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恐龍怎麼滅亡的
、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五、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六、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在恐龍滅絕之隕石撞擊說中,科學家們推斷,墜落的隕石引起巨大海嘯,濃煙直上天際,隕石甚至擊穿了地殼,達到地幔。 新浪科技訊 最近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的研究表明,尤卡坦半島隕星撞擊事件早於恐龍滅絕30萬年前就發生了,根本不能構成恐龍滅絕的原因。自從上世紀80年代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發現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相信它就是6500萬年前的一次隕星撞擊地球後留下的,並相信這次撞擊導致了恐龍滅絕。 這個小組的研究結論發表在今天出版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很多證據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6500萬年前的一次隕星撞擊地球導致了火山噴發和地球氣候的巨大變化,最終使恐龍在地球上滅絕。當巨大的、一半在水下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在尤卡坦半島發現,看來就成了最佳的候選證據了。 研究人員說:「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就被認為是6500萬年前隕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和大量其他生物滅絕的有力證據。」 隕石坑岩石中含有一層高濃度的銥元素,就是K-T界線的標志,K-T界線意思是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即大約6500萬年前。銥是一種地球上的稀有元素,卻是隕星里最為普通的元素。 但是研究人員說,在隕石坑正中部位鑽孔取出的核心物質,表明它的年代要比K-T界線早30萬年還要多,因此「這次撞擊不可能像通常認為的那樣是導致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的原因」。 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格塔-凱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來自德國、瑞士和墨西哥的專家,他們研究了直徑200千米的隕石坑中間表面以下1500米范圍的樣本。另外一些樣本包括一些像玻璃一樣的岩石小塊,它們是在撞擊中融化形成的,時代倒可能是在6500萬年前,估計誤差會在幾十萬年左右。 但是核心部位的樣本表明隕石坑內的化石,是在早於白堊紀與第三紀界線30萬年前就死亡的生物。重力證據也表明它比以前認為的年代要早。 這項發現也支持了另外一種理論,恐龍和其他生物滅絕於使地球氣候發生大變的一系列災難,凱勒的研究小組說。 他們認為其他一些隕石坑的時代大致也是在這個時期。沒有哪次撞擊的影響能夠大到導致整個地球氣候的大變化。但是隕星撞擊地球的時代,正是地球上火山活動頻繁的時代,即著名的德干火山作用時期。那時溫室型氣體組成的大氣使地球變暖,大量生物滅絕。 「希克蘇魯伯撞擊正是發生在地球火山作用強烈、全球氣候變暖的時代。」凱勒說。現在印度的德干,就是由6500萬年前接近地核的熔岩噴發而形成的。火山爆發給地球表面帶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引起了溫室效應,最終導致大量動物和植物滅絕。 「此次發現說明了白堊紀與第三紀界線的撞擊事件可能只是促成恐龍徹底滅絕的最後因素,而不是造成慘劇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員總結說。現在他們需要發現這真正最後一擊留下的隕石坑。他們推測印度著名的Shiva坑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 凱勒說,有明顯的證據表明第三次大撞擊發生在恐龍滅絕15萬年後,這次撞擊使以前在全球范圍的災難中滅絕的動物和植物恢復的可能變得微乎其微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二三百萬年,但比起恐龍的生存歷史,只是短暫一瞬間。大約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到近億年前這段時間,地球曾經是一個恐龍主宰的世界。它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可是不知為什麼,後來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 恐龍斷子絕孫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這是生物發展史上的重大疑案。有些科學家認為,有花植物的出現,改變了吃植物的恐龍的食物成分,導致整個恐龍類的滅絕。在恐龍生存的時期,植物界以銀杏、松、柏等裸子植物佔主要地位,它們對恐龍沒有什麼損傷。約在一億兩千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有花植物,雖把大地打扮得五彩繽紛,但卻給恐龍帶來了災難。 因為有花植物體內常常含有作用強烈的生物鹼,許多種生物鹼會對恐龍的生理產生不利的影響,有的還有很大毒性。當恐龍吞食了大量的生物鹼毒素之後,會引起嚴重的生理失調,最後導致死亡。這一觀點雖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善。如果最早的有花植物同有毒的生物鹼同時產生,那麼為什麼恐龍滅絕的時間比有花植物的出現晚了五千多萬年呢? 另一些科學家認為,是臨近地球的超新星爆炸所發出的巨大能量,改變了地球的溫度,使習慣於熱帶性氣候的恐龍無法生活,最後終於滅絕了。但是,地質學上有許多證據表明,當恐龍滅絕時,地球上至少有一段時間是炎熱的,並且沒有強烈的氣候變化。所以,這一觀點也有明顯的缺陷。 還有一些解釋恐龍滅絕的觀點,如大陸漂移,地球磁場的逆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急劇減少等等,但都還疑點重重,尚待探索。
②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關於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
一、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五、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六、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③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恐龍的滅絕原因一直有爭議,沒有確切地說法。科學在進步,相信有一天會有結果的。
恐龍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譯,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在大滅絕中脫穎而出,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 ,這顯示鳥類可能是恐龍的後代。
1、2000年理論
德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並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滅絕。
2、隕星撞擊說(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由於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造山運動說
3、小行星撞擊地球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化說
由於板塊移動,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的巨幅改變。嚴寒而乾燥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5、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
6、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這個學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規模地爆發。
7、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8、哺乳進化說(偷吃說)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最終導致恐龍的生育危機,導致恐龍滅絕。
9、物種進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長達1.6億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最終導致絕種。
10、受挫理論說
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陸續發現了古老爬行類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龍的蛋化石。按照形態結構,可以把恐龍蛋分為短圓蛋、橢圓蛋和長形蛋等種類。我國科學家首次採用CT技術對山東萊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無損傷內部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了山東萊陽的一些恐龍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無法觀察到的恐龍胚胎。一些科學工作者認為。恐龍胚胎的變形與錯位,有可能導致恐龍蛋無法正常孵化,從而使恐龍走向衰弱最終滅絕。
11、驟變理論說
根據深海地質鑽探得到的資料,一些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無法很好地適應環境,引起其身體中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嚴重損壞。結果,恐龍無法繁殖後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
12、變化理論說
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絕滅是生物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試圖解釋其原因,但是至今沒有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這一理論並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其豐富的多樣性更是表現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但無論發生了什麼,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恐龍無法適應所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或改變。
除了上述12種比較著名之說外,還有許多較鮮為人知的說法(如太陽黑子爆發、電磁擾動、地球磁場方向及強弱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