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被認為是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
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路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路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
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網際網路可能還只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芬蘭技術基金會獎勵他1百萬歐元(120萬美元)作為他為互聯網作出的貢獻。
(1)網路是如何進化擴展閱讀:
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Web伺服器和第一個Web客戶機。雖然這個Web伺服器簡陋得只能說是CERN的電話號碼簿,它只是允許用戶進入主機以查詢每個研究人員的電話號碼,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編輯器。
1989年12月,蒂姆為他的發明正式定名為World Wide Web,即我們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轟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廣泛推廣應用。
因為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傑出貢獻,伯納斯·李被業界公認為「互聯網之父」。他的發明改變了全球信息化的傳統模式,帶來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全新時代。然而比他的發明更偉大的是,伯納斯·李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為「WWW」申請專利或限制它的使用,而是無償的向全世界開放。
《時代》周刊將伯納斯·李評為了世紀最傑出的100位科學家之一,並用極為推崇的文字向大家介紹他的個人成就:
「與所有的推動人類進程的發明不同,這是一件純粹個人的勞動成果……萬維網只屬於伯納斯·李一個人……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他的發明在信息全球化的發展中有多大的意義,這就像古印刷術一樣,誰又能說得清楚它為全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貳』 如何用自動機器學習實現神經網路進化
如果想深入學習,那肯定得對每種神經網路都做了解,最好親自對演算法進行推導。但是如果僅僅是想使用神經網路,則參考一些案例、照著做就行。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即ANN ),是20世紀80 年代以來人工智慧領域興起的研究熱點。它從信息處理角度對人腦神經元網路進行抽象, 建立某種簡單模型,按不同的連接方式組成不同的網路。在工程與學術界也常直接簡稱為神經網路或類神經網路。神經網路是一種運算模型,由大量的節點(或稱神經元)之間相互聯接構成。每個節點代表一種特定的輸出函數,稱為激勵函數(activation function)。每兩個節點間的連接都代表一個對於通過該連接信號的加權值,稱之為權重,這相當於人工神經網路的記憶。網路的輸出則依網路的連接方式,權重值和激勵函數的不同而不同。而網路自身通常都是對自然界某種演算法或者函數的逼近,也可能是對一種邏輯策略的表達。
『叄』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3)網路是如何進化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肆』 Internet是怎樣誕生
Internet是怎樣誕生的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 的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單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 Internet 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Internet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 Internet , 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伍』 網路如何進化
我們不得不承認, 互聯網這只動物還相當低等,只處在進化的中間階段:神經系統比較完備,並且已經進化出了一些中樞神經的雛形,例如負責搜索的中樞神經Google和網路,負責交易的中樞神經e-Bay和淘寶網……但中樞神經還沒能整合成腦,也還沒有進化出感情和記憶,更別說理性了。 正如生命的進化一樣,如果把互聯網看成一個有機體,我們不得不承認,互聯網這只動物還相當低等,只處在進化的中間階段:神經系統比較完備,並且已經進化出了一些中樞神經的雛形,例如負責搜索的中樞神經Google和網路,負責交易的中樞神經e-Bay和淘寶網,負責聯絡朋友的中樞神經FaceBook和開心網,負責買書的中樞神經Amazon和當當網……但中樞神經還沒能整合成腦,也還沒有進化出感情和記憶,更別說理性了。 因此,網路下一階段的進化將會出現四個方面的重點: 一、建立健全對局部刺激能做出反應的「神經系統」。例如,在互聯網領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基於相同興趣的、像原始部落一樣的博客圈,在這些博客圈裡,一個人的信息會迅速傳遍全「部落」;在通信領域,就是如前文提到的,基於小區信息、WiFi、RFID或藍牙布設 「感覺神經元」與運動神經元,使手機能從網路環境中獲取相關信息,也能把自己的情況反饋給網路。這些,是後面知覺和情緒能否足夠豐富的保障。 二、整合現有的「中樞神經」形成對用戶的整體知覺,具體分為兩個層面:對單個用戶的知覺的整合和對群體行為的整體了解。 以網路為例,我在上期文章中講到外部圖像可以被轉換成對舌頭的電刺激,從而使大腦重新構建「視覺」能力,這有賴於大腦的模式構建的能力,而沒有大腦的模式構建,輸入進大腦的只是一堆沒有意義的光點。現在我們對互聯網的了解就僅限於一堆原始數據(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用一個亮點代表一個節點的互聯網雲圖),這些數據因為沒有模式構建,是不能被大腦所直觀感知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依照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傑夫霍金斯的《創智慧》一書中提到的分層級的模式構建方法建立對互聯網數據的知覺體系。 三、使現有的「中樞神經」功能變成自組織體系,檢驗標準是,不需用戶了解其機制就能夠完成操作。 以網路為例,從通訊的角度,我們現在要聯系朋友,必須知道對方的電話號碼,即使是即時通訊軟體 ,也要先知道對方的號碼或地址,才能添加好友。未來的自組織的通訊方式應該是這樣的:首先,對熟人而言,知道對方的姓名就能夠聯繫到對方;其次,我們的即時通信軟體會自動分析我們每個人的個人喜好和最近關注的話題,把有共同興趣的人聚類,並在這些人的即使通信軟體里形成實時的討論組。例如,我正在和朋友討論足球,我的MSN的旁邊就會出現一個足球討論組,我一點擊進去,就能和所有正在聊足球的朋友認識並攀談了(順便說說,現在新浪等網站上已經出現了同時瀏覽某一網頁的人的實時聊天室,應該是這一通信方式的雛形)。 四、在中樞神經系統自組織的基礎上形成網路的記憶和情緒能力。網路在這方面的進化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對網路上的每個個體的記憶和情緒的匯集,例如每一次修改版本都被完整保留的維基網路和無遠弗屆的Google都是對人類記憶的匯總,但這方面我們才剛剛起步,如何基於對現有內容的分析更好地形成群體智慧,無疑是網路面臨的一大挑戰;第二,是對過去歷史的分析,例如,從我的出行記錄中,分析行為特徵,並指導我下次出行更加安全有效。 網路的進化剛剛進入知識的范疇,對其進化的規律、進化的方向、以及下一步進化的步驟,我們都剛剛開始探討。
『陸』 談談你對網路的認識
你們是要寫論文么- -看下面好了、、 隨著網路的發展及普及,大學生上網的人數日趨增多,網路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身心健康、價值觀念和政治趨向等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對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提出嚴峻的挑戰。因此,研究網路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2000年12月15日,至2001年1月10日,網路文明工程組委會辦公室、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對北京、上海、廣州等七大城市,101所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及專科學校,開展了"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的專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路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一個重要內容,網上各項文化活動,尤其是網上聊天等活動對於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大。80%的大學生認為在網上限制黃色、反動以及無聊的內容是必要的。
有關網路對大學生及其思想教育的影響問題,在很多期刊、雜志及網路上有很多論述,綜合起來有以下觀點:1、網路有利於大學生新觀念、新意識的形成;2、網路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社會化程度得到大大提高,網路豐富思想教育的素材3、網路能為大學生提供角色實踐的場所;4、網路威脅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5、網路傳播誘發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沖突;6、網路弱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等等;總而言之網路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利大於弊。下面就我淺顯的認識談談自己的看法。
1、網路給大學生及其教育帶來的正面影響
(1)、網路有利於大學生形成新的思維方式
傳統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線性思維。網路的發展,對傳統的思維是一種超越和挑戰。它是一種跳躍式、非線性的思維方式。網路時代的這種思維方式改變了傳統思維所固有的較狹隘、死板的弊端,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網路有利於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網路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等特徵。它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拓寬了教育途徑,幫助大學生在寬廣的環境中學習和積累知識,而且有利於大學生發展和形成個性。尤其是校園網和思想政治工作網的建立和發展,為大學生接受知識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3)、網路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社會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過去,傳統大學思想教育往往局限在課堂教學,傳統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佔主導部分。網路的出現,拆掉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牆,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通過網路,學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種社會現象、思想觀點、文化思潮。
(4)、網路使我們了解到更為真實的學生思想動態,從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特別是一些受到普遍關注的校園和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們會樂於在網上發表各自的觀點、意見,進行交流、討論,這都是學生真實思想的流露。教師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分析這些網貼,從而找出對策。
『柒』 美國將在月球搭建4G網路,為啥不搭建5G人類通訊歷史進化有哪些
簡單概括,就是為了穩定。4G已經經過了十多年全球范圍的使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且穩定,4G有什麼問題,哪些地方存在缺陷或者Bug,哪些條件下可以穩定傳輸,掌握4G技術的公司已經非常清楚。月球的環境畢竟不同於地球,使用4G,對於月球只需要進行對應環境的改造升級,避免可能的陷阱就可以了。而5G還是個新事物,雖然全球已經開始了商用,但是還未普及,還未經過大面積、長時間以及各種環境狀況下的檢驗。人類通訊歷史進化。見下面的總結:
一、古代
1888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
三、現代
從電報到電話,開啟了通信世界的新紀元。而步入現在,以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主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將人類的通訊事業又
1、0G,無線通信技術時代1950s。擺脫PSTN的連接束縛,移動通信技術的誕生。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主要表現為從0G到5G的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
2、1G,蜂窩通信技術時代1980s。從一個PSTN的增值服務,到一個獨立的移動通信業務
3、2G,數字通信技術時代1990s。技術決定生態,生態決定商業規模
4、前3G時代,走向標准統一。通信標准必將走向統一,但這是一個漸進的利益均衡的過程。
5、3G,寬頻通信技術時代2000s。通信標準的白熱化爭奪,通信世界的重新定義
6、4G,通信技術標准大統一時代2010s。看通信世界,天下紛爭,終歸一統
7、5G,軟體定義網路技術時代2020s。
關鍵技術1:大規模天線陣列與波束賦形,5G網路的靈活性,在於它對於通信元素的控制能力
關鍵技術2:毫米波通信,毫米波通信是5G最具深遠意義的技術演進
關鍵技術3:軟體定義網路(SDN)與網路功能虛擬化(NFV)
『捌』 互聯網有怎樣的發展方向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阿里巴巴(01688.HK)、騰訊控股(00700.HK)、網路集團(09888.HK)、京東(JD.美國上市)、拼多多(PDD.O.美國上市)、網易(09999.HK)、美團-W(03690.HK)、三六零(601360)等。
本文核心數據:電子商務市場規模、數字娛樂市場規模、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等。
互聯網核心產業定義
前瞻提出:互聯網核心產業主要指隨互聯網技術誕生而衍生的產業業態,主要包含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數字娛樂三大板塊。不包括其他在互聯網技術加持下,對原有產業業態進行升級改造,甚至衍生出新業態的部分。詳細分析如下: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玖』 網路的進化進程是什麼英語怎麼說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網路的進化進程
『拾』 互聯網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路APPANET向互聯網發展,TCP/IP協議的初步成型;
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的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最初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並不是一個互連的網路)。所有要連接的在ARPANET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
為了打破這個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多種網路(如分組無線電網路)互連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互聯網的出現,成為了現在網際網路的雛形。
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進行通信,因而人們將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之間。
第二階段:建成三級結構的Internet,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
網際網路必將擴大其使用范圍,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之後隨著世界上的許多公司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來經營。
第三個階段: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Internet,ISP首次出現。
從1993年開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出現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簡稱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可以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得到多個IP地址,同時擁有通信線路及路由器等聯網設備。用戶只需要向ISP交納規定費用,就可以從ISP得到所需的IP地址,並通過該ISP接入到網際網路。
(10)網路是如何進化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