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黿」字的讀音和含義
黿讀:「yuán」,含義:大鱉。
黿
繁體字:黿
異體字:魭
拼音:yuán
注音:ㄩㄢˊ
部首:黽
部首筆畫:12
總筆畫:12
五筆86:FQKN
五筆98:FQKN
倉頡:XMMUU
詳細釋義:動物名,亦稱「綠團魚」,俗稱「癩頭黿」
[soft-shelled
turtle],爬行綱,鱉科。吻突而短,長不及眼徑的一半。腳上有較寬的蹼魚鱉黿鼉。——《墨子·公輸》又如:黿鼎(烹黿的鼎);黿鼉(大黿與鼉龍);黿橋(以黿鼉為橋梁。形容帝王出駕行列之盛大)
組詞:黿臛 天黿 黿鱓 老黿 嘗黿 白黿 魚黿 黿鼈 黿鱉 黿橋黿頭 蛟黿 玄黿 黿鱔
② 「黿」這個字讀什麼
yuán
黿(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又名沙鱉、藍團魚,是黿屬動物下三個物種中的一種,也是鱉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可長到6英尺長(約2米)。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曾經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巴布亞紐幾內亞,由於過度捕殺,已經極度瀕危,屬於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CITES附錄Ⅱ級。[1]
③ 「黿」的讀音是什麼
「黿」的讀音是: yuán
④ 黿 這個字念什麼字拼音打出來是什麼意思 說具體點
黿
拼音:
yuán,
筆劃:
12
部首:
黽
五筆輸入法:
fqkn
125115
詳細解釋:
黿
黿
yuán
【名】
動物名,亦稱「綠團魚」,俗稱「癩頭黿」〖soft-shelledturtle〗,爬行綱,鱉科。吻突而短,長不及眼徑的一半。腳上有較寬的蹼
魚鱉黿鼉。——《墨子·公輸》
又如:黿鼎(烹黿的鼎);黿鼉(大黿與鼉龍);黿橋(以黿鼉為橋梁。形容帝王出駕行列之盛大)
相關詞語:
黿鳴鱉應
黿橋
黿梁
黿羹
黿頭
黿頭渚
黿鱉
黿鱔
黿鼎
黿壑
黿臛
黿漦
魚黿
黿鼉
玄黿
鼉參黿史
白黿
嘗黿
蛟黿
癩頭黿
老黿
染黿
⑤ 黿怎麼讀
一、讀音:yuán
yuán的聲母:y;韻母:uan;聲調:第二聲。
二、筆畫:筆畫數 12,橫、橫、撇、豎彎鉤、豎、橫折、橫、豎、橫折、橫、橫、豎彎鉤
三、解釋:俗稱癩頭黿。爬行動物。背甲近圓形,暗綠色,有小疣。生活在河中。是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5)黿怎麼讀擴展閱讀
相關片語:
1、魚黿 [ yú yuán ]
泛指鱗介水族。
2、蛟黿 [ jiāo yuán ]
蛟龍與大鱉。泛指水族。
3、黿鱔 [ yuán shàn ]
同「黿鱓」、「黿鼉」
4、天黿 [ tiān yuán ]
軒轅的氏族名稱、氏族的徽號、氏族的圖騰。
⑥ 黿這個字怎麼讀
發音:yuán(同「元」)
別名藍團魚、銀魚,綠團魚、藍團魚、癩頭黿等,屬於鱉科。 英文名Asian glant Soft turtle
黿是鱉科動物中最大的一種,背甲長33~47厘米,寬30~41厘米。背盤圓形,背甲外包有柔軟的革質皮膚,呈灰色,平坦,裙邊不發達。頭小,吻突較短,鼻孔在吻突前端。四肢具發達的蹼,內側三趾具爪。尾短,不露出裙邊。頭、頸可完全縮入殼內,四肢不能縮入。頭部為灰褐色,具淺色不規則斑紋,頜黃白色,腹面白色。瞳孔橢圓形。
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善於鑽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
行動遲緩,代謝低,耐飢能力很強,溫度過高、過低均 進行休眠 5-8月繁殖,上岸作穴產卵,每產30枚卵左 右。產後用泥沙覆蓋,2個月後自然孵化。
我國古代即開始飼養,常在庭院放養一兩只。由於黿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葯,且肉味鮮美,遭到了大量捕殺,現在野外的數量已經不多。
國外分布於緬甸、馬來半島、孟加拉、中南半島、蘇門達臘、婆羅洲、菲律賓群島、新內幾亞島;中國產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浙江、江蘇等省區。
肉味鮮美,並為珍貴補品。現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已有人工養殖。
黿又叫沙鱉、藍團魚、綠團魚等,是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黿在我國歷史上早有記載,《錄異記·異龍》中有:「黿,大鱉也。」《爾雅翼·黿》中也說:「黿,鱉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師東徵到達江西九江時,曾大量捕捉黿等爬行動物來填河架橋,留下了「黿鼉為梁」的成語故事。東漢時的許慎在《說文》中也指出:「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因為黿的頭頸後部常有疣狀的突起,所以在我國民間還稱它為「癩頭黿」,並認為其十分兇猛,可以傷人,因為它的力氣的確很大,可以馱數百千克重的物體而依舊行動自如。在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23回中,寶玉言語不慎,惹惱了黛玉,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忙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里,叫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事實上,黿偶爾有傷人的現象並非出於本性,而主要是為了自衛,尤其是對那些惡意在岸上圍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會寧死不鬆口,而在通常情況下,它是不會主動向人進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動的人,有時會被黿誤認為是「屍體」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卻從未有被黿咬傷的現象發生。
黿在國外見於越南、緬甸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江蘇、浙江(青田、桐鄉)、福建和雲南等地,安徽的黿則可能於19世紀末期絕滅。江蘇太湖以產黿而著稱,《太湖備考》中曾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無錫還有因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黿頭而得名的風景名勝「黿頭渚」,可以在此遠眺和觀賞湖中美麗的風光。
黿棲息於水質澄清、流速較緩的江河或水庫深處,不常遷移,喜歡棲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棲息地發生改變時,才會被迫遷移,並有結群現象。黿是夜行性動物,常在晚上游到淺灘覓食螺、蜆、蛙、蝦、魚等動物,且食量極大,通常它能一次吃進相當於體重5%的食物,然後半個月內可以不再進食。捕食時,黿會潛伏於水域淺灘邊,將頭縮入甲殼內,僅露出眼和喙,待獵物靠近時,發出致命攻擊。黿不僅能用肺呼吸,還能用皮膚,甚至咽喉吸氧,進行呼吸,正是這種特殊的生理功能確保了黿在水底冬眠時不被淹死!每年11月黿都會准時開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長達半年之久,可謂「睡神」。而在夏秋季節黿會每隔一段時間浮出水面進行換氣。
浮出水面時一般都是頭部朝下游動,但是在夏季有時也會頭部朝上游動而浮起來,民間則認為這種行為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因此稱其為「氣象預報員」。它的牙齒鋒利,主要吃螺、蜆、蚌和魚、蝦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節至冬眠之前,一次進食量可達體重的3—5%左右。它還有極強的耐飢能力,被捕捉後常常先絕食10—20天,並且將已經吞食的食物都統統吐出來。
黿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雌性大多在夜間上岸,到向陽的沙土地上掘穴產卵,每次產十幾枚到數十枚不等,產卵之後用沙土蓋好,還要在上面爬上幾圈,作為偽裝,然後從另一條路返回水中。由於黿對於汛期內江水得漲落極為敏感,甚至似乎能夠預知當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洪水較大,就產卵於岸邊的高處,反之就產卵於地勢較低的地方,這也使得了解黿的習性的人們藉此來判斷當年洪水的大小,以便制訂防汛的計劃和措施。它的卵靠自然溫度孵化,大約40—60天孵化出幼體。幼體出殼之後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淺水地帶活動和覓食,體重達到1.5千克時再游到深潭中,俗稱「沉潭」。大約長到體重為15千克左右時達到性成熟。
由於人們長期大肆捕殺,加上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致使其數量急劇減少,目前除浙江的甌江還有少量殘存外,其他地區已經十分罕見,估計野外總數已經不足200隻。
⑦ 江蘇境內一個非常著名的景點黿頭渚,你知道這個「黿」怎麼讀嗎
我們國家發展至今,也有許多熱門的旅遊城市,按這些城市境內的旅遊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每年都有許多的遊客前去旅遊打卡,每個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不同,所以也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景點,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魅力。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到那裡旅遊的話,一定不能錯過這一個非常浪漫的地方,如果大家對此有什麼疑問或者看法,歡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
⑧ 黿、鼉的讀音念什麼
中文正名:黿
拼音:yuán
中文俗名:藍團魚 、銀魚,綠團魚、藍團魚、癩頭黿、鱉斑
地理分布: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
黿的清晰圖----選自碧潭兒的博客 保護等級:國家Ⅰ級重點保護
總體特徵
爬行動物,外形像龜,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綠色,近圓形,長有許多小疙瘩。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爬行綱 REPTILIA → 龜鱉目 TESTUDINATA → 潛頸龜亞目 Cryptodira → 鱉科 Trionychidae → 黿屬 Pelochelys → 黿 Pelochelys cantorii
形態特徵
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
鼉 [拼音]:tuó
[解釋]:鼉 (1) 鼉 tuó (2) 揚子鱷 [Yangtze alligator],鈍吻鱷科的一種爬行動物(Alligator sinensis),產於長江下游,是中國特產。亦稱「鼉龍」,俗稱「豬婆龍」 (魚鱉黿鼉。)《墨子·公輸》 (3) 如:鼉更(鼉的鳴聲);鼉鼓(鼉皮製成的鼓);鼉風魚(傳說中的鼉類動物) 鼉(鼉) tuó ㄊㄨㄛˊ 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揚子鱷」、「鼉龍」、「豬婆龍」。鄭碼:JJKZ,U:9F0D,GBK:F6BE 筆畫數:20,部首:黽,筆順編號:25125125121125125115
別名中華鼉、土龍、揚子鱷、中華鱷、豬婆龍,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屬於鼉科 。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成體全長可達2米左右,尾長與身長相近。頭扁,吻長, 外鼻孔位於吻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嵴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趾端有爪。身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部前面為灰色,自肛門向後灰黃相間。尾側扁。初生小鱷為黑色,帶黃色橫紋。
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性情兇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產卵,每窩可產卵20枚以上。卵產於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具冬眠習性。
產於安徽、浙江和江蘇的交界處。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它在生理上具有許多殘遺特徵,分布上的不連續性也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探索揚子鱷的奧秘,我國已建立了揚子鱷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鼉城,是廣東省陽江市的別稱。
參考網路
⑨ 黿怎麼讀
拼音: [yuán]
(黿) yuán 大鱉:黿魚。
黿頭渚是橫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位於無錫,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風景區始建於1916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雲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風景區已成為中外馳名的旅遊度假休養勝地。
⑩ 黿這個字怎麼讀
讀音:[yuán],釋義:俗稱癩頭黿。爬行動物。背甲近圓形,暗綠色,有小疣。生活在河中。是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