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彈指是多少時間
一彈指=7.2秒。一晝夜為24小時,為480萬個剎那,或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而一晝夜有8.64萬秒,那麼一須臾=2880秒,一彈指=7.2秒,一瞬間=0.36秒,一剎那就=0.018秒。
彈指,梵語airevds,以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復以食指向外急彈,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許諾或警告之風俗。一彈指,即彈指一次所需之時間,系諸經普遍用來形容極短暫之時間,又作一彈指頃。然諸經論所舉一彈指之長短各異。
❷ 彈指一揮間的彈指是什麼意思
形容時間過得飛快。義同須臾、剎那、瞬間等。
在印度,「彈指」是一種風俗,用來表示喜好或頓悟。《吉藏義疏》中說:「彈指者,表覺悟眾生。」
來源《摩訶僧祗律》卷十七中說:「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根據佛家的這一說法,一晝夜為24萬「瞬間」或480萬「剎那」,一天一夜有86400秒之多,一須臾相當於2880秒,如此推來,一彈指就僅為7.2秒之短。
❸ 平日常說的「彈指間」中的「彈指」指的是一個響指嗎
這里的「指」就是手指,「彈指」就是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
一彈指間原為佛教用語,佛教有「一彈指頃六十年剎那」之說。手指一彈的時間。比喻時間極短暫。
❹ 一彈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剎那,一剎那含九百萬生滅.是什麼意思
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的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
人類普通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剎那」。從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須臾」。不過,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須臾,這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現在世界所通行慣用的是六十忽為一秒,六十秒為一分,十五分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一日,約三十日為一月,約三百六十五日為十二月為一年,百年為一世紀。
在佛教的經典中,說到時間則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通常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不已,而在三世的時間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繼不斷,如同我們的心念生滅不已,從剎那相續中,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壞。所以,說小時量的單位為剎那,這是便於體察心念的生滅;說大時量的單位為大劫,這是便於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
貳.何謂剎那
「剎那」是由梵語的 Ksana音譯而來,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
在《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一點說,一分鍾內有四千五百個剎那,四十萬五千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
《摩訶僧只律》卷十七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大約是現在的零點零一八秒。
在《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說,一晝夜有六四八○○○○剎那。《往生論注》卷上說,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六十念為一彈指。經論雖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總之,剎那表示極為迅速的時間。
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認真說來,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盡知,因為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了。今再以《俱舍論》卷十二的說明如下:
剎那(○.○一三秒)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一.六秒)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一分又三十六秒)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一須臾,四十八分)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須臾)
依照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與《毘婆沙論》的六四八○○○○剎那為一晝夜的計算是相同的。因為這樣才便於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要精細的計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了。
❺ 一彈指等於多少剎那
一彈指為7.2秒,我們常用的「一剎那」應該是0.018秒。
所以一彈指是4000剎那
❻ 彈指一瞬間是什麼意思
彈動手指的一瞬間形容時間極短,世事變遷,形容時間過得很快。「彈指」是佛教中時間的一個量詞,來自梵語。據佛教經文解釋:1天1夜為30須臾。顯然,一須臾為48分鍾。1須臾等於20羅預(1羅預為2.4分鍾),一羅預等於20彈指。這樣一推算,一彈指為7.2秒。比彈指更小的時間單位是瞬,1彈指等於20瞬,1瞬等於20剎那,我們常用的「一剎那」應該是0.018秒。
❼ 我們常說「彈指一揮間」, 「彈指」究竟是多長時間
人們經常用「彈指一揮間」來形容時間飛快,但「彈指一揮間」到底有多長呢?平常我們是否計算過彈一下手指,揮一下手臂需要多長時間?在印度,「彈指」是一種風俗,用來表示喜好或頓悟。《吉藏義疏》中說:「彈指者,表覺悟眾生。」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沒有人會去計算它的真正用時。但是在佛家,「彈指」確是有具體時間的。
總結:「須臾」和「剎那」都是來自於梵語,屬於外來詞語。佛經中對於剎那有多種解釋:其一說六十剎那為一彈指;其二說一念之間便是一剎那,一剎那間就有九百生滅;其三解釋為剎那是數字所不能形容的短暫時間。
關於須臾的解釋也有很多,《儀禮·燕禮》中須臾有悠遊自得之意;《中庸》中須臾是從容、苟延的意思;《荀子·勸學》中,須臾有了時間的概念,指片刻;還有一種觀點說須臾是古代陰陽家的占卜術。
現如今,人們淡去了須臾在梵語中的諸多用法,僅表示時間短暫。
❽ 一彈指的詞語解釋
佛家語。
(1). 《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後來詩文多作「一彈指頃」,表示極短的時間。
(2). 唐 白居易 《禽蟲》詩之八:「何異浮生臨老日,一彈指頃報恩讎。」
(3). 明 宋濂 《孤峰德公塔銘》:「盡付闍維三昧火,一彈指頃等虛空。」
(4). 趙朴初 《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之一:「一彈指頃 恆 沙涌,樓殿重重。」
❾ 「彈指一揮間」中的「彈指」到底是多長時間呢
根據《僧伽經》,“一刻是一種思想,20種思想是一瞬間,20種瞬間是一瞬間,20種瞬間是一種預測,20種瞬間是一瞬間,一天一夜是30分鍾。”一天一夜24小時,480萬個“瞬間”,或24萬個“瞬間”,12000個“瞬間”,30個“瞬間”。一天一夜有86400秒,然後是2880秒,7.2秒,0.36秒,0.018秒。所謂拍,就是拇指和中指互相摩擦發出聲音,俗稱拍,這是這句話的來源,那段時間過得很快!
此外,“啪”的動作也是指啪的響聲,還原原來是印度的一種習俗,用來表達喜悅、欽佩、警告、許諾、覺悟、呼喚、敬禮、祝福、詛咒等含義。當一個人彈手指時,他笑了。吉崎駿說:彈指一揮,表達眾生意識。這一姿態後來也被中國文化所吸收,《王景澤南史傳》記載為:順帝哭泣而輕彈:只希望後世不再是天王的事業。難怪武俠小說里也有“指法”,武俠絕活,現在看來這功夫也頗有禪意了
❿ 一彈指的介紹
彈指,梵語acchat!a^,以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復以食指向外急彈,為古代印度所盛行表示虔敬、許諾或警告之風俗。一彈指,即彈指一次所需之時間,系諸經普遍用來形容極短暫之時間。又作一彈指頃。然諸經論所舉一彈指之長短各異,俱舍論 1卷十二謂一彈指有六十五剎那。大智度論 2卷八十三則謂六十念。處處經謂一彈指之間有九百六十生死。大安般守意經序謂一彈指之間心有九百六十轉。戒疏3卷二下謂,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摩訶僧祇律 4卷十七謂,四百念為一彈指,一萬二千彈指即一晝夜。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5卷二十一(大八·六五九下):『若復有人於一彈指頃,能修行是般若波羅蜜多者,其所得福,倍勝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