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它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於1968年主持研製的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ARPANET。ARPANET建網的初衷旨在幫助那些為美國軍方工作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交換信息,它的設計與實現是基於這樣的一種主導思想:網路要能夠經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工作,當網路的一部分因受攻擊而失去作用時,網路的其它部分仍能維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組建了第一個網命名為NFSnet,伴著TCP/IP協議的成長,這樣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後取代 ARPANET 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他們把最後的使用TCP/IP支持的NFSnet網叫做Internet網,即當今世界最大的計算機互連網。 近幾年,Internet規模迅速發展已經覆蓋了包括我國在內的154個國家,連接的網路6萬多個,主機達500萬台,終端用戶近5000萬,並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 1994年我國Internet只有一個國際出口,300多個入網用戶,到1996年已發展到有7條國際出口線,2萬多個入網用戶,目前中國和國際Internet網路互聯的主要網路有: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作的中國科研網(CASNET),由清華大學負責運作的中國教育網(CERNET),由電子部、電力部、鐵道部支持,吉通公司負責運作的金橋網(GBNET),以及由郵電部組建的中國網(Chinanet),Chinanet是我國的第一個商業網,1995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成,開通了北京、上海兩條帶寬64Kbps的國際出口線。預計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將覆蓋各省市的全國骨幹網, 同時出口線帶寬由64K升至2M。 在我國由於Chinanet撥號用戶上網使用電信的特服號163,所以又被廣大用戶稱為163網。 第一階段:網路探索(1987年~1994年) 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台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胡啟恆 4 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1987年9月14日,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2. 中國什麼時候出獨立網路
目前沒有動向,將來中國是世界第一。
3.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互聯網
Internet是怎樣誕生的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 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Internet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 Internet , 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國產操作系統中標麒麟
參考資料: http://www.jswl.cn/course/A1013/wljczs/index0102.htm
4. 中國互聯網什麼時候開通的
第一階段 網路探索(1987年~1994年)中國的互聯網不是八台大轎抬出來的,而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
第二階段 蓄勢待發(1993年-1996年)四大Internet主幹網的相繼建設,開啟了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
第三階段 應運而起:(1996年-1998年)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一個空前活躍的時期,應用和政府管理齊頭並進。
第四階段 網路大潮:(1999年—2002年底)中國互聯網進入普及和應用的快速增長期。
第五階段 繁榮與未來(2003年~至今)應用多元化階段到來,互聯網逐步走向繁榮。
每個階段從互聯網建設和互聯網應用兩方面收集資料。內容大綱以CNNIC編輯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為依據。
5.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電腦網路
1994年4月20日中國教育科研網(NCFC)與美國NCFnet直接聯網,這一天是中國被國際承認為開始有網際網路的時間。
6. 中國什麼時候有網路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 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 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 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 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 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5.3億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7. 中國是什麼時候有互聯網的
中國第一次使用互聯網是1986年錢天白先生發送的第一篇電子郵件。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是1994年。
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前對其最早的應用,可以上溯到1986年第一封電子郵件的發出。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24秒(北京時間11點11分24秒),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吳為民在北京710所的一台IBM-PC機上,通過衛星鏈接,遠程登錄到日內瓦CERN一台機器VXCRNA 王淑琴的賬戶上,向位於日內瓦的 Steinberger發出了一封電子郵件。
中國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聯網,1994年4月20日,NCFC通過美國Sprint公司的64K專線,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至1994年底,NCFC共連接中科院中關村地區30個研究所和北大、清華兩校的各類工作站及大中型計算機500台,PC機及終端2000台。網上每天國際傳輸數據量達300兆位元組,相當於1.5億漢字。
(7)中國什麼時候開放網路擴展閱讀:
中國接入互聯網的重大意義:
中國是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農業大國,面對洶涌而至的信息化浪潮,只有抓住時機迎頭趕上。接入互聯網,無疑是當代中國重要的決策之一和關鍵一步,而這一步是與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同步的。也就是說,改革開放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會與市場環境,而中國互聯網又不斷地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自身也將迅速成長為一個巨大的產業,在推進國家信息化的進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由於接入互聯網,中國也才更緊密地與全世界聯系在一起,網路傳播的力量對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將產生重大而長遠的影響,使億萬中國人的生產、工作、學習、生活、交往、娛樂的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今後的事實將證明,中國的崛起沒有互聯網是不可想像的。
8.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才出現網路的
1995年中國接第一根光纖,標志著網路時代的開始。
9. 中國是何時接入互聯網的
1、1994年4月20日,在國務院的明確支持下,經過科研工作者的艱辛努力,連接著數百台主機的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成功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鏈接。
2、cn是國別代碼,是由ICANN分配給中國的管理機構管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於1997年6月3日組建的管理和服務機構。
(9)中國什麼時候開放網路擴展閱讀:
政府支持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中國政府把發展互聯網作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大機遇,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科學規劃互聯網發展,明確互聯網階段性發展重點,大力推進社會信息化進程,為中國互聯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年來,政府一直在強化對電信基礎設施的投資,即使在邊遠地區,電信基礎設施也達到較高的覆蓋率,這成為中國互聯網普及率迅速提高並超過全球平均普及率的物質前提。
發揚「開放、協作、共享、創新」的互聯網精神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不竭動力。互聯網開創了人類跨越地域和物理邊界,進行群體協同創新,聚集智慧和知識的新時代。
10. 中國網路互聯網是什麼時候開啟使用的
世界第一個互聯網起源於美國,當時的網路只用於軍事方面,當時主要是將計算機連接起來,能做的也就是簡單通信了。
中國是從1986年開始的,當時中國的科學研究者從北京向瑞士發出了第一封郵件,網路在中國開始小規模使用是在1994-1995年,當時的網路就是用來看新聞,發郵件,聊天室之類的。
國網趣事,說不清!
參考 互聯網網路 中國互聯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