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免費經濟學的改變中的免費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給後世的商業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提供免費(或者至少是廉價得近乎免費)的平台產品,然後通過耗材、或者補給、或者服務,來獲得真正肥厚的利潤和收入。比如,中國移動會免費送你一部手機,當然,條件是之後兩年你每個月都要花很多錢打電話;咖啡供應商免費送一台咖啡機放在你辦公室里,不用說,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給你;惠普的列印機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幣,但列印墨盒正是這家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IT公司的主要利潤。因此,你也知道了,為什麼PlayStation 3游戲機剛出來時600美元的售價是個大笑話——游戲機廠商的利潤來自於從第三方游戲軟體中的分成,索尼卻忘了本似的執著地要把主機賣個大價錢。
但在《連線》雜志主編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來,過去100年來這種模式不過是前奏,真正的免費經濟時代直到互聯網時代才算真正拉開了帷幕。事實上,吉列刀片模式,在現代經濟學上早被「交叉補貼」的標簽給釘住了:免費獲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錢;或者免費獲得一個商品,但需要支付後續服務。 安德森及其同行所總結的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不再是交叉補貼那麼簡單。其基礎不是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了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而是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
准確地說,是提供免費商品的邊際成本正趨近於零。當然,沉沒成本還是有的,但由於技術的發展,服務/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觸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戶,其沉沒成本可以因此攤得很薄,而每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用戶新增一項服務的邊際成本則在急速朝零靠攏。
是不是很理論?想一想谷歌(Google)吧。這家公司的伺服器全部是自己手工攢的,據估計有60萬台機器在一個「伺服器農場」(server farm)里同時運轉,通過寬頻互聯網,為全世界的網路用戶提供搜索、郵件、地圖等服務。對於谷歌來說,新增一個用戶,或者給每個Gmail用戶新增 1GB位元組的存儲空間所需增加的成本幾可不計。所以,你看到,谷歌2004年愚人節推出的Gmail免費網路郵件服務的空間高達1GB,而當時雅虎 25MB(1GB的1/40)郵箱還需要你交錢才能用。從那之後,Gmail的空間容量每秒鍾都在增加,如今已經達到了5GB。
免費的當然不止是谷歌和Gmail服務,紐約時報過去28年來的報道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費從網上看到了。你可以免費創建、編輯Word和Excel文檔,無需花3000多元人民幣去購買微軟的Office套件。全世界游戲產業增長最快的是免費的網頁休閑游戲——史玉柱的《征途》和陳天橋的《傳奇》你可以看作是交叉補貼的代表者,當然也可以視作免費經濟時代里的一種基礎模式,因為它們的前提也是每用戶邊際成本的降低。
『貳』 旅遊景點免費算什麼經濟
摘要 你好,旅遊經濟免費也是算旅遊經濟,因為它帶動的是旅遊景區附帶的經濟增長。比如說周圍的餐飲,住宿以及一些娛樂設施的收入。
『叄』 當下的共享經濟,免費經濟,速度經濟都屬於營銷么
個人覺得現在的共享經濟,免費經濟,速度經濟都是屬於新興營銷手段,雖然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是因為其特殊的話題性本身就自帶營銷效果。
『肆』 免費經濟學的理論支持
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何以搖身一變成為數字經濟學的定律。
1838年,寓居巴黎的數學家安東尼·庫爾諾出版了如今被視為經濟學名著的《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盡管在當時並不為外界稱道)。在這本書中,他嘗試著提出了公司競爭的經濟學模型,並且在經過大量數學推算後得出結論:公司間的一切競爭關系都與他們生產產品的數量有關。如果市場中已經存在一個生產碗的工廠,而另一家公司也想開辦一個生產碗的工廠,那麼就要注意避免產量過剩,因為市場上同類產品過多將造成價格下跌。無論如何這兩家公司都會不約而同且各自獨立地規劃產量,以盡可能使價格保持高位運行。
這本書很快就被外界遺忘了,即使對最具啟發意義的著作而言,這也是常有的事兒。當時在法國經濟圈佔主導地位的法國自由學派對庫爾諾的理論並不感興趣,這無疑令他感到痛苦和沮喪。(不管怎麼說他的學術生涯成就卓著、獲獎無數,他於1877年逝世。)他去世之後,後輩經濟學家重讀《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這一經典著作,並得出結論認為庫爾諾受到了他同代人不公正的忽視,他們呼籲重新對庫爾諾提出的競爭模型進行研判。
1883年,法國數學家約瑟夫·伯特蘭德決定對《關於財富理論之數學原則的研究》一書做出恰當評判。伯特蘭德討厭這本書。實際上庫爾諾得出的所有結論無一正確。的確,伯特蘭德認為庫爾諾將產量確立為左右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這一做法過於武斷,以致他半開玩笑地將庫爾諾的模型重新界定為價格而非產量是決定競爭關系的關鍵變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來他竟然發現了一種堪稱簡潔的模型(即使並非特別簡潔)。
伯特蘭德認為相比限制產量以提高售價、增加利潤,各大公司更有可能降低價格以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確實,他們嘗試著相互壓價直到價格僅比產品成本稍高,這種做法被稱為「邊際成本定價法」。而且,如果正如維星網路在介紹庫爾諾時所言,「更低的價格催生了更高的需求,那就再好不過了。
伯特蘭德的競爭理論可以被簡化成如下表述:
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當然,在當時並不存在那麼多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性市場,至少與這些數學模型界定的情況差別很大,因為各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不存在產品分化)且企業相互間無串通行為。因此,其他經濟學家把他們歸入試圖以一種並非必要的方式將復雜的人類行為與各種剛性平衡對號入座的理論家之列。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隨著另一場學術爭論的興起,上述兩派經濟學家的爭吵已經被人們遺忘。
但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步入20世紀且市場競爭性日益增強、市場可度量程度不斷增加,各路研究人員重又開始關注庫爾諾和伯特蘭德這兩位觀點相左的法國佬。一代一代的經濟學研究者皓首窮經試圖弄清楚庫爾諾競爭模式更適用於哪些行業而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又適用於哪些行業。我將省略其中的細節,簡單來說就是:在各種市場類型中,在哪一類市場中易於獲得更多的原料,伯特蘭德競爭模型就更勝一籌,價格往往就與邊際成本相同。
倘若不是由於如今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前所未有的最具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伯特蘭德的競爭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能引起學術界興趣,這是一個各項服務和產品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的模型。在互聯網上,信息就是商品,而產品和服務很容易被復制,我們看到伯特蘭德競爭模型正以一種甚至會令伯特蘭德本人震驚的方式發揮著作用。
如果「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市場規律,那麼免費就不只是選項之一,它是無可迴避的終點,它是經濟規律所具有的力量,而你只能長期與它進行抗爭!
但是請稍等。軟體難道不是另一個邊際成本接近零的市場?難道微軟公司沒有向用戶收取數百美元的Office和Windows軟體使用費?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那麼這又如何與伯特蘭德的理論相符?
答案在於「競爭性市場」。微軟創造了一種能從網路效應中獲利頗豐的產品:用某種產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採取同樣做法的人就越多。以Windows這樣的操作系統為例,最流行的操作系統能吸引大多數軟體開發商創造大多數能夠在其上運行的程序。而以Office為例,由於你希望能與其他人共享文件,因此你傾向於使用大家都使用的相同程序。
這兩個例子都易於造成贏家通吃的市場,這就是微軟成就壟斷霸業的方式。而且當你得到一項壟斷權時,你可以收取「壟斷租金」,也就是說裝在一個標有「Office」標志盒子里的兩張塑料光碟售價300美元,而製造這些光碟的實際成本只有一到兩美元。
『伍』 免費是不是一種商業模式
在中國,前幾年的移動和聯通大戰中,移動運營商競相推出各種行動電話資費套餐方案,其中包含一定的免費通話時間,一定的免費簡訊條數,甚至是在你使用了足夠的服務之後,免費贈送你一部手機。eBay易趣在北美市場是靠向賣家收費而受到投資商青睞的,它從一開始就盈利,而且獲利頗豐。可是,馬雲卻宣布中國的淘寶是免費的,而且「幾年內都將免費」。曾幾乎壟斷了國內全部C2C市場的eBay,受到後來者淘寶的挑戰。這些公司是不是瘋了? 並非如此。它們只是在遵循一種全新的規則——這種規則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放到當今數字技術價格及容量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就顯出了深刻意義。道理很簡單:微軟和網景免費贈送瀏覽器是因為,它們在搶占網路瀏覽的標准;移動運營商的算盤是,從對手那裡爭奪更多的客戶,向客戶推廣能帶來更多價值的新電信業務;對於馬雲,2005年前後的中國C2C市場還不是一個該不該收費的問題——在交易信用、物流配送、互聯網普及、電子商務人口等方面,中國消費者與美國消費者沒有處於同一個世界中,因此,把「水庫」盡可能地、盡快地挖大,才是最最重要的工作。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總想獲得免費的午餐。就網路業而言,許多企業家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紛紛採用古老的銷售招數——免費贈送,企圖以此打響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在群雄紛爭的網路戰場上奏凱。其背後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網路好比一塊等待開墾的新大陸,現在趕緊去跑馬圈地——無論為此付出的短期代價有多大——日後自然會有好報。這便是高技術的自相矛盾之處:在價格下跌得最快——甚至為零的時刻,買賣還能夠照樣紅火。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免費對消費者來說是有吸引力的,雖然公司如何通過免費發放產品和服務來賺錢,並不總是那麼明顯。各公司常常要思考的是:在這個技術產品幾乎可以免費得到的世界上,自己怎樣才能保持競爭力? 在《免費——激進價格的未來》一書中,克里斯·安德森試圖解釋為什麼免費越來越成為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數字化技術的基礎經濟學決定了免費模式在數字世界比在模擬世界中更容易大行其道。這是因為,信息產品和服務具有「非常特別」的成本結構。它們是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生產第一份信息產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生產(或復制)此後的產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例如,一旦第一本書被印刷出來,生產另一本書的成本就只有幾美元。刻一張光碟只需要不到一美元,耗資上億美元的好萊塢巨片的成本大部分都花在第一份拷貝出來之前。這種成本結構有許多重要的意義。信息生產的固定成本的絕大部分是沉沒成本,即如果生產停止就無法挽回的成本。如果你投資於一座寫字樓但是又改變主意不想要它,你可以把樓出售,挽回部分成本。但是如果你拍的電影失敗了,沒有什麼市場可以讓你把劇本再賣出去。沉沒成本通常必須在生產開始以前預付。除此而外,大部分信息產品的營銷和銷售成本也越來越高。信息產品的可變成本也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即使已經生產了數量很大的拷貝,多生產一張拷貝的成本也不會增加。微軟不像波音,企業也沒有折舊和生產容量的限制:信息企業很容易在一天之內擴大自己的生產能力以滿足需求。如果你能生產一份拷貝,你就能以相同的單位成本生產100萬份拷貝,或1000萬份拷貝。獨特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免費經濟的誕生。谷歌為了讓其龐大的搜索引擎啟動運行,需要在軟體和基礎設施上投入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但其後遞增的搜索幾乎花不了它什麼錢。免費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交叉補貼」(cross subsidy)上,這也就是為什麼你訂購一個移動運營商的長期服務計劃,就可以得到一部「免費」手機。類似的情形還有,數字電視公司免費送機頂盒,為的是讓你訂閱付費頻道。免費加收費模式(freemium)是在網路生存空間中最常見的商業模式之一。這個說法由風險資本家弗雷德·威爾遜發明,也就是說,把服務分成從免費的到昂貴收費的各種不同等級,例如,有些網站和軟體如果付費的話,可以享用比免費版功能更多的「專業版」。這叫做價格歧視,即對那些給你的信息產品估價甚高的消費者,不妨賣一個好價錢,而對那些偶爾購買、不願意掏腰包的客戶,可以殺價銷售,甚至可以免費向大眾派發產品,因為產品散發得越廣,越有可能把更多的付費客戶吸引過來。免費加收費模式的核心是,在免費服務上賠錢,但在溢價的付費服務上賺錢,同時把前者作為一種廉價的推廣手段。舉個例子,上百萬的Skype用戶在網上進行聲音和視頻通話卻無需付一分錢,原因是一小部分用戶為了得到額外的功能而付出的費用補貼了免費用戶。通常而言,一家網站會遵循「百分之五定律」,也就是說百分之五的付費用戶是網站的所有收入來源。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夠運轉下去,是因為給其餘95%的用戶提供服務的成本是相當低廉的,可以視為零。廣告可以說是最有名的免費模式。你既不用為無線電視付費,也不必為搜索付費,兩者的原因都在於,你免費獲得的內容被附加了廣告。當然,安德森在書中指出,廣告不大可能為網上所有的內容帶來收入。如果你是一位博主,不管你有多麼牛氣,從Google AdSense服務中贏取的收入恐怕永遠也不會使你的寫作物有所值。如果博客更加關注的是聲名和影響力而不是金錢的話,或者,寫作博客是為了招攬更有利可圖的生意,比如說出書或演講,免費模式就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你想要純粹依靠網路為生,則「免費」會成為一個麻煩。就連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也承認,免費的午餐不是人人都可以品嘗到的。他說:「免費的問題在於,它排除了市場上所有的價格歧視結構……它往往會造成贏家通吃(winner-take-all)。」這並不是說除了免費,在網上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安德森指出,與免費模式競爭也沒有那麼難,只要商家能確實提供更好的東西或是具有差異性的東西。如果有真正獨特和可以滿足急切的消費需求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消費者還是會趨之若鶩的。把產品高價賣給付費程度高的客戶,存在兩種辦法。第一種是為產品增加價值:路透集團通過把它的主要產品以對客戶有用的方式組織起來,從而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所不同,避開了使自己的產品商品化的陷阱。第二種是不要給你的高端客戶以低價購買的機會。在網路經濟中,企業必須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細分市場,並充分利用信息處理技術把市場細分工作做得更好。因為如果它們不能夠找到辦法向高付費客戶收取高價,那麼就只能向付費程度低的客戶銷售通用信息。而網上的通用信息,像電話號碼、新聞故事、股價、地圖等等,只是在以邊際成本——零——的價格出售。前一天的經濟信息人人都可查到,獲取也不費分文,但交易人卻願意為稀缺的實時金融信息和分析付出成千上萬的美元,因為這些信息和分析能夠幫助他們預測未來的價格。由此,在免費與昂貴之間,存在著眾多的內容空間,其價值高低和潛在收入的多寡都各有不同。雖然消費者現在期待在網上能夠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免費的,但是,他們的期待和行為是有可能發生變化的。在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DVD問世之前,無線電視多少年都是完全免費的。如果能向消費者展示出足夠的好處,消費者會願意付費去獲得從前是免費的東西。這是當下網路公司們要深入思考的事情。雖然免費帶來了大量的流量,比如Twitter的爆炸性成長有目共睹,但大規模流行也並不能為一個無法立足的商業模式加以背書。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擁有定價權力的企業不一定總是選擇使用這樣的權力。成百萬的人願意為自己喜愛的社交網路埋單,但由規模帶來的潛在網路效應使得免費成為一種無法抗拒的戰略選擇。除了供應方的規模經濟,信息產品市場的另一個關鍵之處在於需求方的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當一種產品對一位用戶的價值取決於該產品別的用戶的數量時,經濟學家就說這種產品顯示出網路外部性或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通信技術是一個主要的例子:電話、傳真機、數據機、電子郵件和互聯網都顯示出網路效應。受強烈的網路效應影響的技術一般會有一個長的引入期,緊接著是爆炸性的增長。這種模式是由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引起的:隨著某一產品用戶基礎(installed base)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用戶發現使用該產品非常值得。最後,產品達到臨界容量(critical mass),佔領了市場。這種網路外部性也是贏家通吃產生的前提。所以,增長是網路公司戰略上的必由之路,這不僅是為了獲得通常的生產方規模經濟,而且是為了獲得由網路效應產生的需求方規模經濟。將來,免費加收費模式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會一方面允許企業保持免費所帶來的規模效益和廣告收入,另一方面又允許它們開辟額外的收入來源。例如,《華爾街日報》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混合模式:既有收費的內容,也有免費的內容。安德森說:「單單免費是不夠的,它必須與付費搭配……今天的網路企業家必須不僅創造出人們喜歡的產品,而且還要創造出人們願意付錢購買的產品。免費也許是最好的價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價格。」這是一個反高潮的結論。實際上,信息技術將永遠不會是免費的——因為每當這些技術剛剛變得有些廉價,就會有人探出路子來大量利用這種技術產品,以致使它們又稀罕起來。然後,人們又會要求有更大容量和更快處理速度的新技術。只要想像力豐富的人能不斷琢磨出更好的東西,這種循環往復將永無休止。
『陸』 免費經濟背後的商業模式,有什麼高中知識點嗎
免費經濟背後
經濟學知識點,可以有企業經營管理的要素,核心競爭力,創新理念,全要素生產率。
哲學中,辯證法的聯系觀,創新觀點,系統與要素,矛盾雙方轉化等。
『柒』 現在火熱的除了共享經濟外還有免費經濟你知道嗎
共享單車這段時間很火,比如摩拜單車,ofo單車。共享汽車除了傳統的pp租車,還有新出來的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比如零派樂享這類的。共享住房國外比較多,有airbnb。共享辦公,相對還沒有特別明顯的領頭品牌。
『捌』 免費經濟學的互聯網的免費
只要是技術驅動,商品/服務的價格就是普遍呈降勢的。在這方面,互聯網業給出了最完美的例子。當然,毋需我們再多說谷歌的好話,可以熟絡舊友、結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幾乎所有被數字方式拍攝下來的短片的YouTube,無一不是免費。
安德森將這稱為「軟體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遞減的),相比之下,以往則是「人力經濟學」(成本和價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來越多廠商會把商品和服務轉移為以互聯網為承載平台來提供。 克里斯·安德森的這一觀察,與他在《長尾理論》一書中的思路一脈相承。長尾理論認為,「充裕」將替代「稀缺」,成為今日經濟生活的主題,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大眾市場」將不復存在。
安德森在籌備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費——商業的未來》,就是要將這個話題進一步延伸。《長尾》是探討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給的准確配對,《免費》試圖描繪的是一個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商業環境里,商品和服務為何必然走向免費,以及公司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出現這一現象的前提,正是計算機、軟體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感謝一下「摩爾定律」吧,這位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當年預言稱,每個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便會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為,處理器晶元的計算速度會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義是,每18個月,同樣性能產品的價格會降低一半。
在摩爾定律的「詛咒」下,我們得以越來越低的成本去獲取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也得以抵達最遙不可及、最不可思議的用戶。存儲技術的成本降低,使得亞馬遜沒有了普通書店那樣的貨架空間限制,每新增一本書的成本趨近於零;寬頻技術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務提供商可以同時面向海量的用戶,並抵達他們。計算機技術成本的降低,讓普通用戶可以找到並獲得以往無法想像的書籍、音樂、以及各種信息。
數字時代帶來了信息的極大充裕(比如亞馬遜的圖書供應品類),同時通過將一部分物理商品數字化(比如音樂和電影),在這些商品供應領域也帶來了極大充裕,也讓這部分消費行為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充裕,給我們的心理、規則、管理方式、社會制度、決策機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最重要的是,充裕將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所力求回答的終極問題:在有限資源下如何進行選擇?
因此,當資源和供應出現極大充裕時,反而需求這端出現了瓶頸。與資源和供應相比,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限,然而人類的注意力在任意一個時刻卻總是有限的。
是的,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經濟」這個提法,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被猛烈抨擊之後,今日再度「死灰復燃」。不過,也許谷歌已經給了一個典型示範:一個網站,如果做得出色(獲得注意力),那麼在搜索的時候就會被排到前面,網站的訪問人數會因此大增(注意力換成了流量),然後廣告收入也就隨之而來了(換成了錢)。 但從充裕的層面上來說,免費經濟學也許暫時還只能存在於供應和資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對谷歌、亞馬遜、eBay來說,伺服器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戶邊際成本趨於零的,多在技術產業。而就目前為止,免費經濟學似乎也只是在互聯網領域里還能解釋清楚一點——谷歌是永遠舉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數字音樂代替CD、網路媒體代替報刊雜志、谷歌文件代替微軟Office,似乎只有傳媒業、娛樂業和軟體業會參與這個游戲。
別忙,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也許將延伸到其他行業和領域里去。傳媒業的特點就是,媒體產品本身是免費的(比如無線電波),但媒體捕捉和吸引到了有著共同消費特徵的讀者/觀眾/聽眾,媒體最主要的獲利方式,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受眾的眼球賣給廣告主,從後者那裡獲得收益。
因此,谷歌被人說是媒體公司,其實並不假,盡管他們自己總是不承認。但如果說諾基亞是一家媒體公司呢?不光沒有人這么覺得過,連諾基亞自己也不一定承認。但它和谷歌有著天然的聯系。「我們都是在創造受眾。」諾基亞負責維信的雅爾諾·約金農(Jarmo Jokinen)對本刊說,「蘋果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谷歌的搜索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網上搜索用戶,諾基亞品牌的手機則握在了全球10億人的手中,蘋果則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網上音樂商店訪問者。
由此說來,未來諾基亞和iPod都會變得免費嗎?不一定。但至少,在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手機和MP3播放器時,他們不會這樣做。並且這些產品仍然是、也繼續會保持物理形態,製造和分銷的成本依舊很高。
但蘋果和諾基亞做的事情,與谷歌殊途同歸。他們向自己的產品用戶提供廉價的內容服務,或者是免費的地圖,或者是便宜的MP3音樂。在此基礎上,他們計劃將物理產品的用戶轉移為內容服務的用戶。然後,他們就會有一部分變成谷歌——移動互聯網上的谷歌。
說到這里,也許傳媒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免費經濟學的主流。
當然,不要以為傳媒業只有廣告收入這一種方法收錢。通過廉價——盡管不是免費,但任何一份報刊雜志的售價都遠遠不能補上印刷和發行成本——的優秀內容,吸引了大量有質量的受眾後,傳媒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做很多事情,比如舉辦活動、品牌授權、受眾群體分析等等……當然,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變成媒體,只是在試圖打開你的思路。
但毫無疑問的是,更多商業會變成媒介平台。至少你已經看到手機和iPod越來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銷售物理形態產品的廠商們,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
『玖』 免費經濟學的介紹
「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是指將免費商品的成本進行轉移(轉移到另一個商品,或者後續服務上);或者將免費商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低到趨近於零。《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書《免費:商業的未來》(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率先提出並闡述了這一新學科。同名的還有韓國的羅俊皓出版的《免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