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線網路 >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4-27 08:08:51

❶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以此來告誡子女行孝要及時,趁父母親健在的時候關心關愛他們,不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也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里所指的一般是不正義的事。

出自《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原文節選如下: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譯文: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

❷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子女想起贍養自己的父母時,等不及的父母這時已經離我們而去了。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或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❸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的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是: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春秋·孔子《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

(3)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嘆息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裡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服侍,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大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因為這緣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❹ 子欲養而親不在 什麼意思

「子欲養而親不在」 並不是出自古語原句。古語原句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古語整句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處《韓詩外傳》卷九·第三章
意思是:當你想贍養雙親,可能他們已等不及便過世了。

❺ 子欲孝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兒女想贍養雙親,但是雙親卻都已不在人世。警醒世人當親人健在的時候就要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報答、關心、孝順他們,不要等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才去後悔。

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拓展資料

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待,則是孝子的無奈。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皋魚之口,並非出自孔子之口。

但是歷來被當做孔子之語。此誤有點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將這句話的出處定為孔子。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說這話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❻ 子欲養而親不在 什麼意思

整句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名句注釋: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6)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處《韓詩外傳》卷九·第三章(註:此句出處有二,此為其一)。

孔子出行,聞有哭聲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路旁。孔子辟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學,周遊諸侯,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簡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

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養親者十有三人。

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是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7)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出自《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是春秋時期孔子所著。

白話文翻譯為: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

公元前150年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卷九引用了「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以上的嘆息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裡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床,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

樹大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因為這緣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❽ 風欲靜而樹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什麼意思

沒有風欲靜而樹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應該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出處——春秋戰國孔子《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白話文翻譯為: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

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8)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生活中,還有許多人因為自己的粗心、懈怠而錯失盡孝的良機,留下了永遠的悔恨。這提醒我們,務必拿出一些時間來體貼照顧父母,忙碌不能成為不盡孝的理由,而只是一種借口,關鍵在於是否重視,重視了,再忙也可以擠出時間和精力來。

盡孝固然離不開物質條件,但不能把孝心和錢財等量齊觀,特別是在溫飽不愁的情況下,孝心的內涵更多的應該是對父母的尊敬、關心和體貼,更多的應該是精神意義上的東西。

忠與孝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在家講孝,在外言忠;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濃縮;忠是對祖國的孝道,孝是對父母的忠誠。

忠孝為人格之大端、立身之根本,立身既敗,萬事瓦裂。忠孝能否兩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實踐問題,而是觀念問題,把觀念轉變過來,處理好公事與家事的辯證關系,在通常情況下是應該也可以做到的。

❾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用法

用於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是痛失雙親的無奈的情景。

三、出處

漢代班固的《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

原文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譯文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

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說完就辭世了。

(9)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賞析

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後來用「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有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義的事

二、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❿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此內容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譯文: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家裡並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呢?」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我的志向高遠,卻因利益去輔佐奢華的君王,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因小事和他絕交,這是過失之三。

樹想靜止不動,風卻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贍養親人,親人卻已不在!逝去就永遠追不回來的是時光;過世後就再也見不到面的是雙親。請讓我從此告別人世吧。」於是站立不動,枯槁而死。

孔子說:「同學們應引以為戒,經歷過這件事,足以讓人知道該怎麼做了。」於是,孔子的學生有十三人辭別回家贍養雙親。

(10)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韓詩外傳》。

《韓詩外傳》是一部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范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而成,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系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注釋,也不是闡發。

《漢書·藝文志》第1708頁還著錄了其它幾部韓派《詩經》方面的著作,現已失傳,估計其性質與《韓詩外傳》類似。《韓詩外傳》是實際運用《詩經》的示範性著作。

《韓詩外傳》盡管名義上依附於《詩經》,但它使用的材料卻來自幾個哲學學派的著述並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來源,不過《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過。道德說教為其主要基調,但也有一些趣聞軼事,缺乏明顯的道德意義。

由於有24段缺乏引自《詩經》的起結論作用的詩句,這說明文本有缺損。考慮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資料佔全書的三分之一還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經用《詩經》引文作結束,據此可知,《韓詩外傳》與其說是一部創作,還不如說是一部編作。

閱讀全文

與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共享中心沒有網卡 瀏覽:531
電腦無法檢測到網路代理 瀏覽:1382
筆記本電腦一天會用多少流量 瀏覽:612
蘋果電腦整機轉移新機 瀏覽:1384
突然無法連接工作網路 瀏覽:1098
聯通網路怎麼設置才好 瀏覽:1236
小區網路電腦怎麼連接路由器 瀏覽:1073
p1108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219
怎麼調節台式電腦護眼 瀏覽:732
深圳天虹蘋果電腦 瀏覽:968
網路總是異常斷開 瀏覽:624
中級配置台式電腦 瀏覽:1031
中國網路安全的戰士 瀏覽:644
同志網站在哪裡 瀏覽:1429
版觀看完整完結免費手機在線 瀏覽:1467
怎樣切換默認數據網路設置 瀏覽:1118
肯德基無線網無法訪問網路 瀏覽:1294
光纖貓怎麼連接不上網路 瀏覽:1514
神武3手游網路連接 瀏覽:975
局網列印機網路共享 瀏覽: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