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交換網路是什麼

交換網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0 05:46:30

A. 什麼是交換網路

現在的網路大部分都是交換網路,我的理解是用交換機連接起來的.
以前用集線器連的網路叫做共享網路.

B. 請問大師計算機網路中的應用交換網路是指什麼

交換網路技術是一個具有簡化、低價、高性能和高埠密集特點的交換產品,體現了橋接技術的復雜交換網路技術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操作。與橋接器一樣,交換機按每一個包中的MAC地址相對簡單地決策信息轉發。而這種轉發決策一般不考慮包中隱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與橋接器不同的是交換機轉發延遲很小,操作接近單個區域網性能,遠遠超過了普通橋接互聯網路之間的轉發性能。交換技術允許共享型和專用型的區域網段進行帶寬調整,以減輕區域網之間信息流通出現的瓶頸問題。現在已有乙太網、快速乙太網、FDDI和ATM技術的交換產品。

C. 軟交換網路是什麼樣的網路

從第一款產品在電信市場上成功推出以來,「軟交換」這個概念已經成為電信行業中倍受青睞的時髦用語。由於既能執行與基於硬體的傳統電話交換機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時處理IP通信,軟交換技術承諾可提供許多優勢,如輕松整合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降低網路成本以及使運營商更快獲得收入。 軟交換究竟是什麼?什麼是軟交換?在詢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經常會得到一系列特徵的描述:它是NGN的核心,它具有開放的架構,它能夠實現呼叫控制與媒體傳輸分離……思科系統亞太區NGN/VoIP首席技術顧問殷康認為,盡管「軟交換」是目前NGN討論的熱點,但是人們對它的概念仍然有些似是而非。他說:「『軟交換』這個術語可以說是從Softswitch翻譯而得。Softswitch這一術語借用了傳統電信領域PSTN網中的『硬』交換機『switch』的概念,所不同的是強調其基於分組網上呼叫控制與媒體傳輸承載相分離的含義。國內一開始有人將Softswitch譯為『軟交換』。但是『軟交換』這個翻譯術語含義不夠十分明晰,單從字面上看很難使人理解它究竟是設備系統概念還是體系概念。」殷康指出,我國電信業歷來將名詞屬性的、設備概念范疇的switch譯為「交換機」,而將動名詞屬性的switching 譯為「交換」。X25 switch譯為X25交換機,ATM switch譯為ATM交換機,L2/L3 switch 譯為二層/三層交換機。因此他建議,為學術研討的嚴肅性, 應該將softswitch更為確切地譯為「軟交換機」。這只是翻譯概念上的問題。不過從某一方面來說,對於軟交換概念的模糊,也反映了產業界對於軟交換認識上在某些方面依舊存在偏差,存在著過分強調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者是過分誇大了軟交換功能的情況。甚至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軟交換被人為地「神話」了,它被認為是一種代表著通信行業的未來,似乎無所不能的技術。軟交換是一種正在發展的概念,包含許多功能。其核心是一個採用標准化協議和應用編程介面(API)的開放體系結構。這就為第三方開發新應用和新業務敞開了大門。軟交換體系結構的其它重要特性還包括應用分離(de-coupling of applications)、呼叫控制和承載控制。軟交換是一種功能實體,為下一代網路NGN提供具有實時性要求的業務的呼叫控制和連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網路呼叫與控制的核心。簡單地看,軟交換是實現傳統程式控制交換機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實體,但傳統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業務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業務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軟交換是與業務無關的,這要求軟交換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種業務的基本呼叫控制。MBAU

D. 計算機網路按交換方式可分為哪幾大類各自有什麼優缺點

(2)按交換方式可分為線路交換網路(Circurt Switching)、報文交換網路(Message Switching)和分組交換網路(Packet Switching)。

線路交換最早出現在電話系統中,早期的計算機網路就是採用此方式來傳輸數據的,數字信號經過變換成為模擬信號後才能在線路上傳輸。報文交換是一種數字化網路。當通信開始時,源機發出的一個報文被存儲在交換器里,交換器根據報文的目的地址選擇合適的路徑發送報文,這種方式稱做存儲-轉發方式。分組交換也採用報文傳輸,但它不是以不定長的報文做傳輸的基本單位,而是將一個長的報文劃分為許多定長的報文分組,以分組作為傳輸的基本單位。這不僅大大簡化了對計算機存儲器的管理,而且也加速了信息在網路中的傳播速度。由於分組交換優於線路交換和報文交換,具有許多優點,因此它已成為計算機網路的主流。

E. 核心網,數據網,傳輸網,接入網,承載網,交換網按什麼來劃分

核心網,數據網,傳輸網,接入網,承載網,交換網可以按業務角度和傳輸角度這兩個角度來劃分。

其中,核心網是移動通信網路的概念,按業務層的角度劃分,它是將接入網與其他接入網連接在一起的網路;傳輸網是是通信網路的基礎,它為整個通信網路上所承載的業務提供傳輸通道和平台。

而數據網則是承載在傳輸網上的業務網,數據網是由數據終端、傳輸、交換、處理等設備組成的體系,它承載眾多的業務和應用系統。

承載網按傳輸的角度來說,它是用於保證通信基礎網和業務網正常運行,而交換網從業務角度上來說是一個綜合業務數字網。

(5)交換網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業務角度劃分,業務網=核心網+接入網;從傳輸角度劃分,通信網=骨幹網+接入網。其中,核心網是業務層的角度劃分,將接入網與其他接入網連接在一起的網路。

而骨幹網則是按傳輸的角度劃分,是城市之間的連接網路。同時,骨幹網又是承載網的概念。幾台計算機連接起來,互相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文件,這叫區域網;而整個城市的計算機都連接起來,就是城域網,把城市之間連接起來的網就叫骨幹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核心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接入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骨幹網

F. 共享介質的網路和交換網路有什麼區別

簡單的說共享式網路採用如中繼器,hub一類低端網路設備,在該網中的所有設備共享一個廣播域和一個沖突域,收發數據是基於共享的。而交換式網路建立在有交換機和路由器一些較高端設備上,它們可以有效的劃分廣播域和沖突域,以實現無沖突的網路服務。

G. 什麼是電路交換網路


電路交換(SCN)是指按照需求建立連接並允許專用這些連接直至它們被釋放這樣一個過程。電路交換網路包含一條物理路徑,並支持網路連接過程中兩個終點間的單連接方式。

電路交換網路的基本結構是由交換單元按照一定的拓撲結構擴展而成的,所構成的交換網路也稱為互連網路。交換網路從外部看,也有一組輸入端和一組輸出端,將其分別稱為交換網路的入線和交換網路的出線,如果交換網路有M條入線和N條出線,則把這個交換網路稱為M*N的交換網路。

電路交換網路:

定義:以電路聯接為目的的交換方式構成的網路是電路交換網路。

應用:電話網中就是採用電路交換方式。

①電路交換連接建立後,物理通路被通信雙方獨占,即使通信線路空閑,也不能供其他用戶使用。(很重要這句話)

②電路交換的動作,就是在通信時建立(即聯接)電路,通信完畢時拆除(即斷開)電路。

綜上,我們可以了解到,

採取電路交換方式意味著在通信雙方(假設A和B)在通信之前(如打電話)必須先建立一條實實在在的物理線路,而且這條線路為通信雙方(A和B)所獨自佔有,只有通信結束物理線路才會拆毀,而在通信期間該線路不供其他用戶使用(如用戶C和D)。

電信網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務對電話業務是非常合適的,因為電信網的終端(電話機)非常簡單,沒有智能,無差錯處理能力。因此電信網必須負責把用戶電話機產生的語音信號可靠傳送到對方的電話機,使還原後的語言符合技術規范要求。

但是,計算機具有很強大的差錯處理能力(這和電話機有本質上的差別),所以在網際網路設計上就採用了和電信網

完全不同的思路------分組交換網路。

H. 什麼是交換式網路

(一)交換式區域網的體系結構

大型區域網總是由多個區域網通過多種網路互連設備,如網橋、路由器或交換機等連接而成的。由於對區域網帶寬不斷增長的要求必須在乙太網或令牌環網固定的10mbps或16mbps的帶寬限制下,所以在一個典型的區域網設計中不同區域網段的數目正迅速性地增長著。交換式區域網,作為一種能通過增加網段提高區域網容量的技術,已經迅速地確立了它自己的地位。這是因為區域網交換機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在多個網段提供高質量的報文傳輸服務。這正如以前的路由器,作為連接區域網段的互連設備曾大量替代了互連網橋,而現在交換機趨向於替代區域網中的路由器。但是這種趨勢會持續多久呢?是否有可能區域網中不再需要路由器呢?毫無疑問,廣域網中互連的交換式區域網之間需要路由器提供物理連接和協議的轉換。但當我們尋求對下列問題的答案時,分歧就產生了:

在交換式區域網中路由選擇的作用是什麼?
在交換式區域網中交換與路由選擇之間的最優平衡是什麼?
在區域網中把交換機與路由器物理地連接起來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下面的論述將會對這些問題給出合理的解答。

(二)交換和路由選擇:定義

在開始討論在區域網中交換和路由選擇各自的作用之前,首先應該明白這兩種技術的差別。區域網交換機有點象網橋,通常它們互連同種類型的區域網段,如都是乙太網段或都是令牌環網段的情形。它們在埠之間透明地傳送信息,以令牌環網為例,就是用源路由選擇的方法。透明交換機對端站是不可見的 ,它們通過檢查傳送到它們埠的區域網段中的所有信息包來進行學習,從而得知各站點的位置,並根據在每個信息包中的目的網路地址把信息包送往適當的埠。這也意味著它們的運作獨立於與端站之間互相通信的協議,不管是tcp/ip協議,還是novell ipx,netbios或者ibm的sna協議。令牌環網的源路由選擇交換機與透明交換機不同之處僅在於,源路由選擇交換機是根據由端站往每個信息包中插入的信息來把信息包送往相應的埠,同樣這也是獨立於下層網路協議的。

但在一些情況中,交換機可用來互連不同類型的區域網,例如,一些交換機可互連fddi主幹網和乙太網段。在這種情形下,交換機只是在乙太網和fddi幀之間作些簡單的轉換工作,這樣就遵循了對端站的透明性原則。

另一方面,路由器被設計成具有把任何類型的網路信息包傳送到任何其他類型網路的能力,它們對端站是不透明的:事實上,當一個乙太網的端站想要路由器另一端的站點進行通信時,它只是對相應的路由器進行定址,而不是目的站點。當一個路由器從一個乙太網段收到一個要發往另一個網段的信息包時,路由器取出報文的頭部,檢查報頭中的目的地址,然後根據這些信息查詢相應的表,確定這個目的站點是否位於它的一個直接相連的區域網段中,否則,該信息包應被送往另一個路由器,在作出相應的決定後,這個路由器將為這個信息包添加新的報頭並將它發送出去。

為了確定信息包往哪一個埠轉發,路由器要維護復雜的查找表,這些表是由每個路由器與網路中的其它路由器相互合作而構造的,這些路由器相互傳遞經過這個網路的路由狀態信息,在路由選擇中涉及到的協議和過程是復雜的,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並且佔用內存。

總而言之,在區域網中交換與路由選擇最顯著的差異在於:信息包經過路由器要比經過交換機需要復雜得多的處理。因此,在取得同一性能水平的前提下,路由器的花費比交換機的花費多許多,而且,一個包經過交換機比要經過路由器花的時間少一些,從而交換機提供了更短的延遲;但另一方面,可以用路由器的處理能力來提供比交換機更大程度的控制。

(三) 網路設計的目標

在明白網路設計的目標之前,我們不可能有效地討論如何使用交換技術和路由選擇技術的最優組合來建造交換式區域網,下面是交換式區域網的一些常見的設計目標:

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較高的處理能力

更低的端到端的遲延

具有對通信模式進行調節的彈性

容易配置和安裝

最小化的管理負擔

對網路資源訪問的有效控制

在下面的討論中你將明白,交換技術作為主導技術,而路由選擇技術扮演重要但較小角色的區域網設計能最好地符合上述大部分的設計目標。在這個混合中高比例的交換技術通常是令人滿意的,因為交換技術比路由選擇技術更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大的通信處理能力,而且交換機更易於安裝、配置和管理。

(四) 路由選擇在交換式區域網中擔任的角色

在交換式區域網中,由路由器完成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四種,對它們有清楚的了解有助於我們明白路由選擇在交換式區域網中擔任的角色,這四個功能為:

把交換式區域網分割成多個廣播域,並且把這些域連接在一起
在不同子網間進行信息包的傳送
作為互連不同區域網的技術
提供對從屬在區域網上的資源進行安全訪問的機制
當然,路由器完成的功能不止這些。當將區域網連接到廣域網上時,路由器承擔了許多協議的轉換工作,如從區域網的協議到針對專用線路或電話線路連接的點到點協議(ppp),或者幀中繼。但這些功能因所連接的廣域網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里我們只關心在交換式區域網中的情形,因此,我們的焦點就放在上述四個基本功能上。

(1)把交換式區域網分割成多個廣播域

一些區域網技術(如乙太網和令牌環網)提供讓任一個站點可發送一信息包給區域網中的所有其它站點的能力,這也就是所謂廣播。幾乎所有區域網的網路協議都是用廣播來實現操作和管理的機制的。例如,使客戶機能定位伺服器,允許散播有關可利用的網路資源的信息等等。

一般而言,越多的站點連接到同一個區域網上,產生的廣播通信量就越大。對於通過網橋或交換機連接多個區域網段而形成的大型區域網而言,這種情況仍成立。

(2)廣播通信流

在一個區域網中的廣播通信量不僅僅取決於連接到區域網上的站點數目,還有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在區域網上的伺服器和路由器的數目,所用的協議類型、用戶啟動和終止網路應用程序的頻率等等。同時,令牌環網中可觀察到的廣播特徵不同於乙太網,因為令牌環網用一種稱為源路由探測幀(source route explore frames),這種幀在經過橋接的網路時如果面臨多個路由選擇就會復制自己。

由於影響區域網廣播通信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很難給出一個通用的衡量指標。然而,實際的網路測定表明,即使用一般的網橋或交換機連接有幾百個甚至幾千個結點的區域網 ,平均的廣播通信量一般不會超過每秒10-30個信息包,在偶爾發生的高峰期每秒也最多隻有 100-150個信息包。而每秒30個廣播包意味佔用大約乙太網信道的千分之二點五,(這里假定廣播信息包平均長度為100位元組)。因此廣播流對整個網路性能的影響是可以忽略的。

盡管區域網上的廣播流對網路性能的影響甚微,但同樣的情況卻不適用於廣域網的連接。在這種情形下,廣播通信流將佔用寶貴的廣域網帶寬的相當一部分,而路由器在這種環境中起著最小化廣播通信的影響的作用。

當前對網路協議和軟體的類型和用法的趨勢是:傾向於減少在區域網中的廣播通信流量。例如,對netbios協議(一個大量使用廣播的協議)的使用正日益減少。同時,新的特性不斷地被novell公司吸收入netware 4.x 版本,包括netware 目錄服務(netware directory services)和對netware連接狀態協議(netware link state protocol)的支持,從而減少sap(service advertising protocol)和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協議的通信流。

(3)廣播風暴(broadcast storm)

具有多年網路管理經驗的系統管理員可能知道廣播風暴。在一個大型網路中,一個高等級的廣播通信流可能暫時轟炸網路的某一部分,造成站點失去與伺服器的連接,於是當這些站點試圖重建它們的連接時引發了更多的廣播通信流,因此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是廣播風暴。最終迅速增長的廣播通信流會淹沒整個網路,使整個網路陷入癱瘓 。

路由器能很好地解決廣播風暴問題。 客戶機發出用來尋找伺服器的廣播包在路由器處被截獲。由路由器進行向前轉發。因此路由器提供了一類針對廣播包的防火牆。從而抑制了可能引發廣播風暴的連鎖反應。

對廣播風暴的恐懼,造成了區域網設計時常常以路由器為中心。後面我們將說明以路由器為中心的網路結構。

毫無疑問,在今天通過網橋互連的大型區域網中,廣播風暴會導致十分嚴重的網路服務丟失問題。然而,該問題的出現主要源於迄今為止仍缺乏足夠重視的三個事實:

使用遠程網橋通過低速專用線路連接外部網點。這種原始的遠程區域網網橋具有很少的或者沒有廣播包的過濾能力。因此原本在10mbps的乙太網中佔用微不足道帶寬的廣播通信流量可能很快轟炸64kbps的線路。站點間失去連接的結果很容易引發廣播風暴。實踐中往往採用路由器支持低速線路連接遠程網點,利用路由器來防止遠程線路被廣播包轟炸。

端站實現ip協議棧時的特性也容易引發廣播風暴。在有關ip的資料中記述了許多早期實現ip協議棧的方式,它們都可能引發廣播風暴。如在早期的berkeley unix版本中站點在收到一個錯誤ip的信息包會繼續轉發它,以及站點可能會對特定的廣播包發出icmp錯誤信息。當前的ip實現的版本已經消除了這個問題

端站的網路介面和協議棧的糟糕的實現。由於歷史的原因,不足的處理能力,不足的緩沖內存,以及對協議棧的不成熟的軟體實現,造成了對區域網中的廣播通信流的過度的敏感。若在相對較低等級的廣播通信流的情況下,區域網的介面變得擁塞,則連接可能會失去,站點試圖重建連接的努力又形成了引發廣播風暴的條件。經歷了十多年的技術發展,區域網的介面現在能處理很高的廣播流了。可能引發廣播風暴的通信流的下限也提高很多了。

總而言之,今天的交換式區域網中廣播風暴的風險被極大地誇大了。如果把適度的注意點移到如何更好的配置交換式區域網上,那沒有理由不能構建擁有數千個結點的大型區域網,而且仍具有良好的性價比和可擴展性等好處。

(4)子網間信息包的傳輸

大量應用的網路協議如ip和ipx以及netbios等提供了一個獨立於下層區域網傳輸的網路層定址結構。ip和ipx都是可定址的協議。也就是說它們實現了分層次的定址方案,用如<網路標識號 主機標識號>來標識所有的網路主機。netbios是一個不可定址的協議,因為網路主機只是簡單的用一個名字標識它,而沒有層次結構。

網路協議的定址結構對交換式區域網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網路地址的層次特性需要把網路主機分成許多的組,每組中的主機具有相同的網路標識號。在某一組中的一個主機想和另一組中的主機進行通信的唯一辦法是把信息包送往路由器,由路由器進行轉發。在這里,我們將詳細地討論定址方案。稍後,我們將討論在這些方案的限制下進行有效工作的策略。

ip 定址

ip協議用四個位元組(32位)來進行網路定址。網路標識號和主機標識號在其中的分割是具有一定靈活性的。任一組織可以用專用的定址方案來管理ip,這樣它們擁有極大的靈活性,或者它們也可利用公共的定址方案。這些方案是由負責全球唯一分配ip地址的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制定的。

大多數組織選用公共的定址方案。但問題在於地址僅有四個位元組,地址空間極其有限。結果,許多的組織被迫選用具有諸多限制的定址方案。如限制在一個區域網中不用經過路由器而可直接相互通信的站點數目。

對於可定址的協議,每個端站可以有一個由網路標識號和主機標識號組成的網路地址,對ip而言,每個端站的地址通常是由網路管理員手工配置的。當一個端站想和它已知道其ip的另一個端站進行通信時,它首先把自己的網路標識號與目的站點的網路標識號進行比較。如果它們是相同的,則表明目的站點是位於同一個區域網中的。於是我們僅僅需要找到該站點所對應的區域網地址。這里我們利用arp協議。如果它們的網路標識號不一樣,則源站點將不得不和一個或多個路由器進行通信。路由器中包含有如何到達不同網路的路由信息。這也意味著在交換式區域網中,路由器能使具有不同網路號的端站進行通信。當前最流行的定址方案是c類地址,這里我們必須把區域網用戶分成組,每組中不能有超過254個站點具有相同的網路標識號。在同一組中的站點的通信可直接通過交換式區域網進行。而不同組間要通過路由器。

ip定址: 子網化

對於最常用的c類ip定址方案,在一個子網的站點數目不得超過254的限制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其他的ip定址方案沒有這樣的限制。

許多大型的組織很幸運地申請(通過iana)到了一個b類地址甚至一個a類地址。b類地址支持在一個子網中多達65534個站點。而a類地址甚至允許在一個子網中可有1600萬個站點。現在iana極不樂意再分配新的a類地址或b類地址,因為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如果要想申請得一個a類或b類地址,則必須給出非常充分的理由。

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網路在一個子網中包含有65000個站點,更不要說1600萬個站點了。為了更好地利用已經分配的ip地址空間。通常再為它配置一個子網屏蔽碼。對於一個a類地址而言,ip地址中的網路標識號通常位於ip地址的頭8位,而對b類地址,網路標識號佔用了頭16位。但如果我們在附加6個位給網路標識號的話,則我們就有效地把一個b類地址分割成了62個更小的子網,每個子網中最多可有1022個站點。

擁有a類地址或b類地址的組織應明智地利用這個很有價值的資產。設置好子網屏蔽碼的大小對於充分地利用這個地址空間而言是極其關鍵的。子網屏蔽碼大得應能支持所需要的子網的最大數目(例如,人們可能在每個分支辦公處都需要一個子網)。同時,又要考慮在主要場所大型交換式區域網帶來的良好的性價比。

許多組織現在只可能向iana申請c類地址,在c類地址的限制下有效工作的策略後面我們會討論到。

ipx 定址

novell ipx 協議很少碰到象上面ip定址具有的限制。在ipx協議中,網路層地址佔用十個位元組,其中頭四個位元組是網路標識號,後六個位元組是主機標識號,主機標識號其實就是在區域網適配卡(即網卡)中內置的地址。這個地址是由ieee全球唯一分配的,網路標識號是在每個站點啟動時,通過向區域網中的伺服器廣播一個請求而得到。

因此,對於ipx而言,對具有同一網路標識號的站點數目沒有限制。在一個正確設計的交換式區域網中,所有的ipx站點可以自由地通過區域網交換機進行相互通信,根本不需要經過任何路由器。

netbios 定址

netbios站點的地址是一個由數字和字母組成的名字標志著。這個名字沒有層次意義,因此,netbios站點可以在一個平坦型網路中直接進行通信,也可通過一個橋接區域網進行。如果一定要經過路由器的話,則或者netbios是通過路由器連接的,或者netbios是被包含在另一個協議中(如ip協議)。

網路的現實: 多種協議的區域網

在大型組織中,大多數區域網需要支持多種區域網協議。然而,每種協議都各具有不同的特徵。每種協議都有它的最優設計方案。但很幸運的是,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交換式區域網來提供ip,ipx 和其他非可定址協議的最優性能組合。

傳統的區域網設計方法是以ip為中心的。焦點也就放在根據ip定址方案把區域網分割成多個子網。許多的組織認為: 如果他們將在每個子網最多254站點的限制下工作的話,那他們也可很好地設計僅有一個物理網段的區域網。每個網段接到一個路由器埠上。

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任意兩個網段之間的通信流,不管它們的協議,都必須經過一個或多個路由器。事實上,他們已經採取了接受ip地址限制的網路結構,並且強加這種限制於其他的網路協議之上,也不管ipx協議能在一個子網內能支持多少個站點。所有的相互通信都需要經過路由器。同時也意味著所有的非可定址的協議如netbios都必須接到路由器上,這種基於路由器的結構為了達到較好的性能,必須耗費大量的路由器的資源。

總之,在交換式區域網中,如果必須在多個子網間進行信息包的傳送的話,則必須接受ip定址方案的限制。同時,也不能應用於ipx和其它非定址協議。但對於一個正確設計的交換式區域網而言,定址能力的限制僅僅對不同網路的站點間的ip通信流發生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可能把所有局部的ipx通信流和所有的非可定址通信流放在一個交換式區域網內,而不用經過任何路由器。這將在後面的交換式區域網部分加以詳細闡述。

(5)互連不同區域網的技術

路由器被大量地應用於大型區域網內,用來互連不同類型的區域網。如連接乙太網或者令牌環網到fddi主幹網上,或連接位於同一地點的乙太網和令牌環網。路由器在支持連接到fddi主幹網的市場上的地位遭到區域網交換機的嚴重挑戰。區域網交換機可以在乙太網或令牌環網與fddi主幹網之間起著網橋的作用,專注於簡單的幀格式的轉換而避開了所有網路層復雜的處理。交換機僅以路由器一小部分的代價達到與fddi主幹網連接的目的。而且當在高速主幹網技術上fddi讓位於atm的時候,通過交換機把乙太網或令牌環網連接到主幹網上將變得更容易。因為atm能模擬區域網支持直接傳輸乙太網或令牌環網幀,不需要轉換工作。

連接乙太網與令牌環網的網橋存在互操作性問題已經很久了。而路由器能較好地滿足這種需要。當乙太網和令牌環網的用戶相共享對公用資源的訪問時,則在每個伺服器上安裝兩種類型的網卡。使兩類用戶都可直接訪問伺服器。這樣將能提供更好的性能,並且減少對昂貴路由器的需求。

(6) 提供安全訪問的機制

除了在不同區域網和廣域網的連接間轉發信息包之外。路由器一般也提供一定范圍的包過濾能力,從而提供對網路資源更安全的訪問。對廣域網來說安全訪問是必需的,但許多的組織也在路由器中提供包過濾的能力來實現區域網內的安全訪問。路由器對通常由網路應用程序提供的有關安全性的功能提出了有用的增補,以及能對沒有許可權訪問的用戶進行網路資源屏蔽。大多數路由器提供一系列的邏輯規則,可用來創建適當的過濾器。如根據網路地址,套接字型大小,協議類型等等,這些規則使用戶能很有彈性實現他們的安全功能。但是,應該說明的是,路由器在接受到每個包後在軟體中運用過濾規則進行處理,因此可能對路由器的吞吐率和包遲延有較嚴重的影響。

I. 什麼是分組交換網

分組交換網是繼電路交換網和報文交換網之後一種新型交換網路,它主要用於數據 通信。分組交換是一種存儲轉發的交換方式,它將用戶的報文劃分成一定長度的分組, 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因此,它比電路交換的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時延要小, 而具有實時通信的能力。分組交換利用統計時分復用原理,將一條數據鏈路復用成多個 邏輯信道,最終構成一條主叫、被叫用戶之間的信息傳送通路,稱之為虛電路(V.C) 實現數據的分組傳送。

分組交換網具有如下特點:(1)分組交換具有多邏輯信道的能力,故中繼線的電 路利用率高;(2)可實現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碼型、速率和規程之間的終端互通;( 3)由於分組交換具有差錯檢測和糾正的能力,故電路傳送的誤碼率極小;(4)分組 交換的網路管理功能強。

分組交換的基本業務有交換虛電路(SVC)和永久虛電路(PVC)兩種。交換虛電路 如同電話電路一樣,即兩個數據終端要通信時先用呼叫程序建立電路(即虛電路),然 後發送數據,通信結束後用拆線程序拆除虛電路。永久虛電路如同專線一樣,在分組網 內兩個終端之間申請合同期間提供永久邏輯連接,無需呼叫建立與拆線程序,在數據傳 輸階段,與交換虛電路相同。

分組交換數據網是由分組交換機、網路管理中心、遠程集中器、分組裝拆設備以及 傳輸設備組成。(1)分組交換機實現數據終端與交換機之間的介面協議(X.25), 交換機之間的信令協議(如X.75或內部協議),並以分組方式的存儲轉發、提供分組 網服務的支持,與網路管理中心協同完成路由選擇、監測、計費、控制等。根據分組交 換機在網路中的地位,分為轉接交換機和本地交換機兩種;(2)網路管理中心(NMC) 與分組交換機共同協作保證網路正常運行。其主要功能有網路管理、用戶管理、測量管理、計費管理、運行及維護管理、路由管理、搜集網路統計信息以及必要的控制功能等等,是全網管理的核心;(3)分組裝拆設備(PAD)的主要功能是把普通字元終端的 非分組格式轉換成分組格式,並把各終端的數據流組成分組,在集合信道上以分組交織 復用,對方再將收到的分組格式作相反方向的轉換。(4)遠程集中器的功能類似於分 組交換機,通常含有PAD的功能,它只與一個分組交換機相連,無路由功能,使用在用 戶比較集中的地區,一般裝在電信部門。

J. 什麼是包交換網路其特點是什麼

包交換就是分組交換,IP網路應用這種交換形式,兼具了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

閱讀全文

與交換網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3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1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61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4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8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20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9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4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