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蘇州隆寅網路怎麼樣

蘇州隆寅網路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27 01:08:35

㈠ 宮姓有幾人

一.宮姓的起源
膠東宮姓源於姬姓,得姓始祖為春秋時期宮之奇。史載,武王姬發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諸侯時,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為虞君,是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為<宮阝>(tong,音「同」)國之君, 宮阝國傳數世即為晉國所滅。宮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宮阝國後世國君的族人。宮阝國被晉國滅時,他離 宮阝奔虞國,將宮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為「邑」字,「邑」為諸侯之國的意思,去邑表示離開故國,「宮阝」去邑為「宮」),改姓宮,名之奇。從此以後,即有了宮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宮之奇到虞國後,就任虞國上大夫,輔佐虞公,是一位賢臣。「輔車相依、唇亡齒寒」這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講的就是譽咐宮之奇的故事。<<左傳.僖公五年>>、<<春秋穀梁傳.虞師晉師滅夏陽>>、<<史記.晉世家>>、<<漢書.辛慶忌傳>>等都有關於宮之奇的記述。
就全國人口數而言,宮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從七省抽樣結果,宮姓排在152位;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統計,宮姓排名在212位。
宮姓的淵源,在全國范圍內,宮之奇的後裔,是宮姓的主體。另外,宮姓還有以下幾個起源:1.南宮氏的後裔,有的改姓宮。2.周官「宮人」的後裔,以官職為姓。(此兩支宮姓,皆為姬姓之後。)3.共氏、龔氏有的改為宮姓。4.明朝,回族宮火因,以宮為氏。5.清朝,滿族恭佳氏,改為宮氏。6.蒙古族,亦有改為宮氏者。

(註:「<宮阝>」,可能有的微機不顯示,就是「宮」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釋:宮阝,tong,第二聲。古國名)

(邑:1.國也,諸侯之國。2.都邑也,都城的郊區為邑。3.『邑』作偏旁時為右『阝』。)

二.膠東宮姓的始祖
宮熙儒,字得先,號四知,五代後周(公元951-960年)時期,授為元州防禦使。在後周闡位與宋朝時,解除印綬,偕妻帶子,遠離京師,隱居於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鎮柳林庄村),是為不夜宮氏的鼻祖。現在膠東的宮姓,都是熙儒公的後裔。
熙儒公隱居後,潛心鑽研《易經》,得其精髓。後遇道教大師譚真人並拜他為師,道號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於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鎮昆陽村,原名宮家莊,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後,下旨在南原建祠廟塑肖像,以供子孫後人祭祀。祠廟、蛟龍碑、塋碑等遺跡,在清朝乾隆時代仍存,其祠廟在後世被稱為神仙殿。
熙儒公是膠東宮姓的始祖,其後裔遍布於膠東並散播於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可謂子孫興旺,瓜瓞綿綿。
(熙儒公的事跡根據《東萊宮氏族譜》記敘)
(註:因條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親到柳林村和昆陽村實地查驗,不知現今是否還有何遺跡?望知者告之。)

三.宮姓的遷徙流布
宮氏的始祖宮之奇,原姓姬,祖籍 宮阝國,居於上宮里(今山西省平陸縣東部)。宮阝被晉滅時,避難遷於虞國,居於辛宮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陸縣)。上宮里和辛宮里即因宮之奇居住過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國又被晉滅,宮之奇再次避難,率領族人東奔曹國(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南),在他逝世後又回葬於平陸縣虞里鄉辛宮里。
自此時直至金元之前,宮姓一族在史書上沒有系統的記錄,其遷徙路線和居住地區都不明晰。有跡象表明,在宮之奇和族人的東遷過程中,宮姓後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線區域內枝開葉散,遷播開來。中國現在幾支大的宮姓族支,都是從這里起源的。
1.東萊宮氏始祖宮熙儒,在宋朝初年,從中原徙居膠東文登。
2.江蘇省泰州宮氏始祖孝廉宮達智,在明朝初年,由河弊虛信南徙居河北靜海縣,在出任江蘇揚州署篆後,定居泰州,成為當地望族。(事跡後面再述)
3.山西省繁峙宮氏始祖宮德,是安徽鳳陽府壽州人,元末隨朱元璋起義,以戰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揮使,任職山西而居。現山西宮姓人口約8500多人。
4.陝西省戶縣宮家堡始祖宮友賢,其數代前祖上,於明永樂初年,由山西洪租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陝西。此支宮姓可能為宮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後裔。
5.(1.)山東惠民縣魏集鎮宮家村宮氏始祖宮清,於明洪武元年,自河北棗強縣徙居宮家村。(2.)山東臨朐縣宮家老莊宮氏始祖宮士賢,於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棗強縣遷此。
6.河北省東光宮氏始祖宮友賢,山東即墨人,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後徙居東光縣城東大宮家村。此村宮姓約有3000多戶。據查,此支宮氏為東萊宮氏之一支。
7.安徽省懷遠宮氏始祖宮寬,在明洪武年間,由江蘇句容縣徙居安徽懷遠縣。據查,此支宮氏屬泰州宮氏的一支,現約有4800多戶。宮寬在明永樂年間任浙江歸安縣丞,授迪功郎。
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宮氏,基本都是這些大族系的分支,或也有單獨的源頭,主體上都是宮之奇的後裔。就居住地來說,膠東是一個最大的宮姓聚居區域,也是宮姓人口數最多的聚居區。

四.東萊宮姓的遷布
(一.)早年的遷徙
東萊宮氏鼻祖宮熙儒,當年從中原抵達昆嵛山,居住於現今的文登市界石鎮柳林庄。他在此生活的時間很短,後周禪宋時(公元960年)從中原出發,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即逝世於昆嵛山前的南原,總計不過4年的時間。據考證,南原即現今的昆陽村,舊名宮家莊(1981年改名),在元初已無宮姓居住(現被王姓入住)。
熙儒公的後裔最初生活居住在以柳林庄為中心的周圍村莊,以後陸續遷徙各地。塋碑和譜書曾記載了自熙儒公始至其後11世,其中有名字者13人,名字失考者至少有28人。例如,譜書記載:「世系昭昭,初自柳林村,遷居宮家莊(昆陽),由宮家莊徙居迎仙橋西嶺上村。嘉城公由嶺上村遷於長學山前,並卜兆於茲(即居於長山村)」。而《文登市志》記載,嶺上村的宮姓,是元初遷自雲南,估計市志的說法有誤。文登市志又記載,柳林庄的宮姓,在明朝的中期由海陽所遷入,這個說法也可能有誤。各地的宮氏宗祠曾有楹聯:「柳林舊族,桃嶺分支」;「分支崮水,譜朔崑山」。由此可知,柳林的宮姓,是很早的土著舊族,宮姓也在桃花峴居住過,並向外分支遷移。崮水指柳林村前的小河,崑山即昆嵛山。
《乳山市志》記載,境內宮姓皆為文登縣柳林土著舊族後裔,主要分三個族支:
(1.)柳林宮姓一支徙萊陽濯村。這個族支的後裔人數最多,後面再專門記敘。
(2.)明洪武年間,柳林宮姓一支遷馮家鎮徐家村,後裔析居吳格庄、宮家疃、南西屋等村。譜書也記載:「寧邑徐家村……系二公之後」。寧邑,即寧海州。以前馮家鎮屬寧海州管轄。可見此市志的說法有據可信。
(3.)明景泰年間,文登議城宮姓(與柳林宮姓同一族系)遷白沙灘鎮宮家村,後裔析居宮家莊、小灘等村。宮家村的宮本森,歷時三年,將此支宮氏序入譜書,計11萬字。宮本森生於1945年,現為嶞崮山「德馨園藝場」場長。
宮熙儒公的後裔柳林宮氏,除留居當地和早年外遷形成三個大的族支,其後至現代就只有因為謀生、求學等原因而零星遷移,再無大批的遷徙了。
(二.)萊陽濯村宮氏
《東萊宮氏族譜》奉宮天授為第一世祖,是不夜宮氏鼻祖宮熙儒的第七世孫。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第六子名宮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遷居萊陽濯村,是萊陽宮姓的始遷祖。現在膠東宮姓的世次,即以此為根據由宮天授為第一世開始排列。
宮福祖生一子宮溪;宮溪生五子,名曰:仁、義、禮、智、信。兄弟五人分爨後,仁、禮居濯村;義、智遷居(乳山市崖子鎮)青山村;信回遷文登。此後,子孫興旺發達,遍布於膠東,又發展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1.)輝煌的時代
歷史上膠東宮姓最顯赫的時期,是金元時代的萊陽宮氏一族,家富位顯,業績盛赫。擁有良田萬頃,聚五業於一廬,以耕稼、詩書、禮義、清白處世,聚族而居,老幼常滿三百餘口,成為當時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宮禮,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進士,積官青州刺史、騎都尉、開國男,誥封朝列大夫,賜紫金魚袋;他是宮姓歷史上第一位進士;生一子福壽。五世祖宮福壽,誥贈光祿大夫,生三子:誠、謙、詵,皆有官銜。六世祖宮詵生九子,六人有官銜;又有十孫,七人有官銜;其七孫宮鎮,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進士,榮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祿大夫;權高位重,是宮氏從始祖宮之奇起,到現裎�梗�諶���ㄖ形瘓幼罡叩鬧拔瘢�小骯�氤�鋇拿烙�4聳保��宓鈉淥�擁苡寫笮≈�儐握擼�紗鎰迦說陌朧�=鷦��保�搶逞艄�鮮送痙⒄溝畝κ⑹貝��彩嵌�徹�綻�飛獻罨曰偷氖逼凇?/FONT>
(2.)遷布
四世祖兄弟五人:仁、義、禮、智、信,分炊後,仁、禮二祖留居濯村。隨著人口的發展增加,後世子孫開始逐步外遷擴散。
依據中國的傳統習俗,長子長支留守故居。長子仁祖之後裔和禮祖(行三)的長孫誠公之後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開始分遷。以近距離為主,向以濯村為中心的周圍村莊擴展。濯村,屬萊陽市姜疃鎮,在五龍河下游左岸,依山環水,土地肥沃,為宮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優厚的環境條件。現在濯村有1500多戶、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為宮姓,號稱萊陽第一村。
禮祖的次孫謙公,生有6子13孫,後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開始分遷。如萊陽的董格庄、西中荊、徐疃、穴坊和即墨大韓村、蓬萊宮家莊、平度八里庄等村,其宮姓都是宮謙公的後裔。河北省東光宮氏始祖宮友賢,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宮氏,後定居東光縣城東大宮家村,應該是謙公的後裔。
禮祖的季孫詵公,生有9子10孫,先居濯村,其後裔也在第十世開始分遷。如萊陽的瓦馬、澤口、棲霞的桃村等地,其宮姓都是宮詵公的後裔。
四世祖義、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義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東萊宮氏族譜》只記錄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後的世系和名諱皆失考。東萊宮氏族譜重修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青山有5人參加修譜,但正文卻無青山的內容。為何失傳無考,我問了許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麼原因。有《青山宮氏族譜》,重修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以宮欒之子宮文章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據總世系和命名字輩推算,宮欒在東萊宮氏族譜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欒公是大成公的後裔,那麼之間就有八世失考。
對乳山市崖子鎮青山村,《乳山市志》有此記載:金末元初,宮文章由萊陽縣濯村遷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這個記載有錯誤。首先,《青山宮氏族譜》清晰地記載了自文章公至現在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30年一代人計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50年前後,即明朝嘉靖年間時期,而市志記載的時間和人物明顯不符。再次,萊陽四世祖宮義、宮智兩兄弟是從濯村遷居青山的始遷祖。根據他倆的親兄弟宮禮中進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的記錄;又根據現在萊陽宮氏後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30年一代人往回計算,義、智二祖遷居青山的時間應在公元1190年左右。記錄和計算的兩個時間相符,此時是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於公元1279年,和1185年相距晚了近100年,時間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應該是:金朝大定年間(或中期),宮義、宮智兩兄弟從萊陽濯村遷此立村。此說是否正確?僅供參考。
青山,位於山東半島丘陵地帶的中心,乳山河的源頭,四面環山,一條狹窄的乳山河谷在村東委蛇而下,環境相對封閉。隱蔽而安全的環境,象一個現實中的世外桃源,保證了宮氏子孫在此安靜地生息繁衍。現在,青山村有人口600多戶,絕大部分是宮姓。
青山村周圍的村子,如:馬石店、棗林、南馬石、台上等村的宮姓,都是由青山遷入。諸往鎮的口子、崖後、大龍口、二龍口、岳家、白沙灘鎮的八甲等村的宮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遷入。
青山宮氏,崇武偏文,尚俠仗義。村民有習武的傳統,有童謠說:「青山娃娃剛會走,就會演練四門斗。」清朝最後一任大內總管、賜穿黃馬褂二人之一、八卦游身連環掌正宗傳人、一代武術大師宮保田,即出生在這里。宮炳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進士,曾任陝西省石泉縣知縣,也是青山人。他與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輝,成為青山宮氏一族的兩顆耀眼明星。
四世祖宮信(行五),在金朝中期與四兄長分炊後回遷文登,辭世以後葬在西老塋(文登宮氏祖塋)內,其塋碑在民國時期猶存。信祖生一子福寧。1927年,重修東萊宮氏族譜,文登的占家埠、嶺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參加,�欽�囊裁揮形牡親逯У哪諶蕁?現在文登的柳林庄、嶺上村、宮家莊等村子的宮姓,一部分應該是四世祖宮信既其子宮福寧的後裔;另一部分應該是始仙祖宮熙儒其他子孫的後裔。昆陽村原名宮家莊,現在雖然沒有宮姓居住,但也是宮氏當年的發源地之一。

五.宮姓的命名定式
命名定式即排輩用字。東萊宮氏奉不夜始仙祖宮熙儒的七世孫宮天授為第一世祖,其後一本化萬,開枝散葉,大支之下,小支派繁盛,各個支派的排輩用字並不統一,但在述論輩分時,總的世系都可續上。現在是三十世左右,大多數在26--34世之間。幾個大支派的命名定式如下:
(1.)文登:(27世始)培錫潤本照,在銘清樂為;坫欽洪樹煥,圻鎮汝椿熙;坤鐵漢林炳,堯錦沂榆烣。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
(2.)萊陽:(27世始)楨煥基欽汝,模熙塏錦湄;椿煇增錫澤,桂煦坫鍾滋。偏旁以木火土金水排序。
(3.)即墨:(26世始)裕(用在後面)中嘉崇,垂象肇成;運(用在後面)用方正,繼述乃恆。
(4.)蓬萊:(21世始)鳳龍聖國兆,守恆延書香;道蘊開嘉會,健行實為良。
宮姓其他譜系和東萊譜系不一定能續上世次關系,也有各自的排輩用字,例如 高密:(15世始)克樹業思獻,厚毓雲景興;從志明會聯,運敘垂承永。 東北一支:家修業自昌,國志尚明梁;興學崇正道,安泰思綱常。 陝西省戶縣:(11世始)從希鳳文可,世德保平安;正元生福運,庶士體純天;務本恆聯立,興宗致啟觀;順基存履泰,秉好允成全;守法為能效,修行善貴遷。維清尚自裕,宏化兆長延。 等等。
歡迎大家來補充,希望提供的派字正規准確,不要排亂次序和使用諧音。

六.科第世家——泰州宮氏(zt修正補充)
明末清初,江蘇省泰州市宮氏一族,以科舉起家,造就了宮氏大家庭的又一輝煌。
泰州宮氏從明萬曆46年(1618)宮繼蘭起至清道光29年(1831)宮玉華止,歷經213年,在省級鄉試中就考中「舉人」27名,內有7人考中進士,這些人都見載於《泰州志.選舉》中。再從《明清進士題名碑錄》中查得,明清兩代全國共有宮姓進士14人(明代3人,清代11人),而泰州宮姓就佔有7人(明2人,清5人),佔全國宮姓的一半。這樣的情況,不但泰州稀有,全國也很少見。因此,稱泰州宮氏為「科第世家」,毫不誇張。
根據多方查訪並統計,現將明、清兩代泰州宮氏一族八代人的舉人、進士按考中年代先後列舉如下:
宮繼蘭(1579—1658)原名宮大壯,字貞吉,號鶩鄰,景隆子。庠生,明萬曆戊午46年(1618)應天府舉人;崇禎丁丑10年(1637)二甲六名進士。授工部吏司主事,署員外郎事協理六科,統視夏鎮河道,山東兗州府知府。告養歸,起廣東羅定兵備道,按察副使兼布政使。子二:偉鏐,偉鈺(幼殤)。
宮偉鏐(1611—1680)字紫陽,號紫元,繼蘭子。邑庠生,崇禎己卯12年(1639)副榜,崇禎壬午15年(1642)舉人,崇禎癸末16年(1643)會試會魁、殿試三甲69名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充主講官,未就。明亡不仕。子十一:夢仁、昌宗、開宗、象宗、雲宗、龍宗、鴻營、鴻歷、世洪、鉽、世垚。
宮夢仁(1623—1713)原名宗,字兗宗,號定山,偉鏐子。廩監生,康熙己酉8年(1669)順天府舉人。康熙庚戌9年(1670)會試會元,康熙癸丑12年(1673)殿試二甲第五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貴州道監察御史,河南督理糧儲道布政使參議,湖廣按察使,湖北驛鹽道參議,提督山東學政,按察使副使,通政使,兵部督捕,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通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子二:壽平、懋讓。
宮懋言(1673—1732)字書升,號淡庵,鴻歷子,增生。康熙丙子35年(1696)江南舉人,康熙癸未42年(1703)會試會魁,殿試二甲十一名進士。授山西臨汾縣知縣,山西克安府通判,袁州府知府。(其父鴻歷,比其年長17歲,而中舉時間反遲其九年)。子六:耀亮、耀僑、耀靖、柳晟、耀奎、耀彬。
宮鴻歷(1656—1718)字友鹿,號恕堂,偉鏐子,廩貢生,康熙乙酉44年(1705)順天府舉人(經魁),康熙丙戌45年(1706)殿試二甲十八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纂修官。子七:懋言、懋勤、呂、懋猷、時行、麟翔、鳳舉。
附:宮婉蘭,偉鏐女。聰明好學,多才多藝,繪畫、詩詞、女紅,無不精通;德行雙優,譽滿鄉里。著有《梅花樓集》。
宮懋諒(1671—1715)字翊元,號益元,象宗子。附庠生,康熙戊子47年(1708)順天府舉人,充內廷纂修,授鉅縣教諭,候補主事。子二:大鵬,殿對。
宮 雝(1688—1736)字炳和,號晴軒,壽平子。太學生,康熙癸巳52年(1713)順天府舉人,康熙乙未54年(1715)殿試二甲三十九名進士。中書省中書舍人、欽點通倉監督。子二:在暘、璽扶。
宮煥文(1697—1785)字硯成,號朴庵,懋勤子。庠生,康熙丁酉56年(1717)舉人,授知縣,通州學正,潛山縣教諭。十六年後參加雍正癸丑11年(1733)殿試,中二甲十五名進士。分派工部都水司主事,山東道,陝西道監察御史,吏科給事中,歷巡東、西、南三城,天津、通州漕務,京通倉務,奉天府府丞,提督學政署府尹事,大仆寺卿,覺羅官學通政使。參加乾隆戊辰13年(1748),乾隆壬申17年(1752)文武會試同考官。子七:泰基、兌基、漸基、益基、豫基、萃基、升基。
宮耀亮(1692—1752)字武鄉,號鞠庵,懋言子。監生,康熙丁酉56年(1717)順天府舉人。陝西醴泉縣知縣。子四:福曾、圮會、詹、擴基。
宮煥采(1700—1757)字惠疇,號受先,懋勤子。廩貢生,乾隆甲子9年(1744)舉人。涇縣教諭。子四:震基、晉颺、履基、復基。
宮煥業(1685—1757)字進修,號肄亭。懋勤子。邑增生,乾隆丁卯12年(1747)舉人。侯選知縣。子二:謙基、隨基。
宮慕超(1722—1792)字御夫,號毅齋,榜名王超,治駿子。庠生,乾隆丁卯12年(1747)順天府舉人。和州學正,湖南寧遠縣知縣,甘肅平涼知縣。調署直隸州。子二:惟金、潤金。
宮煥倫(1702—1770)字廷宣,號雪舫,懋勤子。廩生,乾隆庚午15年(1750)舉人,侯選知縣。子三:遜基、成基、有基。
宮震基(1725—1792)字運青,號荻浦,煥采子。廩生,乾隆癸酉18年(1753)舉人。安徽銅陵教諭,廣東開平縣知縣。子三:雲錦、畫錦、崟。
宮柳晟(1707—1791)原耀晟,榜名柳晟,字西平,號鈍齋,懋言子。廩生,乾隆癸酉18年(1753)舉人。雲南大姚縣知縣,暑浪鹽井提舉,嵩明州知州,充乾隆丁酉42年(1777)鄉試同考官,與耀亮為弟兄。子二:鼎基、巽基。
宮廷颺(1730—1796)榜名晉基,字沐藩,號湘秋,煥采子。增生,乾隆庚辰25年(1760)舉人。山西長治縣知縣。子二:秉鑒、秉鈞。
宮履基(1732—1787)字應乾,號坦庵,煥采子,邑庠生,乾隆庚辰25年(1760)舉人。浙江常山縣知縣,署嚴州府同知,紹興府通判,充乾隆己亥44年(1779)、癸卯48年(1783)鄉試同考官。子二:錫齡、錫嘏。
宮為坊(1732—1798)字慎余,煥光子。廩生,乾隆乙酉30年(1765)拔貢,廷試二等,乾隆甲戊39年(1774)順天府舉人。乾隆乙未40年(1775),大挑候選知縣,國子監學正。子尚賓、欐華。
宮協華(1726—1801)字芍田,號晚香,垕孳子。增生,乾隆庚子45年(1780)江南舉人,候選知縣。子三:澧、潤、澤。
宮秉鑒(1759—1811)字寶唐,號畫溪,又號鍊江,晉颺子。附監生,乾隆戊申53年(1788),順天府舉人。廣東新寧縣知縣,歷署連山縣,瓊州府撫黎同知。乾隆庚戊55年(1790)科鄉同考官。子三:魁瀛、陟瀛、聚瀛。
宮制錦(1762—?)字美存,號石泉,復基子。廩貢生,乾隆戊申53年(1788)順天府舉人。選授雲南寧縣知縣。子二:德洋、德潤。
宮錫祚(1757—1833)字端千,號友山,培元子,邑庠生,乾隆壬子57年(1792)江南舉人,經魁。國子監學正,揀選知縣。子一:兆甲。
宮連錦(1767—?)字纈雲,復基子。附監生,乾隆甲寅59年(1794)舉人。例授揀選知縣。子一:長庚。
宮 庭(1768—1840)字彬九,號畫舫,鋆子。庠生,乾隆乙卯60年(1795)舉人,嘉慶丙辰元年(1796)大挑雲南江州縣知縣,歷署興州、安徽德州建平縣教諭。子二:棨、興。
宮彥超(1754—1819)字學尹,號躍雲,治駿子。廩貢生,嘉慶戊午3年(1798)舉人,揀選知縣。子一:鑰。
宮 庠(1790—1859)原名朝,字書臣,號筱衫,鋆子。優廩生,嘉慶丙子21年(1816)舉人。江寧府教授。子二:福元,福魁。
宮玉華(1785—1849)原名銘簴,字樅一,號晴湖,萃基子。廩生,道光辛卯11年(1831)舉人,經魁,揀選知縣。子四:庚堯、丁辰、庚榮、桂榮。
因為泰州宮氏一族在明清兩朝入選三個翰林,五代中了七個進士,因此有「兩朝三翰林,五世七進士」的美譽;泰州宮氏祠堂又有楹聯雲:「三世兩營台,五代七進士」,說的都是泰州宮氏一族的輝煌業績。

㈡ 昌姓全國有多少人

昌姓
一、昌姓傳說起源

1、系出有熊氏,是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黃帝娶妻嫘祖, (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於若水(今雅安滎經)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後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見《風俗通》.

2、源於任姓。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繯、依,昌氏是任氏的後代,子孫沿襲至今。

3、黃帝臣昌寓,其後世子孫以昌為姓.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昌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東海郡,有二處:一處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雙芝堂: 湖北仙桃、潛江堂號。來歷:「永公者,宋靖康時,金人內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後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產芝二根.此後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 江西萍鄉、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 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 湖南桃江 .益陽,湖北江夏等地.

三、家乘譜碟

1.江西省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1287年)昌崇文創修;(明)成化庚寅(1470年)昌大倫重修;正德戊寅(1518年)昌廷實三修;(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昌盛鑰等五修;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昌朝詮等六修;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昌育樂等七修。木刻本 。

2.江蘇省通州(今南通)《昌氏族譜》民國12年昌德清修

3.湖南省益陽《汝南昌氏四修族譜》18卷首末 (清)乾隆戊寅昌乃元,兼善等創修;嘉慶十一年昌民也,次哲等續修;道光二十六年三修;光緒三年昌奉彩,禮賢等四修。木活字本15冊。

4.江西省萍鄉《昌氏續修族譜》(清)昌世隆等修 清宣統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現存於上海圖書館.

5.湖北仙桃雙芝堂《昌氏宗譜》十卷本 創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二修於咸豐八年,三修於同治九年至光緒十二年,四修於光緒二十八年昌光南偕壁卿、子溪、弼臣纂修(木刻本),五修於公元1989年昌照堂等續修 十卷本。

6.安徽六安敦倫堂《昌氏宗譜》九卷本 (清)昌大科 昌大貴主修 嘉慶四年創修; 大品 相陶 道光十七年續修; 永開 永業 光緒二年三修;茂林 安炳 民國三年四修; 安納改康 安照等 民國卅一年五修; 守璋等 一九八六年六修。

7。貴州廣順茂陰堂《昌氏宗譜》一卷本。手抄本。2000年昌吉仁首修。

四、分布 (已知的昌氏群居地,不斷添謹握加中)

1、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有昌氏。安徽省巢湖市洞晌判有東昌村,南昌村有昌氏群居

2、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昌家屯有昌氏群居。

3、江西省萍鄉縣荷堯鎮青雲村嚴鷹山(古稱茂田)

4、江西省萬安縣梘頭鄉南洲大隊富田村小組,有五六十戶昌氏人家。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新安坪高東村。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歐里鎮下麻田村、昌坊村。此地昌氏修有昌氏宗祠。

7、湖北省仙桃市龍華山辦事處昌家灣村等地有昌姓人家數千人。

8、湖南省桃江縣花果山鄉有昌氏群居。

㈢ 張氏的歷史和現狀

333海海333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4、據公安部統計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張排第三,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古代: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草聖)
梁山好漢 浪里白條—張順
梁山好漢 菜園子—張青
明教教主他爹—張翠山
明教教主—張無忌
張作霖 張自忠 張之洞 張雲逸 張朝陽 張藝謀 張東健 張娜拉 張又赫 張治中 張春橋 張愛玲 張大千 張燊悅 張艾嘉 張柏芝 張德戚棚租豪 張德蘭 張鳳鳳 張鎬哲 張國榮 張含韻 張學友 張洪量 張惠春 張惠妹 張家輝 張敬軒 張可頤 張可芝 張克帆 張麗瑾 張立基 張萌萌 張明敏 張清芳 張瓊瑤 張桑悅 張善為 張偉文 張衛健 張文森 張信哲 張玉華 張元蒂 張震岳 張振富 張振宇 張志家 張智成 張智霖 張智堯 張曼玉 張靚穎
張雨生 張國立 張鐵霖 張豐毅 張瑤 張也 張茵 張宇 張傑 張俊 張薔 張行
其實還有,古往今來的張姓名人,數不勝數。有人統計,張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
張姓起源
▲關於「張」字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和模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布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姓來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高兆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後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後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幹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當黃帝成為姬姓部落首領並開始興盛強大之時,炎帝部落已步入虛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間相互征討,暴虐百姓,而炎帝則無力平息戰亂,保護臣民,於是黃帝遂起而教民慣用干戈,以征殘暴。結果,各氏族都前來朝拜並歸服於黃帝。炎帝乃遷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說在山西運城),但仍然大行無道,史稱「並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逸周書史記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帝再次「振德修兵」,決定與炎帝在涿鹿進行決戰。據文獻記載,黃帝所率以熊、羆、狼、豹、軀、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聯軍揮舞著用(周鳥)、鵑、鷹、鳶等羽毛製作的戰旗,向涿鹿猛烈進攻,炎帝則退到城東一里的阪泉。經過血戰,黃帝方「誅炎帝而兼其他」,於是「天下乃治」。戰敗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犬牙交錯,漸趨融合。黃炎戰爭的勝利確立了黃帝對原屬炎帝勢力范圍的黃河中游地區的領導權,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聯盟盟主(有稱「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當黃炎之戰結束,黃帝剛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時,居住在黃河下游(即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就率眾西進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戰。九黎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族,他們英勇善戰,以蚩(一種毛蟲)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長蟲)為圖騰。到黃帝時代,該部族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人們就將其稱作蚩尤。蚩尤通曉天道,精明強干,長於戰事,史書中也把他描繪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說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鬢發如劍戟,頭上長角。不僅如此,他還有「兄弟八十一人,並銅頭、鐵額、食沙石」,武猛異常。憑著強大的武力,蚩尤不斷向四鄰擴張,大有與黃帝分庭抗禮之勢。其時黃河中游一個以榆罔為首領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擾後,遂向黃帝求援,於是就引發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此次大戰對黃帝來說極為艱難,所謂「流血百里」,「九戰九不勝」,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在經過炎帝、蚩尤之戰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以後,黃帝把尋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訪天下賢明之士的基礎上。為此,他不辭艱辛,連續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經,越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人金谷而咨滑子,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岐伯、雷公,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獸之辭。(《抱朴子》)足跡所及,「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黃帝的巡遊,一方面擴大了黃帝族的聲威與影響,從而使黃帝的勢力范圍日益拓展,《軒轅黃帝傳》所說:「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黃帝游歷之處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們在黃帝仁義之德的感召下,紛紛前來向黃帝族朝貢,首先是諸北、儋耳之國來向黃帝族貢獻禮物,接著南夷族乘白鹿獻上美酒,後來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斷地前來朝貢。外人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他族的友好往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為黃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巡遊天下,了解各地情況,獲得養民安邦之道之後,黃帝遂提出並開始實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並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醜,但賢而有德,因沒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醜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關於黃帝的子孫,文獻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等書,與此大體一致。
與《國語》、《史記》等書所雲不同,《山海經》說:「黃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貌處東海,是為海神。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於「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並非黃帝子孫,或者說歷史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麼,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將軍,後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於世系而不見於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後。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後,周厲王病死於彘(今山西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興」。
張仲之後,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前589)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走翟)、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裡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佔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手工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 (1408)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後,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岩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台,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陝甘、湖廣等省平章,並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後,其後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於東北,於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後,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調任岫岩防禦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於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後,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餘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後裔。
唐代初年,在雲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後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後,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於,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雲:「屠各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魏書·太宗紀》雲:「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餘家內屬。」《魏書·太宗紀》:「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於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後趙政權(319—351)。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雲:「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從之。」《十六國·後趙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後趙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後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後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僕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後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後,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後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
時期(720—962),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餘人,他們活動於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國以後,不斷有漢人移居雲南,他們和當地的土人長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雲南太和縣洱西驛、雲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並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廣西等省,有很多瑤族張氏的聚居點。如武岡縣上洞鄉的石界;資源縣河口鄉的蔥坪、猴背、高山;鹿寨縣沙寨的鄉興;那坡縣百合鄉的那樂、民興、平壇,下華鄉的上華、規六,那隆鄉的坡芽;凌雲縣加龍鄉的下傘、尖里;欽州市洞中鄉的洞中、那麗、板興,板八鄉的板溝、大坑、細坑、和平。那俊鄉的東山、那欽;上思縣有妙鄉的更辟、有生;江城縣瑤家鄉的象腳山、象庄、於龍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廄房、勐板山、溫箐、漫薄山、甘蔗園、依郎、高山寒;龍勝縣的馬堤鄉等,都有瑤族張氏分布。瑤族張氏的知名人士有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張有雋。
壯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其由來不很清楚。在清代,廣西上林縣有一個很有名的壯族張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張鴻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著有《女訓》、《家訓》、《董訓》等。哥哥叫張鴻翮,康熙間任永寧州學正。鴻翮的兒子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鵬展,乾隆時官至通政使

㈣ 乾隆戊寅年是公元哪一年,清乾隆戊寅年是公元哪一年

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曾於筆墨之下記述許多荒誕離奇之事,其中一件事尤為奇妙,紀曉嵐聲言是自己親眼目睹,並非虛言。

他說:戊寅年(清乾隆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為慶祝好友吳林塘先生五十壽辰,前往太平官賀壽。席間賓朋眾多,南北皆有,熱鬧非凡。

酒過三巡之後,有個六十多歲的白須老者
起身,聽口音是南方人,但不知道具體是哪個地方的人士。此老者談吐相當文雅,說是要給在場賓朋表演一個小小的戲法助興。

眾賓朋紛紛叫好,都想看一看他究竟要表演什麼樣的戲法。老者不慌不忙,吩咐取來一支大煙筒,煙筒里足可以裝下四兩煙絲。老者說聲「獻丑」之後,點燃煙絲大口吸起來。他一面吸、一面吞,一炷香的時間才吸完。眾賓朋並不覺得有什麼稀奇,有人認為老者不過是戲言罷了,根本不會表演什麼戲法。

老者吸完之後,討大碗沏上茶,大口將茶咽下,對吳林塘先生說:「為你添壽好嗎?」說話間,他張開口,往外噴吐,須臾就見兩只白鶴從他「飛」出,來來往往,在房頂飛舞,好似飛梭一般,飛到牆角處,算作一團煙霧。

眾賓朋瞠目結舌,筵席之間頓時鴉雀無聲。接著,老者喉頭發出嘎嘎聲響,緊接著又從嘴中吐出一條煙線,煙線垂直往上,快到房頂時,分散成水波雲的形狀,向四外慢慢飄浮,突然化作寸把長的小白鶴,上下左右盤旋,過來很久,才化為煙霧散去。

老者的戲法表演完後,朝四外抱拳作揖,眾賓朋紛紛
起喝彩,吳林塘先生甚為高興,為老者的高雀友超絕技連敬三杯。然而眾賓朋卻都仍不覺盡興,請求老者再為眾人表演。老者笑而不語,跟隨他身邊的朝主人頃枯槐敬了一杯酒後,說:「家師累了,讓我來演戲法為諸位助興,我的能耐不及,就給諸位表演點小把戲吧。」

眾賓朋落座之後,開始表演小把戲。他將用過的煙管拿起,堆滿煙絲大口吞吸,很快就見一朵白雲飄飄然飛了起來,慢慢地結成一座小樓閣,樓閣之上雕欄畫窗,如同畫出來似的。

無人不為之感到驚奇,那座樓閣在空中飄浮,一直飄到筵席前面,化為一片煙霧消失不見。對吳林塘先生說,此乃「海屋添籌」,大吉大敗飢利。吳林塘先生深感欣慰,忙命人獎賞。由此可見,徒弟的技藝不在之下,這對師徒乃高,他們的技藝就是在指頭上的細小光芒中出現的玲瓏寶塔,也無法與之相比。

紀曉嵐說:「我從古人寫的傳記中,看到過有高人將酒杯擲出化為飛鶴、雀鳥,又變幻為鮮花、明月的神奇之術,本不以為真實,但親眼所見那師徒二人表演的『煙戲』之後,方知大千世界真有高人存在,後人對前人所著墨的奇幻之術不以為然,不過是少見多怪罷了。若不是親眼所見,我也始終不敢相信。有賓朋謂之,若真是,也是相當高明的。」

㈤ 乾隆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什麼時候

乾隆戊寅年是哪一年

#2022 帶你看河北#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以上即為著名的明代三十「官箴」,大意是:官吏不害怕我嚴厲,而害怕我廉潔。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辦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怠慢;居官清廉,屬下就不敢有所欺瞞。為官公平公正,才能使清明;做官清正廉明,才能在百姓中樹立威信。

據考證,三十《官箴》的雛形出自明初學者曹端之口,曰:其公廉乎!公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曹端死後百餘年,明代另一學者洪應明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說法。後來山東巡撫年富在此基礎上創作撰寫出了後世廣泛流傳的三十「官箴」。

官箴,是居官為政的格言警句。我國古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官箴警語,如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撰寫的24句9官箴、自宋朝開始立在州縣衙門內的1「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南宋呂本中的《舍人官箴》,其中「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上述這三十「官箴」不僅同樣有名,還與直隸總督顏檢以及顏氏家族有著密切的 。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山東泰安知府顏希深(直隸總督顏檢之父),偶然在其衙署內的殘壁中發現此碑文,感觸頗深,遂將此碑重刻,並附以跋文,立於署內西廂房,當作座右銘。同時,他將三十「官箴」傳給子孫,教導他們牢記前賢做官格言,以「公」和「廉」來嚴格要求自己。嘉慶二十年(1815年),時任浙江巡撫的顏檢,將此官箴刻石制碑,鑲嵌在杭州住所牆壁上。後來顏檢出任直隸總督,又將拓片帶到了直隸總督署。道光二年(1822年),顏檢之子顏伯燾到陝西任延綏道,將官箴拓片帶到陝西,道光四年(1824年)顏伯燾請托長安知縣張聰賢重加摹刻,「置碑洞以廣其傳」,張聰賢遵囑勒石立碑,這就是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三十官箴碑。

顏氏一門祖孫三代,把三十「官箴」當作家訓、座右銘,無論在哪裡居官,均以「官箴」為做官為政之准繩,並在山東、浙江、陝西任上作跋刻碑以明志,使三十「官箴」得以廣為流傳,澤及後世。

在清代,顏氏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之一。顏檢兩任直隸總督,其父顏希深官至雲南巡撫,其子顏伯燾累州核官雲貴總督、閩浙總督,其侄顏以燠官居東河總督、兵部侍郎。「一門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這副原掛在廣東連平顏氏故居「宮保第」的對聯,生動概括了這一官宦世家的顯赫與殊榮。值得一提的是,直隸總督顏檢曾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為官,他明於吏事,居官公廉,但因其對民寬厚,亦多次遭受打擊和貶謫。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作為箴規,三十「官箴」不僅被顏氏子孫倍加推崇,也對歷朝歷代的官文化影響深遠。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橡跡蘆直隸總督署博物館特將此「官箴」製成掛屏,在總督署二堂展出,以使這3的為官名言傳承下去,不斷啟迪世人。

附:這則「官箴」後面共有四段跋文、一段銘文,分別為顧景祥、顏希深、顏檢、顏伯燾、張聰賢所作。現錄四段跋文如下:

1、顧景祥題跋

右簡而意甚周。昔恭定年公①撫治東藩②時,嘗刊行以儆於有位者。今貞庵主人③乃重刊,亦以自儆者。弘治辛酉④秋八月也。

【注釋】①恭定年公,指年富,恭定是年富的謚號。②東藩,東方的藩國,代指山東部,年富曾於天順二年(1458年)任山東巡撫。③貞庵主人:指明山東泰安知州顧景祥,號貞庵主人。④弘治辛酉: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

2、顏希深題跋

右約意深,為居官之要領。明孝宗時,貞庵主人為州牧,曾勒石自警。余不敏,典守是郡,偶於科房破壁中見之,心有所會,因移置署側之西軒,以當座右銘,後之來者寧勿有感於斯箴。

乾隆二十有三季戊寅孟春下浣顏希深謹跋

3、顏檢題跋

先大夫守泰安郡,得貞庵主人石刻於科房破壁中,因移置署內西偏並跋其後,此乾隆戊寅年事也。先一年丁丑,檢生於郡署;庚辰,隨任濟南,幼小無知竟不識有此事。庚戌,檢以儀部郎扈蹕山左,從公鮮暇,郡齊咫尺,未嘗一游。癸丑,檢出守吉安,復取道梁父,時守郡者徐君大榕為舊識,乃得遍覽署內戶庭以識降生之所。追憶膝下游嬉情景,不禁愴然而返,又未獲一至西軒摩梁帶抄手澤。嘉慶甲戌七月,都轉山左鹺政①,泰安令汪君汝弼以所拓石刻數十本見寄。檢再拜受讀,知先大夫揚歷中外數十年,以誠事君,以德及民,以廉馭屬,至今民懷吏畏,猶津津然稱道不衰。其所以整躬待物,操持原有本也。檢仰承先志,懼墜家聲,益兢兢焉,以廉隅自飭。今奉命來撫浙江,因重摩上石,嵌諸廳壁,俾凡有位者皆可奉為官箴,且志明訓於不忘雲爾。

嘉慶二十年乙亥仲秋連平顏檢謹跋

【注釋】①鹺(cuó)政:鹽務。

4、顏伯燾題跋

嘉慶甲戌,伯燾入翰林,假省之江,家大人示以先祖所刊箴詞,命之曰:「爾今筮仕,宜審 ,此先正格言,實亦祖訓也」。伯燾受而之,道光壬午,伯燾授延榆綏道,家大人復命之曰:「爾今外補,吏事民事胥爾之責,時玩箴詞,勉之毋懈」。伯燾敬攜以之任。治吏治民愧無報稱,然不敢不以公廉自勵。同僚知有此本,爭索不繼。五原復乏雕人,爰郵乞長安令張愛陶①前輩重摹上石置碑洞,以廣其傳雲。

道光甲申立秋日連平顏伯燾謹跋

【注釋】①張愛陶:即時任長安知縣張聰賢,字愛濤,顏伯燾跋文中「愛陶」應為筆誤。

以上就是與乾隆戊寅年是哪一年相關內容,是關於顏檢的分享。看完戊寅年是什麼時候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㈥ 乾隆戊寅是公元哪一年,戊寅是什麼生肖

乾隆戊寅是公元哪一年

成科公字型大小有德,恩賜八品修職郞,系梁氏崇高公第十五世孫,與妻葉氏洞御共育國選、國賢、國連、國輝四子。清乾隆四年歲次己未(公元1739年),同妻子葉氏攜長子國選(二十二歲)、次子國賢(十八歲),由廣東省羅定州東安縣搖子巷白石社(今廣東省雲浮市雲安區白石鎮),遷徏到廣西省容縣容州鎮千秋村丹竹垌定居。置業發家,蕃衍生息。後代分居於廣西容縣、岑溪市、廣東信宜市等地。成科公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歲次甲戌(團缺公元1694年)閏八月三十日辰時,卒於乾隆二十年歲次戊寅(公元1758年)二月初一日丑時,享年六十五歲,葬於容州鎮嶠北村華尤老鴉塘老鴉山;坐庚向甲兼申寅。妻葉氏生於康熙三歲次己卯(公元1699年)十一月廿二日丑時,卒於乾隆五十二年歲次丁未(公元1787年)九月十七日子時,享年八十九歲,葬於容州鎮嶠北村塘步秧根坡。國選公生於康熙五十六年歲次丁酉(1717年)二月初五日戌時,恩賜八品文林郞,卒於乾隆五十二年歲次丁未(1787年)十月十九日未時,享年七十一歲,葬於容州鎮千秋村欖塘,坐艮向坤兼寅申。國賢公生於康熙六十年歲次辛丑(1721年)正月十九日辰時,恩賜八品修職郞,卒於乾隆五歲次癸丑(1793年)十月廿十日子時,享年七十二歲,葬於容州鎮千秋村丹竹垌屋頭嶺咀,坐卯向酉。蓋樹木根固者枝繁葉茂,祖宗恩澤厚者子孫興旺。吾族容州鎮塌顫辯千秋村丹竹垌祖屋,歷經252年的風風雨雨,已於1991年崩塌,夷為平地。今乘太平盛世之良機,為慎終追遠,奉祀,弘揚祖德,敬宗睦族,經成科公宗親聯誼會研究發起,在千秋村丹竹垌重建成科梁公祠。重建宗祠乃追遠報本,惠及子孫之善舉,合天時、地利、人和。倡議發岀,一呼百應,宗親群策群力,踴躍集資捐款(義舉芳名另記);並得到在祖屋原址居住的宗親秀榮、秀海的鼎力支持,自願捐出土地200米重建宗祠所需場地,由宗祠長期使用。丹竹垌吉地,山環水抱,呈祥納福,堪稱。宗祠坐艮向坤兼寅申吉度,於農歷丙申年(公元2022 年)農歷十一月廿一日卯時奠基,二0一七年農歷十月廿七日卯時鳴炮、隆重進香拜祭典禮儀式。祠堂落成,舉族歡慶。上慰先祖在天之靈,下表子孫感意。此乃盛舉,刻石為記。成科公第十一代孫、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梁氏通書》主編 全進(族名皓文)敬撰 梁氏成科公宗親聯誼會敬立公元二零一七年十月廿七日備註:如果日後需要徵用宗祠土地及房屋,土地補償費歸秀榮、秀海擁有;房屋補償費歸成科公宗親聯誼會擁有,任何人不得異議。

以上就是與乾隆戊寅是公元哪一年相關內容,是關於乾隆的分享。看完戊寅是什麼生肖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㈦ 竹雕的市場前景

竹雕在工藝美術品中只是一個小門類,在拍賣會上多歸為工藝品雜項之列,但應該看到的是,雖然竹雕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窮工極巧,精雕細琢,特別是明清以降,名家輩出,風格獨特,故歷來成為收藏者的珍愛之物。更由於中國的竹雕工藝獨樹一幟,特點鮮明,因之也成為國際收藏界的寵兒,由於以上的幾項原因,竹雕器的市場價格近幾年有不斷攀升之勢。
從全國范圍來看,竹雕器物雖屬雜項里的一個較小的門類,但整體的成交率頗高,據雅昌網站資料顯示,到2005年10月份為止,有資料可查證的拍出的竹雕類拍品共1522 件。 其中成交615件,成交金額人民幣4363.481萬元,成交率40%。其中在國內眾多藝術品拍賣公司之中,竹雕器物拍賣獨占鰲頭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到2005年10月份為止拍出的竹雕類拍品共389件,其中成交236件,成交金額人民幣1459.605萬元,成交率高達61%。其中成交價位居榜首的是2004年11月22日秋季大拍推出的清朝乾隆 竹雕松樹人物筆筒,估價僅桐昌15萬至25萬,但最終以超出估價5倍的價格132萬元成交。據內部人士透露,竹雕一項在翰海歷來成交率極高,普遍超過60%以上,是雜項類拍品上成交率頗高的一項。
其實,作這全國拍賣最火爆的北京拍賣市場,一直以來,竹雕的交易都表現不俗。目前,一隻普通竹刻師雕刻,只要有點年頭的竹雕作品成交價都在萬元左右,一些有明清刻竹名家款的開價通常都在兩三萬元以上,這比2002年的交易價格高出了10倍左右。中國嘉德十餘年來也上拍過數百件竹雕拍品,成績最為突出的當屬2003年秋拍『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中推出的14件竹雕器100%成交,其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拍品創下近10年來竹雕器拍賣的歷史最高,其中第1210號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萬成交。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在2004年的5月16日春季拍賣會上,第314號拍品清竹雕劉阮入天台圖筆筒以31.9萬元居全場竹雕器物成交之首。
另外,在海外市場中,竹雕作品也表現不俗,在2012年10月23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給中,清康熙 竹雕《西廂記》相送圖筆筒僅估價就高達350至400萬人民幣,最終不負眾望,以5469600元成交。 綜觀竹雕拍賣市場,影響竹雕的投資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雕刻的工藝水準。竹雕的材局喚扒質易得,價值不高,因此,看竹雕的藝術性就成為斷定竹雕作品價格的一個重要環節。竹雕作品是否具有藝術感染力,刀工的好壞,造型是否有特點,是否具有文化內涵這些都是影響竹雕的價格的原因。同時在選購時通常還要把握竹雕的精美程度,使其具有收藏價值。
第二、年份也是影響竹雕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同等質量的竹雕作品,年份足的要比年份輕的貴,這是收藏中的一個通性。
第三、作品的真偽,收藏投資竹雕作品與共它投資藝術品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要善於識別真偽。目前竹雕真偽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年份真偽,一般是復制真品後做舊。二是臆造,即沒有見過真品,憑想像造假;三是仿款,即作品本身是真品,但作偽者為了使作品更值錢,在作品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銘款,四是改刻舊款。
第四、竹雕的品相,竹雕器多為傳世品,如果保存得當,品相就會受到破壞,自然影響其價格。一般情況,質地好,有包漿,紋路自然,竹皮呈紅色的作品往往價格高,且更為走俏。
第五、作品的稀有性也決定竹雕作鏈差品的價值,竹雕作品一般流傳有序,同類作品出現的越少,越會受人注目。因此,早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往往更受人關注。
第六、雕刻者的名氣,有名人銘款的竹雕其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普通竹雕高,應多收集名家之作。
第七、作品的來源也是影響竹雕的一個重要因素。經社會公認的文物鑒賞家、收藏家鑒賞收藏過的精品,或者曝光率過高的作品,由於其真偽不存在問題,藝術價值、收藏保值性毋庸置疑,所以一旦現身市場,就會成為交易中的焦點,買家都會趨之若鶩地全力奮奪。2003年最典型的範例無疑是中國嘉德推出的『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會,鑒於王老在文物收藏界崇高的威望,拍賣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眾多的收藏界知名人士參與角逐,最終全場成交率100%,多件拍品創下同類藝術品最高價,如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明代『浮雕魚龍海獸紋紫檀筆筒』等,均是來源於王老的收藏。
第八、市場因素,竹雕作品同樣是商品,也有地區性、流通性。在拍賣中還要看竹雕作品在此拍賣公司中成交率如何。因此,在交易中竹雕市場的情報是很重要的。
另外,中國民間收藏品的價格定位,是根據比值比價、優質優價、物稀為貴和隨行就市等原則來確定的。因此,收藏愛好者不僅需要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增強自己的辨別能力,而且還必須了解行情。
拍賣市場
縱觀2003年至2005年前10個月的拍賣市場,竹雕精品迭出,市場活躍,創造了一批中國拍賣市場的佳績。結合近幾年國內市場的走向,筆者認為,竹雕還有較大的市場運作空間,特別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經公認的收藏大家鑒賞收藏過,或是經過著錄的作品,將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其原因可綜合為:
一、中國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因此,藝術品的交易還會火下去,竹雕作品也不例外。
二、竹雕作品自古都有文人氣息,因此隨人們的精神生活品位不斷提高,復古之風日盛,鑒賞和收藏風氣也日漸濃厚,這也註定了竹雕作品的走俏。
三、有年份的竹雕作品有限,而參與藝術品交易的人還在增加,這就促使了竹雕作品的升值。同時,近現代優秀的竹雕作品也會隨之增價。
四、雖然近年來高端拍品價格快速提升,部分拍品價格上揚空間已不大,但大量中端拍品的價位上升仍有很大空間,而竹雕正是處於中端拍品之列,雖然近三年來部分竹雕拍品創造出令人欣喜的高價,但總體而言,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場價格還是偏低,遠未達到理想價位。
五、政府支持民間收藏將會給竹雕市場帶來空前的繁榮。
六、眾多拍賣公司的參與,加快了竹雕作品的流通,同時也加劇竹雕作品徵集的難度。因此,藏家手中的藏品將會隨著時間而日長千金。
因此從上述來看,竹雕作品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是一個投資熱點,而且它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特別是明末至清中期竹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由來已久。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明清時期,竹雕發展到一個繁榮階段,尤其是其雕刻技藝,十分地精湛,超越了前代。所以,此時期里的竹雕作品成為今天市場上最受關注的品種。
竹雕雖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竹雕光傳統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圓雕等,創作者不僅要有繪畫、書法等功底,還要練就一番嫻熟的刀功手法,對綜合素養要求極高。特別是明清時期,名家輩出,風格獨特。因此對後來的藏家來說,明末至清乾隆期間的竹雕作品最為珍貴。
1994年春至1996年,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高價拍賣成交了70件明清竹雕珍品。之後的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曾以42.35萬元人民幣,拍出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超出估價兩倍。足見精品明清竹雕價值之高。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明萬曆竹刻花卉筆桿(長22.5cm),上有大明萬曆年制款,雖有小傷,最後成交價達60.5萬元,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歷代名家藝人刻款的,更是價超同輩。其中,竹雕筆筒尤其身價不凡,超百萬元成交的往往是這類作品。2002年秋,香港佳士得拍會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圖筆筒(高12cm),上有張希黃款,以159萬元成交;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推出的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高14.6cm),成交價為110萬元;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乾隆竹雕松樹人物筆筒(高16cm),上有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價為132萬元;香港蘇富比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圖「蜀道難」題詩筆筒(高13cm),上有促謙款,成交價達166萬元。同時推出的清十八世紀竹雕瀑布圖筆筒(高14cm),上有周芷岩制款,成交價155萬元。
當然,現代名家的作品也身價不菲。上海信仁2004年秋拍推出的現代徐秉方留青竹刻遠小松壑圖插屏,最後成交價達31.9萬元。同時推出的徐秉方留青竹刻五荷圖插屏(高21.2cm)、留青竹刻柳蔭八哥圖臂擱(長34cm),成交價分別達到24.7萬元和17萬元。在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中,徐素白刻江寒汀畫月季草蟲筆筒,成交價為9.68萬元;范遙青刻竹林雉雞圖臂擱,成交價15.4萬元。

㈧ 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那一年

提起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戊寅年是那一年,另外,還有人想問戊寅年是屬什麼,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生的人今年多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戊寅年是那一年,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

1、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那一年

按講述推斷,應該是年(戊寅)戊寅年是公歷幾幾年。

首先搞清楚清朝同治年份。同治,清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慈禧和咸豐帝之子,對應年份為公元年至年。清同治年間,沒有戊寅年,年才是戊寅年。戊寅年屬什麼。

2、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屬什麼

戊寅年就是農歷干支中的一個,是虎年茄賀塌8年……比如、、……60年一周期,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18,或年份數,除以10的余數是8,除以12的余數是6,自當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歲次內均為「戊寅年」。求採納

鼠還是牛牛寅年有哪些年份。

3、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生的人今年多大

4、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乾隆戊寅年是哪一年?

年,中國農歷戊寅年,生肖虎年,屬清朝乾隆二十三年。

5、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是那一年…

戊寅年就是干支紀年中的一個,公歷年數為8者,拍岩比如、、……60年一周期。推算辦法為每公元年份,年數除以60餘18,或年數除以10的余數是8,除以12的余數是6,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歲次內均為”戊寅年”。戊寅日出生月份看富貴。

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天干在具體運用中主要表示事物的五行屬性;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地支在具體運用主要表示時間觀念,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

戊寅年是哪一年,戊寅年生的人今年多大

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們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戊寅與癸亥天地鴛鴦合。

6、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最近有哪些是戊寅年

依次為:、、……

戊寅年就是干支紀年中的一個,公歷年數為8者,比如、、……60年一周期。推算辦法為每公元年份,年數除以60餘18,或年數除顫圓以10的余數是8,除以12的余數是6,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歲次內均為「戊寅年」。

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的年是甲4年…乙5年…丙6年…丁7年…戊8年…己9年…庚0年…辛1年…壬2年…癸3年…

7、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戌寅年是公歷哪一年?

以上就是與戊寅年是那一年相關內容,是關於戊寅年是那一年的分享。看完農歷戊寅年是哪一年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㈨ 見開頭的四字成語

1. 見開頭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見死不救、

見微知著、

見異思遷、

見義勇為、

見機行事、

見風使舵、

見怪不怪、

見利忘義、

見錢眼開、

見多識廣、

見彈求鶚、

見哭興悲、

見佛不拜、

見棄於人、

見素抱朴、

見勢不妙、

見兔放鷹、

見機而作、

見不逮聞、

見獵心喜、

見可而進、

見經識經、

見善必遷、

見鞍思馬、

見精識精、

見小暗大、

見仁見智、

見性成佛、

見豕負塗、

見所未見

見世生苗、

見卵求雞、

見風是雨、

見財起意、

見縫插針、

見牆見羹、

見端知末、

見慣不驚、

見兔顧犬、

見棱見角、

見雀張羅、

見事生風、

見時知幾、

見賢不隱、

見賢思齊

2. 4個字的成語

見財起意: 見人錢財,動起歹念。

見多識廣: 識:知道。見過的多,知道的廣。形容閱歷深,經驗多。

見風使舵: 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見縫插針: 比喻盡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或時間。

見怪不怪: 看到怪異的現象不要大驚小怪。指遇到不常見的事物或意外情況,要沉著鎮靜。

見機行事: 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見利思義: 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見利忘義: 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見獵心喜: 獵:打獵。看到打獵心裡就高舉。比喻看見別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過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動,也想試一試。

見錢眼開: 看到錢財,眼睛就睜大了。形容人貪財。

見勢不妙: 看到形勢不好。

見死不救: 看見人家有急難而不去救援。

見所未見: 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見微知著: 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見賢思齊: 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見義勇為: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見異思遷: 遷:變動。看見另一個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見縫就鑽: 比喻到處鑽營或利用各種空子

見小暗大: 指小事清楚,大事糊塗。

見卵求雞: 看到雞蛋,就希求蛋化為雞,而來司晨報曉。比喻言之過早。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攻和退卻。

見智見仁: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見義敢為: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同「見義勇為」。

見義當為: 指看到正義的事情就去做。同「見義必為」。

見義必為: 指看到正義的事情就去做。

見噎廢食: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應作的事。

3. 見字開頭的成語

見字開頭的成語 見鞍思馬 看到馬鞍想起馬。

比喻觸類相思 見財起意 見了財物,引起歹念 見彈求鶚 見「見彈求鴞」 見彈求鴞 看到彈丸,就想得到鳥的炙肉。比喻過早估計實效。

語本《莊子·齊物論》:「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 見德思齊 見「見賢思齊」 見多識廣 見過的多,知道的廣。

謂閱歷深,經驗多 見風使船 同「見風使舵」 見風使舵 比喻作事無定見,相機行事,隨機應變 見風使帆 同「見風頌帶使舵」 見風是雨 比喻只看到一點跡象,就輕率地信以為真 見風轉舵 同「見風使舵」 見風轉篷 同「見風使舵」 見縫插針 比喻善於抓緊機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空間 見羹見牆 相傳堯去世後,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之幻影於牆,食則見堯之幻影於羹。見《後漢書·李固傳》。

後用以謂對聖賢的思慕 見怪不怪 謂遇見怪異現象而不自驚異 見怪非怪 見「見怪不怪」 見慣不驚 經常看到,習以為常 見慣司空 謂經常看到,不足為奇 見機而作 同「見幾而作」 見機行事 謂看清適當時機靈活地處理事情 見幾而作 謂事前明察事物細微的變化,抓住有利賣櫻好時機而有所動作 見經識經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機靈 見精識精 同「見經識經」 見景生情 ①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種聯想或感慨。②猶言隨機應變 見哭興悲 見別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傷。

謂產生同情心 見利思義 看到利益,想到道義。謂以道義為重 見利忘義 看到私利,而不顧道義。

語出《漢書·樊噲酈商等傳贊》:「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見獵心喜 《二程遺書》卷七:「明道(程顥)年十六七時,好田獵。十二年中鉛,暮歸,在田野間見田獵者,不覺有喜心。」

後以「見獵心喜」比喻舊習難忘,觸其所好,便躍躍欲試。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陶篁村》:「乾隆甲寅,春田以新補弟子員入場。

先生見獵心喜,意欲重攜鉛槧。」徐興業《金甌缺》第二一章九:「高世宜真所謂是『見獵心喜』,他一看機會已到,擺一擺手,示意部下休得妄動,驚走了它。」

一說,為三國魏曹丕故事。見三國魏曹丕《〈典論〉自序》。

亦省作「見獵」 見貌辨色 通過觀察臉色來辨別對方的心思。形容為人機靈 見溺不救 猶言見死不救 見錢眼紅 見「見錢眼開」 見錢眼開 謂貪鄙愛財 見誚大方 見「見笑大方」 見仁見智 語本《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知,同「智」。後以「見仁見智」謂對同一問題各有各的見解 見神見鬼 形容猜疑畏懼的樣子 見時知幾 謂看到時運的推移而預知事情變化的先兆 見豕負塗 看見豕伏於道中。

語出《易·暌》:「上九,暌孤,見豕負塗。」王弼註:「見豕負塗,甚可穢也。」

孔穎達疏:「『離』為文明,『澤』是卑穢,以文明之極,而觀至穢之物,事同豕而負塗,泥穢莫斯甚矣。」後因以「見豕負塗」喻卑穢污濁 見始知終 謂看見事物的開始階段就能預見到它的最終結果 見世生苗 比喻眼前就會收效得利 見事風生 謂遇事雷厲風行 見事生風 形容遇到事情,興風作浪 見死不救 見到面臨死亡威脅或困境的人而不去援救。

常比喻冷酷無情 見素抱朴 見「見素抱朴」 見素抱朴 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謂不為外物所牽 見所不見 見「見所未見」 見所未見 亦作「見所不見」。

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形容事物十分希罕 見兔放鷹 ①禪宗謂有的放矢,對機說法。

②謂看到眼前利益,就競相追逐 見兔顧犬 比喻時機當前,急謀對策。語本《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見危授命 謂在危難關頭,勇於獻身 見危致命 見「見危授命」 見微知著 謂看到事物的一些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語本《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見賢思齊 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見小暗大 謂小事清楚,大事糊塗 見笑大方 被見識廣博的人所笑話。泛指被內行笑話。

常用作謙詞。語本《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成玄英疏:「方,猶道也。」 見噎廢食 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應作的事 見義必為 謂看到正義的事情就去做 見義當為 見「見義必為」 見義敢為 見「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 謂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見異思遷 亦作「見異思遷」。

看見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謂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語本《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見《國語·齊語》 見異思遷 見「見異思遷」 見異思遷 亦作「見異思遷」。

看見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謂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語本《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見《國語·齊語》 見智見仁 見「見仁見智」。

4. 開頭是見的四字詞有哪些

見怪不怪 見賢思齊、

見微知著、

見義勇為、

見異思遷、

見仁見智、

見風使舵、

見兔顧犬、

見風是雨、

見利忘義、

見縫插針、

見怪不怪、

見多識廣、

見素抱朴、

見死不救、

見獵心喜、

見機行事、

見錢眼開、

見性成佛、

見物不見人、

見利思義、

見微知萌、

見微知著、

見鞍思馬、

見危授命、

見所未見、

見財起意、

見機而作、

見笑大方、

見風轉舵、

見景生情

5. 四開頭的四字成語

四面楚歌 四面八方 四通八達 四平八穩 四書五經 四體不勤,五穀不。

四海為家 四大皆空 四海昇平 四海承風 四分五裂 四戰之國 四腳朝天 四肢百骸 四山五嶽 四海飄零 四時充美 四體不勤 四角俱全 四方輻輳 四海昇平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方之志 四海一家 四時八節 四姻九戚 四馬攢蹄 四衢八街 四海波靜 四清六活 四通五達 四海鼎沸 四方八面 四海九州 四沖八達 四不拗六 四亭八當 四海九州島 四郊多壘 四荒八極 四百四病 四戰之地 四沖六達 四時之氣 四海他人 四停八當 四面出擊 四至八道 四面受敵 四紛五落 四肢百體 四海皆兄弟 四體百骸 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6. 為開頭的四字成語

為開頭的四字成語 :

為所欲為、

為民請命、

為期不遠、

為富不仁、

為人師表、

為民除害、

為非作歹、

為國為民、

為虎作倀、

為叢驅雀、

為之一振、

為鬼為蜮、

為人為徹、

為德不卒、

為之執鞭、

為山止簣、

為官擇人、

為天下笑、

為今之計、

為蛇若何、

為人捉刀、

為國捐軀、

為虺弗摧、

為好成歉、

為人作嫁、

為淵驅魚、

為仁不富、

為之動容、

為裘為箕、

為善最樂

閱讀全文

與蘇州隆寅網路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14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65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54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0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38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1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12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04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73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12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04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69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25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06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0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0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77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51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58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