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問題 > 以前沒有網路媒介人們怎麼交流

以前沒有網路媒介人們怎麼交流

發布時間:2022-06-09 11:20:09

❶ 網路傳播學對傳統媒體交流的影響

一、網路媒體的興起與特點
網路傳媒是一種依賴高新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傳媒,它藉助互聯網這個平台,發布信息和進行信息服務。經過30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已成為連通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網際網。據新華社博鰲2009年4月18日電,工藝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奚國華18日說,2009年一季度,中國互聯網民新增1620萬人,互聯網網民總數已達到3.16億人。其次,網路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是網路傳媒發展的支持。互聯網本身的特點使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它集交流功能、傳播功能、商務功能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人們可以通過它進行網路聊天交友、收發電子郵件等交流活動,也可以進行網上交易、拍賣、股票交易等商務功能,網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活動對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由於使用人群眾多,網路本身傳播信息的作用就更易發揮。第三,中國網路傳媒發展的必然與趨勢。在世界網路傳媒迅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傳媒也必須緊跟世界的步伐。中國新聞傳播媒體的網路化進程,雖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報》電子版,但真正拉開序幕的是1995年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開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學人》雜志開中國出版刊物上網之先河。1996年是中國互聯網商業化快速發展的一年,也是中國網路媒體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的一年。到2000年,已是各種網路傳媒形態充分發展:報紙電子網路版、網路新聞媒體、門戶網站都在蓬勃發展。網路媒體在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因此加快中國網路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網路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成為正式提出了的新媒體概念。網路媒體作為新型媒體自然有其獨特的方面:從傳播角度分析,網路媒體的出現拓寬了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打破了傳統媒體對時間空間的許多限制,通過國際互聯網路,網路媒體可以將信息24小時不間斷地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信息時效性的重大進步。從受眾與傳播者的身份來看,網路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與受眾的統一。在利用網路媒體的時候,受眾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與人進行溝通,甚至也可以發布「新聞」,受眾就可以是網路信息的傳播者。而對於任何網路信息受眾都可以對其進行自由選擇,包括選擇信息內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時間和順序。受眾,在網路時代,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利用網路受眾也擁有了較大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受眾熱衷網路傳媒的原因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訴求,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是誰都可以暢所欲言的。而網路傳媒就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表達自己的平台。盡管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路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但是,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所有這一切都將使社會控制趨向弱化。在這層意義上,網路傳媒的確給受眾帶來了很多權利。
但是網路媒體中受眾權利的放大也帶來了許多弊端。由於網路可以以匿名、假名發布信息,並擁有網路的多渠道發布,許多動機不純的組織發布虛假信息,使大眾受到蒙蔽;網路的搜索功能使人們的隱私權受到了侵害,而錯誤的信息給許多當事人造成的巨大的傷害,卻因網路的虛擬性無法給予補償。例如,「人肉搜索」的不當使用致使當事人身心都受到傷害。還有一些網站片面的為了追求商業利益,刊載虛假錯誤新聞、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刊登違法廣告等,嚴重危害了社會,也使網路媒體的公信度降低。據2003年9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結果顯示,網路新聞的網民信任度排名墊底。而網路用戶的也呈現低齡化,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現狀。據第十二次CNNIC(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9.1%,其次是25-30歲(比例為17.2%)和18歲以下(比例為17.1%),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網民達到了71.9%。網路媒體作為中國媒體的發展最強勁的一股力量,應利用其優勢,宣傳優秀健康的信息文化,服務人民與社會。二、網路媒體7三大傳統媒體
19世紀的報刊、20世紀的廣播、電視、21世紀的網路……當今社會各種媒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傳播載體、主體與方式。網路媒體的出現不僅集合了傳統的媒體的傳播功能和優點,還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大有「一統天下」之勢。於是有人驚呼:傳統媒體要被取代。可是就在耳邊還一片喧囂之時,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博弈之中尋求平衡、和諧。通過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探究整合的玄機。
首先,從傳播的載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報紙媒體傳播主要以文字通過紙張為載體,廣播媒體傳播主要以聲音通過電波為載體,電視媒體傳播主要以聲音、圖像通過電視信號為載體,而網路媒體傳播則將無聲和有聲的語言、圖像、文字、聲音、傳真、通信進行集約化處理,以其多媒體的傳播載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較為單一的格局。其次,從傳播方式分析,傳統媒體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例如。報紙以空間為載體,便會苦於版面有限,不得不將許多內容舍棄;廣播電視以時間為容器,要受到時段的限制,也要放棄許多精彩信息。於是,網路在時間與空間的優勢就顯示出來,網路的超大容量可以用「海量」來形容,其時間上的無限時,也是時間理想意義上的無終點延伸。網路用超鏈接的方式將精彩豐富的材料進行了傳播。第三,在傳播的主體與受眾關系來看,傳統媒體的傳播主體是從事信息傳播的專業人士,他們有著自己的新聞視角和信息靈敏度,為大眾傳播了許多精彩的訊息。傳播者占據主導性地位,受傳者相對被動,只是單項的接收者。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而在網路媒體中,傳播主體不再僅僅是專業人士,更是受眾本身;網路媒體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這種不平衡關系。網路傳播實現了主體與受眾的巧妙結合,也實現了單向的大眾傳播方式和雙向的人際傳播相融合的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從傳播模式方面看,傳統媒體的傳播主要是一對多、點對面的傳播,是播放型傳播,是一種樹立中心意識的傳播;而網路媒體的傳播,除了一對多的傳播模式外,還有一對一、多對一、多對多的傳播模式,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網路媒體具有許多優勢,這種優勢的存在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可是這並不代表它可以取代其他傳統媒體。就像電視的誕生並沒有讓報紙銷聲匿跡一樣,「第四媒體」網路的出現也不會取代傳統媒體。這是由他們各自的特點和受眾的接受水平和條件所決定的。報紙的版面限制是它的劣勢,但也正因如此,報紙上的訊息有極高的可閱讀性和公信力;廣播的純粹聲音的傳播也給聽眾獨特的接收方式;電視作為最常見的傳播信息的形式,其公信度也是居第一位的。傳統媒體幾十年發展中的品牌形象以及精良新聞采編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不是隨便可以超越的。網路雖然集合了傳統媒體的優勢,但由於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和一定虛擬狀態,造成虛假信息肆虐,淫穢色情無節制等不好的現象,是網路媒體的很大弊端,也使其公信度墊底。在此網路傳播信息的浩瀚無垠與有限高質之間的矛盾便凸顯出來。從受眾接受程度和條件來看,傳統媒體的發展已經頗為成熟,受眾群體也相當穩定,而且對於技術水平及接受條件要求也不高。可是對於網路媒體而言,受眾是呈現低齡化的,也並不穩定。因此,網路媒體仍然處於發展階段,有待良好的管理機制和法律規范,同時也需要大眾的健康使用。
網路媒體的出現給報紙、廣播、電視媒體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但沖擊的同時也引發了傳統媒體的自我調節來適應迅速變化的傳播業。網路媒體並沒有取代傳統媒體,它的出現只是增加了一個傳媒家族中的新成員而已。可以預想到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的新媒體會陸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出現「第五媒體」、「第六媒體」……畢竟像網路媒體這樣的新型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補性遠遠地大於它們之間的取代性。例如:在電視選秀大浪潮的風行中,就利用了網路媒體、手機通訊等新型媒體的超強宣傳攻勢。網上投票、電台網站等利用網站進行宣傳的方式著實讓電視節目得到了空前的傳播效果,而網路媒體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在我國,除了少數商業網站之外,一些主流媒體,電台、電視台也紛紛設立了自己的網站,傳統媒體也開始出版網路版:例如《人民日報》網路版,不僅在新聞提供方面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知的權利」,而且開設了BBS論壇——「強國論壇」,讓用戶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有「表達的權利」。這實際上是為中國平民新聞話語體系的建立拉開了序幕。對於網路媒體本身,藉助傳統媒體的成熟運行機制加以健全和改進自身的不足和提高自身的公信度;對於傳統媒體則藉助網路的力量提升了自己影響力以及提高了受眾的注意力。
三、網路媒體發展趨勢與前景
目前,中國網路媒體的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其中不僅包括運營機制與規范的問題,也包括網路媒體的技術支持問題;不僅包括某些運營商的個體困難,也包括整個中國網路媒體發展過程中的整體困難。新技術基礎下衍生的網路媒體,傳統媒體優勢集合下衍生的網路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希望與困難共存。
中國網路媒體的發展還需要解決許多矛盾,例如:1,傳媒市場環境與傳媒運營體制、運營理念的矛盾;2,新聞傳播最大化快捷與確保新聞真實可靠的矛盾;3,網路傳播泡沫與非泡沫的矛盾;4,個性化互動性傳播與控制性議題設置傳播的矛盾;5,精英新聞話語傳播與平民新聞話語傳播的矛盾;6,網路新聞信息的浩瀚無垠與有限高質的矛盾。0這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套用哲學的觀點: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而在與傳統媒體博弈與整合的過程中,中國媒體要有長足的發展則應該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❷ 古今的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

烽火台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設立過烽火台,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台白天燒狼糞,夜間點柴草。傳說燒狼糞時有很大的濃煙直沖藍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發現,因此烽火有時又被稱為狼煙。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台台相傳,一直傳到軍營。在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的烽火告警系統就已經很完備了。

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報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要傳遞信息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馬拉松長跑項目,就是為了紀念一位2000多年前為傳送捷報而犧牲的英雄設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氣從馬拉松鎮跑到首都雅典報告喜訊,當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趕到雅典廣場說完捷報之後,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1896年,在世界第一屆奧運會上,他跑過的距離被作為一個長跑比賽項目列入運動會。

用驛站傳遞信息

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從此通信也就開始了。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建立了專門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過騎馬將文書一個驛站接一個驛站地傳遞下去,同時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驛郵制度,以實現快速、准確的通信。秦代統一六國後,就將驛站信息傳遞系統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確定下來。驛郵是以駿馬每小時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來實現遠距離通信的。在當時這已經很快了。

信鴿和信猴

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

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信鴿從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一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里的計算機晶元,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台「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葯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台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1920年8月設立桓台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台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莊均設信櫃。�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

…………………

直到今天的網路通訊,電子郵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誕生之前,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們頗傷腦筋。古希臘人為了寄信,先把奴隸的頭發剃凈,在頭皮上寫信,等頭發長好,再將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隸的頭發剃光就可讀到信的內容。公元前10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紙,刻上信的內容,然後裝進陶器燒好,收信人必須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內容。

中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常見的書信是木牘。木牘一般長1尺約0.33米,故也叫尺牘。信封用木板製成,呈鯉魚形,一底一蓋夾在尺牘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線槽,用繩子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粘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木板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國火漆傳入歐洲後,封漆成為通信保密的法寶。1820年,英國書商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發現不少小姐和女士熱衷寫信,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人知道,於是設計了一批信封。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紙質商品信封。1844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機器。從此,紙質信封風行全球。

信封上的郵戳

如今,郵戳的主要用途是蓋銷郵票。然而郵戳卻比郵票早問世400多年。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郵戳。當時只是在郵件上蓋個小圖章,註明收寄郵件的地名。此後又出現了郵資已付的郵戳,但都沒有具體的日期。

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局長比紹普,為了檢查和考核郵遞員是否及時傳遞郵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日期的郵戳,從而使郵戳趨於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這枚郵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國清朝政府開辦了大清郵局,使用的是八卦郵戳。八卦郵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後來的郵戳上才逐漸加上年代日期的標記。不過,郵戳上的紀年比較特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採用公元紀年。

進入20世紀後,郵戳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日戳外,還有郵資已付戳、紀念戳、免費軍郵戳、旅遊勝地紀念戳等10餘種。

最早的一便士郵票

在比紹普發明帶日期郵戳之前的1365年,法國巴黎市郵政局為了對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郵費而積壓的信件,受郵戳的啟發,印行了一種特製的小紙片。紙片上沒有圖案,只印有字樣。這種印有郵資已付戳記的小紙片,便是最早的郵票。

愛爾蘭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製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而實施是在1838年英國的郵政大臣羅蘭·希爾爵士改革郵政之後。希爾規定全國郵資標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並發行了一便士的郵票。

在郵票上打孔

1847年,英國人亨利·亞瑟發明了第一台郵票分剪設備。最初,這台設備只能裁剪郵票。一年後,發明人對這種機器進行了改進,製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機。1854年,第一枚齒孔郵票穿孔機誕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後,巴黎已有郵局,負責與外省和外國的通信郵務,而巴黎市內的居民之間卻無法進行通信聯系。為此在年,法國人德維萊耶第一次把一些用來放信的箱子掛在主要街道拐角處的牆壁上作為信箱,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市內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郵費的票據貼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郵局的職員每日三次開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個這樣的信箱,1723年有7個,1740年有12個,到了1780年已經增加到500多個。

明信片

1861年,美國的約翰·查爾頓在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之後,一個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進了裝飾,進行公開發行並申請了專利。預付郵資明信片不用再貼郵票。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明信片可以對親屬、友人等表示問候、祝賀、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還在大量使用,並且種類越來越多,裝飾越來越具有藝術性,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郵政的專用顏色

世界各國郵政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設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中國用綠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認為綠色象徵了和平、青春和繁榮,所以作出決議,規定人民郵政採用綠色為專用色。

國際郵件是怎樣郵遞的

世界各地大小郵局約654000家,國際郵件每天達10億份。世界郵政聯盟169個會員國的數百萬名郵務人員在為送信工作服務。那麼國際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呢?例如一個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寫信給住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郵差當天下午收集好郵件送到鎮上的郵局。郵務人員把本地郵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郵件分開,又把國際郵件分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東的兩大類。晚上,郵件都裝上貨車運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兩類國際郵件裝上貨車又運往480千米外的省會埃德蒙頓,從埃德蒙頓郵局運往機場。在機場,西行郵件空運到溫哥華,東行郵件運往多倫多。郵件到達多倫多後按目的地所屬的國家分類,這個過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國際班機從多倫多飛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達。

在巴黎,郵件由機械化系統處理。編碼機根據郵區號碼加上條碼,指明信件最後由哪裡派送。另一部機器按行政區把信件一一分類。信件沿輸送帶送往郵袋,郵袋再經貨車、火車和飛機送到馬賽和尼斯。尼斯的郵務人員把信件分類,星期六早晨把郵件運往郵局,由郵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遞服務

普通郵遞服務不夠迅速,因為郵務人員要處理數以億計郵件,派送速度慢,郵件要數天甚至數星期才送達目的地。20世紀60年代後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運送郵件的大難題,國際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商業機構派飛機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到達。空運快遞服務公司採用最新科技,預定貨運班機和客機機位,以便隨時選用最快捷的路線。大規模的快遞公司以電腦儲存世界各地班機升降的時間表,不少公司還自置飛機和直升機,所有快遞公司都有專用車隊,置備小貨車和摩托車,逐戶收取和派送郵件。

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1989年擁有飛機418架,平均每天處理郵件14萬份。歐洲快遞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郵件送抵歐洲其他地區,歐洲以外的地方則在兩天內送到。美國快遞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郵件送到國內的目的地。

快遞的郵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郵包,利用快遞服務運送製成品的廠商也日漸增多。在70年代,快遞業的總營業額每兩三年增長一倍,1990年年總值約達40億美元。

用火箭快遞郵件

美國一家公司別出心裁地創造,它設備簡單,比宇航火箭的造價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彈頭艙傳遞郵件,載重量為10千克,火箭到達目的地上空後,火箭艙門自動開啟,將郵件用降落傘射出,然後用無線電通知當地郵局來接收郵件。火箭穿過大氣層航行,速度很快,從紐約到倫敦只需50分鍾。這家公司現已正式接受郵政業務。

電子信使

電子信使是一種特定規格的信件,投入電子信箱後,信件就被自動拆開,通過光電器件逐字逐句地掃描,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這樣,文字圖像信息就通過傳真機傳到遠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動銷毀。同時,收信函傳真機就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還原成光信號,用攝影方法,把發信人的手跡記錄在標准信件上,自動封口,然後輸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內容與寄發信件一模一樣的信函。無論相隔多遠,電子信使只花幾十秒鍾就可完成整個傳遞過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從倫敦通過衛星,在短暫的1分鍾內跨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當地郵局收到電子信後,以特快傳遞方式遞交給了收信人。

到21世紀郵票將成珍品

到21世紀中葉,通信已不再需要任何郵票,現有的郵票都會變成珍稀之物。比利時一位郵政專家肯定地說,到2040年,即郵票誕生200周年大慶時,它就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退休進博物館了。因為電腦化書信處理系統將取代郵政。寫信時,在電腦打字機上打出初稿,在熒屏上修改,滿意後只需把代號輸入電腦,信件就會出現在收件人的終端電腦上。另外,隨著先進電話系統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和世界各地的親友通話,不必寫信了。

莫爾斯拍發了第一封電報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觀看莫爾斯親手操縱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千米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電文是撋系鄞叢熗撕蔚鵲鈉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拍發的第一份正式的長途電報。

莫爾斯的發明揭開了人類通信史的嶄新一頁。人們第一次意識到:電報是有用的。在一切以電為人類服務的事業中,電報是最早的應用。

將用戶電報機聯入計算機網,用戶坐在家中就可以進行資料和文獻檢索,從電報機上收到文獻資料,而無需跑圖書館。記者可以在用戶電報機前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報社發稿,商人可以用它來洽談生意。用戶電報在國外已使用非常廣泛。

早期的電話機

因為電話的發話端和收話端的結構完全一樣,因此在電話機發明的初期,電話機上只有一個筒子,連聽帶講都用它。因為打電話的人在講完話後得馬上把話筒放到耳朵上去聽對方說話,忙中出錯,許多人就會鬧出用耳朵說話或用嘴巴聽話的笑話了。

現在的電話機

電話機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當初那種樣子了。現在的電話機,話筒由兩部分組成,一端講話,一端聽話,非常方便。聽話的一端裝有受話器,講話的一端裝有送話器。

送話器是打電話時對著說話的部分,它已經不像電話機初期那樣由金屬薄片和電磁鐵組成了,因為那樣產生的感應電流太小,通話距離一長就聽不清楚了。現在的送話器主要由一個金屬薄片和一個裝有碳粒的小鐵盒組成,稱之為碳粒送話器。當對著送話器講話時,聲波推動著金屬薄片來回振動,給碳粒以大小不等的壓力,從而使電流隨著話音的變化而變化。利用這個原理,送話器便將講話聲音的大小變化轉換成了電流的大小變化,在導線上傳輸出去。

受話器是打電話時貼著耳朵的部分,結構和初期的電話機相似,仍由一個電磁鐵和一個金屬薄片組成。對方的聲音通過送話器被轉換成相應的電流,流經受話器的線圈,使金屬薄片隨之振動,形成了聲音,從而雙方通話的目的就達到了。

貝恩發明了傳真機

1843年,英國的貝恩發明了最初的傳真機。貝恩把金屬板剪切成文字形狀,放在絕緣板上,然後用幾只金屬爪在上面擦過,爪就與文字形金屬部分或絕緣板部分相接觸。貝恩在每隻爪上接一根電線,電線的另一端連接電報收報機,收報機上裝有鉛筆。爪與金屬文字部分接觸或脫離時,這種變化像電報信號一樣經電線傳向收報機,於是收報機一端的鉛筆就在紙上劃線。這樣,許多爪同時接觸到金屬文字時,通過電線把這種變化傳向收報機,收報機的鉛筆接觸到紙上,紙便按照爪的壓接速度移動,從而在紙上畫出文字的形狀。

無線電尋呼系統

當一個人需要與某個行蹤不定的朋友通電話時,他可以打電話向尋呼台發出信號,尋呼台將其轉換為無線信號在全市發出後,被尋呼的人隨身攜帶的BP機就會發生撪綏嘟棓的聲音,使被呼叫者可以知道是誰在呼叫他,並立即與呼叫者取得聯系。

無線電尋呼系統的終端設備是收信機,也就是BP機,可以別在腰帶上,或放在口袋裡。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BP機可以做得越來越小。無線電尋呼系統一般是由郵電部門為廣大的公眾用戶服務的尋呼系統,容量較大,結構大都採用單局多站制,即在一個廣大的服務范圍內建立一個尋呼中心局和若干個基地站,這些基地站都均勻地分散在服務區內,構成一個尋呼網路。每個基地站都受尋呼中心局的控制,在同一時刻發出同一信號。同時尋呼中心局與市內電話局有直接聯系。這樣,人們就可以用市內電話呼叫BP機用戶,而BP機用戶這時就能從離他最近的基地站發出的電波中收到呼叫信號。

手持行動電話

步談機是以電池作電源的小型無線電話機,初期產品就可以背在身上。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供士兵在戰斗中作短距離通信使用。大型無線電話則可安裝在坦克、軍用卡車及其他車輛上。戰後,無線電話經過改良,移動通信機常在巡邏車、救護車、消防指揮車以及港灣消防船上使用。

移動無線電話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治安、航空、船舶、運輸、工商企業、地方政府等部門不僅將行動電話作為通信手段,而且還把它作為管理的工具。在美國使用的移動無線電話中,90%是對講電話機。使用對講電話的雙方,在指定頻道上作單頻或雙頻單工聯系群呼,各個頻段都有使用,近距離用甚高頻或特高頻,遠的用中、短波或衛星微波傳送。現已開發出選呼和以話音啟動發送代替按鍵的准雙工制;無中心共用信道網對此又作改進,不僅能撥號叫通,雙頻雙工通話,而且充分利用頻道空閑時間實行共用以節約頻道。方法是指定頻道作為互相聯系,自選頻道作為通話,用後自動復原。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

在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前,曾有過機械式計算機。1642年,法國的帕斯卡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3年,德國的萊布尼茲發明了手搖計算機,並提出二進制運演算法。英國的巴貝奇分別於1822年、1834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用穿孔卡來使計算過程自動化。1941年,德國的朱賽利用電磁繼電器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二進製程序控制的通用自動電式計算機棧冢�承汀?944年,美國的艾肯試製成最後一台機械式計算機Mark-1號機,它是全電子式計算機的前身。

計算機奠定了信息化社會的基礎

計算機可以模擬並代替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擴大了人類信息處理的能力,提高了資料存儲和使用效率,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計算機滲透到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成為一場劃時代的信息革命。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工業化社會過渡到信息化社會創造了條件。

夢幻般的多媒體技術

以前的個人電腦只能處理文字和數字,即單媒體。現在,個人電腦不僅能處理文字和數字,而且還能處理圖像、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這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是將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和游戲機等技術融為一體,形成電腦與用戶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環境。人機相互交流是多媒體最大的特點。電視、電影你只能在一旁欣賞,而在多媒體上,你可以從圖形到顏色都予以修改,你可以參與其中,改變劇情,叫演員按照你的意思演出。

多媒體技術集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一體,採用先進的數字記錄和傳輸方式,可代替目前多種家用電器,因此將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多媒體能做什麼?

多媒體技術使通信更加方便。人們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利用多媒體同親友、客戶通話。通話者之間不僅能聞其聲、見其面而且還可以把圖像保存下來。人們也不必分別購置電視機、錄像機、個人電腦、電話機、收錄機等家用電器,只需一台多媒體計算機就可以把這些功能全部包含在內。它還具有聲像圖書館的功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閱讀到各種圖、聲、文並茂的電子雜志。多媒體技術也可使教學多樣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大量教學資源,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更方便的科研工具。計算機輔助設計更加直觀形象,人們可利用它繪出更精美的圖畫,譜成更美妙的音樂。

信息高速公路

互聯網路(Internet)是一種把許多網路都連接在一起的國際性網路,是最高層次的骨幹網路。在它下面連接地區性網路,地區性網路與廣域網相連接,廣域網連接區域網,區域網里連接著許多計算機。這樣,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路有許多用途。利用它可向全球的互聯網路用戶發送電子郵件,發送開會通知或簡報等,可召開分散於世界各地有關人員的電子會議,建立電子信箱。在互聯網路上發布新聞,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可以快速進行論文、報告和計算機源程序的交換。用戶可以自由地、高速地檢索出分布於不同網路上的信息。用戶還可以從遠處進行登錄,使用連接於互聯網路上的軟體硬體資源,例如使用巨型計算機。通過遠地登錄還可以利用各種商用數據服務。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路發布廣告。

❸ 古代沒有現在的媒體,也沒有網路,那些詩人詞人的作品在當時是如何流傳開來廣為人知的

每個時期都有那時盛行的文學,流派。

西晉的時候,造紙術(西漢)已經發明了,並在魏晉時期有所發展,到了南北朝,紙寫本達到了繁榮,寫抄本盛行,書籍量大增。

比如靠自己宣傳啊,這是唐人慣用的手法呢~ 比如歸隱,來給自己增加好名氣。你歸隱了,名氣就大了,知道你的人就多了。 比如行卷。把自己得意的詩抄下來【唐代貌似也有傳奇行卷的】,抄好多份送給別人。老師說當時的詩名有有官位的人家都不用燒柴火,直接燒人家的卷軸都燒不完。【行卷是科舉的一個基礎。通過這種宣傳來在科舉上獲得優勢。比如現在說的什麼門什麼門的稱老師稱弟子的,不是真的教過你,而是你的詩詞被他看過 比如出遊,到處走來走去遊山玩水看誰賞識你。 其實圈子也不是很大,所以流傳下來的,比起他們寫的,真的只有一丟丟~

❹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人們的交流方式是什麼

在互聯網的時代我認為無時無刻都可以交流,是最理想的互動交流方式,因為我們現在有可能是沒有移動網路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進行交流的,只能用簡訊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感情,如果說在沒有移動網路的情況下都可以用來溝通和交流的話

❺ 古人在打仗時,沒有網路的他們是如何傳達命令的

現代戰爭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現代通訊科技如此發達的年代,戰場上傳輸信息也是一件讓人非常頭疼的事情。但是古代通訊科技不發達,傳達命令所依靠的方式就比較原始了。首先就是騎著快馬的傳令兵,通過快速移動,在兩個集團之間傳輸命令。其次就是採用煙霧,火光燈信號,對命令進行傳達。最後就是採取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飛鴿傳書的方式傳達命令。

最後就是採取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飛鴿傳書的方式傳達命令。飛鴿傳書這種方式我們在影視劇和小說中經常能夠看到,但是實際上,這類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漏洞的。如果信鴿迷路或者被敵人截獲,那麼很大程度上是會出現軍事情報泄密或者無法收到的事情發生的。而且說實話,飛鴿傳書的可靠性並不算高,在實際歷史中很少有人使用,只是作為了一個傳說加以記載。

其實古人在打仗的時候,是深刻明白兵貴神速這個道理。所以絞盡腦汁,想出了許多傳遞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即使是放在現在,信息戰也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❻ 沒有網路之前,我們交流會遇到什麼困難

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時間:不能及時的通訊
空間:不再一個空間,就看不到對方...

❼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有哪些方式,和以前信息傳遞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有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具體為: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1、傳遞媒介不同:

古代信息傳遞多以動物傳遞為主,如飛鴿傳書、快馬傳書等,還有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而現代主要用電話,電報,網路通訊等。

2、傳遞速度不同: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如烽火、書信(一般是找人捎帶)、也有信鴿傳書,只有官府的文書有專人快馬傳遞;而現代信息傳遞的速度較快,一秒鍾即可在數據可系統中實現大量數據的傳輸。

3、范圍以及精準度:

古代信息傳遞有丟失郵件信件的現象;而現代信息的傳遞較之以前范圍要廣、傳遞的也更精準。

4、傳遞的信息量大小不同:

古代信息傳遞的數據以及信息量較小;而現代的信息傳遞數據以及信息量較大,且數據一般都存放在輔助存儲器中,具有持久性。

(7)以前沒有網路媒介人們怎麼交流擴展閱讀:

傳遞作用: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科學研究,既要及時獲得別人研究的成果,還要及時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發表、告訴別人,只有通過這樣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

打仗,必須及時獲得有關敵人兵力布置的信息,還必須把各種作戰命令及進傳達給官兵;經商,必須及時了解各地市場的信息,才能確定進什麼貨,從哪裡進貨,到哪裡去賣,賣什麼;

日常生活,必須及時獲得有關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朋好友工作生活情況的信息,並經常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親朋好友。

總之,人們之間只有不斷交流信息,才能使生產、生活等活動正常進行,人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因為信息有價值,對人們有用的東西,就會在人們之間相互傳遞。專業術語上稱信息的價值為信息量,單位是bit ,下載東西的時候看到的20bps,就是說每秒收到20bit 的信息量。

❽ 從前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烽火台 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情報,人們曾設立過烽火台,利用火與煙傳遞信息。烽火台白天燒狼糞,夜間點柴草。傳說燒狼糞時有很大的濃煙直沖藍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發現,因此烽火有時又被稱為狼煙。當發現敵情時,燃起烽火,台台相傳,一直傳到軍營。在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的烽火告警系統就已經很完備了。 馬拉松長跑是為了報信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達的古代,人們要傳遞信息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馬拉松長跑項目,就是為了紀念一位2000多年前為傳送捷報而犧牲的英雄設立的。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軍隊的入侵。傳令兵菲迪皮茨一口氣從馬拉松鎮跑到首都雅典報告喜訊,當他跑完42.195千米的路程,趕到雅典廣場說完捷報之後,就精疲力竭,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1896年,在世界第一屆奧運會上,他跑過的距離被作為一個長跑比賽項目列入運動會。 用驛站傳遞信息 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從此通信也就開始了。中國遠在周朝時就建立了專門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過騎馬將文書一個驛站接一個驛站地傳遞下去,同時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驛郵制度,以實現快速、准確的通信。秦代統一六國後,就將驛站信息傳遞系統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確定下來。驛郵是以駿馬每小時奔跑15千米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來實現遠距離通信的。在當時這已經很快了。 信鴿和信猴 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 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信鴿從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一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里的計算機晶元,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台「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葯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台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1920年8月設立桓台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台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莊均設信櫃。?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後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 ………………… 直到今天的網路通訊,電子郵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誕生之前,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們頗傷腦筋。古希臘人為了寄信,先把奴隸的頭發剃凈,在頭皮上寫信,等頭發長好,再將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隸的頭發剃光就可讀到信的內容。公元前10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紙,刻上信的內容,然後裝進陶器燒好,收信人必須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內容。 中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常見的書信是木牘。木牘一般長1尺約0.33米,故也叫尺牘。信封用木板製成,呈鯉魚形,一底一蓋夾在尺牘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線槽,用繩子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粘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木板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 中國火漆傳入歐洲後,封漆成為通信保密的法寶。1820年,英國書商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發現不少小姐和女士熱衷寫信,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人知道,於是設計了一批信封。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紙質商品信封。1844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機器。從此,紙質信封風行全球。 信封上的郵戳 如今,郵戳的主要用途是蓋銷郵票。然而郵戳卻比郵票早問世400多年。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郵戳。當時只是在郵件上蓋個小圖章,註明收寄郵件的地名。此後又出現了郵資已付的郵戳,但都沒有具體的日期。 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局長比紹普,為了檢查和考核郵遞員是否及時傳遞郵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日期的郵戳,從而使郵戳趨於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這枚郵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出世早179年。 1879年,中國清朝政府開辦了大清郵局,使用的是八卦郵戳。八卦郵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後來的郵戳上才逐漸加上年代日期的標記。不過,郵戳上的紀年比較特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採用公元紀年。 進入20世紀後,郵戳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日戳外,還有郵資已付戳、紀念戳、免費軍郵戳、旅遊勝地紀念戳等10餘種。 最早的一便士郵票 在比紹普發明帶日期郵戳之前的1365年,法國巴黎市郵政局為了對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郵費而積壓的信件,受郵戳的啟發,印行了一種特製的小紙片。紙片上沒有圖案,只印有字樣。這種印有郵資已付戳記的小紙片,便是最早的郵票。 愛爾蘭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製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而實施是在1838年英國的郵政大臣羅蘭·希爾爵士改革郵政之後。希爾規定全國郵資標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並發行了一便士的郵票。 在郵票上打孔 1847年,英國人亨利·亞瑟發明了第一台郵票分剪設備。最初,這台設備只能裁剪郵票。一年後,發明人對這種機器進行了改進,製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機。1854年,第一枚齒孔郵票穿孔機誕生了。 信箱 1650年前後,巴黎已有郵局,負責與外省和外國的通信郵務,而巴黎市內的居民之間卻無法進行通信聯系。為此在年,法國人德維萊耶第一次把一些用來放信的箱子掛在主要街道拐角處的牆壁上作為信箱,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市內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郵費的票據貼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郵局的職員每日三次開箱收取。 1692年,巴黎共有6個這樣的信箱,1723年有7個,1740年有12個,到了1780年已經增加到500多個。 明信片 1861年,美國的約翰·查爾頓在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之後,一個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進了裝飾,進行公開發行並申請了專利。預付郵資明信片不用再貼郵票。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明信片可以對親屬、友人等表示問候、祝賀、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還在大量使用,並且種類越來越多,裝飾越來越具有藝術性,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郵政的專用顏色 世界各國郵政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設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中國用綠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認為綠色象徵了和平、青春和繁榮,所以作出決議,規定人民郵政採用綠色為專用色。 國際郵件是怎樣郵遞的 世界各地大小郵局約654000家,國際郵件每天達10億份。世界郵政聯盟169個會員國的數百萬名郵務人員在為送信工作服務。那麼國際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呢?例如一個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寫信給住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郵差當天下午收集好郵件送到鎮上的郵局。郵務人員把本地郵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郵件分開,又把國際郵件分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東的兩大類。晚上,郵件都裝上貨車運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兩類國際郵件裝上貨車又運往480千米外的省會埃德蒙頓,從埃德蒙頓郵局運往機場。在機場,西行郵件空運到溫哥華,東行郵件運往多倫多。郵件到達多倫多後按目的地所屬的國家分類,這個過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國際班機從多倫多飛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達。 在巴黎,郵件由機械化系統處理。編碼機根據郵區號碼加上條碼,指明信件最後由哪裡派送。另一部機器按行政區把信件一一分類。信件沿輸送帶送往郵袋,郵袋再經貨車、火車和飛機送到馬賽和尼斯。尼斯的郵務人員把信件分類,星期六早晨把郵件運往郵局,由郵差送到他朋友的家。 全球快遞服務 普通郵遞服務不夠迅速,因為郵務人員要處理數以億計郵件,派送速度慢,郵件要數天甚至數星期才送達目的地。20世紀60年代後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運送郵件的大難題,國際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商業機構派飛機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到達。空運快遞服務公司採用最新科技,預定貨運班機和客機機位,以便隨時選用最快捷的路線。大規模的快遞公司以電腦儲存世界各地班機升降的時間表,不少公司還自置飛機和直升機,所有快遞公司都有專用車隊,置備小貨車和摩托車,逐戶收取和派送郵件。 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1989年擁有飛機418架,平均每天處理郵件14萬份。歐洲快遞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郵件送抵歐洲其他地區,歐洲以外的地方則在兩天內送到。美國快遞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郵件送到國內的目的地。 快遞的郵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郵包,利用快遞服務運送製成品的廠商也日漸增多。在70年代,快遞業的總營業額每兩三年增長一倍,1990年年總值約達40億美元。 用火箭快遞郵件 美國一家公司別出心裁地創造,它設備簡單,比宇航火箭的造價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彈頭艙傳遞郵件,載重量為10千克,火箭到達目的地上空後,火箭艙門自動開啟,將郵件用降落傘射出,然後用無線電通知當地郵局來接收郵件。火箭穿過大氣層航行,速度很快,從紐約到倫敦只需50分鍾。這家公司現已正式接受郵政業務。 電子信使 電子信使是一種特定規格的信件,投入電子信箱後,信件就被自動拆開,通過光電器件逐字逐句地掃描,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這樣,文字圖像信息就通過傳真機傳到遠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動銷毀。同時,收信函傳真機就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還原成光信號,用攝影方法,把發信人的手跡記錄在標准信件上,自動封口,然後輸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內容與寄發信件一模一樣的信函。無論相隔多遠,電子信使只花幾十秒鍾就可完成整個傳遞過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從倫敦通過衛星,在短暫的1分鍾內跨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當地郵局收到電子信後,以特快傳遞方式遞交給了收信人。 到21世紀郵票將成珍品 到21世紀中葉,通信已不再需要任何郵票,現有的郵票都會變成珍稀之物。比利時一位郵政專家肯定地說,到2040年,即郵票誕生200周年大慶時,它就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退休進博物館了。因為電腦化書信處理系統將取代郵政。寫信時,在電腦打字機上打出初稿,在熒屏上修改,滿意後只需把代號輸入電腦,信件就會出現在收件人的終端電腦上。另外,隨著先進電話系統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和世界各地的親友通話,不必寫信了。 莫爾斯拍發了第一封電報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觀看莫爾斯親手操縱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千米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了世界上第一份電報,電文是撋系鄞叢熗撕蔚鵲鈉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拍發的第一份正式的長途電報。 莫爾斯的發明揭開了人類通信史的嶄新一頁。人們第一次意識到:電報是有用的。在一切以電為人類服務的事業中,電報是最早的應用。 將用戶電報機聯入計算機網,用戶坐在家中就可以進行資料和文獻檢索,從電報機上收到文獻資料,而無需跑圖書館。記者可以在用戶電報機前給遠在千里之外的報社發稿,商人可以用它來洽談生意。用戶電報在國外已使用非常廣泛。 早期的電話機 因為電話的發話端和收話端的結構完全一樣,因此在電話機發明的初期,電話機上只有一個筒子,連聽帶講都用它。因為打電話的人在講完話後得馬上把話筒放到耳朵上去聽對方說話,忙中出錯,許多人就會鬧出用耳朵說話或用嘴巴聽話的笑話了。 現在的電話機 電話機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當初那種樣子了。現在的電話機,話筒由兩部分組成,一端講話,一端聽話,非常方便。聽話的一端裝有受話器,講話的一端裝有送話器。 送話器是打電話時對著說話的部分,它已經不像電話機初期那樣由金屬薄片和電磁鐵組成了,因為那樣產生的感應電流太小,通話距離一長就聽不清楚了。現在的送話器主要由一個金屬薄片和一個裝有碳粒的小鐵盒組成,稱之為碳粒送話器。當對著送話器講話時,聲波推動著金屬薄片來回振動,給碳粒以大小不等的壓力,從而使電流隨著話音的變化而變化。利用這個原理,送話器便將講話聲音的大小變化轉換成了電流的大小變化,在導線上傳輸出去。 受話器是打電話時貼著耳朵的部分,結構和初期的電話機相似,仍由一個電磁鐵和一個金屬薄片組成。對方的聲音通過送話器被轉換成相應的電流,流經受話器的線圈,使金屬薄片隨之振動,形成了聲音,從而雙方通話的目的就達到了。 貝恩發明了傳真機 1843年,英國的貝恩發明了最初的傳真機。貝恩把金屬板剪切成文字形狀,放在絕緣板上,然後用幾只金屬爪在上面擦過,爪就與文字形金屬部分或絕緣板部分相接觸。貝恩在每隻爪上接一根電線,電線的另一端連接電報收報機,收報機上裝有鉛筆。爪與金屬文字部分接觸或脫離時,這種變化像電報信號一樣經電線傳向收報機,於是收報機一端的鉛筆就在紙上劃線。這樣,許多爪同時接觸到金屬文字時,通過電線把這種變化傳向收報機,收報機的鉛筆接觸到紙上,紙便按照爪的壓接速度移動,從而在紙上畫出文字的形狀。 無線電尋呼系統 當一個人需要與某個行蹤不定的朋友通電話時,他可以打電話向尋呼台發出信號,尋呼台將其轉換為無線信號在全市發出後,被尋呼的人隨身攜帶的BP機就會發生撪綏嘟棓的聲音,使被呼叫者可以知道是誰在呼叫他,並立即與呼叫者取得聯系。 無線電尋呼系統的終端設備是收信機,也就是BP機,可以別在腰帶上,或放在口袋裡。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BP機可以做得越來越小。無線電尋呼系統一般是由郵電部門為廣大的公眾用戶服務的尋呼系統,容量較大,結構大都採用單局多站制,即在一個廣大的服務范圍內建立一個尋呼中心局和若干個基地站,這些基地站都均勻地分散在服務區內,構成一個尋呼網路。每個基地站都受尋呼中心局的控制,在同一時刻發出同一信號。同時尋呼中心局與市內電話局有直接聯系。這樣,人們就可以用市內電話呼叫BP機用戶,而BP機用戶這時就能從離他最近的基地站發出的電波中收到呼叫信號。 手持行動電話 步談機是以電池作電源的小型無線電話機,初期產品就可以背在身上。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供士兵在戰斗中作短距離通信使用。大型無線電話則可安裝在坦克、軍用卡車及其他車輛上。戰後,無線電話經過改良,移動通信機常在巡邏車、救護車、消防指揮車以及港灣消防船上使用。 移動無線電話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治安、航空、船舶、運輸、工商企業、地方政府等部門不僅將行動電話作為通信手段,而且還把它作為管理的工具。在美國使用的移動無線電話中,90%是對講電話機。使用對講電話的雙方,在指定頻道上作單頻或雙頻單工聯系群呼,各個頻段都有使用,近距離用甚高頻或特高頻,遠的用中、短波或衛星微波傳送。現已開發出選呼和以話音啟動發送代替按鍵的准雙工制;無中心共用信道網對此又作改進,不僅能撥號叫通,雙頻雙工通話,而且充分利用頻道空閑時間實行共用以節約頻道。方法是指定頻道作為互相聯系,自選頻道作為通話,用後自動復原。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 在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前,曾有過機械式計算機。1642年,法國的帕斯卡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3年,德國的萊布尼茲發明了手搖計算機,並提出二進制運演算法。英國的巴貝奇分別於1822年、1834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用穿孔卡來使計算過程自動化。1941年,德國的朱賽利用電磁繼電器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二進製程序控制的通用自動電式計算機棧冢?承汀?944年,美國的艾肯試製成最後一台機械式計算機Mark-1號機,它是全電子式計算機的前身。 計算機奠定了信息化社會的基礎 計算機可以模擬並代替人腦的部分思維功能,擴大了人類信息處理的能力,提高了資料存儲和使用效率,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計算機滲透到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成為一場劃時代的信息革命。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工業化社會過渡到信息化社會創造了條件。 夢幻般的多媒體技術 以前的個人電腦只能處理文字和數字,即單媒體。現在,個人電腦不僅能處理文字和數字,而且還能處理圖像、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這就是多媒體。多媒體是將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和游戲機等技術融為一體,形成電腦與用戶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環境。人機相互交流是多媒體最大的特點。電視、電影你只能在一旁欣賞,而在多媒體上,你可以從圖形到顏色都予以修改,你可以參與其中,改變劇情,叫演員按照你的意思演出。 多媒體技術集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和通信技術為一體,採用先進的數字記錄和傳輸方式,可代替目前多種家用電器,因此將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多媒體能做什麼? 多媒體技術使通信更加方便。人們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利用多媒體同親友、客戶通話。通話者之間不僅能聞其聲、見其面而且還可以把圖像保存下來。人們也不必分別購置電視機、錄像機、個人電腦、電話機、收錄機等家用電器,只需一台多媒體計算機就可以把這些功能全部包含在內。它還具有聲像圖書館的功能,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閱讀到各種圖、聲、文並茂的電子雜志。多媒體技術也可使教學多樣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大量教學資源,為科學家提供一個更方便的科研工具。計算機輔助設計更加直觀形象,人們可利用它繪出更精美的圖畫,譜成更美妙的音樂。 信息高速公路 互聯網路(Internet)是一種把許多網路都連接在一起的國際性網路,是最高層次的骨幹網路。在它下面連接地區性網路,地區性網路與廣域網相連接,廣域網連接區域網,區域網里連接著許多計算機。這樣,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路有許多用途。利用它可向全球的互聯網路用戶發送電子郵件,發送開會通知或簡報等,可召開分散於世界各地有關人員的電子會議,建立電子信箱。在互聯網路上發布新聞,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可以快速進行論文、報告和計算機源程序的交換。用戶可以自由地、高速地檢索出分布於不同網路上的信息。用戶還可以從遠處進行登錄,使用連接於互聯網路上的軟體硬體資源,例如使用巨型計算機。通過遠地登錄還可以利用各種商用數據服務。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路發布廣告。

❾ 人類能在沒有工具或媒介符號的情況下進行交流嗎

傳播媒介的發展進程經歷了口語傳播時代、 文字傳播時代、 印刷傳播時代 、電子傳播時代、 新媒體與數字傳播時代,每一次傳播「革命」都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 口語傳播時代 4萬到9萬年前,人類獲得說話的身體能力 增強人際溝通,維系社會,促進思維,傳承文化 公共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領域出現:繪 畫、舞蹈、音樂、戲劇表演、原始宗教儀式、公 共演講 受眾和表演者的區分,傳播形式結構化、標准化, 維持文化認同和社會整合,維護合法統治 口頭傳播的局限性:不穩定,不可靠 文字傳播時代:結繩記事與原始圖畫(壁畫、器皿符號) 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出現文字:農業、商業、 國家管理 記錄與保存:信息體外化傳遞,政府管轄范圍擴大 內容相對獨立:削弱情境要求,可從容審視,深化思 維 輕便可攜帶文獻的發展: 碑刻、石器、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竹簡、木簡 埃及莎草紙(2500A.C.)、歐洲牛羊皮紙、漢代蔡倫紙, 阿拉伯人的傳播、歐洲黑死病、造紙技術的普及 印刷傳播時代唐代雕版印刷,畢升發明泥活字印刷(11世紀) 1456年「古登堡革命」:鑄字裝置,金屬合金字模,機械印刷機,印刷油墨 15世紀末,歐洲各大城市印刷業發展: 書籍:保存——傳播,出版商+「專業作者」 →商業出版 書面語言標准化、大眾掃盲 定期郵路,商業新聞信(newsletter),官方報紙 1665年創刊《牛津報》,1690年美洲第一份報紙:商業化、都市化 政黨報刊——「觀點紙(view paper)」 便士報與大眾傳播時代:1833年紐約《太陽報》,蒸汽驅動印刷機 「嚴肅新聞」——職業化——新聞教育 印刷媒介的黃金時代:1890-1920s,整行鑄造排字機 印刷壟斷的結束:在與廣播\電視的競爭中發展 計算機排版和新的印刷技術:1960s末 商業化浪潮和趨勢 中國報刊史:傳教士——改良派——政治家——無產階級黨報——改革開放 電子傳播時代 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1844年第一條電報線路開通: 1858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竣工:國際通訊社「環形聯盟」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 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發明電影攝影機,1929年彩色電影出現。 1899年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1920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在匹茲堡創辦了第一家電台, 1930s,美國建立全國商業廣播網,歐洲公共服務廣播(BBC) 1929年機械-電子電視 1930年電子電視 1939年黑白電視 1940年彩色電視 1965年彩色電視的普及 二次大戰後電視的普及開辟了大眾傳播新時代 大眾傳播的特點傳播者:專業化的媒介從業者,把關(gate-keeping) 傳播者 傳播方式:先進的媒介技術,大量復制生產、迅速、 傳播方式 公開地向社會傳播 媒介組織: 媒介組織:產業化和制度化,受社會政治、經濟文 化影響,各國均有不同的傳播制度和政策體系。 傳播對象:廣泛而分散的社會大眾(mass) 傳播對象 內容性質:兼具商品屬性和文化屬性 內容性質 過程性質:單向性,反饋延遲、非直接、非人格化 過程性質 新媒體傳播 1946年,第一台模擬計算機出現 1950s末,數據機的出現,解決計算機與電話的兼容 1960s末,美國軍方阿帕網(ARPANET)實驗 1971年第一台晶元電腦:集成電子新時代 1970s末,通訊衛星 80年代初互聯網民間化,個人計算機和在線網路日益流行 數字光纖網路:寬頻和壓縮技術 1989-94, 網路瀏覽器、萬維網、搜索引擎… … 有500個頻道的光纜電視,行動電話,無線上網… … 新的媒介環境: 新的媒介環境: 內部:計算機性能的迅速發展,數字化 外部,連接網路計算機技術的國際標准化 互動:在「虛擬現實」和「電腦空間」中,人機之間的仿生 互動 新媒介傳播特點使用目的: 人際傳播媒介:如電話,包括 行動電話和電子郵件等。

❿ 如何利用新媒體促進跨文化交流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依靠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傳播的新媒體支撐著全球性的商業傳媒系統,進而推進市場的全球化、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新媒體已成為克服跨文化交流諸多障礙的重要途徑之一,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
1.個人能力的有限性。從個人層面來講,跨文化交流的參與者都有交流動機和慾望不強的問題,人們總是習慣接觸自己所熟知的東西,這樣能獲得安全感,而對於陌生的、具有冒險性質的行為,大多數人會採取遠觀的態度,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表現尤其明顯。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喜歡和自己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交流;因為語言溝通、交流的知識不夠,交流的技巧欠缺等等,不願意或者羞於與異國和異族人交談,這樣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壁壘。即使有了交往,中國人常以群體主義為自身的交流准則,而西方卻是以個人主義為准則,在日常的談話中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沖突等。總之,因為跨文化交流歸根結底就是人的交流,而人和人的差異又是無處不在甚至是巨大的,因此,個人能力的有限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障礙。
2.場景的制約。我們知道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制約交流的因素有交流雙方的狀態、道具、舞台等。這些因素引申到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中,體現為跨國交流的雙方在其中一方的國境內交流,與在第三國交流,其互動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因為各國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有著獨有的交流方式,跨文化交流只有符合具體國家的交流模式、習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誤會和沖突。
3.歷史傳統的壁壘。這一點可以被視為廣義上的文化制約。對於處於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的人來說,歷史設置出了一個可預測的世界,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知曉來龍去脈,熟悉交流中所隱含的內容。但是對於這一歷史背景之外的人來說,歷史文化就是一道壁壘,他們不了解、不熟知,因此便有了理解和交流上的障礙。
新媒體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礙的優勢
1.新媒體可以增強交流者的動機。通過互聯網和陌生人聊天,很多在真實生活中不習慣這樣做的人也樂意為之,它為人們提供了交流、宣洩苦悶,分享快樂的渠道,人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騷擾行為。網路聊天行為在今天蓬勃擴散,究其原因,是因為網路聊天通過文字交流,可以不受其他現實因素的干擾,有助於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有助於實現心靈釋放的自由無拘束。也正因為這一點,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向、孤僻、沉默的人,在網路上卻能自由、隨意、充分地表達內心想法。
2.可以獲取更多用以交流的知識。互聯網可以提供給人們大量知識性的信息,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渠道,例如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障礙,藉助新媒體就可以很好地消解。可以利用攜帶型電子詞典,互聯網上的很多在線語言翻譯,以及有些電信公司提供的翻譯服務。還可以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實現遠程、互動式的語言學習,獲得個性化的教育,讓語言學習更方便快捷。由此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即使是更深層次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觀念的差異,同樣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更多的了解。比如旅遊,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旅遊之前,在互聯網上搜索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禮儀、土產小吃等信息,了解去過那裡的人們的旅遊攻略,當地居民的建議等等。通過這些方式獲取的信息既多又新,而且更真實。對於旅行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狀況,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幫助。
3.豐富交流的技巧。人們除可以在網路上了解相關的人際交往技巧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促進技巧的運用和提高。如上文所述的網路聊天、實時信息服務這樣的新媒體方式對於跨文化交流者的幫助。再比如數字電視的運用,可以更方便地製作、存儲眾多畫面清晰的節目,用戶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即時對傳播者的內容作出反饋,從而促進節目製作者進一步改良。再比如,在電腦特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很逼真地製作出一些歷史、文化場景,《阿凡達》里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這種技術同樣可廣泛地應用於廣告製作等方面。通過數字技術,視聽的各種元素被流暢地結合在一起,能夠讓接收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價值理念。
4.淡化場景的差異。傳播學者梅羅維茨在其代表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指出,媒介的變化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電子媒介重新組織了社會環境並削弱了物質場所(自然場所)對場景的重要性,使人們的經驗和行為不再受其所處場地的限制,也不受哪些人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限制。①這種理論在新媒體研究中同樣適用,在過去,地理原因使人們產生聚合的效應,而現在,互聯網會使在一段時間同時在線的人們感覺到默契,這正是新媒體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通過新媒體,不同環境中的人被納入同一片虛擬的空間。新媒體造成的虛擬空間是交流者主動加入的,而且這一空間容許匿名,這就在更大程度上給予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也就擁有了一個能夠輕松表達、坦誠交流的空間。同時,也淡化了歷史傳統的差異。②網路的時空特性還消解了人們由於時空差異而產生的交流障礙。
新媒體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網路媒體作為新媒體會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跨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但就目前來看,它的功能和特性等由於技術問題還未被充分發揮出來。但我們仍可以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來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進行,就以旅遊為例來分析。
傳統的旅遊是實地旅遊,旅遊者親自到達旅遊目的地,展開親身的體驗。但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藉助互聯網去世界各地虛擬旅遊,模擬實景,構建出一個虛擬旅遊環境,幾乎是身臨其境般地游覽。還可以利用電子旅遊雜志在互聯網上旅遊,一本電子旅遊雜志很可能是某個著名旅遊景點的專題,藉助各種聲、光、色等技術條件立體全面地展示旅遊景點的狀況,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可以很逼真地在互聯網上顯示出來。在這種條件下,網路使用者可以虛擬為主人公,在精心製作的三維立體空間內進行旅遊觀賞活動,體驗異國風情、美味佳餚,當然也可以親自去異國他鄉進行實地體驗,這樣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在虛擬與現實中分別進行,也可以在某個時間進行二者的結合,彼此促進,這樣就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帶來文化的融合。
除了旅遊這種方式之外,跨文化交流體現在互聯網上的內容還可以是在線出版等。這為不同文化間的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創造了很好的途徑,獲取他國的文化產品,了解其文化狀況,還可以在不同文化間創造快捷方便的信息通道,中國人就可以和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雙方也可以進行更全面的接觸。
新媒體是不斷變化的,未來的新媒體將發展出更多的形態,未來的跨文化交流也將更為深入和成熟,以開放、融合為特徵的新媒體傳播與跨文化交流,將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

閱讀全文

與以前沒有網路媒介人們怎麼交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2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60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2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7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9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8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2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