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站知識 > 藏人網站一百0八坐寺廟怎麼來的

藏人網站一百0八坐寺廟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09-28 01:40:15

『壹』 藏族人為什麼在寺廟里扔錢

藏人在寺廟施錢,取義為逐漸積累資糧,積累善行。

而不是賄賂菩薩。

『貳』 在路上,從瀘定、康定到塔公

從瀘定、康定到塔公游記——滇川甘青藏區旅行記(7)

上回說到,從牛背山下來疲憊不堪,在冷磧鎮住下修整。吃頓豐盛的晚餐,舒服滴洗個熱水澡,睡個好覺。

次日早起,滿血復活,精神抖擻。

早餐罷。

九時,在賓館門前攔個的士,三個人每人十五元,半個小時到了瀘定縣 汽車 站。

在瀘定 汽車 站就地換個康定的的士,每人30元,10:20出發去康定。

四川交通部門還是管理得比較規范,地區間的士的運營地域范圍規定明確。

可貴的是的士司機也能自覺遵守,不跨區運營,相比之下內地的士司機不乏姦猾狡詐之輩。

出瀘定 汽車 站不到十分鍾就是瀘定橋了,事先已跟司機約好,停車十五分鍾。

瀘定橋門票10元,簡單參觀下,體會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

長長的鐵索橋,走在上面還是有些搖晃。

偏偏有的遊客還故意搖晃。

一會兒就走到鐵索橋另一端

過了瀘定,是康定界,也就是那個耳熟能詳「跑馬溜溜的康定城」了。

約11:30到了康定城。

先在路邊隨意找家飯館吃飯。

在牛背山時,碰到一對從色達返回的驢友,他們說馬爾康到色達的路在翻修,很難走,可以繞道爐霍,好走些。並說在八美碰到個司機,叫熱科,挺熱情的,價格不會離譜。

乘著菜還沒上,給熱科打電話。正好熱科也在康定附近,約好 汽車 站前見面談包車去新都橋、塔公事宜。

簡單吃飯後,俺跟熱科見面,講好300元,包車去新都橋、塔公。

回到飯館,來了個一個藏人跟同伴鬍子大聲嚷嚷。原來,鬍子在街邊被這司機扎西主動搭訕,交談下,扎西得知要去新都橋,要價拼車至六人60元人。

鬍子說他當時並沒有答應,僅互留電話。誰知扎西得知沒坐他的車,便責怪鬍子講話不算數,非要我們坐他車不可。一對三,他吵不過,悻悻打電話離去,估計去叫人助戰。事不宜遲,俺叫鬍子、凳子上了熱科的車,立即開拔,奔向折多山。

俺計劃塔公之後,到八美,然後到丹巴中路藏寨。

丹巴是嘉絨藏族主要集聚地之一,當地以碉樓、藏寨、丹巴美女最有名。

碉樓最出名的是梭坡,藏寨最出名的是甲居藏寨,但是丹巴中路兼有二者之美,既有碉樓,又是景色美麗的藏寨。

所以,便問熱科到從塔公、八美到丹巴中路包車費多少?熱科也是藏族人,口音濃重,交談不夠流利。見他沒明白丹巴中路,俺便說中路是丹巴碉樓的地方。

「看碉樓」!這下他明白了。開價500元,俺與他具體敲定,康定到新都橋,晚上住塔公,明日從塔公至八美,再到丹巴中路,包車兩天總價800元。

出了康定就一路爬升,上了折多山埡口,就是進入了康巴藏區。

川西,一個中國西部的地理名詞。一般都說過了二郎山就是川西了,也有以大渡河之西為川西,還有說上折多山才是川西。其實,四川的「川」字就很直觀地體現了二郎山、大渡河、折多山的方位。當中一豎就是大渡河,右側(東面)一豎就是二郎山,左側(西方)那豎就是折多山。

折多山最高峰海拔4900米,埡口海拔4298米,處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

從成都平原到川西碰上的第一座大山就是二郎山,從平原過來乍見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確實是「嚇死人」。不過,翻過二郎山,一路下山到了大渡河邊的瀘定縣城,海拔不過1千多米。但是瀘定到康定,再到折多山,六七十公里是上坡路,其中康定縣城到折多山不過十幾公裏海拔陡然上升1000米,這折多山的盤山公路九曲十八彎,沒完沒了的向上盤繞,印證了「折多」藏語「彎曲」的意思。難怪當地人說:「嚇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

折多山東面的康定、瀘定兩縣命名都帶了個「定」字,充分體現了中原王朝與青藏高原藏族在這地區激烈爭奪的狀況。最終,清朝、民國時期,折多山以西直至金沙江東岸的青藏高原東南部(大致為所謂康巴藏區)為中央政府控制。

民國時這里並不屬於四川省,而是單獨的西康省,不過居民卻基本都是藏民。因此,過了折多山就是完全異於中原文化的康巴藏區了,折多山也成為「康巴第一關」。

去年9月從稻城乘班車經過折多山口,坐的是班車,沒有機會下車。這次是包車從康定到塔公的,因此在折多山口略作停留。

右邊白塔背後,登山小道盡頭是埡口最高點,上面有一個觀景台。

折多山埡口四千多米,爬上觀景亭是件費力事。

回望康定來時路。

眺望遠方山頭上的地標「康定情歌」。

大約14時,從折多山埡口重新啟程。

司機稱康定機場邊有條路,風光非常漂亮,可以直達塔公,於是,就走了這條線。

確實是高原草場風光,藍天白雲映襯在綠綠的草原上,非常美麗。

不過本來跟司機約定是要經新都橋,再到塔公的,司機提議直達塔公是抄近道,便捨去了新都橋。由於前一年俺與鬍子滇北藏區坐班車經鄉城、稻城到成都,有經過新都橋,瞥了一眼,因此,不去新都橋了,倒也罷了。

此後,又根據熱科提議到八美過夜,這樣次日到丹巴是中午13時許,算起來,兩天包車實際僅二十多個小時,遊玩時間被壓縮了不少。

塔公寺是藏區著名的薩迦派(花教)寺廟,在藏傳佛教中地位較高,寺廟建築壯觀,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

據說**公主進藏時,途經此地,隨身攜帶的釋迦牟尼佛像忽然開口,示意願留在此地。眾人立即就地按照佛像原貌復制一尊留下。從此,塔公就有了被稱為「小大昭寺」的塔公寺。

塔公寺大門左側隔公路有一座供奉白塔的小山,翻過小山就是塔公草原,木雅金塔就坐落在塔公草原上。

15時許,從北面到了塔公,一般經新都橋都是從南面進入塔公的。

過木雅金塔三五百米,熱科說,你們在這里下車上山,不用買門票,一個小時後來接你們。

他先到塔公鎮里,我們則沿他指引的小道上山,山上就是塔公地標——白塔。

這里有圍欄隔離,但小門處並無人把守。

我們在山上拍了30分鍾許,便向草原深處金碧輝煌的木雅金塔走去。

不一會兒,金塔旁有兩個穿藏袍的女子從遠處向我們奔來,長焦鎖定想拍個人像,後來一看她們很有經驗,都是長袖掩面。

到了跟前才知道是收費的,便給了她們錢,具體金額記不清了,好像是每人10元。

待她們收罷錢回去時,借個背影拍拍。

木雅金塔,是寧瑪派(紅教)六大佛寺之一的竹慶寺多吉扎西活佛為紀念十世班禪大師於此講經佈道、灌頂布法而修建的佛塔。

金塔位於雅拉神山、夏古冬青山、文殊山、觀音山等八座神山所環繞的中心,藏語稱「古汝塘」,意為「蓮師道場」。

1997年建造的,建造時共用了一百多公斤的黃金,因此,整座寺廟金光耀眼,十分壯觀。

塔公海拔3700米,是甘孜州康定縣的一個鄉,距離康定110公里,距離新都橋不到40公里。

塔公鄉,有塔公草原、塔公寺、木雅金塔、神山等風景點。塔公草原是甘孜州最著名的草原,河流、草原、森林、山體、寺廟、藏房建築和濃郁的藏鄉風情構成塔公風景名勝區。

塔公鄉地形呈半月形,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地形。護持著塔公寺的有五大神山,它們與塔公寺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場。環繞寺院的是文殊、觀音、金剛手和綠度母四座神山。而「塔公」一詞在藏語中就是「佛菩薩高興、歡喜」的意思。

草原上的野花

山頂逛畢,下山沿公路朝塔公鎮里慢慢行走。

塔公,隨處可見不少喇嘛。

公路旁就是塔公寺外牆的轉經筒,繞寺一周有數百個。

雖然沒著藏裝,但可以看出是藏族女孩。

美麗的塔公草原的遠處有一座山頂終年積雪、綿亘數里的雄偉的雪山,這就是著名的雅拉神山,也是塔公寺的大護法。

在塔公215省道27公里處眺望,雅拉雪山呈蓮花寶座形。

站在塔公北望聖潔的雅拉雪山,雪山背後就是我們下一站的目標——丹巴縣,不過雅拉雪山坐落於道孚縣。

雅拉雪山,藏語全稱為「夏學雅拉嘎波」,意為東方白氂牛山,藏區神山之一。

著名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里記載雅拉雪山是藏區四大神山之一。藏族古籍《神山志易入解脫之道》記載,雅拉雪山為「第二香巴拉」。所謂香巴拉,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雅拉神山,從塔公草原北面拔地而起,呈花瓣簇擁的蓮花寶座形狀,巍峨壯觀,終年銀裝披掛,群雲繚繞,與廣袤的綠色草原和金碧輝煌的塔公寺相襯托,展示了一幅壯美的高原風光。

喇嘛騎摩托,卻也寶相庄嚴!

塔公鎮上的藏民居

沒想到,不起眼的街道角落裡也有供奉的佛像。

高大的紅牆是塔公寺外牆。

到鎮中心的三岔口,鬍子買了個當地酸奶,邊吃邊贊超級棒。

遇見熱科開車來接,三人就上車向八美進發。

原先計劃停留一晚,但經不住包車司機的引誘,還是決定趕路到八美過夜了。

我在塔公只停留一個多小時,感受到了極其濃郁的康巴藏區風情。

現在目標是前往近40公里外的道孚縣八美鎮過夜。

『叄』 武則天怎麼當成了皇帝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謚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從才人到皇後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後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後「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後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後大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並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肆』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最後的獒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這是一本講述藏獒們的快樂和悲傷、尊嚴和恥辱、愛和恨的動物類奇書。

在這書本里,作者帶著領讀者去了那遙遠的、蒼涼的、到處清泉流淌的神秘藏地——西結古大草原,見證雪域神犬的武俠傳奇。這里有一群了不起的狗,它們高貴、獨立、出類拔萃,它們忠實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它們就是——藏獒

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們不僅能零距離的接觸到高原上最優秀的物種,還能跟著藏獒們來到聖潔的藏地,一睹最原始的藏地風土人情,聆聽古老的藏地神秘的故事。

「父親」作為一名外地來的記者,他孤身一人去了西結古大草原。在路途中,「父親」遇到了一隻叫岡日森格的金毛藏獒和它的主人七個上阿媽的孩子們,他們跟隨著「父親」來到了西結古大草原。竟讓「父親」意想不到是:西結古藏民和七個上阿媽的孩子們有著世代未解的仇恨。這樣七個上阿媽的孩子和岡日森格成了他們追殺的對象。岡日森格一次次的與當地藏獒搏鬥,生命垂危。面臨絕境,仁慈的「父親」把在死亡邊緣的岡日森格救了出來,使岡日森格從新「戰」了起來。它為救出主人,經歷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搏鬥。先後戰勝了:白獅子嘎保森格、獒王虎頭、飲血王羅剎,完成了救主的任務,成了一隻出色的公獒。它的一生都在決斗當中,最後成了新一代的獒王,也化解了西結古大草原對上阿媽仇家的七個孩子的世代仇恨。

在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在空氣中最稀薄的地方、在寂寞最盛的地方,在生活最苦的的地方,一種精神正在生長,一種不屈服於苦難的藏獒精神正在詩意的生長。我們應該要學會向藏獒的精神學習。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2

我非常喜歡這本《最後的獒王》,今天我將要給大家講講讀這本書的讀後感。

這本書的故事裡,父親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執著的精神。在故事的開頭父親因怕狗咬傷了西結古草原的敵人——七上阿馬草原的七個孩子,而和領地狗打起架來。在故事中間,父親參加了一個會議,他在會議上費盡口舌,終於說服了白主任,讓他找個大夫給他的好朋友藏獒鋼日森格治傷。故事末尾,七上阿媽草原的七個孩子因觸犯法律而被判死刑,因父親執著的精神,終於讓那七個孩子活了下來。因為那些草原流浪兒無書可讀,父親為此辦了一所愛心學校專門招收一些無家可歸的草原流浪兒童,包括七上阿媽草原的七個孩子。

父親的執著讓我們知道了,其實,執著是一件好事。但有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不能太過於執著。比如在課堂上,老師說出了一道題的正確答案,但是你卻不同意,也許會被老師當成一個問題學生。執著是要建立在正確的方面,錯誤的執著就有可能造成災難,比如一個人好好端端的在開拖拉機,你卻執著得一定要他去開飛機,很可能就會造成機毀人亡。

有一次我做作業,有一道題讓我選擇正確的讀音,是讓我選「模樣」的「模」的讀音,一種是「mú」,一種是「mó」,我選擇了「mú」,媽媽選擇了「mó」,我們爭執了起來,我非常確定,因為老師在上課時講過,我記得很清楚,我據理力爭,媽媽煩透了,就上網查讀音,最後對我說:「對不起,是我弄錯了。」這就是執著帶來的一件好事。

執著是永不放棄的精神,執著不是倔強,因為倔強是一時的蠻不講理。認准正確的道路奮勇前進,不達成目標不鬆懈的才是執著。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3

看完整本書,我的心落了下來,彷彿一塊大石頭落了地。讀完後,一些想法,一些感受,久久地盪在我的腦海里。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想:這一定是一個殘酷的世界。果然,我猜對了。這就是一個殘酷的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生命是重要的,死是恐怖的,可這個故事裡的獒沒有一隻是怕死的。在一個十分矛盾的情況下,人會考慮哪個好並選擇。而這里的獒卻選擇了第三條路——自殺!它們會為了尊嚴去死,為了主人去死。在戰斗時毫不懼死,一直戰斗,到死為止。有人的死輕如鴻毛,有人的死重於泰山,我想它們應該屬於後者吧。

死,是多麼的可怕,多麼的超出常理。古代有多少皇帝想要長生不老,可見死是多麼恐怖。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手不能動,腳不能動,眼睛看不······最可怕的是你沒有思想了,你再也碰不到感覺不到一切事物了。生命如此可貴,它們是傻子嗎?這么不珍惜生命。不這不是傻,這是在捍衛自己的尊嚴。沒有尊嚴的人就不是人,是畜生。這讓我想起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件事:一個土豪在游戲里充了非常多的錢,一局玩好之後,就發現有一個隊友來加他好友,說是要拜師。土豪十分謙虛的說道:「我水平不行。」那人卻說:「水平不高沒關系,給個皮膚就可以了。」土豪一聽,大怒。原來他看中的不是自己的水平,而是他的人民幣。直接說:「沒錢。」心想:有錢也不會給他。但那人也不怒,又死纏爛打著土豪,說自己做牛做馬都可以。土豪被他的邏輯氣笑了,感到不可理喻,就直接把它給拉黑了。這個皮膚只要大約一百塊就夠了,為了一百而放棄自己的尊嚴值得嗎?

尊嚴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寶物。僅次於它的,是生命。生命固然可貴,可在尊嚴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4

藏獒,是一種異常兇猛的動物,它們對人類赤膽忠心,哪怕你只喂養過它一天,它也會一輩子記住你的恩情。而且,豺狼虎豹都害怕它,害怕它奮戰到底,永不退縮的強大精神。在藏獒的身上,集中了高原生靈最好的品質:勇猛、忠義、智慧、堅韌、責任、感恩……

在這里,藏獒們是那麼的悲,那麼的痛,但更是那麼的美。

這是一本講述藏獒的快樂和悲傷、尊嚴和恥辱、愛和恨的奇收,它體現出了高貴、獨立的藏獒精神。在生活中,在我們身邊其實也擁有這種精神的人,他們同樣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這些人就是意志如鋼鐵般堅強的消防戰士,他們為人民群眾無私奉獻,無論是烈日炎炎,嚴冬臘月,他們都穿著厚厚的裝備,沖鋒陷陣。沖向火海之中,每每遇上天災人禍,總為把保衛人民生命和財產放在第一位,對人民永遠忠誠,他們如藏獒般行使自己的使命,恪盡職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令人敬佩。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收獲了沉甸甸的果實,勇猛、忠義、責任……《最後的獒王》放大了我們的渴望和需要,在集體的閱讀狂歡中,打碎了我鎧甲般堅硬的外殼,讓我知道了另一種溫暖的文化況味,讓我在書中感動,在生活是感悟。面對藏獒,就感覺我們面對一個個赤膽英雄,故事落幕,仍然不舍。這本書寫盡了藏獒的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這是一本藏獒的血淚史,是一本令人終身受益的好書。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5

暑假裡我看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最後的獒王》。這是一本關於藏獒的武俠傳奇小說,西藏的奇妙故事和藏地的風土人情都通過藏獒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

書中講述了作者的父親和四隻藏獒一起生活的故事。藏獒們有著非常好聽的名字:岡日森格、多吉來吧、果日和那日,岡日森格是神山獅子的意思,多吉來吧是善金剛的意思,果日是藏民對月亮的稱呼,那日則是獅面黑金護法的意思,書中通過岡日森格怎樣成為獒王的過程描寫來展現藏獒們的快樂、悲傷、尊嚴和恥辱、愛和恨。其中令我最感動的一個小故事是藏獒得了瘟病後,因為它們不想把瘟病傳染給別的狗和人,於是它們故意走進狼穴成為狼食,狼吃了它們就會得病,會死掉,這樣草原上就不會因為沒有藏獒出現狼吃羊的局面了,可以說病死一隻藏獒,同樣病死了好幾匹狼。狼是狡猾的,但在遇到藏獒的軀體時,卻會完全失去判斷能力,於是就喪失理智地瘋狂撕咬,大口吞咽帶有瘟病的藏獒身體。這就是藏獒的忠誠,它們即使死了,也要讓狼嘗嘗它們的厲害,所以我們要更好地愛護它們。

在離天最近、空氣最少、生活最難的地方,一種不屈服於苦難的精神正在生長,這就是藏獒。看了這本書後,我對西藏充滿了嚮往,想去看一看那巍峨雄壯的雪山,那一望無際的草原,那美麗奇幻的湖泊,還有那神奇的藏獒。你們想了解西藏嗎?想知道關於藏獒的故事嗎?那就來看看這本書吧!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6

暑假裡,媽媽給我買了《最後的獒王》。

這本書講得是:漢扎西要去西結古草原,路上碰見了來自仇家草原上阿媽的七個孩子和一隻叫岡日森格的藏獒。他們和漢扎西一起去了西結古。當他們在西結古被發現是從上阿媽來的之後,一個叫秋珠的男孩子發動了當地的領地狗群去撕咬七個孩子,岡日森格和漢扎西站出來勇敢的保護了大家,最後大家得救了,而狗卻受了重傷。漢扎西是個愛狗的人,他請來了藏醫救活了藏獒。在養傷期間,它和一隻叫那日的母藏獒建立了愛情。不幸的孩子們又一次陷入了險境,漢扎西和岡日森格還有眾狗踏上了尋找七個孩子的征程。在路上岡日森格經過勇敢的決鬥打敗了草原的獒王,並取而代之成為了草原的新獒王。終於到了岡日森格和名叫飲血王黨項羅剎的藏獒決斗的時刻,岡日森格利用母性發性時的叫聲一擊擊敗了飲血王黨項羅剎。受了重傷的飲血王黨項羅剎在漢扎西的救助下,親情的感化了變成了一隻好狗-還有了新的名字多吉來吧。岡日森格用的自已勇敢和必勝的決心,以打敗獒王和飲血黨項羅剎做證明,使自已成為了草原的新獒王。

這是一部描寫狗的武俠小說,藏人的神話故事,藏人的哲學觀,藏人的風土人情都通過狗的行動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藏獒們將我們帶回了原始純美的高原,帶到那有清泉盪漾的藏地,在那裡沒有人與人的暗算,有得是直面強敵的團結和勇氣。通過閱讀《最後的獒王》,岡日森格的經歷告訴我們要想完成一件事情,必須有強大的勇氣和必勝的決心。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有時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堅持不懈,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和鐵杵磨成針的決心,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7

在暑假裡,我看了一本名叫《最後的獒王》,彷彿自己也來到了這翠色慾流的草原里。故事講述了一隻名叫岡日森格的藏獒為了保護上阿媽的七個孩子與西結古草原上的藏獒殊死搏鬥,贏得了勝利,且成功保護住了這七個孩子,化解了西結古草原上人們對上阿媽的仇恨。這岡日森格雖說不像神一樣強大,可是它頑強不息、堅強勇敢,它的堅強使它戰勝了驕傲的獒王,擊敗了瘋的「白獅子」嘎保森格和傳說的強者「飲血王」黨項羅剎,最終證明了自己是上阿媽的「神山獅子」當上了草原上的獒王。

當我看到黨項羅剎對戰岡日森格,當時我心涼了一陣,因為黨項羅剎的身手不可小視,再加上那麼多年的仇恨,堪稱無敵,都遠遠超過岡日森格,但可是最終還是倒在了岡日森格的腳下。

文章中出現過的父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生都鍾愛藏獒,非常關愛它,還曾經說過「藏獒以道為天,藏獒一生都為別人而戰。」當然,藏獒是不會為一點小事而熄滅了心中的怒火,而且處處為人著想,非常惹人喜愛。像文章中的父親,他在最後的時刻給「飲血王」黨項羅剎捋毛、喝葯,吃牛奶。但可是那麼兩三天過去了,這黨項羅剎還是猜忌重重。有一次父親把滑膩的疙瘩硬塞到它的嘴裡,還以為是災難要來了的他,上蹦下攢,但過了一會就融化了。黨項羅剎雖然已經放下了疑心,但可是還放不下自己的直覺。一到晚上,它就准備殺死父親,可還是控制住了自己,放棄了咬死父親的舉動。

愛與人性的力量,穿透了生命的迷霧,在適者生存的條件前架起了德行與道義的標桿。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8

最近,我閱讀了《最後的獒王》,書中講述了神山獅子岡日森格從一隻英俊的獅子到獒王的動人故事,我從中受益頗多。

岡日森格的故事感天動地,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飲血王黨向羅剎被感化的故事。飲血王黨向羅剎是被送鬼人達赤用非人的手段殘酷訓練出來的,所以極端殘忍,見人就咬。這這樣環境下長大的羅剎,變成了心中充滿仇恨的魔鬼。

然而,當它被岡日森格咬傷後,西結古草原的漢人——漢扎西收養了它。漢扎西盡力地把它往善良的道路上走,最終,飲血王被感化,懂得了規則,放棄了仇恨。

藏獒尚且如此,何況是人類呢?當一個人犯了大錯,責罵和懲罰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感化他的心靈乃為上策,要相信寬容的力量。寬恕他的過錯,這樣他才能真正做到不會犯類似的錯誤。

記得媽媽曾經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大意是有個德國一家人,一直以來生活在中國,日子過得也比較富裕。

有一天晚上,幾個強盜闖進他家,把他家洗劫一空。在一般人的思維中,這家德國人會從此視中國人為仇敵。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家德國人,不但沒有仇視中國人。他反而認為,導致悲劇的原因是中國人很窮,沒錢讀書接受教育。有了這個念頭的他,竟然他拿出很多錢在中國創辦了幾所學校,希望通過免費教育的方式,讓中國人明理。

假如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德國人在劫後,只是報警把強盜抓起來。這樣的做法,並不能阻止強盜數量的減少。而通過讓中國人接受教育,啟智明理,願意去做強盜的人就會從本質上就減少。

這也許就是我今天閱讀的收獲。書籍很多,不同的書籍會給我們不同的啟迪,只要與書為伴,我們就會收獲滿滿!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9

「啪!」我合上了《最後的獒王》這本書,它使我陷入了沉思。

書中主要講了作者的父親孤身一人去青果阿媽草原中心——西結古草原,在途中,正巧遇到一隻叫作岡日森格的金毛藏獒和他的主人七個上阿媽的孩子,他們跟隨作者的父親來到了西結古草原。意想不到的是,西結古藏民對幾個上阿媽的孩子有著時代仇恨,這樣,當地藏民對來自仇家的孩子恨之入骨,七個上阿媽的孩子和岡日森格一直被他們想盡辦法追殺。岡日森格先後戰勝了:白獅子嘎保森格、獒王虎頭雪獒、飲血王黨項羅剎,成為了一隻出色的藏獒,一隻英勇的獒王。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進入了藏獒的世界,這個世界帶給我的是心靈上的無比震撼和敬畏。面對藏獒,就像面對赤膽英雄,英勇無畏。它們那麼的忠誠,那麼的講究公平斗爭,那麼的情感熾熱它們身上發出來的團結和勇氣讓人感嘆萬分。是啊,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保護他們,要不是人類無度的介入和諧的大自然,那些藏獒就不會如此慘烈的犧牲。

這些藏獒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我們做事半途而廢,而他們呢?堅持,永不放棄,我們遇到的難事不是放棄,就是發揮不出自己內在的勇氣,它們卻是勇敢的面對,用自己的性命安危來面對是啊!藏獒們就是這樣,我們有許多東西都不及藏獒,我們何不妨去學習它們,讓自己更加堅強,擁有更多的勇氣。

藏獒對主人的忠誠,有著強烈的責任感;面對絕境時,敢於擔當。要敢於擔當自己責任的人,才會走向成功。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0

世界上有一種動物,它高貴、獨立、出類拔萃,它們忠誠、堅韌、英勇無畏,它們生活在遙遠、神秘的青藏高原上,它們是藏獒。

我第一次知道藏獒是在7歲那年,有一天媽媽問我動畫片《藏獒多吉》要不要看,我問媽媽藏獒是什麼東西,媽媽說:「是西藏的狗啊!」「不都是狗嗎?有啥好看的。」「你看了就知道了。」我不太情願地看著電腦屏幕,隨著主人公進入西藏高原,我的思緒也被他拉進來了。藏獒出來了,它幾乎不是狗,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這么身體壯碩的大狗,它們是虎豹獅熊類的野獸吧。然而,它們個個都是好漢,生龍活虎、懂愛懂恨,特別是藏獒多吉,它為了幫主人報仇,千里迢迢的來尋找仇人。為了報恩,不惜生命救出主人——田勁,最後自己受傷累死。

我被感動了,我目不轉睛地看了一遍又纏著媽媽再看一遍。過了很久很久,藏獒多吉的名字還是會在我腦中浮現。今年暑假在老師推薦的書目中有一本楊志軍寫《最後的獒王》,我一看便毫不猶豫地買來了,原來動畫片《藏獒多吉》就是根據楊志軍寫的《最後的獒王》改編的,我認真地連看了幾遍,又重看了一遍動畫片《藏獒多吉》。我真得愛上它們了——藏獒,它們是那麼地悲、那麼地痛、但更是那麼地美。你給它多少愛,它就會回報你全部的愛,那種忠誠,那種報恩是我們人類做不到的。特別是岡日森格,它懂得愛、懂得恨、懂得戰斗也懂得感恩,是草原上真正的獒王。在它們受傷的時候,父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它們、呵護它們,所有的仇恨、恩怨都在父親的愛護下解開了。

我細細地品嘗著這本書,享受著藏獒帶給我的激動和快樂,我也想跟它們做朋友,也想跟它們一樣賓士在缺氧的草原上。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1

今年暑假,我讀了很多關於動物的書,像《最後的獒王》、《第七條獵狗》、《虎娃金葉子》、《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我覺得都非常值得一看。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後的獒王》,裡面講:在很久以前,上阿媽草原和西結古草原以一場戰爭而結仇。父親是名記者,他去西結古草原的時候遇到了七個上阿媽草原的孩子和一條流浪藏獒——岡日森格,因為父親給了他們一些花生,他們就偷偷地跟著父親到了西結古草原。西結古草原的領地狗不許他們闖入自己的領地,便把他們團團圍住,把岡日森格咬得奄奄一息,父親和喇嘛救了它,並把它帶到了喇嘛的寺廟。在父親的悉心照料下,岡日森格又活過來了。從此岡日森格把父親當做主人,對父親忠心耿耿。後來,岡日森格為了救七個上阿媽的孩子,經過了重重磨難和努力,先後打敗了嘎保森格、獒王和許多公獒,終於登上了獒王的位子,也平息了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仇恨,故事就此圓滿結束了。

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在那遙遠的、蒼涼的、到處清泉流淌的神秘藏地,有一群了不起的狗,它們高貴、獨立、出類拔萃,它們對主人非常忠誠。碰到比自己強大的動物會英勇無畏、堅韌地去上去廝殺,願犧牲自己的性命去保護主人和領地。

讀完這本書,我被藏獒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得感動了,如果我有這樣的精神,我還有什麼事情干不好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們繁榮富強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的!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2

這是一本描述獒王的快樂和悲傷、尊嚴和恥辱、愛和恨的奇書。

這本書里,作者楊志軍將帶我們去那遙遠的、蒼涼的'、到處清泉流淌的神秘藏地,見證雪域神犬的武俠傳奇。這是一群了不起的狗,它們高貴、獨立、出類拔萃,它們忠誠、堅韌、英勇無畏。

在藏獒身上,集中了最好的品質:威猛、忠義、智慧、堅韌、責任、負責、感恩……在這里藏獒們是那麼地悲,那麼地痛,但更是那麼完美。

故事裡有一大群讓人喜愛的藏獒;故事裡的藏獒,個個都是好漢,它們生龍活虎,它們懂愛、懂恨。孩子們會愛上它們。看——藏獒,忠誠、有責任感、嫉惡如仇,能幫助孩子建設健康的人生觀念;藏獒,機智,不輕敵、善用計謀『不氣餒,也能引導孩子,對社會環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書上的一篇文章,說,我們哥倆,不喜歡狗,但父親卻買了一隻藏獒,我們把它換成一隻哈巴狗,父親很生氣,過了兩三天,那隻藏獒自己回來了,可惜我們還是不喜歡藏獒。一晃就是十四年了,我下牧采訪,遠遠看見一隻碩大的藏獒,四蹄敲打著地面,敲出一整震天動地的敲聲。我嚇得不知所措,死僵僵的立著,連發抖也不會了。但是,黑獒沒有把我撲倒在地,在了離我兩步遠的地方突然停下,屁股一坐,一動不動望著我。隨後跑來的藏民旦正嘉叔叔告訴我,黑獒是十四年前去過我家的小藏獒。

哎!有恩不報不是藏獒,施恩不報也不是藏獒,藏獒就是這樣的一種猛獸:把職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永遠不想著自己,只想著使命;不想著得到,只想著付出;不想著受恩,只想著忠誠。它們是品德高尚的牲畜,是人和一切動物無可挑剔的楷模。

任何人只要心一樣,血就是一樣的,只有邪惡人和善良人的血才不一樣。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3

《最後的獒王》是一本讓人為之震撼,感動的書,它講述了藏獒的快樂與悲傷和侮辱,愛和憎。

這是一群了不起的狗——藏獒,他們高貴,獨立,出類拔萃,它們忠誠,堅韌,英勇無畏。驅趕敵人,保護人民,在人民的心中,它們是自己忠誠的夥伴。七個上阿媽的孩子闖入了西結古草原,受到了當地人民的驅逐和迫害,藏獒岡日森格為了保護自己的主人——七個上阿媽的孩子,跟西結古草原上的藏獒群決斗。父親對藏獒一片鍾愛,每當有一隻藏獒受傷了,他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它。巴俄秋珠很痛恨七個上阿媽草原的孩子,意識,他與自己的藏獒不斷尋找它們,想砍掉他們的一隻手,驅逐出西結古草原,但是,在父親和岡日森格的努力下,最終救出了七個上阿媽的孩子,還他們自由,而岡日森格也打敗了仇恨之獒——飲血王,並且成了敖王,成為人們心幕中的三神。

面對藏獒,就像面對赤膽英雄,英勇無畏。它們那麼的忠誠,那麼的講究公平斗爭,那麼的情感熾熱……它們身上發出來的團結和勇氣讓人感嘆萬分。是啊,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保護他們,要不是人類無度的介入和諧的大自然,那些藏獒就不會如此慘烈的犧牲。

這些藏獒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我們做事半途而廢,而他們呢?堅持,永不放棄,我們遇到的難事不是放棄,就是發揮不出自己內在的勇氣,它們卻是勇敢的面對,用自己的性命安危來面對……是啊!藏獒們就是這樣,我們有許多東西都不及藏獒,我們何不妨去學習它們,讓自己更加堅強,擁有更多的勇氣。

藏獒們,你們是了不起的大英雄,你們讓我學到了如何勇敢的面對生活,然我們更加堅強,成為一名永不放棄的人民。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4

這是一本講述藏獒的快樂和悲傷,尊嚴和恥辱,愛和恨的奇書。在這本書里,作者楊志軍帶領我們去了那遙遠的蒼涼的藏地,見證雪域神犬的武俠傳奇。

作者以父親為主人公,用以前作者家養丟了的四隻小藏獒的名字命名了四隻藏獒主人公,分別是:岡日森格,多吉來吧,那日和果日,在它們之中講了一個感天動地,石破天驚的故事:七個上阿媽草原的孩子帶著岡日森格來到了西結古草原,在路上遇到了父親,一進草原,岡日森格就和這里的領地狗打了起來,傷痕累累,快死了,是藏醫救了它,而在復雜的事情後,領地狗那日愛上了岡日森格,而在命令和愛情下,那日卻選擇了第三條路——撞牆自殺,大家都以為它死了,結果在父親(漢扎西)的悉心早照料下,她「復活」了!岡日森格歷經千辛萬苦後,打敗並咬死了被它咬去男根的獒王,又打敗了邪惡的送鬼人達次赤的「飲血王黨項羅剎」,父親給羅剎取了一個新名字——多吉來吧,於是岡日森格成了獒王,多吉來吧也成了大家的朋友。

這是一個感天動地,石破天驚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如果不是人類無度地介入和諧的自然,那些可愛的藏獒們就不至於如此慘烈的犧牲了。而我在這些勇士們身上看到了高貴,獨立,出類拔萃,忠誠。我被這些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甚至在想:我真想當一隻威風凜凜的,帥氣的藏獒啊!,這樣我就可以在打敗對手後從容不迫地回來,贏得贊賞。

看了這本書後,我感受到了藏獒的精神,故事落幕,仍然不舍,我一定會發奮圖強,學習我們值得我們學習的藏獒精神。

最後的獒王讀後感15

從前,有一隻藏獒和它的主人,生活在美麗的西藏。

它叫多吉。是一隻母獒,一身黑色亮麗的皮毛,不摻雜一絲的雜毛。身體壯的象一隻成年的公獅子。它的主人脾氣很壞,但對多吉卻很好。因為多吉對主人很忠誠,常常因為勇猛的表現獵到很多食物,為主人換來很好的生活。由於狼群不斷的騷擾主人,多吉決定向狼群發出了挑戰,它孤身一「人」來到狼王的領地,以一對三的架勢拉開戰式。只見狼王仰天長叫,「嗷、嗷、嗷」並從眼裡射出惡狠狠的光芒,領頭的是一隻公狼王。只聽多吉發出「嗷嗚」的叫聲,原來多吉要進攻了,只可惜狼王比多吉快了一步,迎面撲了上來,多吉輕巧的一個轉身,狼王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此時的狼王氣急敗壞,立馬發出了求救信號,三頭母狼接令而來,與狼王並肩作戰。多吉並沒有被嚇倒,而是像箭一般撲到了母狼的身上,一口咬斷了母狼的後頸。緊接著多吉又向狼王進攻了,狼王嚇得後退幾步,只見多吉一個飛躍,鋒利的爪子劃破了狼王最柔軟的腹部,鮮血染紅了它的皮毛,而這時的多吉好像並不急著進攻,任憑狼王瘋狂的撲殺,它只是輕輕的躲閃著,不一會,狼王因為流血太多,漸漸的支撐不住了,折騰幾下倒下了、

、、、就這樣,多吉徹底征服狼群。

從那以後,狼群一聞到多吉的氣味,就夾著尾巴逃得遠遠的。這就是西藏最勇猛的獒王多吉!

『伍』 天珠需要貼身帶么

天珠可貼身佩戴。但佩戴後需要注意不讓外人隨意觸摸,如經觸摸,必須要經過特殊凈化處理後,才能再次佩戴。
天珠為藏密七寶之一,亦是佛教之聖物,是為佛菩薩之象徵,古時藏人視為傳家寶物。佩帶者應以恭敬心恭請,而非以把玩炫耀之心購買,如此才能獲得正念祈願庇佑之效。

『陸』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故事

松贊干布
吐蕃贊普(617--650),吐蕃王朝締造者。漢文史籍稱作棄宗弄贊、棄蘇農或器宗弄贊。7世紀初葉,繼其父囊日論贊為贊普。即位後首先平定內部貴族叛亂,既而兼並青藏高原諸部族,一舉完成其祖、父所開創的統一大業,建立奴隸制政權,定都邏娑, 建宮殿於布達拉山。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制定一系列法律、職官、軍事等制度;努力發展經濟,統一度量衡制;積極開創文化事業,創造文字,引進佛教,開始翻譯佛經。除致力於王朝內部建設外,還積極尋求建立和發展與周邊部族的睦鄰友好關系,以鞏固和發展新生的吐蕃政權。先迎娶尼婆羅墀尊公主入蕃,繼而又與唐文成公主和親,先後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松贊干布還十分注重吸收漢族文化和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多次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又從漢地引進醫葯、數術、工藝等知識。在位期間對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及加強與周邊民族之間的聯系,均有重大貢獻。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等,並攜刻其像於石,列於太宗昭陵。唐永徽元年(650)卒於彭域(今西藏彭波),唐朝遣使臣鮮於匡濟賁資書入吐蕃弔祭。因松贊干布最早引入佛教,後世藏文史書將其與墀松德贊、墀祖德贊並稱為吐蕃時期「三大法王」。關於其生卒年有異說。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養女。唐貞觀年間(627-649),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以養女文成公主許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文成公主途經吐谷渾境時,受到吐谷渾河源郡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熱情款待。松贊干布率群臣親自到河源附近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接文成公主一行,他以子婿之禮謁見江復王李道宗,然後與公主一道同返邏娑,並於瑪布日山(今拉薩布達拉山)專建宮室安置公主,至今布達拉宮尚保存有他們成婚洞房遺址。文成公主到拉薩後主持建造小昭寺,安放自長安帶去的釋迦佛像(後移至大昭寺)。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亦為其親手所栽。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篤信佛教,兼通卜之學。入蕃時,除攜帶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外,還攜帶了大量的其他物品。同時,中原地區的醫葯、歷算、紡織、造紙、釀酒、制陶、碾磨等也都傳入吐蕃;傳說她還隨帶工匠5500人及穀物、牲畜多種。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唐蕃關系的加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卒後,她繼續在吐蕃生活了30年,教吐蕃婦女紡織、刺綉,深受吐蕃人民的敬愛。去世以後,其事跡在藏族地區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隋唐之際,即公元七世紀前期,吐蕃族出現了一位傑出領袖名叫棄宗弄贊,西藏的佛教史則稱之為松贊干布,後來的歷史文獻均用此名。他年紀很輕就當了贊普,性格驍勇,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帶領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連實力與之相等的羊同國(有大小二羊同國)也俯首歸順,其餘較小的部落無不影從,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成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邏些(今拉薩)為首都。那時內地正是唐太宗貞觀時期,聲威遠震,萬國朝宗。而松贊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來到長安,唐朝亦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成為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開端。此後,松贊干布多次遣使來長安朝貢,欲效吐谷渾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為妻,唐太宗沒有允許。使者回到吐蕃謊稱:「初到長安,唐朝十分優待,允許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渾國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離間我們的關系,遂罷通婚之議。」松贊干布聞之甚怒,與羊同等部落連合出兵,攻擊吐谷渾。吐谷渾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擊黨項及白蘭兩個部落之後,屯兵20萬於松州(今四川松潘縣)之西,遣使送金銀幣帛至長安,聲稱是娶公主的聘禮。由使者傳話威脅說:「若大國不嫁公主,當即進攻內地。」這種以重兵逼嫁,脅迫成婚的無禮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對。不久,松贊干布果然率兵進攻了松州。唐太宗當即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5萬分四路合擊,斬首干余級,松贊干布大敗,引兵遁逃,遣使謝罪,復求婚約,唐太宗這次才答應通婚的要求。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贊送上黃金5000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相傳唐太宗在答應之前曾經「五難婚使」。五件難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認出百匹母馬與百匹駒馬的母子關系。這意味深長的難題含意婚使心領神會,即漢藏兩族通過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親情。據說祿東贊運用吐蕃人豐富的牧畜經驗,將母馬和駒馬分別圈起來,並暫時斷絕駒馬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兩天之後,把母馬與駒馬同時放出馬廄,頓時出現了母覓子,子尋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動人景象。祿東贊就這樣地一一解決了五個難題,唐太宗十分高興,允許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視,不僅為她准備了很多妝奩,其中包括詩文、經史、農事、醫葯、天文、歷法等書籍,還有穀物、蔬菜、果木種子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還帶去了各種技術工匠和一支宮廷樂隊。當時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誠佛教信仰者,所以還帶去了一尊佛像。 參考:http://post..com/f?kz=216882779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
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屈求全,以結好蕃邦;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
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
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沖突;後者卻是趾高氣揚,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系來籠絡
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後一種和親情況的典範。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
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
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飼養氂牛、馬、
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贊繼位作了吐蕃贊普(吐
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松贊干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
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
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
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
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穴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
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
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
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十五年盧,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
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盧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
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盧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
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
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
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麼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
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
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
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
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堅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
發源地一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
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
在這里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
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
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
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朴的吐蕃
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
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
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
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
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 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
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就建成了,裡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緻,還開鑿
了碧波盪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
頓文成公主,藉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
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
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
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
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
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
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
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
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
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
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
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
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為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
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
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農技人員並不宣揚什麼,他們只是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
然後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
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
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
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
們在游牧之餘,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
逐漸有了自製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
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後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使得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
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採納。
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
議,協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慓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
勢欲的女人,她參預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麼官職,對於吐蕃國的重
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強行干涉,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非常
悅眼,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
如神明。

『柒』 藏族人過什麼節

藏族是個多節日的民族,按藏歷計算,一年裡,大大小小的節日有一百多個,幾乎月月有節日,節日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包括了祭祀、農事、紀念、慶賀、社交遊樂等諸多項目。主要的節日有:

一,藏歷新年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藏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從藏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人們就准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湧入拉薩城,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

二,薩噶達瓦節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關於它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說是紀念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這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在雲南的藏族人民有的還要到維西縣的達摩山朝拜,有「轉葛拉」(繞山)的儀式。

三,旺果節

旺果節是西藏藏族傳統節日之一。節期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藏民們便背著經卷轉繞田間,預祝豐收。同時舉行賽馬、射箭、文藝表演等活動。

四,雪頓節

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藏語「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雪頓節即為酸奶節,每逢藏歷6月30日舉行,為期四五天。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歷6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進行施捨。

五,白來日追節

藏歷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傳統節日——白來日追,即「吉祥天母節」。

為慶祝「天母節」,婦女們在這一天刻意梳妝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禱。西藏自古就有不論貧富向晚輩、僧侶、小孩們進行施捨的習俗,小孩們在這一天是最快樂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來日追」節日零花錢。

『捌』 西藏吐蕃時期寺廟有哪些

了解西藏吐蕃王朝時期所修建佛教寺廟的情況,應該了解以下幾條線:
一、佛教在吐蕃時期的發展及興盛,這得益於雪域高原統治階層對佛教的大力發展,由於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的突出貢獻,歷史上稱這三代贊普為「祖孫三王」。
1、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大規模地傳入西藏應該從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佛教從兩個方向傳入,漢地和印度。當時的西藏松贊干布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並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這一時期,最為著名的便是布達拉宮及大昭寺的修建,另外在文成公主以及尺尊公主的主持下,在拉薩及整個藏地修建了一批寺廟,關於修建的寺廟有哪些及修建在何處,可以參考西藏鎮魔圖,也就是後來發現的西藏女魔唐卡,上邊細致的描述了文成公主當時為降服西藏女魔所修建的藏地十二處寺廟,包括布宮,大小昭寺等。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199087.htm
2、赤松德贊:赤松德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寂護和蓮華生入藏之後,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特地派人到印度請來12位僧人,為7位吐蕃貴族青年剃度授戒。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極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們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稱為「七覺士」。並請譯師從梵文翻譯大批佛典,同時也從漢文翻譯一些佛經。因此,佛教三寶——佛、法、僧終於齊備。此時譯經事業開始興盛。這段時期共編著了四部目錄:旁塘目錄、丹噶目錄、青浦目錄。 赤松德贊之後的3位贊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侶免於賦稅和體力勞動;王宮內設置供奉佛、法、僧「三寶」的道場,讓僧人參與國政。
這個時期最為著名為蓮花生大士對雪域高原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以及當時主持下修建的寺廟,著名的是桑耶寺,及其在其弟子主持下在整個藏區修建的寺廟。可以在網上查閱蓮花生大士相關資料。
3、赤祖德贊赤祖德贊(又名赤熱巴堅)再次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一個事件可以表現他對佛教的態度:當僧人講經時,赤祖德贊坐在中間,頭發編成兩辮束以長絲帶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對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贊興佛主要措施有:興建烏香多寺、制定七戶供僧的規定(規定每7戶平民負責供養1位僧人的生活)、釐定文字(西藏歷史上第二次釐定文字)、統一譯例(頒布了釐定新詞術語的法令、規定譯例三條)。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著名譯師,以「三老」(比盧遮那、丹瑪孜芒、迦濕彌羅·阿難陀)、「三中」(涅·般若鳩摩羅、款·魯易旺波、瑪·仁欽卻)和「三少」(噶瓦·拜則、焦若·魯益堅贊、尚·意希德)。
二、吐蕃王朝最後一位贊普朗達瑪的滅法時代,大約100年時間屬於藏區佛法的黑暗斷層年代。這一滅法最終也導致了吐蕃王朝的滅亡。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當然在這之後藏傳佛教的發展已經不屬於吐蕃王朝時期了。

閱讀全文

與藏人網站一百0八坐寺廟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4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8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61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4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36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2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7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34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94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9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6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76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