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有哪些
進入信息時代後,網路的影響更見壯大,很多網路事件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話題,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網路的影響無孔不入。但實踐證明,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利弊共存:
一方面,網路的廣闊的言論空間和更多的言論自由推進了社會民主化的進程,滿足了人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需要;
另一方面,謠言、情緒型輿論的滋生和泛濫、網路暴力事件的頻發等各種負面影響使得網路成了一個喧囂無序、雜亂無章的「菜市場式」的空間。
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
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
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
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
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
『貳』 儒釋道有什麼矛盾之處
剛剛融合之前當然有一定矛盾,但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慢慢的都做了一些微調。所以嚴格乎岩啟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雲,「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這個意思。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於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1、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母說的那一句話:「孩子啊,你要好好念書,將來找份好工作,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歲如類似於食品和飲料,不吃不喝是會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這個「無為」,不是沒有作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講究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所以道家思想類似於醫院,有了病就要上醫院,不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還要找到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頂,核心思想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超越輪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吃飽喝足了,該考慮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滿足了物質需求的人,必然會產生對精神上的需求」,當今社會為何信仰的趨勢又進入到新的熱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們發現吃飽喝足了但還是感覺不幸福,所以才開始從精神層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類似於超市,沒錢進去逛逛,蹭蹭空調,棗帶看看產品,心情愉悅,有小錢就買點小東西,有大錢就買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叄』 關於儒釋道的現實作用思考
儒家貴功。即,人者,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為貴者,需立德,立言,立功。追求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功成名就。人們在世之時,盡心盡力去博取功名,一是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哺幼贍老,個人價值體現之必需,二是為了助力推動社會之事物,正常有序發展的天然職責,三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也正是在這個追求功名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我們的真實存在,體驗到了人生的充實,幸福和多恣多彩。盡管生話也總會有風雨和痛苦相伴,但那是因為萬事萬物相剋相生,沒有痛苦作為參照物,誰能知道什麼是幸福?並能好好的珍惜和享受活著時的每一刻和每一種幸福?痛苦還是磨刀石,能讓人的韌性,鋒芒,才能一一顯現,從而使人即使曾經失之東隅,也必然會讓人收之桑榆,因此,你敢說它不是上天對人特殊的眷顧與恩賜。其實,人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的人,時勢者,造英雄,任何人都是被自然,社會所創造和塑造雀培,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會最終為社會所用。當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材出現時,造化鍾神秀,(造化,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它鍾靈毓秀,育就了這河嶽山川,日月星辰,萬物生靈)。它都會適時地把他們創造出來,人不過是貯存了一些它所需要的,適時而現的社會意識的載體而己!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只是因為我們身陷其皮毛之中太深,而不能自拔罷了!至於社會,它也只是物質世界的一種特殊進化形式而己!不必再去問:我是誰?我從那裡來?要到那裡去?如果非要找到個答案,那也無非就是:我心即宇宙,天人合一,天人即我,我即天人,我從無中來,經歷著有,將同未來的世界一樣在復歸於無中去!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佛家貴空。即,有無相生相剋,無中生有,世界是從無中生出了這個多恣多彩的大千世界。但物極必反,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只是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萬事萬物有始必有終,概莫能外者。這個我們所能感知到的精彩世界,即有,最終也會復歸於無。世界最初從那裡來,必將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自始至終的過程後復歸於那裡。就如同一個人,由無,及孕及生及長及有,也必將由有,及老及病及死及無。也就是說世界也是從零,從無開始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磨吵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而產生了這個有形可掬,耳目可觸的物質世界,但它最終的結局必將是復歸於零,復歸於無形的無。人世是附著於這個世界方生及存的,世界遁無而歸之時,人世亦將不復存在,皮之不在,毛之焉附!人世之,生,死,情,利,名,於世界存在時才具有它相對於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當世界不復存在時,社會亦無從存在,名利諸世間之相也必將失去其任何價值和意義!正如人們常說的,名利情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及時在名利情之中無度行樂,或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一必會傷身,二又與維系社會正常有序頃游唯發展的倫理道德甚至法理不符,有得必有失,其中包藏著巨大的痛苦和禍患,往往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追求名垂青史,青史也終將不復存在,變成亳無價值的東西,那麼人為什麼還要苦苦糾纏於它呢?正如西方的一句名言:如果說世界有什麼意義的話,那麼它毫無意義可言,它就是那麼原本的存在著,是人類的出現,使世界有了相對於社會的意義,社會不在,一切都將復歸於原點!佛家貴空的思想亦即參悟到了這一點,能悟空者即禪!為此者,亦為看破了世間紅塵!被喚做暮鼓晨鍾驚醒了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了苦海迷路人! 道家貴辯。即對立中的統一,相剋中的相生。單單看破了紅塵人生,人必將走向消極,將看輕名利或自身生死,甚爾棄親捨命,會造成幼無哺,老無養的社會問題,人也將失去相對於社會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也無法再去體會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因此,做為一個人,僅僅能夠看破紅塵是遠遠不夠的,那隻是人生路上真正獲得進步了的第一步,看破了紅塵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極其重要的第一步,真正的看破紅塵是為了更好的步入紅塵,將自己在紅塵之中應該做好的本份之事做的更好,甚之以在脫離了名利之羈絆後做到以無欲無為而無所不為。參不透人世紅塵之人,必然會被人世之生,死,情,利,名,所困,一旦鑽進了這五個字的牛角尖,任你是英雄豪傑,何方神聖,也必然會有時乖命蹇,英雄未路,齎志而歿之時。因此,善為人者,必然:一需看破紅塵,脫離名利情苦海之羈絆,此為無。二需注重功名之追求,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人生的充實幸福和社會本份之職責,也即天命,此為有。有無相生相剋,對立統一,則乾坤萬有基。跳出了紅塵之外的功名追求亦即王陽明心學體糸的內核:心即道,知行合一,致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內聖外王。以上三段論,亦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即,儒釋道三家同源合流,以出世精神過入世生活!抱朴守真,返樸歸真,抱之以無名之朴,夫將無欲,無欲以靜,人,天,將自正,人,國無憂,業俱可成矣!
『肆』 儒釋道有什麼區別
1、創立時間不同:儒創立於春秋末期;釋即佛教傳入中國約在後漢初期;道建立時間是東周時期。
2、創立人不同:儒教創立者是魯國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道教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碼運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
3、來源不同:釋是古印度傳入,釋和道都是中國本土宗教。
(4)儒釋道有哪些東西能用於網路暴力擴展閱讀: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
明遲纖梁代儒、釋、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學者為中心,並由眾多名僧、方士參與其間,互相交遊,互為影響,最終導致道、佛豎檔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
『伍』 儒釋道的精髓分別是什麼
「道根儒莖佛葉花」,表達了「儒釋道」的關系。
1:「儒」當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為代表,核心是仁、義、禮、智、信,逐步的達到「明德」、「至善」的境界。總結三個字就是:拿得起。
2:「釋」是指釋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講究清凈,一心向善,亮空相信因果循環,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總結三個字就是:放得下。
3:「道」指的是道家,創始人是老子,著作《道德經》,講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觀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個東西吸引,不要偏執。總結三個字就是:想得開。
(5)儒釋道有哪些東西能用於網路暴力擴展閱讀:
(1)「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2)「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世腔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4)「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敬返瞎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