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E認證范圍
很明顯屬於機械MD指令
1、機械指令(MD)
2、建築產品指令(CPD)
3、低電壓指令(LVD)
4、醫療器械指令(MDD)
5、無線電與通訊(R&TTE)
6、個人防護產品(PPE)
7、娛樂遊艇設備(RCD)
8、燃具設備(90/396/EEC)
9、電磁兼容性(EMC)
10、電梯指令(Lift)
11、防爆指令(ATEX)
12、熱水鍋爐器具(92/42/eec)
❷ 防震減災術語,圖形符號與標志有哪些
3.1 地震
3.1.1 地震 earthquake
大地震動。包括天然地震(構造地震、火山地震)、誘發地震(礦山冒頂、水庫蓄水等引發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體墜落等產生的地震)。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構造地震。
3.1.2 震源 seismic source
產生地震的源。
3.1.3 震級 magnitude
對地震大小的相對量度。(GB 17740-1999中的2.1)
3.1.4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動及其影響的強弱程度。 (GB/T17742-1999中的2.1)
3.1.5 地震波 seismic wave
地震時從震源發出、向四周傳播的波。
3.1.6 震中 epicentre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1.7 極震區 meizosei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壞或影響最重的區域。
3.1.8 宏觀震中 macro-epicentre
極震區的幾何中心。
3.1.9 震源距 hypo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源至某一指定點的距離。
3.1.10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點的地面距離。(GB 17740-1999中的2.6)
3.1.11 (宏觀)震中烈度 (macro) epicentral intensity
極震區的地震烈度。
3.1.12 無感地震 feltless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覺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級在3級以下,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下。
3.1.13 有感地震 felt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級在3級以上,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上。
3.1.14 極微震 ultra-microearthquake
震級<1級的地震。
3.1.15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級≤震級<3級的地震。
3.1.16 小[地]震 small earthquake
3級≤震級<5級的地震。
3.1.17 中[等]地震 moderate earthquake
5級≤震級<7級的地震。
3.1.18 大[地]震 large earthquake
震級≥7級的地震。
3.1.19 特大地震 great earthquake
8級和8級以上的大地震。
3.1.20 破壞性地震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二十六條)
3.1.21 嚴重破壞性地震 severely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使災區喪失或部分喪失自我恢復能力,需要國家採取相應行動的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第三十條)
3.1.22 近震 near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下的地震。
3.1.23 遠震 teleseism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上的地震。
3.1.24 地方震 local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km以內的近震。
3.1.25 地震活動性 seismicity
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發生的地震在強度、頻度、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分布規律和特徵。
3.2 地震監測預報
3.2.1 地震前兆 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出現的與該地震孕育和發生相關聯的現象。
3.2.2 地震觀測 earthquake observation
對地震或地震前兆進行觀察與測量。
3.2.3 地震監測` earthquake monitoring
對地震發生及與地震發生有關的現象進行監視與觀測。
3.2.4 地震預測 earthquake prediction
對未來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估計和推測。
3.2.5 臨震預測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
3.2.6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 key area for earthquake surveillance and
protection
未來一定時間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或可能受破壞性地震影響造成嚴重地震災害損失,需要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區域。
3.2.7 地震重點危險區 critical earthquake risk area
未來一年或稍長時間內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區域。
3.2.8 震情 earthquake situation
有關地震活動和地震影響的情況。
3.2.9 震情會商 earthquake situation consultation
對震情進行分析與研究的專門會議。
3.2.10 地震預報 earthquake forecast
向社會公告可能發生地震的時域、地域、震級范圍等信息的行為。
3.2.11 地震長期預報 long-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3.2.12 地震中期預報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3.2.13 地震短期預報 short-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3.2.14 臨震預報 imminent earthquake forecast
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3.2.15 震後地震趨勢判定 evaluation of post-earthquake trend
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地震發生後,對地震影響地區近期內地震活動形勢發展的分析結果。
3.2.16 地震速報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
對已發生地震時間、地點、震級等的快速測報。
3.2.17 地震台[站] seismic station
地震觀測點或開展地震觀測和地震科學研究的基層機構。
3.2.18 地震台陣 seismic array
為提高地震信號的信噪比,由電纜線或無線通信線路將若干分布在地面上的地震儀器與同一記錄中心連接起來、採用專門技術進行信號處理的地震觀測系統。
3.2.19 地震遙測台網 telemetered seismic network
由4個以上分散布局的地震台和一個通過電信遙測技術收集並處理各台記錄信號的管理中心組成的地震觀測系統。
3.2.20 地震監測台網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由若乾地震台組成的地震觀測系統。
3.2.21 地震監測設施 facility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開展地震監測的設備及有關設施的統稱。
3.2.22 地震觀測環境 environmental for seismicity observation
保障地震監測設施不受干擾、能夠正常發揮工作效能的地震台、地震觀測場地的周圍環境。
3.2.23 流動觀測 mobile observation
某研究任務或震情工作需要開展的地震觀測。
3.2.24 強震觀測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記錄地震動和工程結構的地震反應的地震觀測。
3.2.25 地震謠言 earthquake rumor
沒有事實根據或缺乏科學依據的地震消息。
3.3 地震災害預防
3.3.1 地震災害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和社會功能的破壞。
3.3.2 地震原生災害 primary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直接造成的災害。
3.3.3 地震次生災害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地震造成工程結構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火災、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以及水災、泥石流和滑坡等對居民生產和生活區的破壞。
3.3.4 地震次生災害源 source of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產生地震次生災害的設施和環境。如燃氣管道、彈葯庫、化學葯品庫、水庫、陡坡等。
3.3.5 地震對策 earthquake countermeasure
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的策略。
3.3.6 地震災害預測 earthquake disaster prediction
對未來地震可能造成的災害做出估計。
3.3.7 地震災害預防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避免和減輕地震災害的防禦性工作。
3.3.8 防震減災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s
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
3.3.9 重大建設工程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
對社會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工程。主要指地震發生後,一旦遭到破壞會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和國民經濟重大損失的建設工程。
3.3.10 地震基本烈度 basic intensity
一個地區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一定場地條件和超越概率水平下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例如,1990年頒布的《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定義地震基本烈度為: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
3.3.11 地震[基本]烈度復核 checking of basic seismic intensity
採用最新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對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給出的某地地震基本烈度進行核實或修正。
3.3.12 地震區劃 seismic zoning
以地震烈度、地震動參數為指標,將國土可能遭受地震影響的危險程度劃分成若干區域。
3.3.13 抗震設防要求 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quake
建設工程抗禦地震破壞的准則和在一定風險水準下抗震設計採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動參數。
3.3.14 地震危險性分析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用確定性方法或概率計算方法給出工程場地或某一區域在未來一定時間內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動參數值。
3.3.15 地震安全性評價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根據對建設工程場地和場地周圍的地震活動與地震地質環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設防的風險水準,給出與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相應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動參數,以及場地的地震地質災害預測結果。
3.3.16 抗震性能鑒定 evaluat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apability
檢查現有工程的設計、施工質量和現狀,按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對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進行評估。(JGJ/T 97-1995中的2.1.5)
3.3.17 抗震加固措施 strengthening measure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為使現有建築達到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所採取的增強強度、提高延性、加強整體性和改善傳力途徑等措施。
3.3.18 抗震設計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對地震區的工程結構進行的一種專業設計。一般包括概念設計、結構抗震計算和抗震構造措施三個方面。(JGJ/T 97-1995中的5.1.1)
3.3.19 抗震設計規范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code
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則和具體技術性規定。
3.4 地震應急
3.4.1 地震應急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破壞性地震發生前所做的各種應急准備以及地震發生後採取的緊急應急行動。
3.4.2 地震應急預案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scenario for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防止和減輕未來地震災害的地震應急方案。
3.4.3 地震應急指揮機構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dministration
指揮和組織地震應急工作的臨時行政機構。
3.4.4 地震緊急應急措施 urgent measure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嚴重破壞性地震發生後在地震災區採取的法律、法規規定的緊急行政措施。
3.4.5 地震避難場所 earthquake shelter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設置居民臨時生活區或疏散人員的安全場所。
3.5 震後救災與重建
3.5.1 地震災情 earthquake disaster affection
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等情況。
3.5.2 地震災區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地震發生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經濟建設遭到破壞的地區。
3.5.3 地震烈度評定 rating of seismic intensity
據受地震影響地區的宏觀和微觀地震資料,確定該地區的地震烈度。
3.5.4 地震災害評估 earthquake disaster assessment
對地震造成的災害的程度做出評定與估計。
3.5.5 地震救助技術 rescue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hazard
用於震前應急防禦和震後搶險救助的各種技術的總稱。
3.5.6 震後救援 post-earthquake relief
對地震災區採取的救援行動。
3.5.7 震後恢復與重建 post-earthquak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使地震災區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功能恢復基本正常以及對地震破壞的建(構)築物、公共設施的修復與建設。
3.5.8 地震遺跡 earthquake remains
地震留下的痕跡。包括震毀、震損或地震影響區域內完好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地震活動產生的地質、地形、地貌變動的痕跡等。
3.5.9 地震遺址 earthquake relic
地震遺跡所在的地方。
3.5.10 地震保險 earthquake insurance
補償地震災害損失的一個保險險種。
❸ 真的有外星人嗎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文 在地球之外是否還有像人類那樣、或者更高級的智慧生命呢?如果有,又能否同他們建立聯系呢?今天,人們已開始提出這樣一類的問題,甚至著手進行試驗性的探索。科幻小說《大戰火星人》曾經轟動一時。
多年來有關不明飛行物(UFO)的報道頻頻出現,有人把它同外星人聯系在一起而變得更為聳人聽聞。
人們力圖和外星人聯系
1960年5月,美國一些天文學家用射電望遠鏡觀測恆星鯨魚座t,試圖收到外星人發來的訊號。這顆星距我們11光年,它在許多方面都同太陽相似。如果它周圍一顆行星上棲居了一批技術水平同我們相仿的外星人,那他們也許正在向外發射無線電訊號以求與外部同類取得聯系。正是這樣的合乎邏輯的推理,促使人們進行了這項稱之為"奧茲瑪"的探索計劃。計劃進行了3個月,結果一無所獲。
人類也有過向外界發送訊息的嘗試。1974年11月,美國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大射電望遠鏡向武仙座星團發送了3分鍾無線電訊號。訊號將在24000年後到達目的地。如果屆時某一類文明生物已有了大射電望遠鏡,並恰好指向地球,那也許就會收到我們的訊號。當然,要通過這樣短的發射來達到目的可能性實在太小了。不過,這畢竟是人類力圖把自己的存在告訴別的同類的一次嘗試。
就在這次發射之前不久,先驅者11、12號飛船上攜帶了兩塊特別的鍍金鋁盤離開地球。鋁盤上刻有男女裸體人像,以及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和有關太陽系的一些信息。後來旅行者1號宇宙飛船又攜帶著"地球之音"的人類信息飛向太空,其中有115幅照片和圖表,近60種語言的問候語,35種自然聲音,以及27首古典和現代音樂等。科學家們希望有朝一日這些"信物"會落入外星人之手,從而使他們知道我們的存在,並設法同我們聯系。
這些做法能同外星人聯繫上嗎?為了討論這一問題,還得從行星的誕生談起。
恆星演化和行星的形成
生命只能出現在能發出光和熱的恆星周圍的行星上,但並非所有恆星都必然帶有行星。星雲說認為,恆星是從自轉著的原始星雲收縮形成的。收縮時因角動量守恆使轉動加快,又因離心力的作用星雲逐漸變為扁平狀。當中心溫度達700萬度時出現由氫轉變為氦的熱核反應,恆星就誕生了。盤的外圍部分物質在這過程中會凝聚成幾個小的天體——行星。
星雲說可以合理解釋許多觀測事實,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另一方面,計算機理論模擬計算表明,如果星雲物質在收縮過程中沒有角動量轉移,那結果不會形成一個中央恆星和周圍一些小質量行星,而是會形成雙星。在雙星系統中即使形成行星,不用多久它們也會落入某顆恆星中,或者被拋入宇宙空間,不可能長期在恆星周圍存在。
看來大自然給原始星雲兩種發展的可能:物質保持它原有角動量,演化後形成雙星;或者兩者在演化過程中恰到好處地分道揚鑣,結果生成中央恆星以及繞它運轉的行星。
生成智慧生物的漫長過程
生物的進化是一種極為緩慢的過程,所經歷的時間之長完全可以同太陽的演化過程相比。化石的研究發現,早在35億年前地球上就已有了一種發育得比較高級的單細胞生物,稱為藍——綠藻類。根據恆星演化理論以及對地球上古老岩石和隕星物質的分析知道,太陽和地球的形成比這種生物的出現還要早10~15億年。太陽系形成後大約經過50億年之久地球上才有人類。
現在設想把每50億年按簡單比例壓縮成1「年」。用這樣的標度1星期相當於現實生活的1億年,1秒鍾相當於160年。從宇宙大爆炸起到太陽系誕生,已經過去了大約2年時間。地球是在第3年的1月份中形成的。3、4月份出現了藍——綠藻類這種古老單細胞生物。嗣後,生命在緩慢而不停頓地進化。9月份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有細胞核的大細胞,10月下旬可能已有了多細胞生物。到11月底植物和動物接管了大部分陸地,地球變得活躍起來。12月18日恐龍出現了,這些不可一世的龐然大物僅僅在地球上稱霸了一個星期。除夕晚上11時北京人問世了,子夜前10分鍾尼安特人出現在除夕的晚會上。現代人只是在新年到來前的5分鍾才得以露面,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開始於子夜前的30秒鍾。近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舊年的最後數秒鍾內一個接一個加快出現,子夜來臨前的最後一秒鍾內地球上的人口便增加了兩倍。
由此可見地球誕生後大部分時間一直在撫育著生命,但只有很短一部分時間生命才具有高級生物的形式。
行星上誕生生命的苛刻條件
現在我們看到了,智慧生物的誕生要求恆星必須至少能在約50億年時間內穩定地發出光和熱。恆星的壽命與質量大小密切相關。大質量恆星的熱核反映只能維持幾百萬年,這對於生命進化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類似太陽質量的恆星才是合適的候選者,銀河系內這樣的恆星約有1000億顆,除雙星外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單星是否都有行星呢?遺憾的是我們對其他行星系統所知甚少,但是確已通過觀測逐步發現一些恆星周圍可能有行星存在。考慮到太陽系客觀存在,甚至大行星還有自己的衛星系統,不妨樂觀地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
有行星不等於有生命,更不等於有高等生物。關鍵在於行星到母恆星的距離必須恰到好處,遠了近了都不行。由於認識水平所限我們只能討論有同地球類似環境條件的生命形式,特別要假定必須有液態水存在。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明確處在能有條件形成生物的所謂生態圈內的只有地球。金星和火星位於生態圈邊緣,現已探明在它們的表面都沒有生物。
對一顆行星來說,能具有生命存在所必須滿足的全部條件實在是十分罕見的。太陽系中地球是獨一無二的幸運兒。詳細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
另一個限制條件是地外生命應該與地球上生命有類似的化學組成。天文觀測表明,除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相當均勻,因而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遙遠行星上也能找到構成全部有機分子所需要的材料。事實上已經在不少地方發現了許多比較復雜的有機分子。因而可以認為,生命在某個地方只要理論上說可以形成,實際上也確實會形成。於是銀河系中就會有100萬顆行星能有生命誕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於不同的進化階段。
能找到外星人嗎?
如果我們為100萬這個大數目感到歡欣鼓舞,認為找到外星人不成問題,那就高興得太早了。對於地外高級生物只有當能同他們建立聯系時才有意義。就人類目前的認識來看,無線電訊號是建立這種聯系的唯一可行的途徑,因而必須進一步探討有多少個行星上居住了有能力發送這種訊號的文明生物。如果他們從存在以來一直在發送這種訊號,那就應該有100萬個正在進行無線電發播的行星。但事實上不要說藻類,就是人類在100多年前也還沒有這種能力。另一方面,技術已遭到破壞,以及本身已遭到毀滅的生命形態也是不會這樣做的。請不要忘記,差不多在能發射無線電訊號的同時,人類也研製成了大規模核武器,它們足以把地球上全部生物徹底毀滅掉。外星人會不會為失去理智的戰爭狂所支配而毀掉自己呢?這種可能性也許不能完全排除。
讓我們又一次樂觀地認為外星人有能力、有理智解決那些我們所擔心的問題,並假定他們在和平繁榮的環境中生活了100萬年。由於科學技術極為發達,生活充分富裕,他們必然會想到、也完全有能力耗費巨資來從事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研究,其中包括試圖同外部世界同類建立聯系。他們在100萬年內不停頓地向外界發送強有力的無線電訊號。這么一來在上述100萬顆行星中,就有一小部分正在發播這種訊號,這部分所佔的比例是100萬年除以40億年,即0.025%。這意味著目前正在發送訊號的只有250萬顆。如果它們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則相鄰兩顆之間的距離約為4600光年。人類發出的訊號要經過4600年才能送到離我們最近的外星人那兒。如果他們收到了並隨即發出回答,那要收到他們的迴音我們還得再耐心地等上4600年!奧茲瑪計劃的聯系對象離開我們只有十幾光年,這樣做實在沒有多大意義。要使計劃變得有實際意義,必須監聽4600光年范圍內每一顆類似太陽的單星是否在發出有含義的訊號。
要是更實際一點,想想人類有歷史記載的只有4000年。如果外星人只是在4000年長的時間內有能力進行無線電發播,那麼今天在向外界播發訊號的就只有一顆行星!於是,整個銀河系中除地球外充其量也就再有一種文明生物在發送訊號,我們用射電望遠鏡在銀河系內留心傾聽這種訊號的種種努力就完全是徒勞無功之舉!
讀者也許會為這一結論深感失望。那麼實際情況同這里所估計的會有多大差異?上面的討論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每顆單星周圍都有行星嗎?生命是否只能在地球這樣的環境下誕生?還有,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一種智慧生物到底能生存多久,他們能一直生存下去嗎?這些問題恐怕在相當長時間內還無法作出明確的回答。然而原始人又何嘗想到今天的大型客機、彩色電視、快速電子計算機和登月飛行呢?只要人類能在和平繁榮的環境中一直生活下去,科學的發展會逐步回答這些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外星人即使存在,我們也暫時無法同他們進行有效的聯系。因而,把不明飛行物同天外來客的宇宙飛船聯系在一起恐怕是不可信的。
附錄 :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最新動態
尋找地外生命
為了尋找地外生命,1999年5月24日,一個名為"相遇2001"的公司藉助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葉夫帕托里亞直徑70米的射電望遠鏡,朝4顆50-70光年遠的類太陽恆星方向發射了一系列射電信號,這是人類25年來第一次有意識的星際廣播。
早在1974年11月16日,美國射電天文學家德雷克曾用阿雷西博直徑305米的射電望遠鏡向24000光年以外的球狀星團M13發送過信號。可那次信息的長度僅為3分鍾,由1679個位元組組成,其中包括了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人類的外形和DNA資料、5種化學元素的原子構成形式以及一個射電望遠鏡的圖形。
相比之下,此次發送的信號比德雷克的那此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被地外生命接收到的可能性更大。該信號的發送頻率為5010千赫茲,比電視廣播強10萬倍,長度達到40萬比特,它包括一系列頁面,有地球和人類的詳細資料、基本符號、用邏輯描述的數字和幾何、原子、行星及DNA等信息,並在三小時內重復發送三遍。
當然,兩次信息的發送都使用同一種二進制數學語言,因為只有這種語言,我們才有可能和宇宙中假定存在的地外生命溝通。科學家們相信,任何具有一定數學知識的地外生命都有能力破譯這些二進制編碼,進而了解其內容。如果他/她/它真能截取並記錄下這些信號,那麼就會了解地球、太陽系、人體、人類文化和技術水平的大致狀況。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功能足夠強大的計算機,科學家們還建立了SETI@home系統,以便在處理射電望遠鏡收集到的地外生命信號時,得到全球計算機用戶的幫助,防止這些信號溜掉。
除此之外,這個由國際上多家航天業、信息業和生物化學業領域的知名企業聯合組成的"相遇2001"公司還肩負著另一項重要任務?在2001年年底發射一艘小型宇宙飛船。這艘飛船將一直在宇宙中漂流,直至有一天被地外生命截獲為止。它將載有更多的人類信息,並可以將數以十萬計的志願參加者的照片、手寫信息和頭發標本送入太空。其中,頭發標本經過特殊處理後,可以使其所含的人體DNA信息保存完整。
培養研究地外生命的專門人才
華盛頓大學98年9月份宣布,它將啟動一項由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生教育項目,該項目旨在培養研究地外生命的博士研究生,這在宇宙生命學方面尚屬首次。
這門專業看起來似乎挺有意思,但真的學起來並不那麼輕松。學生們必須先要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這就涉及到天文學、大氣科學、海洋學以及微生物學。負責此項目的微生物學家簡姆斯·斯特雷說:"我們想在地球的環境中研究生命,因此必須要研究地球上諸如火山口、海冰和地下玄武岩的形成過程,因為這些都是形成微生物的極好環境,而且很可能與其它星球上的環境相類似。"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要研究大量的在地球上了解較少的有機體。
給學生嘗嘗尋找地外生命的滋味,並非華盛頓大學只此一家,美國航空航天局新成立的宇宙生命學研究所將提供同樣的機會。日前,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正和來自五所大學的教授們洽談這項合作項目。
所以,外星人是有可能存在的
❹ 瑪雅人究竟預言過嗎
你好,是真的,真的是,瑪雅人的預言已有99%實現,科學家也觀測到了,2012年12月22日黎明永不到來!!!(晚幾年也好哪) 古代瑪雅人的預言充滿了神秘色彩,許多人對這些預言相信,並對預言中未來要發生的災難感到恐懼。在瑪雅人的預言中2012年12月21日 將出現世界末日,這將意味著什麼呢?一些全球性變動或戰爭將帶來世界末日?新紀元的開始,或者是人類的新時代到來?雖然類似的預言並 未實現過,但是我們驗證預言准確的唯一方法就是拭目以待。或許在2012年聖誕節,人們應當提前購買好生活用品,以應對「世界末日」的到 來。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太陽風暴是指太陽黑子活動高峰階段的劇烈爆發活動,通常每隔11年就會進入一個太陽風暴的活躍期。美國科 學家日前警告說,2012年地球將會遭遇強烈的太陽風暴,其破壞力將遠遠超過「卡特里娜」颶風,而且地球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將難逃其災難性 的影響。 強太陽風暴2012年將再度來襲 2012年9月22日午夜,美國紐約曼哈頓區上空將布滿了一道五彩斑斕的光幕。在像紐約這樣的南部地區,很少有人能夠看到這種極其迷人的 極光現象。不過,人們欣賞美景的心情不會持續太久。幾秒鍾後,該地區所有電燈泡開始變暗並閃爍不定,接著光線在瞬間突然增強,燈泡變 得異常明亮。隨後,所有電燈全部熄滅。90秒以後,整個美國東部地區都將停電。一年後,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開始死亡,國家基礎設施將變 成一堆廢墟。世界銀行將宣布美國變成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歐洲、中國以及日本等地區或國家也都和美國一樣,在這次災難中苦苦掙扎。 這次災難來源於猛烈的太陽風暴,發生在距離我們1.5億公里之外的太陽表面。 上述故事聽起來或許有些荒謬,一般情況下太陽不會對地球造成如此巨大的災難。不過,美國國家科學院在2009年1月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 中聲稱,這種災難完全有可能會發生。該研究報告由美國宇航局出資贊助。在過去幾十年間,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在為毀滅自己埋下了 伏筆。現代的生活方式過度依賴各種科學技術,無意間讓我們更多地暴露於一種超級危險之中。由太陽表面噴發出的等離子體可能會毀滅我們 的電網,進而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美國科學院特別報告起草人、科羅拉多大學太空氣候專家丹尼爾-貝克爾認為,「我們現在距離這種可能性的 災難越來越近了。如果人類對將可能發生的太陽風暴准備不足,這種太空風暴就有可能會切斷人類社會的電力供應、手機信號,甚至包括供水 系統。」 但也有專家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太陽風暴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外太空,而由於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阻擋效應,生活在地球上並不會因此 受到過於明顯的干擾。專家們表示,當太陽風暴活動活躍時,黑子不斷燃燒、爆炸,期間釋放的大量紫外線會使地球上空的電離層濃度突然增 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從而造成對短波無線電信號的干擾。但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手機,包括部分無線電都不通過電離層傳播信號,因此 一般的太陽風暴對地球表面的通信影響不會太大。理論上,一般的太陽風暴強度還不至於沖破地球大氣和磁場的保護,對地球上的現存物種構 成致命威脅。但對於2012年的太陽風暴,專家擔心可能成為一個例外。 可能給地球帶來巨大災難 美國科學家警告認為,2012年的強太陽風暴將給地球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它的影響力將滲透到現代社會的每一個方面。在發出警告的專 家看來,太陽風暴給地球的影響可能是「多米諾骨牌式的」。試想,當電網變得脆弱和不穩定,與供電息息相關的行業也將成為受害者:製冷 設備停轉,冷庫里大量的食物和葯品失去儲藏條件而變質;水泵突然停止運轉,社區的居民飲水成為難題。此外,由於衛星信號中斷,GPS定位 系統也會因此成為廢物。事實上早在1859年就發生過類似事件,當時的太陽爆發竟然導致電報線燒毀。當然,現在地球上布滿了有線和無線設 施,但這些設施都難以經受太陽風暴襲擊的考驗。 當強太陽風暴來襲時,地球上的人類將主要面臨兩大問題。第一,就是關於現代電力網路問題。現代電力網路通常都是以更高的電壓覆蓋 更廣闊的區域,這樣可以讓電力網路運營更加高效,可以盡量減少電力傳輸過程中的損失以及由於生產過剩所引起的電力浪費。但是,同時它 也因此變得更容易受到太空氣候的攻擊。輸電網會變得非常脆弱不穩定,甚至有可能導致完全關閉。而這還只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第一步,後 面還可能導致「交通癱瘓、通訊中斷、金融業崩潰和公共設施亂套;水泵停轉造成飲用水供應中斷;缺乏製冷設備,食品和葯物都難以有效保 存。科學家們預計,當出現劇烈的強太陽風暴時,可能會使人類社會和經濟損失慘重,僅第一年的損失就可能達到1萬億至2萬億美元,而恢復 重建則至少需要4到10年。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與電網相互依賴的、支持我們現代生活的其他各個系統的問題,如污水處理問題、超級市場物流基礎設施問題、電站 控制問題、金融市場及其他依賴於電力系統的問題。如果將兩個問題合二為一,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卡林頓太陽風暴事件的重復出現就有可 能造成歷史罕見的巨大災難。美國科學院特別報告顧問、電力工業分析專家約翰-卡平曼認為,「這種災難與我們通常想像的災難完全相反。通 常欠發達地區容易受到攻擊,但在這種災難中,越發達的地區越容易受到攻擊。」 人類並未做好應對災難准備 面對可能產生的嚴重災難,美國乃至整個人類並未就應對下一輪太陽風暴做好足夠充分的准備。貝克爾表示,由於 出現大型太陽風暴的可 能性微乎其微,「全社會根本沒將其考慮在內,而只是關心眼前的事物。」對地球上的天氣來說,氣象專家可以連續數日跟蹤某一風暴,並據 此向當地居民發出足夠的警示,而太陽風暴或太空氣候卻完全不同。貝克說,「我們目前還無法提前准確地預測太陽風暴的時間和強度,我和 同事們所能預知的只是一旦大型太陽風暴來襲,我們根本無力應對。」 與人類早期預報地球上災難性颶風類似,人類目前主要依靠對太陽黑子周期的預報,來監測太陽風暴的強度以及可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太陽黑子周期是指每11年內的太陽黑子數量增加和減少的過程。周期從太陽黑子活動最低潮時算起。在活躍時期,太陽黑子的數量增多,產生 更多的太陽風暴。太陽風暴出現時,太陽釋放出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以及等離子體流,對地球磁層、電離層以及中性大氣的狀態 造成影響。鑒於太陽風暴的危害,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監測太陽黑子的活動。 美國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根據太陽表面下發生的現象及以往獲得的太陽黑子周期數據,研發了新的太陽動力學模型。藉助於新模型 ,天文學家可以提供有關太陽黑子活動的早期預報。他們希望早期預報可以幫助電力公司、衛星操控者和其他方面提前幾天甚至幾年做好應對 太陽黑子活動的准備。據了解,這種新模型的准確率可以達到98%。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上層大氣研究部的里查德-班恩科說,「如果可以提前 預測太陽風暴活動的話,人們就能更好地應對諸如通信中斷、衛星失靈、電力中斷以及宇航員受到威脅等問題。」(劉妍)
❺ 什麼是UFO現象
ufo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中文意思是不明飛行物。在中國古代,UFO又叫作星槎。
未經查明的空中飛行物。國際上通稱 UFO , 俗稱飛碟。20世紀以前較完整的目擊報告有 300件以上。據目擊者報告,不明飛行物外形多呈圓盤狀(碟狀)、球狀和雪茄狀。20世紀40年代末起,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急劇增多,引起了科學界的爭論。持否定態度的科學家認為很多目擊報告不可信,不明飛行物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人們的幻覺或是目擊者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曲解。肯定者認為不明飛行物是一種真實現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實。到80年代為止,全世界共有目擊報告約10萬件。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與目擊報告可分為4類:白天目擊事件;夜晚目擊事件;雷達顯像; 近距離接觸和有關物證。部分目擊事件還被拍成照片。人們對 UFO作出種種解釋,其中有 : ①某種還未被充分認識的自然現象;②對已知物體或現象的誤認;③心理現象及弄虛作假;④地外高度文明的產物。全世界許多國家開展對 UFO的研究。關於UFO的專著約350餘種,各種期刊近百種 。世界各國有一批專家參加此項工作。中國也建立了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民間學術研究團體——中國UFO研究會。中國關於UFO的科普刊物《飛碟探索》於1981年創刊。¤
揭開UFO事件真相:不明飛行物調查完全記錄
2004年3月的一個下午,一次例行軍事飛行任務,竟變成了一場瘋狂搜索,尋找似乎正與飛機並列飛行的物體。不論雷達或肉眼,都看不到這個飛行物;只有紅外線能夠偵測出來。墨西哥軍方公開了這次飛行過程中與不明物體相遇的紅外記錄,立即在媒體引起了軒然大波。
墨西哥不明飛行物研究小組的亞歷杭德羅·弗朗茨上尉,決定親自調查此事。弗朗茨的態度是半信半疑。雖然他也認為,不明飛行物曾造訪地球,但總覺得調查人員在排除一切可能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弗朗茨上尉本人就是飛行員,他要重走那架軍用飛機的飛行路線,在飛行員遇到不明物體的地方,調轉飛機正對物體出現的位置飛行。因為他認為,那個不明物體可能還在那裡。
飛機抵達了與不明飛行物接觸的第一個地方。弗朗茨指示飛行員轉向西北方向,也就是當時的紅外攝像機所指的方向。他以前也在那個方向看到過亮光———這應該就是軍方追蹤的方向。
亞歷杭德羅·弗朗茨上尉說:「我曾經幾百次駕駛飛機橫越墨西哥灣。一年到頭,幾乎每個晚上,都能看到墨西哥灣的這些亮光。只要天氣狀況與能見度不錯,任何飛行員都可以看到它們,從140、150英里以外就可以看到了。
真相:弗朗茨在離海岸約60英里、離上一個接觸點近100英里的地方,看到了他要找的目標———巨大的海上鑽油設施———坎塔雷爾。從1.5萬英尺的高空俯瞰,整座建築仍顯得碩大無比。有的鑽井平台有40層樓那麼高,噴出的火焰可躥上幾百英尺的高度,這是燃燒多餘的氣體產生的,目的是減少油井內部的壓力。
弗朗茨肯定,這就是不明飛行物的來源。但這里的火焰,真的會影響到100英里以外、軍用飛機上的紅外監視系統嗎?為什麼它們看起來像是在飛行呢?
這個問題請吉姆·澤弗林做出了解釋。他的工作是培訓紅外設備技術人員,給他們頒發證書。他本人也用這項技術檢查煉油廠和鑽油平台。
吉姆·澤弗林說:「首先,我們並不確定這些物體是會飛的。可能有人覺得這些物體正在移動,其實這是一種視錯覺。是因為雲層相對物體來說正在運動,由此造成了假象。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解釋了。很有可能,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溫度異常高的熱源,在這個事件中,由於我們是在海上,所以有可能是熱源在海面上的反射。它有可能是火焰和煙霧,也有可能只是火焰。我希望不明飛行物是存在的,但我在這里找不到任何證據。」
-供稿/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對於不明飛行物和外星飛行員,現代人有的喜歡,有的憎恨;這種情況已延續了五十多年。也有人認為,外星人的歷史比我們的長得多;它們還會偶爾出點力、把人類引向正確的發展方向。要不是這樣,怎麼會有埃及金字塔?還有從空中才能看到的秘魯的那斯卡地畫?鐵器時代的歐洲人又怎麼可能畫出穿著太空服的人形生物?
不明飛行物調查員賈米·莫桑說:「這些生物,它們有辦法到地球來,說不定比我們還要聰明。」
《懷疑論者》執行主編本·雷德福說:「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可能是外星人來到地球上、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問題是:沒有相關的證據。這種假設暗指人類沒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這是對人類的侮辱。」
不明飛行物調查完全記錄
所有奇談怪論均在科學證據前被推翻
專門從事這類研究的人,稱自己為不明飛行物學家;他們將人與天外來客的近距離接觸分成了四類:
第一類接觸,是指近距離目擊不明飛行物,但沒有留下任何具體的物證。一天下午發生在墨西哥上空的一場驚人邂逅,就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接觸,是除目擊不明飛行物之外,還有外星人來訪的具體有形痕跡。引發諸多爭議的麥田怪圈可以被歸為這類接觸。前不久出現在墨西哥一片草地上的古怪圓形圖案,就被認為與不明飛行物有關。
當然,還有著名的第三類接觸,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接觸———往往是通過心靈感應,與外星人交談。
最後的一種是第四類近距離接觸,也就是遭外星人綁架。
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問題說起:人類是什麼時候迷上不明飛行物的?說來並不奇怪,現代人對不明飛行物的關注,是從冷戰的頭幾年開始,逐漸升溫的。那個時期的人習慣於抬頭看看天空,防備著偵察機和飛來的導彈。真正在全球掀起一股熱潮的事件,發生在1947年的6月。
當時,肯尼思·阿諾德正駕著私人飛機,飛越華盛頓州的喀斯喀特山脈,忽然看見遠處閃過藍白色的亮光。他定睛細看,清楚地看到一些不明飛行物在群山間穿梭飛行,速度很快,非常靈活。
阿諾德向當地報社講述了這件事,由此掀起飛碟熱潮。同一年,後來又發生了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其影響延續至今。相信的人滿懷敬畏,懷疑的人不勝其煩。這就是羅斯韋爾事件。
在新墨西哥州的羅斯韋爾郊外,一座美國陸軍機場附近的農場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碎片。第二天,當地一家報紙便推出獨家新聞,大膽宣稱有一架外星來的飛船已被軍方俘獲。
真相:軍方連忙出來解釋,說那些碎片其實是一個氣象熱氣球的殘骸。但這種解釋不足以挽回局面;更何況,他們的確是想掩蓋真相:所謂的氣象氣球,其實是正在接受秘密測試的間諜氣球。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開端。
1947年6月
飛碟熱潮和羅斯韋爾事件
繼羅斯韋爾之後,出現了數千起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陰謀論」更是被炒得沸沸揚揚。到處都是飛碟的照片和影像,多得數也數不清;有些並不是很有說服力,還有一些卻很真實。
在相關記載中,最突出的一件事發生在墨西哥城———那天中午,黑暗籠罩全城,不只一人,而是幾十個人同時拍攝到了來自外太空的神秘物體。
1991年7月11日,隨著日全食的發生,墨西哥城漸漸陷入黑暗。上千人把攝像機鏡頭對准天空,拍攝這一奇觀。不明飛行物研究員吉列爾莫·阿雷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幕。吉列爾莫·阿雷金說:「我到屋頂上去拍攝日全食,卻看見空中有一個亮點。於是,我把鏡頭對准了它。我意識到,我正在拍攝的是一個來回擺動著的不明飛行物,不是什麼行星或恆星。」
接下來的那幾天里,各地都出現了不明飛行物目擊報道,真是忙壞了媒體。全國聞名的調查記者賈米·莫桑,主持了一個長達10小時的節目,討論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他請觀眾再回去看看當時用家用攝像機拍到的畫面。
賈米·莫桑說:「這段節目播出後,有很多人打電話來,說看到了。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發光物體像是金屬的,底下還有黑色的陰影。這是一個銀色的碟狀物體。我們相信這不是恆星,也不是攝像機的失真問題。這段錄像證明,飛碟確實存在。那一天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從那一刻開始,人們只想聽我談論更多有關不明飛行物的事。」
也有人認為,這些證據不至於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作家馬里奧·門德斯·阿科斯塔曾與莫桑就1991年日食目擊事件展開辯論。他認為,公眾對不明飛行物的狂熱,多半是由莫桑本人、而不是外星人到訪引起的。
真相:揭開墨西哥不明飛行物的真相,或許不必去其它星球尋找線索。瑞典天文學家、攝影師湯姆·卡倫認為,墨西哥城的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的確看到了奇異的景象,而且是不屬於地球的景象;但並不一定就是外星人製造的。在墨西哥城的錄像中,天是暗的,因為發生了日食;可以看到天上飄著幾塊雲,然後,鏡頭拉近,對准了這個物體。
有一個市場有售的計算機軟體,可以描繪出任何一天、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天空。有了它,湯姆可以重現墨西哥城上空發生的事情。計算機正在模擬月亮經過太陽前面的那一刻,天空變得漆黑,有幾個天體變亮了。就在拍攝到不明飛行物的位置上,一個格外明亮的物體出現了。
湯姆·卡倫說:「在這里,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金星,我可以肯定地說,這就是人們在墨西哥城拍到的亮點。」
由太陽向外、第二顆就是金星,在天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日月。可是,為什麼它看上去很像模糊的外星飛船呢?湯姆認為,這是攝像機自身的問題———鏡頭在聚焦遠處的亮點時,造成了三維立體的效果。畫面上的那條黑線、不是什麼物體的底盤,而是攝像機造成的假象。這樣一來,一個很普通的天體也變得有些神秘了。
1991年7月11日
墨西哥城日全食時的不明飛行物
日常的天體運行,未必能解釋墨西哥所有的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曾有人看到這個模樣奇特的物體在波波卡特佩特活火山附近盤旋。這顯然不是一顆行星或恆星,從移動方式看,也絕對不像是飛機。這是建築師馬里奧·拉米雷斯拍攝到的物體,他就住在這座火山的山腳下。和當地許多居民一樣,他也相信火山活動會吸引不明飛行物造訪墨西哥。他說,1988年,他曾看到一個編隊的飛船飛進火山口。
馬里奧·拉米雷斯說:「我看到一艘非常大的飛船,直徑大概有300米,上面有很多燈和窗口。它以中心為軸、不停地旋轉,然後飛向火山。我曾看到,那些飛船大約30艘結成一群,以非常快的速度從火山口飛出來,然後飛向太空。它們就住在火山裡面。」
2000年,拉米雷斯正在研究火山附近的一組岩石,認為這有可能是某種古代天文符號。這時,一樣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
馬里奧·拉米雷斯說:「我在岩石那裡,觀察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我架好了攝像機,就在這時,忽然看見了一道閃光。我很納悶:山上為什麼會出現閃光呢?」拉米雷斯後來發現,他拍攝到的,是一個在遠處山上盤旋的物體。它在空中懸浮了近2分鍾,然後消失在山峰後面。
真相:讓人掃興的專家湯姆·卡倫對這個神秘物體有什麼看法呢?湯姆·卡倫說:「關於火山的那段錄像,我覺得很像是近距離特寫鏡頭,不管是出於什麼意圖,這有可能只是一隻大鳥。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這個東西在扇動什麼,像是身體的延伸部分。我不認為這是什麼外星人的飛船。」
下面我們要看一些被懷疑為不明飛行物留下的痕跡,看看這究竟會是什麼造成。2004年9月,在瓜達拉哈拉附近的一小塊偏僻土地上,出現了一系列圓圈。土地的主人請建築師兼不明飛行物研究員丹尼爾·多明格斯等人,前來調查此事。他們花了幾個晚上進行實地調查,親眼看到,球形亮光出現了。
丹尼爾·多明格斯說:「它從我們頭頂正上方經過,亮度越來越強,然後又漸漸轉弱,繼續沿著原來的路線前進。多明格斯說,亮光改變了草地,這不是人造物體所能辦得到的。」
一連四周,他們將圓圈繪製成圖、監測其變化;同時,他們採集了土壤樣本,檢驗輻射量。多明格斯認為,圓圈就是輻射造成的。
丹尼爾·多明格斯說:「從我們掌握的證據判斷,我傾向於認為,這些圓圈是某種光能的產物,而製造這種光能的,是來自外星球的物體。」
但勞拉·古斯曼博士認為,答案也許就藏在土壤中。她是瓜達拉哈拉大學的真菌學家,可以說是墨西哥真菌研究領域的女性權威。不過,真菌和不明飛行物有什麼關系呢?
勞拉·古斯曼說:「這是一塊非常大的菌絲體,通常生長在木頭或植物根部周圍。」
菌絲體會從圓圈的中心點向外生長,因此常被稱為「仙人圈」。有些真菌會使一整圈的草枯死,其它真菌則會使草長得更好,使圈內的草長得比周圍的更加鮮綠繁茂———在吸取了腐爛的有機物,比如枯死的樹根後,尤其如此。
真相:勞拉·古斯曼說:「這些木頭會刺激真菌的生長,所以,有時地上會長出很多個仙人圈,原因只是土壤底下埋有木頭。以科學的觀點判斷,我認為是真菌造成了仙人圈,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土壤里有數以千計的真菌種類,已知的只有50種會造成仙人圈。為了證實仙人圈是真菌造成的,古斯曼博士將採集到的樣本帶回實驗室,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她必須找到證據———個別真菌細胞上的微小突起證實了她的猜測。
那麼,多明格斯為什麼認為這些圓圈是由不明飛行物的輻射造成的呢?古斯曼博士化驗了樣本,找不到任何明顯的輻射跡象。所以,第二類親密接觸,原來是與真菌的接觸。
UFO 除了表示飛碟外,在計算機圖形圖像中,Ulead 公司的圖像處理軟體 PhotoImpact 默認使用的圖像格式也是UFO ,該格式圖像文件與 Adobe 公司的 PSD 格式很類似,能夠完整記錄所有經過 PhotoImpact 處理過的屬性。
相關事件 新疆5地連續發現UFO 亮光似臉盆41秒飛90公里
6月24日、26日兩天,烏市、奎屯、烏蘇、塔城、呼圖壁5個縣市紛紛出現不明飛行物(UFO)。
最先發現不明飛行物的是奎屯市市民徐勝。6月24日23時16分,徐勝在路邊聊天時,突然發現西面天空出現一個臉盆大小的發光物體,該物體以很快的速度由東向西劃過,非常亮,七八秒鍾後發光物體消失。徐勝立即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情景。
幾乎同時,23時16分40秒,烏蘇市車排子鎮以西1公里西北方向的天空,也出現了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稱此不明飛行物4角有4個亮點在旋轉,距地面高度約3000米至5000米,約一分鍾後消失。
1分鍾後,距奎屯市上百公里的呼圖壁縣也發現了不明飛行物。23時18分,計程車司機張國印發現北面天空有一個臉盆大的亮光在運動。起初他以為是月亮,但隨即被否定。張國印說,亮光中間最亮,呈白色有碗口大小,四周稍暗,亮光的運動速度很快,十幾秒後消失。
緊接著,塔城市阿西爾鄉至農九師165團莫湖麓,沿邊境線的塔爾巴哈台山脈頂上,也出現一個飛行速度極快的發光物體。目擊者稱,23時21分32秒發現了該物體,其呈放射性三角形,自西向東平行掠過。
估計該發光飛行體飛過地面的距離達到90多公里。40秒後,該發光飛行體消失。
26日上午11時,烏市市民蘇先生乘坐公交車至地質中學時,突然發現天空中有一籃球大小的發光物體由北向南飛行,速度非常快。
兩天時間里,新疆四個縣市出現了不明飛行物,對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黨辦主任薛濟安說,對於不明飛行物的表述,只是聽目擊者訴說,而且由於身處不同位置的目擊者存在方向感不準確的問題,他們所描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基於這些原因,他不能判定出不明飛行物到底是何物。
貴州UFO事件終有定論 空中怪車非外星人所為
「空中怪車」事件轟動一時。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是外星造物,有人認為是自然天象,由其引發的諸多猜測和調查在這幾年間一直沒有停止過。而最近,我國權威科學家歐陽自遠確定地向媒體宣布,「空中怪車」並非外星人所為。排除否定答案,肯定的說法究竟又是什麼呢?記者近日采訪了參與調查的幾位專家。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向媒體表示,發生在1994年貴陽都溪林場的「空中怪車」事件,其實是一個正常的普通氣象災害,並非外星人所為,並且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外星人存在和外星人造訪過地球。
這起事件之所以多年來尤為引人關注,是由於人們對這一事件的原因始終爭論不休,而各方專家的說法又沒能找到一個圓滿的答案來解釋,於是出現了「空中怪車」事件是由UFO造成的,外星人曾經造訪都溪林場的說法。此次事件也成為了中國神秘「UFO事件」之一。本報曾在2004年9月刊登的《驚世「空中怪車」突襲貴陽北郊》一文中,還原了事件的現場景象。
遭遇不明物體,400畝的松樹被攔腰截斷。
1994年12月1日凌晨3時許,貴陽市北郊18公里處的都溪林場附近的職工、居民被轟隆隆的響聲驚醒,風速很急,並有發出紅色和綠色強光的不明物體呼嘯而過。
幾分鍾過後都溪林場馬家塘林區方圓400多畝的松樹林被成片攔腰截斷,在一條斷續長約3公里、寬150米至300米的帶狀四片區域里,只留下1.5米至4米高的樹樁並且折斷的樹干與樹冠大多都向西傾倒,長2公里的4個林區的一人高的粗大樹干整齊排列在林場上。有的斷樹之間又有多棵安然無恙,個別幾棵被連根拔起,周圍一些小樹有被擦傷的痕跡。
這些被折斷的樹木直徑大多為20厘米至30厘米,高度都在20米左右。和都溪林場相距5公里的都拉營貴州鐵道部車輛廠也同時遭到嚴重破壞,車輛廠區房頂的玻璃鋼瓦被吸走,廠區磚砌圍牆被推倒,地磅房的鋼管柱被切斷或壓彎。50噸重的火車車廂位移了20餘米遠,其地勢並不是下坡,而是略微有些上坡。除了在車輛廠夜間執行巡邏任務的廠區保衛人員被風捲起數米並在空中移動20多米落下且無任何損傷外,沒有任何的人畜傷亡,高壓輸電線、電話、電纜線等均完好無恙。
各地的專家學者紛紛來都溪林場考察研究,並利用了現代化的先進儀器如衛星定位儀測定了被毀的具體位置及面積。對於貴州車輛廠被破壞的重點地方及物件進行了時頻、弱刺及γ射線的測試,對都溪林場實地進行監測分析。
是雷雨冰雹引起大風吹倒了林場的樹木?
歐陽自遠向記者表示,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無非是「下擊暴流」或「陸龍卷」等自然現象。
歐陽自遠關於「下擊暴流」的看法與當時貴州省氣象學會的調查結果相吻合。「下擊暴流」現象是由雷暴引起的一種強烈的下沉運動。這種下沉運動可以在近地面附近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向外擴散的水平風。雷雨、冰雹是誘發「下擊暴流」現象的原因,這是經過當時氣象學專家的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也與當時貴州的氣象條件相符。
但是,據現場一位勘察者描述,現場的落葉層沒有被吹動的跡象。而「下擊暴流」產生的輻射風吹到地面,樹木倒地的形狀應該是向四周輻射倒地的,這與現場情況有所出入。
是龍卷風將樹木連根拔起?
對於常理與現場情況有所出入的原因,歐陽自遠認為,當時的跡象也與陸龍卷極其相似。根據現場察看,樹木和車輛廠區頂棚,甚至火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位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教授同樣認為,「空中怪車」事件是陸龍卷造成的。
陸龍卷是龍卷風的一種,龍卷風是風力極強而作用范圍不大的旋風,氣象學上一般根據龍卷風形成的環境,將之分為陸龍卷和水龍卷。高教授說:「但不管是哪種龍卷風,它都呈漏斗狀,上大下小,吸引力特別強。當陸龍卷轉動來臨的時候,把大樹吸斷,把屋頂掀飛,甚至把人吸離地面都是可能的,它巨大的旋轉力量也可能推動火車。從林場樹木的斷口來看,現場的確有一些樹是被一種旋轉力就像擰麻花那樣給擰斷的,這也符合龍卷風的特徵。」
對於此觀點,UFO研究協會現任理事王煥良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依據當時現場狀況,不太可能是龍卷風造成的,更不能用陸龍卷的現象來解釋。王煥良說:「龍卷風所造成的破壞軌跡應該呈旋轉帶狀,而依據我們現場看到的地面上留下的破壞痕跡,很多是跳躍狀的。」
根據當時貴州氣象局的資料顯示,當時都溪林場並沒有觀測到龍卷風的記錄,在貴州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陸龍卷現象,因為貴州地處高原地帶,一般的陸龍卷不會出現在這個地區,通常應該出現在比較低的、臨海的地方或者是陸地上。
對於王煥良提出的質疑,高登義解釋:「龍卷風的移動方向是變化的,貴州山區地形起伏,因此龍卷風也會忽高忽低,在地面上留下深淺不一、方向不定的痕跡。目前對龍卷風的研究在我國還幾乎是一個空白,山區發生的陸龍卷現象更是很少被觀測到。這樣的事情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較多,由於我們了解得很少,因此會對這樣的現象比較新奇。」
「空中怪車」事件並非外星人所為,而與氣流有關。
雖然最終還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疑點,但是學術界均表示,此次事件並非外星人所為。王煥良說:「我們UFO研究會的多數專家把這個事件看成是目前科學還不能解釋的謎,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但不能用UFO和外星人來簡單的解釋。」專家稱,從現場觀測和現場儀器檢測的情況來看,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都與氣流有關。因為當時樹木折斷,甚至火車位移都很明顯地表現出氣流造成的特點。附近的人們曾經聽見很大的響聲,也是氣流流經建築物時,因流動速度過快而產生的巨響。「但是現在看來這個說法也不能完全解釋這一事件,例如我們在廠區的水泥地上看到了很多類似於『龍抓』的痕跡。」王煥良說。
高登義說:「龍卷風裡面會攜帶雷電,而雷電誘發球狀閃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這個雷電如果打到地面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滾地雷』,雷電造成地面被燒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痕跡。至於痕跡像『龍爪』的說法,只是我們的主觀想像而已。這種雷電在山丘地區,尤其是比較潮濕的環境是很常見的。『空中怪車』事件雖然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
昆明出現「不明發光體」 呈跳躍式高速運動
民航雷達監測出異常目標,當地天文台尚不能給出結論
昨天凌晨6點45分左右,昆明上空突然出現了「不明發光體」。多位目擊者稱,該「不明發光體」發出藍黃色相混合的耀眼光芒,光芒逐漸擴散,直至天亮才消失,持續時間約20分鍾。
據住在昆明西郊農院村的目擊者陳先生描述,昨天凌晨6點45分,他發現月亮被一個碗口大小的發光體遮住,「光芒是藍黃相混合的顏色,像禮花一樣耀眼漂亮」。
發光體逐漸擴散成直徑一米左右的圓形大小,其中心位置出現了一塊深色不規則形狀,此時發光體開始收縮直至消失,整個過程約3分鍾。
但隨後天空中留下了一團橢圓形狀的藍色亮光,一直到7點左右天亮時才消失。
民航昆明空中交通管理中心查看雷達回放記錄後發現,正常運行的兩套雷達系統中有一套監測到,昨天凌晨6點39分48秒,一個異常的雷達目標出現在離昆明機場8公里處,該目標由西北向東北方向呈跳躍式高速運動,17秒後消失,消失時距離昆明機場75公里。
讓工作人員奇怪的是,通常情況下,兩套雷達系統的記錄應該是一樣的,而當時執勤的空中管制員和正在空中飛行的飛行員均未觀測到這個異常的雷達目標。不過雷達監測結果無法確定該目標的具體形狀與大小,也無法確定其到底是何物。
雲南天文台一位工作人員說,昨天向天文台反映或咨詢昆明上空「不明發光體」的電話過百起,但由於身處不同位置的目擊者存在方向感不準確的問題,他們所描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他表示,因為當時沒有任何專家親眼看到,目前也沒有任何圖片資料,所以不能妄下結論。
文台專家分析錄像:新疆UFO與地外文明有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際UFO研究專家王思潮向記者通報,近日,他觀看了今年9月8日在新疆上空出現的不明飛行物的錄像,根據對錄像進行分析研究,他認為,不排除該UFO是與地外智慧生命有關的飛行器的可能性。
今年9月8日在新疆上空出現的不明飛行物曾引起科學家和公眾濃厚的興趣。
11月上旬,經過一番周折,王思潮看到了由某電視台錄制的該飛行物的實況錄像。
根據這一錄像,加上自己30年研究UFO的積累,王思潮得出了上述結論。
據王思潮描述,9月8日晚9時18分,在新疆喀納斯地區距地面約200千米高度的上空,該飛行物邊朝著西北方向飛行,邊向5個不同方向噴射物質,噴射物的角度呈80度。一會,該飛行物又停止了噴射,呈現為螺旋狀的發光物向正北方向飛行,直至消失夜空。整個過程持續了3分多鍾。
「向不同方向噴射物質,之後又呈現為螺旋狀發光物,這兩個特徵同時出現在同一飛行物上,這在以前還是沒有過的。」王思潮說。據他介紹,起先,有人以為該飛行物是彗星,但他經過認真觀察比較後,排除了這種可能性。原因有三:首先,若是有如此亮的彗星接近地球,天文學者應該很早就會發現;其次,盡管彗星的尾巴很長,但彗星移動的軌跡相對來說要緩慢得多;第三,兩者的尾巴形狀也有差異,彗星噴射出的每一條塵埃尾巴要更寬一些,且帶點彎曲。
王思潮同時否認了該飛行物由人工駕駛的可能。飛機噴射的煙霧通常只有一條,煙霧即使有分叉,角度也很小,因為這樣有助於節省燃料,但該飛行物噴射物的張角卻有80度,而且是朝著五個不同方向。此外,飛機的飛行高度通常在1萬米左右,且噴射出來的煙霧通常要在大氣層中停留較長時間。而該飛行物的高度為200千米,噴射物也一會就消失不見了。
根據當時出現的參照物和飛行物表現出來的特點,王思潮認為,基本上可以確定該飛行物不是人類的傑作,可能與地外文明有關。
遊客在新疆拍到UFO 追著汽車跑閃電般消失
昨日,家住昆明滇池路的周紀鴻和劉明儀夫婦拿著一盤光碟來到本報,稱他們今年9月去新疆旅遊時,無意
❻ 太陽多少度
表面溫度 5780 開 中心溫度 約1500萬 開 日冕層溫度 5 × 200開
軌道數據
自轉周期 赤道處: 27天6小時36分鍾 緯度30°: 28天4小時48分鍾 緯度60°: 30天19小時12分鍾 緯度75°: 31天19小時12分鍾 繞銀河系中心公轉周期 2.25× 10^8年
其他數據
太陽壽命:約50億年左右 太陽年齡:約 4.57×10^9 年 天文符號:☉ 太陽活動周期: 11.04 年 總輻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陽常數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譜型: G2V 太陽表面脫離速度 = 618 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陽風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陽運動速度 (方向α=18h07m,δ=+30°) = 19.7 公里/秒
編輯本段運行軌道
太陽位於銀道面之北的獵戶座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0000光年,在銀道面以北約26光年, 它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轉,周期大概是2.5億年,另一方面又相對於周圍恆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著織女星附近方向運動。太陽也在自轉,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帶約25天;兩極區約為35天。
編輯本段結構
太陽結構圖
在茫茫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在廣袤浩瀚的繁星世界裡,太陽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處於中等水平。只是因為它離地球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體。其它恆星離我們都非常遙遠,即使是最近的恆星,也比太陽遠27萬倍,看上去只是一個閃爍的光點。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佔71.3%、 氦約佔27%, 其它元素佔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從內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開。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這一模型也已經被對於其他恆星的研究所證實,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近日,美國宇航局在2006年發射的兩顆太陽探測衛星STEREO運動到了太陽兩側相反的位置上,首次從前後兩面拍攝下了完整的太陽立體圖。STEREO團隊成員Angelos-Vourlidas表示,這是太陽物理學的重要時刻,STEREO第一次確認了太陽是一個球形。
編輯本段構造
內部構造
太陽的內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 太陽內部結構圖
太陽的核心區域半徑是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到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范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71個太陽半徑,這里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內部能量向外傳播除輻射,還有對流過程。即從太陽0.71個太陽半徑向外到達太陽大氣層的底部,這一區間叫對流層。這一層氣體性質變化很大,很不穩定,形成明顯的上下對流運動。這是太陽內部結構的最外層。
光球
太陽光球就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太陽圓面,通常所說的太陽半徑也是指光球的半徑。光球層位於對流層之外,屬太陽大氣層中的最低層或最里層。光球的表面是氣態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幾億分之一,但由於它的厚度達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光球層的大氣中存在著激烈的活動,用望遠鏡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斑點狀結構,很象一顆顆米粒,稱之為米粒組織。它們極不穩定,一般持續時間僅為5~10分鍾,其溫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溫度高出300~400℃。目前認為這種米粒組織是光球下面氣體的劇烈對流造成的現象。 光球表面另一種著名的活動現象便是太陽黑子。黑子是光球層上的巨大氣流旋渦,大多呈現近橢圓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襯下顯得比較暗黑,但實際上它們的溫度高達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於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復雜的周期現象,平均活動周期為11.2年。
色球
色球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層厚約8000千米,它的化學組成與光球基本上相同,但色球層內的物質密度和壓力要比光球低得多。日常生活中,離熱源越遠處溫度越低,而太陽大氣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光球頂部接近色球處的溫度差不多是4300℃,到了色球頂部溫度竟高達幾萬度,再往上,到了日冕區溫度陡然升至上百萬度。人們對這種反常增溫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原因。 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珥是迅速變化著的活動現象,一次完整的日珥過程一般為幾十分鍾。同時,日珥的形狀也可說是千姿百態,有的如浮雲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有的好似一彎拱橋,也有的酷似團團草叢,真是不勝枚舉。天文學家根據形態變化規模的大小和變化速度的快慢將日珥分成寧靜日珥、活動日珥和爆發日珥三大類。最為壯觀的要屬爆發日珥,本來寧靜或活動的日珥,有時會突然"怒火沖天",把氣體物質拚命往上拋射,然後回轉著返回太陽表面,形成一個環狀,所以又稱環狀日珥。
日冕
日冕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百萬攝氏度。在日全食時在日面周圍看到放射狀的非常明亮的銀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日冕的范圍在色球之上,一直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還會有向外膨脹運動,並使得冷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而形成太陽風。
編輯本段太陽活動
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
太陽看起來很平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劇烈的活動。太陽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噴發(日珥)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增強還會嚴重干擾地球上無線電通訊及航天設備的正常工作,使衛星上的精密電子儀器遭受損害,地面通訊網路、電力控制網路發生混亂,甚至可能對太空梭和空間站中宇航員的生命構成威脅。因此,監測太陽活動和太陽風的強度,適時作出"空間氣象"預報,越來越顯得重要。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
4000年前古時候祖先肉眼都看到了像3條腿的烏鴉的黑子,通過一般的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的活動。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黑色斑點,它們叫做「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天都不同。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而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志。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就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高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低峰年」。
太陽耀斑
太陽耀斑是一種劇烈的太陽活動。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徵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 別看它只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 爆發時的太陽耀斑
能量相當於10萬至100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於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而一次較大的耀斑爆發,在一二十分鍾內可釋放10的25次冪焦耳的巨大能量。 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現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現在從射電波段直到X射線的輻射通量的突然增強;耀斑所發射的輻射種類繁多,除可見光外,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有紅外線和射電輻射,還有沖擊波和
2011年2月17日太陽爆發近四年最強耀斑(6張)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 耀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餘音。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宇航員和儀器的安全。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台、電台廣播,會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並干擾地球磁場而引起磁暴。 此外,耀斑對氣象和水文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因為如此,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正在努力揭開耀斑的奧秘。
光斑
(譜斑) 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用天文望遠鏡對它觀測時,常常可以發現:在光球層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這種明暗斑點是由於這里的溫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較深暗的斑點叫做「太陽黑子」,比較明亮的斑點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陽表面的邊緣「表演」,卻很少在太陽表面的中心區露面。因為太陽表面中心區的輻射屬於光球層的較深氣層,而邊緣的光主要來源光球層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陽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層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陽上一種強烈風暴,天文學家把它戲稱為「高原風暴」。不過,與烏雲翻滾,大雨滂沱,狂風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風暴相比,「高原風暴」的性格要溫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寧靜光球層略強一些,一般只大10%;溫度比寧靜光球層高300℃。許多光斑與太陽黑子還結下不解之緣,常常環繞在太陽黑子周圍「表演」。少部分光斑與太陽黑子無關,活躍在70°高緯區域,面積比較小,光斑平均壽命約為15天,較大的光斑壽命可達三個月。 光斑不僅出現在光球層上,色球層上也有它活動的場所。當它在色球層上「表演」時,活動的位置與在光球層上露面時大致吻合。不過,出現在色球層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譜斑」。實際上,光斑與譜斑是同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它們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這就好比是一幢樓房,光斑住在樓下,譜斑住在樓上。
米粒組織
米粒組織
米粒組織是太陽光球層上的一種日面結構。呈多角形小顆粒形狀,得用天文望遠鏡才能觀測到。米粒組織的溫度比米粒間區域的溫度約高300℃,因此,顯得比較明亮易見。雖說它們是小顆粒,實際的直徑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組織很可能是從對流層上升到光球的熱氣團,不隨時間變化且均勻分布,且呈現激烈的起伏運動。米粒組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很快就會變冷,並馬上沿著上升熱氣流之間的空隙處下降;壽命也非常短暫,來去匆匆,從產生到消失,幾乎比地球大氣層中的雲消煙散還要快,平均壽命只有幾分鍾,此外,近年來發現的超米粒組織,其尺度達3萬公里左右,壽命約為20小時。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組織消逝的同時,新的米粒組織又在原來位置上很快地出現,這種連續現象就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沸騰米粥上不斷地上下翻騰的熱氣泡。
編輯本段生命周期
地殼中最古老岩石的年齡經放射衰變方法鑒定為略小於40億歲。用同樣的方法鑒定月球最古老岩石樣品年齡大致從41億歲直到最古老月岩樣品的45億歲有些隕星樣品也超過了40億歲。綜合所有證據得出太陽系大約是46億歲。由於銀河系已經是150億歲左右,所以太陽及其行星年齡只及銀河系的三分之一。 雖然沒有測定太陽年齡的直接方法,但它作為赫羅圖主序上一顆橙黃色恆星的總體外貌,卻正好是對一顆具有太陽質量,年齡約為46億歲,度過了它一半主序生涯的恆星所該期望的。 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歷程也不盡相同。恆星與生命的聯系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恆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目前太陽所處的主序星階段,通過對恆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學模型的計算機模擬,已經歷了大約45.7億年。據研究,45.9億年前一團氫分子雲的迅速坍縮形成了一顆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陽。這顆新生的恆星沿著距銀河系中心約27,000光年的近乎圓形軌道運行。 太陽在其主序星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它核心內部發生的恆星核合成反應將氫聚變為氦。在太陽的核心,每秒能將超過400萬噸物質轉化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度,太陽至今已經將大約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轉化成了能量。太陽作為主序星的時間大約持續100億年左右。 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爆發為超新星。在50~60億年後,太陽內的氫消耗殆盡,核心中主要是氦原子,太陽將轉變成紅巨星,當其核心的氫耗盡導致核心收縮及溫度升高時,太陽外層將會膨脹。當其核心溫度升高到 100,000,000 K時,將發生氦的聚變而產生碳,從而進入漸近巨星分支,而當太陽內的氦元素也全部轉化為碳後,太陽將不再發光,成為一顆黑矮星(Black dwarf)。 地球的最終命運還不清楚。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其半徑可超過1天文單位,超出地球目前的軌道,是當前太陽半徑的260倍。然而,屆時作為漸近巨星分支恆星,太陽將會由於恆星風而失去當前質量的約30%,因而行星軌道將會外推。僅就此而言,地球也許會倖免被太陽吞噬。然而,新的研究認為地球還是會因為潮汐作用的影響而被太陽吞掉。即使地球能逃脫被太陽熔融的命運,地球上的水將被蒸發而大氣層也會散逸。實際上,即使太陽還是主序星時,它也會逐步變得更亮,表面溫度緩慢上升。太陽溫度的上升將在9億年後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造成目前我們所知的生命無法生存。其後再過10億年,地球表面的水將完全消失。 紅巨星階段之後,由熱產生的強烈脈動會拋掉太陽的外殼,形成行星狀星雲。失去外殼後剩下的只有極為熾熱的恆星核,它將會成為白矮星,在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冷卻和暗淡下去。這就是中低質量恆星的典型演化過程。
編輯本段太陽能量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是一顆黃色G2型 太陽能量
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800度。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 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較重元素。它們都是通過核聚變來釋放能量的,根據理論太陽最後核聚變產生的物質是鐵和銅等金屬。 太陽熱核反應
太陽形態因素
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於太陽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於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太陽風
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等離子體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颳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台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 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太陽風從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向空間持續拋射出來的物質粒子流。這種粒子流是從冕洞中噴射出來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粒子和氦粒子。太陽風有兩種:一種持續不斷地輻射出來,速度較小,粒子含量也較少,被稱為「持續太陽風」;另一種是在太陽活動時輻射出來,速度較大,粒子含量也較多,這種太陽風被稱為「擾動太陽風」。擾動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它抵達地球時,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與強烈的極光,同時也產生電離層騷擾。太陽風的存在,給我們研究太陽以及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提供了方便。
太陽光
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潮汐以外,太陽能和其它一些恆星散發的能量是一切能量的總源泉。 到達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能量稱為天文太陽輻射量。在地球位於日地平均距離處時,地球大氣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受到的太陽輻射的全譜總能量,稱為太陽常數。太陽常數的常用單位為瓦/米2。因觀測方法和技術不同,得到的太陽常數值不同。世界氣象組織 (WMO)1981年 2012年將出現太陽風暴 美國大難臨頭
公布的太陽常數值是1368瓦/米2。如果將太陽常數乘上以日地平均距離作半徑的球面面積,這就得到太陽在每分鍾發出的總能量,這個能量約為每分鍾2.273×10^28焦。(太陽每秒輻射到太空的熱量相當於一億億噸煤炭完全燃燒產生熱量的總和,相當於一個具有5200萬億億馬力的發動機的功率。太陽表面每平方米面積就相當於一個85000馬力的動力站。)而地球上僅接收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太陽每年送給地球的能量相當於100億億度電的能量。太陽能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地球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光譜的99%以上在波長 0.15~4.0微米之間。大約50%的太陽輻射能量在可見光譜區(波長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譜區(波長<0.4微米),43%在紅外光譜區(波長>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長 0.475微米處。由於太陽輻射波長較地面和大氣輻射波長(約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稱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稱地面和大氣輻射為長波輻射。太陽活動和日地距離的變化等會引起地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地球傳送著光和熱,有了太陽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葉子大多數是綠色的,因為它們含有葉綠素。葉綠素只有利用光的能量,才能合成種種有機物,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據計算,整個世界的綠色植物每天可以產生約4億噸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與此同時,還能向空氣中釋放出近5億噸的氧,為人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氣。
編輯本段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黑太陽」
科學家最新觀測到一顆「黑太陽」,這是一顆褐矮星,目前它是兩項記錄保持者——距離地球最近和最寒冷的褐矮星,它與地球的距離僅9.6光年,表面溫度在130-230攝氏度之間。 科學家最新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太陽」
報道,日前,科學家最新觀測到一顆距離地球僅有9.6光年的昏暗星體,它可能是迄今距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同時,這顆恆星比其他鄰近星體更加「寒冷」,看上去就如同一顆「黑色太陽」。 這項發現暗示著褐矮星存在非常普遍,並且它們與地球的距離更接近。褐矮星的質量非常小,因此它們無法達到一定的熱量並承受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但它們仍然可以發光,在形成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發光,然後逐漸冷卻,光線衰弱。 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的菲利普-盧卡斯(Philip Lucas)和他的同事發現了這顆褐矮星,它被命名為「UGPS 0722-05」,它釋放出紅外放射性光線。它與地球的距離僅9.6光年,這一距離是地球與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的兩倍,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目前,「UGPS 0722-05」褐矮星是第七個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或恆星體系。美國喬治亞州大學恆星研究員托德-亨利(Todd Henry)說:「這項發現就如同它的溫度一樣酷!」 盧卡斯和他的同事們提示稱,這顆褐矮星的距離仍是初步評估值。該評估是基於「視差法」,在未來幾個星期內,新的視差觀測方法將進一步測定這顆褐矮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如果當前測定的距離是正確的,那麼「UGPS 0722-05」將是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褐矮星,之前該記錄保持者是位於Epsilon Indi恆星附近的一對褐矮星,它們與地球相距11.8光年。 除此之外,這顆褪矮星還是另一項記錄保持者,它是迄今發現最冷的褐矮星,其溫度僅保持在130-230攝氏度之間,它十分昏暗,所噴射熱量僅是太陽熱量的百分之0.000026,其能量釋放主要聚集在紅外線波段,而不是可見光波段。也就是說380萬顆這樣的褐矮星才相當於一顆太陽,它的體積與木星差不多,但質量卻是木星的5-30倍。 「UGPS 0722-05」的光線昏暗特徵可以解釋為什麼它直到目前才被探測到,盡管它十分靠近地球。這項研究暗示著很可能更多未探測到的褐矮星潛伏在地球周圍。
編輯本段文學意象
對於人類來說,太陽無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態萬千的生命現象,當然也不會孕育出作為智能生物的人類。太陽給人們以光明和溫暖,它帶來了日夜和季節的輪回,左右著地球冷暖的變化,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能源。 在人類歷史上,太陽一直是許多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中華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為太陽神。而在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則是宙斯(萬神之王)的兒子。
希臘太陽神話
太陽神阿波羅是天神宙斯和女神勒托(Leto)所生之子。神後赫拉(Hera)由於妒忌宙斯和勒托的相愛,殘酷地迫害勒托,致使她四處流浪。後來總算有一個浮島德羅斯收留了勒托,她在島上艱難地生下了日神和月神。於是赫拉就派巨蟒皮托前去殺害勒托母子,但沒有成功。後來,勒托母子交了好運,赫拉不再與他們為敵,他們又回到眾神行列之中。阿波羅為替母報仇,就用他那百發百中的神箭射死了給人類帶來無限災難的巨蟒皮托,為民除了害。阿波羅在殺死巨蟒後十分得意,在遇見小愛神厄洛斯(Eros)時譏諷他的小箭沒有威力,於是厄洛斯就用一枝燃著戀愛火焰的箭射中了阿波羅,而用一枝能驅散愛情火花的箭射中了仙女達佛涅(Daphne),要令他們痛苦。達佛涅為了擺脫阿波羅的追求,就讓父親把自己變成了月桂樹,不料阿波羅仍對她痴情不已,這令達佛涅十分感動。而從那以後,阿波羅就把月桂作為飾物,桂冠成了勝利與榮譽的象徵。每天黎明,太陽神阿波羅都會登上太陽金車,拉著韁繩,高舉神鞭,巡視大地,給人類送來光明和溫暖。所以,人們把太陽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徵。
北歐太陽神話
豐饒、興旺、愛情、和平之神,美麗的仙國阿爾弗海姆的國王。一說他與巴爾德爾同為光明之神,或稱太陽神。他屬下的小精靈在全世界施言行善。他常騎一隻長著金黃色鬃毛的野豬出外巡視。人人都享受著他恩賜的和平與幸福。他有一把寶劍,光芒四射,能騰雲駕霧。他還有一隻袖珍魔船,必要時可運載所有的神和他們的武器。
追問「開」是什麼意思?
回答開是開爾文,熱力學絕對溫標(符號T,單位K)。跟日常使用的攝氏溫標(符號t,單位°C)換算關系為:t=T+273.15;比如0攝氏度就是273.15開爾文。
❼ 一個有關「宇宙大爆炸」的問題
宇宙大爆炸理論
所有的天體都有其誕生和發展變化至直衰亡的歷史。按天體物理學家的論斷,宇宙空間也是在一次災變中降生的,在一次絕無僅有的大爆炸中「誕生」的。
在大爆炸時刻,宇宙的體積是零,所以其溫度是無限熱的。大爆炸開始後,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的溫度隨之降低。大爆炸1秒鍾之後,溫度降低到了100億度,這個溫度是太陽中心的1千倍。此時的宇宙中主要包含光子、電子、中微子和它們的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以及少量的質子和中子。。此時粒子的能量極高,它們相互碰撞並產生大量不同種類的正反粒子對。這些正反粒子對碰到一起時又會湮滅。但此時它們的產生率遠大於湮滅率。
順便一提的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間以及它們和其它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它們並沒有互相湮滅掉,以致於直到今天它們仍然存在。中微子的質量被認為是零,但1981年前蘇聯和1998、1999年日本的研究顯示,中微子可能具有微小的質量。如果被證實的話,有助於我們間接地探測到它們。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形式,具有足夠的引力去阻止宇宙的膨脹並使其坍縮。
宇宙繼續膨脹,溫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們開始結合。與此同時,大部分正反電子相互湮滅,並產生了更多的光子。大爆炸100秒後,溫度降到了10億度,這相當於最熱的恆星的內部溫度。質子和中子由於強相互作用力(核力)而結合。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氚核(重氫);氚核再和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形成氦核。根據計算,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質子和中子轉變為氦核,以及少量更重元素,如鋰和鈹。其餘的中子衰變為質子,也就是氫核。
幾個鍾頭之後氦和其它元素的產生停止下來。在這之後的100萬年左右,宇宙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膨脹。當溫度降低到了幾千度時,電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間相互的吸引力而結合成原子。由於宇宙存在著小范圍的不均勻,區域性的坍縮開始發生。其中一些區域在區域外物體引力的作用下開始緩慢的旋轉。當坍縮的區域逐漸縮小,由於角動量的守恆,它自轉的速度就逐漸加快。當區域變得足夠小時,自轉的速度足以平衡引力的作用,象我們銀河系這樣的碟狀星系就誕生了。另外一些區域由於沒有得到旋轉而形成橢圓形星系。這種星系的整體不發生旋轉,但它的個別部分穩定地繞著它的中心旋轉,因而也能平衡引力坍縮。
由於星系中的星雲仍有不均勻性,它們被分割為更小的星雲,並進一步收縮形成恆星。恆星由於引力坍縮產生的高溫引發核聚變,聚變產生的能量又抵抗了繼續收縮的趨勢,恆星進入穩定地燃燒。質量越大的恆星燃燒的越快,因為它需要釋放更多的能量才能平衡自身更強的引力。它們甚至會在1億年這樣短的時間里耗盡自己的燃料。
恆星有時會發生被稱為「超新星」的巨大噴發,這種噴發令其它一切恆星都顯得黯淡無光。這時一些恆星在晚期產生的重元素就會被拋回到星系中,並成為下一代恆星的原料。我們的太陽就是第二或第三代恆星,它含有大約2%的這種重元素。還有少量的重元素聚集並形成了繞恆星公轉的行星,我們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
對於宇宙的起源,我們仍然有很多問題:第一、為什麼宇宙在大尺度如此的均勻?背景輻射的溫度也一樣?除非宇宙的不同區域剛好從同樣的溫度開始!第二、又為什麼我們的宇宙會以如此接近臨界的速率膨脹?如果它在大爆炸後1秒鍾的時刻其膨脹速率只要小十億億分之一,那麼我們的宇宙早以坍縮!第三、我們的宇宙非常光滑和規則,而從概率上來講,紊亂的和無規則宇宙的數量應該占絕對優勢,因為宇宙初始狀態的選擇是隨機的。我們為何恰巧遇到這樣渺茫的幾率呢?
為了解釋這些現象,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阿倫·固斯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他認為,早期的宇宙不是象現在這樣以遞減的速率膨脹,而是存在著一個快速膨脹的時期,宇宙的加速度膨脹使其半徑在遠遠小於1秒鍾的時間里增大了100萬億億億(1的後面跟30個0)倍。
固斯認為,大爆炸的狀態是非常熱和相當紊亂的。這些高溫表明宇宙中的粒子具有極高的能量。在如此的高溫下,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都被統一成為一個力;當宇宙膨脹並變冷,力之間的對稱性由於粒子能量降低而被破壞,強力、弱力和電磁力變得彼此不同。這就好象液態水在各個方向上性質都相同,而結冰形成晶體後,就變成了各向異性,水的對稱性在低能態被破壞了。
當宇宙暴漲時,它所有的不規則性都被抹平,就如同吹漲一個氣球時,它上面的皺摺都被抹平一樣。
暴漲模型還能解釋為什麼宇宙中存在著這么多物質。在量子理論里,粒子可以從「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從能量中創生出來。這些粒子和反粒子具有正能量,而這些粒子的質量產生的引力場具有負能量(因為靠得較近的物體比分開得較遠的物體能量低),宇宙的總 能量為零,這保證了能量守恆不被破壞。零的倍數仍然為零,在暴漲時期宇宙體積急劇加倍的過程中,可以製造粒子的總能量變得非常之大,以致於我們的宇宙現在大約擁有1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1後面跟80個零)個粒子。固斯是這樣形容這件事的:「宇宙是最徹底的免費午餐!」
宇宙形成之初的景象
夢想家 ( 99/11/1,10:18 )
我們往往以為,要看到過去,就必須乞靈於時光隧道旅行。其實,這是誤解:由於光的傳遞需要時間,所以只要在晚上仰望穹蒼,那麼所見從遠距離來的星光就已經是過去的景象。例如銀河系核心離太陽大約3萬光年,因此目前所見的銀核光譜是在3 萬年前,亦即新石器時代出現之前的情況;同樣,距離為5,000萬光年的M87星雲在望遠鏡中所顯示的,則是5,000萬年前,即遠在人類出現之前,甚至非洲和南美洲大陸板塊還未分離之時的景象。兩年之前,我們曾在本欄報導,對一個約16億光年之遙的星雲的觀測顯示,在16億年前宇宙的背景溫度高達7.4 K,遠遠超過目前銀河系附近的2.7 K。
宇宙從「大爆炸」(the big bang)形成至今,年齡估計約130億年左右。那麼有沒有可能觀察更遙遠,譬如說100億光年以外(亦即100億年以前)的天體,以測定宇宙混沌初開之時的景象呢?以沙弗(P.A.Shaver)為首的一組英國天文學家最近證實,「類星體」在遠距離開始變得稀少,到了相當於宇宙年齡6.5%左右那麼遠的距離,它就根本不存在了。類星體是星雲互相碰撞或者星雲核心塌縮而產生的異常規象,因此必須先有星雲才會有類星體出現。但早期宇宙是一個高密度而相對均勻的質球,它需要相當時間才會由於微細的密度漲落和重力作用而產生空間不均勻結構,亦即前星雲結構。所以,在宇宙早期類星體不可能存在。沙弗的研究結果,多少從實際觀測上證驗了這一構想。
其實,在過去二十年間,已經有不少這一方面的工作,但都受到下列問題困擾:遠方星雲(包括類星體)以極高徑向速度運動,且速度與距離成正比——這就是由於大爆炸而造成所謂宇宙膨脹。這徑向速度造成了星雲光譜的紅移(見方塊中的解釋),但那同時又使得星雲所發的光變為紅光,從而論彌漫在星雲之間的微塵吸收。因此,見不到極遙遠的類星體很可能是由於上述吸收作用造成,而並非其不存在。
沙弗等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部分類星體會同時發出可見光和無線電波,可見光的紅移程度是測定距離所必須的,但它可能被微塵吸收,而無線電波卻不會被吸收。因此,倘若能為每一個可能是類星體的無線電源找到相應的可見光源,並且由是確定其距離,那麼就可以有信心確定最遠的類星體距離有類星體(quasars)是1968年發現的特異天體。令人驚詫的是,它亮度(luminosity,即每秒所發出的幅射能量)極高,相當於甚至超過整個星雲(每一星雲包含10的9次方至10的11次方顆星)。亮度是這樣推算的:由於類星體的譜線顯示了極高的紅移系數z,由是可以推斷它有極高的後退速度;但根據哈勃定律,星體的距離與後退速度成正比,因而又可以推知它有極遠的距離,並且因而可以從它的表觀(apparent)亮度算出它的驚人本有(intrinsic)亮度。另一方面,類星體顯示出極迅速的閃爍。也就是說,它可以在幾秒鍾之內,大幅改變亮度。由於合它表面任何兩點產生同步變化的訊號不能快過光速,所以又可以從它閃爍的特徵時間估計它表面直徑的上限。這樣,就發現類星體的表面積遠小於星雲,只和一顆恆星相若。其所以稱為類星體,就是由於其亮度近於星雲,大小則像恆星,所以無從簡單判斷其性質和構造。
類星體的本質,曾經今天文學家長期感到迷惑。現在他們多少趨向於同意,類星體是所謂活躍星雲的核心,亦即是由於星雲相撞或者其中心由於重力塌縮而形成巨大黑洞之後,又不斷吸人大量物質所造成的現象。類星體是宇宙進化的產物,所以它出現的高峰,集中在宇宙目前年齡大約20%,亦即宇宙形成之後大約25憶年的時代。在這之後(也就是說,在較接近太陽的距離)類星體密度大大減少,那是早已研究清楚的;至於在此之前類星體密度的減少,則是本文討論的題目。多遠和屬於甚麼年代,而不必擔心由於微塵的吸收而有所遺漏了。這一需要有系統和大量高度精密觀測的工作,正就是沙弗小組最近完成的。
他們首先將整個南半球天空所有已知具有類星體無線電波譜型的射電源加以精確定位,然後在其位置一一尋找到了相應的可見光源,並且辨明這些光源的形態、紅移程度和距離。這樣所得結果是:最遙遠的類星體的紅移系數是z = 4.46,那說明它發光的時間離宇宙形成之初只有89億年,亦即目前宇宙年齡的6.5%左右。在更遠的距離(相當於z>5和更早的年代)盡管還有許多其他發光星體,但具有其特殊無線電譜型的類星體則並不存在。由是證明,早期宇宙是沒有發射強無線電波的類星體的。他們並且認為,有理由相信同樣結果還適用於所有類星體。
倘若這一結論可以站得住腳的話,那未我們對星雲開始形成的年代也得到了一個估計,即不遲於大爆炸之後8.9億年。
再現宇宙誕生
在紐約長島的沙林深處,物理學家正准備進行一項返回宇宙誕生那一刻的實驗。今年5月,物理學家埋藏在美國能源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內的「時間機器」將開始把黃金原子內的電子分隔出來,並把它們加速至光速的99.995%,然後將一對對的原子猛力撞擊在一起,撞擊力度之大足以產生比太陽酷熱1萬倍的氣溫。但這些都不會構成危險,因為每次撞擊所產生的總能量只像蚊子降落到屏風般大小。
科學家們相信,第一批原子約在宇宙誕生後一秒鍾才出現,因此把它們撕開來就會重新創造宇宙誕生前的狀況。物理學家可以想像得到那個領域,有如一個高溫的小粒狀等離子體大鍋,裡面既不存在原子,也沒有質子和中子。參與這次研究的耶魯大學物理學家哈里斯稱:「我們希望能製造出小粒狀等離子體,然後切實地去探索及了解它的特性。」
大爆炸理論:拼湊起來的故事?
[美國《紐約時報》3月8日文章]題:從前有個大爆炸理論
曾幾何時。有個似乎十分簡單的設想,即宇宙始於一次大爆炸。
宇宙誕生的故事慢慢拼湊起來。「大爆炸」方程式甚至還可以用於預測宇宙歷史早期形成的質量較輕元素(氫、氫和鋰)的相對數量。而且「大爆炸」理論還與觀測結果十分吻合,這真是不可思議。
但是這種理論上的樂園已經難有好日子過了。最近幾年,「大爆炸」理論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接踵而來,宇宙不再那麼循規蹈矩了。
最新打擊
最新的打擊是上個月出現的。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星系彼此之間的引力與宇宙擴張相抗衡,向心引力剛好與離心張力形成平衡,使宇宙得到控制。理論學家們看到2月27日一期的《科學》雜志時肯定會深感震驚,因為這期雜志報告了宇宙在加膨脹的證據,這表明存在某種尚無法解釋的與引力作用相反的斥力。
雖然還未成定論,但是它卻是理論學家一直絞盡腦汁要弄明白的一系列驚人結論中最新出現的一個。由於天文學家們的觀測工具越來越靈敏,所以就必須不斷往原始的「大爆炸」理論中塞進一個又一個用心良苦的假設——先是宇宙誕生大爆炸之後隨即出現過短暫的「膨脹期」、存在大量看不見並無法解釋的「暗物質」,現在則可能是正使宇宙加速擴張的某種神秘的東西。
理論起源
愛因斯坦是最先模模糊糊領悟到後來稱為「大爆炸」的人之一,他對這種設想深惡痛絕。1917年,他意識到他的廣義相對論意味著宇宙或者在收縮,或者在膨脹。他給他的方程增加了一個項,後來稱之為宇宙常數,這是一個附加因素,可以使宇宙體積的變化忽略不計。
後來,天文學家們收集到了確鑿的證據,表明星系的確在膨脹,離開地球的距離以及彼此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愛因斯坦因此有個著名的論斷,認為其宇宙常數是他的「最大錯誤」。
「大爆炸」理論幾乎從問世以來就一直命運多舛。
通過間接測量星系之間的距離以及星系漂移的速度,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得出結論認為,宇宙大爆炸距今已有20億年歷史了。但是地質學家利用鈾衰變為鉛的速度卻計算出地球本身的年齡為40億年。
這一矛盾很快得到了解決。星系的移動速度是根據星系光線紅移量測定的,這有點像遠去的輪船汽笛聲,音量急劇下降。對星系距離的測量甚至就更不確切了。人們不得不進行這樣的推理,即如果能夠在某個天體附近並一覽無餘地盯著看的話,該天體的亮度該有多大。通過將這種假設的固有亮度與實際上抵達地球的光線亮度相比較,我們就能估算出該天體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了。直到1965年前後,該理論的擁護者還沒有懷疑者多,當時天文學家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無處不在的背景輻射,這是最初大爆炸留下的餘光。再加上對最初大爆炸後形成豐富輕元素的預言得到驗證,大爆炸理論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了。
不斷修正
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 釋。例如,為什麼無論在哪裡出現 的背景輻射都有完全一樣的溫度 呢?這種吻合似乎過於完美,而顯得不真實自然。還有更令人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宇宙匪夷所思的形狀。一個「封閉」的宇宙是彎曲的,所以宇宙萬物最終會崩潰。而一個「開放」的宇宙則將無限擴張。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自己的宇宙似乎是「平的」,介乎這兩者之間。
除非存在寬厚仁慈的獨裁者,否則宇宙中一切怎麼能夠如此和諧呢?
1979年時出現了一個答案,當時物理學家艾倫·古思提出了—個假設,認為在最初大爆炸之後,宇宙緊接著進入超高速瘋狂擴張期,宇宙體積成倍成倍地膨脹。該膨脹期只持續遠遠不到一秒鍾的剎那間。但是計算結果表明,這就足以使輻射變得均勻,並使彎曲展平——消除了大爆炸留下的波紋,於是又恢復了宇宙常數。
但是宇宙學家們隨後又開始感到不安了,因為宇宙輻射過於均勻;這表明宇宙最初是均質單一的,後來莫名其妙地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不規則的宇宙,中間點綴著恆星、星系和巨大星系團。要想讓這么多的物質凝結起來,似乎宇宙的年齡還不夠大,引力也不夠強。於是就出現了另一次修正。宇宙學家們已經發現,理論上存在的暗物質可以讓「大爆炸」理論自圓其說。如果宇宙中存在足夠多的這種看不見的物質,那麼這種物質就可以產生額外的引力,促使形成巨型結構。
「大爆炸」理論變得不再簡單明了,現在甚至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了。
以正在發生爆炸的恆星超新星作為測量距離的信標(因為可以用超新星閃爍的速度來估計它們的實際亮度),天文學家們最近幾周很不清願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宇宙可能正在莫名其妙地加速擴張。
還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光學錯覺讓天文學家看走了眼。與此同時,理論學家們又在忙著修補漏洞
美專家最新測量結果表明 宇宙大爆炸理論需要修正
新華社今日上午專電 美國科學家對銀河系中央區域氘元素含量的最新測量結果表明,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標准模型可能需要一些修正。
美國物理研究所的唐·路博維希等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研究了距銀河系中心僅32光年的射手座星雲的光譜,結果發現氘的豐度比按照大爆炸理論標准模型計算出的結果高出約10萬倍。
科學家對這些氘的來歷進行了多種猜測。例如,如果在過去數十億年裡銀河系中央曾經存在過一個類星體,它消亡後會留下大量氘元素。或者在宇宙射線的作用下,碳等重元素會崩解產生氘。但計算表明,類星體殘留的氘應當比現在多得多,而銀河系中央區域的宇宙射線密集程度又不足以使碳產生這么多氘。這樣,就只剩下一種解釋,即這些氘是從銀河系外部區域跌落到銀河系中央的,它們產
生於宇宙剛剛誕生後不久。新測量結果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論參數需要修正。
❽ 安全色分別是什麼顏色含義如何
一、中國國家標准GB2893-82規定紅、藍、黃、綠四種顏色為安全色。安全色是表達安全信息的顏色,表示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意義。可以使人員能夠對威脅安全和健康的物體和環境作出盡快的反應,迅速發現或分辨安全標志,及時得到提醒,以防止事故、危害發生。
二、安全色用途廣泛,如用於安全標志牌、交通標志牌、防護欄桿及機器上不準亂動的部位等。
(1)紅色,表示禁止、停止,用於禁止標志、停止信號、車輛上的緊急制動手柄等;
(2)藍色,表示指令、必須遵守的規定,一般用於指令標志;
(3)黃色,表示警告、注意,用於警告警戒標志、行車道中線等;
(4)綠色,表示提示安全狀態、通行,用於提示標志、行人和車輛通行標志等。
(8)無線網路爆炸符號擴展閱讀:
1、色彩與消防安全
就消防安全而言,色彩在消防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消防安全標志是指由安全色、邊框、以圖像為主要特徵的圖形符號或文字構成的標志,用以表達與消防有關的安全信息。在消防安全標志的主標志中,火災報警和手動控制裝置的標志的底色是紅色;
火災時疏散途徑標志的底色呈藍色或紅色;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地方或物質的標志的底色呈黃色或紅色;方向輔助標志的底色呈藍色或紅色;消防安全標志桿的顏色應與標志牌相一致;製作消防安全標志牌時其襯底色除警告標志用黃色勾邊外,其他標志用白色。
隨著人們對消防安全意識的逐步提高,許多單位在重要場所和部位根據需要正確而恰當地設置較多的消防安全標志,確實起到教育人、警醒人,防止或減少火災事故的重要作用。
在滅火過程中,色彩的「語言」也很豐富。有經驗的消防人員根據煙霧和火焰的顏色就能判斷出是什麼物質起火,進而採取相應的滅火戰術和撲救措施。
如木材燃燒時煙霧呈灰黑色,火焰的顏色由紅色變黃色,伴有樹脂氣味;汽油燃燒時煙呈黑色,火焰由紅色變白色;油漆燃燒時煙呈棕黑色,火焰則均由紅色變黃色;潤滑油、煤油燃燒時煙均呈黑色,火焰則由深紅色變桔黃色;紙張、衣料燃燒時煙均由灰色變棕色,火焰則均由紅色變黃色;
在火災調查中,燃燒殘留物或灰燼的顏色也是分析火勢蔓延方向以及判定起火部位、起火點的依據之一。如植物自燃引發的火災,起火部位燃燒較重,顏色大都較淺,為「白灰」狀粉末,而且由起火點向外呈放射狀,顏色逐漸加深。
2、色彩與交通安全
交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色彩的不同對汽車駕駛員和行人的心理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在可見光范圍內,不同波長的光,能使人獲得不同的光感,這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在各種可見光中,紅色光波最長,其次是橙、黃、綠、藍、青、紫。光波越長,穿透力越強。
另外,各色的光度也不一樣,若把各種色的光度按從弱到強進行排列,順序依次是白、黃、紅、青、綠、紫、黑。而獲得這些光波的長短和光度不同的色相都是在人們的視覺下完成的。
因此,國際《安全色標准》草案中規定,紅、藍、黃、綠為安全色,黑、白色為安全色所需要的對比色。安全色用於交通安全的范圍是十分廣闊的,如由黃、藍、白、黑色組成的交通標志,黃、白色組成的交通標線,紅、白色相間的崗亭和護欄。
色彩用於交通安全,自1918年美國紐約採用人工操縱的三色信號燈開始,歷史雖不長,但前景是廣闊的,人類正在廣泛地研究和應用。如美國根據英國科研人員比茲的建議作了一些試驗,在危險的十字路口塗上藍色,結果發現交通事故大大減少。
現代生活中人們還發現,行人的衣著色彩與交通安全也有很大關系,如讓兒童和小學生外出時戴紅色或黃色的帽子,穿色彩鮮艷的衣服,下雨時穿彩色的雨衣或打彩色雨傘,中小學生上下學列隊舉鵝黃色小旗,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就會明顯下降。
3、色彩與醫用
某醫院住院部,不知何故把病房過道牆壁統統塗滿了朱紅色,不到一個禮拜,不少病員及其家屬紛紛告狀訴苦,因為他們一站在此過道上,便有一種令人難以節制的沖動和煩躁不安的難受。最後醫院把過道牆改塗嫩綠色調,病員與家屬相安無恙拍手稱道。
色彩在醫用上是因為白色象徵真理、光芒、純潔、貞節、清白和快樂,給人以明快清新的感覺。紅色是一種熱烈的顏色,它象徵著鮮血、烈火、生命和愛情。其心理作用可以促進血液流通,加快呼吸並能治療憂鬱症,對人體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具有重大作用。
綠色是希望的象徵,給人以寧靜的感覺,可以降低眼內壓力,減輕視覺疲勞,安定情緒,使人呼吸變緩,心臟負擔減輕,降低血壓。
紫色代表柔和、退讓和沉思,給人以寧靜、鎮定和幻想,可以治療大腦疾病及精神紊亂。
黃色是色譜中最令人愉快的顏色,它被認為是知識和光明的象徵,可以刺激神經系統和改善大腦功能,激發人的朝氣,令人思維敏捷。
橙色是新思想和年輕的象徵,令人感到溫暖、活潑和熱烈,能啟發人的思維,可有效地激發人的情緒和促進消化功能。
藍色意味著平靜、嚴肅、科學、喜悅、美麗、和諧與滿足,它經常被用來放鬆肌肉緊張、鬆弛神經及改善血液循環。
黑色則代表死亡和黑暗,令人產生悲哀、暗淡、傷感和壓迫的感覺。
4、色彩與化工行業安全
色彩設計學告訴我們,在許多場合,色彩比聲音更能提高人們的注意力。因此,用某些警告色彩來配合安全生產,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石油化工企業里一般都有許多種顏色的管道和閥門,雖然錯綜復雜,但其表面的顏色能使你一眼就識別出管內輸送的是什麼物質。
紅色的管道和閥門是蒸汽管(道)路,黃色的是氨氣管道,天藍色的是氧氣管道,黑色的是氮氣管道,綠色的是水管,而棕色的是輸油管,紅色的是硫酸管,紫色的是可燃氣體,銀白色的是可燃液體……配合注字顏色,我國一共有45種管道塗色規定。
為了防止石油在運輸、儲存和使用中互混和污染,保證安全可靠,國家石油學會制定了一套石油產品的有色圖形標志。紅色表示加鉛汽油類,綠色表示不加鉛汽油類,藍色表示煤油,棕色表示柴油,黃色表示車用柴油,橙色表示凝析油,黑色表示瀝青,白色表示燃料油。
5、危險品標志也有專色:黃色易爆,紅色易燃,藍色劇毒。
工廠里使用的各種高壓貯氣瓶,都塗有固定的顏色來表示不同的氣體。它們不僅瓶體顏色不一樣,就連所標寫的字也有顏色區分。
如氧氣瓶外表面塗成天藍色,字樣顏色為黑色;氫氣瓶塗成深綠色,字樣為紅色;氯氣瓶塗成草綠色,字樣為白色;氨氣瓶塗成黃色,字樣為黑色;乙炔氣瓶和硫化氫氣瓶為白色,字樣為紅色;煤氣、光氣、氯乙烷、溴甲烷、胺類、環氧乙烷氣瓶都是灰色,字樣為紅色;
鹵化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氣瓶是灰色,字樣為黑色;還有烷烯烴類氣瓶都是褐色的,但烷烴類字為白色,烯烴類字為黃色。
6、在電氣技術上,電源線的紅色線,一般代表正極,黃色線代表負極,黑色線代表地線。無線電里使用的色環電阻器,是用塗在上面的各種色環表示電阻大小的。所以,一看上面的色環,就可知道電阻的大小。
實驗室里經常使用的化學試劑,也往往用色彩來表示它的等級。如綠色標簽代表優級,純紅色的標簽代表分析純,藍色的代表化學純,黃色的代表實驗試劑。
摻有氧化鋅的白色漆塗於電機或軸承外殼,既防腐又是忠誠的「熱報警員」。氧化鋅受熱後由白而淺黃再檸檬黃,就是地地道道的黃牌警告:過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