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一代網路協議ipv6的ip地址為什麼要採用二進制
因為計算機和很多電子設備內部都只能執行二進制代碼。所以網路中表示計算機地址的IPv6也是二進制,並且其由128位二進制組成,ipv6強大到能給全球每粒沙子分一個ip地址。
⑵ 新一代物聯網是什麼求科普
謝邀!剛好最近看到了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也得知5月13號到15號在重慶將舉辦2019年的中國雲計算和物聯網大會,下面是我收集到的資料:
新一代物聯網(以下簡稱「物聯網」)是全球第二套計算機通訊網路系統,能全球兼容運行互聯網,是由我國多個機構歷時20多年潛心研發和實用化而來。我國已經自主建成物聯網1條母根,13條主根(N-Z根),開始向全球提供IP地址,並能全面定址、域名解析,實現跨國界、跨語言、跨系統的通信。
2014年12月4日,經過世界各國多年競爭博弈後,ISO/IEC國際標准組織在其發布的未來網路國際標准中(國標委外函[2014]46號)正式確認:由中國主導未來網路的《命名與定址》、《安全》等核心標準的制定,並由中國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目前,中國新一代物聯網是唯一符合「國際未來網路標准」的計算機通訊網路,代表著新一代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英文只有26個字母,分別被中美各13條根伺服器佔用(首字母索引),導致世界上難以產生第三套計算機通訊網路系統。
新一代物聯網拋棄了傳統互聯網的底層架構及缺陷,其網址基本長度為256位(預留至1024位),其中保留128位用於兼容互聯網,實際新增2^128個有效網址,能滿足未來700年發展的網址需求。未來太空移民時,再啟用預留的網址。物聯網採用先認證再通訊、地址可加密等新技術,有效解決互聯網的安全架構缺陷。
(新一代物聯網應用場景圖)
新一代物聯網真正實現了萬物互聯(Internet of Things 簡稱IoT),其能為帶電的物分配一個專屬靜態IP地址,可通過網路進行解析和聯結;也能給不帶電的物分配一個專屬的物聯網編碼(RFID電子標簽),可通過網路進行解碼和查詢。我們可以把物聯網編碼理解為一個簡單的IP地址,其對應的是一串簡單文本構成的信息鏈。例如一個蘋果,消費者掃一掃其物聯網編碼,就能顯示這個蘋果相關的種植、施肥、採摘、包裝、售價、發貨、運輸、簽收、購買者、相關日期等信息鏈。一些廠家宣稱已研發出不用IP地址的IoT,這些都是偽IoT,原理無非是構建一個類似聊天群的通訊系統,為每個設備分配一個號,通過添加好友的模式進行物物聯結。這些偽IoT只能在自己的軟體系統內運行,一旦跨系統,就無法互聯。
我國建設和使用物聯網,不僅可以節約巨額的互聯網使用費,還可以向全球輸出更具性價比的物聯網服務,進入互聯網最具價值的領域,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隨著物聯網的建設和使用,我國將能對網路進行大幅度提速、降費,惠及廣大人民和企業,極大促進我國網路應用市場和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由於互聯網是虛擬的,極其容易被利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和網路攻擊。近年來,利用互聯網虛擬特性進行詐騙的事件層出不窮。另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抽樣檢測顯示: 2011年,有近5萬個境外IP網址作為木馬或僵屍網路控制伺服器,參與控制了我國境內近890萬台主機,其中有超過99.4%的被控主機,源頭在美國。新一代物聯網通過先認證再通訊、網路地址加密等新技術,可以有效打擊電信詐騙和抵禦網路攻擊。未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經濟(如國家數字貨幣)的關鍵應用,目前還只有新一代物聯網具備支撐能力。
截止目前,新一代物聯網在系統技術、知識產權、國際標准、國家政策、軟硬體、服務能力等方面都已充分准備就緒。新一代物聯網商用平台已經落地,開始為商用物聯網提供根服務、IP地址發放、域名解析等底層網路服務。
⑶ 什麼叫新IP時代
「新IP」中心,其實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層面的對IP數字化轉型的意思,更多的還是可以關注官方號「中芯區塊鏈服務平台」
⑷ 網路協議IPV6有什麼用剛裝了window7 64位,想知道這個裝了有什麼效果,還有怎麼裝。。。
win7默認已經安裝了ipv6網路協議,所以你不用自己再安裝了。ipv6是新一代的網路通信協議(現在用的是ipv4),但現在在我國還沒有大規模運用,只在一部分大學及科研機構才能用得到,一般的網路運營商是不提供ipv6網路的。
⑸ 建設一個小型的網路系統要些什麼配置和協議
如果要連接internet的話 就需要一個路由器 和交換機 如果單純區域網的話 交換機就可以了 具體的硬體規格看你的終端點數 協議只要有tcp/ip協議就可以了
⑹ 計算機網路包含那些方面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按照網路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1)區域網(LAN);(2)城域網(MAN);(3)廣域網(WAN)。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計算機網路由一組結點和鏈絡組成。網路中的結點有兩類:轉接結點和訪問結點。通信處理機、集中器和終端控制器等屬於轉接結點,它們在網路中轉接和交換傳送信息。主計算機和終端等是訪問結點,它們是信息傳送的源結點和目標結點。
計算機網路技術實現了資源共享。人們可以在辦公室、家裡或其他任何地方,訪問查詢網上的任何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辦公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家庭自動化的發展。
21世紀已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計算機網路極大普及,計算機應用已進入更高層次,計算機網路成了計算機行業的一部分。新一代的計算機已將網路介面集成到主板上,網路功能已嵌入到操作系統之中,智能大樓的興建已經和計算機網路布線同時、同地、同方案施工。隨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和同步發展,我國計算機網路技術飛躍發展.
⑺ 幾種網路通訊協議(WIFI,WAPI,GSM,GPRS,CDMA)概述 詳細�0�3
GPRS 是手機上網的一種方式。也就是從 2G 升級到 2.5G 網路的標志。WCDMA 3G 網路的標准之一,在歐洲已經是很成熟的手機網路了。但是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中國的 3G 網路有自己研發的 TDS-WCDMA 移動現在已經開始試運行了。電信會將現有的小靈通和C 網升級成CDMA2000 的3G 網路,日本使用的。聯通最後會選擇在歐洲成熟的WCDMA.EDGE 手機上網的一種新興方式。速度比GPRS 快。效率更高。但是只是在2.5G 網路升級到3G 網路的一個過度產品。HSDPA (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表示高速下行分組接入技術。也是在升級成3G 網路的過度產品。 1、如果你的手機上註明支持 GSM/GPRS/EDGE/WCDMA 那麼你的手機就支持 3G,如果沒有寫 WCDMA ,就不能使用3G 網路 2、兼容一般是指幾種軟體之間、硬體之間、軟硬體之間的相互配合程度,比如說你的手機支持 GSM/GPRS/EDGE,說明你的手機和這些網路兼容,但和 wcdma 不兼容,另外一般都是向下兼容,比如wcdma(3G)可以兼容gsm,但gsm 不能兼容wcdma 3、電話、簡訊和Edge 沒有關系,電話簡訊在移動業務中屬於電路域業務(cs);gprs 和edge 上網屬於分組域業務(ps),兩種業務都有各自的設備處理,關系不大 4、不能說wcdma 的信號就比gsm 好,信號好壞主要看移動基站的無線資源、基站發射功率等,簡單來說你離移動的鐵塔基站越近,並且所在地人越少,你的 手機信號就會越好,wcdma 相比 gsm,對用戶感知來說,電話簡訊沒什麼變化,電路域主要增加了視頻通話,分組域提高了上網速度。你的手機如果沒寫支持 wcdma,就不能使用 wcdma 的業務,edge 手機也不能實現。 什麼是WIFI WIFI 全稱Wireless Fidelity,又稱802.11b 標准,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傳輸速度較高,可以達到11Mbps,另外它的有效距離也很長,同時也與已有的各種 802.11 DSSS 設備兼容。今夏最流行的筆記本電腦技術——迅馳技術就是基於該標準的,無線上網已經成為現實 Wi-Fi 是一種可以將個人電腦、手持設備(如PDA、手機)等終端以無線方式互相連接的技術。 Wi-Fi 是一個無線網路通信技術的品牌,由 Wi-Fi 聯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於 IEEE 802.11 標準的無線網路產品之間的互通性。現時一般人會把 Wi-Fi 及 IEEE 802.11 混為一談。甚至把Wi-Fi 等同於無線網際網路。 什麼是WAPI WAPI 是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 的英文縮寫。它像紅外線、藍牙、GPRS、CDMA1X 等協議一樣,是無線傳輸協議的一種,只不過跟它們不同的是它是無線局 域網(WLAN)中的一種傳輸協議而已,它與現行的802.11B 傳輸協議比較相近。那麼,為什麼制定傳輸協 議的標准呢?我們知道,不同的傳輸協議將數據 包在兩台以上的電子設備間進行傳輸所用的原理和實現的手段是不同的,它們多數都不兼容,如果不制定無線傳輸協議的標準的話,無線電子設備的通用性就會受到 很大的限制,例如,你的筆記本電腦在A 地方也許可以無線上網,但去到了B 地方,可能就會由於傳輸協議不統一而無法實現無線上網了,而如果所有的無線產品都 使用同一種傳輸協議的話,那麼,你的筆記本電腦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有WLAN 信號的地方都可以輕松實現無線上網了。 什麼是GSM? 全 球移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英文縮寫。2G 的主流技術,數據速率為9.6kb/s。 什麼是GPRS?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英文縮寫。是一種基於 GSM 系統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是2.5G 的主流技術。理論最高數據速率為171.2kb/s。 什 么是CDMA CDMA 是碼分多址的英文縮寫(Code Division Multiple I Access),它是在數字技術的分支——擴頻通信技術上發展起來的。CDMA 是為現代移動通信網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質量、綜合業務、軟切換、國際漫遊等 要求而設計的一種移動通訊技術。 CDMA 技術的原理是基於擴頻技術,即將需傳送的具有一定信號帶寬信息數據,用一個帶寬遠大於信號帶寬的高速偽隨 機碼進行調制,使原數據信號的帶寬被擴展,再經載波調制並發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偽隨機碼,與接收的帶寬信號作相關處理,把寬頻信號換成原信息數 據的窄帶信號即解擴,以實現信息通信。 CDMA 移動通信網是由擴頻、多址接入、蜂窩組網和頻率復用等幾種技術結合而成,含有頻域、時域和碼域三維 信號處理的一種協作,因此它具有抗干擾性好,抗多徑衰落,保密安全性高,同頻率可在多個小區內重復使用,容量和質量之間可做權衡取捨等屬性。這些屬性使 CDMA 比其它系統有很大的優勢。 什麼是3G 3G 即為英文 3rd Generation 的縮寫,代表著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手機自問世至今,經歷了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 等數字手機 (2G),而當前通信運營商和終端產品製造商倡導的 3G 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語音、視頻流 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手機融入多媒體元素提供強大的支持。 第三代通信網路的主要目標定位於實時視頻、高速多媒體和移動Internet 訪問業務。利用先進的空中介面技術、核心包分組技術,再加上對頻譜的高 效利用,是可以實現上述業務的。雖然 高速數據傳輸能力是第三代無線網路的關鍵特徵之一,但其真正優勢是擴大高質量話音業務容量。當前第二代網路所能支持的 高質量話音業務容量的拓展速度已不能滿足客戶對其需求的增長。高數據容量可使移動用戶與Internet 更加貼近。除了增加一定的技術復雜性外,基於 ATM 或 IP 技術的網路通信將會極大降低話音、數據業務的成本。 3G 技術的標准:國際電信聯盟(ITU)早在2000 年5 月即確定了W-CDMA、CDMA2000 和TD-SCDMA 三個主流3G 標准。 * W-CDMA:即Wideband CDMA,意為寬頻分碼多重存取,是由GSM 網發展出來的3G 技術規范,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 系統為主的歐洲廠商,包括歐美的愛立信、諾基亞、朗訊、北電 以及日本的 NTT、富士通、夏普等廠商。這套系統能夠架設在現有的 GSM 網路上,對於系統提供商而言可以較方便地過渡,而GSM 系統相當普及的亞洲對這 套新技術的接受度會比較高。 因此,W-CDMA 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目前 W-CDMA 手機已有多種產品面世,但國內還沒有完善的3G 網路可以應用。 * CDMA2000:由美國高通北美公司為主導提出,摩托羅拉、朗訊和韓國三星都已參與,韓國現在成為該標準的主導者。這套標準是從窄頻CDMA2000 1X 數字標准衍生出來的,可以從原有的CDMA2000 1X 結構直接升級到CDMA2000 3X(3G),建設成本低廉。但目前使用CDMA 的地區只有日、韓和北美,中國聯通正是也應用了該模式過渡的,CDMA2000 的支持者不如 W-CDMA 多。不過CDMA2000 的研發技求卻是目前各標准中進度最快的,許多3G 手機也已率先面世。 * TD-SCDMA:全稱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該標準是由我國大唐電信公司提出的3G 標准。該標准將智能無線、同步CDMA 和軟體無線電等當今國際領先技術融於其中。由於中國國內龐大的市 場,該標准受到各大主要電信設備廠商的重視,全球一半以上的設備廠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 標准,對於中國通信事業實為一大機遇。 由於3G 商用需要相當浩大的工程,所牽扯的層面多且復雜,要從目前的2G 邁向3G 不可能一下就銜接得上,因而2.5G 的手機就應運而生,目前已經進 行商業應用的2.5G 移動通信技術可以認為是從2G 邁向3G 的銜接性技術,同時也就衍生了HSCSD、WAP、EDGE、藍牙 (Bluetoot)、 EPOC 等技術都是2.5G 技術。 2.5G 包括了CDMA2000 1X 和GPRS,在國內也就有了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兩大對立陣營,可以說兩個陣營都為各自的標准逐步邁向3G。 CDMA 就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碼分多址訪問技術)。也就是說,由於通信運營商為了向盡可能多的用戶提 供服務,因此就需要讓多個用戶共用同一個頻帶。此時,就可以通過利用叫做偽隨機雜訊 碼(Pseudo noise Code,PN 碼)的特殊符號,來區分 每位用戶的通話信道。CDMA2000 1x 被稱為2.5 代移動通信技術,可以認為是CDMA2000 3X (3G)的過渡階段。 CDMA2000 3x 與 CDMA2000 1x 的主要區別在於應用了多路載波技術,通過採用三載波使帶寬提高,而CDMA2000 1x 只 使用1 個頻帶,因而就叫「1x」。目前中國聯通正在採用這一方案向3G 過渡,並已建成了CDMA2000 1x 網路。 GPRS 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組無線服務)的簡稱,它是在現有的GSM 網路基礎上開通的一種新型的 高速分組數據傳輸技術。相對於原來的GSM 以撥號接入的電路交換數據傳送方式,GPRS 是分組交換技術,具有「永遠在線」、「自如切換」、「高速傳輸」等 優點。它能使移動數據通訊服務更強大,更便捷。目前中國移動正在採用這一方案向3G 過渡,並已將原有的GSM 網路升級為GPRS 網路,通過其完善的GSM 網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GPRS 服務。 EDGE 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強數據速率的GSM 演進)的簡稱,是速度更高的GPRS 後續技術。EDGE 完全以目前的GSM 標准為架構,不但能夠將GPRS 的功 能發揮到極限,還可以透過目前的無線網路提供寬頻多媒體的服務。可以應用在諸如無線多媒體、電子郵件、網路信息娛樂以及電視會議上。讓我們初步體驗3G 技 術的魅力。目前諾基亞6220 及後繼機型率先支持此項技術。
⑻ iso/osi七層網路通信協議的含義是什麼
一、網路協議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為了保證通信雙方能正確而自動地進行數據通信,針對通信過程的各種情況,制定了一整套約定——網路系統的通信協議。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協議的定義
簡單地說,協議是指通信雙方必須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換的規則的集合,是一套語義和語法規則,用來規定有關功能部件在通信過程中的操作,它定義了數據發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經的過程。協議規定了網路中使用的格式、定時方式、順序和檢錯。
2、協議的組成
一般說,一個網路協議主要由語法、語義和同步三個要素組成。
語法指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確定通信時採用的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語義由通信過程的說明構成,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應答,對發布請求、執行動作、以及返回應答予以解釋,並確定用於協調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同步是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指出事件的順序以及速度匹配。
3、協議的特點
現代計算機網路採用高度結構化的設計和實現技術,是用分層或協議分層來組織的。每一層和相鄰層有介面,較低層通過介面向它的上一層提供服務,但這一服務的實現細節對上層是屏蔽的。較高層又是在較低層提供的低級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服務。
網路系統體系結構是有層次的,通信協議也被分為多個層次,在每個層次內又可分成若乾子層次,協議各層次有高低之分。
只有通信協議有效,才能實現系統內各種資源共享。如果通信協議不可靠就會造成通信混亂和中斷。
在設計和選擇協議時,不僅要考慮網路系統的拓撲結構、信息的傳輸量、所採用的傳輸技術、數據存取方式,還要考慮到其效率、價格和適應性等問題。
二、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在計算機網路產生之初,每個計算機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它們之間互不相容。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個分委員會來專門研究一種用於開放系統互聯的體系結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簡稱OSI,ISO/IEC 是 國際化標准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英文縮寫,它是致力於國際標準的、自願和非盈利的專門機構。"開放"這個詞表示: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連接。這個分委員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即OSI參考模型,它定義了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框架。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簡稱,其中文譯名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的定義和功能是網路技術入門者的敲門磚,也是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OSI模型為一種分層結構,通過這種結構,使得網路中不同計算機間相互交換信息的方式標准化。
開發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是在1984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發布的,現在已被公認為計算機互聯通信的基本體系結構模型,該模型是設計和描述網路通信的基本框架,描述了信息如何從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通過網路媒體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中。該模型應用最多的就是描述網路環境。生產廠商根據OSI模型的標准設計自己的產品。它描述了網路硬體和軟體如何以層的方式協同工作進行網路通信。
1、 OSI的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連標準的框架結構,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被認為是新一代網路的結構。OSI參考模型的系統結構是層次式結構,由七層組成,它從高層到低層依次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等,各個層次包含了不同的網路活動和設備,以及相應的技術介面,此外,各個層次還擁有獨立的稱之為協議的標准。各層間相對獨立,並且下一層為上一層提供服務。通過分層可以把復雜的通信過程分成了多個獨立的、比較容易解決的子問題。
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介面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路中各實體採用什麼樣的協議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並且不改變相鄰層的介面就可以了。網路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從而帶來如下好處: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路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介面,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路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低層協議上運行;
l 便於研究和教學。
2、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OSI模型的最低層是物理層,也是OSI分層結構體系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層,它是建立在通信介質基礎上的,它直接面向傳輸介質,實現設備之間的物理介面,為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通過通信介質實現二進制比特流的傳輸,負責從一台計算機向另一台計算機傳輸比特流(0和1)。物理層定義了數據編碼和流同步,確保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正確傳輸;定義了比特流的持續時間以及比特流是如何轉換為可在通信介質上傳輸的電或光信號;定義了線纜如何接到網卡上。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並為建立、維持和拆除物理連接規定了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 程特性。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物理層的機械特性:物理連接時所採用的連接器的幾何尺寸、插針和插孔數量及排列順序等。
物理層的電氣特性: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壓的高低、阻抗的匹配、傳輸速率和距離的限制。
物理層的功能特性:物理介面上各條信號線的功能分配和確切定義
物理層的規程特性:利用信號線進行二進制比特流傳輸的一組操作過程,即各信號線的工作規則和先後順序。
在物理層中,為用戶設備提供入網連接點的設備被稱為數據通信設備 (DCE);擁有的數據設備被稱為數據終端設備 (DTE);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向網路層提供可靠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組幀。數據幀是存放數據的有組織的邏輯結構,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含有源站點和目的站點的物理地址。通常,數據鏈路層發送一個數據幀後,等待接收方的確認。接收方數據鏈路層檢測數據幀傳輸過程中產生的任何問題。沒有經過確認的幀和損壞的幀都要進行重傳。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該幀。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負責信息定址和將邏輯地址和名字轉換為物理地址,決定從源到目的計算機之間的路由,根據物理情況、服務的優先順序和其他因素等,確定數據應該經過的通道;管理物理通信問題,如報文交換、路由和數據競爭控制等。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整個協議層次的核心。它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提供數據流控制和錯誤處理,以及與報文傳輸和接收有關的故障處理,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確保報文無差錯、有序、不丟失、無重復地傳輸。傳輸層對信息重新打包,將長的信息分成幾個報文,並把小的信息合並成一個報文,從而使得報文在網路上有效的傳輸。在接收端,傳輸層對信息解包,重新組裝信息,通常還要發送、接收、確認信息。
會 話 層(Session Layer)
對話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會話層,允許不同計算機上的兩個應用程序建立、使用和結束會話連接,協調數據發送方、發送時間和數據包的大小等。會話層也執行名字識別以及安全性等功能,允許兩個應用程序跨網路通信。會話層通過在數據流上放置檢測點來保護用戶任務之間的同步。這樣,如果網路出現故障,只有最近檢測點之後的數據才需要重傳。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在會話層和應用層之間,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負責協議轉換、翻譯數據、加密數據、改變或轉換字元集以及擴展圖形命令;負責數據壓縮以便減少網上數據的傳輸量。它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確定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的格式,可稱其為網路轉換器。在發送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應用層發送下來的數據轉換成可辨認的中間格式;在接收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數據的中間格式轉換成應用層可以理解的格式。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同,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例如:ASCⅡ,EBCDIC,JPEG,GIF,PICT,MIDI,MPEG等。表示層上還運行重定向器(Redirector)工具,對網路資源的I/O操作重定向到伺服器上。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即OSI模型的最高層,是應用程序訪問網路服務的窗口,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該層服務直接支持用戶的應用程序,如文件傳輸、資料庫訪問和電子郵件等。應用層處理一般的網路訪問、流量控制和錯誤恢復。在OSI的七個層次中,應用層是最復雜的,所包含的應用層協議也最多,有些還正在研究和開發之中。
3、OSI模型系統間的通信
OSI參考模型的各層使用不同格式的控制信息,以便與其它計算機系統的對等層進行通信,這個控制信息由對等OSI層之間交換的特殊請求和指令組成。控制信息一般採用數據頭或數據尾的形式。數據頭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前;數據尾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後。一個OSI層並不一定必須附加一個數據頭或數據尾到上層的數據中。此外,在一個OSI層信息中,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還包括所有從上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頭,數據尾和數據,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封裝(Encapsulation)」。
信息交換發生在對等OSI層之間,源系統中的每一層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中,而目的系統的每一層則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分析,並從數據中移除控制信息。例如系統A 的數據從應用層軟體發往系統B,數據首先被傳輸到系統A的應用層,然後由系統A的應用層將系統B應用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實際傳輸的數據之前,封裝後的信息單元(數據頭和數據)被傳輸到表示層,表示層再將包含有系統B表示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頭中,隨著每層附加包含系統B同層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數據頭(或數據尾),信息單元長度不斷變化,整個信息單元在物理層被傳輸給網路介質, 並通過介質發送到系統B。 系統B 的物理層接收到信息單元後,將它傳送到數據鏈路層,然後系統B的數據鏈路層讀取附加的控制信息,移去數據頭,並把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網路層。每一層都讀取並移去該層的數據頭,然後將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上一層,在應用層執行完這些步驟之後,系統A中的數據就以非常精確的格式傳送到系統B的應用軟體中了。
三、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研究
使網路中的兩台計算機系統通信需要一致的協議,同時不通主機、不同廠商的網路互聯需要統一的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OSI模型提出後的20多年來,有關網路協議設計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現代的網路協議(例如本文將要介紹的TCP/IP協議)也不完全符合OSI模型,但是OSI的概念與思想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1、OSI參考模型
OSI/RM只給出了計算機網路的一些原則性說明,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網路。它將整個網路的功能劃分成七個層次(如圖1所示)。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出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兩個用戶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物理層之外,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之間的通信協議來進行通信(用虛線連接),只有兩物理層之間通過傳輸介質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2、TCP/IP協議分層
網路介面層 這是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包括有多種邏輯鏈路控制和媒體訪問協議。網路介面層的功能是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特定的網路進行傳輸,或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取出IP數據報並轉交給網際層。
網際網層(IP層) 該層包括以下協議:IP(網際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協議)。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報和路由。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RARP協議用於將物理地址轉換成IP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傳輸層 該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它們都建立在IP協議的基礎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服務,UDP提供簡單的無連接服務。傳輸層提供端到端,即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應用層 TCP/IP協議的應用層相當於OSI模型的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它向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層協議,其中包括:Telnet、SMTP、DNS等。此外,在應用層中還包含有用戶應用程序,它們均是建立在TCP/IP協議組之上的專用程序。
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作為兩個為了完成相同任務的協議體系結構,因此二者有比較緊密的關系,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比較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l 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l 標準的特色
OSI參考模型的標准最早是由ISO和CCITT(ITU的前身)制定的,有濃厚的通信背景,因此也打上了深厚的通信系統的特色,比如對服務質量(QoS)、差錯率的保證,只考慮了面向連接的服務。並且是先定義一套功能完整的構架,再根據該構架來發展相應的協議與系統。
TCP/IP協議產生於對Internet網路的研究與實踐中,是應實際需求而產生的,再由IAB、IETF等組織標准化,而並不是之前定義一個嚴謹的框架。而且TCP/IP最早是在UNIX系統中實現的,考慮了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比較適合計算機實現和使用。
l 連接服務
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際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byte,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
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byte(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byte)。網路上的每一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l 傳輸服務
OSI與TCP/IP的傳輸層都對不同的業務採取不同的傳輸策略。OSI定義了五個不同層次的服務:TP1,TP2,TP3,TP4,TP5。TCP/IP定義了TCP和UPD兩種協議,分別具有面向連接和面向無連接的性質。其中TCP與OSI中的TP4,UDP與OSI中的TP0在構架和功能上大體相同,只是內部細節有一些差異。
l 應用范圍
OSI由於體系比較復雜,而且設計先於實現,有許多設計過於理想,不太方便計算機軟體實現,因而完全實現OSI參考模型的系統並不多,應用的范圍有限。而TCP/IP協議最早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在UNIX、Windows平台中都有穩定的實現,並且提供了簡單方便的編程介面(API),可以在其上開發出豐富的應用程序,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TCP/IP協議已成為目前網際互聯事實上的國際標准和工業標准。
4、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發展趨勢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OSI參考模型和TCP/IP協議大致相似,也各具特色。雖然TCP/IP在目前的應用中佔了統治地位,在下一代網路(NGN)中也有強大的發展潛力,甚至有人提出了「Everything is IP」的預言。但是OSI作為一個完整、嚴謹的體系結構,也有它的生存空間,它的設計思想在許多系統中得以借鑒,同時隨著它的逐步改進,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TCP/IP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地址空間問題、QoS問題、安全問題等。地址問題有望隨著IPV6的引入而得到解決,QoS、安全保證也正在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因此,TCP/IP在一段時期內還將保持它強大的生命力。OSI的確定在於太理想化,不易適應變化與實現。因此,它在這些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也將會迎來自己的發展機會。
盡管OSI模型在各種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於其建立時間過早,各種網路的發展不斷突破了OSI參考模型,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對OSI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OSI參考模型的教訓是:首先,引入時間過晚,建立標准時TCP/IP已在大學使用,而後來又被廣泛使用;其次,在技術上不能完全適應網路發展現狀,如會晤層在大多數應用中很少使用,表述層幾乎是空的,實際上英國給ISO的建議只有5層,而不是7層。相反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內容過多,有時不得不分成子層,每一子層賦予不同的功能。OSI的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層一再出現,如編址、流量控制、糾錯等等。有些功能放在那裡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如安全性、加密及網路管理層很難達成一致而乾脆未包括在內。同時OSI完全忽略了無連接業務的相應的協議,而這在LAN和演播室區域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只是後來才加以補充。另一個嚴重問題是OSI主要考慮通信,而計算機世界有相當多的不同點。最後在OSI的實現和政策上都有一些問題。
可以看到,其中不存在會晤層和表述層,主要面向連接的網路層也被以包交接為基礎的無連接互聯網路層代替,稱為互聯網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也大大簡化為主機到網路層(Host-To-Network),除了指出主機必須使用能發送IP包的協議外並不規定什麼。在互聯網層中定義了包結構和相應的協議,稱為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主要作用是將IP包送到相應的地址。TCP/IP傳送層的作用類似於OSI傳送層的作用,是使源和目標設備相互對話。TCP/IP定義了兩種端到端協議,第一種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能確保拜特流無誤碼從源設備傳送到互聯網中的其他設備。它將輸入拜特流分割成較小的信息並將其每一個都放入互聯網層,在接收端,接收TCP重組所接收的信息還原成原拜特流。TCP還進行流量控制,確保較高速的發送端不會使較低速的接收設備過載。第二種協議是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個非確保的無連接協議,用於那些不需要TCP順序和流量控制的應用,廣泛用於單項數據傳輸、伺服器用戶類型的應答應用。在這些應用中,即時傳送比精確傳送更重要,典型的應用就是語言和視頻傳輸。 在傳送層上面是應用層,包括了所有終端協議。早期的包括虛擬終端(TELNET),文件傳送(FTP)和電子郵件(SMTP),虛擬終端協議允許用戶登錄道遠端設備並在那裡工作。以後加入的有域名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網路新聞傳送協議(NNTP: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 和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域名服務將主機名字與網路地址相匹配;網路新聞傳送協議用於在網上到處發送新聞;超文本傳輸協議用來傳輸網頁。
TCP/IP也不是對什麼情況下都適合的,它沒有象OSI模型那樣有明確定義的「服務」、「介面」和「協議」,因此軟體工程師在設計時,在規范和實現之間有較大的距離,也很少有使用新技術設計新網路的指導意見。TCP/IP也很難用來描述不同需要的其他協議,其中的主機到網路層也很難說是一層,不能區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而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TCP/IP應用的廣泛,經常會有一個大學的學生設計一些新的功能,並無償提供使用,其中有一些被廣泛擴散,但由於考慮不是很全面,而很難替代,如虛擬終端協議TELNET原是為每秒10個字元設計的遠端打字終端,與圖形用戶介面和滑鼠無關,但25年後的今天,他仍然使用。與OSI的另一個區別是,OSI模型在網路層支持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而TCP/IP在網路層只支持無連接通信,而在傳送層可以支持兩種通信。
⑼ 可以訪問網站的協議有幾種
http又稱超文本傳輸協議。所有www文件都要遵守這個協議。也就是說你說的網站訪問協議都是建立在http基礎上的。但如果說網路協議那就多得去了。。。Active User(活動用戶):一個發現當前登錄用戶的協議,可是不要對它期望太高。Character Generator協議規范:一個小協議,看起來沒有什麼用處。有時候我都不知道為什麼要發明這么多協議。是不是有意不讓我們考試過關?CIP傳輸協議規范:通過這個協議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何利用現有的技術快速構造應用層協議,挺有用的。Daytime協議:有些協議真不大,看看也沒有害處,知道不是所有的協議都是那麼可怕的(同時又是很有意思的)。DHCP協議規范:對於配置無盤站,深入理解NT的DHCP Server的工作過程有幫助。它是對BOOTP協議的擴充,如果有BOOTP的基礎理解起來更方便。DNS協議規范:DNS或許是Internet中最常用的部分了,看看它的機理吧,會有好處的。<VC++源代碼下載1>和<VC++源代碼下載2>Echo協議規范:這是我見過的最簡單的協議,看看也花不了一分鍾時間。FTP協議規范:是一個老協議了,不過用得還是挺多。ICMP協議規范:一種用於網路管理的協議。對照它您可以想一想PING命令實現的機理。 IP協議規范:上面是TCP,下面是IP,這兩個協議可以說是互聯網的基礎。IPv6協議規范:雖然是新一代的IP協議,但是它和原來的IP協議並不兼容。有些問題還是挺討厭的。LMTP協議規范:對於區域網內傳送電子郵件,這可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這種郵件傳送方式不能用於廣域網,因此也一般不在Internet上使用。POP3協議規范:我們通常用於接收電子郵件的協議。我們要配置的什麼POP3,就是這個東西。<VC++源代碼下載>PPP協議規范:這個協議比較有用,我們撥號時用的就是這個協議。PPP Internet協議控制協議:這個協議,對我們一些不是搞這個的也是十分陌生,有機會再看不遲。 RPC協議2:這個協議是一個夠年頭的協議SLIP協議規范:用於串列線路的一個協議標准,如果只是用於沖浪,不用看了,可是對於開拓視野還是十分有用的。SMTP協議規范:發送電子郵件時必須遵守的協議,如果不配置它,無法發送電子郵件,但是配置的時候有些小竅門,或許在讀完這個協議後您才會知道。<VC++源代碼下載>SMTP服務擴展標准:SMTP服務雖然出色,可是對它的擴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想在網路上一顯身手的,看看它可以對您的第一步起幫助作用。SOAP協議規范:一個利用HTTP傳輸XML的協議,是Windows 2000 DNA的核心,看一看大有好處。TCP協議規范: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些協議,什麼HTTP啦的基礎都是這個TCP,如果不清楚TCP那麼誰也不敢說自己知道互聯網是個什麼東西。TELNET協議規范:遠程登錄時遵守的協議標准,雖然現在WWW方式越來越多,可是遠程登錄仍然必不可少。TFTP協議規范:這個協議是一個簡單的FTP協議,不要小看它,有時候它還是挺有用的。Time協議:不要小看時間,如果我們不知道時間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可是機器不知道時間是絕對不行的,在進行VC編譯時,你想過機器時間的作用嗎?你想過如果是分布式編譯時會發生什麼嗎?UDP協議規范:不長,看看有好處。以太地址解析協議:這不是ARP協議,而是一個通用協議範本。在NetBIOS上傳送IP報文的協議標准:如果正在研究NT或網路協議方面的知識,看看有幫助,如果只是對電腦發燒,不用浪費時間了。在ISDN上使用PPP協議:不要以為ISDN看起來那麼熟悉,在它上面使用的協議和標准實在太多,這里只介紹一個。拋棄協議規范:這年月的協議真是奇怪,不長,也沒什麼用,可還是協議,看看開開眼界吧。引用day協議規范:又是一個小協議,有時間就看看吧。多連接多結點PPP組(Bundle)發現協議:這個協議工作在伺服器端,可能對大部分用戶來說,用處就不大了。基於TCP/IP網路的管理結構和標記:它是以後SNMP協議及其它網路管理協議的基礎,看看有好處。 參考地址 http://ke..com/view/16603.htm
⑽ 什麼是IPv6,新網際網路協議IPv6正式上線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是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所設計的用於替代現行版本IP協議(IPv4)的下一代協議。
新一代網際網路協議IPv6正式上線
對於大多數的網友而言,新一代互聯網協議IPv6是新生事物,大家都不了解。為了加深大家對IPv6的認識,在谷歌所製作的這個IPv6介紹網頁中,谷歌首席互聯網推廣官文特·瑟夫,同時也是互聯網之父之一,詳細談起了新一代互聯網(即基於IPv6的互聯網),以及IPv6為什麼會出現。六快撥ipv6轉換ipv4網路必備
現在互聯網上的地址為什麼會不夠用?
正如電話使用電話號碼系統來通話一樣,連接了互聯網的每台設備都有一個稱為「IP 地址」的唯一編號,用於連接全球在線網路。
問題在於,當前的互聯網地址系統(即 IPv4)只有大約 40 億的地址空間,連全世界的人口數都不到,更無法和如今乃至將來的在線設備(包括計算機、手機、電視機、手錶、電冰箱、汽車等)的數量相提並論了。現在已經有 40 多億台設備在共享地址了;而隨著 IPv4 的剩餘地址越來越少,每個人就都必須共享地址。
如何擴展地址空間?
隨著傳統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需要更多IP地址,而這個需求數目大概在340兆兆兆左右,而這就是新一代互聯網「管線體系」IPv6所能提供的地址數量。這個數量足以讓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擁有數十億個地址,換句話說,這一數量足以滿足互聯網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對地址空間的需求。
關於IPv6常見問題解答:
IPv4 和 IPv6 各是什麼?
IPv4 是當前版本的互聯網協議,而互聯網協議是互聯網在設備之間發送信息時使用的標識系統。該系統會為每個設備分配一個由四個數字(每個數字都介於 0 到 255 之間)組成的序列。IPv4 只能提供約 40 億個地址,而這無法滿足互聯網的需求。IPv6 是新版本的互聯網協議,能夠提供近乎無限的地址數:340 兆兆兆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