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五學堂是個啥機構
古中醫教學機構。
古中醫宏五學堂是全球唯一的、一家公益學堂,整個學習過程一年半時間,分文不取。
中醫培訓學校好在必須是走獨立自主,自信,自立,創業,自強,走創新,不斷的道路,用現代思維領導中醫走辯證的新路,走一步證明一步,對了再走。中國缺的是中醫,踏實真能乾的人才。
B. 教育目標的直間指向對象是什麼
把教育理解為知識的灌輸和簡單的技能培養,把上學理解為要灌輸進去某些知識概念,去掌握某種技能,這就是中國人普遍的「教育觀念」;如果這個教育觀念不改變,中國的教育就永無出頭之日。
家長們自辦的,本來是想「脫離體制」的私人學堂,如果不明白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最終的教育結果,很可能是徒勞無功,與體制內的教育,也不會有本質的差別;「教育體制」可不是教育部,教育系統,而是我們所有的人一起形成了一個慣性。這不是靠官方的文件改變而能夠改變的;這種改變必須從國人們的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弄清楚教育的目的,這樣,才有可能改變我國的教育。否則,全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示範擺在面前,我們可能根本無法理解其意義。
一:哈佛公開課不如百家講壇----不懂教育的中國教育人鬧的大笑話!
在研究教育,實踐教育多年後,我驚訝地發現:中國人普遍不懂教育。今日學堂很短時間內成為全國探索新教育的領頭羊,並不能讓我自豪,反而讓我悲哀。因為這只不過是證明國人的確不懂教育罷了,並非我們有本事。當我很有信心地說:今日學堂將來是一所真正的大學時,不是要吹牛,而是依據國內根本沒有「教育」的事實做的簡單判斷。國內既然連基本的教育都沒有,哪裡會有什麼大學?最多隻是一些衙門名字叫做「##大學」的,可以合法發放文憑的官僚機構。
建國以來,教育系統就一直被一些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來「嚴格管理控制」。長期實行的教育理想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教育,無非是培養工具罷了,而且還是根本就沒有明確目的工具。
改革開放後,我們學校的教育目標,與家長的目標總算「合一」了:追求和交換「經濟利益和權力的好處」,兩者都是要孩子不擇手段地「考上大學」。家長們最遠大的教育理想,最宏大的教育目標,無非就是「考上好大學,考上清華北大」而已。為什麼要考好大學?無非就是犬儒式的理想--為了找個更好工作,謀份更高的薪水,能夠體面混日子罷了。因此,60年來對教育的無知和蠻干,導致現在的中國,三代人的教育斷層,已經無人懂得教育的目標了,這是歷史的必然局面。因此,我們學堂「教其心,育其身」的教育理想,很多家長看不懂,理解不了,也就不奇怪了。
案例一:很多家長常常會來信苦苦追問我「學堂在用什麼教材?我的孩子幾年級了,該用什麼教材?讀什麼書才好?」請我推薦一下。她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搞清楚學堂在學什麼東西,他們的孩子也選擇讀一樣的課本,就可以「趕上新教育潮流」了。
這種思維定式,幾乎已經成為中國家長的「慣性思考」。我常常收到家長的這類求助來信,對此我只能「無語」;因為,這種「教育幫助請求」,根本就與真教育無關,反而與「偽教育」關聯很大。假如真的像家長想像的這么簡單,只要得到了學堂的教材和內容,就可以模仿學堂的教育模式,今日學堂就真的可以開「連鎖學店」了---這太容易復制了;我也不需要為培養學堂的教師隊伍操心了。
然而,中國的家長卻一直痴心地追求這種「教育模式」,以為選擇不同的教育,就是選擇不同的教材。比如選擇「讀經典」,不讀教育部的大綱統編教材,就是「先進教育」了。外國人來中國辦個「國際學校」,打了國外的連鎖學校名號,甚至掛了個什麼都不是的象徵符號如「楓葉」「英倫」之類的漂亮名字,搬來國外的教材,家長們就不惜高價蜂擁而上;豈不知一所沒有歷史積淀的,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學校,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麼真正的西方教育和文化內涵。他們很可能只與金錢有關,與教育無關。
案例二:如果說家長們不懂教育,尚且可以理解。畢竟他們不是學教育,搞教育的專業人員;可是我卻在一次教育研討會上,聽到教育界的某專業研究人員,居然宣稱:看了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公開課,發現這些美國名校的課程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甚至還不如中國的「百家講壇」好。我相信國內還有很多人會認同這種觀點。
的確,以講授者「舌綻蓮花」的標准來說,精彩得如同單口相聲表演一樣的百家講壇老師們使出全身解數來表演的「授課水平」,的確比哈佛教授們看起來要精彩得多。但是,如果以為「百家講壇」就是教育,就是天大的笑話了。從真正教育的角度來看百家講壇,它只是一個內容雜亂的「知識販賣者」而已,根本就不是教育。雖然百家講壇是由很多國內的知名教授來講的,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懂教育,反而更證明了中國教育的失敗---把嚴肅的文化和歷史等,作為一種娛樂消閑的方式來「欣賞」。把講者自以為是的「歷史探秘」結論,作為吸引人眼球的「壓箱貨」和自我欣賞的資本,這哪裡是什麼教育。可這種節目偏偏能夠吸引中國的「有教育素質的人」,真是奇怪。
敢於說哈佛耶魯的大學公開課不如百家講壇的教育專業人員,不僅對教育很無知,而且缺乏基本的邏輯思維推導(缺乏常識)。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中國的教育會這么爛?百家講壇的講師們一拉一大把,為什麼中國就是培養不出來善於思考的領袖和公民?不如中國百家講壇水平的哈佛耶魯,為何能夠雄踞世界精英大學前茅?成為世界教育的典範?難道全世界的人都是傻瓜嗎?上美國的大學,學校又不保證就業,甚至於一些名牌大學的博士畢業後會去開計程車謀生。但是美國的大學學費為何高達30多萬人民幣一年,這么多人還要搶著進去?如果他們連中國的百家講壇都不如,什麼樣的傻瓜才會去上當呢?還不如去網上下載百家講壇的「課程」呢,最多幾百元就「搞定」了。
如果會思考這幾個問題,我想不難得出結論:認為百家講壇比美國大學公開課還好,只能證明自己的無知和無畏。
事實上,由於中國的教育界和知識界不懂教育是什麼。他們簡單地把「教育」理解為「知識的灌輸」,於是,我國很多體制內的「優秀教師」,僅僅是一個「知識販賣者」,「知識江湖賣藝人」而已。更多的普通教師,是「知識打工者」,而不是「教育者」,他們當老師不過是去做一份賺錢養家的職業罷了。由於這種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才是最可怕的現象:全體中國人都不懂教育。這種不懂教育的代價極其高昂,甚至於別人把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拿給我們,我們都無法加以吸收和利用。我們會無視別人的珍寶,即使免費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卻視而不見。比如國外的大學公開課,我敢說,國內恐怕沒幾個人真能看懂其奧秘的。
其實,就算是出國了的中國學生,也無法得到國外教育的精髓;我接觸過不少出國留學甚至生活了多年的中國人,其思維模式居然還是典型的「中國思維」,讓我奇怪他們到國外怎麼就白混了似地。西方的思維和文化精神,基本與他們無緣。
近年來,有好幾個出國留學的學生到學堂應聘當老師,其中兩個還是六年前在大學里上過我課的學生。然而,學堂的老師都覺得:這些人出國多年,怎麼根本就沒有學到國外的好東西呢?甚至思維比在國內上大學的時候更差了。更別提與他們當年的同學,目前留在學堂工作的老師相比了。因此,直到現在,學堂都沒有能夠錄取一個「海歸」,這實在令人遺憾;中國人花了這么大的一筆錢出國留學,卻沒有學到外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是擁有一張渡了一點洋金的文憑。可能是他們沒學好吧?或者是學好的人根本就不願意回國,我們沒有看到。
這似乎證明了:如果不懂得國外先進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思想,用中國式的教育思維出國留學,就是入寶山而空回,完全就是浪費金錢。
二:哈佛和耶魯大學到底在學什麼?他們的教育優越性體現在哪裡?
學堂的極少數家長,在欣喜自己的孩子不斷進步的同時,也有些困惑。因為覺得孩子是在進步,但是卻不知道到底掌握了什麼具體的技能;擔心他們學的東西「是否有用」,還有,學堂不學體制學校的課程,不學數理化,也讓他們擔心會不會「落伍」。還要求學堂能不能拿出教學計劃和長期課程安排;只有不懂教育的人,才會有這種想法。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就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耶魯大學認為:某種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願望,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這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想多了解國外教育的人,請自己看他的書:【大學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國內有出版)。
當校長的敢於說自己的學校就是專學「無用的東西」,這對於沉迷於「知識技能培養」,從小就忙於讓孩子考級,上各種技能培訓班的中國家長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反差。中國家長們不禁迷惑了:那麼上大學,到底是去學什麼呢?耶魯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事實也是如此;如果大家去看耶魯大學的公開課,就會發現大多數課程是「沒用」的。比如什麼【現代詩歌】,【中世紀歷史】,【文學】,【聖經舊約】,【新約課】,【彌爾頓】,【但丁】,【1945年以後的美國小說】,【美國內戰】,【羅馬建築】,【音樂欣賞】等等。這些課程和「知識」,你不去學也不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學了,似乎老闆也不會為此加分,還不如中國大學生去考個「報關員」之類的證書有用呢。看起來耶魯大學就是一個「混日子」的大學。
可為什麼這個「無用的」學校,培養出全世界最多的領導人才?各級精英分子,深受歡迎的社會公民?如果學這些課程,都僅僅是要去掌握「知識」的話,這些課程的內容,早就在網路上公布了(視頻,教材和參考書,課件等等),也有很多的書籍能夠得到這些知識,美國的圖書館還有很好的服務和環境;可傻傻的美國大學生,憑什麼花一年三十多萬元去上學?大學就不怕公開後影響自己的生源嗎?其實就因為這些大學教的「思維」,是不懂思維的人根本拿不走的。如果懂思維的人,也不需要上耶魯的大學了。因此,美國大學紛紛公布公開課,並不會影響生源,只會更吸引人。
這幾天,一個美國白人到學堂來訪,我們交流了不少中美教育的差異。他是一個大學畢業後去日本教書兩年,覺得不夠刺激,又去從軍當了五年的美國陸軍,到阿富汗打過仗,現在退伍後又去大學讀研究生的「資歷豐富」的典型美國人。我問他美國人認為為什麼要上大學?他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實際上很多美國人認為沒有必要上大學。他當年去從軍的時候,軍伍中有不少同伴是沒有上過大學的。對他浪費錢去上大學表示很不理解,說他們才會不這么傻,花錢去上一個沒什麼用的大學。因為在美國上了大學去當兵,待遇與不上大學去是一樣的。大學生就業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優惠,好像美國教師甚至教授的收入,未必就比藍領的技術工人高。他說:上大學的確看不到什麼明顯的物質回報,也很少能夠說自己「學到了什麼東西」,他就記不得大學到底給了他什麼具體有用的知識技能,讓他畢業後能夠用來應付工作。但是,他認為在大學里學到了最有價值的東西:教給了他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而這就是真正大學的意義。他自己很不願意告訴軍中同伴這個結論,覺得會打擊到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會思維似的(即使是事實,也不要去說出來)。這也是他現在又回到大學去讀研究生的這大理由;
這就是美國大學的奧秘:讓學生學會思考。耶魯哈佛教給學生的不是知識,應該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教育----思維和價值觀的教育。這種教育可以讓學生們終身受用不盡。因此美國的大學里,學習的內容根本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學習;因此,大學里老師的引導(不是表演)才是最重要的,比這些視頻課件更重要。比如上「美國內戰」課程,讓學生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什麼地點死了多少人,什麼時候開戰,什麼時候停戰,誰簽字的,根本就沒有意義;而讓學生去思考「為什麼要開戰?」,為什麼某次戰役死了這么多人?教訓是什麼?戰爭中人性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有什麼異常和奇怪的行為?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問題?學習這些歷史對我們今天去理解當時的美國人有什麼幫助?以及為什麼要停戰?停戰中雙方的價值觀認同是什麼?等等,學生們去思考和討論這些東西才有意義。而且,這些思考,永遠是沒有「標准答案「的;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不同的結論,就代表你思考的深度。
當然。這種強調思維和思考的教育模式,強調過程的教育,與強調「結論」和「答案」的中國教育差別實在太大,以至於很多中國學生出去後根本就適應不了。就像是我們以為美國哈佛「什麼是公正」的課程,到最後教授一定會有一個高明的答案出來;以為上這門課就是等待看老師的精彩解答和分析以供模仿;沒想到老師卻一直沒有給答案;無論精彩或者不精彩的答案,都需要自己去做出判斷。這很讓中國學生「受傷」和迷糊,覺得在美國大學里好像「學不到什麼實在的東西」。當然,你不肯去思考,不願意自己尋找答案,老師也不會在意,這只能證明你沒有思考能力罷了;因此可能這就是很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多年反而變笨了的原因吧?他們連可供模仿的,「看起來很美」的答案都沒有機會學到。
正如今日學堂學習的內容,其實並無什麼出奇之處,但是由於老師處處強調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即使用體制內的教材,可能也會教育出完全不同的結果,因此才會讓家長們驚訝。
由於網路時代的發展,我們今天有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可以選擇,因此學堂即使在山溝里,也能夠「與世界同步前進」,可以運用世界最先進的教育資料來教學。因此我認為讓孩子們在學堂里學習,很可能比在國外留學更有價值;因為我們會採用國外大學裡面最有價值的課程,還會採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教學;因此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絕不會比國外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更差,反而知識體系會更全面。
在今年的夏令營結束時,學堂舉辦的內部家長教育交流會上,家長們要求我多講一些示範課。為了幫助家長們學會利用國際教育資源,我就用美國哈佛大學的【公正】課來作示範課。我要求家長們放下自己的原有身份,誠心誠意當一回「哈佛大學生」;我的身份是「助教」,負責幫助「學生們」理解教授的授課目的和教育要點,並組織討論(這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基本環節)。避免家長們用習慣的國內聽課的思維模式來看國外大學課程。
有不少家長之前已經看過這門課程的視頻,這些家長們的最低學歷是大學,最高是名牌大學如北大的博士等學位,已經在「體制內教育」中跑了18年。可是,我按照西方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的,上完這堂示範課後,家長們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震撼:他們終於明白美國教育在做什麼了。
家長們的共同觀點是:上了這堂課,才知道自己18年的教育真是白讀了。而且,他們也發現:自己雖然原來就看過這個課程,今天才發現根本沒看懂過。國人習慣了用「百家講壇」的知識和結論的吸收和娛樂式思維來看西方大學公開課,結果根本就無法理解西方大學課程的精髓所在,也不明白這種課程的教學目的。因此有時會覺得這種課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現在他們發現中國要趕上美國的教育水平,恐怕再給一百年都不行。至少中國教育目前走的方向,不是在接近中,而是「完全相反」。我國與世界先進教育最接近的時期,恐怕就是民國時期了。
西方的這種重視思維教育的課程模式和教育思想,是中國體制教育中從來就沒有的東西。不過,這並不就是西方的傳統,中國老祖宗早就把這些東西玩得精熟了。比如佛家的「公案教育」,「思辨教育」等,就是典型的思維教育。我自己從來沒有出過國,但是搞思維教育並不比國外差,能夠輕易地理解國外的教育重點,也能夠教會學堂的老師如何與國外的教育接軌(其實我認為比國外還好),得益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學習。
只是這種真正的傳統,絕非儒家的傳統文化,儒家強調的反而是「唯權威論」,強調答案的正確,要求國人放棄自己的思考,「唯聖人馬首是瞻」。這種儒家思維對於中國人思考能力的毒害是非常嚴重的。相反,強調「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以及強調「人人都是佛」,會「見佛殺佛,見祖滅祖」的佛家,都大大地寫上了「尊重個體,以人為本」的平等思想和理性精神,以及在最大的權威面前也不放棄自己主動思考的「相信自己」原則。
可惜,這種堂堂正氣的思想,這種精妙的思維訓練模式,已經被中國人自己丟掉很多年了(西藏佛學院還留了一點東西)。因此弄得很多人居然以為我是從西方人學習的思維教育,以為我是「西化派」。其實西方的思維教育,我還有點看不上呢,因為他們只是「精緻的一元思維模式」,雖然很完善了,也遠遠超過我們國家的「亂元思維」模式,但是比老子和佛家的二元三元思維來說,還差得很遠。
學堂的老師跟我學習的就是中國道家的多元思維,不過他們必須先掌握一元思維才行;學堂選老師主要考評也就是是否具備基本的一元思維模式或者學習一元思維的可能,因此才傾向於選擇理工科學生來培養;有些「亂元」得讓人太失望的人,思維障礙太大的申請者,就會被放棄。實際上學堂的孩子目前採用西方的教育材料多一些,目的也是培養一元思維,為他們將來擁有二元以上思維打好基礎。
當然,家長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今日學堂的孩子們往往思維能力會超過家長?因為我們一直用真正大學的教育方法和標准來要求學堂的教育。實際上,學堂現在就已經用國外的大學課程視頻來學習了,提前上美國的名校;當然,他們會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就像是我的示範課一樣,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國外大學課程的精要,實現教學的目的。老師的角色,就像我一樣,是「國外教授的助教身份」,來幫助孩子們理解美國的大學課程。這樣培養幾年下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不高才怪。實際上,這也是我認為最劃算的「廉價留學方式」。因為這些知名大學的學費都是五萬美金以上的,只要你能夠掌握其教育思維,不是傻傻地看「錄像」,就能夠不花這筆錢,卻達到類似的教育效果。
當然,學堂的這種教育「過於先進」,也讓家長們很緊張。有一個家長就鄭重其事的找到班主任,問:現在孩子的思維已經超過父母,常常提問難住父母,讓父母顯得很傻,覺得自己在孩子心中都已經沒有權威了,問這樣下去怎麼辦?老師看著這家長哭笑不得,就說:要不,下學期我們把你的孩子教傻一些,你就不用擔心了?家長這回倒是明白:這不太好;算了,還是我自己回去趕快加油提高吧。這就是學堂的家長被孩子「倒逼」學習提高的例子。不少孩子每周的溝通中,都會告訴家長自己本周學了什麼內容,看了什麼電影,要家長也去學;因此常常讓家長忙於「跟上孩子的步伐」;因此有家長說:孩子到今日學堂,是一個人上學,全家人受益。因為家長們實在不願意將來與孩子的思想「失去溝通能力」。
因此,我說:如果連二十幾歲的耶魯大學生都不能去學的東西,今日學堂讓十幾歲的學生就去「掌握專業知識技能」,顯然證明我們就太不懂教育了。還談什麼「與國際接軌」。
如果在我們學堂上一個月的夏令營,學生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這就是「思維教育」的功勞,在中國,我目前還不知道有第二家懂得好好應用這種思維和行為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學校。
如果某些家長居然要求我們把寶貴的時間,用於教孩子什麼具體知識的學習,比如物理化學,應試技能,考級水平等等,想要得到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就實在是太劃不來了:用這些中國體制學校可以免費教學的內容,孩子們自學也可以掌握的內容,來換掉學堂在做的,目前國內還沒有人能夠模仿的,去美國要花每年30-40萬學費才能夠學到的東西,家長是不是太不會算賬了?
學堂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級教育水平的學堂,甚至我們可能是真正的「國際學校」,不是那種外國人到國內辦的,以超高的學費專門賺「錢多人傻」的中國人錢的「國際學校」,而是吸引外國人來中國學習的「中國國際學校」。今天的今日學堂,生源已經是「全國范圍」,將來變成「全世界范圍」也沒有什麼奇怪的。當然,學堂的學費,將來也必然是「世界水平」的。所以,各位家長請珍惜現在的「廉價贈送」,別再留戀什麼「知識和技能學習」了。如果您的孩子擁有思考的能力,想要學什麼本事,不用人教,他自己就會去學了。比如有一些家長很驚訝我的知識面范圍的廣度和深度,搞不清我到底是「什麼專業」的;但是這些「知識技能」,根本就不是「學校老師教的」,而是自己去學的;只要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想學什麼,就是什麼。花個兩三年「業余時間」就可以精通一個專業;甚至可能輕松做到「行業領先地位」,會弄清楚缺乏思維能力的人刻苦學習和努力研究一輩子都搞不清楚的「高深問題」。比如我的解老子,解讀中醫系列等等,就是很多行業老專家刻苦研究了一輩子,都沒有轉出來的「高深專業問題」,我可以像是玩一樣就「解讀奧秘」了。這證明「思維教育」比「知識教育」要重要得多。
因此,開發「先天之本」,讓孩子懂得自己的需要;開發孩子們的思維和思考的能力,讓孩子擁有學習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最有價值的教育。國外的思維教育,主要是大學階段展開;而今日學堂的「思維和行為教育」,貫穿於從幼兒到成年的整個教育過程中。我希望更多的國人能夠懂得應用這種教育方式來幫助我們的孩子。
不過,思維教育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就是無論教授者如何高明,但除非本人有願望,否則是不可能學會思維的。而且,世界上總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喜歡學會思考,因為把事情看得太透,就「不好玩了」。因此,目前國外的先進教育體系,也會為這些一些不喜歡思考,但是願意具體做事的人,開設了「技術教育學校」,教給學習者各種工作技能。因此,西方社會是由一批善於思考的人,帶領更大的一批願意做事的人,養了一小批什麼都不願意做,也沒有能力做事的人(社會福利),一體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技術教育的典範是日本和德國,當然他們也有搞思維教育的精英學校。
我們國內的教育體系,沒有真正的思維教育不說,其實連真正的技術教育都沒有。我們只有文憑教育,資格證書的教育,自己欺騙自己的「教育」。因此,中國的社會註定是一個怪胎,由一批不會思考但是膽子超大,貪心超強的人,領導一大批不會思考,但是願意「緊跟」的盲流,靠低價出賣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賺一點點小錢,因此,這樣的社會註定要走向崩潰。因為這不是一種可能穩定的社會結構。
C. 為什麼中國人留學法國與法國人在中國辦學堂
除隨耶穌會士赴法學習大主教和個別被派出國求學的少數人外,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中國人,當是光緒三年(1877年)由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公元1820~1879年)派去的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1876年,沈葆楨獲准選派學生26名、藝徒4名赴法學習船舶製造及駕駛技術。第二年,學生們在法國人日意格(Prosper Marie)帶領下成行,日意格任洋監督,福州船政局總考工李鳳苞任中方監督。這是中國官費生成批留法的開始。
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思想家、著名語言學家馬建忠,年青時即開始研究西學,光緒二年(1876年)被派往法國留學兼任清朝駐法公使郭嵩燾的翻譯。他在巴黎大學學習法律,1879年獲博士學位後歸國,隨李鴻章辦洋務。他主張發展新式工業和學校。發展對外貿易,爭回關稅自主權;認為對外通商是「求富之源」。其參照西方語法著成的《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語法著作。《馬氏文通》原名《文通》(文:文字語言;通:通則、通例。文通即語法),出版時馬建忠已辭世,為紀念其著述的功績,也為了區別於其他同類著作,故在原書名前加上了作者姓氏。
辛亥革命後,留法學生逐漸增多。1912年,李石曾等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並設立留法預備學校。1912年至1913年間,留法儉學會共派遣4批150多人到法國,後因歐戰而終止。1915年,蔡元培(公元1868~1940年)、吳玉章(公元1878~1966年)等組織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有志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國內掀起了留法勤工儉學的高潮。1919年至1921年間,在中法兩國知名人士共同發起的華法教育會的組織下,先後有1600多名中國學子赴法求學。其中不少人後來都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如湖南的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徐特立、羅學瓚李維漢、何長工、肖三;四川的趙世炎。陳毅、鄧小平、聶榮臻;貴州的王若飛等。
華法教育會發起於巴黎,並在中國上海、廣州設立分會,由蔡元培任會長,發起之日,蔡元培發表題為《華法教育會之意趣》的講話,他說:「現今世界各國之教育,能完全脫離君政及教會障礙者,以法國為最……法國自革命時代,既根本自由平等博愛三大義,以為道德教育之中心點,至於今日益擴張之范圍……法國科學之發達,不獨在科學固有之領域,乃又奪哲學之席,而有所謂科學的哲學。法國美術之發達,即在巴黎一市,觀其博物院之宏富,劇院與音樂會之昌盛,美術家之繁多,已足證明之而有餘。至中國古代之教育,禮樂並重,亦有兼用科學與美術之意義。」在談到中國人為什麼要留學法國並引進法國文化時,蔡元培在1916年3月29日華法教育會發起會上作了這樣的解釋:「法國文化有特宜於我國計五:一日道德之觀念,二日文學藝術之臭味(xùiwèi,氣味),三日自由之精神,四日習慣之類似,五日儉學之機會。」
通過興辦教育傳播福音,是19世紀西方傳教士普遍採用的傳播方式。傳教士或其他外國僑民所辦的學校,是晚清中國新式學校的一類,新式學校比較集中地體現了西方近代科學和文化精神,體現了西方的教育風格。它們在中國的出現和存在,成了西學傳播的重要渠道。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進入這樣的學校接受西學熏陶,然後又帶著西學分散到各地去。
從19世紀中葉起,法國大主教也積極在中國辦學,其中在上海創辦的學校就有:1849年創辦的徐匯公學(後改為徐匯中學)、1851年創辦的石室小學(初為讀經班)、1852年創辦的仿德小學(後改為董家渡路第二小學)、1853年創辦的明德小學(後改為上海市蓬萊中學)1855年創辦的徐匯女校(後改為上海市第四中學)和經言小學1874年設立的聖芳濟學校(後改為聖芳濟中學)1886年設立的中法學校(後改為光明中學)、1894年設立的善導學堂(後改為善導中學)等。
1903年,震旦大學院在上海成立,這是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創辦的教會大學。震旦大學第一任校長馬相伯(公元1840~1939年),少年時曾在上海徐匯公學學習拉丁文和法文。1870年得神學博士學位,經教會授職為神甫,成為耶穌會教士。1872年任上海徐匯公學校長。1905年,因不滿於震旦大學天主教當局的考核,又與嚴復、袁希濤等在上海創辦復旦公學(即後來的復旦大學)。
1920年,中法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經過若干年的經營發展,大學逐步成立了以法國學者命名的四個學院,即:拉馬克(Jear~Baptiste Lamarck)學院,講授生物學科;居里(curie)學院,講授理化科;孔德(AugllsteComte)學院,講授哲學科;伏爾泰學院,講授文科。1921年,在中法兩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法大學又在法國里昂成立了海外部,所接受的多是北京中法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的優秀畢業生。
D. 宏五學堂為什麼要免費教學員
因為宏五學堂是一個免費學習中醫經典的平台。
宏五學堂宗旨:獻出大愛,無私奉獻,傳承中醫,各盡所能,理解經典,敢於實踐,習慣學習,拒絕借口。把中醫深入民心,把健康還給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