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桑梓是什麼意思
桑梓 sāng zǐ
[one』s native place]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鄉桑梓。——《儒林外史》
《詩·小雅·小弁》記載:「淮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見了桑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後世即以桑梓作為家鄉的代稱。如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聞黃驪詩》中就有「鄉禽何事亦來此,今我生心憶桑梓」的感傷之句。
桑梓——家鄉、故鄉。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贊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2. 桑梓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借指故鄉。
桑梓[ sāng zǐ ]
釋義: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引證:沈從文 《王謝子弟》:「 七爺回信表示農會當然願意服務,因為一面是為桑梓服務,一面且與素志相合。」
近義詞:
故鄉[ gù xiāng ]
釋義: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
引證:冰心《晚晴集·我的故鄉》:「我生於一九○○年十月五日(農歷庚子年閏八月十二日),七個月後,我就離開了故鄉——福建福州 。」
3. 桑梓的意思是什麼
桑梓釋義:借指故鄉。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
桑梓讀音:sāng zǐ。
桑梓出處:漢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覩舊里焉。」
例句
1、過去所提倡的敬恭桑梓,現在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德容天地,情系桑梓。勤業勤職勤公勤奉獻,從來勤為天性;愛國愛校愛生愛教育,總之愛是源泉!今天是您的節日,我要衷心對您說一聲:謝謝您,老師!
3、我的桑梓我的家鄉是個絢麗的處所,它座落在一條寬寬的小河當中,富產魚和大米。
4. 桑梓的意思是
桑梓的意思是: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拼音】sāng zǐ
【出處】晉袁宏《後漢紀·明帝紀上》:「中國者,先王之桑梓也。」
中國是先王的故鄉啊。
【例子】我的桑梓是個絢麗的處所,它座落在一條寬寬的小河旁,富產魚和大米。
【近義詞】田園、故鄉、故里、鄉里、家園、家鄉、梓里
【反義詞】異域、他鄉、異鄉
(4)桑梓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桑梓的近義詞
故鄉
【拼音】gù xiāng
【解釋】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
【出處】魯迅《故鄉》: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例子】遠在海外的赤子,無時無刻不在懷念祖國,懷念故鄉。
2、桑梓的反義詞
他鄉
【拼音】tā xiāng
【解釋】家鄉以外的地方(多指離家鄉較遠的)
【出處】唐杜甫《江亭王閬州筵餞蕭遂州》詩:「離亭非舊國,春色是他鄉。」
驛亭並不是祖國,春天的景色是在異鄉見到的
【例子】中國留學生身在異國他鄉,心卻時時惦念著祖國。
5. 桑梓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特殊含義謝謝賜教
桑梓指家鄉、故鄉.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贊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6. 古文中桑梓是什麼意思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鄉桑梓。——《儒林外史》
《詩·小雅·小弁》記載:「淮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見了桑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後世即以桑梓作為家鄉的代稱。如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聞黃驪詩》中就有「鄉禽何事亦來此,今我生心憶桑梓」的感傷之句。
桑梓——家鄉、故鄉。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贊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7. 桑梓什麼意思
桑梓指的是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代指家鄉。
同案指的是同考取秀的人。
在下指的是自己,這里指范進。
【出處】:范進中舉 第三回
桑梓的典故
古人為了穿衣,家家種桑植麻。《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譯:五畝的住宅,種植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品衣服了。
所以「桑麻」一詞就專用來指農事,唐朝詩人孟浩然《過故人庄》詩,就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句子。
譯: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古代人們家宅旁常栽種桑和梓,《詩經·小雅》中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是說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後來「桑梓」就用來做「故鄉」的代稱。
譯:看到桑樹梓樹林,恭敬頓生敬愛心。
(7)桑梓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范進中舉的寫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
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1729,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吳敬梓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
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