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站知識 > 姓氏網站前景怎麼樣

姓氏網站前景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02 12:36:42

Ⅰ 姓氏域名前景如何

我認為前景有很廣闊的市場,正所謂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同姓同宗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姓氏域名的資源卻非常稀有。自從2013年姓氏域名開放競價以來,諸多姓氏例如劉、趙、郭等等 屢屢拍出幾十萬元的高價,是如鐵一般不爭的事實。更有很多社會名流陸續開始使用姓氏域名。我相信只要是高瞻遠矚的人士,一定會認同我的看法。希望我的回復對樓主有所幫助!

Ⅱ 有我們姓氏網嗎

現代人說起姓和氏,往往混為一談。事實上,從姓氏的本意來看,二者的初義大相徑庭。

(一)什麼是姓氏

在當今,某個重要會議發布新聞公報或某一部集體編寫的大型書籍公布代表或作者排列名單時,往往按姓氏筆畫為序。這里的姓氏指的是姓,因為現在姓氏不分了,成了一個概念。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在讀先秦古書時,我們必須分辨清楚。

現在先說「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號,是氏族的標記,它標志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說文解宇》說:「姓,人所生也。」我們看姓字從「生」、從「女」,表明了出生血緣關系,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這正是遠古母系社會制度的反映,可見,姓起源於母系社會。

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媯(gui)、姒(si)、姜、嬴、妘、姞。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緣關系。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也就轉變為以父系血緣關系來計算了。這時出現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說明這時社會已基本過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說「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志,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為「子姓」,後來分成殷、時、來、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後來分成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邨、郁、邗、晉、應、韓、凡、蔣、邢、茅、昨、祭、吳、虞、虢、鄭、燕、隋、巴等氏;秦國的祖先「嬴姓」,後來分成趙、梁、徐、郯(tan)、江、黃、葛、麋、秦等氏;齊國的祖先「姜姓」,後來分成申、呂、許、紀、州、向、齊等氏。所以說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標記,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則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

(二)姓氏的作用

關於姓氏的作用,古人作過一些解釋,宋朝劉恕《通鑒·外紀》篇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說:「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宋朝鄭樵《通志·姓氏略序》說:「氏所以別貴賤……姓所以別婚姻……三代之後,姓氏合一,皆所以別婚姻。」清初顧炎武《日知錄》說:「氏焉者,為男別也;姓焉者,為女坊也。」

根據以上四種解釋,我們可以歸納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別種族;②明世系;③別婚姻。在上古同姓不婚,如《左傳·信公二十三年》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晉語》也說:「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古人從長期實踐中領悟到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了辨別男女雙方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婚娶與否,在貴族女子稱謂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代,貴族婦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kui)、季姬;出嫁後,如果嫁的是國君,要在姓上加娘家的國名,如齊姜、晉姬、秦嬴;如果嫁給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趙姬(趙衰妻),棠姜(棠公妻);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謚號,如武姜(鄭武公妻),文嬴(晉文公妻)。這樣做的用意,都是為了避免同姓婚配。鄭樵《通志》說:「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這件事古人看得很重要,當時不一定是從優生優育角度考慮的,而更看重的卻是禮。所以,即使是買妾,那個妾不知自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來判定。春秋時,魯昭公娶了吳女為夫人,因兩國都是姬姓,為了避免人們的非議,只好稱吳女為「吳孟子」,不敢公開明言姓「姬」,還有像晉獻公娶驪姬,就是不知禮的行為,因為晉國和驪國都是姬姓。

下面再說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緣關系;二是區別個人身份的貴賤。周代宗法制度嚴格,只有貴族男子才有資格稱氏。當時男子稱氏而不稱姓,是因為姓與生俱來,言氏就可知姓。也因為始祖之姓已很久遠,單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現有的身份。因此,必須讓人知道祖父為何人,這是稱氏的關鍵所在。因為氏是表明一個人身份貴賤的,所以氏常常發生變化,尤其是諸侯卿大夫。

到了戰國,社會發生大變革,舊貴族開始沒落,有許多還淪為平民甚至奴隸。所以表示貴族身份的「氏」就變得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後到了漢朝,姓和氏便合而為一了。

還有個需要說明的問題是,在先秦只有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例如《學奕》篇中的「奕秋」,就是名叫「秋」的棋手;「優孟」,就是名叫「孟」的徘優(藝人);「庖丁」就是叫「丁」的廚師。以上這些人都沒姓,都是以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或所具有的專長來呼喚的。還有「公輸盤(班)」,公輸是字,班為名,因他是魯國人,所以又叫他魯班。意思是魯國名叫「班」的木匠,並沒有姓。漢朝以後,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為人稱呼了。所以,「百姓」這個詞,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貴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如《堯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孔傳:「百姓、百官」(百官族姓),鄭註:「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漢以後,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25754491

Ⅲ .me 結尾的網站域名有前途嗎

·彰顯自我,倍加尊榮,讓Me成為您的網上名片; ·以人為本,貼近客戶,讓您的企業和產品直達用戶心中; ·企業名稱、家族姓氏,讓Me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Love.Me(愛我),Qiu.Me(球迷)……讓Me為您點燃新的創業機會! 豐富資源,種種創意,不怕注不到,只怕想不到! .Me代表「我」,屬於你! 至於此域名是否有前途,是我們網民上網習慣說了算,目前還是訪問.com的居多至於此域名的價格目前是低於你所說的價!

Ⅳ 姓氏網站有沒有前途

沒有,現在有前途的網站是綜合門戶。雖然凡事要創新,但也要符合大眾的需求。很少人關注姓氏網站

Ⅳ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說姓氏域名,這個和其他域名有什麼差別么

姓名域名的一個重要市場就是個人網站建設。這種要是因為大家都越來越重視個人營銷了。建設一個自己的個人網站,通過營銷自己來營銷企業。其實不僅如此,個人網站還能為自己展示才華提供一個平台,你如你熱愛文學就可以建一個站,收集自己喜歡的作品,展示自己寫的東西。這類的網站其實不少,主要以個人博客和社交網站為主,而涉及的人群以藝術創作者為主,如攝影、漫畫等。 姓名域名對用戶來說最大的好處不僅僅是幫助其在展示個性與時尚,更是自身無形品牌的一種保護,及時的注冊自己的姓名域名,也可以防止被別人注冊惡意使用對本人造成不良影響等,從法律角度來講,域名權是在先權利。因此,防範自己的姓名域名被搶注的最好辦法,便是盡早注冊下來但就其本身的作用而言,與其他域名無異

Ⅵ 為什麼要研究中國人姓氏

我認為,研究中國人的姓氏,可以傳承文明,解讀歷史信息,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象徵。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姓氏制度的國家。據歷史傳說、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和人類社會學的調查考察,早在原始氏族社會,中華先民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關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觀念,即藉助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種形式,繪制、使用了標志各自氏族的符號和圖形徽記,用以表達和認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發展、族群差異的相互關系,從而孕育了中華姓氏的原始雛形。這些姓氏的原始雛形,既有崇尚自然、萬物有靈的天體物象、山川地貌;也有無生物、動植物的圖騰崇拜;也有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神話史詩;同時也有民族宗教信仰和民風習俗文化內涵。舉凡與人類生育、生存、生活、生產有關的萬事、萬物、萬類、萬象,都曾被作為姓氏的雛形。故曰「因生賜姓」,從而使中華姓氏具備了多元並起、多元一體的歷史淵源,也體現出異彩紛呈、品類繁多、內涵豐富的姓氏文化特色。


時至今日,中華姓氏已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滄桑,但其世代相承的延續性,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仍永葆青春,仍然是現實生活中人人必備、無時不用的重要標記和社交工具。舉凡訂立合同,簽署書證,信函往來,交流溝通,無一不以姓氏作為重要憑信。「按姓氏排列」、「按姓氏為序」,已成為重要的社交場合、家國大事、學術活動中組合、排列有關人士的慣例。而「貴姓」一詞,更是日常社交必備的第一用語和禮儀之詞。



總之,姓氏不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人類文明的積淀,是我們認知歷史、傳承文明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事事皆用的重要工具和信息體系。因而普及姓氏知識,拓展姓氏研究領域,就成為我們認知歷史、傳承文明、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Ⅶ 姓氏網站用什麼域名比較好,請大家幫忙出主意

直接申請中文域名 www.百家姓.com 這個好記,不知道有沒有被注冊,趕快去注冊吧!!!
www.name100.com
www.home100.com
www.WhoAmI.com

Ⅷ 姓氏做什麼業務好

一個人去看你是我們自己去做的

Ⅸ 編修家譜網站哪家強

我們家族是在中國宗譜網編修的,現將我們體驗發布如下:中國宗譜網有四系統組成:①為尋根服務的宗源系統(又名:家譜目錄系統);②為續譜服務家譜系統;③家族歷史文獻存儲系統;④多身份會員系統;⑤單機版軟體體系。同著名家譜自動排版軟體:雲碼宗譜;及宗譜網APP構建成家譜生態應用體系。
①宗源系統:全稱宗譜源流分類收集系統:也可稱為:姓氏尋根系統、華人家譜目錄系統:該系統採用互聯網雲技術收集世界華人姓氏宗譜中:姓氏、堂號、譜籍地點、始祖、歷代字輩(行派)、族人聚居村莊、祖堂、祖墓及其經緯度、現在族長、宗族源流簡介等內容。為尋根,續譜,聯宜同祖宗親提供公益性幫助。
如果你姓張,你想編張氏全國家譜總目錄或者張姓全國源流分支統計之類書集。不管你是個人,還是團隊。想辦這件事,有了宗源類集系統的幫助,如探囊取物。你只需到宗譜網申請張氏宗源管理權,及將全國張氏宗源系統添加頁面發到張氏宗親群,張氏網站等媒體,然後在宗譜網或自己網站後台整理各地提交上來的源流信息就行。有了該系統,你還可以為各地張氏宗親提供尋根服務,及編輯出版張氏家譜總目,各省張氏源流集書刊。因為宗源系統可以按張氏堂號,區域將宗源信息智能分類下載。不用出差,不用打電話,居家或旅遊中動動手指,就可完成原來需要成百上千人,花百萬才能完成的文化項目。
②以族群為基礎的家譜管理系統是宗譜網核心所在。宗譜網家譜文件有三種格式,①閱讀版(pdf)作用查看、閱讀;②下載版作用存檔、交流,可以是多種文件格式,壓縮成zip格式。③資料庫版:作用查看閱讀協編,為雲碼宗譜產生宗譜資料庫文件zpx格式。現本網站只支持雲碼宗譜1.3.3.7及以上與宗譜網1.0單機版軟體產生的ZPX宗譜數據文件。用戶標簽無F標識用戶,只能建一本宗譜。如需建多本宗譜,請與本站聯系。普通用戶ZPX文件人數與像片數,視頻數有限額。用戶必須注冊成為用戶才可建雲譜。。資料庫(zpx)文件可便捷實現家譜數據在網站、電腦軟體、手機APP等多平台共享添加、修改、閱讀。實現在不同時間不地域採集家譜信息。使續修家譜不再上門登記與校對,節省時間與人力。閱讀版(pdf)格式可用來流轉或印刷成書刊,提高保護資料庫(zpx)文件安全。你在宗譜網上可對自己家譜編輯、閱讀,下載等功能設置是否公開、付費閱讀、憑密碼編輯等不同許可權,來提高其安全性與定向性。
另外宗譜網家譜資料庫(zpx)文件與雲碼宗譜排版管理系統資料庫文件格式相同。雲碼宗譜排版管理系統是國內知名的家譜排版管理系統,內置三十多種國內經典而主流家譜版式(蘇式、歐式、行序式、一家清等)。可將家譜資料庫(zpx)文件自動排版輸出生成PDF文件,用來印刷,或做電子家譜等其它們家譜形式。資料庫(zpx)文件可在單機版與網路版、移動版無障互通。宗譜網家譜除了記載傳統家譜信息中的生、死、歿、葬、娶、生子、生女等基本信息外。還可以大量添加個人介紹、圖像、視頻、大事記等更多現代信息。 ③隨著城鎮化發展,不少農民都選擇進城工作並安家落戶,不少農村都變成了空心村。另外合村並鎮、城市邊緣農村的拆遷等加劇了農村消失。據統計,中國每年有7000多個村子消亡。沒有消亡村莊從村貌、人口、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發生了很大改變。宗譜網多媒體村史存儲系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家族歷史文獻存儲系統、除了記載村莊種族基本資料(如:姓氏、字輩、源淵等)外,同時對村莊不同歷史時期山場、田地、河流水庫、廠企住房等村容村貌;領導性人物、重大事件、歷史變革、行政區劃等村事村史安排了圖文並茂存儲與展示。還可以將祖堂,祖墓,宗祠、經典或標志性建築以視頻展示,供後人懷念,景仰,寄託思念等等。相同宗源下的村莊,有族長管理。宗譜網真正實現了村村上網,村村進入歷史,為後世發展與研究提供史詩級多媒體檔案。
④多身份會員系統:宗譜網為宗族喜歡與關心宗親文化愛好者,提供家譜,宗族文獻一個存儲與展示平台的同時,為續族譜提供方便快捷服務。也可成為姓氏組織協會,地方專業修譜公司得力助手。提高他位的工作效率與品質。

Ⅹ 姓氏文化與旅遊的關系

國史、方誌、家譜,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三大支柱。中國姓氏表明了一個人的家族系統和血緣關系,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著姓氏起源、姓氏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研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國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一、中國姓氏的淵源和姓氏文化的發展

1.中國姓氏淵源。中國的姓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氏和姓並不相同,它是姓的分支,較姓的產生要晚一些,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姓原本是代表母系氏族的族稱,是同一女性始祖的後代們所共同擁有的符號標記;氏作為姓的分支,是子孫繁衍後各個分支所特有的符號標1}《呂氏春秋.恃君覽》中記載:「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在母系氏族社會,人類實行群婚制,子女與父親的關系不能確定,只能按母系來確定人的血緣身份和氏族歸屬。姓的不同表示著擁有不同的女性祖先,古文獻中所見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都帶有「女」字。鄭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記載:「女生為姓,故姓字多從女,如姬、姜、贏、女以、妨、繆之類是也。」姓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其作用在於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即姓具有典型的「明血緣」的作用。

人們對姓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最有名的是圖騰感生說,圖騰感生認為中華古姓起源於原始的圖騰崇拜。在『怪人皆無父、感天而生」的母系氏族社會,人類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大自然及自身不了解,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有靈魂,都有生命,認為氏族的繁衍是圖騰作用的結果,如果氏族中的女性與圖騰發生了神秘的接觸,就會受到圖騰的感應,從而便可以「感而受孕」。許慎在《說文》中說:『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他們認為使始祖母受孕的異物就是「感天」的結果,是圖騰一氏族的共同崇拜物,作為各族族號的圖騰就演變成同一氏族的共同標記—姓。以祖先的圖騰為姓氏,如熊、龍、牛、馮、梅、李、毛等。另外還有地名轉化說,認為姓來源於以始祖所居住的地方命名。吹律定姓說,認為姓是聖人吹律聽聲區別出來的,律是古代的一種定音儀器,用竹管或金屬管製成,並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階高低。

氏是在姓的基礎上分化出來的,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氏是姓衍生出來的氏族分支,從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這一時期,氏是達官貴人家族用以標志宗法身份的專稱,氏的主要作用在於區別身份的貴賤,以示和平民百姓的區別。在人類社會之初,氏是帶有明顯的等級觀念和階級烙印的。在夏、商、周三代,氏是貴族男子的專稱。我國最早的一些「氏」,如神農氏(是農耕文化興起的標志)、伏羲氏(是人類結網捕魚和烹飪的象徵)、隧人氏(是人類懂得了鑽隧取火的標志)等,都是父系氏族階段出現過的最有名的「氏」,也表明了遠古時期人類以集體的力量征服自然的時代特徵。

2.中國姓氏文化的發展。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記載:「三代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在氏族社會,同姓不婚,姓有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即「姓所以別婚姻」;而氏主要來自於天子賜予的國名、溢號、官稱、居邑等,代表了貴族男子的宗法身份和地位,身份低賤的人也就無氏可言,氏有別貴賤的作用,所以「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即「氏所以別貴賤」。

「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先秦時期,男子名前冠的不是姓而是氏,如屈原和商鞍,他們並不姓「屈」和「商」,屈和商只是他們的氏,實際上屈原是楚國公族,姓舉,商鞍是衛國公族,姓姬。中國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女子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出嫁的,她們有明確的姓,以免違背同姓通婚的禁忌。到了戰國時期,封建宗法制度崩潰,氏族貴族日趨瓦解,姓氏制度隨之衰落,氏不再作為標榜貴族身份的標志,逐漸失去了「別貴賤」的作用,姓與氏之間的區別逐漸消失,一般平民開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又隨著世代的不斷推移和人口的繁衍生息,同姓的人們共同的血緣成分也越來越少,同姓不婚的規定己不重要,姓「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逐漸消失。自漢以後氏與姓混雜不分,二者在意義上己不存在區別。秦漢以後,我國的姓氏制度基本趨於穩定,到了漢代,則通稱為姓,我們現在的姓就是從那時沿襲而來,主要來源就是先秦的氏。

二、中國姓氏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

中華姓氏歷經多個朝代不斷傳承變遷,至今姓氏數量就有一萬多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讀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標記歷史人口遷移、反映時代文化特徵、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

1.中國姓氏文化是解讀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把鑰匙。在上古時期,生活資料大部分從採集或狩獵中獲得,人類的群居生活可以抵禦來自兇猛動物的攻擊,繁衍後代便成了遠古時代人們的重要任務,掌控生育大權的女性便以「氏族首領」的身份居於崇高地位,形成了女性掌權的母系氏族社會。從「女」的「姓」字和古姓中大量的「女」字旁,是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至高地位的標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人類的居住逐漸穩定下來,生活資料不再單從採集和狩獵中獲得,有了田地和其它經營方式,男子在社會生產生活中逐漸居於主導地位,母系社會解體,父權制形成。

西漢末年的門閥制度使姓氏有明確的高低貴賤之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望族大姓可左右政治、世代高宦。這些豪門世族還恥於與庶族通婚,大批出身寒微而富才學的士人被拒於各級政權之外。門閥制度歷東漢至魏晉南北朝而極盛,隋唐時期開始施行科舉取士制度,家族的權力靠個人讀書進舉獲得,世襲的家族社會地位逐漸衰弱,但這種門第觀念,仍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

唐五代時期,是中國古代賜姓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和加強統治,便用賜姓的方式籠絡人心或震懾臣民。必要時皇帝對異姓臣民賜以皇族姓氏,或者賜予他姓,以褒獎他們建功立業的功績,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賜國姓是帝王對臣民的一種莫大禮遇,通常為了安撫降將、宣示恩寵。當然也有因避諱而賜他姓,或出於貶損而賜惡姓等。賜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唐五代的賜姓相當一部分是賜給當時少數民族權貴的。這些民族內附後,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一些權貴家族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特殊禮遇,心儀華夏,獲帝王賜姓氏後,其家族或者部落紛紛改從漢姓,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姓氏文化是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一種文化視角,它包含了太多的權勢、地位、尊卑、貴賤等特質和家國一體的社會構建。如宋代大儒、理學家創始人之一張載在《經學理屈》中所闡述的:「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中國自古提倡的倫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識在古代社會的姓氏文化中得以充分體現。

2.中國姓氏文化是標記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一座史碑。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他們由於各種原因不斷遷徙,後在遷入地定居下來,繁衍後代、薪火相傳,姓氏文化隨之豐富和發展。

秦、漢至魏晉時期,部分中原地區居民開始向南方遷徒。秦統一中國後,秦朝曾派數萬大軍深入嶺南守備,這些軍隊和他們的家屬隨後在當地定居。為鞏固邊疆,秦始皇又派50萬大軍到嶺南開辟疆土,部分士兵繼續南下到州定居,成為秦朝的北方移民。東漢以後,中原地區連年天災,百姓衣不遮身、食不裹腹,社會出現動盪,居民離開戰亂的中原,向當時比較偏僻的地方遷移,主要的遷移方向是長江以南。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大量湧入中原,中原原居民為避兵亂和免受異族統治開始遷移,其中許多人隨晉朝皇室南遷,入居江南。這些南下的移民中有一部分又輾轉向東南遠徙,最後進入閩中。

兩宋時期,一些中原百姓遷入廣東。1127年北宋滅亡,當時部分百姓隨趙構向東南遷徙,遷至現在的江蘇蘇南地區太湖流域一帶;部分隨隆裕太後到贛南地區,還有小部分百姓在動亂中一直南下,最終在珠江流域定居下來。南宋末年,中原百姓為避戰火大規模南遷。宋朝還有狄青、楊文廣率禁軍南征,大批士兵留廣西戍邊屯墾。

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後裔大批赴台或移居海外。明清時期移民台灣的人中,主要來自福建省和廣東省,而福建、廣東兩省歷代移民多來自於中原。中原移民最多的一次當屬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時。1953年,台灣地區戶籍調查顯示,調查資料中戶數大於500的
100個姓,其中有63個姓的族譜資料顯示其先祖來自河南省東南隅的固始縣。該次統計資料顯示這63姓共計67萬多戶,占當時台灣總戶數的80.9
%。海峽兩岸人民血脈相連,來往密切。在近些年尋根文化興起的浪潮中,台灣漢族更是熱情高漲,他們通過各種努力來大陸尋根祭祖,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

3.中國姓氏文化是時代文化特徵的一種反映。由於社會歷史發展時期的不同,姓氏受到不同的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反映出不同社會時代的文化特徵。
姓氏在其產生之初是標志氏族或者社會血緣關系的識別符號。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它承載了關於血緣圖譜、家族演變以及時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姓氏是標志社會結構中一種血緣關系的符號……因此,姓氏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所包含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作為一種制度文化,它的綜合性的文化特徵又是非常明顯的。

姓氏的出現是社會的一種進水《禮記·樂記》闡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惆易·序卦》闡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措。姓氏在貴賤、上下、尊卑的層面上執行了一整套禮儀規范。

在現代社會,姓氏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斷發展變化,有些舊有的姓氏己經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漸產生。姓氏文化在現今表現出了由先前的男尊女卑到現在的男女平等意識的轉變。當然,子承父姓的習俗依然盛行,尤其在中國的農牧地區。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己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細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選擇,後代無論是男是女,既可以從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有時是父母姓的組合,甚至根據自己的意願新起一個姓。蘇州有一位孩子的姓更是充滿了現代文化特徵。由於孩子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姓氏又互不相同,為了考慮周全四個姓氏,最後經過家庭所有成員的表決,另起新姓「點」。新姓的下部四點代表全家四個姓,上部是一個「占」字,代表佔有全家的四個姓。隨著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增多,城市中不少孩子也會共同使用父母雙方的姓氏。有些孩子的名字是四個字『父姓+母姓+名字」,表達了對父母雙方基因的尊重和中國姓氏文化的進步。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思想更為多元,姓氏文化表現出了新時期新的文化內涵。姓氏是個人作為家族成員的符號標記,是個人對於「我從哪裡來」的哲學思考的科學回答。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機遇期,依法治國、民主公正的理念深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姓氏作為一種社會元素,是個人的家族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的標志,姓氏不再承載「別貴賤」的文化內涵,處處體現出現代社會的平等意識和家族觀念。

4.中國姓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紐帶。「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祖根就是至高神聖的土地,尋根認宗充分表現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姓氏文化是傳統大家族的精神紐帶和文化標志,血緣是任何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都無法阻隔的紐帶。中國人的尋根意識和對自身歸屬感的強烈需求,推動著海內外華人對中國這個「家」和「根」的眷戀和認同。千千萬萬的遊子身在異鄉,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姓氏譜系不是簡單的文化符號,是他們與同宗族人的血脈見證,是他們心的歸屬。海外華人在全球分布較為廣泛,世界各地的華人心繫祖國,他們在各地成立了同姓宗親會組織,用各種形式寄託著對大陸故鄉的懷念和尊祖敬宗的情懷,越來越多的華人歸國就是要滿足「回家」的情結。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更是剪不斷台灣與大陸海峽兩岸人民的團結與親情。海外華人心繫大陸同姓宗族,認祖歸宗,共辦實業,捐資助學,造福桑梓,這正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具體體現。

5.中國姓氏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資源。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血緣關系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在社會生活中,姓氏文化具有巨大的經濟能量,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經濟價值己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一個感性消費的社會,姓氏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己然表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據統計,目前我國有關姓氏尋根的中文網站有200多個,國內許多姓氏的祖居地或發祥地還成立了尋根服務團,舉辦姓氏文化節,開展姓氏尋根旅遊等活動。以姓氏文化為核心的產業將成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行業,尤其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姓氏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與潛力是巨大的。

國外也有尋根問祖的案例。美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的作品《根》(1976年出版),在美國黑人圈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帶動了當時美國黑人的尋根熱,這在當時也極大地引起了海外華人的共鳴。1991年10月,全歐客屬崇正總會響應歐洲華人的尋根心願,共組織歐洲8個國家19個姓氏的245名客家人到河南尋根,這是自稱「河洛郎」的海外客家人對祖地最早的大型尋根活動[0]。1998年,榮陽鄭源實業公司在鄭州舉行「首屆鄭源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海內外鄭氏實業家齊聚一堂,共簽約總額14.2億元人民幣;2003年10月,第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海內外22個國家與地區的約3000客家人出席了該次世紀盛會,該次大型盛會具有巨大的經濟能量,據統計約有35個項目被簽署,合同金額27.
2億美元,其中外資額約24億美元。尋根資源的開發,極大地挖掘了姓氏文化的經濟價值。

三、結語

文化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形成的,姓氏作為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強大的紐帶作用,使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聚集力。姓氏是一個稱謂符號,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具有文化的意義,載負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數典不忘祖,落葉要歸根」,弘揚祖德,葉落歸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姓氏是社會人的群體性符號,姓氏所賦予的文化意義,讓每個炎黃子孫都能夠找回自己的歷史歸宿,都有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海內外華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凝聚力因之而增強。尋根渴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尋根本質上就是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是對姓氏這一社會符號所具有的社會文化意義的認可,體現了中華民族凝聚團結的精神。尋根渴祖懇親是中華兒女凝聚和寄託情感的方式,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創造美好未來的原動力。姓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義。

閱讀全文

與姓氏網站前景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7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1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81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8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21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7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8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7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8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2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4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00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