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七成受訪大學生自認受到網路暴力影響,網路暴力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
這里的原因呢?只是一個調查結果其實並不能說明實際問題或者說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我不知道根源在哪裡,只說說我的個人見解。我看到的部分沒出社會的孩子發言特別討人嫌,一看就沒什麼閱歷,還自稱各種高手,肆意評價別人,甚至貶低別人。我評價不多,但看的真不少。他們這個年紀有點心比天高的意思,可惜現實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而且還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見。這就要了命了。
⑵ 中國青少年的犯罪率.(精確答案).
大概數據為18%以上.
團伙犯案85%以上.
14-16歲80%以上.
⑶ 17.4%青少年遭受過網路暴力,我們在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該怎麼辦
專家表示17.4%青少年遭受過網路暴力的傷害,我們遭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應該這樣做:
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網路暴力其實就是人們在互聯網賬號上發布的具有侮辱、傷害、煽動或者不符合事實的各種文字視頻等信息,這種暴力會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嚴重的還會導致被網暴的對象出現抑鬱、輕生等嚴重後果。
因此我們遭遇到網暴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被負面言論等影響自己的心情,保持情緒方面的平穩,避免自己鑽牛角尖。
⑷ 青少年自殺率10年飆升56%,這個鍋該社交媒體背嗎
個人覺得和媒體還是有關系的,當然也和他們家庭環境還有教育以及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有關。為什麼說和媒體有關那?
新墨西哥大學青少年醫學專家維多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只是暗示了青少年自殺、抑鬱症和社交媒體之間的聯系。由於其即時性、匿名性和欺凌的潛力,社交媒體造成真實創傷的潛在危害。
⑸ 第二起因網路暴力而自殺的案例
網路暴力對人造成的傷害實在是無法抹去的,而另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選擇自殺,再次暴露網路暴力對青少年的巨大威脅。
⑹ 網路暴力很可怕,參與網路暴力的人應該為他人的身心創傷負責嗎
網路暴力在當今社會其實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詞彙了。每當網路上發生一些事情時,一些立場不明無事生非的鍵盤俠就會跳出來伸張他們所謂的正義。但他們都跟著風向走,從來不管不問立場,因為這些多少無辜的人遭受到了網路暴力。我對此的態度無疑是支持參與網路暴力的人向被網暴的道歉的。
在這個社會里,越來越多的傷害不再是來源於身體而是來源於內心。一人人二人從三人眾。一些在網路上的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使者是和平的化身。當遇見一些事情時,還沒有搞清楚來龍去脈就在鍵盤上橫掃千軍。當然,有的時候這一些並不能怪他們。很多事情真真假假,而且在網路信息時代一些不明所以的網友太容易被操控了。但是我仍然希望每一個人都明白網路暴力會對當事人造成多麼嚴重的傷害。
也希望參與網路暴力的人能夠擔當起責任,對遭受網路暴力的人做出一點彌補。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網路平台是快樂的,是正直的,是明辨是非的以及耐心的。
⑺ 網路暴力原因
(一)網路媒體的原因
1.網路的匿名、虛擬性等特徵為網路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
在網路傳播中,人們所處的傳播情景是虛擬的,網民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在網路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風險趨近於零。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線而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時,很多網民處於一種非理性狀態,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對當事人進行討伐與攻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示出不滿與憤怒,當附和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網路暴力事件便由此產生。
2.「人肉搜索」是網路暴力形成的內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發揮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隱私權、影響當事人正常學習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問人、人尋人的人際傳播模式,不斷地更新當事人的信息,為網路輿論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新鮮材料,促使網路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使得事態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最終導致網路暴力的形成。
(二)網民的原因
1.網民的年輕化及從眾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
我國網民中10~29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為66.7%,且網民中初、高中學歷者所佔的比重達到了67.4%。網民的年輕化使得他們容易沖動、激怒,而且年齡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從眾心理又使大多數網民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斷,多數網民對網路上的言論採取盲從的態度,這樣一來,很快就形成一種滾雪球效應,當某些「意見領袖」的聲音成為主流意見並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時,網路暴力事件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2.網民的自我表達及狂歡心理使其易於宣洩惡搞
網路媒體的迅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輿論表達的嶄新渠道,在網路傳播中沒有身份、等級的差別,普通民眾獲得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擁有的話語權、表達權,他們把對現狀的不滿在網路虛擬的世界中盡情地宣洩排解,很容易出現一些極端言論,從而形成網路暴力。另一方面,網路傳媒又具有強大的消費娛樂導向,網民極易從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網路逐漸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秀場,大眾以娛樂的邏輯解讀生活,以玩笑的方式進行社會互動,他們追求「突破尺度」的開放,由於缺乏自我節制,容易忽視當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娛樂的快感,極易挑戰道德底線,沖破法律禁區。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
1.網路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由於網路的參與主體「網路人」在現實和虛擬社會都存在,其具有的現實和虛擬的雙重身份使得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而網路傳播中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使網路法律在制定和實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助長了某些網民「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致使互聯網信息發布者濫用自由表達權。截至目前,我國頒行的網路法規共有數十部,但這些法規無論是從效力等級還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網路「把關人」的相對缺失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從傳統的單向、被動的線性傳播中解脫出來,對「把關人」的特權形成了顛覆性的沖擊,隨著傳播權利的廣泛分布,原有的信息→傳播者→傳播渠道→受眾的分層傳播關系正在改變,昔日的「把關人」不再擁有傳播話語的霸權,「把關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技術基礎、受眾基礎,把關的任務便落到了網路中形形色色的傳播媒介身上,原有「職業把關人」的把關難度進一步加大。
網路暴力產生的原因並不單一,大致可以從媒體和網民兩方面分析,媒體為網路暴力發展傳播提供了平台;網民容易失去理智,進而通過網路暴力的方式宣洩情緒等。
⑻ 超7成大學生自認受到網路暴力影響,遇到網路暴力該如何正確處理
超7成大學生自認受到網路暴力影響,遇到網路暴力應該尋求有關部門的幫助,並且要及時的去看心理醫生。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上來看待網路暴力,大家可能只會覺得這是一群人的熱鬧,但是真正被網路暴力的人卻覺得這是一場無端的指責,同時也會覺得這是天塌了的表現。所以說被網路暴力的人是非常脆弱的,這個時候一定要記住立刻去看心理醫生,千萬不要給自己今後的生活留下隱患。
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問題,盡可能的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人雲亦雲的人,除此之外要讓小孩子學習到理性的表達能力。很多人之所以會加入到網路暴力當中,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們說什麼自己就信什麼。一定不要做這樣的人,要做一個根據事實說話的人,只有這樣才不會給他人造成傷害。
⑼ 美國多少青年人因游戲而變暴力的
規避網路暴力游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需要多層面制度保護。
第一,在技術規制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的網路游戲登錄實名制和對經營時間進行規制外,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網路游戲的暴力性評估和分級制度。在這方面,國外的管理經驗可適當借鑒。美國是國際電玩業分級制度的先行者之一。美國娛樂分級部門(ESRB)成立於1994年,獨立對網路游戲及電視游戲執行等級評定。ESRB等級評定分為兩部分,一為等級象徵即為該游戲適宜的游戲人群進行年齡限制;二為內容描述,顯示該游戲的內容,比如性、暴力、恐怖等。根據暴力、性、恐怖等要素在游戲中的表現程度,美國游戲分級共32種描述,這些描述使用戶能更准確和迅速地明白游戲的內容,並配以相應的標簽標注在游戲包裝盒背面,以提醒消費者注意。日、韓等國也有相應的管理制度。
第二,在法律規制方面,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限制游戲中出現過分血腥的場景,減少殺人搶劫等與現實社會道德體系背道而馳的內容,提高網路游戲進入市場的門檻,成為防治網路暴力游戲對青少年的負面效應的關鍵。
第三,在道德規制方面,道德缺失已成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內在因素之一,而現有充斥著暴力因素的網路游戲提供給青少年的虛擬環境有不盡如人意的情況,要求我們花大力氣加強網路道德宣傳教育,使青少年自覺摒棄網路游戲中暴力因素對他們的侵蝕和毒害。只有經過系統的道德規制,培養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受眾對網路游戲信息中隱含意義的敏銳感知,提高其倫理道德水平,我們才能在未來為自己主動創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網路游戲環境。
第四,在媒介素養方面,網路素養是媒介素養的有成部分。網路素養是指個人有效運用網路的能力,及對網路信息的視聽和辨別能力,其中包括不受網路游戲的操縱及蒙蔽的能力。要提高青少年的網路素養,除了在常規的教育之內推動網路教育課程設置之外,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從日常生活入手,家長要積極干預,可與子女一起把玩網路游戲並討論其暴力情節,有效調整青少年對於網路暴力游戲內容的觀看、理解、反應及模仿,從而培養青少年辨別網路暴力游戲謬誤的能力。
網路游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同時也是媒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媒介時代發展的產物,網路暴力游戲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必然性,所以,單純地依靠「堵」是不現實的,最重要的是摒棄其中不健康的因素,通過高品質、積極健康的游戲內容來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游戲娛樂觀,引導網路游戲健康發展。
,!多謝!
⑽ 每年有多少人死於網路暴力
心理受傷的不少,死的人不多吧。。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的人才會選擇以死來逃避。
關掉手機和電腦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