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汕話豬肝的邊肉叫什麼
豬肝沿。潮汕話的方言匯總豬肝的邊肉叫豬肝沿,是潮汕人所特頭的話,潮州話,,又名潮語、潮汕話,是廣東潮汕民系使用的語言,是潮汕人的母語,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的方言。
2. 豬肝的營養價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豬肝是我們最常見到的一種肉類食物。豬肝的營養價值也是比較高的,它有很好的補血、改善皮膚的作用。下面就講講豬肝的具體營養價值有哪些。
拓展資料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豬肝,尤其適合氣血虛弱,面色萎黃,缺鐵性貧血者去食用;適宜肝血不足所致的視物模糊不清,夜盲。眼乾燥症,小兒麻疹病後角膜軟化症,內外翳障等眼病者食用;適宜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食用;適合貧血的人、常在電腦前工作、愛喝酒的人食用。但是吃豬肝也有相關的禁忌。日常飲食中豬肝攝入要適量,同時注意選取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豬肝。吃豬肝時要做熟後再吃,避免有細菌和寄生蟲等殘留
3. 豬肝在網路語言中是什麼意思
1.豬的肝臟。《後漢書.周黃徐姜等傳序》:"﹝閔仲叔﹞客居安邑。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屠者或不肯與,安邑令聞,勑吏常給焉。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以壽終。"後即用以表示牽累主人的典實。
2.代指小心肝
4. 中草葯:豬肝的功效與作用
豬肝
(《千金·食治》)
【來源】為豬科動物豬的肝,動物形態詳"豬肉"條。
【性味】甘苦,溫。
①《千金·食治》;"苦,平,無毒。"
②《本草圖經》:"溫。"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苦,溫。"
【歸經】《綱目》:"入肝。"
【功用主治】補肝,養血,明目。治血虛萎黃,夜盲,目赤,浮腫,腳氣。
①《千金·食治》:"主明目。"
②《本草拾遺》:"主腳氣。空心,切作生,以姜醋進之,當微泄。若先痢,即勿服。"
③《食醫心鏡》:"治水氣脹滿、浮腫。"
④《本經逢原》:"治脫肛。"
⑤《本草再新》:"治肝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煎湯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急勞瘦瘁,日晚即寒熱,驚悸不寧,常若煩渴:獖豬肝二具(細切如柳葉),甘草十五兩(生搗末)。上二味,於鐺中布豬肝一重,即摻甘草末一重,以盡為度,取童子小便五升,文武火煮小便盡,即細研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漸加至三十丸。(《聖濟總錄》豬肝丸)
②治肝臟虛弱,遠視無力:豬肝一具(細切,去筋膜),蔥白一握(去須,切),雞子三枚。上以豉汁中煮作羹,臨熟,打破雞子,投在內食之。(《聖惠方》豬肝羹)
③治遇夜目不能視:雄豬肝一葉(竹刀披開),蚌粉(如無,以夜明砂代)三錢(為末)。蚌粉納肝中,麻線扎,米泔煮七分熟,又別蘸蚌粉細嚼,以汁送下。(《仁齋直指方》雀盲散)
④治水腫溲澀:豬肝尖三塊,綠豆四撮,陳倉米一合,同水煮粥食。(《綱目》)
⑤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葯俱完出:豬肝一斤(熬令干),黃連、烏梅肉、阿膠各二兩,胡粉七棋子。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千金方》豬肝丸)
5. 黑話和暗語 名詞解釋
黑話[hēihuà]
釋義
1.流行於某一特殊人群,或某一行業中,而為局外人所不能了解的語言。
2.譏刺他人而不欲人知的秘談、私語。
暗語
[ànyǔ]
釋義1.某一特殊社會團體所用的,尤其是用作聯系手段的特定詞彙或習語 。
2.事先約定的隱語,用來傳達秘密信息 。
3.比喻說話時的轉彎抹角。
近義詞:瘦語
隱語;切口
反義詞;打開天窗說亮話
(5)豬肝在網路語言中說的什麼擴展閱讀
普通黑話
下海,原指去做舞女妓女,現指改行從商。
號,班房,監獄拘留所之類。
雞,妓女暗娼。
搖滾黑話
「甩頭點」
這是金屬Party的術語,意思是那些金屬音樂中可以讓觀眾甩頭發的節奏,就是重音的拍子。不過「甩頭點」並不是評價一支音樂樂隊好壞的關鍵,一些碾核風格的樂隊每分鍾會有100下重拍,你的脖子會受不了。
「缺的」
壞字眼。在搖滾圈中,彼此看不上對方的樂手或者觀眾會嘲笑別人喜愛的音樂風格是「缺的」。同樣可作輕微人身攻擊使用。
經典暗語
《玉觀音》的:請問今天會下雨嗎?今天不下明天下
《紅燈記》:你爹好嗎?可是爹不是你的親爹那奶奶呢?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
《黑三角》: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6. 粵語說豬潤是什麼
粵語說豬潤是指豬肝。豬潤其實就是豬肝,但在廣州話來講,肝諧音干,干有不夠的意思,比如說干溏:意思是沒有錢了。因為干字不吉利,而潤當然就是滋滋潤潤的意思了,廣州話都會盡量避免用不吉利的字音,一般都會改成用比較吉利的字或音來代替。粵語(粵語拼音:jyut6 jyu5),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是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同吳語等其他我國方言,在現今的粵語中依然還保留了較多漢字的古漢語發音。粵語是粵語區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繫世界廣府人的重要橋梁,也是廣府民系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7. 豬肝,我們要不要吃怎麼吃更營養
豬肝是豬體內最大的解毒器官,負責將多餘的毒素代謝排出。就有人覺得各種毒素會聚集在肝臟,應該敬而遠之,不要吃豬肝。其實正常的豬肝可以把有毒物質代謝掉,本身是無毒的。不必杞人憂天,選擇合理的食用方法,可降低豬肝的不安全風險。
豬肝的營養價值
1.豬肝中含豐富的血紅素鐵,吸收率高。鐵是人體造血的必需原料,吃豬肝補血是廣為人知的。對兒童、產後和經期女性,以及吃肉少的人非常適宜。
2.豬肝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遠遠超過蛋、魚、肉類。維生素A的重要功能就是維持視網膜的正常功能,對於維持視力有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出現乾眼症、夜盲症等症狀。《千金?食治》「主明目,」就是豬肝在中醫中的作用。
3.豬肝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還含有一般肉類不含的維生素C,尤其是維生素B2含量最高。維生素B2參與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維持上皮細胞的生長,參與應激反應,維持鐵的吸收,激活維生素B6等作用。
4.豬肝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鉀等,有「營養庫」的美譽。
怎麼吃更營養
《中國食物成分表》中可以看出新鮮的豬肝每100克含鐵量為22.6毫克,而鹵好的豬肝每100克含鐵量僅為2毫克,鹵豬肝中含有的鹽也比較高,高鹽飲食不利於身體的健康。為確保營養和衛生建議大家要在正規超市購買新鮮的生豬肝,回家自己做。
熘肝尖最能保留豬肝的營養成分。在這里介紹一道青椒熘豬肝。
材料
薑片,青椒,料酒,鹽,老抽,油。
做法
1、豬肝切片(不要太薄,2-3毫米厚較好)。
2、鍋中倒油,燒熱放入薑片炒香。
3、放入豬肝,快速翻炒至變色。
4、加入青椒,料酒,鹽,老抽,翻炒上色。
5、出鍋。
豬肝雖然營養豐富,也不宜多吃,一周一次,每人每次50克。由於膽固醇含量高,三高和痛風患者的食用量應該減半,每次25克。可以搭配降低膽固醇的蔬菜如洋蔥、木耳一起吃。
8. 高中語文
1、民俗禮法
中國人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許多民族的祖先崇拜習俗中都有這一類禁忌事項。鄂倫春族認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對祖先的不尊,恐觸怒了祖先而降災於子孫。對於長輩,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長輩的名字告訴別人,否則,認為家中會生下沒有骨節的孩子來。如果有什麼物件與長輩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稱,改一個說法。否則,就要折壽早夭。漢族不論說寫,都忌言及祖先、長輩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因其父名"談",所以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六朝時,有人為避家諱"桐"字,把梧桐樹改稱作白鐵樹;清朝劉溫叟,因其父名"岳",竟終身不聽"樂"。可見歷代家諱之嚴。直至現時,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長輩的名字,更不能叫長輩的乳名,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諱。尤其忌諱的是,晚輩的名字絕對不能與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諧音字、同音字。否則,認為不尊長,是"欺祖"的行為。晚輩稱呼長輩時,一般應以輩份稱謂代替名字稱謂,如叫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等等。這類稱謂可明示輩份關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內長幼輩之間是如此,師徒關系長幼輩之間也是如此。俗話說,"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不但晚輩忌呼長輩名字,即使是同輩人之間,稱呼時也有所忌諱。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於對對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師傅等等相稱。在必須問到對方名字時,還要客氣地說"請問尊諱","閣下名諱是什麼"等等。鄂倫春族夫妻間也不能互相叫名字。崩龍族凡結婚生過孩子後,別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稱為"某某他爹"、"某某他媽"。漢族也有類似的習俗。甚至一結婚,一成家,就改了稱呼。妻子叫丈夫"外頭的"、"掌櫃的"、"當家的";丈夫稱妻子為"屋裡的"、"做飯的"、"內當家的"。再不然就是互相認"哎"、"嗯"來招呼,一般很少再直呼其名。外人稱呼他們,也是"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老頭"、"某某的老婆"。雖然這樣說著麻煩,而且也指出了另一個人的名字,但因為所說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也算是做到了沒有直呼其名,因而是不犯忌諱的。�
在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忌諱也很多。避忌與祖先、長輩之名同字、同音之外,還要考慮命相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諱以火或火旁字命名。總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剋之字命名。小孩兒又有小名,據張亮采《中國風俗史》雲:"幼小之名謂之小名。長則更名,而以小名為諱。"至今此仍盛行不衰。俗以為,稱人小名,是對人的不尊重;或者還會被鬼神聽去;使魂被鬼攝去,所以避忌。但歷來也有不少人以小名作大名,一生不改者。成年人又忌諱別人給自己起外號、綽號,俗話說:"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綽號。"《禮記·內則》雲:"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這其中,命名忌以日月、忌以國均是避諱神聖的意思,恐有冒犯。鄭玄注雲,"終使易諱"。忌以隱疾,是忌諱用身上的殘疾、痣疤等命名,否則,將難以治癒。鄭玄〔注〕雲,"諱衣中之疾,難為醫也。"不敢與世子同名,是出於宗法觀念的考慮,對世子的尊重。但若先於世子出生的,亦可不改。�
舊社會,有權勢的官宦和皇帝還把自己的名諱強令形成法度。例如,州官田登,因避諱登(燈)字,竟把"放燈"改為"放火"。於是留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典故。歷代皇帝更是藉此禁俗大耍威風。秦始皇姓瀛名政,為避諱"政"字,就改"正月"為"端月",或改"正"字的讀音為平聲。這一類禁忌很多,唐宋期間,諱制已經極盛。元朝法典中"迴避字樣"竟多達一百六十個,再加上"隨音旁避"的嫌名嫌字,就更多不勝數了。明清諱禁之嚴,可謂登峰造極。觸犯諱禁成為文字獄案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動輒因此而被殺頭的事經常發生。避諱的方式有換字、避音、空字、缺筆等等。避諱最初是有一些規律的,如《禮記·曲禮》雲:"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君所無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夫人之諱,雖質君之前,臣不諱也,婦諱不出門。"等等。然而漢以後,隨著諱忌的日益發展,這些"諱法"、"諱律"也就逐漸被突破了。這些雖是屬於制度方面的事,但因起之於民間俗信,又直接涉及到民間語言禁忌,所以也概略地提一下,以便說明問題。�
由於民間有濃重的地方觀念和民族自尊觀念,所以在地域和民族稱謂方面存在著一些帶有輕蔑、歧視意味的貶稱或諱稱。例如,中國有"南蠻子"、"北侉子"的說法。就是北南地域中人對異域人的蔑稱、貶稱。據說畲族人忌諱外人稱他們為"畲客",更不能稱他們為"畲客兒"、"畲客婆"。他們以為這是對他們的極大侮辱。只能稱他們為"畲民"或稱為"畲族人"。過去,他們自稱為"小姓人",稱漢民為"大姓人",或自稱"我邊人",稱漢民為"你邊人"。這是民族的慣習,應當尊重;苗族忌諱外人稱他們為"苗子",而喜歡別人稱他們為"親家";彝族人最忌恨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認為這樣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侮辱。舊時,(開封)滿族過節時,長輩要給小輩九十九個錢。其中含有"多而忌滿"的意思,也是怕觸犯了自己族名的威嚴。�
以上所談到的稱謂禁忌大都與民俗禮法有關,是關乎某種尊卑、上下秩序的俗禮。當然,如果追溯其原始的禁忌觀念,也多是基於吉凶方面的考慮。這方面的例子還有我們在前文"命名、認干親忌"中所提到的那些。不過,如今這方面的許多稱謂禁忌已經慣習化、傳統化,人們只是習以為常地避開了某種稱謂,而按另一種稱謂去說而已,其中的吉凶意識大轉化為表層的禮貌意識,或者說人們只記住了什麼是可行的,而不再去注意那些已經不可行的禁事,更不願再去追究那些不可行的禁事的原始意義了。�
2.歲數、屬相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諱,人的歲數、屬相也有所避諱。中原一帶最普遍的歲數忌諱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歲等等。據《北平風俗類征·語言》引《朔經》雲:"燕人諱言四十五,人或問之,不曰'去年四十四歲',則曰'明年四十六歲',不知何所謂也。"又據河南、河北一些調查資料表明,諱言四十五歲的由來是與包公陳州放糧有關。傳說包公陳州放糧這年是四十五歲,中途遇盜,喬裝王八(妓行鱉腿一類的角色),逃出險地,倖免遇難;又有傳說為,當年包公設計捉拿趙王。因趙王好淫,包公詐言身死,密囑夫人與前來哭祭弔唁的趙王調情,騙取其上方寶劍然後一舉將趙王拿獲鍘死。這些傳說雖不一定確切,然而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忌言四十五歲,實際上是與遇險、假死、當王八等凶禍不吉之事相關的。這些事中任何一點都足以形成民間的禁忌習俗。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至今仍有此俗流行。歲數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據說與孔孟二聖的終年有關。傳說孔子是七十三歲死的,孟子是八十四歲死的。因此人們以為這兩個歲數是人生的一大關口,連聖人都難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諱。俗語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窩刺","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等等一些說法。此俗流行於中原一帶,其他地區也習見,至今不衰。歲數又忌稱言"百歲"。百歲常常用來指人壽之極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後"等等都是暗指壽限之極的,所以若要問到某個人的歲數時,是忌諱說百歲的。真正是一百歲整,也要只說是九十九歲。否則,不吉。山東一些地區還有說百歲是驢、刺蝟等動物的。關於歲數的禁忌,各地還有一些特別的說法。例如山東一帶,男人又忌說四十一歲,傳說四十一妨妻,不知是根據什麼說的。然而到了這一年,則必須跳過去,多說一歲。台灣忌諱歲數逢九。以為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九十九歲等等為厄關,恐有病災傷亡禍事發生。可能與九是最大的吉數,過此則必轉而為凶的信仰心理有關。�
因屬相可以標明一個人的年齡,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間有忌言屬相的禁事。舊時,藝人進宮唱戲除了記住當天宮中的"忌字"外,還要記住皇上、太後、皇妃等人的名諱、屬相的忌字。否則,就要受責罰。清太後慈禧是屬羊的,因而諱忌唱戲時提到羊字。連劇目、台詞都要改。像《變羊記》、《牧羊圈》、《蘇武牧羊》等都不能演,《女起解》中"羊入虎口,有去無還"也要改成"魚兒落網,有去無還"。據《清稗類抄》雲:"鹽城有何姓者,其家主人自以子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輒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可見此種視屬相為本命忌言及的習俗是有著廣泛的民間信仰基礎的。�
3.凶禍詞語禁忌�
民間有"說凶即凶,說禍即禍"的畏懼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禍一類的字眼,惟恐因此而致凶禍的真正來臨。�
死亡是人們最恐懼、最忌諱的了。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禮記·曲禮》雲:"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是從貴賤、尊卑方面對死事的異稱,是某種等級觀念的表現,然而也含有對"死"字的避忌意義,除了社會底層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稱避之。後世人士庶階層也極力想要擺脫、避開"死"字的不吉陰影,士大夫階級又稱"死"為"疾終"、"溘逝"、"物故"、"厭世"、"棄養"、"捐館舍"、"棄堂帳"、"啟手足"、"遷神"、"遷化"等等;庶民百姓也把"死"稱作"卒"、"沒"、"下世"、"謝世"、"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丟了"、"走了"等等。如今在戰場上為國家和民族而戰死的人,也被稱作是"捐軀"、"犧牲"、"光榮了"等等。以這些滿含褒義的贊詞來諱避開那個"死"字。鄂溫克族老人死了,不許說"死了",而要說"成佛"了。小孩死了,也不許說"死了",而要說"少活了"。回族忌說"死"字,要用"無常"、"歿"等代替。其他各族及各種宗教中都有許多字詞是用來代替"死"字的。如果認真統計一下,恐怕不下百八十種。產生這種語言情形的原因,恐怕不能不說是與人們諱言"死"字有關的。民間平日說話為了避忌"死"字,廣州一帶,還把"氣死我"說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說成"笑生我"。就連與"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開。有些地方的人們常常有意識地把姓"史"的史念成"吏",把姓施的"施",念成"勝(生)"。還有的連"四"、"十"等字音也避忌,因其與"死"字相諧。台灣醫院里就沒有四號樓或第四號病房;連軍艦的編號也忌諱用"4"。據香港《大公報》披露,台灣90年代初計劃建造的八艘軍艦,順序編號,卻有意迴避了"4"字。沒有"1102"和"1104"號。因為前者4個數字加起來是"4",後者明顯含有"4"而不被採用。公共汽車也沒有四路,機車牌照的尾數也沒有"94",因"94"台語與"輾死"同音。其他四月忌婚嫁,送禮應酬忌
平時與死亡、喪葬相關的事,也忌諱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聯想。比如民間忌諱說"棺材",要說成"財(材)"、"壽材"、"壽器"等等。殯葬時棺材進門要說"官(棺)也來,財(材)也來,財丁(材釘)兩旺一齊來"等等吉語,以破不祥。�
為了防止凶禍的事情發生,民間在語言方面還忌諱說出與凶禍直接或者間接有關的詞語。比如太平天國用干支紀年,卻因諱言"丑"字,而改"丑"為"好";諱言"害"字,而改"亥"為"開";諱言"冇"字,而改"卯"為"榮"。廣州一帶,舊時因為方言"空"與"凶"同音,所以把"空屋招租"改成"吉屋招租"。乘船的人,忌諱說"住"、"翻",所以稱"箸"為"筷","沉"、"停"、"破"、"漏"之類的話語也都在禁言之列。平時人們忌說"眉毛倒了",是忌諱"倒霉"之意。忌言"梨"、"傘",而稱"圓果"、"豎笠",是避諱"離散"的意思。忌言"苦瓜"而稱"涼瓜",是要避開苦難之"苦"字。忌言"吃葯",而稱"吃好茶",是忌諱"生病"之意。香港探望病人和親友時,忌諱送劍蘭、茉莉、梅花等花束。因為"劍蘭"與"見難"(意為日後難相見了)諧音;"茉莉"和"沒利"、"末利"諧音;"梅"與"霉"諧音,故被視為"倒霉"、"不吉利"的花卉。特別不適宜送給病人和從商的親友。這一切都是避凶求吉的語言禁忌現象,民間稱之為"討口彩"。�
沖犯禁忌語常於人生儀禮或生活經歷的關鍵時刻存在。《淮南子·說山》雲:"祭之日而言狗生,取(娶)婦夕而言衰麻,置酒之日而言上冢,渡江河而言陽侯之波。"高誘注曰:"皆所不宜。陽陵國侯溺死,其神能為大波,為人作害,因號陽侯之波,舟人所不欲言。"俗間又有地名沖犯的禁忌,以為某些地名有凶厄的意義,或者能夠沖犯自己的本命,因而忌諱提及或者忌諱過往、居住於此地。《三國演義》中鳳雛死於"落鳳坡"的傳說,便是基於這一俗信禁忌而形成的例證。河南林縣有"失陣村"的傳說,因其名不吉,商客、軍伍向不進駐,後改為"石陣村"。又有楊家營與郎壘村,毗鄰相望,久不往來。皆因"楊"與"羊"諧音,"郎"與"狼"諧音,楊家營人恐與郎壘村人往來會被沖破克傷自己的本命。至今兩村通婚仍有忌諱。這一類的例子也很多,舉不勝舉,也屬語言禁忌的一個側面。�
有些數字在民間也有吉凶的分別,因而也有宜忌。數字的單雙有吉凶的感應性質,一般喜事忌單喜雙,凶事忌雙喜單,這是人們趨吉避凶的心理反映。然而,人們又常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或許是人們常常不能如願以償,故而總結出了這樣一條俗諺。各地在種種場合下單數、雙數的忌諱又有這樣那樣的差別。結合種種具體情況,還有許多數字方面的禁忌,我們在本書其他章節中已談到過,這里就不多說了。需要補充說明的只是數字吉凶禁忌的不一致性。比如民間通常是以"三、六、九"為吉祥數字的象徵的。然而也有以此三數為凶的。例如廣東潮州人言語間就諱說"三"字。否則,禍不可測。故當地人稱三點鍾為兩點六十分。湖北天、沔一帶,人們以為"六"是不吉利的,做菜(特別是吃雞蛋)、送禮物等數目絕對不能是"六"。當地人讀"六"為"祿"音。因而"六"有"滿祿",即"死"的意思,所以忌諱。並由此而演化生發出許多罵人的話,如"六點"(即鍾表的"半轉",有"差火"、不成人的意思。跟"二百五"、"半吊"的意思差不多)等等。畲族某些集居地禁忌書寫"九"字。遇"九"字一律改寫作"仸"。據說與畲族祖先為神犬的神話傳說有關。"犬"與"九"形近,故忌之。由此可知,語言禁忌的吉凶觀念是因時、因地、因民族、因行業等等因素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
4.破財詞語禁忌�
舊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愛拱手說"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因為財運好壞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切身利益,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民間很看重此事,時時處處惦念著發財,也時時處處提防著破財。�
春節期間,各家各戶要祭典財神,民間有串胡同賣財神畫像的。財神畫像忌諱買賣,要說"送"、"請"。串胡同的,帶著許多財神畫像,挨門喊:"送財神爺來了。"一般人家,都趕緊出來,到門口回話:"好好,來,我們家請一張。"如不想買的,也不能說"不要",更不能攆送財神的,只說"已經有了"。否則,財神爺會怪罪的,假如財神真的不來了,這家就要破財的。香港人過年從不說"新年快樂",平時寫信也不用"祝您快樂"。因為"快樂"與"快落"(失敗、破產的意思)聽、說起來都容易混淆,是犯忌諱的詞語。所以,一般香港人過年見面時總說:"恭喜發財"、"新年發財"、"萬事如意"等。�
廣東一帶,舊時賭博的風氣很濃,因此民間特別忌諱"輸"字。有一種中秋夜所賣的木魚書,被叫賣者呼為"月光贏",便是忌諱"書"與"輸"字諧音的。又因廣東方言"絲"與"輸"的讀音相同,所以把"絲瓜"改稱作"勝瓜"。又因為"干"犯了"輸得乾乾凈凈"的忌諱。所以便把"干"改為"潤","潤"取時時潤色之意,顯得有油水,所以是發財的象徵。於是"豬肝"被說成了"豬潤","雞肝"被說成了"雞潤";"豆腐乾"被說成了"豆潤"……廣州舊時商行里為了發財,為了賬目上多進少支,特別忌諱支出的"支"字。為此把長衣(長衫)的讀音"長支"改稱作"長進",以求只"進"不"支"。香港對中、老年人忌諱稱"伯父"、"伯母"。因為"伯父"、"伯母"與"百無"諧音,就是"一無所有"的意思。所以,在香港,無論商人、公職人員或是普通家庭婦女都忌諱這種稱呼,而是稱"伯伯"、"伯娘"。四川一帶,舊時忌諱說"舌"字,因為"舌"諧音"蝕本"、"蝕財"的"蝕"字。為此,便把"豬舌"稱作"豬招財","牛舌"稱為"牛招財"了。江浙一帶,逢年過節,要書寫"招財進寶"和"和氣生財"等字樣,貼在門首。因為"財"字的偏旁"貝"字諧音"違背"的"背"字,惟恐因此而"背運"、"失財",所以就把"財"的偏旁"貝"字有意寫成"見"字。以為如此,便可時時處處見財,大吉大利了。河南駐馬店一帶有一座山名叫確山,"確"在當地方言中有"坑"、"騙"、"砸鍋"、"糟糕"的意思,因此,生意人都忌諱稱其為確山,而要改稱為"順山",以求吉祥,避免破財。
總之,這一類有關財運衰敗的語言禁忌很多,都是為了避防破財倒運的。說明社會中人對於謀求生計的艱難有著深切的體會。動盪不安的社會生活,使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神靈的護佑,特別是財神,他們絕對不敢得罪。因為他們不願經受貧困的折磨,不願讓生活的財路斷絕。正因為如此,這一類語言禁忌還有一個特點,即不僅僅停留在避開不吉的詞語不說這一點上,而且還要改凶為吉,力求通過語言上的變通、調整而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個最為吉祥的理想效果。�
5.褻瀆詞語禁忌�
民間的榮辱觀也促使一些帶有褻瀆意味的詞語成為禁忌。�
民間通常以為涉及到性行為和性器官的詞語是一種褻瀆語,一般所謂"有教養的"或者"老實本分的"人都羞於啟齒。在不得不說到性器官時,要用"那個"、"下部"、"陰部"等來代替。說到性行為時,也要用"辦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關系"、"偷雞摸狗"、"尋花問柳"等等委婉詞語來代替。甚至連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聯想的"拉屎"、"撒尿"、"上廁所"、"月經"等等也都在忌諱之列,一般要改為"出恭"、"解手"、"方便方便"、"如廁"、"上一號"、"例假"等等。罵人時,常以生殖器或性行為來羞辱對方,說明人們相信這一類詞語具有詛咒力,能夠毀傷仇人的靈魂或者肉體。從另一方面來看,在沒有仇人在場,或不想詛咒什麼人時,這一類詞語就是應當避忌的了。《清稗類抄》雲:"北人罵人之辭,輒有蛋字,曰渾蛋,曰吵蛋,曰倒蛋,曰黃巴(王八)蛋,故於餚饌之蛋字,輒避之。雞蛋曰雞子兒,皮蛋曰松花,炒蛋曰攤黃菜,溜蛋曰溜黃菜,煮整蛋使熟曰卧果兒,蛋花湯曰木犀湯。木犀,桂花也,蛋花也色黃如桂花也。蛋糕曰槽糕,言其制糕時入槽也。而獨於茶葉所煮之雞蛋,則不之諱,曰茶雞蛋。"這里諱言"蛋"字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罵人之辭。而只所以用"蛋"來罵人,是因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部分,因而它有褻瀆人、詛咒人的作用。山東一帶喜稱"二哥",忌稱"大哥",據說是與"武松"的傳說有關。武松排行老二,長得高大魁梧,因在景陽岡上打死一隻猛虎而被民間稱為"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卻長得矮小醜陋。但光是這些還不足以形成忌稱"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還在於武老大的媳婦和西門慶勾搭成奸一點上。人們忌稱"大哥"實際上是怕像武老大一樣,成為一個"妻子和人亂搞的"人。這種人,民間又稱作"王八"、"烏龜"。龜,在唐宋以前是與龍、鳳、麟合稱為"四靈"的神物,人多視為祥瑞,並不見有什麼忌諱。以龜命名的人也有不少,如李龜年、陸龜蒙等等。元代以後,開始用龜來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據說是因為龜不能性交,縱牝者與蛇交之故。現在這種忌諱仍然流行,若罵人為"龜兒子"、"王八",其必勃然大怒。民間忌言"醋",稱"醋"為"忌諱",也與性行為有所牽連,因為俗常是把情場上愛嫉妒的人說成是"愛吃醋"的。實際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為會形成某種語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關系也會形成某種語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間嫁女忌說"嫁"而要說"出門"或"成人",懷孕、生孩子不說懷孕、生孩子,而說"有了"、"添喜"等等。都是盡量避免引起性行為聯想的一種委婉詞語,而委婉詞語的基礎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與性器官、性行為有關的一些語言禁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帶有褻瀆性質的語言禁忌。例如"兔"、"狗"、"驢"、"牛"等畜類常常被用來咒罵人,因而平時便忌諱在人前說到這些動物,尤其不能和人相提並論,否則,會傷害別人,引起斗毆糾紛。與和尚、道士說話,更不能說出"驢"和"牛"字,因為和尚最忌被罵作"禿驢",道士最忌被咒作"牛鼻子"。有生理缺陷的人,也諱忌當面嘲笑他的缺陷,這也是對人不尊重的褻瀆行為。如當著禿頭的人忌言禿,當著跛腿的人忌言瘸等等。民間一般都喜少惡老,湖南一帶,無論老幼都以"芽里"相稱。雖七八十歲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稱其為"老人家",則要生氣的。現時代,青年女子喜瘦忌胖,若言其瘦,則喜以為是稱贊其身材苗條,長得漂亮;若說其胖,則滿臉不悅,以為是挖苦她體形難看,長得不美。類似此種禁忌也是很多的,各地不一,舉不勝舉。總起來一點,凡屬於對人不尊重、輕慢待人的褻瀆話語一般都是有所忌諱的。
9. 豬肝鵝肝燒鴨肝,你是我的小心肝的上句
豬肝鵝肝燒鴨肝,你是我的小心肝的上句為冬瓜西瓜哈密瓜,你是我的小傻瓜。
這是一句土味情話。
土味情話就是指特別土、也別俗氣的情話,它是網路上非常常見的一個梗,一般多用來形容肉麻惡心的情話,充滿著鄉土氣息,但也十分搞笑。
土味情話其實是土味文化的一個小分支,這種情話雖然聽起來很膩人,但也很撩人。2018年,土味情況入選了十大網路用語,是年輕人中非常流行的一個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