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網上哪裡可以看中國歷史,詳細的歷史,具體在哪裡搜索
你可以去看24史,基本上都有了,不過前提是你古文水品要高
2. 誰有關於中國歷史的網站
http://www.cn-history.net/
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index.html
http://www.modernization.com.cn/
http://www.zxls.com/Article_Index.asp
3. 在哪個網站可以看中國地方誌史
不輟,已有2500年的歷史。據1985年《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記載,我國現存舊地方誌8264種、12.32萬卷,佔全部古籍總數的10%。《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今重要圖書總匯,存「經、史、子、集」17.8萬卷,其中地方誌著作是史部著作的4.41倍。
1、周
方誌很早就受到了重視。《周禮·誦訓》上記載:「掌道方誌,以詔觀事」。當時,「誦訓」這一官員的職責就是為王述說方誌所記述的四方之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以便於治國。
2、秦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 縣志書隨著郡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也有了相應的發展。
3、兩漢
朝廷命令地方官府,把記述郡國地方的山川、物產、貢賦、風俗等情況的「郡國地誌」,隨同「計書」報送太史府。劉秀做了皇帝後,為表彰他的家鄉南陽,詔令撰作家鄉風俗志書。由於帝王、朝廷的倡導,「郡國之書,由是而作」。此後,郡縣編纂志書的風氣大興。東漢的郡縣地誌,隨同郡國的「計書」上報朝廷,大多保存在蘭台。作為蘭台令史的班固,才有可能利用這些郡縣志書資料,寫成了著名的《地理志》。可見兩漢時期,曾經編纂和保存了大量的郡縣地誌。據古籍記載,如《壽春記》、《巴郡圖經》等等,都是著名的志書,並為後人所徵引。
秦漢以後,地方誌逐步發展和充實,發展為輿地圖、圖經、圖志、圖記、地記和郡國之書。
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正史;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是第一部全國性的區域志;東漢光武帝劉秀詔令撰修的《南陽風俗傳》,是我國官修地方誌書的開端。
4、魏、晉和南北朝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編史修志之風盛行。地方豪門勢力為了炫耀一方,不僅修家譜,還修地方誌,於是支持官府,或是私下纂修地方誌;地方官也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統治一隅之地,也樂於修志。編修了大量的地方誌書。
當時大多叫做「地記」,著名的有《婁地記》、《冀州記》和《會稽記》等。晉人常璩編纂的《華陽國志》,是目前保存下來較早的一部私人編修的地方誌書。該書內容翔實,已有一定的「義法」。後人編修雲南、四川等地的志書,往往「據以為典則」。
5、隋
大業年間,隋煬帝「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於尚書」,從此以後,歷代統治者都競相仿效,由朝廷或官府出面來編纂地方總志。漸漸地修志也就成了歷代官府的主要職責之一了。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朝曾經編修了《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五十卷,《區域圖志》一百二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餘記注甚眾」。可見隋朝曾經編修了相當數量的地方誌書。
6、唐
朝廷規定:各州郡的圖經,每三年編修一次,並報送尚書省。以後改為五年編報一次。如果州縣有所變動,山河有所改移,則不在五年之限。唐王朝先後還編纂了《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全國性的志書。《括地誌》一書曾「博採方誌」。《元和郡縣圖志》是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編纂的,在各道之下,均記述了郡縣的基本情況。這從側面可以說明唐代州縣志書的編纂,是比較廣泛的,如果沒有郡縣志書作為基礎,全國性的志書是難以編成的。
7、宋
朝廷重視圖經的編纂,規定每三年編修一次。各名郡大縣都編修了圖經,有些郡縣數次編修。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朝廷命知制誥盧多遜等「重修天下圖經」。大中祥符年間,李宗諤撰修《祥符州縣圖經》,計一千五百五十六卷。該書是以各路州縣所報送的圖經為基礎編成的,成為北宋州縣圖經的總匯。宋徽宗大觀年間,朝廷置「九域志局」,專門從事志書的編篡工作,這是史書記載較早的專門修志機構。
宋朝三令五申編纂圖經,大大促進了地方誌書的發展。「州縣皆修圖志」。當時編修地方誌書相當普遍。宋代流傳下來的府、州、縣地方誌書,遠遠超過了它的前代。其中著名的有《三山志》、《新安志》、《剡錄》等等。南宋時期修纂的乾道《臨安志》,記載了宮闕官署、沿革、星野風俗、州境、城社、戶口、學校、物產等等,書後還附有亭、台、觀、閣、軒等。
傳說當時朱熹到江西某地上任,當地屬官搜腸刮肚,准備垂詢,並備禮載酒,遠遠跪接。誰知朱熹撩開轎門,開口就問:「志書帶來沒有?」眾人末料到這一著,面面相覷,悔之莫及。從此這一帶便形成習俗,凡地方官上任或離職,先交接地方誌書。
8、元
地方誌的編修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朝廷在地區方誌的基礎上,編纂了全國性的《大元一統志》,記載全國范圍的內容。還詔令各省、府、州、縣編纂了一定數量的志書,比較有名的有《鎮江志》、《四明志》等等。著名的農學家王楨在任旌德縣尹時,纂修了《旌德縣志》,並用木活字印刷。
宋元時期,志書的體裁也由歷史、地理的記載向更高更廣的水平發展起來,地方誌體裁和形式日臻完備。
9、明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方誌發展的興盛時期。
明代是我國地方誌得到較大發展的時期,明廷十分重視編纂地方誌書。由朝廷頒布修志凡例,體例全國統一。全國修有《一統志》,省有總志,有通志,都是官修。省以下有府、州、縣志,有官修也有私修。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志向遠大的平民皇帝,稱帝立足不久,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命儒士編修一統志。後又命各地將城池、山川、關津、水陸道路等編報朝廷。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朝廷下令:天下郡縣衛所皆修志書。此後,各郡縣有志,「實始於此」。明萬曆年間,已有人盛誇「自國史外,郡邑莫不有志」(乾隆《滿城縣志》序)。當時,有些府縣志書,編修多次。關於專志的編纂,也相當普遍。現存明代志書約有上千種,其中以縣志為最多。
東港區地域內有歷史記載的第一部縣志《日照縣志》,就是明代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知縣杜一岸主持編修而成。
10、清
清代是我國古方誌發展的鼎盛時期。
清代是我國封建時代地方誌發展的全盛時期。清代修志的規模是空前的,清代康熙、乾隆、嘉慶三朝三次重修《一統志》,清政府還一再詔令全國各州縣修志,雍正時更規定各省府州縣志要六十年修訂一次。因此,我國歷史上清代編纂的地方誌最多。
清王朝在全國鞏固了統治地位後,地方官府就積極倡導修志了。順治年間,河南巡撫發動修志,當時的十二州九十五個縣,基本上都編修了志書。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玄燁下令編修一統志,並命各省及府、州、縣編纂志書。雍正、嘉慶年間,清王朝又先後下令編修一統志和省通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州縣志書的發展。光緒年間,學部下令編修鄉土志。不少州縣的鄉土志內容編纂得比較簡明。在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還編修了相當數量的鄉鎮志,如《南翔鎮志》、《烏青鎮志》、《杏花村志》等等。清代方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和倡導,同時,時勢造英雄,一批著名學者在地方誌工作中脫穎而出,如戴震、錢大昕、章學誠、李慈銘等。據初步統計,現存的清代志書,約6000種,占現存舊志總數的75%左右。著名的志書有《靈壽縣志》、《遵義府志》、《六安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等等。
清代官修的州縣地方誌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很豐富。其中關於地理、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科學技術、農民起義、典章制度及歷史人物等方面的記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4. 誰能推薦幾個中國歷史學習的好網站啊,謝謝
1.象牙塔——國史探微
2.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3.國學網
4.血鑄中華
5.史海泛舟
6.中國國家博物館
7.近代中國網
5. 想了解最客觀真實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哪裡可以看
建議你到書店買一些台灣的或者外國作家寫的近代史方面的書 書中的真實性我保證不了 但一定會讓你看到不同的觀點
6. 哪裡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詳細的中國歷史
中學歷史書啊
7. 哪裡能找到一個詳細介紹中國歷史事件的網站
砍馬中文站,鐵血社區
8. 有哪些網站可以看歷史
你好,我推薦一個很不錯的歷史學習網站,被業界稱為歷史愛好者集聚的地方,學史博客:www.xueshiboke.com,內容內豐富,版面也比較簡單,通俗易懂,適合歷史愛好者學習歷史知識。
9. 請問哪有網站可以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歷史
歷史在線
http://www.history.com.cn/
中國歷史網
http://www.snnu.e.cn/shidisuo/index.htm
中國歷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8E%86%E5%8F%B2
10. 在哪個網站可以看到中國歷史
歷史春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