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感測網路的論文

無線感測網路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3-01-19 08:15:48

『壹』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整理的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題名稱:基於信任管理的WSN安全數據融合演算法的研究

一、立論依據

課題來源、選題依據和背景情況、課題研究目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1、課題來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0873199)。

2、選題依據。

無線感測器網路具有硬體資源(存儲能力、計算能力等)有限,電源容量有限,拓撲結構動態變化,節點眾多難於全面管理等特點,這些特點給理論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大量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安全數據融合即為其一。雖然目前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不能滿足應用的需求。無線感測器網路是以數據為中心的網路,如何保證其數據融合的安全性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基於此,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3、背景情況。

微電子技術、計算技術和無線通信等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低功耗多功能感測器的快速發展,使其在微小體積內能夠集成信息採集、數據處理和無線通信等多種功能。無線感測器網路就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感測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的自組織的網路系統,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採集和處理網路覆蓋區域中感知對象的信息,並發送給數據處理中心或基站。感測器網路被廣泛的應用於軍事、環境監測和預報、健康護理、智能家居、建築物狀態監控、復雜機械監控、城市交通,以及機場、大型工業園區的安全監測等領域。

感測器網路由大量感測器節點組成,收集的信息量大,存在冗餘數據。感測器節點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通信能量以及攜帶的能量都十分有限,數據融合就是針對冗餘數據進行網內處理,減少數據傳輸量,是減少能耗地重要技術之一。感測器網路中,將路由技術與數據融合技術結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數據融合可以減少數據量,減輕數據匯聚過程中的網路擁塞,協助路由協議延長網路的生存時間。因而可以數據為中心的路由技術中應用數據融合技術。在戰場等非可信環境或對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環境中,數據融合也帶來了風險。例如,敵人可以俘獲節點獲取節點中的所有信息,從而完全控制節點的行為,偽造和篡改數據。傳統網路中的安全技術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和計算量,不適合能量、計算能力、存儲空間都十分有限的感測器網路。因此必須設計適合感測器網路具有較強安全性的數據融合技術。

4、課題研究目的。

通過對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數據融合技術的研究,消除感測器中存在的、大量冗餘數據,有效節省感測器節點能量消耗,延遲節點和網路的工作壽命,在有節點被捕獲成為惡意節點情況下,及時檢測惡意節點,消除惡意節點發送的惡意數據對數據融合的不良影響,保障了感測器網路數據融合過程的可靠性,維護感測器網路的正常工作。

5、理論意義。

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涵蓋了非常多的研究領域,安全數據融合技術是其中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本文把信任管理機制加入到感測器網路安全數據融合過程中,研究設計一種感測器節點信任值的計算方法,有效識別節點狀態,實現可靠的數據融合。

6、實際應用價值。

對於工作在敵方環境中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感測器節點容易被地方捕獲成為惡意節點,節點內存儲的密鑰等加密暴露,導致傳統的基於加密和認證的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措施失效,在這種情況下,本研究可以可以及時識別惡意節點,保證感測器網路數據融合的可靠性,有效減少網路負載,延長網路工作壽命。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動態;所閱文獻的查閱范圍及手段。

1、國內外研究現狀、發展動態。

感測器網路與眾不同的特點導致感測器網路與傳統網路有極大不同。感測器網路的安全數據匯聚是要解決加密傳輸和數據匯聚的協調問題,實現數據的安全處理和傳輸。傳統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的安全技術並不適用於感測器網路,這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研究適合感測器網路的安全技術,並且提出了許多適合感測器網路的安全技術。安全數據融合演算法是WSN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一直以來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如下:

(1)PerrigA等人提出了一種有效的WSN數據加密方法和廣播認證方法,為WSN安全性研究作出了基礎性工作。

(2)CAMH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模式碼的能量有效安全數據融合演算法,演算法用簇頭節點通過自定義的模式碼的選取來組織感測器節的發送冗餘數據實現數據融合,並且使用同態加密體重保證了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機密性。改方法對於每類數據類型需要保存和維護一個查找表,一旦查找表信息暴露,該安全方案將會失效。

(3)PrzydatekB等人提出的基於數據統計規律的數據融合演算法,演算法使用高效的`抽樣和迭代的證明來保證有多個惡意節點發送錯誤數據的情況下,保證基站能夠判定查詢結果的准確性。但是該方法對於每種聚集函數都需要一個復雜的演算法,為證明數據准確性,聚集節點需向基站發送大量參數,能量消耗太大。

(4)MahimkarA等人研究在WSN中使用橢圓曲線密碼實現數據加密和安全數據融合。但是在感測器節的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使用公鑰密碼體系使節點能量消耗更加迅速,縮短網路的壽命。

WSN的信任管理是在WSN管理的基礎上提出的,主要研究對節點進行信任值評估,藉助信任值增強WSN的安全性。傳統的基於密碼體系的安全機制,主要用來抵抗外部攻擊。假如節點被捕獲,節點存儲的密鑰信息將泄漏,使密碼體系失效。WSN信任管理作為密碼體系的補充可以有效的抵抗這種內部攻擊。將信任管理同WSN的安全構架相結合,可以全面提高WSN各項基礎支撐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來,WSN信任管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Ganeriwal等人提出的RFSN是一個較為完整的WSN信任管理系統,該模型使用直接信息和堅決信息來更新節點的信譽,節點根據得到的信譽信息來選擇是否和其他節點合作。可以建立僅由可信節點組成的網路環境。

(2)Garth等人中將信任管理用於簇頭選舉,採取冗餘策略和挑戰應答手段,盡可能的保證選舉出的簇頭節點為可信節點。

(3)Krasniewski提出了TIBFIT演算法將信任用於WSN容錯系統,把信任度作為一個參數融入到數據融合的過程中,提高對感知事件判斷的准確率,其提出的信任度計算方法比較的簡單。

無線感測器網路需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證網路中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數據融合技術和信任管理機制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如何使用信任管理機制保證安全的數據融合的研究並不多見,許多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2、所閱文獻的查閱范圍及手段。

充分利用校內圖書館資源、網路資源以及一些位於科技前沿的期刊學報。從對文獻的學習中掌握足夠的理論依據,獲得啟發以用於研究。

三、研究內容

1、研究構想與思路。

在本項目前期工作基礎上建立WSN三級簇結構模型,節點分為普通節點,數據融合節點(免疫節點),簇頭節點。在常規加密演算法的基礎上完成節點身份認證,通過消息認證碼或數字水印技術保證感測器節點傳送數據的真實性。上級節點保存下級節點的信任值,信任度的計算建立在傳送數據的統計分析之上。節點加入網路後先初始化為一定的信任值,每輪數據發送時,接收節點收集數據後,量化數據的分布規律,主要包括單個節點歷史數據分布規律和節點間數據差異的分析,確定數據分布模型(如正態分布、beta分布等),建立計算模型以確定節點間的信任值。信任值確定後,數據融合節點將普通節點按照不同的信任度進行分類,選取可信節點傳送的數據按查詢命令進行數據融合,將結果傳送到簇頭。簇頭同樣計算融合節點的信任度,保證數據融合節點的可靠性,計算最終數據查詢結果,使用Josang信任模型給出結果的評價。各數據融合節點之間保持通信,通過對比數據的一致性確保簇頭節點的可靠。

2、主要研究內容。

(1)設計有效的節點信任值計算方法,網路工作一段時間後,所有正常節點具有較高信任度,異常節點具有較低信任度,可初步判定為惡意節點。

(2)當融合節點或簇頭節點發生異常時能及時發現異常,並上報基站。

(3)過濾異常數據和惡意數據,盡量減少因節點被捕獲而對感知數據結果造成的影響。

(4)計算最終數據融合結果並且對最終數據融合結果做出評價來反映該結果的的可靠程度,供基站參考。

(5)進行演算法的能量分析。

3、擬解決的關鍵技術。

(1)建立WSN一個簇內數據傳送的三層簇結構模型,節點密集部署。

(2)模擬工作過程中節點被捕獲成為惡意節點,惡意節點可能發送和真實數據差別較大的數據,也能發送和真實數據差別不大但會影響融合結果的數據。

(3)計算並更新感測器節點的信任值,分析信任值的有效性。

(4)記錄各節點傳送數據值,並與實際值進行比較,分析融合數據的准確性。測試當有較多節點被捕獲時演算法的工作效果。

4、擬採取的研究方法。

查閱國內外大量有關無線感測器網路數據融合技術和信任管理技術方面的文獻,分析當前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借鑒在該領域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在無線感測器網路數據融合中使用信任管理機制的主要問題。通過對已有的安全數據融合技術進行總結和分析,結合無線感測器網路自身的特點,設計出一種基於信任管理的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數據融合演算法。

5、技術路線。

本課題嘗試使用信任管理機制來保障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實現安全的數據融合,在現有的對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數據融合技術的研究基礎上,與信任管理技術相結合,期望能夠對感測器網路安全數據融合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針對課題中的技術難點,通過查閱資料、向導師請教以及與項目組同學討論的形式來解決。

6、實施方案。

(1)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omnet++進行模擬實驗。

(2)建立無線感測器網路一個簇內數據傳送的三層結構模型,節點密集部署。

(3)模擬無線感測器網路受到攻擊時時的數據發送,根據數據統計規律計算和更新節點信任值。

(4)把節點按信任值分類,檢測識別惡意節點。

(5)根據節點信任值選擇有效數據完成數據融合。

7、可行性分析。

(1)理論知識積累:通過廣泛閱讀無線感測器網路數據融合技術方面的文獻形成了一定量的理論知識儲備,為課題的研究奠定基礎。

(2)技術積累:熟悉OMNeT++網路模擬軟體,具有一定的C++編程能力。

(3)技術合作:研究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向指導老師請教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對項目相關課題有疑問時,可以向項目組同學請教。對實驗平台的建立及使用有疑問時,可以和項目組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貳』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部署問題研究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技術,在條件惡劣和無人堅守的環境監測和事件跟蹤中顯示了很大的應用價值。節點部署是無線感測器網路工作的基礎,對網路的運行情況和壽命有很大的影響。部署問題涉及覆蓋、連接和節約能量消耗3個方面。該文重點討論了網路部署中的覆蓋問題,綜述了現有的研究成果,總結了今後的熱點研究方向,為以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基於虛擬勢場的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演算法
陶 丹+, 馬華東, 劉 亮
(智能通信軟體與多媒體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876)
A Virtual Potential Field Based Coverage-Enhancing Algorithm for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s
TAO Dan+, MA Hua-Dong, LIU Liang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Telecommunications Software and Multimedia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Phn: +86-10-62282277, Fax: +86-10-62283523, E-mail: [email protected], http://www.bupt.e.cn
Tao D, Ma HD, Liu L. A virtual potential field based coverage-enhancing algorithm for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s. Journal of Software, 2007,18(5):11521163. http://www.jos.org.cn/1000-9825/18/1152.htm
Abstract: Motivated by the directional sensing feature of video sensor, a direction adjustable sensing model is proposed first in this paper. Then, the coverage-enhancing problem in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s is analyzed and defined. Moreover, a potential field based coverage-enhancing algorithm (PFCEA) is presented. By introcing the concept of 「centroid」, the pending problem is translated into the centroid points』 uniform distribution problem. Centroid points repel each other to eliminate the sensing overlapping regions and coverage holes, thus enhance the whole coverage performance of the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 A set of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Key words: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 directional sensing model; virtual potential field; coverage enhancement
摘 要: 首先從視頻感測器節點方向性感知特性出發,設計了一種方向可調感知模型,並以此為基礎對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進行分析與定義;其次,提出了一種基於虛擬勢場的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演算法PFCEA (potential field based coverage-enhancing algorithm).通過引入「質心」概念,將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轉化為質心均勻分布問題,以質心點作圓周運動代替感測器節點感測方向的轉動.質心在虛擬力作用下作擴散運動,以消除網路中感知重疊區和盲區,進而增強整個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一系列模擬實驗驗證了該演算法的有效性.
關鍵詞: 有向感測器網路;有向感知模型;虛擬勢場;覆蓋增強
中圖法分類號: TP393 文獻標識碼: A
覆蓋作為感測器網路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反映了感測器網路所能提供的「感知」服務質量.優化感測器網路覆蓋對於合理分配網路的空間資源,更好地完成環境感知、信息獲取任務以及提高網路生存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目前,感測器網路的初期部署有兩種策略:一種是大規模的隨機部署;另一種是針對特定的用途進行計劃部署.由於感測器網路通常工作在復雜的環境下,而且網路中感測器節點眾多,因此大都採用隨機部署方式.然而,這種大規模隨機投放方式很難一次性地將數目眾多的感測器節點放置在適合的位置,極容易造成感測器網路覆蓋的不合理(比如,局部目標區域感測器節點分布過密或過疏),進而形成感知重疊區和盲區.因此,在感測器網路初始部署後,我們需要採用覆蓋增強策略以獲得理想的網路覆蓋性能.
目前,國內外學者相繼開展了相關覆蓋增強問題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5].從目前可獲取的資料來看,絕大多數覆蓋問題研究都是針對基於全向感知模型(omni-directional sensing model)的感測器網路展開的[6],
即網路中節點的感知范圍是一個以節點為圓心、以其感知距離為半徑的圓形區域.通常採用休眠冗餘節點[2,7]、
重新調整節點分布[811]或添加新節點[11]等方法實現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
實際上,有向感知模型(directional sensing model)也是感測器網路中的一種典型的感知模型[12],即節點的感知范圍是一個以節點為圓心、半徑為其感知距離的扇形區域.由基於有向感知模型的感測器節點所構成的網路稱為有向感測器網路.視頻感測器網路是有向感測器網路的一個典型實例.感知模型的差異造成了現有基於全向感知模型的覆蓋研究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有向感測器網路,迫切需要設計出一系列新方法.
在早期的工作中[13],我們率先開展有向感測器網路中覆蓋問題的研究,設計一種基本的有向感知模型,用以刻畫視頻感測器節點的方向性感知特性,並研究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完整性以及通信連通性問題.同時,考慮到有向感測器節點感測方嚮往往具有可調整特性(比如PTZ攝像頭的推拉搖移功能),我們進一步提出一種基於圖論和計算幾何的集中式覆蓋增強演算法[14],調整方案一經確定,網路中所有有向感測器節點並發地進行感測方向的一次性調整,以此獲得網路覆蓋性能的增強.但由於未能充分考慮到有向感測器節點局部位置及感測方向信息,因而,該演算法對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的能力相對有限.
本文將基本的有向感知模型擴展為方向可調感知模型,研究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首先定義了方向可調感知模型,並分析隨機部署策略對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率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本文通過引入「質心」概念,將待解決問題轉化為質心均勻分布問題,提出了一種基於虛擬勢場的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演算法PFCEA(potential field based coverage-enhancing algorithm).質心在虛擬力作用下作擴散運動,逐步消除網路中感知重疊區和盲區,增強整個網路覆蓋性能.最後,一系列模擬實驗驗證了PFCEA演算法的有效性.
1 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
本節旨在分析和定義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對方向可調感知模型進行簡要介紹.
1.1 方向可調感知模型
不同於目前已有的全向感知模型,方向可調感知模型的感知區域受「視角」的限制,並非一個完整的圓形區域.在某時刻t,有向感測器節點具有方向性感知特性;隨著其感測方向的不斷調整(即旋轉),有向感測器節點有能力覆蓋到其感測距離內的所有圓形區域.由此,通過簡單的幾何抽象,我們可以得到有向感測器節點的方向可調感知模型,如圖1所示.
定義1. 方向可調感知模型可用一個四元組P,R, ,
表示.其中,P=(x,y)表示有向感測器節點的位置坐標;R表示節
點的最大感測范圍,即感測半徑;單位向量 = 為扇形感知區域的中軸線,即節點在某時刻t時的感測方向; 和 分別是單位向量 在X軸和Y軸方向上的投影分量;表示邊界距離感測向量 的感測夾角,2代表感測區域視角,記作FOV.
特別地,當=時,傳統的全向感知模型是方向可調感知模型的一個特例.
若點P1被有向感測器節點vi覆蓋成立,記為viP1,當且僅當滿足以下條件:
(1) ,其中, 代表點P1到該節點的歐氏距離;
(2) 與 間夾角取值屬於[,].
判別點P1是否被有向感測器節點覆蓋的一個簡單方法是:如果 且 ,那麼,點P1
被有向感測器節點覆蓋;否則,覆蓋不成立.另外,若區域A被有向感測節點覆蓋,當且僅當區域A中任何一個點都被有向感測節點覆蓋.除非特別說明,下文中出現的「節點」和「感測器節點」均滿足上述方向可調感知模型.
1.2 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的分析與定義
在研究本文內容之前,我們需要作以下必要假設:
A1. 有向感測器網路中所有節點同構,即所有節點的感測半徑(R)、感測夾角()參數規格分別相同;
A2. 有向感測器網路中所有節點一經部署,則位置固定不變,但其感測方向可調;
A3. 有向感測器網路中各節點都了解自身位置及感測方向信息,且各節點對自身感測方向可控.
假設目標區域的面積為S,隨機部署的感測器節點位置滿足均勻分布模型,且目標區域內任意兩個感測器節點不在同一位置.感測器節點的感測方向在[0,2]上也滿足均勻分布模型.在不考慮感測器節點可能落入邊界區域造成有效覆蓋區域減小的情況下,由於每個感測器節點所監控的區域面積為R2,則每個感測器節點能監測整個目標區域的概率為R2/S.目標區域被N個感測器節點覆蓋的初始概率p0的計算公式為(具體推導過程參見文獻[14])
(1)
由公式(1)可知,當目標區域內網路覆蓋率至少達到p0時,需要部署的節點規模計算公式為
(2)
當網路覆蓋率分別為p0和p0+p時,所需部署的感測器節點數目分別為ln(1p0)/,ln(1(p0+p))/.其中, =ln(SR2)lnS.因此,感測器節點數目差異N由公式(3)可得,
(3)
當目標區域面積S、節點感測半徑R和感測夾角一定時,為一常數.此時,N與p0,p滿足關系如圖2所示(S=500500m2,R=60m,=45º).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p0一定時,N隨著p的增加而增加;當p一定時,N隨著p0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率越來越大.因此,當需要將覆蓋率增大p時,則需多部署N個節點(p0取值較大時(80%),p取值每增加1%,N就有數十、甚至數百的增加).如果採用一定的覆蓋增強策略,無須多部署節點,就可以使網路覆蓋率達到p0+p,大量節省了感測器網路部署成本.
設Si(t)表示節點vi在感測向量為 時所覆蓋的區域面積.運算操作Si(t)Sj(t)代表節點vi和節點vj所能覆蓋到的區域總面積.這樣,當網路中節點感測向量取值為 時,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率可表
示如下:
(4)
因此,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歸納如下:
問題:求解一組 ,使得對於初始的 ,有 取值
接近最大.

Fig.2 The relation among p0, p and N
圖2 p0,p和N三者之間的關系
2 基於虛擬勢場的覆蓋增強演算法
2.1 傳統虛擬勢場方法
虛擬勢場(virtual potential field)的概念最初應用於機器人的路徑規劃和障礙躲避.Howard等人[8]和Pori等人[9]先後將這一概念引入到感測器網路的覆蓋增強問題中來.其基本思想是把網路中每個感測器節點看作一個虛擬的電荷,各節點受到其他節點的虛擬力作用,向目標區域中的其他區域擴散,最終達到平衡狀態,即實現目標區域的充分覆蓋狀態.Zou等人[15]提出了一種虛擬力演算法(virtual force algorithm,簡稱VFA),初始節點隨機部署後自動完善網路覆蓋性能,以均勻網路覆蓋並保證網路覆蓋范圍最大化.在執行過程中,感測器節點並不移動,而是計算出隨機部署的感測器節點虛擬移動軌跡.一旦感測器節點位置確定後,則對相應節點進行一次移動操作.Li等人[10]為解決感測器網路布局優化,在文獻[15]的基礎上提出了涉及目標的虛擬力演算法(target involved virtual force algorithm,簡稱TIVFA),通過計算節點與目標、熱點區域、障礙物和其他感測器之間的虛擬力,為各節點尋找受力平衡點,並將其作為該感測器節點的新位置.
上述利用虛擬勢場方法優化感測器網路覆蓋的研究成果都是基於全向感知模型展開的.假定感測器節點間存在兩種虛擬力作用:一種是斥力,使感測器節點足夠稀疏,避免節點過於密集而形成感知重疊區域;另一種是引力,使感測器節點保持一定的分布密度,避免節點過於分離而形成感知盲區[15].最終利用感測器節點的位置移動來實現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
2.2 基於虛擬勢場的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演算法
在實際應用中,考慮到感測器網路部署成本,所有部署的感測器節點都具有移動能力是不現實的.另外,感測器節點位置的移動極易引起部分感測器節點的失效,進而造成整個感測器網路拓撲發生變化.這些無疑都會增加網路維護成本.因而,本文的研究工作基於感測器節點位置不變、感測方向可調的假設.上述假設使得直接利用虛擬勢場方法解決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遇到了麻煩.在傳統的虛擬勢場方法中,感測器節點在勢場力的作用下進行平動(如圖3(a)所示),而基於本文的假設,感測器節點表現為其扇形感知區域在勢場力的作用下以感測器節點為軸心進行旋轉(如圖3(b)所示).
為了簡化扇形感知區域的轉動模型,我們引入「質心(centroid)」的概念.質心是質點系中一個特定的點,它與物體的平衡、運動以及內力分布密切相關.感測器節點的位置不變,其感測方向的不斷調整可近似地看作是扇形感知區域的質心點繞感測器節點作圓周運動.如圖3(b)所示,一個均勻扇形感知區域的質心點位於其對稱軸上且與圓心距離為2Rsin/3.每個感測器節點有且僅有一個質心點與其對應.我們用c表示感測器節點v所對應的質心點.本文將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轉化為利用傳統虛擬勢場方法可解的質心點均勻分布問題,如圖4所示.

Fig.3 Moving models of sensor node
圖3 感測器節點的運動模型

Fig.4 The issue description of coverage enhancement in directional sensor networks
圖4 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問題描述
2.2.1 受力分析
利用虛擬勢場方法增強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可以近似等價於質心點-質心點(c-c)之間虛擬力作用問題.我們假設質心點-質心點之間存在斥力,在斥力作用下,相鄰質心點逐步擴散開來,在降低冗餘覆蓋的同時,逐漸實現整個監測區域的充分高效覆蓋,最終增強有向感測器網路的覆蓋性能.在虛擬勢場作用下,質心點受來自相鄰一個或多個質心點的斥力作用.下面給出質心點受力的計算方法.
如圖5所示,dij表示感測器節點vi與vj之間的歐氏距離.只有當dij小於感測器節點感測半徑(R)的2倍時,它們的感知區域才存在重疊的可能,故它們之間才存在產生斥力的作用,該斥力作用於感測器節點相應的質心點ci和cj上.
定義2. 有向感測器網路中,歐氏距離不大於節點感測半徑(R)2倍的一對節點互為鄰居節點.節點vi的鄰居節點集合記作i.即i={vj|Dis(vi,vj)2R,ij}.
我們定義質心點vj對質心點vi的斥力模型 ,見公式(5).
(5)
其中,Dij表示質心點ci和cj之間的歐氏距離;kR表示斥力系數(常數,本文取kR=1);ij為單位向量,指示斥力方向(由質心點cj指向ci).公式(5)表明,只有當感測器節點vi和vj互為鄰居節點時(即有可能形成冗餘覆蓋時),其相應的質心點ci和cj之間才存在斥力作用.質心點所受斥力大小與ci和cj之間的歐氏距離成反比,而質心點所受斥力方向由ci和cj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所決定.
質心點ci所受合力是其受到相鄰k個質心點排斥力的矢量和.公式(6)描述質心點ci所受合力模型 .
(6)
通過如圖6所示的實例,我們分析質心點的受力情況.圖中包括4個感測器節點:v1,v2,v3和v4,其相應的質心
點分別為c1,c2,c3和c4.以質心點c1為例,由於d122R,故 ,質心點c1僅受到來自質心點c3和c4的斥力,其所受合力 .感測器節點感測方向旋轉導致質心點的運動軌跡並不是任意的,而是固定繞感測器節點作圓周運動.因此,質心點的運動僅僅受合力沿圓周切線方向分量 的影響.

Fig.6 The force on centroid
圖6 質心點受力
2.2.2 控制規則(control law)
本文基於一個虛擬物理世界研究質心點運動問題,其中作用力、質心點等都是虛擬的.該虛擬物理世界的構建是建立在求解問題特徵的基礎上的.在此,我們定義控制規則,即規定質心點受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以達到質心點的均勻分布.
質心點在 作用下運動,受到運動學和動力學的雙重約束,具體表現如下:
(1) 運動學約束
在傳統感測器網路中利用虛擬勢場方法移動感測器節點的情況下,由於感測器節點向任意方向運動的概率是等同的,我們大都忽略其所受的運動學約束[8].而在轉動模型中,質心點的運動不是任意方向的,受合力沿圓
周切線方向分量 的影響,只能繞其感測器節點作圓周運動.
質心點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虛擬力是變化的,但對感測器網路系統來說,感測器節點之間每時每刻都交換鄰居節點位置及感測方向信息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設定鄰居節點間每隔時間步長t交換一次位置及感測方向信息,根據交換信息計算當前時間步長質心點所受合力,得出轉動方向及弧長.同時,問題求解的目的在於將節點的感測方向調整至一個合適的位置.在此,我們不考慮速度和加速度與轉動弧長之間的關系.
(2) 動力學約束
動力學約束研究受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本運動模型中的動力學約束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
• 每個時間步長t內,質心點所受合力與轉動方向及弧長之間的關系;
• 質心點運動的靜止條件.
在傳統感測器網路中利用虛擬勢場方法移動感測器節點的情況下,在每個時間步長內,感測器節點的運動速度受限於最大運動速度vmax,而不是隨感測器節點受力無止境地增加.通過此舉保證微調方法的快速收斂.在本轉動模型中,我們同樣假設質心點每次固定以較小的轉動角度進行轉動,通過多次微調方法逐步趨向最優解,即在每個時間步長t內,質心點轉動的方向沿所受合力在圓周切線方向分量,轉動大小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固定轉動角度.採用上述方法的原因有兩個:
• 運動過程中,質心點受力不斷變化,且變化規律很難用簡單的函數進行表示,加之上述運動學約束和問題特徵等因素影響,我們很難得出一個簡明而合理的質心點所受合力與轉動弧長之間的關系.
• 運動過程中,質心點按固定角度進行轉動,有利於簡化計算過程,減少節點的計算負擔.同時,我們通過分析模擬實驗數據發現,該方法具有較為理想的收斂性(具體討論參見第3.2節).
固定轉動角度取值不同對PFCEA演算法性能具有較大的影響,這在第3.3節中將加以詳細的分析和說明.
當質心點所受合力沿圓周切線方向分量為0時,其到達理想位置轉動停止.如圖7所示,我們假定質心點在圓周上O點處合力切向分量為0.由於質心點按固定轉動角度進行轉動,因此,它
未必會剛好轉動到O點處.當質心點處於圖7中弧 或 時,會
因合力切向分量不為0而導致質心點圍繞O點附近往復振動.因此,為避免出現振動現象,加速質心點達到穩定狀態,我們需要進一步限定質心點運動的停止條件.
當質心點圍繞O點附近往復振動時,其受合力的切向分量很
小.因此,我們設定受力門限,當 (本文取=10e6),即可認
定質心點已達到穩定狀態,無須再運動.經過數個時間步長t後,當網路中所有質心點達到穩定狀態時,整個感測器網路即達到穩定狀態,此時對應的一組 ,該
組解通常為本文覆蓋增強的較優解.
2.3 演算法描述
基於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基於虛擬勢場的網路覆蓋增強演算法(PFCEA),該演算法是一個分布式演算法,在每個感測器節點上並發執行.PFCEA演算法描述如下:
輸入:節點vi及其鄰居節點的位置和感測方向信息.
輸出:節點vi最終的感測方向信息 .
1. t0; //初始化時間步長計數器
2. 計算節點vi相應質心點ci初始位置 ;
3. 計算節點vi鄰居節點集合i,M表示鄰居節點集合中元素數目;
4. While (1)
4.1 tt+1;
4.2 ;
4.3 For (j=0; j<M; j++)
4.3.1 計算質心點cj對ci的當前斥力 ,其中,vji;
4.3.2 ;
4.4 計算質心點ci當前所受合力 沿圓周切線分量 ;
4.5 確定質心點ci運動方向;
4.6 If ( ) Then
4.6.1 質心點ci沿 方向轉動固定角度;
4.6.2 調整質心點ci至新位置 ;
4.6.3 計算節點vj指向當前質心點ci向量並單位化,得到節點vi最終的感測方向信息 ;
4.7 Sleep (t);
5. End.
3 演算法模擬與性能分析
我們利用VC6.0自行開發了適用於感測器網路部署及覆蓋研究的模擬軟體Senetest2.0,並利用該軟體進行了大量模擬實驗,以驗證PFCEA演算法的有效性.實驗中參數的取值見表1.為簡化實驗,假設目標區域中所有感測器節點同構,即所有節點的感測半徑及感測夾角規格分別相同.
Table 1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表1 實驗參數
Parameter Variation
Target area S 500500m2
Area coverage p 0~1
Sensor number N 0~250
Sensing radius Rs 0~100m
Sensing offset angel  0º~90º
3.1 實例研究
在本節中,我們通過一個具體實例說明PFCEA演算法對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在500500m2的目標區域內,我們部署感測半徑R=60m、感測夾角=45º的感測器節點完成場景監測.若達到預期的網路覆蓋率p=70%, 通過公式(1),我們可預先估算出所需部署的感測器節點數目,
.
針對上述實例,我們記錄了PFCEA演算法運行不同時間步長時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情況,如圖8所示.

(a) Initial coverage, p0=65.74%
(a) 初始覆蓋,p0=65.74% (b) The 10th time step, p10=76.03%
(b) 第10個時間步長,p10=76.03%

(c) The 20th time step, p20=80.20%
(c) 第20個時間步長,p20=80.20% (d) The 30th time step, p30=81.45%
(d) 第30個時間步長,p30=81.45%
Fig.8 Coverage enhancement using PFCEA algorithm
圖8 PFCEA演算法實現覆蓋增強
直觀看來,質心點在虛擬斥力作用下進行擴散運動,逐步消除網路中感知重疊區和盲區,最終實現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增強.此例中,網路感測器節點分別經過30個時間步長的調整,網路覆蓋率由最初的65.74%提高到81.45%,網路覆蓋增強達15.71個百分點.
圖9顯示了逐個時間步長調整所帶來的網路覆蓋增強.我們發現,隨著時間步長的增加,網路覆蓋率也不斷增加,且近似滿足指數關系.當時間步長達到30次以後,網路中絕大多數節點的感測方向出現振動現象,直觀表現為網路覆蓋率在81.20%附近在允許的范圍振盪.此時,我們認定有向感測器網路覆蓋性能近似增強至最優.
網路覆蓋性能可以顯著地降低網路部署成本.實例通過節點感測方向的自調整,在僅僅部署105個感測器節點的情況下,最終獲得81.45%的網路覆蓋率.若預期的網路覆蓋率為81.45%,通過公式(1)的計算可知,我們至少需要部署148個感測器節點.由此可見,利用PFCEA演算法實現網路覆蓋增強的直接效果是可以節省近43個感測器節點,極大地降低了網路部署成本.
3.2 收斂性分析
為了討論本文演算法的收斂性,我們針對4種不同的網路節點規模進行多組實驗.我們針對各網路節點規模隨機生成10個拓撲結構,分別計算演算法收斂次數,並取平均值,實驗數據見表2.其他實驗參數為R=60m,=45º, =5º.
Table 2 Experimental data for convergence analysis
表2 實驗數據收斂性分析

(%)
(%)

1 50 41.28 52.73 24
2 70 52.74 64.98 21
3 90 60.76 73.24 28
4 110 65.58 78.02 27
分析上述實驗數據,我們可以得出,PFCEA演算法的收斂性即調整的次數,並不隨感測器網路節點規模的變化而發生顯著的改變,其取值一般維持在[20,30]范圍內.由此可見,本文PFCEA演算法具有較好的收斂性,可以在較短的時間步長內完成有向感測器網路的覆蓋增強過程.
3.3 模擬分析
在本節中,我們通過一系列模擬實驗來說明4個主要參數對本文PFCEA演算法性能的影響.它們分別是:節點規模N、感測半徑R、感測夾角和(質心點)轉動角度.針對前3個參數,我們與以往研究的一種集中式覆蓋增強演算法[14]進行性能分析和比較.
A. 節點規模N、感測半徑R以及感測角度
我們分別取不同節點規模進行模擬實驗.從圖10(a)變化曲線可以看出,當R和一定時,N取值較小導致網路初始覆蓋率較小.此時,隨著N的增大,p取值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當N=200時,網路覆蓋率增強可達14.40個百分點.此後,p取值有所下降.這是由於當節點規模N增加導致網路初始覆蓋率較高時(如60%),相鄰多感測器節點間形成覆蓋盲區的概率大為降低,無疑削弱了PFCEA演算法的性能.另外,部分感測器節點落入邊界區域,也會間接起到削弱PFCEA演算法性能的作用.
另外,感測半徑、感測角度對PFCEA演算法性能的影響與此類似.當節點規模一定時,節點感測半徑或感測角度取值越小,單個節點的覆蓋區域越小,各相鄰節點間形成感知重疊區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此時,PFCEA演算法對網路覆蓋性能改善並不顯著.隨著感測半徑或感測角度的增加,p不斷增加.當R=70m且=45º時,網路覆蓋率最高可提升15.91%.但隨著感測半徑或感測角度取值的不斷增加,PFCEA演算法帶來的網路覆蓋效果降低,如圖10(b)、圖10(c)所示.

(c) The effect of sensing offset angle , other parameters meet N=100, R=40m, =5º
(c) 感測角度的影響,其他實驗參數滿足:N=100,R=40m,=5º

『叄』 無線感測網路論文(zigbee),監測方面的

我進圖書館的萬方系統,搜索「無線感測」,有3814個論文,好多呀,我把前10篇題目復制一下,你看看要哪個? [論文標題] 無線感測器車載自動投放裝置及控制[英文標題] Automatically Vehicular Launching Device and Control for Wireless Sensor[作者] 劉光 孫鳳池 苑晶 郭長波[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軟體學院,天津,300071[作者信息] 劉光、孫鳳池、苑晶、郭長波,南開大學,軟體學院,天津,300071[作者英文名] LIU Guang SUN Feng-chi YUAN Jing GUO Chang-bo[第一作者] 劉光[第一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軟體學院,天津,300071[作者個數] 4[刊名] 自動化與儀表[英文刊名] AUTOMATION & INSTRUMENTATION[期刊類別] TP[期刊ID] zdhyyb[核心期刊標記] H0H00[年] 2009[卷] 24[期] 09[頁碼] 36-40[欄目名稱] 計算機應用[欄目英文名] COMPUTER ALPPLIATIONS[分類號] TP368.1[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 控制器 自動投放裝置[摘要] 分析無線感測器的應用趨勢,提出了動態布置無限感測器的需要,然後設計並實現了一種無線感測器車栽自動投放裝置及其控制器.詳細介紹了該自動投放裝置的結構、控制原理、軟硬體設計、抗干擾措施.實驗證明該裝置具有運行穩定、可靠,結構簡單等優點.[PDF全文] zdhyyb/zdhy2009/0909pdf/090911.pdf[URL文摘] zdhyyb/zdhy2009/0909/090911.htm[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605021)[論文編號] 1001-9944(2009)09-0036-05[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zdhyyb200909011[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分布式多機器人通信模擬系統[英文標題] A simula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distributed multi-robots[作者] 蔡自興 任孝平 鄒磊[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075[作者信息] 蔡自興、任孝平、鄒磊,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075[作者英文名] CAI Zi-xing REN Xiao-ping ZOU Lei[第一作者] 蔡自興[第一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075[作者個數] 3[刊名] 智能系統學報[英文刊名]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期刊類別] TP[期刊ID] xdkjyc[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卷] 4[期] 04[頁碼] 309-313[分類號] TP393.01[關鍵詞] 多機器人系統 模擬系統 通信網路 連通覆蓋 虛擬力[摘要] 針對目前多機器人通信模擬系統較少的問題,進行了多機器人通信模擬系統的設計研究.提出的多移動機器人通信模擬系統設計方案,側重於反映通信網路的拓撲變化情況,以及多個機器人之間是如何進行通信的.模擬系統預留了機器人控制演算法的介面,便於結合機器人避碰、任務分配、連通覆蓋等進行綜合研究.多機器人覆蓋研究是目前多移動機器人和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一個研究熱點, 針對這個問題,採用了虛擬力分配策略,使得多機器人在保持連通性的同時盡可能大地覆蓋某一區域,最後以六邊形覆蓋為約束條件進行了區域覆蓋,並實現了該模擬系統的原型.實驗表明,該模擬系統能准確地模擬多機器人在保持相互通信的情況下,達到最大化的區域覆蓋.證實了基於虛擬力覆蓋策略的有效性.[PDF全文] xdkjyc/xdkj2009/0904pdf/090405.pdf[URL文摘] xdkjyc/xdkj2009/0904/090405.htm[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90820302,60805027);國家博士點基金資助項目(200805330005);湖南省院士基金資助項目(2009FJ4030);質檢公益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0081002).[論文編號] 1673-4785(2009)04-0309-05[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xdkjyc200904005[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基於CC2420的ZigBee犯人勞作安全管理系統[英文標題] ZigBee for Prisoner's Work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C2420[作者] 翁哲[作者單位] 武警工程學院通信工程系,陝西西安710086[作者信息] 翁哲,武警工程學院通信工程系,陝西西安710086[作者英文名] WENG Zhe[第一作者] 翁哲[第一作者單位] 武警工程學院通信工程系,陝西西安710086[作者個數] 1[刊名]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 EDITION)[期刊類別] NA[期刊ID] xajyxyxb[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卷] 12[期] 03[頁碼] 42-45[分類號] TN914[關鍵詞] 射頻 無線通信 CC2420 PICl8[摘要] ZigBee技術是近年來通信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低復雜度的特點和高可靠性、組網簡單、靈活的優勢,被稱為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國際標准.鑒於犯人外出勞作或在監區內活動無法有效監控的情況,主要介紹了一種基於Zigbee技術的射頻收發晶元CC2420和以PIC18系列單片機為控制核心的犯人勞作無線安全管理系統,對其工作原理進行了分析,給出了設計思路和軟硬體流程設計.該系統將可大大提高對犯人的管控.[PDF全文] xajyxyxb/xajy2009/0903pdf/090312.pdf[URL文摘] xajyxyxb/xajy2009/0903/090312.htm[論文編號] 1008-5564(2009)03-0042-04[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xajyxyxb200903012[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基於微粒群模型的移動感測器網路部署研究[英文標題] Deployment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Mobile Nodes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Model[作者] 戶曉玲 曾建潮[作者單位] 太原科技大學復雜系統與計算智能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24[作者信息] 戶曉玲、曾建潮,太原科技大學復雜系統與計算智能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24[作者英文名] HU Xiao-ling ZENG Jian-chao[第一作者] 戶曉玲[第一作者單位] 太原科技大學復雜系統與計算智能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24[作者個數] 2[刊名] 計算機技術與發展[英文刊名]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期刊類別] TP[期刊ID] wjfz[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卷] 19[期] 10[頁碼] 81-84,88[欄目名稱] 智能、演算法、系統工程[分類號] TP393[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網路 部署 微粒群演算法 覆蓋盲區[摘要] 感測器節點的部署是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的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反映了感測器網路的成本和監視能力.為了減少感測器節點部署時產生的覆蓋盲區,提高網路的覆蓋率,提出了一種新的基於微粒群模型的移動感測器節點位置優化配置演算法.該演算法根據節點的位置信息建立節點部署優化模型.利用微粒群演算法求解該優化模型,優化過程中的最優解作為節點的最終配置位置.模擬結果表明該演算法最大可能地減少了網路中的覆蓋盲區,有效改善了網路的覆蓋率.[PDF全文] wjfz/wjfz2009/0910pdf/091022.pdf[URL文摘] wjfz/wjfz2009/0910/091022.htm[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0674104)[論文編號] 1673-629X(2009)10-0081-04[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wjfz200910022[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無線感測器網路任務分配的粒子群優化演算法[英文標題] Research on PSO Algorithm of Task Alloc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作者] 陳慶枝[作者單位] 福建莆田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系,福建,莆田,351100[作者信息] 陳慶枝,福建莆田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系,福建,莆田,351100[作者英文名] CHEN Qing-[第一作者] 陳慶枝[第一作者單位] 福建莆田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系,福建,莆田,351100[作者個數] 1[刊名]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期刊類別] TA[期刊ID] szcjhbxyxb[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卷] 22[期] 03[頁碼] 58-61,69[分類號] TP391[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網路 任務分配 粒子群優化[摘要] 為延長網路生命周期,減少網路能量消耗和均衡網路負載,引入了離子群優化演算法,提出了一種基於離散粒子群優化的任務分配演算法.該演算法根據任務總完成時間和能量損耗,建立代價函數,實現優化任務分配策略.引人變異運算元,很好地保持了種群的多樣性並提高了演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模擬實驗結果表明演算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PDF全文] szcjhbxyxb/szcj2009/0903pdf/090315.pdf[URL文摘] szcjhbxyxb/szcj2009/0903/090315.htm[論文編號] 1672-0679(2009)03-0058-04[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szcjhbxyxb200903015[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無線感測器網路簇首生成演算法的比較研究[英文標題] Comparison of Cluster-head Selection Algorith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作者] 萬潤澤 許芷岩[作者單位]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武漢430205[作者信息] 萬潤澤、許芷岩,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武漢430205[作者英文名] WAN Run-ze XUN Zhi-yan[第一作者] 萬潤澤[第一作者單位]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武漢430205[作者個數] 2[刊名]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期刊類別] GA[期刊ID] pxyyj-hbjyxyxb[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卷] 26[期] 08[頁碼] 24-26[欄目名稱] 基礎理論研究[分類號] TP393[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網路 簇首生成 比較[摘要]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中,簇首節點通常具有較高的能量,負責其所在區域的內信息的處理和轉發,因此簇首的選取對於網路的生命周期至關重要.本文對幾種典型簇首生成演算法從簇首產生速度、簇的形成速度、簇的維護開銷、簇的負載均衡性和演算法的健壯性、擴展性、節能性等方面做了綜合分析.[PDF全文] pxyyj-hbjyxyxb/pxyy2009/0908pdf/090811.pdf[URL文摘] pxyyj-hbjyxyxb/pxyy2009/0908/090811.htm[基金項目] 湖北省高校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項目(資助號:T200904);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院管課題.[論文編號] 1674-344X(2009)08-0024-03[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pxyyj-hbjyxyxb200908011[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基於ZigBee的工業環境監測網路節點的設計[英文標題] Design of the Instri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Node Based on ZigBee[作者] 郝憲鋒 劉廣孚[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東營,257061[作者信息] 郝憲鋒、劉廣孚,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東營,257061[作者英文名] HAO Xian-feng LIU Guang-fu[第一作者] 郝憲鋒[第一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東營,257061[作者個數] 2[刊名] 科學技術與工程[英文刊名]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期刊類別] NT[期刊ID] kxjsygc[核心期刊標記] 00H00[年] 2009[卷] 9[期] 18[頁碼] 5562-5564,5581[欄目名稱] 研究簡報[欄目英文名] Research Notes[分類號] TP393.06[關鍵詞] 環境監測 無線感測器網路 ZigBee CC2430[摘要] 介紹了Zigbee技術及網路拓撲結構,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了基於Zigbee的工業環境監測網路.以CC2430晶元為核心,設計了一種應用於工業環境監測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並詳細闡述了網路節點中無線通信模塊和數據採集模塊的設計.[PDF全文] kxjsygc/kxjs2009/0918pdf/091872.pdf[URL文摘] kxjsygc/kxjs2009/0918/091872.htm[論文編號] 1671-1819(2009)18-5562-04[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kxjsygc200918072[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基於虛擬柵格的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英文標題] VIRTUAL GRID BASED ROUTING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作者] 雲春峰 王培康[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安徽,合肥,230027[作者信息] 雲春峰、王培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安徽,合肥,230027[作者英文名] Yun Chunfeng Wang Peikang[第一作者] 雲春峰[第一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安徽,合肥,230027[作者個數] 2[刊名] 計算機應用與軟體[英文刊名]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期刊類別] TP[期刊ID] jsjyyyrj[核心期刊標記] H0000[年] 2009[卷] 26[期] 09[頁碼] 200-202,218[欄目名稱] 網路與通信[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網路 虛擬柵格 拓撲控制 路由協議[摘要] 提出一種基於虛擬柵格的分簇路由協議.在本協議中匯聚節點動態、隨機地建立虛擬柵格,同時形成簇結構;並依據剩餘能量以及簇的整體能量消耗選擇簇頭.本協議不但減少了控制信息和冗餘信息,而且均衡了感測器節點的能量消耗.模擬的結果表明本協議是能量有效、可擴展的無線感測器路由協議.[PDF全文] jsjyyyrj/jsjy2009/0909pdf/090964.pdf[URL文摘] jsjyyyrj/jsjy2009/0909/090964.htm[記錄ID] jsjyyyrj200909064[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無線感測器網路距離無關定位演算法研究[英文標題] Research on Range-free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作者] 許秀蘭[作者單位] 常熟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常熟,215500[作者信息] 許秀蘭,常熟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常熟,215500[作者英文名] XU Xiu-lan[第一作者] 許秀蘭[第一作者單位] 常熟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常熟,215500[作者個數] 1[刊名] 計算機與現代化[英文刊名] 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期刊類別] TP[期刊ID] jsjyxdh[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期] 10[頁碼] 6-9[欄目名稱] 演算法與分析與設計[欄目英文名]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LGORITHM[分類號] TP301[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網路 節點定位 距離無關定位 定位演算法 定位系統[摘要] 網路自身定位問題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基本和重要問題之一.由於range-based定位機制的局限性,無需配置測距或測角設備,硬體成本低的距離無關定位演算法被提出.根據是否有無錨節點來論述和比較現有的距離無關定位演算法,提出距離無關定位演算法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PDF全文] jsjyxdh/jsjy2009/0910pdf/091003.pdf[URL文摘] jsjyxdh/jsjy2009/0910/091003.htm[論文編號] 1006-2475(2009)10-0006-04[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jsjyxdh200910003[入庫日期] 20091124------------------------------------------[論文標題] 一種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路由異常檢測方案[英文標題] A Scheme for Routing Anomaly Det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作者] 宋建華[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作者信息] 宋建華,湖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作者英文名] SONG Jian-hua[第一作者] 宋建華[第一作者單位] 湖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作者個數] 1[刊名] 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期刊類別] FA[期刊ID] hbcjgdzkxxxb[核心期刊標記] 00000[年] 2009[卷] 21[期] 04[頁碼] 53-55[欄目名稱] 教育研究[分類號] TP393.08[關鍵詞] 無線感測器網路 路由攻擊 異常檢測[摘要] 路由安全問題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關鍵技術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種如何將異常檢測技術應用到無線感測器網路的路由安全中的方案.[PDF全文] hbcjgdzkxxxb/hbcj2009/0904pdf/090415.pdf[URL文摘] hbcjgdzkxxxb/hbcj2009/0904/090415.htm[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603069);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1306ABA016);武漢大學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SKLSE20080709).[論文編號] 1009-170X(2009)04-0053-03[文獻標識碼] A[記錄ID] hbcjgdzkxxxb200904015[入庫日期] 20091124------------------------------------------

『肆』 急求有關感測器的外文文獻翻譯,包括英文全文和中文翻譯

節能機制無線感測器網路

Bonuccelli毛主管:

論文commettee:保羅·Ferraggina,皮耶羅Maestrini

外部裁判Basagni,摩尼Srivastava:斯蒂法諾

國家commettee:Bugliesi,Panzieri,Meo

2005年12月27日起,

文摘

本文解決這個問題降低能耗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我們提出一套技術和

進口策略研究領域,可以應用於設計節能協議感測器網路。他們包括

時間序列預測,quorums系統的感測器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協議設計的。我們運用這些技術能有效時間同步問題,從感測器網路數據收集,並確保較強的數據一致性保證在移動網路

我們表現出[1、2、3、4]時間序列預測技術,特別是AR模型,可適用於感測器網路,以節省能源。我們學習一個簡單的類型的時間序列模型的構建與短預測的窗口。我們已經選擇了這個模式,它很能幹

預測的數據得到了真實世界的感測器測量的物理現象,它非常容易加工的在modern-generation感測器網路。我們運用這些模式,解決兩個有關問題進行感測器網路:問題能有效地收集感測器的數據在水槽,和時間同步的問題。

提出了一種節能框架,叫愛相似-通過適應性強的查詢框架[1,2]),為近似查詢及檢測孤立點價值在感測器網路。這個想法是基於「增大化現實」技術結合當地建立在每個節點模型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模型存儲的根源,網路

(庫),用來大約回答用戶的查詢。我們的方法使用顯著比以前更少的傳輸採用基於「增大化現實」技術近似方法模型和組織網路集群基於數據之間的相似節點。數據定義基於相似系數模型的地方基於「增大化現實」技術,在水槽儲存在技術,降低了能耗直接比較數據值,讓我們可以得到有效的聚類演算法大概是最佳的,總分組數所形成的網路。我們的集群建設有幾個有趣的特點,使適宜也針對移動網路:首先,他們可以捕捉相似性地理相鄰節點;二、聚類成員,不需要額外消耗適應節點;三、集群內不需要跟蹤加入其他節點在產業集群。此外,大概正確的誤差界愛提供並允許用戶動態調整回答質量解答疑問在能源和資源有效地進行。

此外,我們運用AR模型來解決時間同步問題的一種新的視角生物系的互補時鍾同步問題[3,4]。更確切地說,我們分析的案例感測節點決定跳過一個或多個時鍾調整,達到節能效果,或是暫時孤立的,但仍需要一個精確計算時間。提出了一種基於大概正確的時鍾返回一個模型,是基於「增大化現實」技術一時間估計在一個常數(可調誤差概率約束和問題。該方法是高度適應性強,並允許感測器來決定有多少

時鍾調整它可以跳過同時保持精度,從而節約能源。此外,我們提出一套確定方法,降低了時間估計誤差由至少一個因素2。更確切地說,我們提出大概正確的確定性時鍾讀數方法,叫做DCR方法,利用相關信息時鍾偏差的標志,可應用於減少一半時鍾周期的頻率調整,同時還保持了同樣的錯誤一定[3,4]。

該方法的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的興趣。事實上,它導致了一個明顯的節能,並詳細地說明了較強的現實時鍾模型可以導致精化的最優開往最大偏差時鍾的定時同步。此外,我們還提出了一種廣義版本的DCR方法,以提高其精度取決於穩定的時鍾,一個方法的單調性,保證了生產的時間值。

第一次我們分析系統技術背景法定感測器網路:我們改造,並向自己的利益能耗方面[6]。法定人數系統有潛力在節約能源方面感測器網路,因為他們可以減少的數量明顯的溝通,提高感測器節點之間的負載平衡,提高系統的可擴充性。然而,以前的法定人數系統和法定人數的度量標准,有線網路提出了,不適合感測器網路,因為他們並沒有解決它們的性能特點和局限性。這些觀察推動了我們重新設計的法定人數系統及相應的度量標准,考慮到限制和特點的感測器(例如,傳輸成本,有限的能量

源、物理的無線電廣播),網路拓撲結構。更確切地說,我們重新定義下列法定度量標准:負載均衡、訪問成本和法定人數能力,並設計策略的一些特點的基礎上,對感測器網路的溝通量減少的人數系統設計時感測器網路。我們運用這些策略設計一個家庭的人數系統節能高彈性。特別是,我們提出一種法定人數減少建設成本,提出了一個訪問數據擴散協議建立在節能上面減少能源消費的傳輸,縮短了碰撞產生的。

此外,我們分析的情況下的人數系統高節點移動性。更確切地說,我們學習困難的問題保證在兩個quorums十字路口時不斷移動路徑沿著未知節點[7]。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並定義了一小說,提供流動性模型最低約束集推導出足夠強勁的經濟數據保證在高機動性的網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告訴名校以前的法定人數系統,並提供一個條件是必要的,以保證數據的可用性和原子一致性在高節點移動性。我們還提出了一種新的班

法定人數的系統,被叫做移動傳播(苦鹹水淡化,適合於高度quorums移動網路,提出了一種最優建設法定人數方面,大小(例如,通信傳輸)[7]。然後,我們運用總經理法定人數體系,實行大概正確的原子讀/寫共享內存移動、稀疏的網路。

書目

[1],國立台灣Tulone·d·馬登上尉。PAQ:時間序列預測為近似查詢回答

在感測器網路。在第三Proc.歐洲研討會,第1 - 11頁。無線感測器網路21-37 2006年2月。

[2],國立台灣Tulone·d·馬登上尉。查詢框架了節能檢測感測器網路中節點相似之處。

提交會議。

[3]·d·Tulone。全球的可行性評價隔離條件下的無線感測器網路。

出現在Algorithmica。

[4]·d·Tulone。節約型時間估計的無線感測器網路。在Proc.的第四屆車間的原則下,第1 - 11頁。52-59移動計算,2004年10月。

Tulone >[5]。如何能有效率及准確地得到參考時間之間的過程嗎?國際。Symp.分布式計算,10月

2003年。簡短的聲明。25-32頁。

[6]D。Demaine Tulone > >。重新設計的法定人數系統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提交會議。

Tulone >[7]。是否有可能確保強勁的經濟數據保證在高機動性的網有關嗎?提交會議。

『伍』 急 急 急 求一篇關於《通信網路模擬研究》的論文

幫您下了兩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哦!祝您愉快!

1
題目: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平台的研究
一、引言

感測器網路(WSN)日新月異,各種網路方案和協議日趨復雜,網路規模日趨龐大,對網路研究人員而言,掌握網路模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WSN模擬能夠在一個可控制的環境里研究WSN應用,包括操作系統和網路協議棧,能夠模擬數量眾多的節點,能夠觀察由不可預測的干擾和雜訊引起的難以琢磨的節點間的相互作用,獲取節點間詳細的細節,從而提高節點投放後的網路成功率,減少投放後的網路維護工作。目前無線感測器網路使用的模擬工具主要有NS2、TinyOS、OPNET、OMNET++等等。其中TinyOS是專門針對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而研究開發的。

二、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簡介

在感測器網路中,單個感測器節點有兩個很突出的特點。一個特點是它的並發性很密集;另一個特點是感測器節點模塊化程度很高.上述這些特點使得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需要解決可擴展性與模擬效率、分布與非同步特性、動態性、綜合模擬平台等等問題。

三、無線感測器網路常用模擬工具

無線感測器網路常用模擬工具有NS2、OPNET、OMNET++、TinyOS,下面我們簡要介紹它們各自的性能和特點。

3.1 NS2
NS是一種可擴展、以配置和可編程的時間驅動的模擬工具,它是由REAL模擬器發展而來.在NS的設計中,使用C++和OTCL兩種程序設計語言, C++是一種相對運行速度較快但是轉換比較慢的語言,所以C++語言被用來實現網路協議, 編寫NS底層的模擬引擎; OTCL是運行速度較慢,但可以快速轉換的腳本語言,正好和C++互補,所以OTCL語言被用來配置模擬中各種參數,建立模擬的整體結構, OTCL的腳本通過調用引擎中各類屬性、方法,定義網路的拓撲,配置源節點、目的節點建立鏈接,產生所有事件的時間表,運行並跟蹤模擬結果,還可以對結果進行相應的統計處理或制圖.NS可以提供有線網路、無線網路中鏈路層及其上層精確到數據包的一系列行為模擬。NS中的許多協議都和真實代碼十分接近,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3.2 OPNET
OPNET是在MIT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由MIL3公司開發的網路模擬軟體產品。 OPNET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採用面向對象的技術,對象的屬性可以任意配置,每一對象屬於相應行為和功能的類,可以通過定義新的類來滿足不同的系統要求; (2)OPNET提供了各種通信網路和信息系統的處理構件和模塊;(3) OPNET採用圖形化界面建模,為使用者提供三層(網路層、節點層、進程層)建模機制來描述現實的系統;(4) OPNET在過程層次中使用有限狀態機來對其它協議和過程進行建模,用戶模型及OPNET內置模型將會自動生成C語言實現可執行的高效、高離散事件的模擬流程;(5) OPNET內建了很多性能分析器,它會自動採集模擬過程的結果數據;(6)OPNET幾乎預定義了所有常用的業務模型,如均勻分布、泊松分布、歐蘭分等。

3.3 OMNET++
OMNET++是面向對象的離散事件模擬工具,為基於進程式和事件驅動兩種方式的模擬提供了支持。 OMNET++採用混合式的建模方式,同時使用了OMNET++特有的ned(Network Discription,網路描述)語言和C++進行建模。OMNET++主要由六個部分組成:模擬內核庫、網路描述語言的編譯器、圖形化的網路編譯器、模擬程序的圖形化用戶介面、模擬程序的命令行用戶介面和圖形化的向量輸出工具。OMNET++的主要模型拓撲描述語言NED,採用它可以完成一個網路模型的描述。 網路描述包括下列組件:輸入申明、信道定義、系統模塊定義、簡單模塊和復合模塊定義。使用NED描述網路,產生.NED文件,該文件不能直接被C++編譯器使用,需要首先採用OMNET++提供的編譯工具NEDC將.NED文件編譯成.cpp文件。最後,使用C++編譯器將這些文件與用戶和自己設計的簡單模塊程序連接成可執行程序。

3.4 TinyOS
TinyOS是專門針對感測器研發出的操作系統。在TinyOS上編程序使用的語言為nesC(C language for network embedded systems) 語言。

nesC語言是由C語言擴展而來的,意在把組件化/模塊化思想和TinyOS基於事件驅動的執行模型結合起來。 nesC 組件有Mole(模塊)和Configuration(連接配置文件)兩種。在模塊中主要實現代碼的編制,在連接配置文件中主要是將各個組件和模塊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TinyOS程序採用的是模塊化設計,所以它的程序核心往往都很小,能夠突破感測器存儲資源少的限制,這能夠讓TinyOS很有效的運行在無線感測器網路上並去執行相應的管理工作等。TinyOS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組件化編程(Componented-Based Architecture)。TinyOS的組件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硬體抽象組件、合成組件、高層次的軟體組件;硬體抽象組件將物理硬體映射到TinyOS組件模型.合成硬體組件模擬高級硬體的行為.高層次軟體模塊完成控制、路由以及數據傳輸等。}

(2)事件驅動模式(Event-Driven Architecture)。事件驅動分為硬體驅動和軟體事件驅動。硬體事件驅動也就是由一個硬體發出中斷,然後進入中斷處理函數。而軟體驅動則是通過singal關鍵字發出一個事件。

(3)任務和事件並發模式(Tasks And Events Concurrency Model)。任務用在對於時間要求不是很高的應用中,任務之間是平等的,即在執行時是按順序先後來的,而不能相互搶占,TinyOS對任務是按簡單的FIFO隊列進行處理的。事件用在對於時間的要求很嚴格的應用中,而且它可以佔先優於任務和其他事件執行。

(4)分段執行(Split-Phase Operations)。在TinyOS中由於tasks 之間不能互相佔先執行,所以TinyOS沒有提供任何阻塞操作,為了讓一個耗時較長的操作盡快完成,一般來說都是將對這個操作的需求和這個操作的完成分開來實現,以便獲得較高的執行效率。

(5) 輕量級線程(lightweight thread)。輕量級線程(task, 即TinyOS中的任務)按FIFO方式進行調度,輕量級線程之間不允許搶占;而硬體處理線程(在TinyOS中,稱為硬體處理器),即中斷處理線程可以打斷用戶的輕量級線程和低優先順序的中斷處理線程,對硬體中斷進行快速處理響應。

(6) 主動通信消息(active message)。每一個消息都維護一個應用層和處理器。當目標節點收到這個消息後,就會把消息中的數據作為參數,並傳遞給應用層的處理器進行處理。應用層的處理器一般完成消息數據的解包操作、計算處理或發送響應消息等工作。

TinyOS操作系統中常用的模擬平台主要是TOSSIM和Avrora

(1)TOSSIM(TinyOS simulation)是一個支持基於TinyOS的應用在PC機上運行的模擬器.TOSSIM運行和感測器硬體相同的代碼,模擬編譯器能直接從TinyOS應用的組件表中編譯生成模擬程序。

(2)Avrora是一種專門為Atmel和Mica2節點上以AVR單片機語言編寫的程序提供模擬分析的工具。它的主要特點如下:1) 為AVR單片機提供了cycle accurate級的模擬,使靜態程序可以准確的運行。它可以模擬片上(chip-on)設備驅動程序,並為片外(off-chip)程序提供了有規則的介面;2)可以添加監測代碼來報告模擬程序運行的性能,或者可以在模擬結束後收集統計數據,並產生報告;3)提供了一套基本的監控器來剖析程序,這有助於分析程序的執行模式和資源使用等等;4)Avrora可以用gdb調試程序;5) Avrora可以為程序提供一個程序流圖,通過這個流程圖可以清楚的表示機器代碼程序的結構和組織;6) Avrora中提供了分析能量消耗的工具,並且可以設置設備的帶電大小;7) Avrora可以用來限製程序的最大堆棧空間,它會提供一些關於目前程序中的最大的堆棧結構,和一些關於空間和時間消耗的信息報告。

3.5性能比較

TinyOS 用行為建模,可以模擬跨層協議;模擬程序移植到節點上,不需要二次編碼。
通過對上述幾種模擬軟體的分析比較,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個模擬軟體的特點、適用范圍,我們可以根據研究需要選擇適合的模擬軟體,使得我們的學習研究可以事半功倍。

結束語

網路模擬技術為通信網路規劃和優化提供了一種科學高效的方法。網路模擬在國內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但在國外網路模擬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我們應該大膽地借鑒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網路模擬技術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於海斌,曾鵬等.智能無線感測器網路.科學出版社,2006,p283~p303,
【2】石懷偉,李明生,王少華,網路模擬技術與OPNET應用實踐,計算機系統應用2006.第3期
【3】李玥,吳辰文,基於OMNeT++地TCP/IP協議模擬,蘭州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8月
【4】袁紅林,徐晨,章國安,TOSSIM: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環境,感測器與儀表儀器 ,2006年第22卷第7-1期

2

集群虛擬伺服器的模擬建模研究

來源:電子技術應用 作者:楊建華 金笛 李燁 寧宇

摘要:闡述了集群虛擬伺服器的工作原理和三種負載均衡方式,通過實例討論了虛擬伺服器的模擬和建模方法,創建了測試和模擬系統性能的輸入和系統模型,並依據Q—Q圖和累積分布函數校驗了其概率分布。

關鍵詞:集群虛擬伺服器負載均衡模擬建模概率分布

隨著互聯網訪問量和數據流量的快速增長,新的應用層出不窮。盡管Intemel伺服器處理能力和計算強度相應增大,但業務量的發展超出了先前的估計,以至過去按最優配置建設的伺服器系統也無法承擔。在此情況下,如果放棄現有設備單純將硬體升級,會造成現有資源的浪費。因此,當前和未來的網路服務不僅要提供更豐富的內容、更好的交互性、更高的安全性,還要能承受更高的訪問量,這就需要網路服務具有更高性能、更大可用性、良好可擴展性和卓越的性價比。於是,集群虛擬伺服器技術和負載均衡機制應運而生。

集群虛擬伺服器可以將一些真實伺服器集中在一起,組成一個可擴展、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統一體。負載均衡建立在現有網路結構之上,提供了一種廉價、有效和透明的方法建立伺服器集群系統,擴展網路設備和伺服器的帶寬,增加吞吐量,加強網路數據處理能力。提高網路的靈活性和可用性。使用負載均衡機制.大量的並發訪問或數據流量就可以分配到多台節點設備上分別處理。系統處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大大減少用戶等待應答的時間。

實際應用中,虛擬伺服器包含的真實伺服器越多,整體伺服器的性能指標(如應答延遲、吞吐率等)越高,但價格也越高。在集群中通道或其他部分也可能會進入飽和狀態。因此,有必要根據實際應用設計虛擬伺服器的模擬模型,依據實際系統的測量數據確定隨機變數的概率分布類型和參數,通過分位點一分位點圖即Q-Q圖(Quaantile-Quantile Plot)和累積分布函數(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s)等方法校驗應答或傳播延遲等性能指標的概率分布,通過模擬軟體和工具(如Automod)事先分析伺服器的運行狀態和性能特點,使得集群系統的整體性能穩定,提高虛擬伺服器設計的客觀性和設計的可靠性,降低伺服器建設的投資風險。

1 集群虛擬伺服器的體系結構

一般而言,首先需要在集群虛擬伺服器上建立互聯網協議偽裝(Internet Protocol Masquerading)機制,即IP偽裝,接下來創立IP埠轉發機制,然後給出在真實伺服器上的相關設置。圖1為集群虛擬伺服器的通用體系結構。集群虛擬伺服器通常包括:真實伺服器(RealServers)和負載均衡器(Load Balmlcer)。

由於虛擬伺服器的網路地址轉換方式是基於IP偽裝的,因此對後台真實伺服器的操作系統沒有特別要求,可以是windows操作系統,也可以是Lmux或其他操作系統。

負載均衡器是伺服器集群系統的惟一入口點。當客戶請求到達時,均衡器會根據真實伺服器負載情況和設定的調度演算法從真實伺服器中選出一個伺服器,再將該請求轉發到選出的伺服器,並記錄該調度。當這個請求的其他報文到達後,該報文也會被轉發到前面已經選出的伺服器。因為所有的操作都在操作系統核心空間中完成,調度開銷很小,所以負載均衡器具有很高的吞吐率。整個伺服器集群的結構對客戶是透明的,客戶看到的是單一的虛擬伺服器。

負載均衡集群的實現方案有多種,其中一種是Linux虛擬伺服器LVS(Linux Virtual Server)方案。LVS實現負載均衡的技術有三種:網路地址轉換(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直接路由(Direct Routing)和IP隧道(IP Yunneling)。

網路地址轉換按照IETF標准,允許一個整體機構以一個公用IP地址出現在Inlemet上。通過網路地址轉換,負載均衡器重寫請求報文的目標地址,根據預設的調度演算法,將請求分派給後端的真實伺服器;真實伺服器的應答報文通過均衡器時,報文的源地址被重寫,把內部私有網路地址翻譯成合法網路IP地址,再返回給客戶,完成整個負載調度過程。

直接路由的應答連接調度和管理與網路地址轉換的調度和管理相同,但它的報文是直接轉發給真實伺服器。在直接路由應答中,均衡器不修改、也不封裝IP報文.而是將數據幀的媒體接入控制MAC(Medium Aceess Control)地址改為選出伺服器的MAC地址,再將修改後的數據幀在區域網上發送。因為數據幀的MAC地址是選出的伺服器,所以伺服器肯定可以收到該數據幀,從中獲得該IP報文。當伺服器發現報文的目標地址在本地的網路設備時,伺服器處理該報文,然後根據路由表應答報文,直接返回給客戶。

IP隧道是將一個IP報文封裝在另一個IP報文中的技術。該技術可以使目標為某個口地址的數據報文被封裝和轉發到另一個IP地址。用戶利用IP隧道技術將請求報文封裝轉發給後端伺服器,應答報文能從後端伺服器直接返回給客戶。這樣做,負載均衡器只負責調度請求,而應答直接返回給客戶,不需要再處理應答包,將極大地提高整個集群系統的吞吐量並有效降低負載均衡器的負載。IP隧道技術要求所有的伺服器必須支持IP Yunnehng或lP.封裝(Encapsulation)協議。

2 集群虛擬伺服器報文延遲的確定

通過一個裝有5台真實伺服器並使用網路地址轉換技術實現Linux虛擬伺服器的實際系統,可以得到有關請求和應答報文的時戳(Time Stamp)文件n根據這些文件.能夠計算出集群虛擬伺服器的模擬和建模所需數據。

為了確定隨機變數分布類型和參數,應該統計下列延遲:(1)從客戶到負載均衡器的傳播延遲(Transport Delay);(2)負載均衡器的應答延遲(Response Delay);(3)從負載均衡器到真實伺服器的傳播延遲;(4)真實伺服器的應答延遲;(5)從真實伺服器到負載均衡器的傳播延遲;f61負載均衡器對真實伺服器的應答延遲;(7)從負載均衡器到客戶的傳播延遲。

在實際系統產生的時戳文件中,問接地描述了上述各延遲時間。文件包含的內容如下:

當一個服務請求到達集群虛擬伺服器系統時,即產生帶有惟一序列號的同步請求報文(Synchronized Request Package),將該報文轉發到某一真實伺服器,同時建立該伺服器與客戶端的連接,每個這樣的連接都帶有惟一的埠號;該伺服器處理通過該連接的確認請求報文(Acknowledgement Request Package),直到伺服器收到結束請求報文(Finished Request Package)。對每一種類型的請求報文,系統都給予一個相應的應答報文。因此,在不同的報文時戳文件中,如果兩條記錄具有相同的埠號、報文類型和序列號,則它們是同一個請求或應答報文,對相關的時戳相減即可得到集群虛擬伺服器系統的模擬和建模所需的延遲數據。通過所編寫的C++程序即可計算這些延遲。

3 系統模擬模型

上述的集群虛擬伺服器實際系統的模擬模型如圖2所示,在負載均衡器、各通道、5台真實伺服器中通過或處理的均為請求或應答報文。

4 隨機變數模型的確定

對具有隨機變數的集群虛擬伺服器進行模擬,必須確定其隨機變數的概率分布,以便在模擬模型中對這些分布進行取樣,得到所需的隨機變數。

4.1 實際虛擬伺服器的延遲數據概況

在實際虛擬伺服器的負載均衡器、各通道和5台真實伺服器中,對請求和應答報文都有一定的延遲。部分報文延遲的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由表l中的數據可見,報文延遲的中位數與均值差異較大,所以其概率分布不對稱;變異系數不等於l,導致概率分布不會是指數分布,而可能是γ分布或其他分布。

4.2 隨機變數的概率分布

圖3為第一台真實伺服器到負載均衡器之間的通道報文傳播延遲直方圖,其中t為報文延遲時間,h(t)為報文延遲區間數。由圖3可知,通道內的報文傳播延遲數據近似服從γ分布或對數正態分布。

描述γ分布需要兩個參數:形狀(Shape)參數α和比例(Scahj)參數口,這兩個參數與均值M、方差V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

描述對數正態分布也需要形狀參數σ和比例參數μ,這兩個參數與均值M、方差V之問的關系也是非線性的:

式(1)~(4)都可以通過最大似然估計MLE(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方法或最速下降法(Steepest Descent Method)求出。表2給出了甩這兩種方法求出的從第一台真實伺服器到負載均衡器之間通道內的報文延遲概率分布參數。

使用累積分布函數和Q-Q圖可以校驗並進一步確定上述通道內報文傳播延遲的概率分布。取用表2中的參數,可以得到γ分布的累積分布函數,如圖4所示,其中t為報文延遲時間,F(t)為報文延遲的累積分布函數。為作比較,實驗分布也畫在該圖中。γ分布和對數正態分布的Q-Q圖如圖5所示。

由圖4和圖5可以看出,γ分布較好地擬合了該通道內的報文傳播延遲數據分布。其他通道報文延遲直方圖也有類似形狀。經計算和分析,這些通道的報文傳播延遲概率分布也近似服從γ分布。

根據表1中的數據以及相關的直方圖都難以確定在負載均衡器和真實伺服器中報文延遲的理論分布。因此,採用實驗分布作為其模型。

5 模型模擬

在建立了圖1所示的集群虛擬伺服器的系統模擬模型並確定了其隨機變數的分布特性後,可以採用由美國布魯克斯自動化公司(Brooks Automation)開發的模擬軟體Automod輸入該模型,並通過在Automod環境中編程進行集群虛擬伺服器的模擬和分析。

在Automod的模擬過程中,可以直接利用軟體提供的資源(Resource)作為各種報文數據處理的單元;系統各部分的報文排隊活動可以直接通過排隊(Queue)實現;建立一個負載產生器,等效為在Inlemtet上使用虛擬伺服器的客戶。

通過採用Automod的屬性變數(Attribute Variable)可以解決負載均衡器的雙方向報文處理功能的問題。負載均衡器使用輪轉調度演算法(Round Robin Scheling),即假設所有真實伺服器的處理性能均相同,依次將請求調度到不同的伺服器。

驗證模擬模型可以分別在實際虛擬伺服器系統和Automod的模擬模型中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對比:(1)在負載均衡器、各個真實伺服器和通道中排隊的應答或傳播報文數量;(2)真實伺服器及負載均衡器的cPU利用率。例如,當使用實際的應答或傳播報文延遲數據時,在Automod的模擬模型中,如果設置一個較低的資源量,則在模擬過程中就會發現大部分的負載都被堵在真實伺服器的排隊中,即真實伺服器處理報文的能力過低,無法與實際系統的狀況相比;如果設置一個較高的資源量,則意味著伺服器的並行處理能力增加,真實伺服器的利用率提高,負載就很少或不會滯留在真實伺服器的排隊中。因此,在Automod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模擬模型的資源量大小。

如果在Automod中增加負載產生器的負載產生率,就等效為用戶訪問量增加,通過觀察排隊中的負載滯留比例,就可以發現系統的最大處理報文的能力以及系統各部分應答報文可能出現瓶頸之處。例如,將負載產生率增加一倍,雖然系統仍然可以處理所有的報文,但各台真實伺服器的平均利用率將達80%左右。顯然,這時系統應答報文的「瓶頸」為真實伺服器,有必要在系統中增添一台新的真實伺服器。

通過一個包括5台真實伺服器的實際虛擬伺服器系統。收集並計算了模擬和建模的樣板數據。依據系統報文延遲的中位數、均值、變異系數和直方圖等,確定了系統隨機變數的概率分布;採用最大似然估計方法和最速下降法,得到了通道概率分布的具體參數;根據Q-Q圖和累積分布函數進一步校驗並最終確定通道的概率分布形式。使用Automod軟體進行了模擬建模和編程,藉助模擬結果可以發現虛擬伺服器的最大處理能力和可能的「瓶頸」之處。通過及時定位系統「瓶頸」,可以有的放矢地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系統,有效提高系統性能。所採用的模擬方法也可以用於其他領域的模擬建模或分析中。

在模擬模型中,負載均衡方式和調度演算法還需要進一步增加,以便於比較不同的虛擬伺服器系統。樣本數據也需要進一步擴充,以避免報文延遲的自相關性。

『陸』 求感測器畢業論文前言、摘要!

摘要:本文簡述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定義、組成及特點,並結合其特點介紹了無線感測器網路在各行各業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未來發展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技術問題。 關鍵詞:無線感測器網路;組成;應用;發展 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人類已經置身於信息時代。而作為信息獲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技術——感測器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感測器信息獲取技術已經從過去的單一化漸漸向集成化、微型化和網路化方向發展,並將會帶來一場信息革命。具有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無線感測器網路(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綜合了感測器技術、嵌人式計算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能夠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集網路分布區域內的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獲得詳盡而准確的信息,傳送到需要這些信息的用戶。 由於WSN的巨大應用價值,它已經引起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軍事部門、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被廣泛地應用於軍事,工業過程式控制制、國家安全、環境監測等領域。 無線感測器網路綜合了感測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現代網路及無線通信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等多種領域,是當前計算機網路研究的熱點。 一、發展概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將傳統感測器採用點對點傳輸、連接感測控制器而構成感測器網路雛形,我們把它歸之為第一代感測器網路。隨著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感測器網路同時還具有了獲取多種信息信號的綜合處理能力,並通過與感測控制器的相聯,組成了有信息綜合和處理能力的感測器網路,這是第二代感測器網路。而從上世紀末開始,現場匯流排技術開始應用於感測器網路,人們用其組建智能化感測器網路,大量多功能感測器被運用,並使用無線技術連接,無線感測器網路逐漸形成。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新一代的感測器網路,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其發展和應用,將會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發達國家如美國,非常重視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IEEE正在努力推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和發展,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還於最近創辦了感測器網路協會(Sensor Network Consortium),期望能促進感測器聯網技術開發。美國的《技術評論》雜志在論述未來新興十大技術時,更是將無線感測器網路列為第一項未來新興技術,《商業周刊》預測的未來四大新技術中,無線感測器網路也列入其中。可以預計,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廣泛是一種必然趨勢,它的出現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變革。 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定義和特點 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看成是由數據獲取網路、數據分布網路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組成的。其主要組成部分是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模塊的節點,各節點通過協議自組成一個分布式網路,再將採集來的數據通過優化後經無線電波傳輸給信息處理中心。 無線感測器網路操作系統Tiny0S141的研製者,Jason Hill博士把WSN定義為: Sensing+CPU+Radio=Thousands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李建中教授將WSN定義為:WSN是由一組感測器節點以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有線或無線網路,其目的是協作地感知、採集和處理網路覆蓋的地理區域中感知對象的信息,並發布給觀察者。從硬體上看,WSN節 點主要由數據採集單元、數據處理單元、無線數據收發單元以及小型電池單元組成,通常尺寸很小,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等特點;從軟體上看,它藉助於節點中內置感測器有效探測所處區域的溫度、濕度、光強度、壓力等環境參數以及待測對象的電壓、電流等物理參數,並通過無線網路將探測信息傳送到數據匯聚中心 進行處理、分析和轉發。
原文出自: http://www.3qlw.com/gongxue/tongxinxue/2010-07-22/1420.html

『柒』 低功耗無線感測節點設計論文

S-MAC協議
S-MAC(Sensor-MAC)協議是較早的針對WSN的一種MAC協議,他是在802.11MAC的基礎上,採用下面介紹的多種機制來減少了節點能量的消耗。固定周期性的偵聽和睡眠: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感測器節點要盡量處於低功耗的睡眠狀態。S-MAC協議採用了低占空比的周期性睡眠/偵聽。為了使得S-MAC協議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在覆蓋網路中形成眾多不同的虛擬簇。
消息傳遞技術:對於無線信道,傳輸差錯與包長度成正比,短包成功傳輸的概率要大於長包。在S-MAC協議中消息傳遞技術將長消息分成若干短包,利用RTS/CTS握手機制,一次性發送整個長消息,這樣既提高發送成功率,有減少了控制消息。流量自適應偵聽機制:感測器節點在與鄰居節點通信結束後並不立即進入睡眠狀態,而保持偵聽一段時間,採用流量自適應偵聽機制,減少了網路中的傳輸延遲。
S-MAC協議與IEEE802.11 MAC相比,在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睡眠機制的引入,使得網路的傳輸延遲增加,吞吐量下降。針對S-MAC協議存在的不足,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改進,提出了一種帶有自適應睡眠的S-MAC協議。
3.3.2 LMAC協議
LMAC協議使用時分多址 (TDMA)機制,時間被分成若干個時隙, 節點在傳送數據時不需要競爭信道,可以避免傳輸碰撞造成的能量損耗。節點只能指派一個控制時隙,在時隙期間,節點總是會傳送一條信息,此信息包含兩部分:控制信息和數據單元。由於一個時隙只能被一個節點控制, 所以節點可以無沖突的進行通訊。
3.3.3 T-MAC協議
T-MAC(Timeout-MAC)協議與自適應睡眠的S-MAC協議基本思想大體相同。數據傳輸仍然採用RTS/CTS/DATA/ACK的4次握手機制,不同的是在節點活動的時隙內插入了一個TA(Time Active)時隙,若TA時隙之間沒有任何時間發生,則活動結束進入睡眠狀態。TA的取值對於T-MAC協議性能至關重要,其約束條件為:TA=m(C+R+T),m>1,其中C為競爭信道時間,R為發送RTS分組的時間,T為RTS分組結束到發出CTS分組開始的時間。在模擬的時候,一般選取m=1.5,即:TA=1.5×(C+R+T)。
T-MAC協議雖然能根據當前網路的動態變化,通過提前結束活動周期來減少空閑偵聽提高能效,但帶來了「早睡」問題。所謂早睡問題是指在多個感測器節點向一個或少數幾個匯聚節點發送數據時,由於節點在當前TA沒有收到激活事件,過早進入睡眠,沒有監測到接下來的數據包,導致網路延遲。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未來清除發送和滿緩沖區優先兩個方法。
基於競爭的MAC協議通常很難提供實時性保證,而且由於沖突的存在,浪費了能量。基於競爭的協議在有些應用場合(比如主要考慮節能而不太關心時延的可預測性時)有較大的應用,基於競爭的協議需要解決的是提供一個實時性的統計上界。根據這類協議的分布式和隨機的補償特性,基於競爭的協議沒有確切的保證不同節點的數據包的優先順序。因此,有必要限制優先順序倒置的概率以建立統計上的端到端的時延保證。
3.3.4 Wise-MAC協議
Wise - MAC協議在非堅持CSMA協議的基礎上,採用前導碼采樣技術控制節點處於空閑偵聽狀態時的能量消耗。與S-MAC和T-MAC協議相比,節能效果非常顯著。
無線信道在傳輸過程中經常出現錯誤,所以需要鏈路層的確認機制來恢復丟失的數據包。Wise-MAC協議的ACK數據幀不僅用來對接收到的數據包進行確認,還會通知其他鄰居節點到下一次采樣的剩餘時間。通過這種方式,每個節點不斷更新相鄰節點的采樣時間偏移表。利用這些信息,每個節點可以選擇恰當的時間,使用最小長度的喚醒前導碼向目的節點發送數據。
Wise-MAC協議可以很好地適應網路流量變化,他是和WISENET超級功耗SoC晶元結合設計的。Wise-MAC協議的采樣同步機制會帶來數據包沖突的問題,也會由於節點學要存儲相鄰節點的信道偵聽時間,會佔用寶貴的存儲空間,增加協議實現的復雜度,尤其是在節點密度較高的網路內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3.3.5 DMAC協議
數據採集樹是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一種重要的通信模式,DMAC協議就是針對這種數據採集樹而提出的,目標是減少網路的能量消耗和減少數據的傳輸延遲。DMAC協議採用不同深度節點之間的接收發送/睡眠的交錯調度機制。將節點周期劃分為接收、發送和睡眠時隙,數據能沿著多跳路徑連續地從數據源節點傳送到匯聚節點,減少睡眠帶來的傳輸延遲。
3.3.6 Z-MAC協議
綜合CSMA和TDMA二者各自的優點,由RHEE 等在2005年提出了一種混合機制的Z-MAC協議。
Z-MAC將信道使用物化為時間幀的同時,使用CSMA作為基本機制,時隙的佔有者只是有數據發送的優先權,其他節點也可以在該時隙發送信息幀,當節點之間產生碰撞之後,時隙佔有者的回退時間短,從而真正獲得時隙的信道使用權。Z-MAC使用競爭狀態標示來轉換MAC機制,節點在ACK重復丟失和碰撞回退頻繁的情況下,將由低競爭狀態轉為高競爭狀態,由CSMA機制轉為TDMA機制。因而可以說,Z-MAC在較低網路負載下,類似CSMA,在網路進入高競爭的信道狀態之後,類似TDMA。
Z-MAC並不需要精確的時間同步,有著較好的信道利用率和網路擴展性。協議達到即時的適應網路負載的變化的同時,TDMA和CSMA機制的同步和互換會產生較大的能量耗損和網路延遲問題。

『捌』 好寫的物聯網專業論文題目寫作參考

物聯網是通過信息感測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下面我給大家帶來2021好寫的物聯網專業論文題目寫作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物聯網論文題目

1、 基於嵌入式PC和物聯網的無人駕駛 拖拉機 研究

2、 太陽能農機發動機監測系統設計—基於智慧農業物聯網信息採集

3、 基於物聯網的農業生產監控系統設計

4、 基於農業物聯網的智能溫室系統架構與實現

5、 基於物聯網的水田無線監控系統設計

6、 基於物聯網植物工廠監控系統的設計

7、 基於物聯網的精準農業玉米長勢監測分析系統研究

8、 基於物聯網的葡萄園信息獲取與智能灌溉系統設計

9、 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長輸管道

10、 礦山物聯網雲計算與平台技術

11、 基於物聯網的智能衣櫃系統

12、 基於MQTT的物聯網系統文件傳輸 方法 的實現

13、 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能源互聯網數據支撐平台

14、 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分析

15、 高校智慧教室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實現

16、 運營商窄帶物聯網部署實現探討

17、 基於物聯網思維的商業銀行管理重構的戰略思想

18、 面向礦山安全物聯網的光纖感測器

19、 基於物聯網的水質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0、 工業物聯網環境下隱式人機交互消息傳播方法

21、 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監控系統設計

22、 疫苗冷鏈物流風險管理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23、 基於物聯網遠程血壓監測結合APP管理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24、 公安物聯網技術在社會治安防控中的應用

25、 物聯網中增強安全的RFID認證協議

26、 農業物聯網技術供需雙方決策行為分析——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模擬

27、 物聯網環境下數據轉發模型研究

28、 基於雲計算的物聯網數據網關的建設研究

29、 基於Citespace的技術機會發現研究——以物聯網技術發展為例

30、 利用物聯網技術探索智慧物流新未來——訪神州數碼集團智能互聯本部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閆軍

31、 物聯網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平台建設

32、 物聯網智能家居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設計

33、 是德科技中標福州物聯網開放實驗室窄帶物聯網低功耗測試系統以及射頻一致性測試系統

34、 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家庭健康醫療系統

35、 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分析

36、 新工科背景下物聯網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37、 新工科語境下物聯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38、 鐵塔公司基於LoRa物聯網的共享單車方案研究

39、 面向大數據的突發事件物聯網情報採集

40、 區塊鏈技術增強物聯網安全應用前景分析

41、 物聯網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方案研究

42、 大數據時代基於物聯網和雲計算的地震信息化研究

43、 礦山物聯網 網路技術 發展趨勢與關鍵技術

44、 基於物聯網與GPRS技術對武漢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的優化設計

45、 基於物聯網的醫院病房智能監護系統設計與實現

46、 基於電力物聯網邊緣計算實現脫網應急通信的方法

47、 物聯網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探析

48、 物聯網分享還是人工智慧壟斷: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數字資本主義

49、 基於MQTT協議的物聯網電梯監控系統設計

50、 基於時間自動機的物聯網網關安全系統的建模及驗證

物聯網 畢業 論文題目參考

1、基於物聯網的火電機組遠程診斷服務實踐

2、語義物聯網中一種多領域信息互操作方法

3、礦山物聯網服務承載平台與礦山購買服務

4、物聯網環境下的錳礦開采過程監測軟體設計

5、基於物聯網的館藏系統實現

6、地方轉型本科高校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7、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家居環境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分析

8、智能建築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剖析

9、關於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應用的探討

10、藍牙傳輸發現服務助力實現協作型物聯網

11、無線感測器網路與物聯網的應用研究

12、物聯網系統集成實訓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13、高校物聯網實驗中心規劃方案

14、面向異構物聯網的輕量級網路構建層設計

15、探索物聯網環境下企業組織架構的轉變

16、物聯網技術下校園智能安防系統的設計

17、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及前景展望

18、戰略新興物聯網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19、物聯網/感測網時代下新型圖書管理模式探析

20、物聯網信息感知與交互技術

21、探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創新運用方式

22、基於物聯網技術的遠程智能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3、農業物聯網技術創新及應用策略探討

24、基於物聯網的園區停車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5、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蔬菜」溯源體系探索

26、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研究

27、物聯網接入技術研究與系統設計

28、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數據中心整體運維解決方案研究

29、基於工作導向的中職物聯網課程實踐教學分析

30、面向服務的物聯網軟體體系結構設計與模型檢測

31、面向物聯網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探討

32、物聯網環境下多智能體決策信息支持技術研究

33、物聯網和融合環境區域食品安全雲服務框架

34、高職《物聯網技術概論》教學思考與實踐

35、基於物聯網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設計

36、物聯網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優化研究

37、物聯網隱私安全保護研究

38、璧山環保監管物聯網系統試點應用研究

39、智能家居無線物聯網系統設計

40、物聯網溫室智能管理平台的研究

好寫的物聯網論文題目

1、物聯網的結構體系與發展

2、對於我國物聯網應用與發展的思考

3、物聯網環境下UC安全的組證明RFID協議

4、農業物聯網研究與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5、物聯網時代的智慧型物品探析

6、基於Zigbee/GPRS物聯網網關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7、物聯網概述第3篇:物聯網、物聯網系統與物聯網事件

8、物聯網技術在食品及農產品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9、物聯網——後IP時代國家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10、物聯網體系結構研究

11、構建基於雲計算的物聯網運營平台

12、基於物聯網的煤礦綜合自動化系統設計

13、我國物聯網產業未來發展路徑探析

14、基於物聯網的乾旱區智能化微灌系統

15、物聯網大趨勢

16、物聯網網關技術與應用

17、基於SIM900A的物聯網簡訊報警系統

18、物聯網概述第1篇:什麼是物聯網?

19、物聯網技術安全問題探析

20、基於RFID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

二、物聯網畢業論文題目推薦:

1、基於RFID和EPC物聯網的水產品供應鏈可追溯平台開發

2、物聯網與感知礦山專題講座之一——物聯網基本概念及典型應用

3、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與產業鏈分析

4、面向智能電網的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

5、從雲計算到海計算:論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6、物聯網 商業模式 探討

7、物聯網:影響圖書館的第四代技術

8、從嵌入式系統視角看物聯網

9、試論物聯網及其在我國的科學發展

10、物聯網架構和智能信息處理理論與關鍵技術

11、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家居系統

12、物聯網在電力系統的應用展望

13、基於物聯網的九寨溝智慧景區管理

14、基於物聯網Android平台的水產養殖遠程監控系統

15、基於物聯網Android平台的水產養殖遠程監控系統

16、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圖書館設計與實現

17、物聯網資源定址關鍵技術研究

18、基於物聯網的自動入庫管理系統及其應用研究

19、互聯網與物聯網

20、"物聯網"推動RFID技術和通信網路的發展


物聯網專業論文題目寫作參考相關 文章 :

★ 優秀論文題目大全2021

★ 電子類專業畢業論文題目及選題

★ 大學生論文題目參考2021

★ 2021通信學專業論文題目與選題

★ 通信專業畢業論文題目與選題

★ 大學生論文題目大全2021

★ 2021電子商務畢業論文題目

★ 2021環境工程專業論文題目

★ 建築工程方向畢業論文題目與選題

★ mba各方向的論文題目與選題推薦

『玖』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歡迎閱讀與收藏。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篇1

[1]謝延華,徐小亞.計算機網路工程的安全問題及其對策[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4,01:159-160.

[2]蔣偉.計算機網路工程安全問題及其對策[J].網路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08:159-160.

[3]朱粵杭.計算機網路安全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2:66-67.

[4]韓菁,張京輝,程婧.淺談計算機網路工程安全問題及其對策[J].網路安全技術與應用,2015,05:35+38

[5]現代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研究與發展[J].計算技術與自動化,2002,21(4).

[6]付凡成,彭裕.關於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探討[J].電子製作,2013(21).

[7]賀秀玲,姜運芳,施艷.計算機模擬技術與信息處理結合探究[J].煤炭技術,2013,32(7).

[8]陳振宇.喻文燁.淺析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5(32):117.

[9]黃石磊.淺談企業管理的信息化[J].科技資訊,2010(8):251-252.

[10]吳蘇雲.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電子技術與軟體工程,2016(12).

[11]陳香生.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中國商貿,2011(22).

[12]文勛,文金萍.淺析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3(2).

[13]李滔.分析企業信息化如何受計算機應用技術影響[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3(15).

[14]張新剛.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3(7).

[15]昌文鑫.淺析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4(3):211-212.

[16]程如貴.計算機用用技術對企業的信息化影響[J].計算機應用,2015(6).

[17]黃海明.電子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及特點[J].企業經濟,2015(4)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篇2

[1]孫衛琴,李洪成.《Tomcat 與 JSP Web 開發技術詳解》.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編程思想》.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術手冊》.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孫一林,彭波.《JSP資料庫編程實例》.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學活用HTML4》.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飛思科技產品研發中心.《JSP應用開發詳解》.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義,張躍平.《JSP實用教程》.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孫涌.《現代軟體工程》.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薩師煊,王珊.《資料庫系統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編程指南(第二版)》.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計算機工作室.《JSP編程技巧》.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紅,司光亞.《JSP Web編程指南》.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賽奎春.《JSP工程應用與項目實踐》.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趙婷.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5(23)

[15]譚朝貴.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作用研究[J].信息化建設.2016(01)

[16]崔玉禮.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進程及信息安全的影響[J].網路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04)

[17]文勛,文金萍.淺析計算機應用技術對企業信息化的影響[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3(03)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篇3

[1]米琦.基於多維變換的無線感測器網路定位演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

[2]湯文亮,曾祥元,曹義親.基於ZigBee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森林火災監測系統[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06)

[3]宋保業.無線感測器網路關鍵技術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08

[4]熊俊俏,馮進維,羅帆.基於JN5139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設計與實現[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05)

[5]祝勇.基於LS-SVC的感測網路鏈路質量評估機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4

[6]程春蕊,劉萬軍.高內聚低耦合軟體架構的構建[J].計算機系統應用.2009(07)

[7]孫利民等編著.無線感測器網路[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甄甫,劉民,董明宇.基於面向服務架構消息中間件的業務流程系統集成方法研究[J].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2009(05)

[9]陸瑩.基於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組網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7

[10]潘虎.煤礦安全監控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11]張杉.無線感測器網路通信機制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

[12]魏寶玲.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實施道路維護與監控[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

[13]吳中博,樊小泊,陳紅.基於能量水平的多Sink節點感測器網路路由演算法[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8(01)

[14]陳偉,吳健,胡正國.分布式監控組態系統實時數據傳輸模型[J].計算機工程.2006(22)

[15]原羿,蘇鴻根.基於ZigBee技術的無線網路應用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體.2004(06)

[16]任豐原,黃海寧,林闖.無線感測器網路[J].軟體學報.2003(07)

[17]張雪平.使用SecureCRT實現網路管理自動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02)

[18]R.T.Wainner,B.D.Green,M.G.Allen,M.A.White,J.Stafford-Evans,R.Naper.Handheld,battery-powerednear-IRTDLsensorforstand-[J]..2002(2-3)

[19]I.F.Akyildiz,W.Su,Y.Sankarasubramaniam,E.Cayirci.Wirelesssensornetworks:asurvey[J].ComputerNetworks.2002(4)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篇4

[1]江群斌.我國商業銀行網路銀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翟鳳航.組織系統數字檔案管理系統軟體的設計及實現[D].天津大學2012

[3]張興起.基於VPX標准和多核DSP陣列的信息處理平台設計[D].天津大學2012

[4]王璐.基於1553B匯流排的綜合航電數據載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12

[5]孫樹和.電力企業績效管理系統研究與設計[D].天津大學2012

[6]郎桐.無源自組網路輸電線路實時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D].天津大學2014

[7]郭毅.部門預算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14

[8]李灝.軟體無線電平台上空時編碼的實現和測量[D].天津大學2014

[9]謝國聰.基於.NET技術和多層架構的出租屋和流動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14

[10]高宜文.基於Wi-Fi的智能無線網路視頻監控系統視頻採集與處理平台的設計[D].天津大學2012

[11]毛延超.無線感測器網路中分簇多信道傳輸協議研究[D].天津大學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於鏈路預測的車輛網路路由演算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2

[13]尹超.無線網路視頻傳輸性能評測工具的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09

[14]童曦.基於.NET技術和多層架構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統[D].天津大學2014

[15]王廣彧.基於歷史軌跡預測的車輛自組織網路混合路由演算法[D].天津大學2014

[16]王偉海.龍口礦業集團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12

[17]賀明.基於NC-OFDM的IEEE802.11n與ZigBee共存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2

[18]葉君驕.基於SAT的長距離無線mesh網路管理平台[D].天津大學2012

[19]張松.基於IEEE802.11n的長距離無線鏈路性能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0]鍾武汨.基於壓縮感知的空間無線頻譜感知與重構系統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1]高明飛.北皂煤礦海域下開采水情在線監測應用系統[D].天津大學2012

[22]鄒宇.基於衛星授時的長距離無線Mesh網路MAC協議ST-TDMA[D].天津大學2014

[23]王為睿.山東省龍口礦業集團6000m~3/h制氧工程DCS設計與實現[D].天津大學2013

[24]莫志德.基於Web應用的停車管理系統開發和設計[D].天津大學2013

計算機論文參考文獻 篇5

[1](美)BruceMolay著,楊宗源,黃海濤譯.Unix/Linux編程實踐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麗.基於HTTP的實時信息傳輸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8(10)

[3]崔文婧.數字娛樂產業中流行文化對於電子游戲的.影響[D].北京服裝學院2010

[4]劉曉暉.SAP系統中不同物料分類的創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學2011

[5]封煒.基於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1

[6]趙胤.基於SAP的離散製造型企業成本控制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1

[7]李長斌.駝峰空壓站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2

[8]閔國石.鐵路工務作業安全控制系統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

[9]龔俊.基於Javamail技術的企業Email安全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2

[10]朱驍勇.基於SCCM的軟體分發管理與軟體封裝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學2013

[11]彭誠.基於GPS的物流車輛監控系統的設計和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3

[12]蘇政華.離散製造型企業的SAP系統FICO模塊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運維平台用戶許可權管理及日誌審計系統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項目管理在對日軟體外包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0

[15]劉進學.DeltaVDCS系統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統中的應用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16]李立平.基於數據挖掘的勘探隨鑽分析系統[D].上海交通大學2010

[17]王平.半自動閉塞控制信息數字化傳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2

[18]潘忠銳.鐵路OA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2

[19]黃怡君.銀行業的存儲虛擬化系統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2

[20]孫英.淺談Flash與XML之間的通信[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15)

;
閱讀全文

與無線感測網路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2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73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571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76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53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23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29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1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690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28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12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986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30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13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58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0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85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469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6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