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 無黨派人士
無黨派人士
無黨派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般稱無黨無派的知名人士為社會賢達。如1946年召開的舊政協會議,就有9位代表是以"社會賢達"的身份出席的。1948年,郭沫若等無黨派知名人士在致電毛澤東同志,以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的時候,為了與以往的社會賢達相區別,最先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1949年,新政協會議還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
由於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老一代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減少,新一代無黨派人士的出現,形成了多種稱謂並存的局面。除了繼續沿用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以外,主要有無黨派人士、無黨派愛國人士、無黨派知名人士、無黨派代表人士和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等稱謂。2000年,中共中央統戰部下發的《關於加強無黨派人士工作的意見》,正式規范了對無黨無派人士的稱謂,明確對無黨無派人士群體稱無黨派人士,對無黨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稱無黨派代表人士。2004年,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協章程修正案,也將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改稱無黨派人士界別。《意見》在此基礎上作出進一步明確界定,即"指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
根據《意見》規定,新世紀新階段的無黨派人士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一是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具有無黨派身份。這是無黨派人士的首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即並不是只要具備了無黨無派身份,就是無黨派人士。二是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無黨派人士所從事的活動具有政治性,在所聯系群眾中要有影響力和代表性。三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的素質。這是由無黨派人士的社會基礎決定的。具體地說,無黨派人士是以無黨無派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社會群體,主要分布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醫葯衛生、企業、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等領域。四是具有統戰工作對象身份。無黨派人士不等於無黨派群眾。廣大無黨派工農基本群眾,盡管他們在統一戰線中居基礎地位,但從來就不是統戰工作對象,當然也就不能稱之為統一戰線意義上的無黨派人士。總之,《意見》對無黨派人士作出明確界定,為切實做好無黨派人士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為充分發揮無黨派人士作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Ⅱ 無黨派人士是什麼概念
無黨派人士是指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
無黨派人士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具有無黨派身份。
二、是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無黨派人士所從事的活動具有政治性,在所聯系群眾中要有影響力和代表性。
三、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的素質。具體地說,無黨派人士是以無黨無派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社會群體,主要分布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醫葯衛生、企業、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等領域。
四、是具有統戰工作對象身份。
無論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建國以來不同的歷史時期,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他們所從事的活動體現出鮮明的政治性。
就無黨派人士群體而言,它並不像政黨那樣有系統的組織機構和嚴密的組織紀律,也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因而並不是一個政治組織。
無黨派人士和民主黨派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主體。但民主黨派成員的成長除了中共的政治引導外,還有其各級組織的自身建設,而無黨派人士的成長則缺少相應的組織機構,缺少成長的台階,這給我們開展無黨派人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處。
Ⅲ 政治面貌中,「群眾」和「無黨派人士」的區別。
政治面貌的群眾和無黨派人士的區別如下:
1、成員主體不同
無黨派人士主體是知識分子。
群眾的主體是廣大勞動人民。
2、知識教育程度不同。
無黨派人士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的素質。這是由無黨派人士的社會基礎決定的。具體地說,無黨派人士是以無黨無派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社會群體,主要分布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藝術、醫葯衛生、企業、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等領域。
群眾較無黨派人士而言,教育程度較低,大多數為勞動人民。
3、政治意願不同
無黨派人士要有參政議政的願望和能力。無黨派人士是一種政治面貌,體現的是一種政治身份。無黨派人士的基本職能與民主黨派相同,即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這是無黨派人士的政治責任。
群眾一般是指不參與黨派,也不參與任何政治運動的人士。
Ⅳ 無黨派人士和群眾區別是什麼
1、含義不同
無黨籍,或稱無黨派、獨立人士,是指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公職人員或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在選舉時又稱為獨立候選人,在中國大陸稱之為無黨派人士。
群眾有兩種含義:
(1)泛指人民大眾。
(2)指一個人的政治面貌,即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或共青團的人
2、成員主體不同
無黨派人士主體是知識分子。這就是說,無黨派人士不等於無黨派群眾。廣大無黨無派的基本群眾,盡管在統一戰線中居於基礎地位,但不能稱之為統一戰線意義上的無黨派人士。
但對群眾知識背景、社會地位、階層都沒有要求和定性。
3、政治意願不同
無黨派人士要有參政議政的願望和能力。無黨派人士是一種政治面貌,體現的是一種政治身份。無黨派人士的基本職能與民主黨派相同,即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這是無黨派人士的政治責任。
群眾一般是指不參與黨派,也不參與任何政治運動的人士。
1946年,周恩來總理對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與實質做過專門說明:「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他們在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質上是有黨派性的。」
Ⅳ 什麼是無黨派人士
無黨派人士是沒有黨派組織的有黨派性的民主人士,2000年,中央統戰部下發《關於加強新時期無黨派人士工作的意見》,正式規范了對無黨無派人士的稱謂,統一使用「無黨派人士」這個概念,明確對無黨無派人士群體稱無黨派人士,對無黨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稱無黨派代表人士。
同年,《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決定》進一步肯定了無黨派人士這個概念,明確無黨派人士是統一戰線的重要工作對象。
無黨派民主人士稱謂階段。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月5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發給毛澤東的響應「五一」號召的致電中,為了與以往的「社會賢達」相區別,首次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
這一稱謂,准確地把參加了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而又沒有加入任何黨派組織的人士,同那些以無黨無派面目出現、實際上依附於國民黨政府的政客區分開來,反映了無黨派民主人士在重大歷史關頭對政治道路的正確選擇,使我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更加團結鞏固。
以上內容參考共產黨員新聞網——無黨派人士稱謂的由來
Ⅵ 什麼叫民盟盟員或無黨派人士
一、無黨派人士解釋:
無黨派人士是指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具體到我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稱無黨無派的知名人士為社會賢達。
二、民盟盟員解釋:
民盟盟員成員是對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屬於中國民主黨派)人員的稱呼。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民主黨派之一。1941年3月,民盟成立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當時參加的黨派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中國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鄉村建設協會。
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故有三黨三派之稱。1944年9月10日改現名。民盟的成員主要是以從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會精英階層所組成。
(6)無黨派人士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民盟盟員條件與義務介紹:
《中國民主同盟章程修正案》第二章 盟員
第十三條 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和其他工作的中國知識分子,自願遵守中國民主同盟章程,可以申請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第十四條 吸收盟員,須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經兩位盟員介紹,由基層組織考察、討論通過後,報設區的市、直轄市的區、自治州及其以上委員會審核批准,逐級上報,由民盟中央備案。
必要時,設區的市、直轄市的區、自治州及其以上委員會可以直接吸收盟員。
第十五條 盟員有下列義務:
(一)遵守民盟章程,執行民盟決議,參加基層組織生活和民盟活動,交納盟費;
(二)參加國家政治生活,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維護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
(三)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遵守職業道德,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四)密切聯系群眾,接受民盟組織和群眾的監督。
Ⅶ 無黨派人士是什麼意思
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思是:不願意(沒有)參加任何黨派,且對國家付出巨大貢獻的愛國民主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
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李達、張奚若、馬寅初、周谷城、王之相、吳有訓、洪深、歐陽予倩、李四光等,這些代表人物是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Ⅷ 無黨派代表人士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區別
區別:
1、含義不同
無黨籍,或稱無黨派、獨立人士,是指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公職人員或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在選舉時又稱為獨立候選人,在中國大陸稱之為無黨派人士。
群眾有兩種含義:(1) 泛指人民大眾。(2) 指一個人的政治面貌,即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或共青團的人
2、成員主體不同
無黨派人士主體是知識分子。這就是說,無黨派人士不等於無黨派群眾。廣大無黨無派的基本群眾,盡管在統一戰線中居於基礎地位,但不能稱之為統一戰線意義上的無黨派人士。
但對群眾知識背景、社會地位、階層都沒有要求和定性。
3、政治意願不同
無黨派人士要有參政議政的願望和能力。無黨派人士是一種政治面貌,體現的是一種政治身份。無黨派人士的基本職能與民主黨派相同,即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這是無黨派人士的政治責任。
群眾一般是指不參與黨派,也不參與任何政治運動的人士。
1946年,周恩來總理對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與實質做過專門說明:「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在中
(8)無黨派人士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科學決定了黨外人士的四個基本條件;
第一,無黨派人士要有無黨派的地位。這是第一個條件,但不是唯一的一個。也就是說,他們不只是無黨派,他們是獨立的。
第二,無黨派人士要有參政議政的意願和能力。獨立派是一種政治認同,一種政治認同。
第三,無黨派人士必須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影響。也就是說,具有獨立政黨地位和知識資格的人,不一定非得是無黨派人士。他們還需要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能夠發揮正能量,具備一定的能力。
第四是黨外人士以知識分子為主。也就是說,沒有黨籍的人與沒有黨籍的人是不一樣的。無黨派人士是指以無黨派為主體的社會群體。它們主要分布在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葯衛生、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國有企業、新型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等領域。
Ⅸ 無黨派是什麼意思
無黨派民主人士曾稱「無黨無派」、「社會賢達」、「無黨派愛國人士」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加單位之一。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符定一等12人響應號召,先後來到解放區,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參加了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了政協《共同綱領》,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以後,「無黨派民主人士」作為一個單位在政協保持至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9)無黨派人士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由於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進入新時期後,隨著老一代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減少,這個稱謂已經不能准確反映無黨無派人士群體的現狀。
2000年,中央統戰部正式規范了對無黨無派人士的稱謂,明確對無黨無派人士群體稱「無黨派人士」,對其中的代表人物稱「無黨派代表人士」。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協章程修正案,正式將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改為無黨派人士。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又將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改為無黨派人士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