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時候給老百姓治病的醫生叫什麼
郎中
古時候人們把為老百姓看病的醫生稱作是郎中,後來也稱大夫
㈡ 古代哪位神醫治病不收錢,叫人植杏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生,名叫董奉,字君異,隱昌緩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灶模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迅臘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後,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彷彿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裡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後來人們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㈢ 為什麼古代中醫要懸壺濟世有些醫生還不要錢
傳說古時候有個叫費長房的名醫,在他學醫之前,是個負責管理市場的小官。有一天,街上來了一個賣葯的老人,手裡拄著一根竹杖,竹杖上掛著一個葫蘆。老人賣的葯很靈驗,買葯的人絡繹不絕,所以老人一連住了好幾天。
這天傍晚,費長房下班回家,途中看到賣葯老人坐在一個路邊亭子里,他正想過去打聲招呼,忽見老人摘下葫蘆放在石幾上,然後擰開葫蘆蓋子,接著,老人的身形突然變小了,竟然一躍跳入了葫蘆中。費長房看呆了,以為自己花了眼,可揉完眼睛再看,老人的確不見了,那葫蘆卻分明放在石幾上。
費長房心中又驚又怕,不敢過去打攪。第二日,再遇到老人時,他便將老人請進酒樓,好酒好肉招待,然後詢問老人葫蘆里有何妙處,為何要跳入其中。老人哈哈大笑,其實,老人是看中費長房,覺著他是學醫的材料,昨日是特意鑽葫蘆讓費長房看的。他讓費長房傍晚下班後,再到昨天那個亭子里找自己,自己要回請他一頓。
晚上,費長房來到亭子,老人已等在那兒。老人打開葫蘆的蓋子,說你和我一同進去看看吧。費長房正要說葫蘆這么小我怎麼進得去,老人牽住費長房的手,說句「你跟我來」,費長房不知不覺地跟著老人一縱,竟然已經跳進了葫蘆裡面。只見裡面別有洞天,玉堂華麗,佳餚美酒擺滿桌子。費長房和老人暢飲一番後,老人又牽住他的手,腳下一縱,又出了葫蘆。
費長房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立馬跪倒在地,拜老人為師。後來,他就跟隨老人上山學習修仙之道。老人將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他。
數年後,費長房雖沒成仙,但學會了治病救人的醫術,老人還將自己的那根可鞭打百鬼瘟疫的竹杖送給了他。費長房下山後,仿照師父,將一個葫蘆懸掛在竹杖之上,開始游歷四方,治病救人,開始了「懸壺」行醫的一生,後來成為了一代名醫。
從那時起之,郎中行醫也都向他學習,開始用葫蘆來當作招牌,以示自己醫術高超、葯物靈驗。醫生行醫也別成為「懸壺濟世」。
㈣ 古代 人們怎麼稱呼醫生
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
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醫生,掌握醫葯衛生知識,從事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人員的統稱。醫生,古代稱大夫或郎中。現在「大夫」一詞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歐美醫生普遍被稱為「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
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發,只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葯劑師都逐漸開始獨自進行治療,他們也變得被看作醫生。外科醫生的法語稱呼為:Decin(Mesan),德語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聯邦英國外科醫生,今天還以「密司脫」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