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圓周率的由來
圓周率的由來:
一塊古巴比倫石匾(約產於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記載了圓周率 = 25/8 = 3.125。同一時期的古埃及文物,萊因德數學紙草書(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圓周率等於分數16/9的平方,約等於3.1605。
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時候就知道圓周率了。 英國作家 John Taylor (1781–1864) 在其名著《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Why was it built, and who built it?》)中指出,造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圓周率有關。
例如,金字塔的周長和高度之比等於圓周率的兩倍,正好等於圓的周長和半徑之比。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書》(Satapatha Brahmana)顯示了圓周率等於分數339/108,約等於3.139。
(1)免費圓周率的名字怎麼樣擴展閱讀: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研升肢飢究中發現:當一個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時,它的形狀就越來越接近圓。這一發現提供了計算圓周率的新途徑。阿基米德集用圓內接正多邊形吵返和圓外切正多邊形兩個方向上同時逐步逼近圓,經過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圓周率的值介於223/71和22/7之間的結論。
在我國,首先是由魏晉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劉徽得出了較飢做精確的圓周率的值。他採用「割圓術」一直算到圓內接正192邊形,得到圓周率的值是3.14。劉徽的方法是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這個方向逐步逼近圓的。
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我國著名數學家祖沖之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500多年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並且得出了兩個用分數表示的近似值:約率為22/7,密率為355/113。
祖沖之的這一成就,領先了西方約1000年,他取得這一非凡成果,正是基於對劉徽割圓術的繼承和發展。至於他是否還使用了其他巧妙的方法,已不得而知。祖沖之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巴黎「發現官」科學博物館的牆壁上介紹了祖沖之求得的圓周率,莫斯科大學禮堂的走廊上鑲嵌著祖沖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沖之命名的環形山……
用正多邊形通近圓,計算量非常大,要再向前推進,必須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開始掙脫求正多邊形的周長的繁難計算,求圓周率的方法也不斷更新。近代以來,很多數學家都進行了深人研究,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電子計算機的問世帶來了計算領域的革命,π的小數點後面的精確數字越來越多。2000年,某研究小組使用最先進的計算機,將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後12411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