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讓人心情變好有哪些方法
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 心情失落就是郁悶,有時候是人多想了.總是想到一些將來會發生的事情,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就形成了壓力.何必思考一些不可預測的事情呢?或者說過去的不開心就讓它過去,不可能因你不開心就不發生。 緩解壓力的方法:大聲吼將心裡的怨氣發泄出來,你就會覺得心裡舒服多了。或者你將自己心中的不滿向家人或好朋友傾訴,你也能得到解脫。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憂慮,笑口常開。你還應該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勇敢地面對現實,不要害伯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確處理事務。 你要廣交朋友,經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述不但可增強友誼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暢,煩惱盡消。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我的生活理念,有的人生活的很快樂,有的人卻對生活出奇的失望,歸根揭底是心態的問題。 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會讓人突然陷入一種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緒之中,更有甚者對生命的絕望。 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的激烈,讓人們的各種壓力增大,如果當這種壓力超過了某種負荷能力的時候,就會讓人出現偏激情緒,這樣帶來的後果是無法想像的,我個人覺得如果人能在適當的階段給自己找一個出口,會逐漸排除這樣的精神壓力,讓你走向更輝煌的道路。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減輕這樣的負面情緒呢? 第一: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慾望。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你對事物的慾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所謂退一步自然寬.) 第二:學會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就要盡量幫助你能幫助的人,那樣你得到的就是幾份快樂,多幫助他人,善待自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第三:遇到心情煩躁的情況的時候,你喝一杯白水,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回味身邊的人與事,對新的未來可以慢慢的輸理,即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冷靜的前進思考。 第四:多和自己競爭,沒有必要嫉妒別人,也沒必要羨慕別人。很多人都是由於羨慕別人,而始終把自己當成旁觀者,越是這樣,越是會把自己掉進一個深淵。你要相信,只要你去做,你也可以的。為自己的每一次進步而開心(事是不分大與小的,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復做,爭取做到最好) 第五:廣泛閱讀,閱讀實際就是一個吸收養料的過程,現代人面臨激烈的競爭,復雜的人際關系,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在某些場合尷尬,可以進行廣泛的閱讀,讓自己的頭腦充實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人有時候是這樣的,肚子里空空的時候會自然的焦急,這就對了,正是你的求知慾在呼喊你,要活著就需要這樣的養分。 第六:不論在任何條件下,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因為我相信一句話,如果你喜歡上了你自己,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你想,努力去實現,就會的!(很多人為什麼沒實現,就是沒毅力) 第七:學會調整情緒,盡量往好處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本來可以很好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情緒的把握不好,讓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讓復雜的事情更難.其實只要把握好事情的關鍵,把每個細節處理的得貼就會游刃有餘.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靜點,然後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處想,心就越開,越往壞處想,心就越窄! 第八:珍惜身邊的人,用語方面盡量不傷害,哪怕遇到你不喜歡的人,你盡量迂迴,找理由離開也不要肆意傷害,這樣不僅讓自己心情太壞,也讓場面更尷尬.珍惜現在身邊的一切。 第九:熱愛生命,每天吸收新的養料,每天要有不同的思維.多學會換位思考,盡量找新的事物滿足對世界的新奇感,神秘感。 第十:只有用真心,用愛,用人格去面對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保持良好心態的具體做法是: 1.轉移情緒。人生的道路崎嶇不平,坎坎坷坷,難免有挫折和失誤,也少不了煩惱和苦悶。此時此刻,應迅速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方面去。比如有時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或在家中與親屬發生爭吵,不妨暫時離開一下現場,換個環境,或者同別人去侃大山,或者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娛樂娛樂。這樣很快就會把原來的不良情緒沖淡以至趕走,而重新恢復心情的平靜和穩定。 2.憧憬未來。追求美好的未來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經常憧憬美好的未來,才能始終保持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管命運把自己拋向何方,都應該泰然處之。不管現實如何殘酷,都應該始終相信困難即將克服,曙光就在前頭,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 3.向人傾訴。心情不快卻悶著不說會悶出病來,有了苦悶應學會向人傾訴的方法。首先可以向朋友傾訴,這就需要先學會廣交朋友。如果經常防範著別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無愉快可談。沒有朋友的話,不僅遇到難事無人相助,也無法找到可一吐為快的對象。把心中的苦處能和盤倒給知心人並能得到安慰甚至計謀的人,心胸自然會像打開了一扇門一樣明朗。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向親人傾訴,學會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傾訴給他們,也常會使心境立即由陰轉晴。 4.拓寬興趣。興趣是保護良好的心理狀態的重要條件。人的興趣越廣泛,適應能力就越強,心理壓力就越小。比如,同樣是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有的人覺得無所事事,很容易產生無用、被遺棄等失落感。而有的人則覺得退下來後無官一身輕,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看書、寫字、創作、繪畫、彈琴、舞劍、養鳥、釣魚、種花等等。總之,興趣越廣泛,生活越豐富、越充實、越有活力,你會覺得生活中處處充滿陽光。 5.寬以待人。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朋友之間也難免有爭吵、有糾葛。只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應該與人為善,寬大為懷。絕不能有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更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拳腳相加,傷了和氣。應該有那種「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 6.憶樂忘憂。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時荊棘叢生,有時鋪滿鮮花,有時憂心如焚,有時其樂融融。對此應進行精心的篩選,不能讓那些悲哀、凄涼、恐懼、憂慮、彷徨的心境困擾著我們。對那些幸福、美好、快樂的往事要常常回憶,以便在心中泛起層層漣漪,激發人們去開拓未來,而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諸多的煩惱則盡量要從頭腦中抹掉,切不可讓陰影籠罩心頭,而失去前進的動力。 7.淡泊名利。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得隴望蜀,欲壑難填,財迷心竅,官癮十足。有的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一旦個人目的沒達到,或者耿耿於懷,疑竇叢生;或者心事重重,一蹶不振。不要那麼斤斤計較,不要把名利看得那麼重,否則,容易導致心理失衡。 除此之外,還要經常鍛煉身體,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對於保持一份好心情也是至關重要的。
② 刻舟求劍杯弓蛇影濫竽充數的詞語都屬於什麼
都屬於寓言類的成語。
刻舟求劍,杯弓蛇影,濫竽充數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
濫竽充數這個寓言故事還善意地提醒人們,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有個較好的發展,不要寄希望於偷奸耍滑,鑽制度的空子,而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靠自己的誠實付出。刻舟求劍是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杯弓蛇影是歷史故事,出自《晉書·樂廣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確解決的方法。同時也諷刺了在虛幻的現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人。
③ 形容一個地方出很多壞人用什麼成語
藏垢納污 (也做:藏污納垢)
發音 cáng gòu nà wū
釋義 垢、污:骯臟的東西。包藏容納骯臟之物。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示例 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說的罷:「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非~之地。」(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女吊》)
鮑魚之肆
發 音: bào yú zhī sì
釋 義:賣咸魚的店。比喻壞人成堆的地方。 鮑魚:即漬魚,有腥臭。賣漬魚的店鋪叫鮑魚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示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入~,而不自知其臭,其斯之謂乎? ★清·憂患餘生《〈官場現形記〉序》
出 處:漢劉向《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解釋: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熏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 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 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蠹居棋處
發音 dù jū qí chǔ
釋義 比喻壞人深入社會,散布各處。
出處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孽臣奸隸,居棋處。」
④ 蔣寅擬與避有哪些論正方法
一.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特徵
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又譯作「本文間性」,這個術語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是個含混不清的概念,在不同批評家的著作里被給予不同的定義、賦予不同的意義,甚至因范圍的不斷擴大、所產生的命題日益增多而被指責為大而無當的理論神話。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樂於使用這個概念,因為它「囊括了文學作品之間互相交錯、彼此依賴的若干表現形式」,使文學寫作中的引用(citation)、暗示(allusion)、參考(référence)、仿作(pastich)、戲擬(parodie)、剽竊(plagiat)及各種方式的照搬套用有了概括其本質和統一性的理論視角。根據法國學者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一書對互文性理論的源流、學說及其批評實踐的梳理,我認為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的定義最簡潔地說明了互文性的含義:「每一篇文本都聯系著若干篇文本,並且對這些文本起著復讀、強調、濃縮、轉移和深化的作用。」《互文性研究》的作者將互文性歸結為文學的記憶,它分別由文本、作者和讀者所負載,形成文學寫作中的變換和聯系。這無疑是有見地的,記憶本是文化自身積累和衍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但就文學而言,記憶還不能全部說明創作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加上摹仿,互文性的形成機制才能得到全面的揭示。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始於摹仿,文學創作同樣也不例外。「借鑒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許的,是來自一段模糊的記憶,是表達一種敬意,或是屈從一種模式,推翻一個經典或心甘情願地受其啟發」。而在以古為尚的中國,摹擬更是經典形成以後的普遍風氣,從魏晉到南北朝之間擬古一直是詩壇的時尚,在陸機、謝靈運、江淹等詩人的創作中,擬古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徵。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創作中還明顯留下擬古的痕跡。擬古的結果形成古典詩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關系,並滲透於詩歌文本的各個層次。甚至可以說,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徵,也是古典詩歌作品最普遍的現象。
鑒於詩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襲關系,梁代鍾嶸《詩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論列歷代詩人,揭示其間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其實質正是出於對其作品互文性的體認。唐朝詩僧皎然《詩式》將文本的相似概括為語、意、勢三個層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謂「三偷」。偷語之例,如傅咸《贈何劭王濟》詩有「日月光太清」句,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擬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有「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句,沈佺期《酬蘇味道》化作「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偷勢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軍》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齡《獨游》脫胎為「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皎然的「三偷」之說雖從語詞、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區分了詩歌文本中不同類型的摹仿,但由於唐代詩學的中心問題在於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論的摹仿也只限於句與聯的范圍,集中在語詞的層面。到宋代,釋惠洪將這種摹仿合理化,在《冷齋夜話》提出「脫胎換骨」的理論:
山谷雲:「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模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如鄭谷《十日菊》曰:「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西漢文章雄深雅健者,其氣長故也。曾子固曰:「詩當使人一覽語盡而意有餘,乃古人用心處。」所以荊公作《菊詩》則曰:「千花百卉雕零後,始見閑人把一支。」東坡則曰:「萬事到頭終是夢,休,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如李翰林詩曰:「鳥飛不盡暮天碧。」又曰:「青天盡處沒孤鴻。」然其病如前所論。山谷作《登達觀台》詩曰:「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遊人眼界開。不知眼界闊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凡此之類,皆換骨法也。顧況詩曰:「一別二十年,人堪幾回別。」其詩簡緩而立意精確。舒王作《與故人詩》曰:「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與塵埃。不知烏石江頭路,到老相逢得幾回。」樂天詩曰:「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東坡《南中作》詩曰:「兒童悞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醉紅。」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學者不可不知。
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即脫胎換骨究竟是黃庭堅的說法還是惠洪的引申發揮,學者們有不同看法。我傾向於認為是惠洪的發明,脫胎法是沿襲前人的意思而重新造句,接近皎然的「偷意」;換骨法是引申改造前人的意思,類似皎然說的「偷勢」,但已不局限於一聯一句,而擴大到全篇的取意。事實上,詩歌文本的摹仿本來就是多層次的,不止限於語句,還包括主題和結構。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論「三偷」,即將其內涵大為擴展,羅列了主題和結構等不同層次的例證。如果按照後人的習慣用法,意與主題相關,勢與結構相關,那麼偷語、偷意、偷勢就可以概括語詞、主題、結構三方面的摹仿,而這些方面也正是詩歌中互文關系發生的主要層面。
在語詞、主題、結構三個層面中,語詞的互文不用說是最普遍的現象,國外研究中國詩歌的學者也注意到,「《詩經》《楚辭》以來的著名古典作品裡的用例,作為最理想的詩語的典型,優先地而且系統地被繼承下去。新的詩語產生,大致只限於在現有作品中找不到與它相適應的用例的場合」。這使得古今詩歌文本因這繼承性而形成緊密的文本關聯。被譽為集古典詩歌大成的詩聖杜甫,其詩歌創作最突出的特點,在宋人看來便是「無一字無來處」。揭示杜詩語句的出典,找出它們與前代作品的淵源關系,一直是宋代以來注家最傾注心力之所在。今天用互文性理論來審視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常見的用典、用事、用語現象,研究意象與語匯的語義生成方式,更讓我們對古典詩歌創作與注釋中對「無一字無來處」的追求獲得全新的認識,並形成古典詩歌藝術和詩歌史研究的一個新的知識生長點。語詞互文較為常見,有關用典研究的論著已有專門探討,本文不再涉及,而只就結構和主題層面的互文現象作些考察。
相比語詞層面的互文,主題和結構的互文不那麼明顯,也不那麼常見,有時需要獨特的眼光才能發現。清代詩論家田雯提出的「詩文演法」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余嘗謂白香山《琵琶行》一篇,從杜子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得來。「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杜以四語,白成數行,所謂演法也。鳧脛何短,鶴脛何長,續之不能,截之不可,各有天然之致,不惟詩也,文亦然。楊升庵曰:「郭象《莊子注》雲:『工人無為於刻木,而有為於運矩;主上無為於親事,而有為於用臣。』柳子厚演之為《梓人傳》一篇,凡數百言。毛萇《詩傳》雲:『漣,風行水成文也。』蘇老泉演之為《蘇文甫字說》一篇,亦數百言。皆得脫胎換骨之三昧。」知此則余之論白、杜之詩,瞭然無疑義矣。
田雯這里所舉的詩、文中的「演法」,都屬於發揮前人作品的片言只語或脫胎其主題的例子,單從語詞表面有時已很難辨認新文本與前人作品的關系。吉拉爾·熱奈特《隱跡稿本》將這種經過轉換或摹仿已無法由語詞直接辨析的互文性稱作超文性(hypertextualité),它是互文性關系中比較隱晦的一種。好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一向建立在涵詠和玩味的基礎上,對文本的廣泛熟悉和細致閱讀是對批評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歷代批評家和注家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有關作品互文性的各類例證,可以讓我們從容地討論互文性問題,關鍵就看用什麼方式更方便。就詩歌而言,我覺得根據互文形成的原因,將互文的類型分為標題摹仿、主題摹仿、風格摹仿三類,似乎比較簡明。它們通常都依賴於經典化的名篇,因此名篇摹仿就不必再專設一類。
先看標題摹仿的互文,它指前後作品因標題相同而發生摹仿關系。這通常出現在有意識的擬作之間,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李商隱與楊億的同題之作《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李)
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誰聞隴水回腸後,更聽巴猿拭袂時。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欹。多情不待悲秋氣,只是傷春鬢已絲。(楊)
李商隱詩前三聯連續排比歷史上與淚有關的典故,尾聯以更進一層的筆法突出灞橋送別之悲,結構很是獨特。《西昆酬唱集》中楊億、錢惟演、劉筠的《淚》二首,都是摹仿李商隱之作,但錢、劉二首除偶有體物語(如「蠟炬風高翠箔輕」、「銀屏欲去連珠迸」),不似原作以人生情境貫穿全篇外,尾聯也沒有李詩那種提綱挈領的意味。清初張篤慶《擬西昆四詩》,「淚」一首則取閨怨主題,一意到底,也沒有仿效李商隱的寫法。只有楊億一首亦步亦趨,結構完全脫胎於原作,尾聯也用了同樣的筆法。如此徹底的結構摹仿當然是很罕見的,通常都是由部分的構思或語詞摹仿形成作品間的互文。
主題摹仿的互文在許多情況下與標題摹仿重合,因為主題詞經常突出在標題中;同時它也經常與題材的因襲部分重疊,除擬古或樂府題之外,許多主題摹仿本來就是基於相同題材的。自古以來文學選本按題材分類編排也是為了便於學習和摹仿,人們寫作某一主題時,很容易從流行的選本或類書中找到可供摹仿的範本。請看《全唐詩》卷二所收的唐高宗李治《七夕宴懸圃二首》:
羽蓋飛天漢,鳳駕越層巒。俱嘆三秋阻,共敘一宵歡。璜虧夜月落,靨碎曉星殘。誰能重操杼,纖手濯清瀾。
霓裳轉雲路,鳳駕儼天潢。虧星凋夜靨,殘月落朝璜。促歡今夕促,長離別後長。輕梭聊駐織,掩淚獨悲傷。
我很懷疑這是高宗同一首詩的兩個稿本,或者有一首是他人之作,誤編在高宗名下。不管怎麼說,兩章的構思取意過於相似,只是中兩聯內容調換了一下位置。有學者認為「靨碎曉星殘」的隱喻襲自陳後主《七夕宴重詠牛女各為五韻》的「靨色隨星去,髻影雜雲來」,其實《藝文類聚》所收庾信《鏡賦》已有這一比喻。陳叔寶詩未收入唐初類書,而《藝文類聚》卷四所收的一系列七夕詩文表明,高宗詩四聯的內容只不過是前代作品的重新排列組合。其中隋王眘《七夕》是與高宗詩內容重疊最多的一首:
天河橫欲曉,鳳駕儼應飛。落月移妝鏡,浮雲動別衣。歡逐今宵盡,愁隨還路歸。猶將宿昔淚,更上去年機。
首聯同為天河、鳳駕,頷聯都有落月,只是星換作了雲,頸聯也是寫歡促別長,尾聯更是不約而同地只著墨於織女重上織機,掩淚獨悲,而不及牛郎,兩詩無論立意或構思都很相似。考慮到唐初類書的編纂和流行都與宮廷的文學教育有關,我們有理由推測高宗二詩與王眘詩之間可能存在摹仿關系。這種由立意—構思的摹仿形成的互文在《文選》和類書盛行的唐代,在唐詩盛行的宋、元、明代,在宋詩盛行的清代,都是很常見的。
風格摹仿的互文,是更為普遍的現象。因為古人通行的師法原則是得性情之近,就各體之宜,即選擇師法對象首先考慮與自己性情相近的作家,具體到寫作某種體裁時再選擇擅長此體的作家。這樣,一般情況下的寫作,更多地是以對某個作家某種風格的摹仿為主。即以所謂擬古而言,除陸機、江淹等少數作家外,也不是摹擬某些作品,而是摹擬一種風格或抒情方式。如庾信《擬詠懷二十八首》即屬於摹擬阮籍《詠懷詩》的表現形式,李白《擬古十二首》則是摹擬《古詩十九首》的風格。古詩雲: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文選》卷二九)
太白則曰:
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佳期彩雲重,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李太白全集》卷二四)
太白詩意完全脫胎於古詩:采荷思遠,欲贈無由,悵望不已;詩的抒情主人公也同樣是空閨思婦。這種摹仿是公開的,標題還特別聲明,很可能是詩人早期創作留下的習作;也有特定境遇下的模擬,如清初陳祚明久客京師,病中無聊,以《古詩十九首》各詩首句開端擬其風格自抒己情。成熟作者的摹仿,除個別作品在題目中標明外,往往都不顯山露水,甚至還要掩藏摹仿的痕跡——蹈襲畢竟不是才華豐富和有創造力的表現。賀裳說「盜法一事,詆之則曰偷勢,美之則曰擬古。然六朝人顯據其名,唐人每陰竊其實」,就是指的這種差別。當一種風格成為時尚後,作者們經常是通過摹仿經典作品來實現風格化的追求。比如李攀龍曾說「七言律體,諸家所難,王維、李頎頗臻其妙」,李頎的作品因此而被明七子輩奉為楷模,李攀龍詩中清楚可見摹仿李頎的痕跡。李頎最著名的七律《送魏萬之京》寫道: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樹(一作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全唐詩》卷一三四)
李攀龍有一首《送皇甫別駕往開州》(《滄冥先生集》卷七),明顯可見李頎詩的影子:
銜杯昨日夏雲過,愁向雲山送玉珂。吳下詩名諸弟少,天涯宦跡左遷多。人家夜雨黎陽樹,客渡秋風瓠子河。自有呂虔刀可贈,開州別駕豈蹉跎。
李攀龍詩送皇甫別駕往開州與李頎詩題旨相同,同用下平聲五歌韻,韻腳重了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它與李頎詩的關系。雖然造句不太模擬李頎,但詩的結構卻脫胎於後者:首聯送別從昨日寫起,頷聯將遠行之愁換作遠謫之悲,頸聯也用了黎陽樹、瓠子河兩個專有名詞敘寫前途所歷,同時帶出夏秋季節的變換,尾聯以勿蹉跎歲月相激勵,尤見脫化李頎詩的痕跡。相似的結構、韻腳,再配以慷慨的意氣、瀏亮的聲情,李攀龍就成功地實現了對李頎原作風格的逼真摹仿。查為仁《蓮坡詩話》稱王士禛《午日觀競渡寄懷家兄兼答辟冒疆感舊之作》「深得義山神味,正不妨與《九日》詩格調相同」,也是同樣的例子。
摹擬作風是明代詩文創作中最顯著也是最為人詬病的特徵。自李夢陽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說,舉世風靡。嘉、隆以降,「王元美、李於鱗紹明北地、信陽之業而過之,天下學士大夫蘊義懷風,感慨波盪以從之」,一代詩文創作遂籠罩在以摹仿剿襲為能事的擬古風氣中,而明人對盛唐詩的摹仿也成為文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互文現象之一。當然,必須指出的是,明人之學盛唐,雖然也不乏字襲句擬、生吞活剝的例子,但上乘之作都屬於整體性的風格摹仿,隱約能看出某篇作品的影子,卻又不易指實字句的因襲關系。這是因為明人的詩歌創作觀念並非摹擬二字即可概括,他們同時還講求變化,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擬議以成其變化」。相對摹仿對象而言,擬議是求合,變化是求離。也就是說,摹仿的目標本來就有似與不似或者說形似與神似的差異。更何況對許多作者來說,創作的意圖根本就不在於摹仿,皎然的「三偷」因此才被後人視為笑柄。除了那些毫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同不同於前人的極端的自我表現論者,大多數作者的摹仿本身,或在摹仿的同時都希望超越摹仿的對象,希望自己的藝術表現更勝原作一籌,所謂「襲而愈工,若出於己者」,或者像美國作曲家羅芮姆(Ned Rorem)很俏皮的表達:「天才的定義在於他有沒有偷的能力。」而那些將獨創性放在首位的作家則不僅不屑於摹仿,甚至在意識到前人作品時還要故意廻避藝術表現層面的相似。這在陸機《文賦》即已有表達:「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葉燮《原詩》論前後作者和作品的關系,曾說:「夫惟前者啟之,而後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創之,而後者因之而廣大之。使前者未有是言,則後者亦能如前者之初有是言;前者已有是言,則後者乃能因前者之言而另為他言。」後者為避免蹈襲、重復前人之言而另為他言,便是自覺的規避意識,前人用「犯」與「避」作為指稱蹈襲和規避的概念。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雲:「詠古詩未經闡發者,宜援據本傳,見微顯闡幽之意。若前人久經論定,不須人雲亦雲。王摩詰《西施詠》、李東川《謁夷齊廟》,或別寓興意,或淡淡寫景,以避雷同剿說,此別行一路法也。」即以王維、李頎為例說明唐代詩人的規避意識。通常認為,即使學習和模仿也要避免表面的相似,如方東樹提出「學《選》詩當避《選》體」,主張「不但避其詞與格,尤當避其意。蓋《選》詩之詞格與意,為後人指襲,在今日已成習熟陳言。往者海峰先生好擬古人之意格,豈不為客氣偽詩乎?今學漢魏、阮公,當玩其文法高妙,氣體雄放,而避其詞意」。這種規避表面上掃清了本文間互文性的痕跡,但它本身恰恰是互文的結果,當然也應該視為互文的一種形態,或許可稱為「隱性的互文」。如此說來,詩歌寫作的基本宗旨其實是要超越模仿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將互文性作為詩歌的基本問題來討論呢?這是因為,互文性研究不是僅僅要說明不同作品間存在的相似性和模仿關系——這是古代詩歌批評極為關注的問題,它更關注這種互文關系對作品的藝術表現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即使將古代詩歌批評常見的模仿關系辨析(如三偷之說)姑置一旁,互文性研究要作的事仍然還更多。上文提到的擬議和規避就不是模仿所能涵括的互文的概念,雖然它們從來就是貫穿在詩歌乃至文學寫作的重要原則,但其間的內在關聯迄今缺乏專門的研究,尤其是規避與互文性的特殊關系,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詩歌文本的擬議與變化
互文性概念對於文學研究的重要,在於它指出了先後產生的文本之間存在的一種普遍關聯。這種關聯在很多時候與模仿無關,事實上,只要一個作者知道某個文本,寫作時就會意識到它的存在,詩思從而與之相關。晚清徐鼒有一首《題露筋祠壁》詩寫道:
湖前湖後綠雲堆,湖上菰蒲繞岸回。老尼拾柴小尼爨,不知門外白蓮開。
單獨看這首詩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有一點比較奇怪,那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寫尼姑不知門外白蓮開放。是暗示「空門氣味長」,尼姑們不知世間風光嗎?如果我們熟悉王士禛著名的《再過露筋祠》一絕:「翠羽明璫尚儼然,湖雲祠樹碧於煙。行人系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就知道,徐鼒所以寫尼姑「不知門外白蓮開」,正是他意識中有王詩存在。王士禛這首七絕在清代非常有名,「論者推為此題絕唱」,陸以湉認為「詩不即不離,天然入妙,故後來作者皆莫之及」。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經典之作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後代作者的藝術思維,即使他無意摹仿,詩思也會不經意地與之相關。在王士禛以前的作品中,如謝肇淛《露筋祠》(《小草齋集》卷五)雲:「白璧自不涅,微驅何所求?至今女郎祠,颯颯英風秋。惆悵千古事,月照清淮流。」熊文舉《露筋祠》(《雪堂先生集選》卷五)雲:「依依不似薴蘿村,螻蟻烏鳶達者尊。底事蚊蟁常聚散,煙波江上立貞魂。」都沒有寫到白蓮,而自從王士禛詩成為此題絕唱,後人的詩思就常與白蓮相連了,徐鼒並不是一個偶然的例子。
徐鼒的露筋祠詩雖可以說明詩歌史上一些作品間互文性發生的原因,卻還不足以成為互文性研究的典型例證。互文性研究對文本關系的考察不只著眼於一個文本從以前的文本中獲得了什麼,即「文本漸次吸收外部材料的過程」,其根本目的在於從文本的關聯中了解新出文本較原有文本增添了什麼,提升了什麼。由此著眼,則黃景仁《綺懷》與李商隱《無題》的關系可作為一個有趣的個案。
黃景仁《綺懷》十六首對李商隱《無題》的摹仿是人所共知的一個事實。據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五載:
武進黃仲則《綺懷》詩十六首,人多傳為中表之私。但觀詩中如「妙諳諧謔擅心靈,不用千呼出畫屏」等語,似非閨秀身分,想不過婢子略有慧心者。又雲「試歌《團扇》難終曲,但脫青衣便上升。曾作龍華宮內侍,人間駔儈恐難勝」,則為青衣小婢無疑矣。又「夤緣湯餅筵前見」,若果中表之親,縱已適人,亦不必夤緣始得見也。宜黃陳少香先生曩客毗陵,聞彼處士夫言之甚悉,皆指為仲則姑母某姓之婢,似可無疑。總之,義山《錦瑟》,諸說不一,皆可為寄情之什,作香草美人觀可也。
無論其本事若何,到詩人寫作《綺懷》時,當年的戀人已嫁為人婦且有子嗣,他只有纏綿而無望地追憶少年時代這段不可明言的初戀,於是李商隱風格綺旎而又旨趣隱晦的《無題》自然地成了他仿效的範本。正如舊日注家所指出的,「義山不幸而生於黨人傾軋、宦豎橫行之日,且學優奧博,性愛風流,往往有正言之不可,而迷離煩亂、掩抑紆回,寄其恨而晦其跡者」。黃仲則的初戀雖不便明言,卻也無須故作隱諱,事實上《綺懷》的題旨是相當清楚的,一個個記憶的片段包括與情人的初識、幽會的歡愛,離別與重逢的悵恨,連綴起對往事的追懷。除了情人的名姓被隱去,所有的情節都像是自敘傳,因此它全然放棄《無題》的象徵傾向,而集中摹仿其語詞和修辭,然後是取意和構思。
首先我們看一個純粹在語詞層面因襲李商隱詩的例子,那就是第三首:「旋旋長廊綉石苔,顫提魚鑰記潛來。闌前罽藉烏龍卧,井畔絲牽玉虎回。端正容成猶斂照,消沉意可漸凝灰。來從花底春寒峭,可借梨雲半枕偎。」本章追憶與情人幽會的情景。第四句的「烏龍卧」用《搜神後記》所載晉代張然的故事。張然有狗名烏龍,其妻與家奴私通,想謀殺張然。關鍵時刻,烏龍咬傷家奴,救了主人。這個故事雖與幽會有關,但用以比擬詩人的密約幽歡,終究不貼合兩人的身份。黃景仁所以用「烏龍」之典,應是源於李商隱《題二首後重有戲贈任秀才》(《玉溪生詩集箋注》卷一)的先例:「遙知小閣還斜照,羨煞烏龍卧錦茵。」同樣的,「玉虎」句也是脫胎於李商隱《無題》(同上卷二)「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一聯,可作為一個旁證。黃景仁《綺懷》確實常從李商隱詩中借用詞語,最典型的是第十五首: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次句「銀漢紅牆」明顯是因襲李商隱《代應》(同上卷三)「本來銀漢是紅牆,隔得盧家白玉堂」一聯,原詩的比喻表現換成寫實,平添一層幽艷絕俗的浪漫色彩。花下吹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蕭史、弄玉的故事,但我卻認為此句的取境脫胎於李商隱《銀河吹笙》(同上)「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一聯。如果說「銀漢紅牆」還是「偷語」的話,那麼這就屬於「偷勢」了。而頷聯兩句又可以說是「偷意」,不是么?上句是從李商隱《無題》(同上卷一)「昨夜星辰昨夜風」化出而反用其意,下句暗用李商隱《涼思》(同上卷三)「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之意,又脫化姜夔所造而經高啟襲用出名的「滿身風露立多時」之語,遂成語意雙絕的不朽名句,一個懷著絕望的痴情追憶刻骨銘心的初戀的詩人形象也呼之欲出。後來讀者無不激賞這一聯,包括同時代的名詩人洪北江、楊荔裳。兩句語淺情深,纏綿中又有著香奩體難以企及的天然渾成,說不出的悱惻動人。頸聯的取意則藉助於李商隱另一首《無題》(同上卷二)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更錘煉其修辭的表現力。李句譬喻雖奇警,但僅著眼於展示結局;而黃句在強化結果的直觀性呈現的同時,更補充表現了內心情感的纏綿和一次次經受創傷的過程,使兩個比喻更具有視覺的刺激性,從而更強烈地傳達內心的創痛。這已不能說是簡單的摹仿了,而應該說是高度藝術性的改造,是對原有修辭之表現力的大幅度提升。明代謝榛曾說:「作詩最忌蹈襲,若語工字簡,勝於古人,所謂『化陳腐為新奇』是也。」黃景仁《綺懷》對李商隱詩作的摹仿,正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範例。
稍加紬繹就會發現,黃景仁對李商隱的摹仿實在很少停留在語詞上,更多地是藉助於語詞進入構思的層面。因而理清其間的互文性,對於《綺懷》的解讀就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比如第七首寫道:
自送雲軿別玉容,泥愁如夢未惺忪。仙人北燭空凝盼,太歲東方已絕蹤。檢點相思灰一寸,拋離密約錦千重。何須更說蓬山遠,一角屏山便不逢。
此詩第五、七句也與李商隱《無題》有關,這次是取《無題四首》(同上)其二「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和其一「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兩聯。不同的是,這里既不是借鑒,也不是改造李商隱的藝術表現,而是用李商隱的藝術表現為引子,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表現,就像音樂家以前人作品的一個樂句為動機發展出一個樂段,前人謂之「出處」。這乃是構思層面的匠心,取什麼內容和朝什麼方向發展,都有多樣的可能性。比如「何須更說蓬山遠,一角屏山便不逢」是在肯定「蓬山遠」的前提下立論,強調即使不遠也阻隔難逢;若取另一首《無題》(同上)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就會發展為別一種意思了。確實,一個動機在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手上可能有許多種發展,正向、側向、反向,一般來說正向肯定少於後二者,因為從獨創性的角度著眼,詩家總是偏愛「翻案」的。且看《綺懷》第十六首:
露檻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當遊仙。有情皓月憐孤影,無賴閑花照獨眠。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入中年。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羲和快著鞭。
⑤ 梅隴中學好么在什麼位置進重點機率是多少
梅隴中學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地址:上海市丹巴路1558號。梅隴中學不會難報名,可到該校咨詢教師。
梅隴中學(全稱上海市梅隴中學),創建於1964年,是一所公辦高級中學,國家教育部「十五」課題教科研實驗學校,上海市中學生廣播操比賽優秀學校、普陀區德育先進學校。
學校佔地27畝,學校現有30個教學班,1061名學生,教職工71人。
硬體設施:
學校教學設備先進,理化生實驗室齊全,5個多媒體教室,3個微機室,室內體育館,500M2圖書館,280 M2乒乓房。
可容納1200名師生用餐的食堂,有音樂、美術、陶藝、語音、勞技專用教室、室內舞蹈房、校內閉路電視系統、燈光塑膠操場、2個籃球操場,800 M2的校內健身區,師生自行車專用停車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梅隴中學
⑥ DNF國服巔峰競速賽,為什麼又叫「aabb杯9劍爭霸賽」
國服巔峰競速賽
在5月24日到6月14日,由旭旭寶寶組織的“第二屆DNF國服巔峰競速賽”舉行,賽事分三個階段,初賽,復賽和決賽,基本規則是不限裝備,不限職業(奶除外)雙C組隊刷強者之路英雄模式,通關時間最快的組合獲勝,獎金一共為50萬,其中,冠軍20萬,亞軍10萬,季軍5萬,參與的土豪玩家很多。
【2】九劍爭霸賽?在100級版本,國服穿越更新了男鬼劍士三覺,這樣國服三覺的職業就有5男鬼劍和4女鬼劍,目前傷害排名前10的職業,鬼劍士就占據了9個席位,名副其實的地下城與鬼劍士!而可以預見的是,到時候參加比賽的職業,絕對是以鬼劍士為主,這次比賽也將是鬼劍士的表演舞台,其餘職業可能就男氣功有一戰之力。故而,玩家調侃為“九劍爭霸賽”!
這次競速賽以雙C組隊參賽,可以有【2純C,2個34C,1純C1個34C】三種組合,大部分玩家會選擇一樣一個的混搭組合,純C可以獲取34%攻擊力加成。
按照【一純C一34C】的最佳組合搭配,【劍魂,鬼泣,阿修羅】三大輔C職業,將會是參賽率最高的職業,個人估計,【紅眼+阿修羅】,【劍帝+阿修羅】這兩大組合,會是最終的奪冠大熱門,而光兵,帕拉丁等老牌34C,在這次比賽中,或許將一無是處。旭旭寶寶的紅眼和木葉的劍魂組合,打出了7分多鍾的通關時間,不知道正式比賽的時候,有沒有組合能夠超越這個時間。
旭旭寶寶舉辦的巔峰競速賽,其目的是給他的直播增加內容,畢竟DNF直播內容太少太枯燥,而這次比賽不限制裝備,註定只有土豪參與,也大大縮減了比賽主辦難度,如果真的全民參與,估計旭旭寶寶團隊三個月都看不完參賽視頻,還要檢測是否使用外掛和插件!作為平民玩家,我們就瞪大眼睛,看土豪表演即可,安心當一名吃瓜群眾。“aabb九劍爭霸賽”,名副其實!
PS:文章100%原創手打,圖片來自於游戲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祝福勇士們:“深淵閃光不停,打團金牌不斷,神話裝備天天見”!
⑦ 鑄劍杯含金量
含金量不是很高。
文化紀念獎只是省級還是不錯的,有價值。
⑧ 愚公移山主要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這則寓言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法。
本文以兩座山的高大與移山人的年老體衰作對比,移山工具的簡陋與面臨的巨大困難作對比,襯托出移山之難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堅;用孀妻弱子與智叟作對比,襯托出智叟的渺小,見識鄙陋短淺;特別是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他們的名字就是相對立的,「愚公」的「愚」其實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卻是專打小算盤的小聰明,鼠目寸光,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他們的思想觀點更是強烈的對比,愚公能從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而智叟卻從靜止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在對比中顯出了愚公見識的高遠。另外,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對襯托愚公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愚公
愚公的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作品原文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rǔ)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hè dàn)者三夫,叩(kòu)石墾壤,箕畚(jī 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qū,彎彎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於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殘年餘力,曾(céng)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chè),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漢之陰,無隴(lǒng)斷焉。
白話譯文
太行山,王屋山(2張)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四周各七百里,有七八萬尺高,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靠著山居住。他苦於大山北面交通不便,進進出出都要繞遠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眾人紛紛說:「我們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一位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並制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鏟平,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加大增高,愁什麼山挖不平?」聰明的老頭沒有話來回答。
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愚公他們不停地幹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高地阻隔了。
⑨ 在刻舟求劍杯弓蛇影畫蛇添足這幾個寓言故事當中你最喜歡哪個故事為什麼
這三個成語描述的成語故事最讓我難忘的是【畫蛇添足】,明明畫好了蛇,卻自恃比別人快,還有時間可以多畫兩筆,就給蛇畫上了腳。不料反而輸了,因為他畫的已經不是蛇了,結果喝不到酒。
這類畫蛇添足的例子日常可不少。做好一件事後,切忌不要自以為是地多添枝節,弄得不論不類,吃力又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