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臟時不時疼,是怎麼回事
你這種狀況醫學上稱之為心悸。心臟疼痛有多種可能,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心率失調,症狀是偶爾會嘟嘟的跳一陣,有時像錐子一樣痛,這個可能是由血液的供給量不足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營養缺失,缺乏充分睡眠等,疼痛時患者會伴有輕微的頭暈。建議你可以多吃蔬菜、水果之類的,注意日常飲食搭配。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心臟病,病發時會產生劇烈疼痛,嚴重時導致休克。當然,根據您的年齡來看,犯這種病的幾率不大,因為心臟病一般多集中在50-60歲這個人群,你可以不必擔心。有不少人以為,心悸就是心臟病。其實,雖有心悸但心臟卻是健康無恙的。因此,把心臟病症狀說清楚,對喚起人們的注意和消除不必要的疑慮是必要的。
疲勞:是各種心臟病常有的症狀。當心臟病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廢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稍,令人產生疲勞感。疲勞可輕可重,輕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礙工作。但心臟病疲勞沒有特殊性,它與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勞難以區分。
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見的是心絞痛。心絞痛往往以勞累、激動、飽餐為誘因突然發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壓迫、灼熱或擠壓感,甚至是一種瀕臨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內側。疼痛持續時間短,3—5分鍾消失,最長不超過20分鍾。
氣短:氣短是心臟病常見症狀。最顯著特點是勞力性氣短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勞力氣短就是氣短與活動有關。心臟病人常說,我上二層樓都心慌、憋氣,受不了;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即夜間睡卧不平,有時從夢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會兒方可緩解。
紫紺:皮膚、粘膜、耳輪周圍、口唇鼻周、指端發紫。
水腫:全身或下肢水腫,有時還會出現胸腔或腹腔的積水。
心悸: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動以後。但心悸在有其它疾病或沒有病時也可發生,故心悸對診斷心臟病意義不大。
個人建議:如果經常發生這樣的狀況,還是建議您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② 心臟突然一陣刺痛是怎麼回事
有可能是心臟末梢小血管堵住了,會有一陣陣痛,過後5分鍾里心臟會長出一條新的小血管就不痛了,如果不注意,發生在冠狀動脈就長不出了,不過還是要引起重視,特別是飲食,不宜過油,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盡量少攝入,就是肉和一般的油少吃就好了,還有含反式脂肪的不要吃,我以前也會有那時肉吃太多,後面知道原來心腦血管疾病都是由於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引起的,就開始改變飲食了,現在再也沒有過了
③ 心臟陣痛是怎麼回事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狀之一
但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心前區疼痛 ,如 :
(1)神經系統病變——如肋間神經炎可引起肋間神經痛 ,但疼痛是沿肋間神經分布 ,咳嗽或轉身時症狀更明顯。
(2)骨骼病變——如肋軟骨炎症或損傷引起的肋軟骨炎 ,但疼痛部位較局限 ,且有固定壓痛點 ,有時病變局部可有隆起。又如頸、胸椎骨質增生及椎間盤突出症等 ,因病變可能影響神經根或骨膜而引起心前區疼痛。
(3)消化道病變——如食管炎及其他食管病變可在胸胃後出現刺痛或隱痛 ,進食時症狀明顯 ,有時伴吞咽困難。其他膈疝、膽囊炎、膽石症、胃、 12指腸及胰腺等病變均可引起上腹疼痛 ,通過神經反射而出現心前區疼痛。
(4)呼吸道病變——如慢支、肺炎、胸膜炎及肺梗塞等也可引起心前區疼痛。咳嗽、深呼吸可使疼痛加劇。
(5)心臟病變——除冠心病外 ,心包炎、心肌炎等也可引起心前區疼痛 ,但疼痛持續時間較長 ,在深吸氣 ,扭轉身體或咳嗽時 ,疼痛加劇。
(6)心血管神經官能症——疼痛多為瞬間的刺痛或為持續長達幾小時的隱痛。疼痛的出現一般不在勞累或情緒激動的當時 ,而是在其後。含服硝酸甘油無效。患者常有心悸或其他神經官能症症狀。
(7)其他——如帶狀皰疹等也可引起心前區疼痛 ,但局部皮膚常有皰疹出現。值得注意的是 :(1)不典型或隱匿型心絞痛容易引起漏診、誤診 ;(2)對疼痛持續時間很長、疼痛程度嚴重 ,含用硝酸甘油無效者 ,要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 ;(3)老年人患病較多 ,有時冠心病與上述疾病同時存在時 ,會增加診斷難度。
你比較年輕,應該屬於(6)心血管神經官能症
一般來說,心臟神經官能症多發生於青壯年,20-40歲為多,女性多於男性,。症狀常在受驚,情緒激動或久病後首次出現,入睡前,欲醒和剛醒時以及情緒激動等狀態下最易發作,過度勞累和情緒改變可使之加重。通過動態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及其負荷試驗有助於與心絞痛相鑒別。
心臟神經官能症患者經過適當休息,勞逸結合,鎮靜安神及心理疏導後臨床症狀多可緩解,僅自覺症狀居重不輕者需要服葯。治療過程中應當充分信任醫務人員,積極配合。通常並無後遺症,僅長期嚴重心臟神經官能症者可發展為精神疾病。
④ 心口一陣一陣的疼是怎麼回事
心口一陣一陣的疼,臨床多為心絞痛,是由於心肌暫時性和可逆性缺血、缺氧而產生的心前區及其附近部位不適症狀。它是冠心病最常見症狀或首發症狀。本病以40歲以上男性多見,常見誘因為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天氣變化、急性循環衰竭等,每次發作3~5分鍾,可數日一次,也可一日數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劑後消失,故而極易被忽視。 中醫學將心絞痛因症狀不同分別列入「心悸」「胸痹心痛」等症。發病主要與年老體虛、飲食、情志失調及寒邪內侵等有關。發病機制有虛實兩方面。虛為心脾肝腎虧虛、心脈失養;實則為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等痹阻心陽,阻滯心脈。
現在建議注意多休息,避免勞累和緊張,飲食清淡,以低脂低鹽為宜,不放心的話去醫院做個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檢查原因後對症治療。
⑤ 心臟一陣一陣的疼是怎麼回事
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體檢檢查心電圖時,常常會得到「竇性心律不齊」的診斷。多數人都知道心跳應該是規律整齊的,所以一聽說「心律不齊」,不少人便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雖然沒有任何症狀,但也要四處求醫,找專家,想趕快治好「病」。但醫生往往又說:「不用治。」這些人心裡又打鼓了,是不是什麼疑難雜症,治不好了。
其實,「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竇性心律不齊」以兒童、青少年最常見,成年人也不少見。
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由一個稱為「竇房結」的高級司令部指揮。竇房結發出信號刺激心臟跳動,這種來自竇房結信號引起的心臟跳動,就稱為正常的「竇性心律」,頻率每分鍾約為60—100次。每分鍾心跳的次數,即心率就是由此而來。但這個頻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響,甚至呼吸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心跳節律是規律整齊的,如果心臟跳動不整齊,我們稱其為心律失常。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竇性心律不齊」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是由於來自竇房結的信號並不完全規整所致。但是,這種「心律失常」大多數屬於「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它的特點是隨呼吸的變化而變換,吸氣時心率可增加數跳,呼氣時又可減慢數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這種隨呼吸變化的「竇性心律不齊」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擔心,也不用治療。
因此,被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減速跟呼吸之間有沒有關系。只要沒有任何其他症狀,就不需要治療,完全可以從事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現在不少醫生也注意到「竇性心律不齊」給人帶來的恐慌,於是在診斷時會寫作「竇性心律」。
此外,精神緊張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竇性心律不齊」,這種情況也不需要治療。
竇性心律不齊
竇房結發出的激動不規則,心動周期顯著快慢不均,稱為竇性心律不齊。臨床上,竇性心律不齊分以下幾種類型:
(1)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竇性心律不齊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生於兒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較少見。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發生機理是由於在呼吸過程中,體內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的張力發生變化,使竇房結自律性也因之發生周期性、規律性改變。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變慢。心率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轉為規整。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恆定。
②心率的快慢隨呼吸變化而變化,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其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
③在同一個導聯中,R-R間距或P-P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④P�R間期大於0.12秒。
(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具體原因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生氣、情緒不穩定、或使用某些葯物(如洋地黃,嗎啡等)有關。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為竇房結發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較恆定。
②P波頻率變化與呼吸無關,心率有時突然增快。
③在同一導聯中,P-P間距或R�R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④P�R間期大於0.12秒。
(3)竇房結內遊走性節律:
激動的發生點在竇房結內移動,因此,心電圖上的P波形態、大小與方向逐漸發生變化,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①P波是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
②P波形態、大小變化不一致。
③P�R間期發生長短變化,但都已超過0.12秒。
(4)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
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是由於心室收縮排血異常致竇房結血液供應不均勻,從而造成竇房結的自律性發生改變。
(5)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異位激動,尤其是發自心房的異位激動,有時可使竇房結的激動提早發生,繼之竇房結受抑制,因而發生一過性異位激動所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竇性心律慢於每分鍾60次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健康的成人,尤其是運動員、老年人和睡眠時。其他原因為顱內壓增高、血鉀過高、甲狀腺機能減退、低溫以及用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葯物。在器質性心臟病中,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竇綜合征。
臨床表現:
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於每分鍾50次,一般無症狀。
2.如心率低於每分鍾40次時常可引起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或暈厥等症狀。
診斷依據:
心電圖顯示竇性P波,P波速率低於每分種60次,PR間期大於0.12秒。
治療原則:
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於每分種50次,無症狀者,無需治療。
2.如心率低於每分鍾40次,且出現症狀者可用提高心率葯物(如阿托品、麻黃素或異丙腎上腺素)。
3.顯著竇性心動過緩伴竇性停搏且出現暈厥者可考慮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4.原發病治療。
5.對症、支持治療。
用葯原則: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誘因後,症狀可消失.
2.有明確的原發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
輔助檢查:
1.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不低於每分鍾50次.
2.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低於每分鍾40次.
療效評價:
1.治癒:心率提高到每分鍾60次以上,自覺症狀消失。
2.好轉:心率提高到每分鍾50次以上,自覺症狀好轉。
3.無效:治療前後心率無變化,症狀無緩解
⑥ 心臟部位有時突然疼一陣
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其特點為陣發性的前胸壓榨性疼痛感覺,主要位於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和左上肢,常發生於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持續數分鍾,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劑後消失。本病多見於男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
心絞痛有什麼症狀
心絞痛常表現為突然發生的胸骨中上部的壓榨痛、緊縮感、窒息感、燒灼痛、重物壓胸感,胸疼逐漸加重,數分鍾達高潮,並可放射至左肩內側、頸部、下頜、上中腹部或雙肩。伴有冷汗,以後逐漸減輕,持續時間為幾分鍾,經休息或服硝酸甘油可緩解。不典型者可在胸骨下段,上腹部或心前壓痛。有的僅有放射部位的疼痛,如咽喉發悶,下頜疼、頸椎壓痛。老年人症狀常不典型,可僅感胸悶、氣短、疲倦。老年糖尿病人甚至僅感胸悶而無胸痛表現。
勞累性心絞痛:勞累性心絞痛的特徵是由運動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況所誘發的短暫胸痛發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後,疼痛常可迅速消失。
自發性心絞痛:自發性心絞痛的特徵是胸痛發作與心肌需氧量的增加無明顯關系。與勞累性心絞痛相比,這種疼痛一般持續時間較長,程度較重,且不易為硝酸甘油緩解,未見酶變化。心電圖常出現某些暫時性的S-T段壓低或T波改變。自發性心絞痛可單獨發生或與勞累性心絞痛合並存在。
自發性心絞痛患者因疼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有時,患者可有持續時間較長的胸痛發作,類似心肌梗塞,但沒有心電圖及酶的特徵性變化。
某些自發性心絞痛患者的發作時出現暫時性的ST段抬高,常稱為變異型心絞痛。但在心肌梗塞早期記錄到這一心電圖圖形時,不能應用這一名稱。
初發勞累性心絞痛、惡化型心絞痛及自發性心絞痛常稱為「不穩定型心絞痛」。
典型心絞痛症狀包括五個方面:(一)疼痛部位。大部分心絞痛位於前胸,可以偏左一些,也可以是頸前部疼痛。范圍可小如一拳,也可大成一片,遍及全胸。(二)疼痛性質。心絞痛是一種鈍痛,伴壓迫感,憋悶、阻塞、緊縮、發熱等不適。程度可輕可重,重度發作可伴大汗,瀕死感。(三)持續時間。心絞痛發作由輕到重,之後逐漸緩解,僅持續3~5分鍾。如發作超過15分鍾,就應該立刻就醫,以免發展成心肌梗死。(四)誘發因素。體力活動多為常見誘因。或者在寒冷、飽餐、酗酒和吸煙等因素的存在下,心絞痛更易被勞累誘發。此外,不良精神因素刺激也可誘發心絞痛發作。(五)緩解方式。心絞痛發作後,解除誘發因素,如停止活動,症狀自動緩解。患者取坐位或有依靠的立位較卧位更有利於症狀緩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2片(3毫克~6毫克)可在1~3分鍾內使症狀緩解,或者使發作時間明顯縮短。
⑦ 為什麼心臟部位有時會一陣一陣的疼呢
你好,請問患者的年齡是多少,患者的心電圖檢查顯示正常,建議患者結合下自身的情況綜合考慮下,患者如果年齡較輕出現這個情況考慮是功能性的,主要由於睡眠不足,勞累,情緒波動或者肋軟骨神經炎等引起的,沒有很大的問題,如果患者年齡較大考慮可能有心臟疾病冠心病等,建議症狀嚴重了,及時就診做些進一步的檢查看下,並明確下診斷及時針對性治療,病情變化注意隨訪。平時注意合理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避免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