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推薦一個好的專業的在線心理咨詢網站給我
靠譜的好的線上心理咨詢機構和咨詢方式分析
心理咨詢的正規性很重要
所以,線上咨詢有市場需求,但是目前來訪者很難找到適合、正規的線上咨詢平台路透心理這類型頂尖的心理咨詢機構。不過也是不很多人懂得找到路透心理,頂多比較多的是流向了一些外掛掛靠機構:壹點靈、壹心理。
咨詢不同形式適應不同的人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線上咨詢,首先來訪者要接受線上咨詢是前提。
通話咨詢:電話咨詢是比較早的心理形式,很早很多地方就開展電話心理熱線求助,在電話語音中你可能感受來訪者音調的變化,了解來訪者目前的狀態和心情;從而進行切入,只要你足夠耐心傾聽,你完全可以了解來訪者狀態,開啟來訪者的潛意識,與來訪者達成和諧的咨詢。
視頻咨詢:視頻咨詢時,來訪者和咨詢師的全貌比較容易被了解,但是與面談相似,來訪者容易因面對面產生生硬感,過多的邏輯思考自己的表現,從而有機會影響咨詢效果。
⑵ 有沒有比較專業的介紹哥特和陰暗藝術方面的專業網站
哥特時代雜志:http://www.gothicage.org/
http://www.cp2.cn/bbs/dispbbs.asp?boardid=33&id=512
如果還需要更多的這方面網站,可以在論壇上給我留言。
這副畫的原作名為《American Gothic》,American自然指的是畫中的一男一女2個美國人,Gothic指的是他們身後的白色木屋是哥特式建築。三十年代早期,評論認為這幅畫意在嘲諷美國鄉村或小鎮生活的刻板,但是在之後的大蕭條中,又被認為是對大眾民粹主義的頌揚——「美國的民主以有著勇敢的心和結實的下巴的勞動者為基礎,就是這幅畫所畫的這樣的人」。既然已成某種褒貶不一的清教徒式美國特徵,無數戲仿之作也開始層出不窮,除了對「美國精神」不同出發點的解讀之外,我覺得這裡面也有「哥特」元素對人難以言喻的潛意識層面上的廣泛吸引力。
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歐洲的一個蠻族。他們原本住在日爾曼部落的最東部,占據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聶伯河劃分成東哥特和西哥特兩個獨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戰,先是攻下羅馬,後被西班牙羅馬文化同化,8世紀時為摩爾人征服,同伊比利亞的拉丁成分混為一體;東哥特人穿過巴爾干到義大利,公元493年佔領義大利,公元555被拜占庭帝國吸收。
藝術風格意義上的哥特,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之所以被叫做「哥特」,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學評論在輕蔑的回顧先人作品時認為,「這種風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狀的穹隆和復雜的裝飾等等,看上去是那麼乏味和野蠻,以致只有曾經摧毀了古羅馬文明的哥特人才能做得出來。」哥特風格確實借鑒了羅馬技術,但又革新成完全對立的美學觀點。哥特風格在建築上主要運用飛檐扶壁,為的是使牆體負擔大為減輕,因此在牆面上開大幅的玻璃花窗成為可能。哥特式建築(主要是教堂),外觀上高聳入雲,內部空間上,兼具挑高的中庭帶來的升騰感,以及光線從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離感,建築整體在視覺上既高昂偉岸,又優雅纖細。
內涵指向意義上的哥特,指向恐怖、黑暗、怪誕、野蠻,比如哥特小說,哥特音樂。17、18世紀哥特小說首先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後來又有了新的擴展,比如司各特爵士的歷史小說,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同樣源於英國,一類沉湎於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被稱為哥特音樂,先師一級的樂隊是Joy Division,Bauhaus等等,歌唱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和聖詠女聲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時代做懷舊式回望。
在「哥特」的復原/催眠作用下,蠻荒與文明不再是絕對的發展兩極、天國與地獄不再限於原先的宗教狹義,他們成為新的符號載體,比如原始和敬畏是值得喚醒的,黑暗和陰暗是值得沉入的,如果說是因為現實讓人只能如此,未免過於狹隘武斷,我更願意認為這是在笛卡兒鼓動起的自我膨脹之餘,留在血液里不滅的惶惑。
哥特音樂
你為什麼一定要過快樂的生活?你聽不同的音樂,當然也可以過不同的生活。
經常查字典是文字工作者的好習慣,牛津英語字典給出了以下兩個解釋:1、一種搖滾樂風格,激烈地混合了吉他貝司鼓,並有著啟示錄般的或神秘主義的歌詞;2、這種音樂的表演者或追隨者,經常穿著黑色的服裝並化著黑色的妝。但是,就像高手不會去百貨商場買電吉他一樣,我們不能完全相信牛津字典這樣的搖滾樂業外人士。
關於「gothic」這個詞的出處,最早來源於歐洲早期的一個叫作西哥特的部族,這個以破壞和掠奪為樂的部族以無知和缺少藝術品位而著稱。中世紀,一種以尖頂大教堂為最顯著特色的建築風格大行其道,及所謂的「哥特式」建築。而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創作的恐怖小說也被形容為「哥特」風格。
但用來描述音樂和文化還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時正是朋克運動落幕,後朋克登場。首先Ian Astbury在描述Sex Gang
Children這支樂隊時用到了「gothic pixie」(哥特精靈)的字眼;之後,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核心人物)在形容她樂隊的新方向時使用了「gothic」;再之後,Joy
Division樂隊的經紀人於1978年在BBC電視台的節目中將樂隊和主流流行樂隊比較時用到了「gothic」這個詞。
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Bela Lugosi's Dead》是最早被貼上「哥特」標簽的作品,至少大家一致公認。
哥特音樂作為朋克的一種後續事物(死亡搖滾)在此後由視覺藝術、文學、音樂和服飾等構成的一整套美學和思想發展為一種地下文化,並由此衍生了無數的地下群落,這些群落發展至今雖然在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但有兩點卻是所有哥特族們共有的:服裝的顏色和音樂。
哥特樂隊名單
當然要音樂先行了!
早期原形哥特樂隊:
Bauhaus(包豪斯)、Christian Death(基督之死)、Southern Death Cult(南方死亡崇拜,後改名為The Cult)、Joy
Division (快樂分裂,但他們的外貌看起來並不太哥特)、Sisters of Mercy(仁慈姐妹)、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蘇克西與妖精);
准原形哥特樂隊:
The Fields of The Nephilim (比之上面的樂隊資格稍嫩了點,但比新樂隊又太老了)、The
Mission(UK)(他們早期的作品被傳媒認為很哥特)、Sex Gang Children;
柔和哥特樂隊:
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Xmal Deutschland、Danielle Dax;
金屬/工業哥特樂隊:
Creaming Jesus (金屬傾向的一支樂隊)、James Rays Gangwar
(依靠采樣器的一支樂隊)(很多哥特族很喜歡聽Ministry,但Ministry卻不是真正的哥特樂隊);
實驗/民謠化/神秘(Occult)哥特樂隊:
Current 93、Death In June、Sol Invictus;
新哥特樂隊:
Nosferatu、Rosetta Stone 、Shadow Project(Christan Death的一個分支)、Clan of Xymox
(一支依靠合成器的樂隊,很有舞曲味道)。
哥特文化的興衰
八十年代,哥特樂隊們在商業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這些樂隊都有過上榜歌曲,他們所界定的「經典歌特」之聲是這樣的:清脆的曼陀林風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穩的單音符貝司線條、簡單但快速的節奏、濃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陰暗的演唱。盡管一些「經典」的歌特樂隊一直堅持到了今天,並且仍能得到當今歌特族的熱愛,但今日歌特文化的主角已不是他們了。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飾時尚由這種音樂風格發展而來,染黑的長發、蒼白的皮膚、緊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銀飾(多用早期歐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設計)。黑色摩托皮夾克、黑色緊身牛仔褲、黑色網眼絲襪和黑色飛行太陽鏡成為哥特族的注冊商標。
九十年代,哥特音樂在傳媒中漸漸失寵,但哥特文化卻愈發強大,急速膨脹的夜總會行業使得哥特組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路。新出現的簡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統和家庭錄音技術協助產生了大量的哥特雜志和不同質量的小樣,這使哥特文化顯得活力十足。而好萊塢維多利亞恐怖電影的復興恰在此時,《烏鴉》(李小龍之子李國豪在拍攝此片時神秘喪生)、《剪刀手愛德華》、《夜訪吸血鬼》等一系列賣座恐怖片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興奮點。哥特時尚巧妙地隨之有所改變,卷發、高馬尾辮和戰斗褲是一種風尚、長直發、維多利亞式的絲絨和花邊也是一種風尚、皮革與塑料裝也都成了風尚,但不同的是這種風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東西都無相似之處。哥特時尚中永遠流行的只有黑色緊身牛仔褲。
九十年代也有些哥特樂隊打上了排行榜或獨立排行榜,這里包括Garbage、Rosetta Stone、Sheep On Drugs、Nick
Cave、Nosferatu和Curve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不完全同於前一代哥特樂隊,但他們均有著哥特式的演唱風格、陰暗的音樂主題和合成器陰暗的效果,雖然他們大多不承認自己是哥特,但他們看起來卻是不折不扣的哥特式風范,否則怎麼稱呼他們?
雖然他們的影響力在明顯遜於八十年代的哥特樂隊,但是九十年代,「哥特」(goth)文化的含義卻大大加深了,此時它不再僅僅意味著一種音樂風格,同時它還是一種時尚、一種人生態度和一種社會風景——時尚全是黑色的、態度全是陰暗的,而風景全是模糊的。
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沒有聽過太多哥特音樂、但按照哥特的方式穿著和思考的哥特族,他們喜歡聽的是工業音樂、重金屬、高技術音樂和非主流音樂。這些哥特族偏愛的流行樂隊包括The
Prodigy、Front 242、Cubanate、Menswear、White Zombie、Pop Will Eat Itself、Front Line
Assembly和Nine Inch Nails等等。
哥特作為反文化
1969年:嬉皮們發現了世界的丑惡,於是他們發誓要用愛來改變這一切。
1979年:朋克們發現世界依然丑惡,於是他們豎起中指表示蔑視。
1981年:哥特族們看破紅塵。
識別一支哥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歌特主題(奇奇怪怪神神秘秘凄凄慘慘荒荒涼涼)。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哥特樂隊,和其他哥特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哥特合輯當中。
四大哥特唱片廠牌
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
識別一個哥特族
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 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 永遠不戴金首飾。 蒼白,哪怕是在夏天。
拒絕所有有趣的社會活動。
哥特味道?
任何氣氛詭異陰暗的東西都算是有點哥特味道。關於音樂,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類的名詞都有「哥特味道」。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淫慾、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惡魔主義?邪教?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哥特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系至哥特音樂的感覺。
哥特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年輕的保守主義哥特族、共產主義哥特族、法西斯哥特族和無政府哥特族,但是這實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哥特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這是Rosetta
Stone樂隊最喜歡的主題。
哥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哥特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情。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你哥特族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疤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哥特時尚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
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
銀飾。
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志」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
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
寬領帶或帶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志)。
太陽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這個標記廣為流傳,有些人會將這個標志刺在身上。
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
十字架(基督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
鎖鏈和鐵釘。
身體穿孔。哥特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在美國的猶他州,舌頭是首選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難以啟齒,私人部位)乳頭。
哥特式愛好
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
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術"異型",和達利的超現實主義視覺作品。
丁香煙,一種更經久、更濃厚,對人體危害更大的香煙。
貓,因其特有的陰郁氣質而被哥特族所青睞。
蠟燭和聖誕樹,氣氛十足哥特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網、墳墓、棺材等其它與幽靈有關的東西。
你是一個哥特族嗎?
你時常會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氣質嗎?你的是否經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現?你永遠喜歡黑色的T恤衫? 也許你就是個哥特族,只是你自己並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於消沉的感覺,並在痛苦的冥想中獲得了一種奇怪的歡愉感?那你真的具有哥特傾向。不過,如果你喜歡以一種暴力的方式獲得這種感覺,那麼你根本不是哥特族,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櫃里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個哥特族。
你想是嗎?
首先要從基礎開始:頭發、臉和皮膚和衣服。請參見六大哥特模特,針對自身情況進行處理。注意,不要穿什麼馬利林·曼森的黑T恤,那是休克搖滾,不是哥特搖滾。
之後是神態和氣色。顯得極其絕望極其痛苦是極其必須的——世界如此,社會如此,你怎能無動於衷?記住:必須克制你的喜悅心情!永遠永遠永遠不要微笑!沒有任何事值得高興!在哥特族裡,微笑就等於讓羅伯特·德尼羅這樣的酷男去扮演一隻唐老鴨。
再者可以考慮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穿個孔,加些金屬飾物。
當然你知道了,哥特不只是一種時尚,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陰暗。
你還可以養一隻嚙齒類的小寵物,比如老鼠什麼的,嚙齒類是自然界的哥特族,你應該經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學問題。
還有特絕的一手,你可以買一付棺材作為周末時的睡床,那真的是哥特到家了。
之後你可以檢查一下,自己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像幽靈嗎?我的朋友家人總是被我嚇到嗎?我天天穿得都像萬聖節的恐怖之夜嗎?如果回答一律肯定,那恭喜你,你夠哥特的了!
哥特文學及其文化現象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匯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這樣的現象除了在小說的紙頁上展開,也在20世紀的後半期侵入非主流音樂的大花園,成為另類音樂中極為殊異的一個支脈。如果你熟悉新音樂歷史脈絡的話,就會知道大約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樂隊分別頂著「後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並逐漸混融成日後的哥特搖滾樂派。
早期的代表樂隊包括「蘇西與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絲(Bauhaus)」、「喜悅割離(JoyDivision)」等等樂隊。它們的特色是沉鬱厭世的情調、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穿插著對於傳統音樂的反制。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處理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在舞台上,她/他們以偏鋒的狂亂扮裝出現,如「蘇西與冥妖」略帶虐待與被虐情調(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艷的雙性吸血鬼。除了性別的顛覆與反轉,哥特搖滾樂的強烈質素還表現在對於神學(或惡魔學)概念的執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幾個愛好中古世紀風格的男子對於音樂意識型態的展現。被形容為「狂笑著注視羅馬城燒成一堆瓦礫」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語說穿哥特搖滾的宗教立場——對於我們,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聖水一樣。
如果說早期的PostPunkCool對生命的詮釋是沮喪與絕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殺),那麼「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樂隊比如「教會(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儀(TheCult)」等樂團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於現實中的種種煩俗,企圖推翻假惺惺的教條,抽取反對與不滿的精神,化為音樂的「反面傳教(negativepreach)」。在「教會」的專輯《上帝自己的葯物》(God'sOwnMedicine)中,開宗明義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諷地唱出「我還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經不信仰我了。」這等堪稱冒瀆的宣言,呈現出駭人的事實:原來長久以來,神與人的權力結構恰如性愛結構的主體與客體。在這張專集中,反復推敲著在推翻信仰的同時,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脅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烏托邦。如同在《愛我愛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鋪陳情慾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從」(Dominance-submission)關系所固置;也就是說,在死亡(曠缺)的領域,致命的陰性激情並不受到掌管與壓制,發展出自己的美學。
不可否認,「死亡」在哥特搖滾樂的文化層面中,幾乎是個關鍵字。當某些保守的聲音或反挫勢力,企圖以這一點來抨擊哥特搖滾樂與其次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回應: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這個經營黑暗、痛苦情愫的樂隊,對他們而言,死亡所演繹/延異出來的腐敗、末世、毀滅等等情境,都足以讓我們逼近「終極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專輯如《痛苦劇場》(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鐵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這種近乎臨界點的痙攣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結尾的歌詞近乎狂喜地陳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獸」,配合凄厲的音樂,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權體系粗暴地規范在各種事物之上的二元對立價值觀。
另一種反應,也許可以引述布萊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說選集《血脈深處的愛》(LoveinVein)前言中所說的話:「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並不是禮贊或者愛慕死亡,只是純粹地拒絕畏懼它。在探索死亡的過程,慢慢地和它體膚與共,逐漸與它親近。」這段話正好解釋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還有這些樹(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樂隊,會不可自拔地沉浸於「與死去的君王交歡」的髑髏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時又在這般異端的情慾里浮生出細致的張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匱乏,順著這些創作者的脈絡、以及在許多異教神話或惡魔學發現的象徵與寓言,死亡可能是貼近超自然、非人類領域的出口。
在此際90年代的中後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學與音樂創作層面綻放,更影響了這個「混雜族群」(包括女性、酷兒、情慾的邊陲份子)的文化生態與身分認同。在情慾與性別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謂的理想典範「陰陽同體」(hermaphrodite)雖然還值得更進一步檢驗,但也是有助於沖迫禁制的美麗武器讓過往被視為妖魔的異類(它者)擺脫單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慾望與天使的屍體。
如何識別一支歌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歌特主題。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兒黑。
4、樂隊自稱歌特樂隊,和其他歌特樂隊一起演出,並出現在歌特合輯當中。
5、來自於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樂隊。
如何識別一個歌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什麼是歌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歌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
惡魔主義?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與種族、性別也無關。大多數歌特樂隊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積極的反宗教樂隊。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異教的視覺信號只是在傳達「黑暗的力量」,以聯系至歌特音樂的感覺。
歌特族們與其他同年齡的社會團體一樣同樣存在社會傾向,你會發現歌特族中最大的傾向實際上是對政治的極度冷漠,因為幾乎所有黨派的觀點聽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毫無用處。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種毫無快樂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這種消沉的感覺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種,換句話說: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選擇——這是一種藝術。
歌特同時也許還是一種精神療法。如果你對一個屬於主流社會的白領仔細談起你上次自殺未遂的經過,那麼他可能會帶著一種奇異的眼光躲你躲得遠遠的,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或許還可以得到廉價的同伴永遠不會為你感到難過,你手腕上的傷痕會得到認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都會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什麼是歌特時尚?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一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志」這一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里「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寬領帶或逞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恆生命的標志)。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徵)。
歌劇風格的披肩、斗篷和長手套。歌特族們一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麼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
月光撒滿大地一切黑暗盡歸歌特王朝
無數個劇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圍著一切。空中劃過銳利的線條,像是發掘世界最深的罪惡。生命緊緊地依附著死亡,渲染著黑暗和絕望。Gothic(歌特)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藝術不僅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歌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歌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門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在英漢字典中Gothic的解釋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語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紀的;野蠻的,粗野的4(印)歌特體的;(英)黑體的5歌特式小說體的(以恐怖,凄涼,衰敗為特徵)(n)1歌特語2歌特式建築,尖拱式建築。
那麼,若是歌特與音樂的聯姻,則任意地寫作了Gothic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