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悸一般有哪些症狀呢會有什麼風險
如果你感覺到心臟偶爾會不舒服,心跳有時候很快,有時候又很慢甚至忽快忽慢,你可能知道這就是心悸的表現,心悸也就是人們通常說到的「心慌」,這是一種心臟不舒服的表現,這里要提醒的是,自我感覺並不是實際心律的准確表現,在感到心悸的同時還可能感受到頭暈、惡心、胸悶、氣喘等症狀,這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所以不能由自我臆斷,給身體的不舒服粗暴定性,心悸帶來的後果可能沒什麼,也可能很嚴重,感受到頻繁心悸時,千萬不要忍忍就算了,應該立刻重視起來,保險起見及時體檢及時就醫。那麼心悸會讓人面臨哪些風險呢?
心悸時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對於心悸,千萬不要馬虎大意,尤其是心悸長時間不停,心悸頻繁出現,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判斷病因,日常生活中對身體足夠的重視,才能保證心臟的健康。
Ⅱ 心悸是什麼感覺
心悸是主觀感受,患者感覺跳動不安、不規則,或快或慢或停頓,有懸空感或短時間有失重感,心慌、心亂、緊張、驚惕不安,均為心悸症狀。心悸的通俗叫法是竇停,植物神經紊亂、心理原因、生活打擊、創傷、壓力、睡眠少,甚至天氣,都可引起心悸。但有些心悸則無外在原因,自身心臟原因如原發心臟病等即可引起心臟心悸的症狀。
Ⅲ 什麼是心悸是什麼感覺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當心率加快時感到心臟跳動不適,心率緩慢時則感到搏動有力。心悸時,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臨床表現為心前區或喉頸部跳動。表現為規律心悸和不規律心悸、快速心悸或緩慢心悸、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悸。
引發心悸的常見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心室肥大、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發熱、低血糖症、嗜鉻細胞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臟神經官能症、β-受體亢進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胸腔大量積液、高原病、膽心綜合征等。
日常護理:
(一)去除誘因
如限制飲酒、吸煙,調整運動、工作和環境,避免寒冷與刺激性談話,適當讀書看電視。
(二)休息
根據心悸原發病的輕重和心功能不全的程度,決定如何休息。如嚴重心律失常應卧床休息,直到病情好轉後再逐漸下床活動;如為心功能不全三級應增加卧床休息時間。
(三)飲食
對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心悸,應給予合理的營養,控制鈉鹽,少量多餐,以減輕水腫及心臟負荷。多吃水果、蔬菜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以利心肌代謝,防止發生低鉀血症。
(四)注意心率、心律變化
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變化。對心律失常的病人觸診脈搏應同時注意心律。心率的聽診時間不少於1分鍾,必要時做心電監護和血壓監護。
(五)嚴密觀察病情
當出現心功能不全時,心悸可伴呼吸困難;若出現發熱、胸痛則有風濕熱、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炎的可能;當嚴重心律失常時可伴有暈厥、抽搐,應及時與醫生聯系,採取相應措施。
(六)調整情緒,保持身心安靜
1、向病人講清楚心悸本身的臨床意義不大,並非病情惡化的表現,一般不影響心臟功能,從而消除病人因緊張不安情緒而導致的交感神經興奮。
2、幫助病人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可通過散步、看書、交談等方式分散注意力,並克服緊張、激動心理。夜間入睡前可用小劑量鎮靜劑。
3、避免使用引起心率增快的葯物和刺激性的食物等。
4、舒適的環境可促進休息,右側卧位、松開衣領可使心悸減輕。對嚴重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病人應卧床休息,同時進行心電監護。
Ⅳ 什麼是心悸
心悸一般指的是心慌,在沒有受到任何驚擾或者驚嚇的情況下,發生心率過速的情況,往往被稱為心悸。
我們經常在看病的時候,會聽到關於心悸這個名詞。那麼心悸它往往指的是心中悸動,指的心慌。所以我們有些人會出現,在沒有受到驚擾,或者沒有受到驚嚇的情況下,自己覺得自己心突突突突的跳,或者是感覺到心律的速度很快。那麼這時候,我們就把它稱為心悸。
Ⅳ 心悸是什麼病,有什麼症狀
心悸(palpitation)是一個常見症狀。患者自覺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區不適感,當心率緩慢常感到心臟搏動強烈,心率加快時可感到心臟跳動,甚至可感到心前區振動。
心悸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有關。身心健康者在安靜狀態並不感到自己的心臟在跳動,但有情緒激動或強烈體力活動後也常感到心悸。然而為時短暫,靜息片刻心悸消失。在神經過敏者則不然,一般的心率突然加快或偶發的過早搏動也可感到心悸。
心悸的感覺常與患者的注意力有關,也與心律紊亂存在時間的久暫有關。當患者注意力集中時,如夜間卧床入睡前或在陰森的環境中,心悸往往較易出現而明顯。而許多慢性心率失常者,由於逐漸適應而常不感到明顯的心悸。在重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由於較突出的症狀如呼吸困難的存在,致注意力分散,也常不感到心悸。
可以服用三七粉治療,每天4克分早晚兩次服用即可。
Ⅵ 心悸是到底是什麼症狀有什麼感覺啊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外無所驚,自覺心跳異常,心慌不安,休作有時,不能自主的一種癥候。 心悸、驚悸、怔忡三者,屬同一類病證,而又有所區分。一般來說,驚悸多指因驚致悸,漸至稍驚即悸,一旦成為心悸後,則外無所驚亦悸。其證時作時止,全身情況較好,病情較輕。怔忡多由久病而成,其證時時發作,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重。可見心悸是從病證而言,驚悸是從病因而言,怔忡是從病情而言。然而驚悸日久,則成心悸,心悸日久,可為怔忡,讀驚悸、怔忡都可屬於心悸的范圍。 心悸的治療,應當分清虛實之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病情,靈活運用補瀉二法,切忌「虛虛實實」之弊。 西醫的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等疾患,導致心臟功能失調,而表現有心悸症狀者,皆屬於本證范圍。 (病因病理)本病的發生,常與體質虛弱,精神刺激,勞累過度,臟腑失調,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其形成多由心臟的陰陽氣血虧虛,或痰火擾心,水飲上逆,瘀血阻滯等所致。其病變位雖然主要在心,但與肝、脾腎等臟常有密切關系。 1.精神刺激,心悸神搖,心虛膽怯之人,陡受驚恐,以致心悸神搖,漸至稍驚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證。《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恐則精卻」,「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即指出由於情志因素導致本病的發作。 此外,暴怒傷肝,影響脾運,濕聚痰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結,上干於心;或素蘊痰熱,復因郁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擾亂心神,發為本證。 2.陰血不足,心失所養 血虛者,多由素體血虛,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血耗,或勞神過度,營血暗虧,或脾運無權,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養,而成心悸。 陰虛者,多由素體陰虛,或久病陰耗,或熱病傷陰,或房室過度,導致腎陰不足,水不濟火,心陽偏亢,神不能藏,發為心悸。 3.陽氣虛衰 ,心無所主 一般來講,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心臟陽氣之虛,多由稟賦不足,或年體衰,或汗下太過,或疾病轉變,或病後失調等因素所致。心為陽臟,主血合脈,氣虛則鼓動無力,陽虛則溫煦失常,以致心無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腎陽虛,不能溫化水液,停而成飲,飲邪凌心,導致心悸。 4.外邪入侵,心脈痹阻 風寒濕邪,入侵血脈,日久未愈,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導致心脈痹阻,氣滯血厥,而為心悸。《素問.痹論》說:「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即是說明風寒濕痹,內及於心,可是致心脈痹阻,發生心悸。 (辯證論治) 心悸之證,虛多實少,雖有實證,亦多屬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之類。故臨床辯證,首先分清虛實,對於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者,尤應辨明標本緩急,虛實多少。治療大法;虛證以補氣、益血、滋陰、溫陽為主,佐以寧心安神;實證可用清火、化痰、行氣、祛痰等法,注意勿傷正氣;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應立足於虛,不可濫施攻伐。 心悸之脈,常無定象,或數、或疾、或遲、或促、或弦、或澀、或結、或代。如見散亂無根之脈,多屬預後不良。 心悸日久不愈,發生水腫、喘息、心痛等症,應參閱有關章節,進行辯證論治。凡心悸暴發。或經久不愈,證見汗出、肢厥、脈散亂無根者,多屬心陽欲脫或氣陰兩竭的危候,急需中西結合積極救治。 1.心神不寧 主證 心悸、膽怯易驚,坐卧不安,寐中多夢,常易驚醒,飲食少思,舌潤苔薄,脈小數或虛弦。 分析 本證多為心膽素虛之人,突受驚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心神不能自主,而成心悸。膽怯易驚,自然影響睡眠與飲食;驚則脈動而小數,心肝血虛則脈虛弦。 治則 鎮驚安神,,養血寧心。 選穴 心俞、厥陰俞、安眠、風府、湧泉、極泉、內關、神門、勞宮。可重用按壓後枕神法,按壓跟腱鎮靜法,拿揉頸項養血法,按壓四穴寧心法,配用推摩上背益氣法。 2.心血不足 主證 心悸、失眠、健忘、頭暈目眩、面色不華、舌質淡紅、脈細弱。 分析 心主血藏神,血虛不能養心,故心悸、失眠、健忘;血虛不能上宮於腦,故頭暈目眩;心其華在面,開竅於舌,血虛則面色不華,舌之淡紅,脈象細弱,亦為心血不足之徵象。 治則 益氣補血,養心安神。 選穴 肺俞、心俞、腎俞、安眠、湧泉、極泉、神門、內關、勞宮。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氣法,揉壓心俞益心法,拿揉頸項養血法,按壓跟腱鎮靜法,按壓後枕按神法,配用推撫全身滋陰法,按壓四穴寧心法。 3.陰虛火旺 主證 心悸而煩,頭暈目眩,少寐多夢,舌乾咽燥,盜汗,腰酸,耳鳴,舌質紅,脈細數。 分析 腎陰不足,水不濟火,以致心火內動,擾亂香蕉神,故心悸而煩,少寐多夢;陰虧於下,則腰酸;陽擾於上,則頭暈目眩、耳鳴、舌乾咽燥;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徵象。 治則 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選穴 百會、心俞、腎俞、命門、合谷、湧泉、太溪。可重用推撫全身滋陰法,拿揉頸項養血法,按壓跟腱鎮靜發,配用揉壓心俞益心法。 若心悸甚者,可同取雙內關按壓1分鍾,若咽燥甚,口乾苦,甚至口舌生瘡者,可同取雙合谷,雙中沖,以清心火。 4.心氣虛弱 主證 心悸、氣短、自汗、健忘、面色光白、肢體倦怠、舌質淡嫩、脈大無力。 分析 心氣虛弱,鼓動無力,故心悸,氣短;汗為心之液,心氣不足,則衛氣不固,心液不斂,故自汗;心主神志,心氣虛則神無所主,故健忘;心其華在面,心氣虛則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光白;肢體倦怠,舌質淡嫩,脈大無力,皆為氣虛的表現。 治則 益氣安神。 選穴 心俞、氣海俞、安眠1、安眠2、膻中、關元。可重用推摩上背益氣法,按壓後枕安神法,配用揉壓心俞益氣法,按壓跟腱鎮靜法;加用拇指揉壓膻中和掌揉關元壯陽法(見發熱)。 若形寒肢冷,心區憋悶或疼痛,為心陽亦虛,可參用心痛治法,以溫陽通里。若見心悸,可雙手食指同時按壓雙魚腰(眶上切跡),以寧心安神。 對於心悸其他證型的治療,可選用葯物手法輔助,謹慎從事。 (基本手法) 1.推撫全身滋陰法 患者俯卧,全身放鬆,醫者用雙掌、掌根或魚際肌,從雙肩開始,沿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路線推至雙髖及雙下肢後面;當推至跟腱時,轉向內踝與足弓直至足尖。 2.推摩上背益氣法 兩手多指分推上背部,兩手握拿背肌;兩掌協同,大面積快速摩上背部,以局部溫熱為度。 3.揉壓心俞益心法 兩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兩側心俞三分鍾,亦可重點按揉左心俞穴。 4.拿揉頸項養血法 用多指拿揉患者頸項部,用力適度,拿揉自然,兩手交替。 5.按壓後枕安神法 患者俯物,醫者立於頂側,兩手食指分別自內向外時按壓枕骨下緣,反復按壓數遍。 6.按壓跟腱鎮靜法 雙拇指重疊分別按壓患者兩側跟腱,雙拇指同壓兩側湧泉。 7.按壓四穴寧心法 雙拇指同時按壓兩側極泉、神門、內關、太淵共3分鍾。
Ⅶ 心悸心慌是什麼症狀的表現
心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症狀,患者常常會出現自覺心跳,或者是心慌,並且會伴有心前區不適感。心悸大多情況下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有關,正常人在安靜狀態下是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臟在跳動,但是如果有情緒激動或者是重體力勞動之後就會感到心悸,但這個是短暫的。如果是神經過敏的患者,一般心率加快或者是偶然發生早搏都會感覺到心悸。心悸的患者常常注意力不能集中,並且會有重度的心功能不全。
Ⅷ 什麼叫心悸,什麼樣症狀
心律失常引起心悸。中醫對心悸的病因可以歸屬為以下幾點:
(1)體質虛弱:素體不強,久病或勞欲過度,或各種失血,造成氣血陰陽的虧虛,以致心失所養,發為心悸。
(2)久病體虛:熱病傷陰,或房室過度,均可導致腎陰虧損,心火妄動,擾亂心神,形成心悸。
(3)飲食勞逸不當:勞倦太過傷脾,或久坐久卧傷氣,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虛少,心失所養,神不潛藏,引起心悸。或飲食不節、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蘊熱化火,或傷脾而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平素心虛膽怯之人,如驟遇驚恐,或情懷不適,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致七情擾動,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謂「思慮煩多則損心」(《諸病源候論·心痹候》),「悲哀愁憂則心動」(《靈樞·口問》)。
或長期憂思驚恐,精神情緒過度緊張,心氣虛怯,陰血暗耗,不能養心;或心氣郁結,生痰動火,痰火擾心,心神失寧而為心悸。
或大怒傷肝,大恐傷腎,怒則氣逆,恐則精卻,陰虛於下,火逆於上,亦可動撼心神而發驚悸。若郁熱內蘊,復加恚怒,變生肝火,肝火擾心;或痰火擾動心神,心神失寧,也易導致心悸。
(5)感受外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日久,復感外邪,內舍於心,邪阻心脈,阻塞經隧,心血營行受阻;或風寒、濕、熱等外邪,由血脈內侵於心,耗傷心氣或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證。
溫病、疫證日久,邪毒灼傷營陰,心腎失養,或邪毒傳心擾神,亦可引起「心中忄詹忄詹大動」等悸、忡之症。如春溫、風溫、暑濕、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6)葯物過量:葯物過量,可以損害心氣,甚則損傷心體,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葯過量或失當,均能引起「脈結代、心動悸」一類證候。
Ⅸ 什麼是心悸有什麼症狀
心悸,是指病人外無所驚,自覺心跳異常,心慌不安,休作有時,不能自主的一種癥候。
心悸、驚悸、怔忡三者,屬同一類病證,而又有所區分。一般來說,驚悸多指因驚致悸,漸至稍驚即悸,一旦成為心悸後,則外無所驚亦悸。其證時作時止,全身情況較好,病情較輕。怔忡多由久病而成,其證時時發作,全身情況較差,病情較重。可見心悸是從病證而言,驚悸是從病因而言,怔忡是從病情而言。然而驚悸日久,則成心悸,心悸日久,可為怔忡,讀驚悸、怔忡都可屬於心悸的范圍
Ⅹ 什麼是心悸的症狀
詳細的病史及症狀的描述有助於醫師做正確的診斷,因此有心悸的症狀發生時,應留意下列幾點:(一)是否感覺心臟跳動速度非常快且伴隨有胸痛、氣喘、頭暈、盜汗、血壓降低,甚至昏倒的情況,這通常意味著嚴重的心律不整。(二)心悸的感覺是心臟連續快速的跳動或是突然、短暫的心臟強力收縮,間歇性的頓一下的感覺。前者可能是心搏過速,而後者通常是心臟早期收縮所引起。(三)心悸發生時嘗試摸自己的脈膊,看一分鍾跳幾下、規律否、是否會停頓等。(四)心悸發作的頻率、持續的時間;是否有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