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樂不思蜀用來比喻什麼
樂不思蜀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
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不過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就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
2. 「樂不思蜀」是什麼意思
「樂不思蜀」的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3. 樂不思蜀現代的意思是什麼
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讀音:[ lè bù sī shǔ ]
出處: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翻譯: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樂不思蜀」的近義詞:
1、流連忘返。
出自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玩樂時留戀不願離開。流連:留戀不止,不願離去。忘:忘記;返:回歸。比喻喜歡、迷醉美好的事物、美麗的景色而不願或忘記離開。常形容對美好景緻或事物的留戀。
2、樂不可支。
釋義:是快樂到不能撐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極點。支:支撐。
東漢初,南陽有個叫張堪的人很受漢光武帝劉秀器重,擔任郎中後多次提升。公元38年,張堪隨驃騎將軍杜茂大破匈奴軍後被任命為漁陽郡太守。
張堪擔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擁護,漁陽人民編歌兒頌揚他以表愛戴。有一首歌唱道:「張君為政,樂不可支。」意思是張堪治理政務,人們很高興。
4. 樂不思蜀什麼意思
樂不思蜀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
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不過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就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
5. 樂不思蜀,成語什麼意思
樂不思蜀意為: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樂不思蜀的出處: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的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樂不思蜀的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