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熱詞越來越多,體現出社會的多元性嗎
網路熱詞走紅,最根本的原因是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它集中表現了國人的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也反映了「雷人」、調侃、「山寨」等社會心理和文化徵候。
其實,網路熱詞不只是「詞」:小到一個詞或詞的構成單位,大到一個完整的句子,都在它的所指范圍內。並且,無論從來源渠道還是使用范圍來說,網路熱詞也不僅僅限於網路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也經常見到它們的身影。
網路熱詞為什麼會「熱」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是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基本的滿足並有了一定的保障,這才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滿足;二是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社會氛圍寬松自由;三是互聯網時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網路熱詞是當今人們社會意識和心理的直接反映,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現了國人的關心意識、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角色定位日趨理性、合理,由此而對各種社會現象和某些事件的關心意識、參與意識都空前地增強;而人們的關心和參與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損於社會正義與公平的方面,並有非常明顯的褒貶傾向,由此就體現了很強的批判意識。
從最初的網路流行語到現在的網路熱詞,其實已經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由網友們別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娛自樂的新奇樣式轉而成為一種全社會的新銳話語形式。從這個角度來說,網路熱詞也可以稱之為社會熱詞,它們往往直接反映某一個或一些成為一時焦點的社會現象與事件,並且這種反映還是即時性的。比如「漲價系列」的「蒜(算)你狠」,與之同類的還有「油(由)不得你、棉(勉)為其難」等。隨著漲價風的持續不斷,類似的熱詞也在不斷地產生,如食糖也開始漲價,於是就有了「糖(唐)高宗」,而這幾天價格又開始下跌,使人們有些看不懂,所以又有了「糖(唐)玄宗」一詞。
通過數量眾多、范圍廣泛、面目各異的網路熱詞,可以基本把握社會生活的脈搏。在、國家語委剛剛發布的2009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列出了五大年度熱詞「躲貓貓、七十碼、蝸居、釣魚執法、樓脆脆」,無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年度記憶。
❷ 2021年度十大網路用語解讀,這些網路用語為何會火呢
這是因為這些網路用語不僅能夠反映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也能夠與時代發展的潮流相符,所以我們才會更加關注這些詞語,並且進一步提高其熱度。每一年的網路用語都能夠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而且我們也能夠通過這些詞語感受社會的發展。
最新的網路用語已經出現,這些用語不僅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而且也能夠成為我們熱議的對象。在這些用語中,“覺醒年代”和“雙減”等用語讓人印象深刻。2021年度十大網路用語解讀,這些網路用語為何會火呢?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一、這些用語能夠反映社會發展的趨勢。
我認為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用語不僅能夠進一步印證我們的關注焦點,而且也能夠從側面凸顯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因為這些用於中不僅能夠包含影視作品的名稱,而且也能夠將國家政策納入其中。因此這些用語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才會如此火爆。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
❸ 為什麼說『各種各樣的花俏網路詞語會越來越多』
因為上網的人越來越多,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花俏網路詞語
❹ 為什麼近年來網路用語如此流行
近年來,網路語言上了廣播電視節目、進了教科書、入了詞典,熱點頻發,引發社會熱議;同時,大批低俗網路用語的普及化和日常化,也讓人猝不及防。2016年,在互聯網上突然爆紅的papi醬系列視頻,因主持人時常爆粗口而被勒令整改。這一事件引起網友關注,有人認為這是網路文化的特色,不應過多干涉;有人認為這次監管是一次良性互動。
如果說古時候的流行用語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那麼如今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用語便是「你別騙我,我讀的書少」。
如今,網路世界似乎形成了另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無論男女老少,都不乏有為之沉迷的人。走在大街小巷,無論是走路、排隊,還是吃飯,甚至睡覺,都有人抱著手機,無不有指尖在屏幕上跳躍的身影,我們把這類人統稱為「低頭族」。
類似於「低頭族」、「月光族」一類的詞語,便是從網路世界中發展而來的,人們總是會針對一類人或事,給這些人或事添一些有趣的別號或有關的語句,便形成了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網路流行語。在網路世界,流行語往往簡單易懂,有時可能引人深思,也可能使人開懷大笑。
就我個人而言,我受到這一類網路流行語的「荼毒」也是不淺,就拿我二年級的親弟弟來說,小小年紀就迷上了「吃雞」——吃的可不是真的雞,而是一款網路游戲,並且聯合一群同齡小夥伴一起「吃雞」,那激動起來的小模樣,往往使我們一家哭笑不得;再說我爸,當我和他聊感想時,他會時不時蹦出一句「好嗨哦!」讓我不知所措。看!網路世界的快樂就是如此簡單。
其實,網路用語已經滲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在街上,你會看到某舞蹈社的招生廣告:加入我們,送你C位出道!起初我爸還會問我C位出道是什麼意思,現在他比我懂得都多,時不時還會笑話我:「這你都不知道,你都out啦!」讓我時常摸不著頭腦,但又感覺到簡單的快樂。
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在大城市中,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往往使人們喘不過氣來,而網路世界就是他們休息充電的地方,在壓力大時看看那些有趣的段子,在煩悶時刷刷微博,無疑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善於交朋友,在網路這個世界中卻能敞開心扉,這又何樂而不為呢?這大概就是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吧。而網路流行語便是這些靈魂之間一把關鍵的鑰匙,這些流行語以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拉近了復雜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和他人產生共鳴。
網路是現實復雜的世界中一個簡單的小世界,網路用語則是快樂的源泉。你以為呢?
❺ 為什麼現在有這么多網路用語
當前網路語言在整個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媒介,而且這種語言在表達的過程中與實際生活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網路所呈現的社會交往群體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網路友人之間進一步密切交流,與此同時,通過這種專業網路詞彙的運用,能夠在其闡述的過程中進一步表達自身的某種思想,或者是價值觀念。在具體的交流過程期間,人們為了能夠更好地強化網友之間的交流,可以盡可能地創造一些貼近實際生活的詞彙或者句子,而這些句子主要是人們在進行漢語交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詞彙。在此基礎之上,他們通過適當地添加符號或者數字,利用一些病句或者是錯別字的方式,形成人們在交流和溝通過程中的一種新型的語言。這種語言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與傳統的語言有一定的差別。網路語言就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更貼近人們的生活,風趣幽默,理解起來比較簡單,這些特點在使用過程中更便於網友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與此同時,這種新興的網路語言無論是對整個風格的呈現,還是具體的語體表達等方面,和當前的漢語表達形式有著很大的差異。網路語言由於自身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創新性,因此逐漸被普通民眾接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此外,這種語言由於其自身的趣味性,能夠更加准確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和觀點,人們通過這種幽默的形式,對自身的想法進行論述和說明,這也使得人們在後期的社會交往過程中更加方便。
❻ 為什麼網路詞語如此盛行
小學生脫口而出:給力啊,
初中生戲謔:快點,你媽喊你回去吃飯了,
高中生無奈地說:我已用盡洪荒之力,
大學生擠眉弄眼來一句:你OUT了,
出了社會全都變成:我也是醉了。
屈指可數的那些網路詞語在求學路上暢行無阻,出了社會,乃至人到中年也喜聞愛用。
「給力」、「你媽喊你回去吃飯了」、「洪荒之力」、「厲害了」、「我也是醉了」......等這些網路詞語為何為此盛行?
這個要從網路詞語的特點說起。網路詞語都有簡單、好記、朗朗上口等特點,大多都是能脫口而出的通俗話語,即便是中年人只要一接觸,不用吹灰之力就能信手拈來。
第二,時髦。網路詞語大多源於熱點新聞事件,比如傅園慧在奧運會上說的:我用盡了洪荒之力,奧運本身是個大IP,在這個平台上不走尋常路,爆出別出心裁的亮點,一下子全中國都沸騰了。大眾要趕時髦,時間很重要。要先人一步,效果才好。如果你迅速GET到這個點,在朋友圈燒個菜,發一句「我用盡了洪荒之力」;完成一個項目,發一句「我用盡了洪荒之力」,你的朋友會覺得你很時髦。
第三,包容性廣。不管啥場合啥語境,一套就能套進去。比如我也是醉了,表示不認同時可以用,你做得這叫什麼事兒呀,我也是醉了。自我調侃時也能用,比如我竟然乘車乘反了,我也是醉了。表達無奈情緒時,也能用,比如元旦也要上班,我也是醉了。
第四,增加認同感。在群體活動中,有一部分是想要表達而又怕說錯話的人。用上兩句網路詞語,會讓他們對自己自信很多。比如大家在開會時,有一個人出了特別有創意的想法,大家開始誇獎他,用啥詞語呢?有人用為你打CALL,接下來的人就為你打CALL+1 ,+2了。
第五,遮蓋詞窮。讀了那麼多年書,終究是逃不過詞窮。我們學了一堆成語,會用的大概就是電視劇里反復咀嚼的,或者耳熟能詳的那些,掰掰手指,真的是不太多。溝通表達強調脫口而出,但是成語到口邊常常打嗝會忘記,網路詞語像打通了你的奇經八脈一樣,一用一個准。
有人說,網路詞語之所以火了,因為簡單實用是王道。從表面上看,網路詞語確實是在為人們解語言乏力之困,但是,當你說著「打CALL」時,你會離奇思妙想、妙語連珠、另闢新徑等成語越來越遠,離學了那麼多年的漢語文化越來越遠。
網路詞語實質上是在迎合我們的懶惰,吞噬我們的思考力。同樣的例子:「你做得這叫什麼事兒呀,我也是醉了「,這里你省去了的可能有怠慢、鬆懈、大意等;」我竟然乘車乘反了,我也是醉了「,這里省去了粗心,走神等;」元旦也要上班,我也是醉了。「,這里你省去了無奈、不解等。
在信息狂轟亂炸的當下,越來越多人已瀕臨失去思考能力,像聽不完全的傳話筒,你說什麼,我就輸出部分。那部分就是能脫口而出的,網路詞語便是輸入輸出最好傳輸的內容。
懶惰的思維一旦形成,會造成什麼可怕的後果呢?從個人而言,會讓人被媒體和廣告所左右,你的價值觀會傾向於他們傳播給你的觀點。不僅自己,還有子女後代,都深受影響,試問你天天在家說著給力,草泥馬等,你的子女難道不會耳濡目染嗎?媒體宣揚的東西,你會去尋求,媒體摒棄的東西,你會厭惡。比如媒體都在宣傳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早教和培訓來幫你。認同了這個觀點,你賺的大部分錢大概都要花在這些機構了。
從文化層面而言,沒有得到真正的傳承,會造成越來越多歷史中的好故事、好典故、好成語的流失。
中國是禮儀之邦,文辭優美,求異才能彰顯個性,比如同樣是送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能看出詩人的氣度非凡,詩歌意境之廣;「隨風直到夜郎西」,感情就比較細膩。豈是一句「好基友」可以替代的?所謂諸子百家,百家分明,文化才能鼎盛。語言也是一樣的,倘若大家都說著僅有的那些相同的網路詞語,那麼三人行必有我師之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