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網路匿名行為
現在人們在分享私人信息時越來越慎重。輿論對信息安全的爭論陷入白熱化,匿名社交網路卻搭建了安全的平台,讓人們安心分享信息。藉助匿名社交網路,用戶的信息不但更加私人化,而且他們發出的信息也無法再反向鏈接到本人。用戶在鍵盤上敲出文字,發布到網上,沒有人可以找他們。匿名社交媒體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平台,為客戶提供了安全共享信息的環境。
「線人」應用就是一款最近大家熱議的匿名社交軟體。它基於多維度評價、匿名和熟人關系網為用戶拓展交友范圍。在使用線人結識新朋友的過程中,用戶通過注冊個人信息、導入通訊錄等方式來獲得熟人推薦的朋友網路,並通過留言、評價、反饋、推薦等建立新的朋友關系。
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網路生活的自由度,但是自由如果沒有限度就會產生混亂,我非常討厭那種沒有原則和立場的網路噴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有一個更加安全的網路環境,所以我認為網路實名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貳』 匿名信舉報流程,如何最安全
1.帶手套,用左手,不在信紙上留下任何體液及物質,不寫出任何和自己有關的信息,信紙等用最普通的隨處可見的
2.戴上帽子和口罩,服裝換上一次性的和平時風格不同的
3.選人流多的時候投信,接近和離開全步行
『叄』 網路匿名性是否有利於公眾議題的討論
不利於。
(1)網路匿名成本低,承擔責任風險小,不利於網友理智討論,影響網路討論環境。
(2)網路匿名會導致謠言滋生影響大眾對信息的判斷。
(3)網路匿名具有隱藏性帶來的不確定性,不真實性以及無階級性等影響下,公眾議題討論勢必會受到影響。
匿名效應產生原因
一是匿名減少了對個體的心理壓力。
在正式渠道的面對面的反映意見中,人們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和壓力,一怕自己反映的意見有偏差。二怕日後報復。
「與己無關、高高掛起」思想作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去管人家的事。被人視為「長舌女」、「多事佬」;五則所屬群體規范所產生的壓力,「家醜不可外揚」,等等。
因此,就不敢面對面進行反映真實意見,特別是一些不良意見。而匿名有一個好處,真實反映了自己的意見,不會被人知道,因此無群體壓力顧忌,也無其他諸如報復等後遺症可言,因此,真話不斷來,即產生了匿名效應。
二是匿名創造了暢所欲言的氣氛。反映意見者不必存在戒心,反映意見不會留有餘地,不會受群體的意見所左右,不會出現從眾現象,也不要怕有人報復威脅,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保障。可見,匿名可以保障個人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與真實想法,使匿名效應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匿名的責任不需負責。匿名反映意見本身就不予以反映者以責任,也就是說,只重視反映意見的信息,而不予追查是誰反映的。這樣,原來怕反映意見錯要負責任的這些人,都有可能積極反映意見了。
如果加上一句,你是哪個單位的,叫什麼名字,那麼,反映意見的人要少去一大半。有人在網上進行過調查,匿名與署名,其反映人數要相差一半,特別在涉及到一些要負責任的意見時,其反差更大,人們更喜歡選擇匿名反映的方式。這也是匿名效應產生的重要因素。
『肆』 數據匿名難保隱私,該如何去改進
隨著網路的發展,數據隱私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網路數據基本處於公開的環境中,數據隱私只能依靠越來越復雜的網路密匙進行保護。
雖然復雜的網路密匙可以避免絕大多數的數據外泄,但是一個固定的數字密匙,終究會被破譯。因此我們需要定期更換密匙,定期更新維護系統,避免出現漏洞。
其實歸根結底,數據隱私的核心,就是——只能讓我自己看,不能讓其他人看!
了解到數據加密的核心,我們就可以嘗試使用量子力學,去加密數據。
從數字密匙轉換到量子密匙,是數據隱私加密的一項重大突破,而且是關鍵性突破。
一份數據,無法在傳輸過程中攔截破譯;數據不能直接查看,只有一次破譯機會。量子加密從根本上解決了數據隱私的風險問題,確保了數據終端的優先順序。
雖然量子加密過於復雜,目前還不能普及,但是所有科技基本都是由繁化簡,相信不久之後,量子加密就會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伍』 網路匿名性的利弊
開篇明義,網路匿名特性是指在網路的虛擬環境中不表明真實姓名的性質。而公共話題的討論則是群眾就某件涉及群體、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相互發表見解與看法的過程。
在此之前,我希望我們雙方能達成一種共識,即公共話題的討論是要產生交換意見,形成思想上的交流,其目的不在於形成一個正確統一的結果。我們評判利弊的標准應為網路匿名這一特性對公共話題的討論需達成的參考價值有利還是有害。
而我方認為網路匿名特性對公共話題討論的利大於弊。理由有以下三點:
首先,網路匿名特性能夠保障大眾的隱私,擴大人們對公共話題討論的參與度。隨著時代的發展,具有虛擬特性的網路給公眾提供了一個開放自由且仍受法律制約的討論平台。網路討論其出發點在於要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因此更加註重過程的多元性和民主性。而網路匿名特性對礙於現實因素影響,無法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人提供了一次拋開自己社會身份枷鎖的機會。藉助匿名的保護,能夠激發更多的的交流與辯駁,擴大人們對公眾話題討論的參與度,使公眾話題討論能收集到更廣泛的信息,傳達出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
其次,網路匿名特性能為公眾的人身安全帶來更多保障,避免出現觀點沖突上升到現實矛盾的情況。讓知情人敢於曝光黑幕,受害人敢於發聲,公眾敢於揭露社會的黑暗,大膽舉報某些官員的不良作風而不用擔心受到打擊報復。近些年來網路輿論監督、網路反腐、網路掃黑除惡、揭露社會丑態等現象方興未艾。這些對敏感問題討論所取得的成就與網路匿名息息相關。
第三,網路匿名特性將個人言論與身份相剝離,對進行討論的每位參與者給予平等地位,就公共話題進行討論交流的雙方可以更好地去除因現實身份地位所帶來的歧視與偏見,間接地保證了接收信息的客觀性,而不會因為社會身份的不同使某一方的發言被忽視。我們能夠更客觀地去思考問題本身給我們所帶來的個人影響,能夠反向促進我們對問題和多元角度的思考,為社會樹立一種客觀看待問題的價值導向。
如今,表達自由是我們應有的基本權利。我們需要網路匿名特性來卸下我們的負擔與羈絆,短暫地摘下所謂的社會標簽,自由地表達內心想法,客觀地看待問題本身。我們強調的自由,並不是匿名下的隨心所欲,而是在短暫脫離枷鎖環境時真實的心理表達。
綜上所述,我方堅決認為網路匿名特性對公共話題討論的利大於弊。
『陸』 網路環境中的「匿名性」影響網民責任意識
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有密碼,都有鎖屏,不少人的密碼連最親近的人也不告訴,手機是最為私密的領域和空間。似乎在這樣一種物理的「保護」下,加上網路的「匿名性」可以讓自己在網路空間自由探索。
所有的社交賬號、各類軟體的賬號只有極少數人使用真名,都使用了昵稱。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1.構建理想自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缺點,但在網路環境中,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理想化構建自我,昵稱、頭像、介紹都可以自由的選擇,同一個社交產品可以更換,不同的軟體賬號也是可以更換的。這和現實世界的相對「唯一性」有很大的區別。
2.外部約束變小。因為匿名性的存在,無論是網路信息探索,是與網友交流、內容評論,都顯得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信息探索更大膽,觀點更激進,情緒更高昂。認為匿名性帶來的是「無人知曉」,導致外部約束力的下降,就如同沒有監控探頭的十字路口,闖紅燈的人會增加。匿名性導致淡化他人評價,從而網路行為更加「自由」,導致責任意識的下降。
特別是小朋友,對於社會規則的建立還不成熟,道德感的建立也還不成熟,所以在網路環境中更容易表現出「誇張」「激進」的行為。而網路並非法外之地,也並非自由空間,對於一般網民來說,任何的行為、任何的網路痕跡均可獲取。如果自己的偶然「激進」行為並未受到懲罰,那不是說明無人知曉、沒有管理,僅僅是因為管理的成本問題,目前造成傷害和影響還不足以引起「網路警察」的注意和調查。
「3,2,1,停!」 你想一想,曾經在網路做過哪些事情是不願意給人透露的,這樣的行為是否對他人造成傷害呢?
『柒』 網路匿名帶來的危害
帶來的危害就是很多人在背後盡情的發泄自己的喜好,變成了鍵盤俠,因為沒有人對他們做出有力的督導。
『捌』 遭遇網路匿名誹謗怎麼辦
法律分析:你可以採取民事訴訟的方式,以對方侵犯你名譽權為由,起訴到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並賠償損失;如果對方的行為比較嚴重,已經違反了《治安處罰管理條例》第十九條:有下列擾亂公共秩序行為之一,若尚不夠成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捏造或者歪曲事實、故意散布謠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動擾亂社會秩序的;你報案後警方有義務進行處理,可以對其進行罰款、拘留的。但索賠的話你還得到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玖』 網路匿名特性的危害有什麼
降低了對個體的約束無疑增加了反動言論、謠言、廣告等。在互聯網上,匿名是互聯網獨特的一種特性。1993年《紐約客》雜志上彼得·斯坦納的一幅漫畫被網民們所信奉。這幅漫畫的標題是「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雖然在網路上匿名給予了人們更大的自由(閱讀與發布信息的自由),但是其代價則是喪失了信息來源的確定性,而且也會引發許多不良的和違法的行為。例如網路色情、誹謗性的言論,欺詐行為,侵犯版權等等。
相關信息
當某些提問屬於您的個人隱私,您可以設定匿名提問,這樣,您的用戶名便不會出問題頁面上,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匿名」二字。最後,點擊頁面底端的「提交問題」按鈕,ok,您的問題便提交成功。
匿名和網路匿名對社會的重要貢獻包括有利於從根本上保護信息安全,維護公民和社會合法權益。匿名有利於社會安全,還能防止報復侵害,有利於社會穩定。世界上許多國家法律允許匿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