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路技術還有WiMAX-城域網;Mesh網-網狀網;UWB技術、無線USB技術;
具體參數,就需要再查了。
❷ 如何解決無線信號干擾
目前有三個解決無線電干擾的常用辦法,其中包括降低物理數據傳輸率,減少受干擾AP的傳輸功率和調整AP的信道分配。在特定情況下,上述三種方法每一種都很管用,但是這三種方法沒有一種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無線電干擾這一問題。
如今市場上銷售的AP絕大部分使用的是的全向偶極天線。這些天線在所有方向上的發射和接收速率相當。由於在任何情況下這些天線的傳輸和接收速度相同,因此當出現了干擾,這些設備唯一的選擇就是與干擾進行對抗。它們必須要降低物理數據傳輸速率,直到數據包丟失率達到一個可接受的水平。
然而降低AP的數據傳輸速率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數據包滯空時間變得更長,這意味著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接收,因此掉包的機率更大。這反而讓它們對周期性干擾更為敏感。這一解決辦法基本上沒有什麼效果,這導致所有共用這一AP的用戶都受到了影響。
另一個方法是降低AP傳輸功率以更好的使用有限的信道。這需要減少共用同一個AP的設備的數量,這樣做可以提高性能。但是降低了傳輸功率也會降低信號的接收強度。這就變成了降低數據傳輸率,同時wi-fi覆蓋將出現漏洞。這些漏洞需要使用更多的AP進行填補。可以想像,增加AP的數量將會導致更多的干擾。
請不要改變信道
最後,多數WLAN廠商會讓你相信解決wi-fi干擾的最佳辦法是「改變信道」。但是當無線電干擾增加後,可供AP自動選擇的「干凈」信道又在哪裡呢?
盡管在應對特定頻率上出現持續干擾時改變信道是一種有用技術,但是干擾通常都具有間歇性和變化無常的特點。由於可供改變的信道數量有限,這一種技術反而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在wi-fi 使用最為廣泛多的2.4GHz頻段上,僅有三個互不幹擾的信道。即使是在5GHz頻段上,在排除了動態頻率選擇後,也僅有4個互不重疊的40MHz寬的信道。
802.11在5GHz頻譜范圍的可用信道
AP改變信道需要連接的客戶端斷開連接,重新進行連接,這會導致音頻和視頻應用出現中斷。改變信道還會產生多米諾效應,因為鄰近的AP也需要隨之改變信道以避免同信道干擾。
在設備使用相同的信道或是無線電頻率傳輸和接收wi-fi信號時,這些設備會彼此干擾,這種干擾稱為同信道干擾。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同信道干擾,網路管理員在架設網路時會讓這些AP相隔足夠遠,以確保它們無法彼此聽到或是干擾對方。然而wi-fi信號不會僅僅限於這些網路中,它們會四處發散。
改變信道也不能被認為是最適合用戶的一種方法。在這些場景中,干擾是由那些處於優勢位置的AP所決定的。客戶看到了什麼呢?轉向一個干凈的信道真的對用戶有用嗎?
希望:更強的信號和更少的干擾
預測wi-fi系統性能如何的通用單位是信噪比(SNR)。SNR顯示了接收信號的強度與底噪的差值。通常在高SNR的情況下,極少出現誤碼,吞吐量也較高。但是隨著干擾的出現,網路管理員還需要考慮信號與干擾和雜訊比(SINR)。
SINR是信號與干擾之間的差值。由於能夠顯示出無線電干擾對用戶吞吐量帶來的負面影響,SINR成為了衡量wi-fi網路性能的有效指示器。高SINR意味碰上更高的數據傳輸率和更強的頻譜性能。
為了取得高SINR值,wi-fi系統必須要增加信號增益或是減少干擾。問題是通常的wi-fi系統只是通過增加功率或是連接高增益定向天線來增加信號強度。在自適應天線陣列領域內的最新wi-fi創新可以讓網路管理員在不增加AP數量的情況下通過定向天線優勢獲得增益與信道。
利用智能天線減少干擾
wi-fi解決干擾的良方是擁有將wi-fi信號直接定向一名用戶並監視該信號確保以最高吞吐率傳輸,同時經常性的重新定向wi-fi傳輸的信號路徑,在不改變信道的情況下使用干凈的信號路徑。
結合了動態波束成型和微型化智能天線陣型的新wi-fi技術成為了最佳解決方案。
基於天線的動態波束成型是一種新技術,其可以改變來自AP的射頻能量的形態與方向。動態波束成型能夠調節wi-fi信號,當發生干擾後自動「駕馭」它們避開干擾。
對於每一個客戶來說,這些系統使用的是不同的天線,當出現問題後它們會調整天線。比如說,當出現干擾,智能天線會在干擾方向選擇帶有衰變的信號模式,以此來增加SINR和避免降低物理數據傳輸速率。
波束成型使用了大量的定向天線以在AP和用戶間創建數千種天線模式。由於射頻能量能以最佳路徑傳輸,因此可以帶來最高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最低的掉包率。
標準的wi-fi媒體訪問控制(MAC)客戶端回執能夠監視和確定所選擇路徑的信號強度、吞吐速率和誤包率。這確保了AP能夠准確知道用戶的體驗,如果發生了干擾,AP能夠自動調整以找到最佳路徑。智能天線陣列也對於抵禦干擾有著積極的作用。
支持波束成形的自動抗干擾
或許這種新技術的最大好處是在運作中免去了人工操作或是人為的介入。
對於網路管理員來說,隨著大批的wi-fi設備進入到企業網路中,減少無線電干擾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用戶對能夠支持流多媒體應用的高可靠性wi-fi連接的期望也越來越高。
解決無線電干擾的一個關鍵是解決企業發展中出現的這方面弊端。這也意味著採取更為智能的自適應方法以應對推動控制的無線電頻率,因為無線電頻率失控是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
❸ 無線通信技術分為哪些種類
,一點到多點微波通信系統,微波蜂窩的無線本地接入系統(phs、pas、pacs、dect)等。短距離之內的接入技術主要有藍牙(blue tooth)、紅外線、dect、ieee802.11和共享無線接入協議(swap)/homerf等系統。繼廣域網(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網,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後,最近人們又提出了「無線個域網」(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這一新概念將小范圍應用提升至網路理論的高度。在短短的時間,wpan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新熱點,wpan的研究組成立不到1上,就演變為ieee的專門工作組ieee802.5(即wpan working group,於1999年3月成立),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比較而言,blue tooth系統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據wpan的概念向前發展。事實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輔相成,blue tooth已經是wpan的一個雛形。從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為原始發起組織而推出,1年多時間已吸引了近2000個國際上有影響的公司參與。1999年底,美國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與上述5公司一樣作為blue tooth的發起組織,使它在與swap、ieee802.11等類似應用標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前景更加明朗。為了推動blue tooth的發展,blue tooth的標準是非專利的,blue tooth已成為目前通信領域的一個新熱點,預計不遠的將來就可成為小范圍無線多媒體通信的國際標准。總之,無線通信技術前景一片光明。
❹ 無線網主要採用哪幾種技術
無線網路(wireless network)是採用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的網路。無線網路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路,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
❺ 無線網路技術有哪些謝謝哈
IEEE 802.11無線區域網技術,紅外埠技術 藍牙 wifi
IEEE 802.16 寬頻無線
TD-SCDMA/CDMA/WCDMA 等等
Ad Hoc網路
❻ 無線通信網路有哪些技術
當前流行的無線通信技術有Bluetooth、CDMA2000、GSM、Infrared(IR)、ISM、RFID、UMTS/3GPPw/HSDPA、UWB、WiMAXWi-Fi和ZigBee。
各種無線通信技術的適用頻段、調制方式、最大作用距離、數據率和應用領域。這些無線通信技術的作用距離與數據率的關系,數據率越高,作用距離就越短。可用網路技術擴展作用距離而仍然保持數據率。
❼ 無線個域網、無線區域網和無線廣域網分別包含哪些無線通信技術
摘要:無線通信技術自身有很多優點,成本較低,無線通信技術不必建立物理線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鋪設電纜,而且無線通信技術不受工業環境的限制,對抗環境的變化能力較強,故障診斷也較為容易,相對於傳統的有線通信的設置與維修,無線網路的維修可以通過遠程診斷完成,更加便捷;擴展性強,當網路需要擴展時,無線通信不需要擴展布線;靈活性強,無線網路不受環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環境發生變化時,無線網路只需要做很少的調整,就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
無線通信(數據)傳輸方式及技術原理:
無線通信是利用電磁波信號在自由空間中傳播的特性進行信息交換的一種通信方式。無線通信技術自身有很多優點,成本較低,無線通信技術不必建立物理線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鋪設電纜,而且無線通信技術不受工業環境的限制,對抗環境的變化能力較強,故障診斷也較為容易,相對於傳統的有線通信的設置與維修,無線網路的維修可以通過遠程診斷完成,更加便捷;擴展性強,當網路需要擴展時,無線通信不需要擴展布線;靈活性強,無線網路不受環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環境發生變化時,無線網路只需要做很少的調整,就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
各種主流無線通信技術
常見的無線通信(數據)傳輸方式及技術分為兩種:「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和「遠距離無線傳輸技術」。
1、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短(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是指通信雙方通過無線電波傳輸數據,並且傳輸距離在較近的范圍內,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及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標准有:Zig-Bee、藍牙(Bluetooth)、無線寬頻(Wi-Fi)、超寬頻(UWB)和近場通信(NFC)。
(1)Zig-Bee:Zig-Bee是基於IEEE802.15.4標准而建立的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Zig-Bee來源於蜜蜂群的通信方式,由於蜜蜂(Bee)是靠飛翔和『嗡嗡』(Zig)地抖動翅膀的來與同伴確定食物源的方向、位置和距離等信息,從而構成了蜂群的通信網路。其特點是距離近,其通常傳輸距離是10-100m;低功耗,在低耗電待機模式下,2節5號干電池可支持1個終端工作6-24個月,甚至更長;其成本,Zig-Bee免協議費,晶元價格便宜;低速率,通Zig-Bee常工作在20-250kbps的較低速率;短時延,Zig-Bee的響應速度較快等。主要適用於家庭和樓宇控制、工業現場自動化控制、農業信息收集與控制、公共場所信息檢測與控制、智能型標簽等領域,可以嵌入各種設備。
(2)藍牙(Bluetooth):能夠在10米的半徑范圍內實現點對點或一點對多點的無線數據和聲音傳輸,其數據傳輸帶寬可達1Mbps通訊介質為頻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間的電磁波。藍牙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區域網絡中各類數據及語音設備,如PC、撥號網路、筆記本電腦、列印機、傳真機、數碼相機、行動電話和高品質耳機等,實現各類設備之間隨時隨地進行通信。
藍牙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無線辦公環境、汽車工業、信息家電、醫療設備以及學校教育和工廠自動控制等領域,藍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晶元大小和價格較高;抗干擾能力較弱。
(3)無線寬頻(Wi-Fi):它是一種基於802.11協議的無線區域網接入技術。(Wi-Fi)技術突出的優勢在於它有較廣的區域網覆蓋范圍,其覆蓋半徑可達100米左右,相比於藍牙技術,(Wi-Fi)覆蓋范圍較廣;傳輸速度非常快,其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1mbps(802.11b)或者54mbps(802.11.a),適合高速數據傳輸的業務;無須布線,可以不受布線條件的限制,非常適合移動辦公用戶的需要。在一些人員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車站、汽車站、商場、機場、圖書館、校園等地方設置『熱點』,可以通過高速線路將網際網路接入上述場所。用戶只需要將支持無線網路的終端設備該區域內,即可高速接入網際網路;健康安全,具有WiFi功能的產品發射功率不超過100毫瓦,實際發射功率約60-70毫瓦,與手機、手持式對講機等通訊設備相比,WiFi產品的輻射更小。
(4)超寬頻(UWB):UWB是一種無載波通信技術,利用納秒至微微秒級的非正弦波窄脈沖傳輸數據,其傳輸距離通常在10M以內,使用1GHz以上帶寬,通信速度可以達到幾百兆bit/s以上,UWB的工作頻段范圍從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頻寬為500MHz。
其主要特點是:傳輸速率高;發射功率低,功耗小;保密性強;UWB通信採用調時序列,能夠抗多徑衰落;UWB所需要的射頻和微波器件很少,可以減小系統的復雜性。由於系UWB統佔用的帶寬很高,UWB系統可能會干擾現有其他無線通信系統。UWB主要應用在高解析度"較小范圍"能夠穿透牆壁"地面等障礙物的雷達和圖像系統中。
這種裝置可以用來檢查樓房、橋梁、道路等工程的混凝土和瀝青結構中的缺陷,以及定位地下電纜及其它管線的故障位置,也可用於疾病診斷。另外,在救援、治安防範、消防及醫療、醫學圖像處理等領域都大有用途。
❽ 什麼是無線網路技術它有哪些優點
Q1:何謂無線網路?
一般來講,所謂無線,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無線電波來作為資料的傳導,而就應用層面來講,它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完全相似,兩者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傳輸資料的媒介不同。
除此之外,正因它是無線,因此無論是在硬體架設或使用之機動性均比有線網路要優勢許多。
Q2:無線網路與有線網路相較之下,有那些優點?
就使用上它的機動性,便利性,是有線網路所不及,就成本上,它可省下一筆可觀的布線費用,修改裝潢費用,基本上使用的空間較為彈性許多。
Q3:無線網路對人體是否有所影響?
因無線網路的發射功率較一般的大哥大手機要微弱許多,無線網路發射功率約60~70mW,而大哥大手機發射功率約200mW左右,而且使用的方式亦非像手機一般直接接觸於人體,因此較無安全上之考量。
Q4:若要架構一個無線網路,其最基本之配備需要有那些?
一般架設無線網路的基本配備就是一片無線網路卡及一台橋接器(AP),如此便能以無線的模式,配合既有的有線架構來分享網路資源。
Q5:無線網路就使用是否會被干擾或影響其它設備運作?
基本上無線網路所使用之頻段是屬於ISM 2.4GHz的高頻率范圍,就日常生活,或辦公室等等所用之電器設備是不會相互干擾,因頻率差異甚多,而且無線網路本身共有12個信道可供調整,自然干擾的現象就不必擔心。
Q6:何謂ISM頻段?
ISM(In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 Band,此頻段( 2.4~2.4835GHz)主要是開放給工業,科學、醫學,三個主要機構使用,該頻段是依據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所定義出來,屬於Free License,並沒有所謂使用授權的限制。
Q7:何謂展頻 (Spread Spectrum)?
展頻技術主要又分為「跳頻技術」及「直接序列」兩種方式。而此兩種技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所使用的技術,其目的是希望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中,依然能保持通信信號的穩定性及保密性。對於一個非特定的接受器,Spread Spectrum所產生的跳動訊號對它而言,只算是脈沖雜訊。因此對整體而言是一種較具安全性的通訊技術。
Q8:何謂跳頻(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
跳頻技術 (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FHSS)在同步、且同時的情況下,接受兩端以特定型式的窄頻載波來傳送訊號,對於一個非特定的接受器,FHSS所產生的跳動訊號對它而言,只算是脈沖雜訊。FHSS所展開的訊號可依非凡設計來規避雜訊或One-to-Many的非重復的頻道,並且這些跳頻訊號必須遵守FCC的要求,使用75個以上的跳頻訊號、且跳頻至下一個頻率的最大時間間隔 (Dwell Time)為400ms。
Q9:何謂直接序列展頻(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直接序列展頻技術(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是將原來的訊號「1」或「0」,利用10個以上的chips來代表「1」或「0」位,使得原來較高功率、較窄的頻率變成具有較寬頻的低功率頻率。而每個bit使用多少個chips稱做Spreading chips,一個較高的Spreading chips可以增加抗雜訊干擾,而一個較低Spreading Ration可以增加用戶的使用人數。
基本上,在DSSS的Spreading Ration是相當少的,例如在幾乎所有2.4GHz的無線區域網絡產品所使用的Spreading Ration皆少於20。而在IEEE 802.11的標准內,其Spreading Ration只有11,但FCC的規定是必須大於10,而實驗中,最佳的Spreading Ration大約在100左右。
❾ 無線區域網微波技術介紹
微波的發展是與無線通信的發展是分不開的。1901年馬克尼使用800KHz中波信號進行了從英國到北美紐芬蘭的世界上第一次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波的通信試驗,開創了人類無線通信的新紀元。無線通信初期,人們使用長波及中波來通信。
20世紀20年代初人們發現了短波通信,直到20世紀60年代衛星通信的興起,它一直是國際遠距離通信的主要手段,並且對目前的應急和軍事通信仍然很重要。
用於空間傳輸的電波是一種電磁波,其傳播的速度等於光速。無線電波可以按照頻率或波長來分類和命名。我們把頻率高於300MHz的電磁波稱為微波。由於各波段的傳播特性各異,因此,可以用於不同的通信系統。例如,中波主要沿地面傳播,繞射能力強,適用於廣播和海上通信。而短波具有較強的電離層反射能力,適用於環球通信。超短波和微波的繞射能力較差,可作為視距或超視距中繼通信。
微波的發展歷史(一)
微波通信是二十世紀50年代的產物。由於其通信的容量大而投資費用省(約占電纜投資的五分之一),建設速度快,抗災能力強等優點而取得迅速的發展。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產生了傳輸頻帶較寬,性能較穩定的微波通信,成為長距離大容量地面干線無線傳輸的主要手段,模擬調頻傳輸容量高達2700路,也可同時傳輸高質量的彩色電視,而後逐步進入中容量乃至大容量數字微波傳輸。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頻率選擇性色散衰落對數字微波傳輸中斷影響的發現以及一系列自適應衰落對抗技術與高狀態調制與檢測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微波傳輸產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應該指出的是80年代至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整套高速多狀態的自適應編碼調制解調技術與信號處理及信號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現今的衛星通信,移動通信,全數字HDTV傳輸,通用高速有線/無線的接入,乃至高質量的磁性記錄等諸多領域的信號設計和信號的處理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國外發達國家的微波中繼通信在長途通信網中所佔的比例高達50%以上。據統計美國為66%,日本為50%,法國為54%。我國自1956年從東德引進第一套微波通信設備以來,經過仿製和自發研製過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在京津之間的同軸電纜全部斷裂的情況下,六個微波通道全部安然無恙。九十年代的長江中下游的特大洪災中,微波通信又一次顯示了它的巨大威力。在當今世界的通信革命中,微波通信仍是最有發展前景的通信手段之一。
衛星通信方面,從1945年克拉克提出三顆對地球同步的衛星可覆蓋全球的設想以來,衛星通信真正成為現實經歷了20年左右的時間。先是諸多低軌衛星的試驗,而1957年10月4日原蘇聯成功發射的世界上第一顆距地球高度約1600km的人造地球衛星,實現了對地球的通信,這是衛星通信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965年4月6日發射的「晨鳥」(EarlyBird)號靜止衛星標志著衛星通信真正進入了實際商用階段,並納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衛星組織INTELSAT的第一代衛星系統IS-I。GEO商用衛星通信以INTELSAT衛星系統為典型,從1965年IS-I以來,至今正式商用的衛星系統歷經八代12種,目前正在研製第九代衛星系統IS-IX,預計2001年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