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輿論的主要功能有
一是信息傳遞功能。在我國,長期以來政府與民眾之間處於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上情下達,容易出現「腸梗阻」;下情上達,則常常「打折扣」。而網路這一「平台」的搭建,形成了上下溝通的快捷「通道」。
二是建言獻策功能。在人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的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渠道,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
三是輿論監督功能。長期以來,由於官僚主義、體制缺陷等因纖喚返素,各級政府對於社會鏈瞎上存在的體制機制上的弊端以及重大事故和社會事件常常反映滯後。隨著新興媒體的興起,一種新的社會監督形式,即網路監督正在形成。
四是懲處腐敗功毀飢能。陽光是最有力的防腐措施,公開是最有效的監督手段。網路以其公開、透明、快捷的特性,成為反腐敗的天然盟友
五是宣傳引導功能。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條件下,互聯網已成為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最具潛力的大眾傳媒,已形成了一塊強大的輿論宣傳新陣地,對社會輿論的態勢和走向產生著越來越強大的影響。
2. 如何提升網路輿論引導能力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輿論陣地。輿論引導工作是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維護社會穩定面臨的敬信一個重大課題。
深刻認識當前輿論引導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新聞傳播領域異軍突起,非主流媒體、網路寬頻、網路電視、手機報紙等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層出不窮。網路為社會搭建了一個平等開放的對話空間。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傳播方式的個性化、傳播內容的寬泛化,使當前的社會輿論環境和社會輿論結構呈現出多層次的復雜狀態,也使網上的信息可控度不斷加大。
網路輿情規模化。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現實社會中的各類矛盾幾乎都能在網上形成輿論熱點,一些局部「小事件」被網路聚焦放大,極易引發網民的情緒大宣洩;案件的某一細節,經過網路的發酵,極易演變成為震動各界的社會熱點事件。
傳播主體和方式多元化。隨著網路規模和網民數量的擴大,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趨勢日益明顯,信息傳播和輿論參與主體、參與方式日趨復雜。
加強輿情引導,提高輿情應對的能力
正確認識媒體的地位、職能和作用。在新形勢下,媒體職能的演變,要求充分尊重媒體的創造性勞動,特別是要改變「報喜不報憂」等觀念和做法,為媒體發揮職能營造寬松環境、創造良好條件。妥善處理與媒體的關系,支持媒體的正當采訪活動。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等問題或者依照有關規定應當向社會公眾公開的其他信息,通過有關媒體及時公布於眾。要充分運用媒體宣亮叢輪傳工作取得的成效、涌現的先進典型。加強門戶站建設,增強信息發布的及時性、准確性和權威性,發揮宣傳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建立信息網路定期發布機制,積極主動地引導網路熱點,佔領網路陣地,增強正面控制能力,形成昂揚向上的輿論主流。對於網路熱點可以啟用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預警功能,實時掌握輿情動態。
有效引導輿論。輿論是把雙刃劍,如何引導最關鍵。宣傳部對於輿情必須冷靜應對,正視輿情的負面功能對全縣工作的消極影響,努力把穩輿情的主要方向。一要理性應對。要以民為本,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理性對待網上的輿論,不能採用過激的方式解決問題。在發現負面網路輿情後,可及時發帖或跟帖,澄清事實真相,進行正面引導疏通。二要及時介入。「流言止於公開,透明贏得人心」,對網路輿情要敢於擔當,快速反應,有效減少輿情負面影響。必須主動出擊,力爭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如實發布權威信息,佔領輿論制高點,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導權。
鄭唯 提高引導能力。一是要善於與媒體溝通,加深對新聞、網路規律的理解和把握。切實重視政治理論和相關業務知識的學習,樹立敏銳的輿情意識。二是多渠道錘煉宣傳人員網路素養。充分發揮年輕宣傳員思想活躍、善於運用網路語言進行交流的特點,鼓勵他們多上一些知名度高、輿論集中的論壇,通過「發帖子」、「曬思想」、「拍拍磚」等發現問題。同時,讓他們意識到網路不僅僅是休閑娛樂的工具,還是服務宣傳工作的重要平台,要在「潛水」、「冒泡」中學會與群眾「面對面」,使網上的「話筒」成為宣傳人員的「聽筒」,在實踐中不斷地錘煉網路素養,樹立嚴謹細致、求真務實、反應快捷、善於應變、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
僅供參考
3. 如何提高新聞輿論個人能力
如何提高新聞輿論個人能力,網路輿情事件發生的偶然性大、隨機性強,必須建立高效敏捷的輿論引導應急機制,努力掌握主動權和主導權。
一是建立快速高效的應急宣傳機制。防止「重應急處置,輕新聞宣傳」的傾向,做到突發事件新聞宣傳工作有人過問、有人負責、有人落實。要就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組織協調、媒體引導、新聞發布、現場采訪管理等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制定新聞處置對策和程序。
二是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單位搭建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預警系統,強化信息報告,責任地區和部門要按照「第一時間原則」立即報告,不捂不蓋,更不隱瞞真相,並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待續不間斷地報告有關情況;強化信息溝通,事發地區和部門要及時與應急新聞處置領導小組進行溝通,會商評估事件的性質、情節與影響,制定妥善周全的新聞應對方案,新聞處置部門要主動靠前、聯手聯動,新聞發言人要第一時間進人現場,介入事件處理的全過程。
三是建立快速高效的媒體應對機制。要根據事件性質,設立應急新聞中心,主動接受問詢,積極為記者提供采訪、發稿等便利,做好服務保障:隨時發布權威信息,提供新聞通稿,既滿足媒體需要又使信息發布更加有序。
四是及時准確發布搜鎮豎信息。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發布比不發布好、早發布比晚發布好、主動發布比被動發布好。在發布時段上,起始階段要正視事實,及時發布;延續階段要全面關注,有效分析;結束階段要反思得失,發布結果。在發布技旅氏巧上,要堅持「速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講究發布藝術,妥善處理敏感話題。在發布形式上,要靈活運用新聞發布會、背景吹風會等多種方式,及時主動發布信息,最大限度傳遞正面聲音。
五是注重輿論引導藝術。依靠多瑞科輿情監測軟體監控輿情動態准確決策,要發揮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的優勢,按照「統一口徑,報道適度、不炒作、不渲染」的原則,積極主動「擺事實,講道理」,將群眾情緒向理性、平和、客觀的方向引導,推動事態向有利於妥善處置的方向轉化。要尊重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注重從公眾的角度提供權威、可靠的新聞信息,提高公眾對各種信息的鑒別判斷能力。要把握好報道的度,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表現,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六是善用善待新聞媒體。新聞發言人要走上前台,及時表明立場態度、處置意見和工作進展,及時回應媒體和公眾的質疑;_要善於面對媒體,以理性、平和的心態善待媒體,多與媒體交流溝通,將權威、客觀的消息有力有效地傳遞出去;要實事求是,不說套話、空話,以誠實的態度贏得媒體信任,合力促使輿論平息。
一是加強宏觀控制,把握引導方向。有了科學高效的宏觀調控,就如同為新聞輿論築就了一道安全的防火牆,防止"謬誤出於口"。加強宏觀控制,要健全在黨委領導下宣傳部門負責新聞輿論宏觀指導的管理體制,黨委宣傳部門要守土有責,對本地區本部門的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要進行有效指導和管理,以保證正確的輿論始終佔領陣地。要廣泛建立信息聯系點,及時掌握輿情信息。要通過建立完善新聞評閱、新聞調研、新聞通氣會、形勢報告會等制度,及時通報情況,提出要求,總結經驗,加強對媒體引導。
二是增強新聞輿論引導,牢牢把握新聞輿論的主動權。現在國內一些小報、雜志、廣播、電視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價值觀嚴重扭曲,是非觀嚴重混淆,美醜觀嚴重顛倒。少數新聞媒體為了迎合為數不多讀者的味口,竟把庸俗誤為通俗,污點當賣點,為了追求轟動效應,他們熱衷於報道一些道聽途說的緋聞、丑聞,對一些不世大良的社會現象、錯誤輿論,不予抨擊,對先進人物和事例麻木不仁,漠不關心。我們黨要實現執政目標,必須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用黨的思想理論、綱領路線、價值觀念影響社會,凝聚群眾,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正確地把握形勢。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的監督。
三是要把好新聞宣傳的"關"和"度"。把好關把好度,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新聞宣傳要把好關把好度,首先要在政治上絕不能給錯誤思想和觀點提供傳播渠道;二是政策上必須全面准確地宣傳中央精神;三是必須全面貫徹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大力宣傳社會發展中光明的、健康的、積極的東西;四是在熱點問題上要政治堅定,頭腦清醒,該熱的要熱,該穩的要穩,該冷的要冷;五是輿論監督上要端正目的,擺正位置,把握好監督的時機,運用好監督的形式,注重監督的效果,做到實事求是,結論正確,出於公心,有利工作;六是宣傳格調上要反對嬉戲打鬧,低級無聊,反對荒誕怪異,膚淺浮躁,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七是要珍惜維護好媒體的良好形象,不做虛假新聞,不做有償新聞,不做不負責的廣告宣傳。
4. 領導幹部如何提高網路輿情應對能力
領導幹部如何提高網路輿情應對能力?
如何強化領導幹部互聯網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在新形勢下,如果不能夠善待、善用、善管網路輿論,很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這方面的教訓很多,比如,水門事件,直接導致了尼克松政府下台;前蘇共的垮台,也與新聞輿論直接相關。一些突發事件發生後,由於處置不當,直接引發了新聞輿論事件,造成了一些潛在的、非常嚴重的問題。有時,我們勞神費力幾十年,千辛萬苦樹立的新風尚,可能會因為一起新聞輿論事件,而受到嚴重的損害。再比如,個別地方把上訪群眾作為敵對勢力處理。所以,領導幹部如何面對媒體,不單單是一個專業性問題和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事關重大、影響全局的問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也不單單是執政黨和各級領導幹部的面臨問題,也是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共同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如何提高輿情應對能力,要處理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問題。
(一)建立良好的媒體公共關系
建立良好的媒體公共關系就是要與媒體保持良好的溝通、交往與春迅改聯系。在經濟全球化與市場化的背景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與公眾關系日益緊密。公眾也希望得到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這就需要政治、經濟、社會等行為主體加強與媒體的配合,直接面對媒體,通過媒體架起與公眾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因此,處理媒體關系,應該成為領導幹部在處理各種復雜關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建立高效的新聞發布機制
在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以往的宣傳模式和宣傳策略,顯然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需要一個更為有效的應對手段和系統。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新聞發言人機制是避免媒體炒作、消除謠言、引導輿論、樹立政府形象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新聞發布機制是由政府主體、公眾客體和傳播中介三者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政府是新聞發布機制的主導性操作機構,公眾是新聞發布機制的對象,傳播機構是連接政府與公眾的橋梁昌沖。
(三)提高危機事件中面對媒體的能力
危機事件的爆發最能刺激人們的好奇心,常常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媒體捕捉的最佳新聞素材和報道線索。在危機事件中,領導幹部要通過正確、有效的新聞發布與信息傳播,扭轉危機,擺脫被動。而在危機處理中表現不當,則會使突發性事件進一步惡化,造成新一輪的危機。因此,領導幹部在危機事件當中平息事端、釋疑解惑、疏導情緒、化解矛盾確實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它需要一定的應對媒體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對於網路輿情可以搭建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來實時關注網路動態,確保負面信息及時掌握。
(四)提高面對記者的能力
西方人稱記者為「無冕之王」。記者具有兩重屬性:最基本的、共性的職業道德是向公眾提供事實真相,這是記者的自然屬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職業規范是維護階級與國家的利益,這是記者的社會屬性。通過記者來傳遞信息,這是與媒體接觸的主要目的。所以領導幹部一定要克服輕視記者、迴避采訪、盲目應對、蔑視媒體的心理狀態,要坦誠、自然、客觀地面對記者。具體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記者。要善待記者,不要給記者講課,因為他們不是你的學生;不要給記者做報告,因為他們不是你的部下;不要敵視記者,因為他們不是你的敵人;要以平等的態度面對記者,因為他們是你的合作者。二要及時回應記者的來電來訪。三要提供記者所需要的背景資料。四要利用事實來抓住記者的注意力。五要以事實為基礎答復記者。六要盡量扒判不使用「無可奉告」之類的語言。七是不當眾拒絕某位記者的提問,不公開表達自己的偏見。八不要企圖控制記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領導幹部如果能夠把握新聞報道的特點與規律,將有助於減少與記者的矛盾與沖突,並會吸引記者的關注力,激發記者報道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五)提高面對采訪的能力
接受采訪是與媒體面對面就某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溝通、交流的大眾傳播方式。接受采訪也是領導幹部向公眾傳遞信息,溝通情況,展示觀點,樹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在生活節奏日益加速的今天,公眾通過記者的采訪可以直接了解政府的工作、理念以及價值取向。所以,作為領導幹部要作好及時接受采訪的思想准備,主動與社會進行溝通,就一些群眾關心的重大的熱點、難點、疑點表明態度作出應答。要做好政府的重大決策的前期宣傳、中期釋疑解惑、後期總結推廣。
(六)提高應對負面報道的能力
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輿論宣傳過程中,需要保持合理適度與相對平衡,充分發揮正反兩方面報道的功效,為我所用。保持適量、適度的負面報道,對於改進工作、遏制不正之風、加強對權力規范運作等,會起到很好的作用,這也是新聞媒體功能的體現。所以,對一些符合事實真相,出於改進工作為目的的監督報道,要虛心接受。如果出現了明顯歪曲事實、擴大事態、造成惡劣影響的報道,就應當採取一些措施,消除其負面影響。通過與媒體人員的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有說服力的新聞稿,做到真正讓事實講話,受眾也可以接受。一些批評報道播發後,多多少少會對負責具體工作的領導幹部造成一定的影響。此時,一味指責媒體,敵視記者,很可能會對自身形象造成更大的損害。最好的辦法是,靜下心來查找問題,努力改進工作,與媒體合作;必要時,可與媒體協調,通過媒體,挽回形象。
(七)提高塑造媒體形象的能力
領導幹部的媒體形象,是領導幹部公眾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一個人的理念、思想、道德、品質、行為等等。媒體形象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視覺形象,這是公眾對客體的表象認識,包括媒體人物的相貌、服裝、衣飾、動作、習慣以及體態語言等。第二層面是行為形象,這是公眾對媒體人物平時的行為以及對公眾生活、工作產生的影響的認識。第三層面是理念形象,這是公眾對媒體人物的精神世界的認識,是對其文化道德涵養、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深層次的認識。因此,領導幹部要樹立良好的媒體形象,首先要在平時加強自身修養,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經過長期精心培育和積累;其次,在接受采訪時,盡量做到語言恰如其分、舉止大方適度、觀念與時俱進。
5. 網路輿論是否有利於提高民主意識
網路輿論是有利於提高民主意識,但是可以依靠不應該依賴網路輿論力量。
因為網路輿論的非主流性——瀏覽者多,參與者少
大多數網民上網很少主動留言、發帖,主要是瀏覽各類信息,一些熱門帖文的點擊率常常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於回復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很多網站發帖需要登記注冊,而發帖、寫博客都需要花費時間,大多數網民上網都是忙裡偷閑,除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議題,一般不會為此耗時費力,他們因此成了網路空間「沉默的大多數」。二是因為網民上網主要是為滿足新聞瀏覽、信息查詢、通信聯絡、電子商務、娛樂游戲等需求,對於熱點事件的關注較為隨性,一般都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看熱鬧心理和旁觀者心態,決定了網民參與意見交鋒的主動性、積極性普遍較弱。
同時也要看到,網路空間確實存在著一個參與意識較強的相對穩定的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包括兩類人:一類是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意的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對生活和社會心存不滿,網路成為他們發泄不滿、宣洩情緒的平台。這類人有較強烈的發帖沖動,甚至對相對自由的網路空間形成一種精神依賴。另一類人與此不同,他們的網路參與行為更具自覺性和主動性。這類人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和文字水平,熱衷於評點各類熱點問題,批判意識較強,有的已逐步成為網路空間的「意見領袖」。其中的一些人為了標新立異、吸引眼球,往往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標榜「獨立思考」,刻意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距離,有的甚至以嘲諷、戲謔、解構主流意識形態為能事。顯然,這兩類人都不能代表主流社會,也不能反映社會主流輿論。
一方面,社會主流人群的網路參與度偏低;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網路輿論的人群又無法反映社會主流輿論。這就決定了網路輿論的基本立場、思想觀點、價值取向以及表達方式,在總體上呈現明顯的非主流特點。
2、負面性——批評的多,肯定的少
網路輿論不乏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聲音,而且往往以更強烈甚至是極端的方式呈現這種道義力量。特別是在涉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面前,網路輿論能夠迅速激發出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輿論聲勢和愛國熱情。
但是就總體而言,網上各種輿論交鋒,常常是負面輿論壓倒正面輿論。其原因在於:一是負面新聞、負面事件、負面話題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誘發人們的好奇本能,引發人們的探究討論,而且一般情況下人們發表批評性意見要比發表肯定性意見的動力更強。由於言論尺度較傳統媒體寬松很多,網路媒體常常通過大量登載、炒作各種負面新聞來吸引眼球,提高網站點擊率,這是網路輿論負面性特徵形成的基礎。二是由參與製造網路輿論的人群自身因知大中素所致。如前所述,一些現實境遇不佳的網路輿論參與者對社會有負面情緒、負面心態,往往戴著「有色眼鏡」觀察社會、解讀現實,在網上自由發表各種批評意見成為他們發泄不滿的主要方式;而另一類網路輿論參與者則往往把批評作為展示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主要形式,甚至「為批評而批評」,這是負面性特徵形成的重要原因。三是負面輿論場一旦形成,就會自行強化。由於肯定性意見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大多數網民選擇沉默,就造成了批評性意見一邊倒的態勢。這種負面輿論場又形成一種壓力,進一步削弱了網民發表肯定性意見的意願和勇氣,使得正面仿陵輿論更加式微。
3、非理性——情緒宣洩多,理性思考少
網路輿論通常比較感性化、情緒化、簡單化,具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網民作判斷、下結論,往往僅憑個人好惡和直觀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講究起碼的思維邏輯,網路輿論因此常常充斥捕風捉影、道聽途說、誇大其詞、聳人聽聞之辭,在表達方式上也呈現出偏激、粗俗的傾向,甚至不時出現一味謾罵、惡意攻擊的帖文。
這種特點的形成,一是因為網路輿論參與的門檻低,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有效表達渠道的人群提供了一個便捷通道,並已日益成為弱勢群體、邊緣人群的情緒宣洩平台。搭山二是因為網路輿論變動速度很快,從發酵、升溫到大規模擴散可在短時間內完成,人們幾乎來不及冷靜思考、深入分析就倉促發表意見。此外,也與網民年輕化有關。目前我國網民中有77%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年輕人有濃厚的參與熱情和強烈的表達意願,是網路輿論活躍的主體,但他們受學識、閱歷所限,往往激情有餘、理性不足,很難理解實際情況的復雜性,認識問題難以全面,言論觀點難免偏頗。
4、從眾性——「馬太效應」
「先入為主」、「先聲奪人」是輿論傳播的一般規律,網路輿論尤其如此。一個事件發生後,最早出現的觀點和意見往往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會給後來的討論定下基調和方向。人們常常傾向於相信這些「先聲」,容易認同它的價值判斷,
6. 網路輿情對人的認知有積極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路的發展,網路輿論也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活躍在熒屏上。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新聞網站等多種途徑參與輿論生活,了解多彩世界。但是網路輿論也是一把雙刃劍,改大茄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意味著它同時具有隨意性、隱蔽性和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一些網民則隨意在網上發泄情緒,而一些別有用心的網民藉此誇大其詞地評論轉發,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嚴重的威脅。
網路輿情其表現方式主要為: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播客、微博、聚合新聞(RSS)、新聞跟帖及轉帖等等。
近年來,網路輿情對政治生活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影響與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網路輿情事件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網路對社會監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時,網路輿情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誘發民眾的不良情緒,引發群眾的違規和過激仿舉行為,進而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從技術上來講核察,互聯網是完全開放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路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有選擇網路信息的自由。因此,在加強互聯網信息監管的同時,組織力量開展信息匯集整理和分析,對於及時應對網路突發的公共事件和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很有意義。
7. 如何提高應對網路輿論引導的能力
輿情主要分為三種:政府、個人、和企業,針對個人輿情是及其好處理,影響范圍較小,針對企業輿情,面對強大的以及強有力的網路暴力,首先要做到的是疏導而不是強烈抵抗,要用短時間內把網路上正面有效信息盡可能多的展示,從而達到稀釋等目的,其次採取正規技術手段影響其搜索結果,降低傳播率;最後做好企業內部自身,政府如若發生該情況非常影響其政府的公信力,要做到,盡可能小范圍或者不擴散,盡快能多的維護好政府的聲譽和名譽。
8. 如何提高網上輿論應對能力
新浪輿情通認為,提高輿情應對能力可以從以下方向提升:
1、建立貫通組織、可落地的輿情管理制度
建立並完善輿情管理制度,可以幫助企業把准傳播規律,引導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功能。一些企業對輿情管理制度的作用認識不足,只有字面意義上的規章條文,或只有品牌、宣傳等部門在使用,導致一旦出現突發輿情,難以快速達成一致的應對思路。因此,是否貫穿組織全體成員,在企業全部業務范圍內可落地執行,是衡量輿情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重要標准。
2、明確應對重大突發輿情的第一責任人
鑒於輿情事件具有突發性強、傳播動因隱蔽、潛在影響復雜等特點,在重大輿情事件出現苗頭時,除了有管理制度作為遵循,還需要有領導者作為第一責任人,擔當指揮責任,把握輿情走勢,協調內外部資源。這就要求協調突發輿情的領導者能夠快速確定應對小組成員,並對應對的結果擔責。
3、藉助輿情監測系統,定期研判輿情風險,對易發輿情做到心中有數
基於企業所在的行業特點和盈利模式,其高發輿情也存在規律性。如能源化工行業易出現安全生產及環境污染事件,製造業易出現產品質量不合格事件,快消及服務業易出現消費者投訴事件等。同時,輿情高發領域也會有周期性特徵,表現為在一些時間節點,特定風險的發生概率更高。
4、針對典型輿情危機,製作具體預案
對於典型的輿情危機,還需要制定針對性強的執行方案,即輿情應對工作預案。工作預案需結合事件實際情況,設計針對風險點的具體對策。預案中應包括事件背景,即有調查、溝通的情況,潛在的輿情發酵因素,對外發聲的口徑草案以及發布渠道部署,下階段的重點任務和完成節點等。輿情風險研判應參考專業輿情分析師的意見,以避免僅從企業自身的視角分析,陷入信息盲區。
9. 網路輿論的積極作用
網路輿論以揭露事實真相、追求公平正義為主流價值取向。同時,由於網路發言的自由譽穗性和多樣性,網路本身有著「過濾器」的作用,一些不實信息盡管產生於網路,卻也會在權威媒體、志願辟謠者和理擾老性網民的努力下得到澄清。日本地震後的「搶鹽」事件就是一個例子。
網路是輿論的放大鏡和發酵機,它真正檢驗的,不僅是輿論應對能力,更是政府是不是勤慶李卜政負責任,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這一邊。
10. 應屆本科生從事網路輿情行業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
建議,首先需要看三類書:
1、輿情行業科普讀物——看個人喜好,在電商平台上搜索「輿情分析」,然後選擇一本感興趣的書。
2、統計學相關讀物。
3、傳播學相關讀物。
從心路歷程出發,感覺對行業感興趣、有意願,一定是有好處的,我從來不相信讀理論就能看破行業的天賦選手,輿情是需要案例和執行累計的。沒有背景的話,前期只能靠看培養的感覺。
其次,就是定性和定量的初始能力,即情感極性的判斷,數據基本操作,是否會形成爆點,傳播的節點意義等等,統計學和傳播學的大學教材就是很好的讀物,是很有用的。
總而言之,對應的人才是:對互聯網世界有認知、學習能力強、有定性/定量中至少一個特長或專業背景;另外一點就是辦公軟體的能力。
首先,網路輿情分析師,有別於數據分析師,是以定性能力帶動定量能力的崗位,也就是:先要有對內容的敏銳性和判斷力,再強調對數據的敏銳力和判斷力,它的初始狀態更傾向為文職。
其次,在專業上,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情報學、公共事業/關系等學科的專業學生或相關實習背景的學生更有優勢。
最後,辦公軟體及部分自動化;大學里一定要沒事多用用辦公軟體。網路輿情分析師接觸要接觸到海量數據的機會很少,一般的體量都在辦公軟體下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