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校疫情防控辦是哪個部門
學校的行政部門
學校疫情防控崗位職責
1.校(園)長崗位職責。
校(園)長(法人代表)是本單位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分管校(園)長是主要負責人,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人人有責、黨政同責,建立健全學校、年級、班級、家長四級防控工作聯系網路,明確學校疫情報告人,負責在規定時間內報送學校疫情信息。有多校區辦學的學校,每個校區必須指定防控工作的責任人。
2.教師(班主任)崗位職責。
(1)掌握本班學生假期和返校前14天的健康狀況及旅行和居住史,指導學生填寫和提交健康卡。落實對來自中風險地區學生實行14天居家隔離觀察的要求,決不允許帶病返校。
(2)將新冠肺炎防控知識通過微信、簡訊、校園網等途徑發送給學生和家長,指導學生和家長自我學習,提高防控知識和技能,強化疫情防控法律責任,做好科學防護。
(3)開學後配合校醫(保健教師)做好本班學生每天晨午檢,對寄宿制學生開展晚檢。重點做好發熱、乾咳、氣促、呼吸道症狀的核查排查,如發現異常情況立刻通知校醫(保健教師)和家長,提示學生戴好口罩,配合校醫(保健教師)將學生轉移至臨時隔離室。
(4)做好因病缺課、缺勤登記追蹤工作,發現學生身體健康異常時,應及時上報給本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人,並配合做好相關防控處置工作。
(5)開學前,組織學生進行網路化課程教育教學,對學生實行統一管理,做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3.校醫(保健教師)崗位職責。
(1)應承擔並履行學校疫情報告人的工作職責,在學校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掌握本校師生員工因病缺課、缺勤情況,開展缺課、缺勤人員病因追蹤。如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協助學校在規定時間(2小時)內向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圖3)。
(2)統籌指導開展本校師生員工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廣大師生員工及家長疫情防控知識和技能,配合心理咨詢師(心理老師)做好師生員工心理疏導工作。
(3)指導督促各部門和班級做好開窗通風和清潔消毒工作。如學校發生傳染病疫情,在疾控機構的指導下立即開展密切接觸者排查,按要求開展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生活、學習場所及校園環境的清潔消毒,協助學校做好疫情防控其他工作。
4.食堂人員崗位職責。
(1)食堂人員須持證上崗,加強晨午(晚)檢和缺勤追訪。操作前,必須洗手消毒,一律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按要求規范操作,防止食品交叉污染。
(2)食堂人員每天早、中、晚測量體溫,並做好記錄。如出現身體不適,應立即脫離崗位及時就診,待完全康復後憑醫療機構出具的復工證明,經校醫(保健教師)復查審核通過後方能返崗。
(3)食堂人員要嚴把原材料采購關,嚴格落實進貨查驗與索證索票登記制度。嚴禁制售野生動物相關食品。
5.門衛、校園保安崗位職責 (1)每天早、中、晚進行體溫檢測,並做好記錄。上崗前做好自身防護,正確佩戴合格的醫用口罩或更高防護級別的口罩。禁止帶病上崗。
(2)配合學校做好教職員工上班、學生上學晨午檢和放學工作,審查入校人員的身份,檢測體溫,不符合要求者一律禁入。
6.宿舍管理員崗位職責 (1)每天早、中、晚進行體溫檢測,並做好記錄。上崗前做好自身防護,正確佩戴合格的醫用口罩或更高防護級別的口罩。禁止帶病上崗。
(2)做好進入宿舍的人員管理,審查進入宿舍人員的身份,實名登記並檢測體溫後入舍,不符合要求者一律禁入。
(3)做好宿舍、樓道、衛生間、浴室等區域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做好門把手、開關、床欄等頻繁接觸物體表面的規范消毒。
7.清潔人員崗位職責 (1)每天早、中、晚進行體溫檢測,並做好記錄。上崗前做好自身防護,佩戴醫用口罩或更高防護級別的口罩。禁止帶病上崗。
(2)做好校園清潔衛生,按學校要求做好消毒殺蟲工作,重點做好門把手、水龍頭、樓梯扶手、室內健身器材等高頻接觸表面的清潔消毒。
Ⅱ 安全生產監管中的「三級機構」「四級網路」是哪三級機構那四級網路
二級政府、三級機構、四級網路不是安監獨有的,這是政府的一種管理模式,是網格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一種體現,主要指的是縱向結構。
二級政府指的是市、區兩級人民政府;
三級機構指的是市、區、街道辦事處三級管理體制;
四級網路指的是市、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四級管理職責。
實際上就是一種逐級深入的管理責任細化,沒什麼高深理念,ZF喜歡搞這種順口溜式的口號,現在安全監管的最新網路格式是五級五覆蓋(「五級」:省級、市級、縣級、鄉級和行政村級,「五覆蓋」:1、「黨政同責」全覆蓋、2、「一崗雙責」全覆蓋、3、「三個必須」(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全覆蓋、4、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安委會主任全覆蓋、5、各級安監部門向同級組織部門通報安全生產情況全覆蓋。),你說的已經被淘汰了。
Ⅲ 防控四級響應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防控四級響應是突發緊急事件開啟四級緊急響應。四級響應由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決定進入四級響應狀態並報分管副部長、部長。一級響應是由由國務院副總理(國家減災委主任)決定進入一級響應狀態。二級響應由民政部部長決定進入二級響應狀態。三級響應由民政部分管副部長決定進入三級響應狀態並向部長報告
法律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第五條 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依靠科學、加強合作的原則。
第六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治突發事件相關科學研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流行病學調查、傳染源隔離、醫療救護、現場處置、監督檢查、監測檢驗、衛生防護等有關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
國家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給予財政支持。
Ⅳ 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是什麼
幼兒園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是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流行,保障師幼的身體健康,特製定的制度。
一、切實開展好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幼兒園開設健康教育課,必需保質保量,了解流行病、傳染病的有關知識,增強防患知識。
二、建立幼兒園、班級、老師、家長四級防控工作聯系網路,及時收集和報送相關信息,隨時關注幼兒健康狀況。
三、明確屬地管理原則。各幼兒園要加強與地方衛生健康部門、疾控機構、就近醫療機構的溝通協調,取得專業技術支持,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開展聯防聯控。
四、建立疫情信息定期報告制度,明確信息報告人,及時按要求向有關單位報送信息。
五、班主任要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相關情況對學生加強傳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預防知識的教育,加強《幼兒園新冠肺炎疫情防護指導手冊》宣傳學習。
六、採取合理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購零食、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加強學生良好的行為養成教育。
Ⅳ 疫情防控lV級是什麼意思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性質、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一級)、重大(二級)、較大(三級級)和一般(四級)。
Ⅵ 全國里計算機三級網路和四級網路內容上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四級,考核網路規劃與設計、區域網組網技術、計算機網路信息服務系統的建立、計算機網路安全與管理;三級,計算機基礎、網路技術基礎、區域網基礎Internet基礎、Internet基本服務、網路管理與網路安全、網路應用技術;三級的上機最後一大題是c語言題就那幾種類型;
說有聯系就是都是關於網路這方面的,四級網路工程視角比較寬,側重設計,管理,與維護;但三級沒有這么深了,主要是關於網路的常識性問題
Ⅶ 疫情防控四級防控細則具體有哪些規定
疫情防控四級防控細則具體的規定如下:
1、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各級政府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必須包括傳染病防治目標,並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實施。
2、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在本系統內行使《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所列職權。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本辦法中的有關規定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3、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條
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法。
Ⅷ 四級預警防控體系指的是什麼
四級預警防控體系指的是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守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做好對心理危機學生的跟蹤服務,注重做好特殊時期、不同季節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規范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
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義和利、群和己、成和敗、得和失,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
Ⅸ 疫情四級防控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疫情四級防控是指:一、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各級政府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必須包括傳染病防治目標,並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實施。二、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三、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制定本條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七十八條 本法中下列用語的含義:(一)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指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診斷標准》,符合傳染病病人和疑似傳染病病人診斷標準的人。(二)病原攜帶者:指感染病原體無臨床症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三)流行病學調查:指對人群中疾病或者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提出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及保健對策。(四)疫點:指病原體從傳染源向周圍播散的范圍較小或者單個疫源地。(五)疫區: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暴發、流行,其病原體向周圍播散時所能波及的地區。(六)人畜共患傳染病:指人與脊椎動物共同罹患的傳染病,如鼠疫、狂犬病、血吸蟲病等。(七)自然疫源地:指某些可引起人類傳染病的病原體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中長期存在和循環的地區。(八)病媒生物:指能夠將病原體從人或者其他動物傳播給人的生物,如蚊、蠅、蚤類等。(九)醫源性感染:指在醫學服務中,因病原體傳播引起的感染。(十)醫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十一)實驗室感染:指從事實驗室工作時,因接觸病原體所致的感染。(十二)菌種、毒種:指可能引起本法規定的傳染病發生的細菌菌種、病毒毒種。(十三)消毒:指用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殺滅或者消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十四)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從事疾病預防控制活動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與上述機構業務活動相同的單位。(十五)醫療機構:指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機構。
Ⅹ 四級防控是什麼標准
法律分析:疫情響應等級:按照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將突發事件等級分為一級(特別重大)、二級(重大)、三級(較大)和四級(一般)四個級別。疫情防控四級防控細則具體的規定如下:
1、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各級政府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必須包括傳染病防治目標,並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實施。
2、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受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委託的其他有關部門衛生主管機構,在本系統內行使《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所列職權。 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本辦法中的有關規定以及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
法律依據:《關於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 第二條 各地要制定差異化的縣域防控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措施。要以縣(市、區、旗)為單位,依據人口、發病情況綜合研判,科學劃分疫情風險等級,明確分級分類的防控策略。要劃小管控單元,轄區內的城鄉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均應按要求落實相關防控措施。低風險地區,要實施「外防輸入」策略,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實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策略,盡快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高風險地區,要實施「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嚴格管控」策略,根據疫情態勢逐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