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感測器如何應對物聯網浪潮
在物聯網快速發展,大數據服務日趨完善的今天,感測器作為數據採集的重要入口,勢必將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迎來爆發式的需求增長,無線感測器、智能感測器、無線自組網等技術也將得到重大突破。
感測器從19世紀60年代誕生至今大約有150餘年的時間,如今隨著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於感測器技術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麥肯錫報告指出,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2.7萬億到6.2萬億美元之間,感測器作為物聯網感測層數據採集的重要入口,勢必也將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感測器,是由一種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的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並能將檢測和感受到的信息按照一定規律轉換為電信號(電壓、電流、頻率或者是相位等)的形式輸出,最終為物聯網應用的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提供數據來源。
中國三大感測器生產基地
目前,國內有三大感測器生產基地,分別為:安徽基地,主要以建立力、光敏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陝西省敏感技術產業集團公司,主要以建立電壓敏、熱敏、汽車電子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黑龍江基地則主要以建立氣、濕敏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
受感測器巨大前景的影響,中國的感測器企業也在不斷增多。在相關技術方面,我國企業已基本具備了中、低端感測器的研發能力,並逐漸在向高端領域拓展。
中國與美、日、德在感測器領域的差距為我們的增長提供了空間,也指明了方向。在物聯網時代,市場對於感測器巨大需求的刺激,以及在眾多本土企業的參與,中國感測器產業有望取得傲人的成績。
以上由物聯傳媒提供,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Ⅱ 請從感測器的作用出發,闡述物聯網與大數據的關系
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也稱感測網,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物聯網產生大數據,大數據助力物聯網。目前,物聯網正在支撐起社會活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沖擊現代社會的第三次信息化發展浪潮。物聯網在將物品和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也在影響著電力、醫療、交通、安防、物流、環保等領域商業模式的重新形成。物聯網握手大數據,正在逐步顯示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Ⅲ 無線感測網路與其它信息探測系統比較有什麼優勢
摘要 無線網路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基礎設施的網路,需要固定基站,比如手機通信這種無線蜂窩網就需要高大的天線和大功率基站來支持;一種是無基礎設施網包括移動 Ad Hoc 網路和無線感測器網路(WSN),這種網路節點是分布式的沒有固定基站,注意它仍然是有基站的只是沒有專門的固定基站。Ad Hoc 網路指的是無線自組織網路,移動 Ad Hoc 網路的終端是快速移動的。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是靜止的或者移動很慢。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官方定義是 WSN 是由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感測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從中可以看出感測器網路主要負責的是數據採集、處理與傳輸三種功能,分別對應的是感測器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由於感測器網路節點通信方式一般都是採用無線通信方式,故感測器網路代表的就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Ⅳ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優缺點
一、優點
(1) 數據機密性
數據機密性是重要的網路安全需求,要求所有敏感信息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都要保證其機密性,不得向任何非授權用戶泄露信息的內容。
(2)數據完整性
有了機密性保證,攻擊者可能無法獲取信息的真實內容,但接收者並不能保證其收到的數據是正確的,因為惡意的中間節點可以截獲、篡改和干擾信息的傳輸過程。通過數據完整性鑒別,可以確保數據傳輸過程中沒有任何改變。
(3) 數據新鮮性
數據新鮮性問題是強調每次接收的數據都是發送方最新發送的數據,以此杜絕接收重復的信息。保證數據新鮮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重放(Replay)攻擊。
二、缺點
根據網路層次的不同,無線感測器網路容易受到的威脅:
(1)物理層:主要的攻擊方法為擁塞攻擊和物理破壞。
(2)鏈路層:主要的攻擊方法為碰撞攻擊、耗盡攻擊和非公平競爭。
(3)網路層:主要的攻擊方法為丟棄和貪婪破壞、方向誤導攻擊、黑洞攻擊和匯聚節點攻擊。
(4)傳輸層:主要的攻擊方法為泛洪攻擊和同步破壞攻擊。
(4)無線感測器網路和大數據擴展閱讀:
一、相關特點
(1)組建方式自由。
無線網路感測器的組建不受任何外界條件的限制,組建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快速地組建起一個功能完善的無線網路感測器網路,組建成功之後的維護管理工作也完全在網路內部進行。
(2)網路拓撲結構的不確定性。
從網路層次的方向來看,無線感測器的網路拓撲結構是變化不定的,例如構成網路拓撲結構的感測器節點可以隨時增加或者減少,網路拓撲結構圖可以隨時被分開或者合並。
(3)控制方式不集中。
雖然無線感測器網路把基站和感測器的節點集中控制了起來,但是各個感測器節點之間的控制方式還是分散式的,路由和主機的功能由網路的終端實現各個主機獨立運行,互不幹涉,因此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強度很高,很難被破壞。
(4)安全性不高。
無線感測器網路採用無線方式傳遞信息,因此感測器節點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外界入侵,從而導致信息的泄露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損壞,大部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節點都是暴露在外的,這大大降低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安全性。
二、組成結構
無線感測器網路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包括節點、感測網路和用戶這3部分。其中,節點一般是通過一定方式將節點覆蓋在一定的范圍,整個范圍按照一定要求能夠滿足監測的范圍。
感測網路是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將所有的節點信息通過固定的渠道進行收集,然後對這些節點信息進行一定的分析計算,將分析後的結果匯總到一個基站,最後通過衛星通信傳輸到指定的用戶端,從而實現無線感測的要求。
Ⅳ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的無線傳輸功能,常見的無線傳輸網路有RFID、ZigBee、紅外、藍牙、GPRS、4G、2G、Wi-Fi、NB-IoT。
與傳統有線網路相比,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具有很明顯的優勢特點,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低成本、通用性、網路拓撲、安全、實時性、以數據為中心等。
Ⅵ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有哪些
無線感測器網路除了具有無線網路的移動性、斷接性等共同特徵以外,還具有很多其他鮮明的特點。
1)感測節點體積小,成本低,計算能力有限。
2)感測節點數量大、易失效,具有自適應性。
3)通信半徑小,帶寬很低。
4)電源能量是網路壽命的關鍵。
5)數據管理與處理是感測器網路的核心技術。
Ⅶ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是有接收器和發射器。接收器上可以接多個感測器的。輸送都是兩三百米、頻率是2.4GHz。如果需要傳輸更遠的距離的話就需要跳頻了。這樣整個形式就是無線感測器的網路了。
Ⅷ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互聯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無線感測器網路與互聯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包含層次和識別方式上的不同。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
互聯網是利用局部網路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感測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路。
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由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感測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以協作地感知、採集、處理和傳輸網路覆蓋地理區域內被感知對象的信息,並最終把這些信息發送給網路的所有者。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構成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三個要素。
無線感測器網路所具有的眾多類型的感測器,可探測包括地震、電磁、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邊環境中多種多樣的現象。
Ⅸ 無線感測網路實現了數據的哪三個功能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大量的靜止或移動的感測器以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採集、處理和傳輸網路覆蓋地理區域內感知對象的監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