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點擊率和點擊量有什麼不同
點擊率是指網站頁面上某一內容被點擊的次數與被顯示次數之比,即clicks/views,它是一個百分比。反映了網頁上某一內容的受關注程度,經常用來衡量廣告的吸引程度。在網路廣告中,點擊率(click rate)是在HTML網頁上的一條廣告打開後被點擊的次數百分比。因此,如果10個人中有一個人點擊了打開的頁面上的一條廣告,這條廣告的點擊率就是10%。如果該網頁被打開了1000次,而該網頁上某一廣告被點擊了10次,那麼該廣告的點擊率為:1%。
❷ 網上的點擊率有什麼意義呢,高低有什麼區別呢
網路上對這個概念的定義非常精準:點擊率。因為在網上討論所謂「點擊量」和「點擊數」根本毫無意義。而是用點擊率,又叫CTR(Click-through
Rate),或者CR(Clicks
Ratio)。這裡面的道理很簡單,一張照片的點擊量是1000點,這也許是一個人一天里刷新了1000次,根本反應不了真實的情況。同樣,天涯的一個帖子的點擊量是1000點,考慮每天在線的人數是100萬人,這個數字也根本不算什麼。
而點擊率衡量的是一個比值,有多少人看到一個鏈接,然後又有多少人點進去看,用這兩個數字之比來衡量一個網路內容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程度。此外,CRT不重復計算24小時之內相同IP的點擊行為,因為相同的IP意味著相同的人,相同的人看一萬次和看一次沒有什麼區別。
❸ 網路電影點擊率多少算好
點擊率不等於好看,點擊率多隻是他的推薦力度強大而已,就是花錢推薦。不過以前都是看評分來判斷的,因為很多人看完去評分,高低,不過現在評分都是造假,很多人都是用錢買評分。所以現在,無法看出,好看與否。只能自己看過,或打聽,問朋友,或看過的人。
❹ 一個網路電影能有多少點擊
一個網路電影能有多少點擊,取決於他有多好的宣傳,然後裡面的主演是誰?一般如果劇情比較好的話,發不出去,幾十萬的點擊還是沒有問題的。
❺ 網路電影怎麼查點擊量
視頻界面的右下角查看就可以了。
打開視頻app,搜索打開需要查詢的電影,在播放器下面有一行字,寫著電影的名字,評分和播放次數。這個播放次數就是播放量。
網路電影其實是最近幾年才流行一種電影模式。而網路電影的這個模式其實主要的就是可以壓縮製作成本。
❻ 一個網站的點擊率有什麼用!!
沒用:
Web2.0不是純技術 風險投資家不再信點擊率
作者:蔣瀛 | 出處:數字商業時代 | 2005-11-9 20:26:41
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人們已將這種可自由讀寫的新型互聯網稱之為「Web2.0」,並將其視為互聯網世界改變的新方向。
不管是Blog、Wiki、SNS還是RSS
技術永遠只能滿足人的某一部分個性需求
但是如何為現實的商業社會創造價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特約撰文=蔣瀛(寶鼎投資公司投資經理)
樊波是生活在北京的一名普通外企白領,每天工作之餘最大的樂趣就是上網。不過,樊波的網路生活既簡單又復雜。說簡單是因為他只喜歡沉浸在一個網站之中,說復雜是因為這個網站所涵蓋的內容浩瀚無邊——它的名字叫維基網路(Wikipedia,中文網址http://zh.wikipedia.org/)。樊波對維基網路無比鍾愛,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一旦深入其中便很容易上癮的網站。不過,我們千萬不要誤會,這個網站並不是一個網路游戲的樂園,維基網路是一部提供共享知識的網路網路全書。
2001年,一個小型互聯網公司Bomis的CEO吉米·威爾士和Larry Sanger共同創建了維基網路,向全世界人推出了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網路全書協作計劃。任何人都可以編輯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人人可以修改,人人可以免費分享維基網路所帶來的知識。於是,在全球日益發達的互聯網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維基人」,或者稱之為「維客」。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志願者。成千上萬「維基人」在世界各地的某個角落裡敲擊鍵盤,如一群虛擬空間的螞蟻,為維基網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路全書而忙碌著,其成果相當驚人。維基網路從2001年起步至今,已擁有120種語言的版本,200多萬個詞條。而且,其內容還以每天大約1000篇文章的數量增加。「維基人」自豪地稱,維基網路已經成為全球發展最快和最大的內容開放的網路全書,成為全球點擊量最高的50個網站之一,潛在價值達上億美元。
樊波是2004年加入到中文版維基網路的建設中來,在他看來,雖然過去的BBS和今天的博客也能給其帶來網路世界互動交流的快感,但與維基網路相比,它們都不夠理性。「維基要求必須中性和客觀,所以展開的討論也會更加有建設性,更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事實上,作為一個網路內容的愛好者,樊波並不清楚維基網路之所以能夠快速擴散背後的其他推動力量。當然,他也無需去搞清楚維基網路會與博客或BBS在技術方面有哪些不同。在很多「維基人」看來,重要的不是我們如何來到網路世界,而是我們在網路世界中到底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快點」迎接新時代
如今,越來越多的諸如「維基人」、博客等新型網路參與者的出現,已使互聯網世界悄然中發生了變化。
過去,人們在網路世界的信息消費主要集中在門戶網站或社區型的BBS等公共空間上,普通人想要擁有自己的網站絕非易事。你必須掌握一些網頁設計的基本知識,如HTML、ASP、PHP等,才能做出一個像模像樣的網站。如今,互聯網用戶拋開純粹的技術,以自身的參與價值重新展現了互聯網的存在基礎及發展力量。更加靈活與成熟的技術已經讓人們忘掉了製作個人網頁這種非常技術化的事情,只需要簡單的注冊,人人便可以擁有自己的網路日誌。這些網站提倡分享、開放與交互,並且喊出「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的口號。在此引導之下,類似博客這樣的共享網站迅速吸引了眾多渴望擁有自己主頁的網路愛好者。而搜索引擎的無處不在更是讓各種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充分而自由的共享,有關個人的東西在網路上變得更加互聯。
雖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人們已將這種可自由讀寫的新型互聯網稱之為「Web2.0」,並將其視為互聯網世界改變的新方向。不過,雖然Web2.0已漸為人知,但事實上至今也沒有人能夠為Web2.0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更多情況下,人們只是以Web2.0來概括自2003年以來出現的一系列極富創新的互聯網新應用。這種以Web Service領銜的技術革命幫助Web2.0打破了傳統的互聯網概念,人們也習慣於把Web2.0與以下新應用與技術劃上等號:Blog、Wiki、社會性網路服務(SNS)、分類廣告、六度分割理論,以及API、Tag、RSS和Ajax等技術,這些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構成了Web2.0的技術基礎,並誕生了如在線突破網站Flickr、地圖服務應用Google Maps、分類廣告Craigslist、社交Friendster及Blog等新型網站。
維基網路的推動力量正是源自於Web2.0中的新技術——Wiki。Wiki一詞來源於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點快點」的意思。它是一種超文本系統,能夠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通過它,可以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它最大的特點是使用方便而且開放。與Blog技術不同,Wiki是一個動態的個人或群體協作的協作工具,需要達成群體的共識。而Blog是個人知識積累平台,突出個性,別人不可以對其進行修改。如果按照樊波的偏好來理解,Wiki技術要比Blog更加的互動,更能體現出Web2.0時代的網路共享性,也更像是一個群體的網路精神家園。
洞悉未來
美國房地產交易地圖網(HousingMaps.com)是目前美國最受歡迎的房地產交易網站之一。它的特點就在於把時下流行Web2.0式網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結合起來,以可視圖釘的方式將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詳細現實出來。如果你對craigslist和Google Maps十分熟悉,就一定會發現:HousingMaps.com派生於craigslist和Google Maps;craigslist的根基是過去的BBS和今天的博客技術;而Google Maps不過是3D游戲中Ajax(是Asynchrnous、JavaScript和XML的簡稱)的重新挖掘與新應用。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Web2.0時代的新技術很多都來自於IT領域已有的技術,所謂的技術創新更多情況下是思維與應用的創新。
請注意,重組與再造是多麼重要的理念!Web2.0時代更像是對傳統網路世界的重組與再造,一大群編程志願者大膽把一些不相關的、甚至是競爭對手的網站數據和服務結合起來,重新組合與再利用,其結果是創造出一個個可以被稱之為「共享、重組、再造」(Mash-ups)的新型網站。因此說,Web2.0時代的「技術儲備早就成熟,只是需要合適的契機,將這些技術調動起來,就可以像Google公司對Ajax的挖掘那樣,魔杖一揮,點石成金。」現在,Google的網路應用開發商阿倫·布德曼開發了一個名為Greasemonkey的程序,利用它可以輕松實現網路資源的共享、重組與再造。互聯網不再是一堆網頁的集合,它正在轉變成一種全球化的操作系統。
顯然,「共享、重組、再造」(Mash-ups)實施的基礎一定是共同標準的制定,這是Web2.0時代網路互聯最重要的技術保障。Google深諳此道,它從一開始所推出的諸多產品都是基於開放的API標注。這樣,Google公司無需花費力氣做更多的市場推廣,其他公司就會主動地整合它的應用。從Google搜索引擎開始,到今天的Google Maps的應用,Google實際上以標準式的網路互聯為基礎理念,以搜索技術為根本,將自身真正置於Web2.0時代的最高峰。如果將整個Web2.0看做是一條應用產業鏈,那麼Google的搜索引擎無疑是這條產業鏈上的最高端,而很多基於共享技術建設的Web2.0網站則是應用層面的基礎平台,那些網路愛好者則是產業鏈條上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是內容的供應商又是消費者。如今,就連一向高傲的微軟也不得不向API標准低頭,微軟已經宣布其下一代操作系統Vista將最大限度的開放自己的API和其他工具。
個性在哪兒
毫無疑問,對於一家網路公司而言,如果無法成為Google、微軟一樣的技術先導者,那麼建立一家融合「共享、重組、再造」(Mash-ups)理念的Web2.0時代新型網站是最為可能的選擇。就像維基網路一樣,如果真的能夠吸引全球關注,成為一個群體的精神家園,或者說成為一個可以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力的社會形態,是不必擔心未來的收益的。
但問題恰恰在於此,藉助他人力量做到「共享、重組、再造」(Mash-ups)必然帶來更多同質化的Web2.0式網站。如同國內興起博客熱後陸續出現的博客網、中國博客和新浪博客等博客網站,大家都在標榜自己的中國第一博客地位,而事實上做著大同小異的事情。這種情況實際表明,完全共享意味著內容的無差異化,而這類Web2.0式網站的娛樂性、參與性遠遠大於贏利性。
顯然,個性化是Web2.0時代的互聯網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與Web1.0時代的門戶網站絞盡腦汁爭奪點擊率相比,Web2.0的典型公司更加註重表達個性化的體驗,設計個性化的操作功能以及簡潔的界面,不斷激發用戶產生強烈的互聯意願。BV.Capitail公司顧問、亞馬遜公司前首席科學家韋思岸(Andreas S.Weigend)就表示:一個網站能否存活取決於很多條件,對於Web2.0來說,最關鍵的是經營者是否能保持創新的精神和好奇的個性,不斷從本地角度結合新思維看待並執行自己的業務,改善用戶體驗。
於是,越來越多的網路志士拿來現成的Web2.0時代的技術,挖空心思的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極富個性的Web2.0網站,但無論是探討藝術、共享圖片、網路交友,還是搜索引擎,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算最老道的網友也無法從博客時代、中國博客網、blogbus等網站中找到本質的區別。看來,在技術「不受重視」的Web2.0時代,真正建設一個極富個性的網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因不在於創建者是否缺少個性,而是在無技術障礙的情況下,任何創意與新風格都很容易被模仿與復制。而這種雷同又與Web1.0時代的門戶網站大同小異不同,畢竟那時一個比拼資金與人數的戰役,實力不濟的門戶網站一定無法提供更加豐富內容,因此也就無法獲得足夠多的點擊率與相應的廣告收入。雖然Web2.0網站可能只需幾個人就可以順利運營,但在模仿成風、依靠用戶提供內容的前提下,Web2.0的個性如何保證呢?而失去了個性Web2.0的縱然可以生存,又如何獲取收入呢?
Web2.0的生存法則
傳統的門戶網站經營者依靠龐大的編輯體系組織內容吸引更多用戶,門戶網站幾乎將所有的東西一網打盡。Web2.0倡導個性化,就意味著要放棄傳統門戶網站的大而全特點,必須做到內容的精而專,而風格各異、關注點不同的很多Web2.0網站組合到一起,又共同承載了傳統門戶網站的功能。因此,在Web2.0時代,許多網站形成了一個類似的產業分工,各司其職完善網路本應有的功能。而且,在這個不產生事物的虛擬產業體系內,即使是同樣做網路交友這樣的網站,也可能產生有些網站只做年輕人交友,而有些網站專注於老年人的分工情況。
也就是說,在Web2.0時代,因為必須專注和個性化,互聯網產業內有著明顯的產業鏈的痕跡。每一個網站必須有著自己明確的定位,專注於自己的核心。事實上,類似於此的專業化分工也是一個產業邁向成熟、走向真正產業化發展的標志。互聯網產業在經歷了幾次發展跌宕之後,也應該走向成熟了。
產業鏈意味著什麼?這絕非是一個經濟學家的隔靴搔癢式的呼籲,對於告別大而全的粗糙式經營方法,邁向精細化運作的互聯網產業來講,面臨的將是更加激烈的競爭。網站必須在個性化界面、傻瓜式操作與用戶體驗等表象競爭背後,亮出自己的真實本事與競爭力。對於目前那些以為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就可以收取會員費,以為擁有了足夠多的免費會員就可以換取廣告的所謂Web2.0網站來講,這樣的好事幾乎不會出現,其問題的焦點不在於你今天獲得了怎樣的成績,而在於這種可以被任意模仿與復制的Web2.0網站憑什麼可以很好的存活下去。關於這一點,風險投資家早有戒心,他們並不是不關注今天的Web2.0式網站,但他們同樣擔心三年後這些網站還會存在么?
對於一個Web2.0式網站而言,除了依靠開放式技術搭建平台外,還必須有不可被復制的競爭要素,如技術、品牌、營銷、客戶關系等已被傳統產業競爭所證明的必須要素。Web2.0網站必須從無差異化的網路平台中走出來,網站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信息源,而應該成為現實產業競爭中的重要參與者。因此,現在應該討論的問題不應局限於什麼是Web2.0,而是應該清楚的知道Web2.0與現實商業社會有怎樣的關系,如何更好的融合,以充分利用來自四面八方、充滿靈異的網路信息。事實上,這也是網路本身應該承載的真正角色,而不是Web1.0時代那種概念性的新事物。從這個角度看,那些有關防止Web2.0網路泡沫的話題也許可以很好的得到答案:從消費者(Custom)中來的信息,應用於產業經營,再反饋於Custom的網路本色才是互聯網產業的核心價值。
那些熱心於推動Web2.0發展的網路精英,不應該僅僅從技術的層面來認知Web2.0的新意,因為風險投資家與廣告商不再相信所謂的點擊率。這的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網路時代,但它更新的變化來自於真正基於產業層面的變革。因此說Web2.0意欲贏得商業社會的認可,最需要的並不是如何標榜個性化,也不是如何理性的構想網民的偏好,而是應該想想Web2.0到底可以為現實的商業社會創造怎樣的價值。就像Google一樣,將現有的技術重新構建,讓網路成為現代社會商業信息的傳播中樞。
抽文:
熱心於推動Web2.0的網路精英不應該僅僅從技術的層面來認知它的新意,因為風險投資家與廣告商不再相信所謂的點擊率。因此他們最需要做的並不是如何標榜個性化,也不是如何構想網民的偏好,而是想想Web2.0到底可以為現實的商業社會創造怎樣的價值。
❼ 網路上的視頻點擊率越高,是不是賺的錢就越多
不一定,網站的視頻點擊量不能直接賺錢,網站也不會賺到你流量費的,訪問網站的流量費是電信運營商賺取的(拋開wifi途徑下),與視頻提供商無關系,當然也有看視頻包月的app,但是這種也是不以點擊量計算的。如果視頻點擊率高,那麼網站的訪問量就大了,因為看視頻你要進網站或使用播放器,訪問量大的網站投放廣告的費用就會更高,比如愛奇藝,pptv等,別人在網站上投放廣告就會有利益,再其次向你推薦開VIP看視頻享受特權,可以從中獲利,點擊量高的確可以賺錢,但也不是所有的網站都是這樣的。一般是視頻網站是這樣獲利的。親,全手打,滿意請採納
❽ 網上的視頻點擊率有什麼用啊
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一個用戶是怎樣被吸引到網站上的。
一般來說,客戶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從開始上網時亂逛式的點擊(click/pageview),到被內容留住(stickiness),再到被專業性、個人化的定製服務所吸引,注冊成為某網站的忠實客戶(loyalty),最後被專業的個人化的服務所打動而開始支付(payment),這就是一個客戶對網站的需求,它也驅動著網站服務升級。對客戶來說,他付出了:上網時間與精力;費用——包括上網電話費和網路使用費、網上購買支付的費用;隱私——為了讓別人更好地為你服務,就得犧牲一部分隱私,筆者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每天都會接到二、三十封商業垃圾郵件。
一個網站得到的是:1.費用方面。獲得高點擊率後就可以收取一部分廣告收入,當然你的內容粘性越大,廣告收入越高;ISP接入的費用,也就是用戶在你的網上消費的時長;信息分成費用比如中公網上的游戲,能與169進行費用分成;電子商務支付的費用,包括買商品、專業資料庫查詢、炒股服務等等;2.資產方面。對商業網站來說更重要的是獲得信息資產,包括——無形資產,如網站知名度,特別是門戶網站,用點擊率、點擊率加客戶停留時間來測量;客戶資料價值,客戶注冊後,你可以獲得客戶資料,分析客戶的需求,進行定製性服務,讓客戶更滿意;信息資料集成,網路開設後逐步累積的各類信息資料並相應匯聚成了各種分類資料庫;可擴展的技術支持平台,在與客戶的互動中日臻完善形成網站獨特的可擴展的技術平台,並可隨著市場與客戶需求的變化而在這一平台上不斷增加內容與服務手段、成熟和具有擴展性的品牌形象、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
以客戶分析入手總結一個網站的收入流是投資銀行較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指標:1.頁面訪問次數(pageview)——點擊率;2.停留時間——粘性;3.回訪率——忠誠度;4.支付。這是網站的未來收入和資產定價的基本標准。高盛公司最早評價門戶網站的模型就是所謂市值比訪問量模型(Steve Harmon),從而計算出Yahoo!每個客戶價值為798美金,通過這個相對指標大致可以估算每一個客戶的價值,再根據客戶增長的速度反過來推算網站的市場價值;隨著網站內容的豐富,特別是Internet在近3年內由信息搜索發展到虛擬社區使得內容的粘性日漸變成評價指標,於是衡量網站價值的模型=頁面訪問量*停留時間,高盛以此為依據認為AOL的客戶價值超過Yahoo!。99年以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得注冊客戶量越發顯著——即客戶忠誠度和客戶信息對於銷售者有著重要的意義。Yahoo!從單一門戶到提供大量個性化服務而獲得注冊客戶的顯著增長,從而獲得了巨額的中介收入而演變為電子商務的門戶,成功的轉型是它高股價的業績來源,同時也從某種角度證明:注冊客戶成為更具有價值的群體,因此第一種評估方法有被改進為市場價值/注冊客戶價值,通過對注冊用戶增長率進行分析(Subscriber growth),而且把注冊客戶帶來的無形收益進行統計(per user statistic)——客戶的支付率和支付能力,常用的指標是市價/銷售額(Price/Sales rate) 模型。
商業網站評估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就是對未來的預期分析。眾所周知,如果網路公司不是代表了未來的商業模式,類似Amazon這樣連續5、6年都虧損的公司,估價可能只有5美元,而不是現在的300美元,可從數學分析角度就很難估價未來預期。但相對指標對描述客戶價值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對尋求上市的網站公司的價值評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按照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數據披露原則,利用收益/現金流貼現來評估網路公司價值將成為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具體運用中就必須要把預期商業平台的擴展納入到評估體系裡,必須要考察網站平台的擴展性和獨特性。
市場/客戶的需求一步一步地驅動著網站向成熟商業模式發展,同時網站本身又有著自己為滿足需求進行的供給性驅動,兩者的合力共同推動著互聯網站服務的變化。
網路技術和商業運營平台的價值
互聯網領域中許多網站的建立是根據不同資源推動建立的,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早期的公司主要是以技術作為驅動的,創始人都是計算機或通訊技術等方面的人才或愛好者,由自娛自樂到創造出有特色的網路服務模式,楊致遠與Yahoo!、丁磊與Netease都是典型代表,在市場利益的推動下從網路的技術平台轉向網路的商業平台;另一種則是從純粹的商業模式出發,往往與大量的風險資本和商業合作夥伴相關聯構成新的網路公司,如Amazon、eBay,中國的sohu、8848等。90年代中後期以前主要是技術推動為主,隨著資本市場對網路認可度的加強,商業模式是最主要的網路公司的驅動因素,技術推動的公司也逐步轉向了以商業模式驅動的公司,商業運行平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由此就不得不深入研究網路公司價值驅動的重要因素——技術和與之配合的商業運作平台的拓展性(Scalability)。
技術平台應該包含:接入技術——包括接入途徑的多樣化、接入設備的多樣化和接入速度的快速性;內容技術——由於接入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站開發的內容技術也就將從以文本為主的內容開發模式轉向內容的多媒體;軟體技術——主要是軟體跨越多種硬體平台的技術,要求有比較好的適應性,如現有的JAVA編程軟體等;安全技術——電子商務的核心是安全,包括自己網站本身的安全、資料庫的安全、支付安全等;應用技術——如個人通訊和交互能力等;資料庫技術——支撐個性化和極大化擴展的能力,以及潛在的技術創新和模仿能力。
網路虛擬商業運營平台應該包含:網站前景和戰略;現有規模和未來規模擴展性,包括橫向和縱向平台的擴展性;商務模式風格,比如,是選擇媒體的商業運作還是選擇電子商務,電子商務中選擇B TO C還是B TO B等;網路品牌的遞延能力和品牌策略;營銷能力,包括營銷戰略、市場推廣、配銷體系和渠道管理,庫存和內部形成的價值鏈;財務和融資能力;吸收和創造價值的能力;獨特的戰略資源和廣泛的戰略聯盟關系;等等。
中國網路技術平台的價值=技術的應用能力+技術變革的適應能力。完全的技術創新能力可能對中國是不完全適合的,如在中國窄帶的既定條件下過分追求多媒體技術,就會影響技術的應用空間。在中國不是越領先的技術就是最好的,而是最實用的技術可能是最佳的,因此技術創造出的價值最高的評價標準是:網民受眾量,包括潛在的網民,如行動電話和呼機用戶本不是互聯網的網民,通過WAP技術和雙向尋呼技術,有可能一下子使他們成為網民,如果一項技術能創造出最好的性能價格比使得網民受益或通過一項技術擴大了潛在的網民,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技術。
網路商業虛擬平台比傳統的商業運作平台更具有擴展性,Amazon從賣書到CD,再到玩具等等,其擴展速度比真實商業擴展的速度快、地域廣,甚至連中國的客戶都到Amazon上直接買書,這種生長力度是傳統商業不可比擬的,但是網站商業平台要符合現有的一系列外在環境,也要符合傳統商業的規矩——即外在的商業環境、品牌的遞延性、加入新商業業務單元的成本收益等,也就是說平台擴展是有其客觀局限性的,所以筆者認為不管當前網路公司經營的方式方法是怎樣的,未來向專業化轉變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網路的商業平台必須和現實的商業平台相配合才能實現,傳統商業平台是靠傳統因素相砌而成的,現在也不可能完全虛擬,網站實際上是混合的商業模式——即現代和傳統的混合才有可能比較成功。光有信息的虛擬商業平台是完成不了消費者支付的,Amazon作為世界級電子商務的領頭羊仍然需要傳統的「倉庫」,8848不管概念怎樣領先也需要建設好配送系統,因此中國的商業平台可能是:「信息(包含客戶價值等)+虛擬商業擴展+傳統因素」才能實現。
必須指出的是,中文網路商業平台中還需要包含對新知識內涵的尊重——也就是對「知本」要素的重新詮釋。在現時代中國公司法律框架下,如何確定內部組織中人力資本股權和相應的知識與商譽股權以及保護出資人利益,都會影響著中國網路公司的創新能力。Internet網路實質上是以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性企業,如果沒有知識創新的組織模式,則核心競爭力也就沒有了。
高盛公司的門戶網站分析報告中指出成功網站必須具有6c要素:即連接性(connect)、 導航(context)、內容性(content)、商務(commerce)、通信(communication)、社區性(community);現在又提出轉向新6C,即方便性(convenience)、聚合性(convengence)、整合(consolidation)、競爭性(competition)、合作性(cooperation)和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高盛的研究也突出強調了客戶和技術平台的問題,而在新6C中更多地引進了技術變革性含義,如接入和接入設備的多樣性,但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商業規則,如客戶關系、合作性和競爭性。這一點筆者更欣賞約翰·哈格爾三世在其《網路價值》中對分析模型的分解性的研究,從而能細致地評價一個網路公司的價值和其已具有的和潛在的競爭優勢。有學者把其歸納為下圖:
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盈利——投資Internet也同樣就是讓網路公司能獲得更快的發展機會,如果網路公司始終達到不了利潤增長預期,其結果就會是「泡沫破滅」。所以網路的心理預期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筆者以為一個好的網路公司必須具備四大預期要素
★ 擴大網路服務客戶的能力
★ 從單一的服務項目領導地位變為行業的領袖,以至有可能是自己的網路商業平台和模式標准成為公認的典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 具有快速容納各類商業模式的能力,使網路上商業平台虛擬擴展能力具有韌性、彈性與可塑性
★ 有明顯增長的現金流和利潤指標預期
美國的莫斯管理咨詢公司的研究認為,在線服務的企業價值基本上由客戶群以及市場營銷資產(佔40%到50%)、數據軟體和其他知識產權資產(佔30%到40%)、其他有形資產(佔10%到20%)等3大部分組成。
筆者以為,雖然客戶群概念很重要,但其與市場營銷資產的比重明顯過高,網路公司不僅要增加資產,更要找到盈利的道路——即所謂的商業模式,所以必須加上商業模式,還有知識創新能力。
商業模式左右資本價格
從投資者角度來說,對高速增長的、在一個市場中佔主導或引導地位的公司必然會表現出熱情。在美國,投資者所青睞的,如Yahoo、AOL、eBay、Amazon等,都是在一個戰略性的、高速增長的市場里佔有主導性地位的公司,而且這些公司成長得很快。能夠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佔領先地位,有很好的、有經驗的管理團隊,有可行的、具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一般說都將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目前中文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型大都拷貝自美國,實際上成功的商業模式會是各種各樣的。但不管是哪種商業模型,成本/利潤概念與投資效益分析,取得一個用戶需要多少成本,為這個用戶服務要花多少成本,用戶在使用服務的生命周期里能為公司帶來多少收益,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以電子商務為例,據信息產業部透露的一些最新數字:國內電子商務網站已發展至200多個;1999年總交易額達2億元,較1998年增幅達一倍以上;預計近兩年將進入快速增長期,預測2000年底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8億元,而到2002年有望達到100億元。這樣快速發展的勢頭完全可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模式。
即使在美國,當前投資者對網路公司的態度與前些年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突出表現在對長時間虧損的看法上,至少是區別對待的。具體而言,對於B2B模型的網路公司,投資者關注的是有沒有一個有說服力、能成功的商業模型,如果能在短期或中期執行商業計劃,投資者會容忍暫時的虧損;而像yahoo、eBay這樣處於相對成熟的市場,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型、一流管理團隊的網路公司,投資者就會比較注重盈利。對於一直領導B2C模式的商務先鋒Amazon公司,從去年底的種種變化分析,投資者正在慢慢失去耐心,因為在市場日益成熟、商業模型清楚的情況下,公司仍然不斷地虧損,且虧損數額正在不斷增大,已使投資者對其產生利潤的信心越來越低了。
如果從資本市場角度分析,互聯網題材的實際深度和廣度不但遠遠超越以往,而且也完全突破了行業和生產方式的局限,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網路股作為一種題材由興盛至衰敗的輪回周期決非三年五載就會宣告結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市場中的網路概念受青睞的程度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保持較快的上升勢頭,網路股具有被市場接受和認同更寬闊的市盈率彈性區間。通常而言,傳統行業的市盈率震盪區為5-30倍;而傳統高科技公司股價的市盈率震盪區間為20-100倍;網路股較傳統高科技公司具有更廣闊的市盈率區間早作為國際資本市場的一種共識,因而以市盈率指標來簡單判斷網路股的炒作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1999年,國內的網路股主要指有線電視網路為主,而2000年後網路股已明顯向互聯網轉向,顯然是受到境外上市的刺激,特別是China.com的上市成功,以及大量的國際風險投資進軍中國,增添了人們對網路公司的想像力。中國控股網路公司是符合中國A股市場規則的,因為中國股票市場是主板市場,其主要特徵是按收益來評判股票的股價,而二板市場則主要以活躍度評價股票。中國上市公司通過出資控股網路後,可以促進網路公司成長,如再能到境外融資和上市,上市公司還可以獲得豐厚的資產回報。這樣上市公司既可以保證上市公司自身業績,同時為未來獲得收益打下了基礎。主板市場永遠是按業績評價公司的,不可能完全靠概念,而現有的中國網路公司基本上盈利能力不好,現正處於需要投資的時期,核心是提高客戶群價值、虛擬商業平台的價值和與傳統配送、支付等商業環境互動,從而獲得資產增值。
當前階段筆者認為境外投資者最為看重的是網站的商業模式,或者獨特的資源——如中國概念,中華網的新華社;本地化的忠實客戶群體;本地化的配送體系;網站技術和商業運營平台擴展性等。因此我們在衡量一個網站時,要以國際投行的角度來評價,在國內,投資人的眼光評價控股網路公司的上市公司一定仍是「業績+概念」,網路公司在未來可能會得到資產性收益,但當前不能獲得收益,而且可能需要上市公司繼續不斷的投資。但因上市公司對其控股的網路公司投入過度,導致上市公司收益嚴重下降,這就非常危險了。控股網路公司的上市公司未來從網路公司中獲得的主要收入是投資溢價,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資產凈
❾ 短視頻播放量是什麼概念
短視頻播放量即網路短片視頻的播放次數。
相關介紹:
短視頻一般是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的時長在5分鍾以內的視頻;隨著移動終端普及和網路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傳播內容逐漸獲得平台、粉絲的青睞。不同於微電影和直播,短視頻製作具有生產流程簡單、製作門檻低、參與性強等特點。
(9)電影的網路點擊量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有專家指出,低俗違規內容需要堅決整治,而要營造優質內容生態,平台還應以「用戶思維」做精管理、做精引導。陳昌鳳表示,低俗違規視頻頻現,責任應由多方承擔,對其治理也應多方合力。
新媒體可以被視為新技術的產物,數字化、多媒體、網路等最新技術均是新媒體出現的必備條件。新媒體誕生以後,媒介傳播的形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
媒介形態也因新技術的誕生而呈現出多樣化,網路電視、網路廣播、電子閱讀器等均將傳統媒體的內容移植到了新的媒介平台上。
❿ 網站的點擊量有什麼作用
點的人越多,說明看的人越多,那做個廣告,看的人也多了,對吧,電視台不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