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詩行香子北宋蘇軾的詩意
行香子·樹繞村莊
宋代: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收藏下載復制完善
初中古詩,宋詞三百首,春天,鄉村,寫景,山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綠樹環繞著村莊,春水滿池塘,迎著暖暖春風,安閑自在地來回漫步著。小小的院子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越過圍牆遠望,隱約可見幾間茅草房。溪水的小橋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風中飛揚。偶然乘著游興,走過東面的山岡。只見鶯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注釋
陂(bēi)塘:池塘。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來回地走動。
颺(yáng):飛揚,飄揚。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任犀然編 .宋詞三百首:彩圖版 :萬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鑒賞二
這首詞描繪春天的田園風光,寫景抒情朴質自然,語言生動清新。唐、五代、北宋的詞一般都是描寫男女之情夫婦之愛,像這樣用樸素的語言、輕快的格調描寫農家風景的,可謂異類,與秦觀的一貫詞風也不大相同。詞的上片表現的是一處靜態風景,主要描寫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下片則描寫農家鄉院以及鶯歌燕舞、蝶兒翻飛的迷人春色。詞的獨特之處在於一反詞人其他詞中常有的哀怨情調,變為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全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
上片先從整個村莊起筆,一筆勾勒其輪廓,平凡而優美。「樹繞村莊,水滿陂塘。」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
開頭兩句,先從整個村莊著筆。這正是春天來到農家的標志,也是詞人行近村莊的第一形象。它使人聯想起孟浩然筆下的那個「綠樹村邊合」的農庄,平凡而優美。
「倚東風,豪興徜徉。」接下來的兩句是說,淋浴著東風,帶著豪興我信步而行。
這兩句,出現游春的主人公——詞人自己。「東風」點時令,「豪興」說明游興正濃,徜徉則顯示詞人只是信步閑游,並沒有固定的目標和路線。這一切,都在下面的具體描寫中得到體現。這兩句寫出詞人怡然自得的神態。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梨花白,菜花黃。」這是說,小園雖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在信步徜徉的過程中,詞人的目光忽然被眼前一所色彩繽紛、春意盎然的小園所吸引,不知不覺停住了腳步。這鮮明的色彩,濃郁的香味,組成一幅春滿小園的圖畫,顯出絢麗多采而又充滿生機。
下片「遠遠圍牆」四句,作者的視野由近放遠。周牆,茅堂,青旗,流水,小橋,動靜相生,風光如畫,而又富含詩蘊,引入遐想。這幾句也頗似辛棄疾《鷓鴣天·和子似山行韻》詞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照應上文的「豪興徜徉」,進一步寫其怡然自得情狀。「正鶯兒啼」三句,仍是特寫春之一隅,地點卻已經轉到田野之中。與上闋對應部分描寫靜靜綻放的開花植物不同,這里集中筆力寫的是動感極強、極為活躍的蟲鳥等動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確,寫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盡致。比起小園來,是別一種春光。
全詞寫景狀物,圍繞詞人游春足跡這個線索次第展開,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結構方面上節片完壘對稱,組成兩副相對獨立的活動圖畫,相互輝映而又和諧統一。在藝術創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詞人運用通俗、生動、樸素、清新的語言寫景狀物;使朴質自然的村野春光隨詞人輕松的腳步得到展現。全詞下筆輊靈,意興盎然,洋溢著一種由衷的快意和舒暢,如此風格情調在秦觀的詞中並不多見,但嶄然一出便別開一番天地,對後代詞曲在題材和意境的開拓方面有較大影響。▲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任犀然編 .宋詞三百首:彩圖版 :萬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創作背景
此詞大約作於作者創作早期的熙寧年間(公元1068~公元1077年),當時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個春天,作者乘興游覽了一座村莊,被朴質自然的村野風光所感染,因此創作了此詞。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史傑鵬編著. .秦觀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6 :17-20 .
鑒賞
詞一開始「繞樹」兩句,寫所見爛漫春光。詞人先從整個村莊寫起。村莊的周遭,層層綠樹環繞;村子裡的池塘,水已漲得滿滿的與池岸齊平了,顯然這是春到農村的標志。接著「倚東風」兩句,是描寫詞人乘著溫和的春風,興趣正濃地信步漫遊村莊,欣賞著春天的風光,表現了詞人喜愛農村景色的神態。「小園」二句,寫詞人在漫遊中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園所吸引。看上去園子才那麼一點點大,但卻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麼,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紅」三句,寫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黃色的菜花,正是這些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香味,才構成了春滿小園的誘人圖畫。
詞的下片(下闕)「遠遠」四句,詞人移步小園轉向遠處一帶的圍牆,在牆內隱現出茅草小堂。在牆外小橋流水不遠,飄揚著一面青色酒旗,顯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這幾句頗似辛棄疾《鷓鴣天》詞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寫詞人突然萌發了酒意,賞春也須酒佐興,然後乘著一時的興致,再步行著翻過東邊的小山崗。詞的歇拍「正鶯兒啼」三句,承上兩句意脈,即翻過小山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鶯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們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園來,是別一種春光。▲
有用沒用完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秦觀
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台。► 685篇詩文
Ⅱ 古代人起名字的時候,有名、字、號。它們都是代表什麼意思
古代人的名代表姓名中姓氏後的名字,例如:屈原,名平。
古代人的字指表字,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古代人的號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系。
(2)秦學士為什麼免費擴展閱讀
古代人的名是成年前的稱呼,字則是成年後步入社會時的稱呼。中國的這種名、字雙軌制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古代嬰兒出生滿兩個月就要命名。
《禮記》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這是因為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年,開始取字。女子十五歲結發加笄(束發的簪子),作為成年的標志,可以取字。
一個人成年後,由長輩原先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徑直稱呼,應另外換一個平輩或晚輩可以稱呼的新名,否則被視為無禮。因此,以字相稱,表示尊敬。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還有號。一些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墨客,往往熱衷於以住地或志趣等為自己取號。由於別號是本人所起,不像姓名受到家族、行輩等限制,因此「號無定法」,可以抒發個人的志趣情懷,以「自鳴其志」。
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等就是為了表達超俗脫凡的志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是以家藏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副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而取名。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陋室前後有五棵柳樹,他就以「五柳先生」為號。
雖然春秋時期已有稱號的現象,但宋代才是號的大普及時代。明清時期,士人取號之風特盛。清末民初以後,字與號逐漸被筆名、藝名所取代。
各朝代命名特點:
1、商人喜歡以干支命名
商代帝王,包括一部分臣民多用干支命名。商王命名,直至亡國之君紂(帝辛),均以干支中的一個字作為名號,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這種以甲、乙、丙、丁等為名號的商王有三十一人之多。
2、漢人盛行取單名
漢代人取名洋溢著昂揚自信的進取精神,從中頗能反映出西漢時期的社會心態。「奉世」、「定國」、「廣漢」、「辟疆」一類的人名頗為流行,以「勇」、「武」、「霸」、「起」、「雄」等字為名的也很多。
東漢以後,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崇尚的忠、孝、禮、義等觀念廣為傳播。以這些字為名字的現象也廣為盛行。
進入東漢,特別是三國和魏晉時期,單名十分盛行,絕大多數人名均用一個字,特別突出的是三國時一大批人名,如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孫權、周瑜、魯肅……
3、兩晉南北朝人名「之」字多
西晉以後,儒家經學走向衰微,曹魏時興起的玄學盛行,成為顯學,老莊哲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魏晉名士以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為風氣,並成為魏晉南北朝流行的社會思潮。反映在人名上,這一時期的人名或字中多有「元」、「真」、「道」、「靈」、「玄」一類的字眼。
據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考證,「之」字是五斗米道中用於道徒名字的暗記,因此篤信其道的門閥世族遂把「之」字作為人名,形成一時風尚。最典型的是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家族,用「之」字最多,信奉五斗米道最篤。
王羲之本人喜與道士交接往返,他五個兒子均以「之」字命名,即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徽之的兒子叫禎之,獻之的兒子叫嗣之、靜之,祖孫父子均以「之」字為名,並不避諱。
南北朝時期,也有不少人仍沿襲舊風,以「之」字為人名,如著名科學家、發現圓周率的祖沖之,以才絕、畫絕、痴絕著稱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為《三國志》作注的史學家裴松之,著有《洛陽伽藍記》的楊炫之等,不勝枚舉。
4、唐代人名愛稱排行
唐代以後,人名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當時的人們多以行第相稱。行第,本指家族內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間稱之為「大排行」。
以排行作為家內的稱呼,早在魏晉時已有先例,隋唐之際,漸成風氣。無論是家人朋友、高低貴賤,無不以論稱排行為高尚,以至於形成唐代社會的風尚之一。
宮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稱,如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建成稱大郎,李世民稱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間也以排行相呼,玄宗時的權臣李林甫被人呼做十郎。
5、宋代起名以老為美
宋人取名的一個特點是喜歡使用「老」、「父」、「翁」一類表示年長老邁的字作為人名,既說明當時人們企慕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也流露出以老為美的社會風氣,與宋代社會優禮老人不無關系。
宋人還喜愛用五行作為序輩取名,取五行相生之義。如宋代大儒朱熹,從他的父親朱松開始,朱家一門五代取名依次以「木、火、土、金、水」做名字的偏旁,以應和五行相生之寓意。
朱松的「松」字是「木」字旁;朱熹的「熹」字下面的四點是「火」形;朱熹之子朱在,「在」字內有「土」字;朱熹之孫朱鑒,「鑒」字內有「金」字;朱熹之曾孫朱潛,「潛」字是「水」字旁。朱氏一門五代,取名按五行排列,次序井然。
Ⅲ 《大樂晟秦觀》txt全集下載
大樂晟秦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橙子,秦學士在那個失眠的夜晚註定忘不掉那剝了一半的橙子,徽宗皇帝和師師在雕花嵌金七寶梨花榻前情濃意切時,汴京城的一個角落裡,大樂晟秦觀的眼前就只有那隻剖了一般的橙子,手,纖纖,衣,綺麗,伊,巧笑顧盼,一切依然,只是有一點不一樣了,現在的她躺在了大宋皇帝的懷里,錦瑟轉宮,龍涎香在珠羅玉翠的綺雲閣里裊裊升起,這你儂我儂,新詞淺唱的約會的主角不是秦觀和李師師,初冬三更天里的詩畫兒女是多情的皇帝和色藝雙絕的青樓歌姬。
算了吧,只要她開心就好了。
可這樣還算個男人嗎?
憤怒,攥緊的拳頭攥的更緊了,我要殺了他。
哎……倒底還是松開了
殺了他又能怎樣,我是怕不弒君的罪名的!只是,師師愛的是他的,這也是她這次專門找我來的對我想說的主要意思。
章台柳絮,秦苑浮花,情濃情淡如流風。
分手,結束,從此我們還是不要再見面了吧。
遞來的不光是那剖了一半的鮮橙,還有那嬌弱卻決絕的話語,冷的如如汴河裡三九天的寒冰,貼在了剛……
Ⅳ 請問姓氏「秦」的淵源誰知道在我國的分布情況
【秦姓來源】
秦姓來源有三:
一、出自贏姓,始祖伯益為顓項帝的後裔,後以國名為氏。
出自嬴姓的秦,是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與《史記·秦本紀》記載,傳說顓頊有個叫女修的孫女,成天快快樂樂,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撿到一隻燕子蛋,毫不猶豫就吃了下去,結果懷孕生下兒子皋陶(即大業)。皋陶後來娶了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 (即大費)。帝舜因為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他姓嬴,同時還把自己本族姚姓的女子嫁給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若木是費姓的祖先。大兒子名叫大廉,因辦繼承了父親調馴鳥獸的技業,所以又稱鳥俗氏。鳥俗氏兢兢業業幹活,受到商帝太戊的賞識,被封為諸侯。商紂王時,鳥俗氏有一個後人叫飛廉。
飛廉是個飛毛腿,他的兒子惡來是個大力士,父子倆都成為商紂王的親信。周武王滅商後,飛廉和惡來都被殺死。飛廉的小兒子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這時惡來的後裔大駱也來歸附造父,因造父得寵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陝西省興平縣,一說今甘肅禮縣東北)。大駱有個庶子叫非子,從小喜歡同牛羊打交道,長大後以善於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在桃林(今陝西省華山一帶)養育良種馬,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肅省天水西南)為附庸國(地位低於諸侯國),並讓他恢復了嬴姓,稱之為秦嬴。非子的三世孫秦仲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後秦仲被犬戎(先秦時,北方一少數民族)殺死,但其長子最終擊敗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時候,因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襄公的兒子文公再度擊退了犬戎,佔有岐山以西妁廣大地方。秦始建國於雍(今陝省西鳳翔南),其後,國都多次遷徙,先後遷腳邑(今陝西省洛川縣東南)、平陽邑(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南)、雍(今陝西省鳳翔南)、櫟陽縣(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等地。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區域)。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東北),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開疆闢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公元前22土年,秦王嬴政縱橫捭闔,吞並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嬴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秦傳了兩代「年,由於施政苛暴,於公元前206年被劉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漢王朝。秦王子嬰被項羽所殺。秦滅後,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秦氏。這便是陝西秦氏。
二、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後裔,以邑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山東省曲阜縣東北)稱魯公。魯公後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於秦(今河南省范縣舊城南)。後以邑為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組織形式是宗法制,它源於父權家長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嫡長子為大宗,其餘的兒子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們相對王來說是小宗,而他們的嫡長子又可繼承諸侯位,別的兒子自然便為伯,相對侯位來說就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分封。
宗法制對姓氏的產生及演變影響深遠。一般諸侯國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其父當國君;國君的庶子(國君嫡長子之弟輩),也稱別子,無權繼承君位,必須分出去自立一家,獲得新氏,成為這一支(新氏)的始祖、這就是《禮記·喪服小記》說的「別子為祖」。這樣往往別子開創一些新的姓氏,並由其嫡長子繼承。出自姬姓的秦姓就是由周文王的別子周公旦之非嫡長後裔所開啟,其承繼並系如下: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昊之墟曲阜(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後來因武王逝世時,成王尚年幼,不具獨立執政之能力,於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亦稱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省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發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周公)雖然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你現在去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能因為是王室之後而驕躁。」伯禽到魯國後,在周公的指點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於秦邑(今河南省范縣舊城南),其後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書記載認為伯禽的後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
三、古代大秦(即羅馬帝國)人來華,留中國者,有以秦為姓者。
《後漢書》雲:大秦「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珍奇異物之語。我國史書所言的大秦其實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我國古代與大秦在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了交流。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後,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大秦。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晉武帝時,大秦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在以後的諸代,中國與大秦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發現,更是名證。
大秦人或出使、或經商來到中國後,多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達而願居留,不願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俗習慣,便以「秦」為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後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的變化。
【秦姓得姓始祖】
伯益。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懷孕生下兒子大業。大業的兒子伯益因輔佐大禹(古代聯盟部落首領,治水成功,成為了舜的繼承人)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並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給他為妻。伯益的後人非子以善於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養育良種馬,深得孝王歡心,就封他在隴西秦亭(今甘肅省張家川之東)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戰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富強。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公元前二零六年,秦朝滅亡,其王族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秦姓。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秦姓遷徒史】
魏晉以前
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是秦姓從產生到初步發展的階段。
最早的秦姓人即帝顓頊嬴姓的後代,主要生活在當時的西北一帶,黃帝姬姓後代,多在東方。到了戰國時代,秦姓人開始北上,其足跡到達今河北省境內。此後,由於戰亂等原因,分布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西漢初,六國舊貴族及一些地方豪強勢力強大,甚至威脅到中央政府的權威。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靖除各地地方勢力,採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把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遷徙到關中,以置於中央政府的監視之下。遷徙人數大約有20萬之多。其中有山東秦姓的一支豪族遷居到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後來發展為大族。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秦姓或遷入甘肅、或遷入江蘇、或遷入四川、或遷入北京等地。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源自姬姓後裔的秦姓有一支遷往山西,後來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晉南北朝,部分秦姓南遷。同時,在今甘肅省境內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即天水郡。
春秋時期,伯禽裔孫受封於魯國秦邑,其後人便以邑為姓氏,於是產生姬姓秦氏。這支發源於今河南范縣及山東曲阜一帶的秦姓,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及湖北省境播遷。戰國時,又北上播遷到今河北省境內。到戰國末,姬姓秦氏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已在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廣為分布。總的看來,活躍在春秋戰國歷史舞台上的秦姓主要是姬姓秦氏。
秦姓一支發源於甘肅天水的秦故地,為嬴姓秦氏,自公元前206年秦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以國名為氏,後大多多居陝西。秦姓另一支發源於今河南范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發展成秦姓主流。這支秦姓最初播遷於陝西及湖北境勺,戰國時又北上遷至今河北,至春秋戰國,已遍布河南、山東、河北、陝西、湖北等地。西漢初,漢高祖為消除由方貴族和豪強勢力,將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強遷至關中,其中便有秦姓一支豪強家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後發展成為當地望族。與些同時,甘肅、江蘇、四川及北京等地已有秦姓遷入。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源自姬姓後裔的一支秦姓有一支遷往山西,逐漸發展形成太原郡望。秦姓南遷始於秦代以前。
魏晉南北朝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大動盪時期,政權頻繁交迭更替,戰爭芝綿不斷,百姓往往隨著戰爭的情勢而不得不四處遷徙,各地秦氏族人也不例外。其中姬姓秦氏的一支遷到了山西,並在那裡生根發展,形成後來秦姓的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與此同時,甘肅省境內的諸秦氏族人,由於相對遠離戰火中心地帶,得以較充分的發展,秦姓的另一大郡望——天水郡就在此形成。
三國時的東吳轄區相對北方來說,戰爭的災禍小一些。到了西晉末,大量的百姓及不少豪門貴族跟隨晉元帝司馬睿逃到大江以南,司馬睿依靠他們在南方建立政權,謂之東晉;凡是與他們一起過江者,被當地人稱為「僑人」,其中不乏秦姓人。從而以江蘇、浙江兩地為主,在江南繁衍生息下來。就居住人口而言,無錫、會稽、山陰、寧波最為集中。南北朝時,南方依舊相對穩定,秦姓人則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且影響深遠,後來的許多秦姓人傑就多出自江南。
巍晉南北朝時,北方伐亂不息,秦姓族人因避亂再度南遷。同時,在今甘肅省境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秦姓已分布於工南許多地方,其中江蘇無錫,浙江會稽、山陰、寧波最為集中。唐宋時遍布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清後廣布全國弓地。
【秦姓遷徙分布】
在我國的秦姓主要劃分為兩支,分別為西北的一支和東部及東南部的一支。前一支為顓頊贏姓的後代,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滅亡以後,其公族便以國名為姓氏,其後裔多居於陝西等地。後一支則為黃帝姬姓的後代,其發源地在今河南范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來發展成為我國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內及湖北省播遷。在戰國時期,秦姓族人北上發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先秦時期,秦姓已分布於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地。到了西漢初年,為了清除各地的舊貴族及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漢高祖劉邦採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遷徙六國貴族的後裔和關東(今陝西省潼關以東的地區)的豪族到關中,從而使之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之眾,這其中就有山東秦姓的一支豪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這支秦姓人丁興旺,官宦眾多,故世號「萬石秦氏」,從而成為當地一望族。與此同時,已有秦姓或遷入甘肅、江蘇,或遷入四川、北京等地。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期,源自姬姓後裔的秦姓有一支遷入山西,後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遷始於秦代以前,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連年戰亂不斷,秦姓便再次南遷。同時,在今甘肅境內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後,已分布於江南許多地方,以江蘇、浙江為主,其中江蘇以無錫,浙江以紹興、寧波最為集中。宋、元、明時期,秦姓有遷至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布地更廣,遍布於全國各地,而且還有不少移居海外,從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廣播,枝葉進一步繁茂。秦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七。
Ⅳ 袖珍人楊萍和男朋友的節目在哪個電視台播出過
楊萍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09年。那年,得知河南鄭州一家傳媒公司在招聘袖珍人,楊萍懷著忐忑的心情報了名。經過層層選拔,楊萍和另外兩個女孩從20多人中脫穎而出,組成了「三公主」組合。談到為什麼要去報名,楊萍說:「我只想證明,袖珍女孩通過努力也一樣會成為有魅力的人。」三個女孩的相識讓她們彼此都找到了安慰,也找到了自信,從那時起,她們就將音樂作為共同的追求。
「第一次登台我感覺手腳發軟,呼吸困難。」楊萍坦言,第一次登台很緊張。經過不懈努力,楊萍和姐妹們的表演水平逐漸提高,並相繼走上了「中國夢想秀」、「魯豫有約」等節目,成了家喻戶曉的袖珍女孩。今年6月16日,楊萍和姐妹們走進央視「回聲嘹亮」和「向幸福出發」節目,現場演唱經典歌曲《踏浪》,贏得了一片稱贊聲,全國的觀眾都認識了她。
Ⅵ 古人起號為了什麼
中國古代的姓、氏、名、字、號
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那麼什麼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里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里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復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制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台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簽·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系。「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志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庄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庄改嚴,丘改邱等。
D、嫌原姓復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於、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麼男子稱什麼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裡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前綴、後綴。
A、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後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三、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 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以國(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 (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循環。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
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單名多於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復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名,單名94%,東漢以後,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葯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後,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
1744,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 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後續了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清滿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①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②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③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④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⑤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
⑥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
⑨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尚洋名: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
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
現在的趨向:朦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五、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范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和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Ⅶ 「山抹微雲無墨畫,竹敲秋雨有聲詩」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這是集句對聯。集句者佚名。張宗祥(1882——1965)、秦潤卿(1877-1966)兩人或為原作,但無確鑿證據。
上聯「山抹微雲」語出秦觀詞《滿庭芳》:「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這首詞流傳久遠。其中的「抹」和「微」字,用得巧妙、新奇,博得歷代文人墨客的喝彩,秦觀因此而被蘇軾譽為「山抹微雲秦學士」。
下聯「竹敲秋雨」,古詩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木蘭花》,歐陽修)等。「秋雨」在古詩中更是比比皆是:「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白居易)。
Ⅷ 古人有很多的「號」它有什麼用
【姓名——號】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
1、倫理道德加強,
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
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燳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熜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鈞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祐,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贈號
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范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龢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
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別號
號,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往往有藝術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號,謂「雅號」。號,通常是一人一號,多則稱為別號,但也不盡然;號一般用兩字,別號則多用三字以上,但因別號與號有時難作區別,所以三字以上的號看起來也不少。
別號,就是名字以外的自稱。據吳萊《三墳辨》及《韓詩外傳》等古書載,別號起於上古,但清代學者趙翼認為這很可能出於後人臆撰。由信史來看,范蠡即使不是第一個自取別號者,起碼也屬「第一批」之列。如《史記索隱》謂甘茂居渭南陰鄉樗里,故號「樗里子」,又戰國著名策士蘇秦、張儀,皆師「鬼穀子」,秦漢間有「江上丈人」、「河上公」之類,大抵可以說明源起的時間,約在春秋戰國時代。而所以要在姓名之外另取代稱的用意,似乎也已經為取號者多隱逸者流的身份給解釋了——正是為了把自己的真名實姓隱藏起來。
這種因不求聞達才取別號的慣例,由秦漢而迄魏晉,承襲了700多年。漢高祖劉邦敦聘不至的所謂「商山四皓」如「綺里季」、「角里先生」等,都是以號代名,至今莫知其姓氏;晉人陶潛高唱「歸去來兮」後,遂號「五柳先生」:南朝梁陶弘景躲在山中操縱政局,自號「華陽隱君」,與人書札往來即以「隱君」自署,惟恐暴露身份。但入唐之後,風氣有了變化,許多文人都別署一號以標高致,如賀知章「四明狂客」,張志和號「煙波釣叟」,陸龜蒙號「江湖散人」,等等。不過總體來看,取號者的身份,大致也還是枕石漱泉隱居不仕,或辭官歸田終老江湖的范圍內。
從宋朝開始,自取別號成了社會時髦,其時佛道並行,別號中有「居士」、「道人」特多的傾向,故亦名道號。取號者非但不止畸人逸士、好奇吊詭輩,也不僅是士夫縉紳皆有一號或幾號,甚至販夫牙儈,亦皆有號。
從自諱姓名而取號,到借號自標而別署,號的用處,最終集中為風雅的標記。
別號是使用者本人擬制的,不像姓名那樣要受到家族、行輩的限制,也不像表字亦多由家長所起或受其影響,所以它能比較自由地抒發或寄託取號者本人的一時情感,乃至終生志趣。比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時有淚,報國無門,思想上苦悶,行為上不免乖張,被人譏為不守禮法的放縱者,他就索性自號「放翁」,來表示對權貴和禮法的蔑視。此外,別號又不像姓名表字,一旦登記在戶籍(人仕者還得登記在履歷中)上後,不能輕易改動,而是隨時發明,隨時使用,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很多人往往不止一個別號,人們也有可能通過某些人一生別號的更改,窺測其思想情趣在各個時間階段上的變化。
比如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便是一例:參加科舉考試時,他的別號叫「履善」,其義不外景仰先賢,學做好人好事。及殿試時,被理宗皇帝誇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別號乃改成「宋瑞」。惟宋季國家無瑞可言,文天祥本人更不得志,景定五年(1264)知瑞州時,為一件用何等儀制替早已改嫁的祖母服喪之事,被人誹謗,差點兒丟官。一怒之下,便有絕意仕途息影林泉的念頭,遂建「野人廬」而自號「野人」。此後又在故鄉文山蓋成山莊,再改號「文山」,當真過起棄官歸隱的日子來了。兩年多後,山河板盪,文山隱居的清興已經不起元朝南侵的風暴襲擊,於是又應召出山,為國效力,直到抗元失敗被俘。此時,他又有「浮休道人」、「三了道人」等別號,以示視死如歸的人生態度,並吟出了傳誦千古的《正氣歌》。
號的使用,在別人是尊稱,如杜甫號「少陵野老」,黃庭堅號「山穀道人」,人呼杜少陵、黃山谷時,便有尊重的意思。魯迅曾為章炳麟門生,以後做紀念老師的文字,便題為《關於太炎先生的二三事》。而在本人,則為閑署,凡公文、章奏上押字,都不用號,使用最多的地方是為詩文書畫等作品簽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里有位梅姓「名士」曾說:「詩人豈可以沒有別號?倘使不弄個別號,那詩名就湮沒不彰了。」大抵也道破了許多人押號的本意。
從別號的用詞看,也就是在十數種特定名詞里翻花樣。宋代徐光溥曾編《自號錄》,依宋代人士別號的最後一、二字分類,也不過得36類,而處士、居士、先生、老人、翁、叟等倒佔去大牛,或倚老賣老,或放浪自標,或自美雅緻。而淺表的釋義,率多集中為鄙視利祿,超凡脫俗,這也就是別號中居士、道人、漁樵、野夫特多的原因吧。只是千舸爭流,都往一條道上跑的話,效果反而不好。以居士為例,原是梵文,意譯「家主」,佛教用以稱呼在家信徒而受過「三歸」、「五戒」者,以它為號,當然很有點方外空靈味道了,故李白稱「青蓮居士」,白居易稱「香山居士」,司空圖稱「耐厚居士」,蘇軾稱「東坡居士」,李清照稱「易安居士」,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謚號、廟號、年號、尊號和陵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謚號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謚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私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 好祭鬼怪曰靈,「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共和以後。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惠文)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謚號的舊例。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共10473人,而明清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一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問�6�1禮志九》:「天資七廟,親廟五,祧廟二……以今十六間為寢更立一祧廟,逐室各題廟號。」《後漢書�6�1明帝紀》:「有司奏上尊廟為世祖。」自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太宗、世宗等。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一般認為,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一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棣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並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 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