能是對社會治理,特別是善治的不斷嘗試和努力,而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治理一個社會同樣是對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所作出的最佳嘗試性選擇。

要了解現代治理的理念,特別是善治的理念,不能不回到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科學中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公共性」。近代由國家與社會相分離且社會分化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所引致的國家職能分解為統治和管理兩大職能。公共性問題再次得到彰顯。公共性在現代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制度經濟學等眾多學科研究的重大課題。公共性從其初始意義和其發展至今的當代涵義中都與和諧社會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關於新型公共性的內容,有學者將之概括為五點:(一)作為一種描述現代政府活動基本性質與歸宿的重要分析工具的公共性。指政府作為人民權力的授予者和委託權力的執行者,應按照社會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從保證公民利益的基本點出發,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二)作為一種現代行政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包括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務的精神四個方面。(三)作為價值理念的公共性。強調了政務公開和公民參與,強調公共部門運作要體現人民主權和政府行為合法性,克服追求私人利益和部門利益,強調政府行為的制度公正性。(四)作為一種公平與正義的公共性。這既作為一種價值倫理,又是對公共行政的要求。要求政府盡量響應公眾要求,負有社會責任感,讓公民有平等的參與權與機會,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五)作為一種理性與法的公共性。把公共性作為一種理性和道德,強調公共輿論的監督和批判作用。[6]我們認為公共性在現代社會的核心內容和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公共理性即「屬於秩序良好之憲政民主社會的一種構想。」[7]對公共事務的治理、公共服務,即用現代公共理念管理國家與社會則是公共性最重要的環節和它的核心內容在實踐中的體現,同時它也催生了一種能改變現代社會結構的領域,即不同於傳統公共權力領域的公共領域。

這種新型公共性,在政府和市場都失靈的領域,便承擔起另外一重角色。它在本質上屬於私人領域的市民社會中離析出一種公共領域。這種公共領域它可動員和汲取大量社會資源,處理各種公共事務和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促進社會公正與社會公平,在市場和政府都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地方承擔起有效的角色功能,並在制度創新和社會治道變革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在市場與國家失靈的處所,都會潛伏一種不安定、不和諧因素,嚴重的可能導致社會動盪不居、惡性運行。若不出現一有效機制進行角色安排,建構和諧社會則是空中樓閣。新型公共性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調節手段和基礎保證。

公共性與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內在聯系則充分體現在公共性的核心內容公共事務的治理包括善治與和諧社會的關系之中。

治理「是統治方式的一種新發展,其中的公私部門之間以及公私部門各自的內部的界線均趨於模糊。治理的本質在於,它所偏重的統治機制並不依靠政府的權威或制裁。」[8]全球治理委員會給治理所下的定義是: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9]治理與統治的本質區別有三點:一是統治的主體只能是公共權力部門,其權威來源只能來自政府。而治理的主體可以是公共權力部門,也可以是私人部門,還可以是二者的合作,其權威來源依仗的主要並非是政府,而是合作主體之間的持續性互動;二是管理過程中權力運行的向度不同。統治的權力向度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度運作過程,而治理則是多元的、上下互動的過程,它通過合作、協調及對共同目標的確定等手段達致對公共事務的治理;三是統治遵循的是正式規則、制度與程序,而治理則以信任為基礎,遵循的是由主體間協商與同意的規則與程序。由此可見,治理較統治更適合於復雜性、多樣性與動態性的快速轉型期社會,那種多元的、上下互動的權力運作過程更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善治是世界銀行提出的最新口號,業已成為世界銀行向第三世界提供貸款政策的主導思想」。[10]善治的提法按辛西婭.休伊特.德.阿爾坎塔拉的說法是便於對許多國家的計劃和官僚機構進行改革更具技術性而較少政治色彩。[11]俞可平將善治界定為「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12]他將善治視作為治理的理想狀態。接著他又將善治的基本要素概括為六點。[13]總之,「善治實質上是國家的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善治的過程就是一個還政於民的過程」。[14]善治只是治理的一種狀態。

從上述公共治理的基本特徵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治理是一種過程、一種模式,而這種過程與模式本身就是謀求建構和諧社會的嘗試與努力。善治,它幾乎就是當前所構劃的和諧社會的一體兩面,善治是和諧社會的治理過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條件與機制的最佳實施過程。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體研究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

具體說來,就必須從人際關系、資源配置、社會認同、社會結構,也即個人、群體、社會等方面來具體研究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這里只說一些要點。

第一,就人際關系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就要加速和諧社會的主體培育,這主要是通過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人化機制[15],把我們的社會成員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通過不斷的繼續社會化,使社會成員能夠恰當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能夠以自己的辛勤合法有道地從社會獲取自己應得的一份,從而能夠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通過社會化和個人化的主要手段學習,把社會成員培養成一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人員,以適應現代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第二,就資源配置方面看,這主要是通過社會階層體系這一社會激勵機制的的建立,在合理的社會差別的基礎上,激發社會的活力,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盡可能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流動機制,使社會成員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從較低的階層上升為較高的階層。所有這些,都使社會成員能夠多贏互利,使社會利益關系得到協調處理。

第三,就社會認同來說,它是社會團結和社會整合的思想心理基礎,必須處理好社會成員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關系,要特別重視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目標認同、多元一體的民族認同等認同類型的作用,充分發揮它們的正功能,在當前,還要十分注意全球化和信息化對中國社會認同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必須說,一個社會認同有嚴重問題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第四,就社會結構方面看,合理的社會結構是社會和諧的基礎[16]。它以社會根源的形式決定著社會的穩定、和諧、協調與否。社會結構還以路徑依賴的方式制約著各類社會主體的社會行動,以中介條件的樣式規定著行動主體活動的范圍、能夠達到的限度。一句話,社會結構總是這樣那樣地建構著、塑造著社會行動。同時,我們也要強調,按照當代社會學的觀點,也包括我們提出的社會互構論的觀點,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又是相互建構的。社會行動,反過來,也以自己具有能動性的實踐活動,例如,發展理念的形成,發展戰略的制定,社會政策的出台,體制改革的進行,影響著、重組著種種社會結構。換言之,社會行動也總是這樣那樣地建構著、塑造著社會結構。在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的相互建構中,何者的建構作用是主要的,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社會發展來說,一般地講,社會結構的作用是基本的。但是,一個社會在不改變原有的結構,就不能發展時,改變原有社會結構的社會行動,就起著主要作用。例如,我國「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後,就面臨這樣的形勢,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這樣的社會行動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同樣,兩個社會在差不多相同的社會結構的條件下,何者發展得更快,社會行動的作用也能是主要的。例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收益,取決於兩個條件:初始水平和經濟政策。在初始條件上,中國與前蘇聯東歐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相比,相差也不少。但是,中國卻能在全球化進程中大大受益,收益程度大大超過這些初始條件比自己好或差不多的國家,真正是創造了奇跡。中國能夠這樣,主要要歸功於實行了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即主觀因素。

正是根據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相互建構的觀點,我們提出建構合理的社會結構,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而社會更加和諧的實現,則又進一步促進合理的社會結構的形成進程,兩者良性循環。

三、構建和諧社會,在實踐上從抓和諧社區入手是可行的

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從大小看,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是大社會,整個社會,社區是小社會,部分社會。整個和諧社會,是由眾多的和諧小社會構成的。就社會的部門看,整個社會由三大部門組成,第一部門,政府組織,第二部門,經濟的盈利組織,第三部門非盈利的社會組織,社區,總的來說,屬於第三部門。整個和諧社會,要由這三大部門的每一部門的和諧以及這三大部門之間和諧來實現。從發展趨勢看,正如我上面在介紹公共性、治理和善治時所說,和諧社區將減輕政府的管理成本,並在政府和市場都失靈的地方,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從抽象程度看,社會是高度抽象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社區則是具體的,看得見、摸的著的。所以構建和諧社會,從構建和諧社區切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社區有不同的類型,情況各個不同。例如農村社區是社區發展問題,而城鎮社區則是社區建設問題。所以和諧社區的建設要區分不同的情況。現在還出現了網路上的虛擬社區,情況就更加復雜。這里著重談談城鎮社區,特別是城市社區的問題。

我考慮,當前我國城市和諧社區的建設,涉及到一個目標的問題。也就是社區布局的問題。

最近參加北京市社區調查的四個課題的結題評審,看到有關這方面的最新成果。例如,其中一個成果,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在目前北京市城市的發展中,同時存在社區階層化和社區混合化這兩種趨勢。所謂社區階層化,就是社區分化現象,出現了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的鮮明分野。所謂社區混合化,就是富人階層和窮人階層雜居在一個小區中。並由此進一步把社區分為地位同質,身份同質、地位異質,身份異質這四種理想類型。根據實證調查和理論分析,該成果分別對不同類型的社區的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議。這個課題本身做得不錯。

但是,這個課題和其他幾個課題一樣都使人產生這樣的感覺,似乎這種發展是自然的、合理的,因此也使人產生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社區發展的結果會怎樣,依我看來,很快會形成社區的美國式的布局——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的鮮明分野,弄不好會使印度式的布局——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的尖銳對比,這與我們的和諧社會的目標一致不一致?這裡面有沒有一個我們的社會政策引導的問題。我們可以客觀地想一想,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也就是強勢群體社區和弱勢群體社區這樣尖銳的對比,一個城市能否有和諧的氣氛,必須明白,當窮人階層、弱勢群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他們的敵視和仇視指向也會擴散蔓延。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會群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巨大社會隱患。我們也應該想一想,這樣的布局是能夠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減輕來自經濟、社會和心理的巨大壓力,反而增加他們的壓力?這方面應該吸取國際上的經驗教訓。

我認為和諧社會建構、和諧社區的建設與社區的和諧布局是不可截然分開的。這也涉及到我們中國特色的社區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制定適當的社會政策,在體制上保證社區合理的布局,我看是應該認真考慮的時候了。

『柒』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1. 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2.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3.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

『捌』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和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深刻理解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對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進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意義重大。

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實現了四位一體的飛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於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它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未來」利益。它完全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進入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要保持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就必須努力實現人民群眾期盼社會穩定、和諧的願望。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社會主義才能充滿活力。

現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面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處理得好,能夠順利發展,經濟能夠很快上一個新台階,處理不好,經濟將停滯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問題,鞏固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應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系,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組織的創造活力,化解各類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社會形成合力,努力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檢察機關擔負著依法治國的重要職責,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必須做出積極的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工程中,檢察機關大有可為,也應當大有作為,具體應當立足於檢察職能,結合地方實際,積極主動地為構建和諧社會開展工作。

一、靠發檢察建議促進和諧

實踐證明,檢察建議在預防犯罪,實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展檢察建議,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講事實,擺道理,這樣才易於被相關單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針對性,要針對犯罪發生的具體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體問題,開展檢察建議,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來風;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議的對策要便於操作,便於實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實際效果。

二、靠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維護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沒有良好的社會治安作依託,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提高公民的安全感,當前情況,就是要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檢察機關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成員單位,且負有法律的職能,所以更應承擔更多的職責,更好地落實各項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要抓住「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措施不動搖,不但要強化「嚴打」力度,更要加強防範力度,配合相關部門嚴格落實各項防範措施,充分發揮督導、檢查、協調的職責,把各項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好,提高公民的安感度。

三、靠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和諧

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是推進改革加快發展的前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檢察機關應當有效發揮懲治犯罪、維護穩定的職能作用,堅持嚴打方針不動搖,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特別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嚴重暴力犯罪、黑惡性質犯罪,以突出的打擊成效,徹底遏制嚴重刑事犯罪勢頭,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保障和諧的社會局面,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四、靠預防職務犯罪懲治腐敗現象發展和諧

官吏腐敗歷來是困擾社會的一大問題,也是影響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檢察機關應當進一步加大查辦職務犯罪力度,促進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通過查辦有影響、有震動的大案要案,取信於民。同時要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職務犯罪的發生,認真處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清除腐敗發生的根源,減少腐敗發生的機會,從而創造廉潔的政務環境,增強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進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五、靠強化法律監督實現公平正義創造和諧

公正是和諧社會的標尺。檢察機關肩負著法律監督的神聖使命,維護法律公正實施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法律監督;充分行使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刑罰執行監督四項刑事訴訟監督職能,堅決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裁判不公等突出問題;切實運用好民行監督職能,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 易憲容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今年「兩會」的主題,也是「兩會」代表的共識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大任務之一。可以說,政府工作報告基本上是圍繞著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在各個具體事項上展開。

現在要問的是,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可能?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一種社會的終極目標;也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人氣比較順,心態平和,彼此交往謙讓有禮、互敬互助。

對於前兩種解釋來說,比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義,可能會讓民眾覺得到與現實相去太遠,可望不可求,因此這樣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國和諧社會之本義的。對於後者,則比較具體實在,但沒有辦法用制度與規則來界定。

社會掠奪泛濫破壞和諧

在本文來看,和諧社會盡管有它的社會基礎、政治基礎、思想基礎及經濟基礎,但這些基礎歸結到一點就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能否根據個人的約束條件,來盡個人的社會責任及分享個人應有的權利,同時,個人的努力能夠通過社會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得到認可,不會受剝削與掠奪。

以個人應有的權利擴張為基礎,以此就能夠擴展到家庭和諧、組織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而這種多層次和諧不僅是有機的、動態的,而且是具體的、實在的,應該體現在每一個人現實的生活中,體現在每一個人衣住行的點點滴滴上。而只有每一個人的應有權利得到尊重與保護,才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之動力與源泉。

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會有不和諧的現象存在?如在中國,為什麼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農村與城市的二元結構越來越扭曲,貧者居無片瓦富者豪宅遍布會越來越明顯?為什麼民眾對房價的瘋漲反應會如此之強烈?股市投資者會對股市的低迷大聲吶喊?就在於中國現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規則出現某種程度的不公平。

正是由於制度規則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眾應有的權利或是不能夠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與剝奪,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這種不公平大獲其利,從而一部分人掠奪另一部分人,社會掠奪泛濫,和諧社會如何可能。

比如,中國的銀行體系就是通過制度規則讓整個社會大部分金融資源集中少數銀行手中,然後行政機構又通過利率管制的方式來獨享這些資源。在這里,通過利率管制,一方面國內銀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國民眾的儲蓄進入壟斷性銀行,另一方面銀行又能夠輕而易舉地以高利差向企業與個人信貸。這種不合理的制度規則使廣大民眾的財富流向國內銀行體系及少數企業與有權的個人,同時國內銀行與獲得銀行貸款的人也輕易地獲得高利潤。

國內銀行是這樣,國內股市、房地產等市場都是如此。可以說,如果這樣一些制度規則不能夠改變,和諧社會是無法建立的。

還有,中國房地產業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內涌現許多富翁?為什麼中國的富翁一半以上會是房地產商?為什麼中國的房價會在短期內節節瘋漲?這既有在征地中對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奪,也有對消費者的掠奪,對全國儲蓄民眾的掠奪。因為,中國房地產業以非市場化的方式,把房地產市場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資金、勞動力等)成本讓全國民眾來承擔,而讓房地產的收益歸少數人所有。這種對民眾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國社會不和諧的最大的根源。

個人利益必須受到保護

那麼,在目前的情況下,構建和諧社會如何可能?最關鍵的方面就是通過法律制度來確立民眾的基本權利,通過法律制度規則來保證民眾的基本權利不受掠奪。只有這樣,民眾才能夠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力得其所,社會和諧就得以形成。

當然,個人基本權利得以確立與保護就得有一套利益沖突的協調機制。因為,在市場中,個人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政府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及國家之間,各種利益矛盾與沖突不可避免。當這些利益發生沖突時,不僅需要個人有正當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也有接受這些訴求並在決策過程中表達的渠道。

在中國的社會中,為什麼惡性事情經常發生?為什麼民眾不能夠通過正式的渠道來爭取個人利益?原因在於這種機制沒有建立,或是機制不暢通。

總之,和諧社會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眾基本權利的享有與保護,而這種享有與保護得由政府來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市場經濟,中國經濟不能繁榮,沒有和諧社會就不能長治久安。中國能否走向和諧社會,需要一點一點地來做。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發展室主任

『玖』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

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9)如何構造網路和諧社會擴展閱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有利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第二,使社會更加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有利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三,促進社會和諧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利於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會和諧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條件,保持國內安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閱讀全文

與如何構造網路和諧社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3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3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56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31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1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3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30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89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72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