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站知識 > 怎麼在網站上看懂古漢語語言

怎麼在網站上看懂古漢語語言

發布時間:2022-08-19 12:36:28

A. 怎麼才能看懂文言文啊。最近喜歡上古書了

不難。速成方法:
1、先挑選比較淺顯而又有意思的讀。讀的時候,對照著字典,搞清每一個字(先將腦袋裡的「自作聰明」清除干凈),完全讀懂了,並能准確用口語講出來,再讀其它的。只需要幾篇,你就可以讀懂一般文言文了。
2、不要事先去摳諸如虛詞、句式之類的理論,在「讀」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性認識之後,再學就非常容易了。比如說,「不我欺」、「不之聽」,為什麼不說「不欺我」、「不聽之」?讀多了發現文言文中總是將代詞放在「不」的後面、動詞的前面,回過頭學習「賓語前置」就如同喝涼水那麼簡單。
我年輕時趕上特殊時期,都是自己瞎讀,從史記的列傳開始,讀了大量的經史子集。成年之後上大學時,我已經自己寫文言文了。

B. 有沒有一個網站能在線翻譯古漢語

應該還沒有,古漢語的字就是詞,而且意義太豐富了,根本沒法准確地生成你需要的翻譯,即使有,應該比金山快譯還要爛幾百倍的。
建議找語文和英語修養都不錯的高手幫忙翻譯,這樣效果好些。

C. 怎樣學好古代漢語

看這篇文章

什麼是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孔子說:「在先的聖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於」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貫雲石《孝經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孝經》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雲石解釋《孝經》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後來同口語逐漸脫節,並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彙,語法系統。口語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文言則處於相對凝固的狀態,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範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被現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麼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彙、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並且創作了許多典範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後大多數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麼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於唐宋以後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並有些什麼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的需要,還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後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後,詩律學興起,於是研究韻律和節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並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切韻》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明。《說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性的發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立了一些語法術語並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 綜觀我國傳統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盡管如此,我國傳統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缺乏發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後,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並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於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於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並充分利用現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麼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感性與理性、範文與規律相結合的方法,即閱讀一定數量的典範的文言文,自覺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詞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規律知識,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和配合,就能較快學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編的《古代漢語》,採取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體系,就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體系。實踐證明,這是學習古漢語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學習古代漢語為什麼要讀文選呢?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那麼,閱讀文選要注意些什麼呢?首先要著眼於語言,不要著眼於文學。如《論語、侍坐章》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作為文學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後,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希」、「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希」同「稀」,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爾」是助詞,用在象聲詞「鏗」的後面,開竅推瑟發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後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作」一般作「勞作」解,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並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對於這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於「以」、「其」、「於」、「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於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無禮於……」、「貳於……」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無禮於……」或「貳於……」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無禮於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於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彙,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爛熟於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工夫自熟中出」。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築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並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史記。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我們知道羊是很溫馴的,怎麼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霍光傳》:「光與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可見應該從古今比較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這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麼意思?按現代漢語語法規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D. 如何認識古文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董 珊 這個問題所問,實際是考釋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以及這種方法的可靠性。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在此試著簡單解釋一下。 ◎上面舉出的「壺」、「姜」、「牧」、「器」等字,是西周銅器銘文,《說文解字》等字書對它們進行了隸定,隸定後都見於小篆。雖然它們的樣子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相差很遠,但是經過這樣的隸定,再將隸書轉換為今天常用的楷體字,我們就可以認識大部分常見的古文字。 漢語古文字的發展,分為先秦時代的古文字階段(包括殷墟甲骨文、兩周金文以及戰國竹簡文字等等)和西漢以來的隸楷文字階段。隸楷字體的文字,或被稱為「今文字」。從古文字到今文字轉變的歷史背景,是秦統一文字,即規定以小篆、隸書取代六國文字。用今天認識的今文字去解釋不認識的古文字的音、義,這個過程稱為「考釋古文字」。考釋漢語古文字之所以成為可能,其前提條件是:古文字所記錄的語言即漢語,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歷代古漢語文獻材料,而且今天所用的現代漢語及其漢字,與古代漢語及古文字,是一脈相承,綿延未絕。 漢字是一個記音的符號系統,每個字都有形、音、義三要素。全部了解這三要素,才算得上「認識」這個字。對於甲骨文中的某一個字,我們已知其字形的寫法,待知的是其結構方式,和它在上下文中的音與義。考釋古文字的過程,乃是根據古字形去認識古字音與字義的過程。所以,由字形結構出發,是考釋文字的基本立足點。 古文字字形與今文字字形的關系非常復雜。根據像《說文解字》這樣提供一整套小篆與隸楷文字對應關系的字書,把筆勢彎曲的古文字通過規則轉寫成隸楷形態的今文字,這個過程稱為「隸定」。 許多古文字,經隸定以後,就直接可以通過字書查到字音與字義,這是一種最簡單、常見的情況。漢字分為獨體字與合體字,合體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的,獨體字也可以成為偏旁,隸定的過程,可以提供一整套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偏旁演變規則。 還有不少古文字,每個偏旁都可以隸定,但這些偏旁組合起來的字,不見於字書。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分析這個字的結構方式,是表意字?還是形聲字?如果是形聲字,那麼該字讀音通常與其聲旁相同或相近,這就知道了它的讀音。 如果是某個不見於字書的表意字,情況就比較復雜。表意字有時作為形聲字的聲旁出現,或者作為韻文的韻腳文字出現,都可提供其字音方面的線索。 上述分析方法,主要是「偏旁分析法」。這種方法根據已經總結過的一整套字形演變規律,逐步建立從古文字到小篆再到今文字漸漸演變的清晰環節,進而達到通過字書認識其字音、字義的目的。有人戲稱:古文字的演變過程很像變形蟲。漢字字形的演變史,可以粗淺地理解為「積非成是」的「錯字」的歷史。試想:如果每個時代每個人都能謹守前代字體規范,那麼至今我們所用仍是古文字系統,就不會有隸楷文字階段了。 古人不但寫「錯字」,也常常寫「別字」。別字就是用某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表示某個通行字,也就是「通假字」。古文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是形式,這個字所表達的內容,即在其上下文中的用法,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字音是建立字形與字義(詞義)的橋梁。有時,某個古文字的字形、字音都是已知條件,但根據字書、傳世文獻所提供的字義,在古文字材料的上下文中,卻不能讀通。這也是很常見的情況。這時候就要考慮,古人在此寫了個「別字」。根據歷史語音學中上古音演變的規則,把這個字改寫成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從而使上下文義豁然貫通,這叫做「讀破假借」。由字形與字音聯合推求字義,是考釋古文字的另一基本方法。 上述兩種方法,一是分析字形的歷史演變,一是分析字音的歷史演變,其方法很像是糾正錯別字。此外,綜合多種語境線索相推勘,也常常為考釋古文字提供線索。 有些待識字在不同文例中出現,不同文例往往從語義角度為文字考釋提供不同的方向,劃定不同的范圍。一項正確的考釋,需要讀通所有文例。所以,多種文例的互相推勘,可以得出這些范圍的交叉點,從而得出唯一正確的答案。 當代古文字學的考釋工作,既有文字學內在的方法,即結合文字形、音、義分析手段互相推求;也常常結合語言學、考古學、歷史文獻學等多學科的分析手段,科學化和系統化程度很高。如果缺乏專業邏輯訓練而侈談考釋文字,就難免陷入錯誤的泥沼,難以自拔。 古文字的考釋,是用當代語言邏輯解釋記錄先秦漢語的文字系統。考釋結果的完善可靠與否,檢驗的標準是能否讀通上下文,尤其是能否讀通不同語境的上下文。但是,即便是能滿足已知所有文例的解釋,也不能說就是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新的資料仍在不斷地出土,已知的古文字材料中還存在不少音義不明的待釋文字,檢驗是一個歷史過程。「理有固然,事無必至」,因此,學界也常常有根據新資料和新發現對前人考釋結果做出修正的情況。雖然如此,一個方向正確的考釋,有時或者仍非正解,但亦不會相距很遠。所以說,古文字考釋是一門很強調方法論的學問。

E. 10.學習古代漢語有哪些工具書及電子網站,你是如何利用的,舉例說明有哪些幫助

1、《新華字典》
是目前最常見的字典。《新華字典》釋義用現代漢語,注音也准確,當然,《新華字典》畢竟是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所收的古字和古義是很有限的,因此,還有必要查閱其他的字典。
2、《康熙字典》
成書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共收字四萬七千多個,一般字典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全書共分有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它釋字的典例,也是先注音,後釋義,再而引古書為證。
3、《漢語大字典》
是20世紀80年代才出版的一部大型字典,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五萬六千個左右。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夠反映形體演變關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表可能標注出所收字的現代讀音,然後收列它的中古反切,並標注它的音韻地位和和所屬的韻部。 它是查考漢字字形、字音和字義的大型工具書。略微不足是詞義的概括性不足,難免出現義項分合不當。
4、《王力古漢語字典》
是2000年才出版的一部中型古漢語字典。它特別重視詞意的概括性、系統性和時代性,並且設有同義詞辨析、同源詞探討和連綿詞闡釋等內容。
它對閱讀古籍和提高古書閱讀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查考漢字上古音、中古音的書還有郭錫良的《漢字古音手冊》。

F. 如何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的話,一般大學專用教材都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就是這一版,一共四本,不過這版教材其實難度挺大的,而且是全部繁體書寫,我前一陣買過一套,如果想好好學的話一篇課文就挺費時間的。繁體字認識是必須的,真想學好古代漢語當然是也要會寫的。哪一門語言只會看不會寫也是不行的。這套書四本,趕上有活動一般不到四十塊錢能買到,其實第四本很多專業都學不到的,就學前三本。

這個教材其實包括了音韻學的部分內容,不過有前輩說音韻學沒有老師很難學會。

如果你覺得難,其實可以先按照興趣看一些明清的小說或者隨筆之類的,這一時期的相對容易理解一些,一般有高中基礎的看起來不是特別費力。

工具書的話我覺得應該准備商務印書館的《古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這兩本是權威字典。

寫作能力么,我覺得文筆是一回事兒,重要的還是思想和角度,這個跟你的閱歷和知識面有關系。

閱讀全文

與怎麼在網站上看懂古漢語語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7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6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95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0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77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0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54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5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17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53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7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12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7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0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4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3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0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96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9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