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預約清明祭掃有人數限制嗎
每個墓穴每天只限預約3人,未預約的不得入內。
B. 清明節人們的祭祀方式和觀念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詠清明詩極多,杜牧《清明》詩最為著名。
引節日簡介
清明節,英文標准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節日現已列入國假).
新華網北京12月8日電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出關於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清明節放假三天。)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2]也極盛。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節日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於此期間掃墓。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各族節日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 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清明節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相關傳說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清明節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相關詩詞
清明詩句名篇
清明節《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百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 長安清明言懷》 (唐)顧非熊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 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 (唐)來鵠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唐)李正封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
酒綠河橋春,漏閑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詩 (當代)劉小烽(劉周)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艷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著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著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著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
(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彷彿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
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
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綠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其七:墳頭掊土新疊舊,墳前草木枯又青;音容應在此地下,湮沒黃塵多少春。
葬祭名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悼愛妻詞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氣候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
農業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食品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清明節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里採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後洗凈晾乾,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後我們就要准備裡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我們這里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卜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後,這個綿菜餅里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後放到蒸籠里蒸上25分鍾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
C. 101℃聚焦:3.24你不知道的大事
【國內篇】
清明祭掃應有「與人方便」同理心
粉絲盼望已久的郁可唯《歌手》首秀終於播出了,作為最後一位補位歌手,郁可唯演唱了齊豫的經典情歌《飛鳥與魚》,雖然她的名次尚未公布,卻讓大家感受到了她超強的live實力,而略微遺憾的是,她卻因「腿」成了熱搜第一名,而不是她的歌。
D. 北京迎來21年首個祭掃高峰日,哪類產品最受歡迎
2021年3月27日,北京迎來了清明節的第一個高峰日。今年3月20日,北京開始清明節清掃活動以來,3月27日迎來了首個清明節清掃高峰日。北京的233個紀念館和清掃點仍然採用時間清理,他們收到了21萬多人,比去年第一個高峰日高出三倍以上。紀念館和清掃點引入了新的獻祭方法,以指導公民文明獻祭。八寶山革命公墓,八寶山人民公墓,老山骨灰墓和福田公墓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他們實際上接待了大約15,000人,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許多市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核實了健康守則後,有秩序地進入了會場。與其他殯儀服務機構一樣,它倡導公民參與分時和清掃活動。增加了臨時安全措施,打開了大門,加強了交通和人員流動,以防止人群聚集。
為了預防和控制清明節期間的疫情,人民公墓公園將每兩個小時進行一次噴灑和消毒。此外,公共廁所和露天洗手池均配有洗手液,方便市民使用。從3月20日至4月11日,北京為清明節群眾開展了有序清掃活動。預計3月27日和28日以及4月3日,4日和5日將是該節日的高峰日。北京市民政部門表示,人們盡量避免清明節的高峰期,他們倡導新的文明祭祀方法,例如家庭紀念,網上祭祀和郊遊。
E. 北京清明祭掃服務措施有哪些
祭掃服務措施
1、實行預約登記祭掃。市民可關注「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微信公眾號,點擊「祭掃預約」填報信息預約。可通過網上和媒體公布的殯葬服務機構祭掃電話進行預約。
2、開通網上平台祭掃。在首都之窗、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官方網站開通網上祭掃服務平台,提供寄語、獻花、點燭等網上祭奠服務,平台同時鏈接各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3、提供代為服務祭掃。可通過清明節祭掃預約登記系統,申請由公墓代為祭掃的方式進行先人祭奠。公墓可免費提供擦拭墓碑、敬獻鮮花等基本服務。
4、嚴格入園限流祭掃。實行每日入園人數限制,每個墓穴每天入園祭掃人員不超過3人;骨灰堂或骨灰暫存處等封閉空間內部實行分時分批限流進入。
5、暫停群體公祭祭掃。暫停組織集體公祭、骨灰海撒、集體告別、骨灰集中安放等群體性活動,停止組織開放日、現場宣傳展示等各類群體性活動。
6、接受身份核驗體溫檢測入園。祭掃群眾需佩戴口罩進行入園身份登記核驗和體溫監測,體溫正常者入園,體溫異常者不得入園。
F. 北京清明祭掃開始,今年祭掃有哪些信息值得市民關注
2021年3月20日是北京清明節接待服務的第一天。隨著防疫工作的正常化,今年全市清明節掃盪的次數將比去年增加,公墓和公墓的防疫措施和服務將進一步完善。今年的清明節和全面的接待服務將於3月20日至4月11日,共23天。其中,節日的高峰接待日為3月27日和28日,以及4月3日,4日和5日,共5天。在清明節招待會期間,為避免因任命核實而造成車輛和人員擁堵,八寶山革命公墓南門被關閉,實行單向通行的措施,八寶山殯儀館的居民進入從西門3和西門4;八寶山人民公墓仍沿西門進入,西北門退出。萬安公墓也採用單向通行措施。
接待期間,公墓繼續免費提供鮮花,水桶,毛巾等。八寶山革命公墓提供免費的花卉壇,免費的紀念平台,並採用方便的措施,如共用輪椅和共用雨傘;溫泉公墓提供免費的追蹤服務(一次性活動),活動期間接受行動不便或需要追蹤服務的家庭的預訂,並在3個月內完成預約任務;家庭成員可以去服務站獲得免費的工具,以自己追蹤石碑。此外,北京還啟動了提供掃描服務的網路。首都之窗和民政局的官方網站都設立了“ 2021清明節在線犧牲掃描服務”的特別欄目,並鏈接到各區政府的官方網站。群眾可以登錄並單擊,填寫消息,贈送鮮花等。
G. 北京清明節文明祭掃的倡議書是什麼
2020年清明節期間「理性追思 文明祭掃」倡議書:
1、預約祭掃不聚集。請登錄「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微信公眾號,通過清明節祭掃預約登記系統和陵園電話預約祭掃。減少家庭人員聚集,祭掃同行不超過3人,按預約時間到達。推薦選擇家庭追思、網上祭奠或預約代為祭掃,減少出行和人員聚集帶來的疫情傳染風險。
2、做好防護減風險。乍暖還寒,疫情猶在。疫情防控不能放鬆,出門必須戴口罩,到達陵園要排隊,間隔一米保安全。主動出示預約碼(號),接受體溫檢測和身份核驗後入園。避免交叉感染,請提前自備祭掃用品、毛巾和鮮花。
3、聽從指揮守秩序。避開高峰日高峰時段,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減少車輛擁堵。聽從引導有序行進,自駕車有序停放。祭奠儀式從簡,減少駐留時間,完成祭掃後盡快離園,共同維護祭掃活動安全、順暢、有序。
4、身體異常不預約。外地、境外返京人員居家隔離不滿14天的人員不能預約,這是您對奮戰在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掃服務一線全體人員的最大支持。體溫檢測異常者也不得入園,請您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愛護自己就是保護他人。
5、防火安全要牢記。祭掃區域內嚴禁使用明火、嚴禁吸煙、嚴禁點燃香燭、嚴禁焚燒紙錢、嚴禁燃放鞭炮,做好森林防火人人有責。不在街邊、路邊焚香燒紙,共同維護首都的美好城市環境。
6、文明有禮樹新風。勤孝敬,厚贍養。讓老人安度幸福晚年,傳承弘揚尊老孝敬文化傳統。從簡辦喪,文明祭奠,倡導綠色節地生態安葬,讓逝者安息,讓生者無憾。
H. 北京市清明節市民祭掃服務須知是什麼
2020年清明祭掃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期,倡議市民少出門不聚集,盡量不到公墓、骨灰堂現場祭掃,盡可能選擇家庭追思、網上祭奠和代為祭掃服務新方式。對到現場祭掃的群眾,實行預約登記,分時限流。現將有關情況公告如下:
一、祭掃服務時間
3月21日至4月12日,總計23天。預計群眾祭掃出行高峰日為3月28日、3月29日、4月4日、4月5日、4月6日,共5天時間。
二、祭掃服務措施
1、實行預約登記祭掃。市民可關注「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微信公眾號,點擊「祭掃預約」填報信息預約。可通過網上和媒體公布的殯葬服務機構祭掃電話進行預約。
2、開通網上平台祭掃。在首都之窗、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官方網站開通網上祭掃服務平台,提供寄語、獻花、點燭等網上祭奠服務,平台同時鏈接各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3、提供代為服務祭掃。可通過清明節祭掃預約登記系統,申請由公墓代為祭掃的方式進行先人祭奠。公墓可免費提供擦拭墓碑、敬獻鮮花等基本服務。
4、嚴格入園限流祭掃。實行每日入園人數限制,每個墓穴每天入園祭掃人員不超過3人;骨灰堂或骨灰暫存處等封閉空間內部實行分時分批限流進入。
5、暫停群體公祭祭掃。暫停組織集體公祭、骨灰海撒、集體告別、骨灰集中安放等群體性活動,停止組織開放日、現場宣傳展示等各類群體性活動。
6、接受身份核驗體溫檢測入園。祭掃群眾需佩戴口罩進行入園身份登記核驗和體溫監測,體溫正常者入園,體溫異常者不得入園。
三、祭掃服務要求
1、推行綠色低碳祭掃。禁止在公墓、殯儀館以及林區、散墳等禁火區域焚燒紙錢、燃放煙花爆竹、焚燒紙扎祭品等;公墓內的燒紙桶、焚燒爐一律停止使用。
2、注重文明有序祭掃。自覺響應號召,嚴格按照防護要求和預約的人數時間日期前往祭掃,服從引導,無預約不祭掃。提前備好祭掃和清潔用品,時刻保持疫情防控的警覺性。
I. 歷數北京境外病例 警方通報澳籍「跑步女」 清明祭掃如何預約
主要採取兩種預約方式:
一是手機預約,市民可關注「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微信公眾號,點擊「祭掃預約」按鈕,提前預約祭掃日期和時段。
二是電話預約,市民可通過殯葬服務機構公布的祭掃服務電話進行電話預約。
兩種預約方式於3月19日12時已經開通,預約人在入門處設立的通道核驗後方可入園祭掃。沒有預約的不安排祭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